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川芎提取物通过激活Nrf2通路对抗心肌缺血大鼠氧化应激损伤

    作者:汪刚;刘莹;侯雪峰;柯仲成;封亮;贾晓斌

    川芎是临床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味中药,现代医学证实川芎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该文主要探讨川芎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氧化应激干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采用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记录各组大鼠心脏指数,比色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性及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同时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醌氧化还原酶(NQO1)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川芎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心脏指数和血清心肌酶CK,LDH,AST水平,提高血清SOD和T-AOC活性并降低MDA含量,改善缺血损伤后心肌组织形态结构,增加心肌组织中Nrf2,NQO1,HO-1蛋白的相对表达.该研究表明川芎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信号通路,增加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 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半枝莲总黄酮抑制肿瘤细胞NLRP3炎症小体表达的机制研究

    作者:陈明;王举涛;高华武;雷升萍;朱永恒

    通过研究半枝莲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in Scutellaria barbata,TF-SB)对肿瘤细胞自噬以及炎症小体NLRP3的影响,探讨自噬与炎症小体NLRP3激活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TF-SB的抗肿瘤机制提供实验依据.该研究拟采用人工接种B16-F1细胞株致小鼠黑色素瘤模型,随机均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Rap,1.5 mg· kg-1)、TF-SB高、中、低(200,100,50 mg·kg-1)剂量组,另取健康C57BL/6J小黑鼠作为正常组以备血清检测对照,每组10只,每日给药1次,连续2周,末次药后30min处理动物.采用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内LC3-Ⅱ/LC3-Ⅰ以及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IL-1β,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18含量.结果显示:模型组肿瘤细胞呈明显异型性及恶性增殖的特点,阳性对照组及TF-SB各剂量组肿瘤组织向周围侵犯情况明显减轻、肿瘤组织坏死范围明显增大、炎性反应明显减轻.阳性对照组及TF-SB各剂量组LC3-Ⅱ/LC3-Ⅰ明显增加,NLRP3,cas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模型组小鼠血清IL-1β,IL-18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01),阳性对照组及TF-SB各剂量组血清IL-1β,IL-18含量明显减少,上述指标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或P<0.001).实验结果表明半枝莲总黄酮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改变肿瘤生长微环境,从而产生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有关.

  • β-细辛醚对Aβ1-42联合2-VO致AD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探

    作者:王博林;宣玲;戴世杰;姬丽婷;李昌煜;杨元宵

    该文通过侧脑室注射Aβ1-42联合2-VO建立AD大鼠模型,探究β-细辛醚对该模型学习记忆障碍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将105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假手术组、AD模型组、β-细辛醚低、中、高剂量组(10,20,30 mg·kg-1)、多奈哌齐组(0.75 mg· kg-1)和银杏叶提取物组(24 mg· kg-1),不同药物给药4周后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海马CA1区病理改变、皮质HIF-1α水平及血清CAT,SOD和MDA水平.结果显示,侧脑室注射Aβ1-42联合2-VO导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局部脑血流量降低,CA1区神经元排列紊乱、出现大量空泡、淀粉样沉淀增多,皮质HIF-1α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血清CAT和SOD显著下降,MDA显著上升.给予20,30 mg·kg-1β-细辛醚后,上述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结果表明,β-细辛醚能够缓解Aβ1-42联合2-VO建立AD大鼠模型的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β-细辛醚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体内的活性氧类物质,从而降低HIF-1α水平,减轻了过氧化物及HIF-1α对神经细胞的损伤,终达到缓解AD的目的.

  • 何首乌中THSG和蒽醌类成分对人孕烷X受体介导的CYP3A4的调控作用

    作者:张照研;杨亮;黄小燕;汪美汐;马增春;汤响林;王宇光;高月

    该文探讨何首乌主要化学成分2,3,5,4'-四羟基芪-2-O-β-D-吡喃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THSG)、蒽醌类(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人孕烷X受体(human pregnant X receptor,PXR)介导的CYP3A4的转录调控作用.利用前期建立的PXR介导的CYP3A4药物诱导快速筛选技术,采用MTS细胞检测方法考察何首乌中主要化学成分对细胞活性的影响,计算IC50;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将PXR表达载体和含CYP3A4转录调控区的报告基因载体共转染HepG2细胞,10 μmol·L-1利福平(RIF)为阳性对照,10 μmol·L-1酮康唑(TKZ)为阴性对照,用THSG(2.5,5,10 μmol·L-1)和蒽醌类成分(2.5,5,10 μmol·L-1)分别处理24 h,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空载质粒pcDNA3.1与pGL4.17-CYP3A4共转染时,THSG、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对CYPβA4的调控多为抑制效应,大黄素对CYP3 A4产生诱导作用;pcDNA3.14-PXR与pGL4.17-CYP3A4共转染时,THSG、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均产生诱导效应.综上,THSG和蒽醌类成分均可对CYP3A4产生抑制或激活效应,PXR参与后,上述成分对CYP3 A4均产生诱导效应,提示何首乌中主要成分对CYP3A4的诱导作用是通过PXR实现的.以上结果提示在与何首乌联合用药时应注意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基于部分酸水解-亲水作用-LC-MS的北沙参多糖结构表征

    作者:杜宝香;相美容;付业佩;蒋海强;巩丽丽;容蓉

    由于中药多糖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大,难以表征,该研究以中药北沙参40%乙醇沉淀多糖(Glehniae Radix polysaccharides,RGP)为研究对象,应用“自下而上”法完成对RGP的结构表征.该文初采用部分酸水解方法水解RGP,分别考察了酸浓度、水解时间和温度对其水解效率的影响.在佳条件(1.5 mol·L-1 TFA,4h,80℃)下,RGP被水解为特征性寡糖片段.之后,采用HILIC-LC-MS对RGP部分酸水解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表征.同时结合几种标准二糖的MS和MS/MS分析,建立依靠质谱分析确定多糖糖苷键类型的方法.结果确定了4种糖苷键连接类型在MS/MS中的断裂规律,并发现RGP为含有1,4-糖苷键的线性葡聚糖,水解得到聚合度4~11的葡寡糖.

  • 普洱茶、红茶、绿茶中真菌毒素的检测

    作者:王鹭;杨骅;谢国祥;贾伟

    检测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伏马霉素(FB1,FB2,FB3)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明确茶叶中的真菌毒素含量范围并为茶叶监管提供依据.采用有机溶剂(0.1%甲酸乙腈溶液)以及80℃热水2种方法提取茶叶中的真菌毒素,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进行分析测定.黄曲霉毒素B1,G1的线性范围为39.1 ~5000 ng·L-1,黄曲霉毒素B2,G2的线性范围为117~ 15000ng·L-1;伏马霉素(FB1,FB2,FB3)的线性范围为2.44~313 ng·L-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线性范围为3 125 ~5 000 ng·L-1.所得8种真菌毒素的回归方程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回收率为85.7%~ 99.6%,相对标准偏差<10%.对20种国际市售茶叶中的8种真菌毒素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包括普洱茶、红茶、绿茶在内的多种茶叶产品都不同程度含有微量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2在6种茶叶产品中被检测到,黄曲霉毒素G1在3种茶叶中被检测到,伏马霉素FB1在2种茶叶中被检测到,伏马霉素FB2在一种茶叶中被检测到.而采用热水提取方法,只有一种茶叶产品的茶汤中检测到微量的伏马霉素B1,B2,其他各种茶叶的茶汤中均未检出毒素.以上2种方法检出的真菌毒素含量在0.15~7.31 μg·kg-1,均未超过国际食品安全规定的真菌毒素限量.80℃热水提取模拟实际的饮茶方法,更能准确地检测茶叶中进入茶汤的真菌毒素,适用于茶叶(采用热水冲泡的)饮用产品,而有机溶剂萃取法适用于食用产品中霉菌毒素绝对含量的检测.

  • 臭牡丹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张贵杰;代禄梅;张斌;张永丽;王恒山;梁东

    研究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从臭牡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12,16S-trihydroxy-7-oxo-17 (15→16),18(4→3)-diabeo-abieta-3,8,11,13-tetraen-18-oic acid(1),12S*,13R*-dihydroxy-9-oxo-octadeca-10 (E)-enoic acid(2),赪桐苷A(3),trichotomoside(4),山橘脂酸(5),4'-O-methylscutellarein (6),neroplomacrol(7),butylitaconic acid(8),hexylitaconic acid(9),对羟基苯甲酸(10).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为3,5,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紫花地丁中的抗补体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作者:杜冬生;程志红;陈道峰

    研究中药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的抗补体活性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从紫花地丁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鉴定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neoechinulin A(1)、N-benzoyl-L-p-hydroxy-phenylalaninol(2)、金色酰胺醇酯(3)、金色酰胺醇(4)、伞形香青酰胺(5)、栝楼酯碱(6)、吲哚-3-甲酸甲酯(7)、3-吲哚甲酸(8)、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9)、N-p-香豆酰酪胺(10)、7'-(3',4'-dihydroxyphenyl)-N-[(4-methoxyphenyl) ethyl] propenamide(11)、cannabisin F(12)、N-(4-hydroxyphenethyl)octacosanamide (13)、Ⅳ-(4-hydroxyphenethyl)hexacosanamide(14)和N-benzoyl-L-phenylalaninol(15).除化合物3和4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8~12对补体系统的经典和旁路途径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对经典途径的CH50在0.12 ~0.33 g· L-1,对旁路途径的AP50在0.22 ~0.50 g·L-1.对补体作用靶点研究表明,不同生物碱化合物其作用于补体的靶点不同.

  • 基于UPLC的独一味中8种成分测定及其含量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作者:苟燕梅;钟世红;古锐;赵灿;杨春生

    建立同时测定独一味中胡麻属苷、山栀苷甲酯、绿原酸、咖啡酸、8-O-乙酰山栀苷甲酯、连翘酯苷B、木犀草苷和麦角甾苷8种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Kinetex XB-C18色谱柱(4.6 mm×50 mm,2.6 μm)以乙腈(A)-O.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 ~ 10 min,6% ~14.5% A;10~18.5 min,14.5% ~17% A;18.5~23 min,17% ~ 18%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8,320,350 nm,柱温30℃.结果发现8个成分分离度良好,在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96.61% ~ 100.4%.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独一味药材的鉴别及质量评价.研究表明,独一味各类成分之间具有相关性;产地是影响独一味成分含量的主要因素;退化梯度对其含量影响不明显;样品储藏一年后胡麻属苷含量显著降低.

  • 法国蓝薰衣草挥发油改善记忆障碍的药效评价研究

    作者:朱丽云;高永生;宋林珍;李素芳;钱俊青

    为研究薰衣草挥发油改善记忆障碍的潜在应用价值,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薰衣草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并建立小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以跳台实验和脑组织中T-SOD,GSH-PX,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产物MDA含量的变化等研究了薰衣草挥发油的改善记忆障碍功能.实验结果表明,GC-MS技术分析鉴定了薰衣草挥发油55种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烯、萜醇和酯类化合物,樟醇和乙酸芳樟酯含量高,占总挥发油的49.71%.薰衣草挥发油给药组均显著改善了小鼠跳台记忆能力,对小鼠脑组织中GSH-PX、CAT和T-SOD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MDA在模型组中达到高,药物组MDA则与正常组水平无差异,体现了薰衣草挥发油显著的抗脑组织氧化活性,存在诱导神经元氧化应激减少的可能性,使记忆获得性障碍出现扭转的作用.

  • 黄芪甲苷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尤良震;林逸轩;方朝晖;申国明;赵进东;汪婷婷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以其“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上独具优势.黄芪甲苷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之一,具有改善内皮细胞与新生血管功能、抗炎、抗氧化、调节能量代谢、神经保护、抗癌等作用.该文对黄芪甲苷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综述,显示出黄芪甲苷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等作用,能够改善糖尿病动物与细胞模型中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等病理性损伤.黄芪甲苷可能是一种潜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活性物质.

  • 黄檀属植物新黄酮类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荣华;林帅;张普照;陈兰英;黄慧莲;梅丹仪;胡少杰;邵峰

    新黄酮类化学成分(neoflavonoids)是黄檀属Dalbergia植物的一类特征性成分.据文献统计,迄今已有59个新黄酮类成分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按其基本骨架,主要分为黄檀酚类、黄檀醌类、黄檀内酯类、苯酰苯类及其他类.现代研究表明,该类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抗雄性激素、抗炎、抗肿瘤、抗过敏、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该文对黄檀属植物新黄酮类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黄檀属植物综合利用与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 从马兜铃酸含量影响因素探讨含马兜铃酸中药的风险控制

    作者:田婧卓;梁爱华;刘靖;张伯礼

    马兜铃酸广泛地存在于马兜铃科马兜铃属Aristolochia和细辛属Asarum等植物中,由于具有很强的肾脏毒性和对泌尿系统的致癌性而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于2003-2004年禁止关木通、广防己和青木香的使用,其他的含马兜铃酸中药均按照处方药管理使用.该文检索了近十年发表的有关马兜铃酸含量分析的文献,提示细辛属Asarum药材尤其是其根和根茎中的马兜铃酸含量较低,含细辛的中成药多数未检出马兜铃酸Ⅰ,个别中成药品种可检出微量马兜铃酸Ⅰ.而马兜铃属Aristolochia药材如马兜铃、朱砂莲、寻骨风等药材中的马兜铃酸含量相对较高,含这些药材的中成药马兜铃酸含量研究文献较少.影响中药材及中成药中马兜铃酸含量的因素较多,包括药材的使用部位、药材的产地、炮制方法、提取工艺等.建议重视含马兜铃酸中药尤其是马兜铃属Aristolochia中药的毒性,对相关的饮片和中成药的使用要慎重.加强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基础研究,选择合适的产地、炮制方法及提取工艺,同时加强相关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中马兜铃酸含量的监测,以降低用药风险,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 穿山龙皂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现状

    作者:于浩;杜建玲

    穿山龙属于薯蓣科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北、东北、青海等地区,其根茎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据中医学记载,该药材具有止咳化痰、祛风止痛、舒筋活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该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具有抗肿瘤、抗炎、降血脂、抑菌和抗病毒等作用.鉴于其诸多的生物学活性及药理作用,针对其开发和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该文对穿山龙皂苷的药理活性、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现状加以总结,为进一步研发穿山龙皂苷提供理论基础.

  • 生物黏附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作者:李鹏跃;杜守颖;陆洋;陈笑南

    生物黏附递药系统是一类以具有生物黏附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备的释药系统.该类递药系统不仅能够延长药物在给药部位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促进药物的黏膜吸收,还能实现药物的靶向递药.随着高分子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广泛应用,在过去30余年中,生物黏附制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也尝试将这一技术引入中药制药领域.为了系统了解生物黏附制剂的发展现状,该文对其黏附机制、黏附材料、评价方法及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中药生物黏附制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枳椇子品质与产地和外观性状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聪;吴加梁;赵娜;孙健;沈晓霞;王志安

    应用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26份不同产地的枳椇子Hovenia acerba中二氢杨梅素和总黄酮的含量,并进一步探讨了枳椇子品质指标二氢杨梅素和总黄酮与产地、外观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枳椇子品质差异较大,二氢杨梅素质量分数为0.41 ~9.81 mg·g-1;总黄酮质量分数为5.52 ~21.98 mg·g-1.聚类分析表明,枳椇子品质与局部产区来源有相关性,鄂北皖南的江汉平原地区枳椇子质量相对稳定,区域内枳椇子样品质量较优.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和红黑籽粒的比例与二氢杨梅素的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而总黄酮含量与千粒重以及红黑籽粒比例无相关关系,千粒重和红黑籽粒的比例可做为初步判定枳椇子品质优劣的指标.另外,二氢杨梅素含量与总黄酮含量无相关关系,考察枳椇子品质时应兼顾两者.

  • 基于药材性状及显微组织特征的芫花条与其混淆品的鉴别

    作者:金艳;姚俊娜;格小光;张志杰;李娆娆;冯学锋;石金敏

    基于药材性状和组织显微鉴别方法,对芫花及其混淆品河朔荛花的茎、叶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芫花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芫花条药材或饮片主要为茎枝,节处有明显对生的叶柄痕和枝痕,一般未观察到叶或花序梗,折断面皮部有细密银白色絮状纤维.混淆品为带有茎枝、叶和花序梗的段,花序梗可见呈穗状花序的花梗痕.在显微组织方面,芫花的茎横切面韧皮部有单个散在的粗大的木化韧皮纤维,壁极厚;其叶下表皮附有单细胞非腺毛.河朔荛花茎横切面韧皮部未见粗大的木化韧皮纤维;叶表皮细胞外壁有厚角质层,下表皮无非腺毛.此结果可用于芫花条药材与饮片鉴别及质量标准制定.芫花根的组织和横切面观察可用于该品种根类药材的鉴别.

  • 外源人参三萜皂苷对新林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作者:张爱华;雷锋杰;傅俊范;周如军;张连学

    人参皂苷不仅是人参主要的药用活性物质,而且人参皂苷是人参化感作用的主要化感物质,其在人参植株生长及生态适应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人参皂苷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外源添加的方式研究人参总皂苷对新林土中微生物群落动态的影响,分析新林土中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变化趋势,探讨人参皂苷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学效应.与对照相比,加入人参总皂苷10 d和40 d后新林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10 d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除了均匀度指数(E)外,其他多样性指数随皂苷浓度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低浓度处理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后期除了均匀度指数(E)外,其他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人参总皂苷可改变新林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代谢活性,人参皂苷在土壤中的积累可以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从而影响人参生长.

  • 基于毒性视角考察水飞雄黄的质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姜腊;徐焕华;江珍红;杨诗涵;史巧莉;马增春;高月;陈志武

    对收集到的市售3个生产厂家的水飞雄黄采用HPLC-ICP-MS分析其砷的形态及不同形态砷的含量.结果发现,3家企业游离As(Ⅲ)均未超过药典限值,但按游离砷[As(Ⅲ)+As(Ⅴ)]的总值计算,1家企业超出药典限值.现有药典游离砷检定方法为古蔡氏检砷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有效规避三价砷以外的其余价态砷伴生的毒性风险.随后考察了水分和温度对水飞雄黄中可溶性砷的含量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水分对水飞雄黄中可溶性砷的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水分的含量的增加,可溶性砷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形态未发生改变,仅有As(Ⅲ)和As(Ⅴ);②单纯性的温度因素,样品中可溶性砷的含量变化存在增多趋势,大增量分别是As(Ⅲ)2.489mg·g-1,As(Ⅴ) 0.546 mg·g-1;③当水分与温度共同作用时,样品中可溶性砷的增加量发生显著变化,大增量分别是As(Ⅲ)23.690mg·g-1,As(Ⅴ) 0.468 mg·g-1.综合分析认为:雄黄质量容易受到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单纯的水分,以及水分和温度共同作用均能显著改变雄黄中可溶性砷的含量,水分为高危因素.现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游离砷的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新的技术应当被引进;于此同时,现行药典中雄黄药材项下未设置水分检查项,应当补足.

  • 姜良铎教授“三焦经络瘀滞理论”中西医临床特点数据挖掘分析

    作者:王海燕;姜良铎;马清;许冬;唐仕欢;罗增刚

    国家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善于从经络辨证理论出发,从整体状态辨治,创立了“三焦经络瘀滞”理论.该文率先对姜良铎教授在门诊患者辨证论治中经常采用的三焦经络瘀滞理论进行了中西医临床特点研究总结,探讨其内在规律性.文中首先对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姜教授诊断三焦经络瘀滞的279例患者的中西医疾病特点.通过该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三焦经络瘀滞患者女性多见,多见于中青年人群,病程迁延,舌红苔黄等内热表现常见,其现代西医疾病诊断与传统中医辨证症候群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三焦经络瘀滞症候群表现以热证状态居多,中年患者是三焦经络瘀滞的常见患病人群,西医诊断的相关信息有助于诊断三焦经络瘀滞.

  • 资生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秀霞;李鲜;党中勤;罗文昭;赵长普;于鲲

    观察资生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疗效及安全性.将147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联合组,各49例.分别给予资生汤加减,法莫替丁和资生汤加减联合法莫替丁治疗,疗程均为30 d.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胃黏膜病理积分和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I),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AS-17)和内皮素-1(ET-1)的变化;比较有效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联合组和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联合组胃黏膜病理积分,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和血清指标改善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不良反应和心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中药组(2例,4.8%)<联合组(7例,15.2%)<西药组(20例,41.3%)(P<0.05).血、尿常规异常发生率比较,中药组(7例,16.7%)<联合组(14例,30.4%)<西药组(24例,52.2%)(P<0.05).结果表明资生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总有效率与西药法莫替丁无明显差异,说明其具有有效性,且安全性评价优于法莫替丁;资生汤加减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胃黏膜的病理改变,疗效优于单用资生汤加减和法莫替丁.

  • 基于《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的中药肝损伤诊断实例

    作者:何婷婷;王伽伯;柏兆方;郭玉明;牛明;朱云;景婧;宫嫚;肖小河

    近年,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问题备受关注,HILI因具有联合用药复杂、组成成分多样及体质、遗传、基础疾病等特点,导致其临床诊断比西药肝损伤诊断更加困难.中华中医药学会在2016年发布国内外首个专门针对HILI的诊疗技术标准——《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便于广大临床医师特别是肝病专科医师在诊断HILI时对《指南》的操作应用,该文将不同诊断结果的病例诊断流程予以解析.

  • 中药脑心同治药理学研究平台构建及丹红注射液脑心同治机制研究

    作者:赵筱萍;余韫如;李雪;邵青;王益民;赵涛;赵超;赵步长;王跃飞;王毅

    脑心同治理论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发展而来,该文提出了在脑心同治理论基础上,构建中药脑心同治药理学研究平台的思路,包括脑心同治网络建模、药效物质发现、作用机制研究以及脑心同治方药体内过程研究等.该文以脑心同治网络建模为例,采用数据库以及文献搜索收集疾病相关基因,并通过网络构建与模块分析,终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关键生物过程包括氧化应激、代谢、炎症等,其中GSK3B,NOTCH1,CDK4等基因占据网络子簇中关键节点.运用该研究平台,获得了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调控的生物分子网络模型,从而发掘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共有靶点与作用途径.其中,GSK3B在网络中与丹红注射液成分相关性多,且其所在的子簇涉及到的生物功能有细胞氧化应激.根据分析结果,在氧化损伤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模型上验证了丹红注射液可显著提高氧化损伤后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其保护机制与提高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且丹参与红花配伍具有协同效应.以上结果显示,采用网络建模等方法,可研究揭示丹红注射液等脑心同治方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提出的中药脑心同治药理学研究平台框架,为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提供了可行途径.

  • LC-MS研究白芷中香豆素成分对多烯紫杉醇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管咏梅;朱卫丰;管雪静;廖正根;赵国巍;董伟;梁新丽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多烯紫杉醇LC-MS方法,并分别研究白芷中3个香豆素成分(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及氧化前胡素)对多烯紫杉醇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以紫杉醇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LC-MS测定,方法经特异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确证适合用于血浆中多烯紫杉醇的测定.试验采用每组6只大鼠,分别口服灌胃给予多烯紫杉醇(50 mg·kg-1)组、氧化前胡素(8 mg· kg-1)配伍多烯紫杉醇(50mg·kg-1)组;欧前胡素(15 mg·kg-1)配伍多烯紫杉醇(50 mg· kg-1)组、异欧前胡素(15 mg·kg-1)配伍多烯紫杉醇(50mg·kg-1)组.LC-MS测定给药后血浆中多烯紫杉醇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用DAS 2.0软件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多烯紫杉醇与3个香豆素成分配伍前后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有了明显的变化.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显著性增加,药峰浓度(Cmax)显著提高.表明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能促进多烯紫杉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三者对多烯紫杉醇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作用氧化前胡素强、异欧前胡素次之、欧前胡素弱.

  • 异牡荆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作者:任静娜;饶本龙;马宏昕;沙毛毛;匡怡;许正新

    探究异牡荆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的影响.该实验采用MTT检测法探究异牡荆素的安全范围,结果显示该药物的IC5010~30 μmol·L-1,而膜片钳实验所选用的药物浓度1~3μmol·L-1均在该安全范围之内.此外,采用主动脉逆行灌流单酶解法得到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引导、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并分析在给予异牡荆素(Ⅳ)前后该电流特征的变化.当Ⅳ终浓度低于0.1μmol·L-1时,其对Ito无明显影响,但随着浓度的升高(≥0.3μmol·L-1),Ito峰值逐渐降低[由给药前的(32.32±2.9)pA/pF分别降为(25.83±4.3)pA/pF,1μmol·L-1Ⅳ和(19.51±3.5) pA/pF,3μmol·L-1 Ⅳ],呈现出浓度依赖性抑制现象.在1~3 μmol·L-1浓度内,Ⅳ使Ito的Ⅰ-Ⅴ曲线明显下移.激活曲线结果显示,Ⅳ可使大半数激活电位(V1/2)向正值方向移动[给药前V1/2为(19.59±1.6) mV,给药后V1/2分别升高(22.81±1.7) mV,1μmol·L-1 Ⅳ;(28.86±1.4) mV,3μmol·L-1Ⅳ],同时激活曲线右移.It.稳态失活曲线的大半数失活电位(V1/2):给药组(-61.81±1.3)mV,1μmol·L-1和(-71.50±1.4)mV,3μmol·L-1较给药前(-51.43±0.99)mV显著降低.而就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失活时间常数(τ)而言,给药后的τ较给药前明显升高[给药前(94.89±0.73) ms;给药后(118.5±1.5) ms,1μmol· L-1;(162.4±1.4) ms,3μmol·L-1],Ⅳ使Ito的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提示其能延长瞬时外向钾通道的失活后恢复时间.异牡荆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的Ito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脾气虚证大鼠尿液生物标记物的识别及其生物学意义

    作者:刘武平;李婵艺;黄晶;廖婧竹;马文杰;陈宏远;芮雯

    考察脾气虚证大鼠尿液小分子代谢组成分,寻找脾气虚证的标记物,阐明其与代谢通路之间的联系.采用劳倦伤脾加限制饮食的方法构建大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分别进行D-木糖吸收实验及血常规检测.收集的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分析,尿液代谢指纹图谱数据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小-判别分析(OPLS-DA)等统计学分析,筛选脾气虚证的生物标记物.D-木糖和血常规测定结果表明脾气虚证大鼠造模成功.正、负离子模式下的PCA,OPLS-DA得分图显著区分模型组和空白组.根据OPLS-DA分析的S-plot图、VIP值、t检验及受试者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AUC),筛选并鉴定出苯丙氨酸、琥珀酸、乌头酸、异柠檬酸、甜菜碱、犬尿酸、吲哚、肌酸、肌酸酐、乳清酸、黄嘌呤、黄嘌呤酸等24个脾气虚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主要涉及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尿液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在线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解析代谢通路,可为脾气虚证及其他中医证候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 藏药榜嘎的资源与使用情况调查

    作者:刘治民;赵纪峰;秦松云;刘翔;王昌华;张植玮;罗维早;钟国跃

    为明确藏药榜嘎的实际基原,掌握榜嘎的使用情况、资源分布及其蕴藏量,该文采用文献调查、走访调查以及野外实地调查等方法,探明藏药榜嘎的实际基原主要为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或船盔乌头A.naviculare的干燥全草或地上部分.其中甘青乌头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昌都地区),船盔乌头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甘肃、青海等藏区主要使用资源量较大的甘青乌头,西藏地区(除昌都地区外)主要使用船盔乌头,船盔乌头的资源趋于濒危状态,文献记载的其他品种未见使用.表明榜嘎药材的使用与其资源状况有关,建议需加强保护,并引导市场流通.

  • 高皂苷人参株系早期筛选的研究

    作者:郝丽珊;郜玉钢;臧埔;赵岩;何忠梅;祝洪艳;杨鹤;刘双利;柳靖婷;张连学

    通过PCR引物检测人参DNA特异性片段,快速、准确的评价低龄人参种质质量,加快人参育种进程.该研究基于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设计7对引物,通过比对不同人参DNA的扩增图谱与皂苷含量相关性,成功得到一对特异性引物GC1,并采用L16(45)正交试验优化其25 μL PCR体系,各组分佳配比为:DNA2.60 mg·L-1,Mg2+ 1.44 mmol·L-1,dNTP 0.19mmol·L-1,引物0.32 μmol·L-1,Taq0.076 U·μL-1.对GC1引物进行验证,在24株供试人参中有2株扩增出1 200 bp特异性条带阳性样品,2株阳性样品中9种单体皂苷及其加和值含量均较高.该特异性条带序列与甘油-3-磷酸脱氢酶同源性达99%.GC1可以作为一种高皂苷人参株系早期筛选鉴定方法的特异性引物,有利于加快人参育种进程.

  • 银杏二萜内酯A,B,K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王奎龙;李卓琼;曹泽彧;柯志鹏;曹亮;王振中;萧伟

    为研究银杏二萜内酯A,B,K(GA,GB,GK)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比较三者作用机制的异同及强弱,该研究采用体外实验法,观察不同剂量GA,GB,GK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3种银杏二萜内酯均可抑制PAF诱导的体外家兔血小板聚集,其强弱顺序为GK> GB> GA;三者还能够拮抗[3H]PAF与PAF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拮抗能力同样为GK> GB> GA.进一步研究三者对于PAF诱导后血小板中胞内[Ca2+]i动员及胞内cAMP水平的变化,发现三者均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胞内[Ca2+]i动员并提高胞内cAMP水平,且它们的作用强弱与拮抗PAF受体能力的强弱一致.表明银杏二萜内酯GK对于PAF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并能够通过激活cAMP信号通路、抑制胞内[Ca2+]i动员的方式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GB、GA对PAF受体也有较强的拮抗作用,但弱于GK.

  •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脑血管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李卓琼;曹泽彧;曹亮;柯志鹏;王振中;萧伟

    采用颈内动脉插入尼龙线栓来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检测给药14 d后的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脑含水量、EB溢出量、凝血四项及脑组织occludin,MMP-9表达的差异,研究在前期实验中对脑缺血性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保护作用是否与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出血风险有关,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实验发现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在24h能有效缓解MCAO引起的行为学病变,降低行为学评分,改善脑组织水肿,减少EB溢出率,降低长期给药可能造成的出血倾向,明显减少模型大鼠缺血侧脑组织occludin的缺失,下调MMP-9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抗脑缺血有明显效果,其治疗作用的发挥可能主要依赖于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从而改善脑水肿.

  • 脑卒中与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拮抗剂

    作者:王志国;王丹巧;焦玥;田昕;孙明瑜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全球脑卒中防治形势严峻,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够有效防治脑卒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介导血小板聚集的另一重要介质,在脑卒中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PAF受体拮抗剂在脑卒中防治领域逐渐引起国际关注.该文对PAF受体拮抗剂的分类、作用机制及药物特征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方向.

  •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用于6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

    作者:周莉;高颖;赖新星;徐天舒;于明;王珩;赵建军;谭子虎

    进一步评价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上市后扩大用药人群范围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安全性.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非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于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82家临床单位开展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完成病例入组6 300例,试验中,共观察记录到29例次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0.46%,其中约86.21%(25例次)的ADR为轻度,表现为一过性,无需干预即可缓解或消失;13.79%(4例次)为中度,头痛2例次,头晕1例次,皮疹1例次;未见重度不良反应.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安全性研究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均为前期已知不良反应或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风险可控.

  • 银杏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拮抗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君;王奎龙;曹泽彧;曹亮;王振中;萧伟

    该研究通过对银杏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拮抗PAF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和神经保护作用进行检测来探讨银杏内酯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实验以PAF作为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将银杏二萜内酯分别加入采集的兔血中,采用比浊法检测各化合物对血小板凝集的抑制作用;在L-谷氨酸诱导的原代皮质神经细胞损伤模型上采用MTI检测细胞活率,使用荧光染料Fura-2 AM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银杏二萜内酯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银杏二萜内酯类化合物中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活性大小依次为银杏二萜内酯K(GK)、银杏二萜内酯B(GB)、银杏二萜内酯A(GA)、银杏二萜内酯C(GC)、银杏二萜内酯M(GM)、银杏二萜内酯J(GJ)和银杏二萜内酯L(GL);其中GB和GK(1 ~ 100 μmol·L-1)能显著减轻L-谷氨酸所致的细胞损伤,表现为神经细胞活率明显提高(P<0.05),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P<0.05)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P<0.05).该研究明确了银杏二萜内酯各化合物在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和神经细胞保护方面的活性与作用特征.

  • 银杏二萜内酯K抗血小板聚集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陶晓倩;曹泽彧;曹亮;萧伟

    观察不同浓度的银杏二萜内酯K(GK)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拮抗作用及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和动物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制备GK家兔含药血清,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法观察GK含药血清对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建立缺糖缺氧复氧(OGD/R)细胞模型,采用Hoechst/PI双染考察不同浓度的GK对OGD/R损伤的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R),检测GK对神经行为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GK能剂量依赖性的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逆转OGD/R损伤造成的细胞凋亡并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行为评分及脑组织梗死体积.GK能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

  •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罗燕平;张红;胡晗绯;曹泽彧;张新庄;曹亮;王振中;萧伟

    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雄性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提取物注射液(金纳多,1.0 mL· kg-1)、尼莫地平注射液(0.2 mg·kg-1)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5.2,2.6,1.3 mg·kg-1)组;所有动物手术前4d尾静脉注射给药(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除假手术组,其他动物通过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塞法(MCAO)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h后,所用动物再次尾静脉注射给药.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并采用TTC染色法观察脑组织梗死率;测定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乳酸(LA)含量及脑脊液中Ca2,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以及磷酸肌酸激酶(CK-BB)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梗死率显著增加,神经严重缺损;脑组织匀浆中MDA、LA含量升高,GSH、SOD含量降低;脑脊液中Ca2+浓度降低,Glu和Asp的含量及CK-BB、LDH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高、中剂量组能显著减少脑梗死率,改善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SOD、GSH活性,减少血清中MDA、LA含量;升高脑脊液中Ca2+浓度,减低神经递质Glu和Asp的含量及CK-BB、LDH的含量.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模型动物的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与修复血脑屏障,减少自由基,减少细胞外游离钙内流,降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等有关,从而保护脑缺血.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