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MRI诊断进展
MRI 能够在三维上评估软骨的形态和成分,这对发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自然病程至关重要。形态学分析可以是半定量或定量分析。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分分析如软骨的延迟增强MRI成像、T2map、钠谱和自旋锁定成像技术(T1ρ)已经日趋成熟,可以定量的评估组织的微观结构并且能够先于形态学检测软骨的变化。成分分析有助于膝关节OA的早期检出、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延缓OA的病程发展以及挺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NLRP1和NLRP3炎性体的研究进展
炎性体作为一种新近发现的蛋白质复合物,其活化后可促进炎性因子的成熟与释放,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NLRP1)和3(NLRP3)炎性体的构成、激活机制及信号传导通路和相关的疾病做出综述,并对NLRP1和NLRP3炎性体与早产的关系做出推测。
-
下腰痛的病理机制
下腰痛(low back pain)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时期发生下腰痛[1]。下腰痛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部分患者甚至因此而丧失劳动能力,同时也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一份源自英国的针对慢性下腰痛的医疗费用研究显示,有慢性下腰痛者,其医疗费用为无下腰痛者的两倍[2]。然而,下腰痛的病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很多研究已从不同的方面试图阐明下腰痛的病理机制。目前,研究较多的能引起下腰痛的原因主要有腰肌的慢性劳损、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腰椎小关节突骨性关节炎( lumbar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LFJOA)等。本文拟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和腰椎小关节突骨性关节炎引起下腰痛的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有助于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下腰痛的发病机制,从而对临床工作和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帮助。
-
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区耐药突变位点研究进展
文章通过学习国内外相关乙型肝炎耐药突变位点文献资料,总结了现有核苷酸类似物常见耐药突变位点及其他可能与药物敏感性相关的突变位点,指导临床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
白内障不同切口影响术后散光原因的分析
随着白内障手术的日益完美,术后散光成为影响患者术后理想屈光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常使用的白内障手术方法仍是切口大小为3.2mm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随着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发展,术后散光相应减小。由于不同手术方式产生的术后散光不同,现通过文献回顾,综述不同切口影响白内障术后散光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
保乳术后放疗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目前乳腺癌的发生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放疗作为恶性治疗的主要手段,成为保乳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精确放疗的应用,明显提高乳腺癌的局部控制率,不仅延长生存期,而且达到美容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本文综述保乳治疗的目的、指征,保乳术后放疗新技术。
-
血清胸苷激酶1在恶性肿瘤筛查和复发转移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是目前死亡常见原因之一,检测合适的肿瘤标记物可以提高肿瘤的诊疗效率,用于早期筛查和治疗监测的血清学肿瘤标记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胸苷激酶1(TK1)是一种新型细胞增殖标记物,作为补救途径合成 DNA 的关键酶之一,其在实体肿瘤的疗效监测、早期诊断、预后随访中得到广泛的临床研究。现对TK1的结构、功能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予以综述。
-
糖尿病状态下影响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表达的因素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作为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上的药物的外排泵,可以调节许多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糖尿病所引起的体内环境的变化,会导致BBB中的P-gp功能和表达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药理毒理效应,甚至导致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弄清糖尿病状态下影响BBB上P-gp 表达的因素,对于疾病的治疗及临床合理用药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糖尿病状态下BBB上P-gp改变的现象以及影响BBB上P-gp改变的因素的新研究进展。
-
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治疗
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后存在较高的肝内复发率。肝内复发影响了患者的远期生存,再次手术甚至多次手术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却不一定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可以成为首选的治疗方式。对于部分无法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前行化疗、栓塞、射频、单克隆抗体等辅助治疗,能有效提高肿物的可切除性,术后联合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
长链非编码RN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系列广泛转录自人及其他哺乳动物基因组的长度超过200 nt的核苷酸片段,通常没有蛋白编码功能,一度被认为是基因组的转录“噪音”。近年来一些 lncRNA 被发现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发现有lncRNA的异常表达,并且异常表达的 lncRNA 和肿瘤的复发、转移及预后有关。本文中将探讨近期发现的与消化系统肿瘤相关的lncRNA,部分着重于具有促癌作用的lncRNA,以期为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预后及分子治疗提供线索。
-
阿尔茨海默病的抗氧化应激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是目前常见的痴呆类型,是一种以进行性的记忆、认知、行为功能损害为特征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包括:神经元和突触的丢失,细胞外老年斑的形成,细胞内神经纤维的缠结。早在患者大脑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就处于氧化应激状态,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氧化应激不仅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抗氧化应激机制研究的进展,抗氧化剂用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本文主要介绍了氧化应激机制及目前常用的几种抗氧化剂,包括:硒,维生素C、E,辅酶Q10。
-
子宫腺肌病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术为主、药物为辅。手术切除子宫创伤大、不能保留子宫,给患者带来身体及心理的极大创伤。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非手术治疗方式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高强度聚焦超声等。每种治疗方式各有优缺点,而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科学、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显著,有望成为子宫腺肌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
基因转录剪接体:潜在的病变位点
真核生物新生mRNA前体(pre-mRNA)经过5'戴帽、剪接和3'加尾等过程加工为成熟的mRNA。一个pre-mRNA通过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组合产生不同的mRNA剪接变异体(Splice variant),从而可由一个基因产生若干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蛋白异构体(isoforms)。研究显示pre-mRNA的选择性剪接是控制基因表达和产生蛋白质多样性的重要机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将对基因转录剪接体在疾病的发生与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进行探讨。
-
消化道内瘘的诊疗现状
消化道内瘘多为炎症、溃疡、肿瘤、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且容易误诊。因发生消化道内瘘的位置不同,相应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亦不尽相同。本文对常见脏器间的消化道内瘘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应用母血中胎儿游离的DNA检测胎儿非整倍体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这一技术与传统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相比,具有无创、快速、准确等优点,它是产前筛查和诊断领域的一次革命。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现有研究资料,评估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价值。
-
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肠道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益生菌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正被越来越广泛地研究。大量研究证实了益生菌对IBD的治疗作用。本文就益生菌对IBD中的治疗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
肝细胞癌根治性术后的治疗选择
肝细胞癌(HCC)发病机制复杂,患者预后差。目前仍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探索了多种预防HCC术后复发的治疗方法,但尚无一种治疗措施得到公认和推广。本文系统检索相关数据库,对HCC根治性术后辅助或化学预防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作一综述,分析佳治疗方法。
-
孕妇心脏功能变化与妊娠结局的研究进展
孕妇心脏结构、功能等随孕周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正常孕妇心脏泵血功能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舒张功能及结构也发生改变。当出现孕期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生长受限,心脏疾病或双胎妊娠时,孕妇心脏功能发生不同变化。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进展程度不同,孕妇心血管系统改变不同。合并妊娠期高血压时,孕妇心脏表现为心输出量增高,全身血管阻力降低;子痫前期临床症状出现前,表现为心输出量增高,全身血管阻力与正常孕妇未见明显差异;子痫前期临床症状出现后,孕妇心输出量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围产结局不良。早发与晚发子痫前期孕妇心脏功能亦表现不同。妊娠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时,孕妇心血管系统呈低排高阻循环状态,表现为心输出量低而全身血管阻力高。妊娠合并心脏疾病时,不同种类疾病心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围产结局不同。妊娠早期合并不同疾病孕妇心脏功能已发生相应改变。双胎妊娠孕妇心脏功能不同变化与妊娠结局相关。
-
乳腺脓肿的手术治疗进展
本文旨在探讨哺乳期、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手术方式及相关处理的价值。应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乳腺脓肿治疗”为关键词检索1999年1月至今相关文献60篇。纳入标准:(1)手术治疗乳腺脓肿的方法及效果;(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脓肿的方法及效果。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1篇。治疗乳腺脓肿的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选择决定,以疗效好、创伤小、痛苦少、美容、费用低廉等手术方式为优先考虑。深入探讨治疗乳腺脓肿的手术方式特点,有助于为临床提供较好的治疗借鉴。
-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生存质量研究进展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技术、造血干细胞来源体系的不断完善及支持治疗的不断改进,移植成功率也在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儿童从 HSCT 中获得长期生存,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儿的生存质量在近年来也逐渐被重视。针对 HSCT 患儿生存质量的研究在国内仍为空白,而国外学者通过各种量表研究发现:(1)HSCT患儿远期总体的生存质量(QOL)良好;(2)移植前后患儿QOL变化规律:移植前患儿的QOL已经下降,且预处理后会立即进一步下降,但移植4~24个月后会提高;(3)与非移植治疗的白血病患儿相比,HSCT白血病患儿有更多的晚期不良事件,QOL低于非HSCT患儿及正常儿童;(4) HSCT患儿QOL较公认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儿的家庭功能、患儿本身的能力(如社会功能)以及是否存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而多数研究显示移植时的年龄、性别、原发病、身高等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结论均是由国外研究得出,而我国HSCT治疗后患儿的QOL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
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评估脑血流灌注中的价值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疾病。众所周知,流经脑组织的血液占每分搏出量的20%,且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如果脑组织的血供中断,2 min内脑电活动停止,5 min后出现严重不可逆性损伤。多种原因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其中常见的原因是头颈部血管的狭窄,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或渐进性的胆固醇沉积引起。当出现脑血流灌注减低时,颅内血管通过侧支循环如颅底动脉环的前后交通支的开放、脑血管的自身调节等代偿机制维持脑细胞正常代谢所需。此时只要尽早恢复脑血氧供应,就可能保证脑组织细胞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恢复。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则出现细胞代谢失常,会导致细胞缺血坏死,进而引起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血流灌注状态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下面就各种评估脑灌注的方法作一综述。
-
白细胞介素-1β在骨关节炎发生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破坏及继发性软骨下骨质增生,临床上表现为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O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肥胖、关节创伤及过度使用、内分泌代谢障碍、遗传易感性等有关,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近年来细胞因子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生物学作用广泛,局部及全身均可以发挥作用,参与炎症反应,促使软骨组织损伤,导致OA的发生。其中IL-1β(interleukin-1β)是促进OA病理过程中软骨基质降解和关节软骨破坏关键的始动因子,对OA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3]。
-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诊断卒中后抑郁方面的应用
当前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 PSD 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诊断标准等尚不明确,PSD 患者极易被漏诊或误诊。近年来MRI 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像技术,它们可以从血流灌注、生理结构、生物代谢等方面反映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并且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脑功能区定位准确等特点,在PSD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
免疫学应答与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转换的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卫生问题,每年有将近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等肝脏疾病。大部分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以达到持久的免疫,小部分的还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理想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重要转折点,分别是 HBV DNA 转阴, 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sAg血清学转换。长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只有40%左右的患者出现HbeAg血清学转化,因此,对CHB患者或许可采取调整患者免疫功能从而达到临床治愈。
-
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明确相关,常互相影响。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两种疾病常同时出现,前者为后者的高危因素。发病机制上,两者同为 Th1/Th2型免疫应答失衡所导致的炎症性疾病,且变应性鼻炎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哮喘发生、发展。治疗方面,通过有效治疗鼻炎可对哮喘的控制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将从以上几大方面对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之间相关性进行综述。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的研究进展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治疗部分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CRT可改善部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然而CRT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约有1/3符合CRT治疗指征的患者植入CRT后效果不佳,称之为CRT治疗无反应[1]。探究CRT无反应因素是当前及未来的研究热点及重点。本文将对CRT无反应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及其基因多态性在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研究进展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是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与免疫信号传递有关的免疫球蛋白,与B7结合后能负调节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功能,抗CTLA-4单克隆抗体能阻止这种负调节作用, CTLA-4基因多态性可影响CTLA-4的功能,对于不同个体免疫强度的差异起到关键作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清除及慢性化与感染者体内的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有密切关系,肝组织和外周血中HC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活性在决定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旨在综述CTLA-4及其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乳腺癌关联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的转变,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近年来发现的能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存活、迁移的基因,本文对乳腺癌的流行现状、EGFR甲基化、EGFR与乳腺癌的关联以及其提供的治疗思路和预后作一综述。
-
低碱性磷酸酯酶症研究进展
低碱性磷酸酯酶症(hypophosphatasia,HPP)是一种由ALPL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系统性疾病,因其编码的非组织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issue non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TNAP)活性降低从而表现出骨骼及牙齿硬组织发育不良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偏低。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低碱性磷酸酯酶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相关研究进展
先天性小眼球是一种复杂眼病,其临床并发症多,治疗变异性大,预后常较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白内障患者对视功能的改善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患者眼部多伴有生理解剖结构的异常,不仅增加了手术难度,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因此,全面深入地认识此类疾病显得极其重要。本文拟就先天性小眼球的病因、临床特点、并发症以及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先天性小眼球 -
糖尿病低血糖及自主神经病变在其中的作用研究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加。2008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67%,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高达9240万[1]。糖尿病神经病变(DPN)为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以后者多见,其常侵犯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均显示,强化降糖治疗能有效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神经病变的发生。但随着血糖的强化控制,低血糖的风险也显著增加[2-3]。自主神经在血糖稳态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与无感知低血糖及重度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4-5]。深入探讨糖尿病低血糖及自主神经病变在其中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的发生,提高血糖控制的达标率及安全性。
-
脂联素基因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的首位因素,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0%以上。近的证据表明:血清中的脂联素水平和脂联素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都可能影响NSCLC的发病率和患者的生存率,并且血清脂联素的水平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可能是NSCLC的一个新的危险因子。本文就脂联素与肺癌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在病原体快检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在定性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核酸定量技术,它具有特异性强、PCR污染少、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作者就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目前在细菌、病毒、环境微生物等病原体领域的快速检测和诊断应用进行了概述。
-
全面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现状
全面性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持续状态中严重的类型,是神经科一种急诊。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全面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流行病学、病因、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胃蛋白酶原(sPG)可以确切地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以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sPG与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被誉为胃黏膜病变的“血清学活检”,且检测sPG具有简便、快捷、重复性好、非侵入性、便于动态监测等优点;确定合适的sPG检测临界值,更有助于更灵敏地诊断胃部病变。本文就PG的生物特性,影响因素及与胃疾病的关系几个方面予以综述。
-
雄激素及其雄激素受体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肿瘤之一,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倍,膀胱癌组织中发现有雄激素受体(AR),雄激素受体在膀胱癌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膀胱癌也属于激素相关性肿瘤成员之一,这就可以很好解释发病率的性别差异。雄激素介导的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然而,雄激素受体是如何调节膀胱癌的进展也没有特征性,而且在膀胱癌进展过程中,雄激素受体途径是否发挥主要作用目前仍有争论。这篇综述主要总结了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异常、雄激素受体基因突变、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异常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雄激素经雄激素受体途径引起膀胱肿瘤,也许去势治疗可以为膀胱癌的内分泌治疗提供了新途径。雄激素受体诱导膀胱癌的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
胰岛素抵抗评价方法及其干预手段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目前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等多种疾病的进展均有关联。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及基础检查评价方法进展相对缓慢,目前确定性好又可操作的方法尚有待研发;近年各科积极着力于探索胰岛素抵抗干预方法,其手段主要涉及药物、饮食及改善生活方式等。在此对胰岛素抵抗评价方法及其干预措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Claudin蛋白在紧密连接中的作用机制及与疾病的关系
Claudin 蛋白是组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的一种跨膜蛋白,它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屏障结构的渗透性。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稳定性与Claudin蛋白间及Claudin蛋白与其他紧密连接蛋白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Claudin蛋白的转录及表达的调节机制有磷酸化、去磷酸化等。人类很多疾病与Claudin蛋白的突变有关,至今为止,关于Claudin蛋白的了解不仅停留在紧密连接的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其调节方式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作者对Claudin蛋白的结构、作用方式、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及其未来研究的展望作一综述。
-
酒精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酒精中毒引起的各类疾病也随之而来,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及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的特点,是继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之一,早期不易发现,容易被误诊,出现扩张性心肌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晚期容易出现心力衰竭。我们探索临床治疗酒精性心肌病的方法,争取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预后。
-
HIV阳性育龄妇女的抗病毒治疗及HIV母婴阻断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范围的迅速蔓延,妇女儿童中HIV的感染流行情况以及如何控制其进一步传播扩散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全球存活的HIV感染者中约有50%为育龄妇女,而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90%经母婴垂直传播。鉴于HIV阳性育龄妇女的抗病毒治疗对于阻断HIV的母婴传播以及控制HIV感染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育龄妇女HIV感染及母婴传播情况、HIV阳性育龄妇女的抗病毒治疗以及HIV母婴阻断等方面进行综述。
-
室性心律失常的交感神经机制诊疗进展
交感神经激活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其发病与心脏神经支配及功能失衡导致心电不稳定有关。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可初步评估交感神经激活。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抑制剂、他汀类等药物以及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迷走神经刺激、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等微创操作可通过不同机制降低交感神经激活,改善交感-迷走神经失衡,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
-
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进展
镶嵌治疗是一种于围手术期应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模式,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内外科相互独立封闭的治疗方式,构建了心内外科共同协作的桥梁。由于是建立在手术与介入两种相对成熟手段的高起点基础之上,近十年来镶嵌治疗得到飞速发展,其治疗方向越来越趋向于患儿低龄化以及疾病复杂化。本文将主要介绍近年来其在治疗新生儿期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
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是十分清楚。近年研究发现,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而导致足细胞损伤的因素极其复杂,其中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在糖尿病肾病进展和足细胞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的有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此引起研究者与临床医师的重视,为治疗及预防早期糖尿病肾病提供新思路。
-
胸椎椎弓根置钉方法的研究与新进展
自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胸椎内固定手术,因其固定和矫形方面的独特优势,如今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胸椎解剖和比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胸椎置钉方法研究和改进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从早期的徒手置钉技术、X线影像辅助技术到现在的术中三维CT实时导航技术,极大提高了胸椎置钉准确率。本文就胸椎解剖特点、置入点选择及置入方法和相关的辅助技术进行综述。
-
广州市学龄儿童食物过敏流行病学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广州市学龄儿童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概况,分析影响儿童食物过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市约7~12岁的5880名学龄儿童进行初筛问卷调查。选取189例有食物过敏症状和医生曾诊断食物过敏的儿童为病例组,213例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无食物过敏症状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食物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血清特异性IgE(sIgE)和嗜酸粒细胞(EOS)测定及标准化问卷调查,分析主要食物过敏原种类、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同时符合有食物过敏症状、医生曾诊断食物过敏、并且食物过敏原SPT和sIgE阳性的食物过敏患病率为0.31%。SPT分析病例组主要食物过敏原为蟹、虾,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88%vs.1.41%,P<0.05;4.23%vs.0.94%,P<0.05)。sIgE检测主要过敏原也为蟹、虾(8.06%vs.0.96%,P<0.05;12.90%vs.2.40%,P<0.05)。有过敏性疾病史与家族史、2岁前曾有严重呼吸道感染及抗生素使用史、接触厨房油烟环境、父母亲较高文化层次、2岁前接触农场环境、母亲曾从事耕种制造或分派食品工作是食物过敏相关的影响因素。结论广州市学龄儿童经食物过敏原 SPT和 sIgE验证的食物过敏患病率为0.31%,主要的食物过敏原是虾、蟹,其发生受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
-
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均于我院行孕早期(11~13+6周)及中孕早期(14~17+6周)、孕中期(18~27+6周)、孕晚期(28~40+6周)超声筛查的孕妇的筛查结果,并与产后或尸解结果对照。结果5287例胎儿产前超声筛查检出胎儿畸形共计94例(其中复合畸形11例)105项畸形,引产及分娩后证实胎儿畸形110项。未检出的5项胎儿畸形分别为:室间隔缺损2例,多指2例,腭裂1例。孕早期及中孕早期超声筛查检出胎儿畸形15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为主。孕中期筛查检出胎儿畸形77例,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占首位,其次为颜面部畸形、心血管系统畸形。孕晚期筛查检出胎儿畸形13例,分别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四肢骨骼系统畸形及腹盆腔占位各3例、颈面部畸形2例、胸腹壁和心血管系统畸形各1例。孕早、中、晚孕期筛查占超声筛查结构异常胎儿的比例分别为14.3%、73.3%、12.4%。结论孕早期及中孕早期超声筛查可对部分严重的胎儿畸形早期诊断,孕中期超声筛查可检出大部分胎儿畸形,孕晚期超声筛查对迟发性畸形有诊断意义。三个阶段超声筛查对诊断胎儿结构异常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我们应掌握不同孕周超声筛查的特点,提高检出率,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
-
急性脑血管病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TNF-α及IL-6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外周血TNF-α及IL-6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53例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演变特点分为3组:急性单纯脑血管病组(ACVD)、急性脑血管病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组(ACVD引发SIRS组)、急性脑血管病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组(ACVD引发MODS组),采用ELISA测定ACVD患者外周血TNF-α及IL-6表达。结果(1)患者发病第3天TNF-α及IL-6表达明显升高;(2)对于TNF-α及IL-6的表达,ACVD引发SIRS组与单纯ACVD组相比较,P<0.01,ACVD引发MODS组与ACVD引发SIRS组相比较,P<0.01,而且其表达升高的程度均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呈升高趋势;(3) MODS积分越高,TNF-α及IL-6的表达也越高,且P<0.05;(4)ACVD引发MODS患者中,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较,死亡组的血清TNF-α及IL-6的表达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 IL-6与TNF-α在ACVD发病的急性期可能参与了炎症反应过程,并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呈现递增趋势。
-
肾癌新相关基因RCDG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筛选并鉴定肾癌新相关基因在肾细胞癌(RCC)的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基因,然后Western-blot检测该基因在RCC和癌旁正常组织,肾癌细胞系和正常肾人类胚胎肾细胞293T细胞中的表达,其次免疫组化分析124例RCC组织和配对的92例癌旁正常组织该基因的表达,以确定新的肾癌相关基因。结果经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基因C4orf46(4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46)在肾癌中表现出高度特异性,暂且命名为RCDG1。RCDG1在RCC组织中低表达(P<0.001),尤其是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P=0.005)。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在ccRCC中RCDG1的表达与Fuhrman分级呈负相关(P=0.008)。结论 RCDG1的缺失可能与RCC的发生以及ccRCC的分化相关。深入研究将发现此基因在RCC中更多的作用。
-
儿童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超声参数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超声参数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儿童代谢综合征患者作为MS组,30例儿童单纯性肥胖者作为肥胖非MS组,随机选择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测量所有入选儿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各组儿童颈动脉内径(CADI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比较MS组、肥胖非MS组和正常对照组各项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S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其中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MS组与肥胖非MS组比较R-CAIMT、L-CAIMT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CADIA、L-CAD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参数和血液生化指标能提示 MS 儿童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为MS 儿童心血管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妊娠妇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肝功能、病毒学特点。方法对我院HBV感染的孕妇共259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60例慢性HBV感染未妊娠妇女相比较。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结果33.98%患者有HBV感染的家族史;非妊娠妇女的ALT、AST水平均较妊娠妇女明显升高;71.81% HBV感染的妊娠妇女肝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重度7例(2.70%);慢性乙型肝炎重型3例(1.16%);59.85%患者HBeAg(+),HBV DNA水平>5 log10 IU/ml患者63.71%,HBeAg阳性组孕妇的ALT、AST水平、HBV DNA定量较阴性组患者明显升高;HBeAg阳性组孕妇中,随着HBV DNA水平升高,ALT水平明显升高伴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孕妇中,随着HBV DNA水平升高,ALT、AST水平亦明显升高伴统计学意义;HBV DNA定量>5 log10 IU/ml妊娠妇女中高达46.06%ALT、AST水平升高。HBeAg阳性比例小于28岁的年轻孕妇(65.49%)显著高于年长孕妇(52.99%),28岁以上的年长孕妇发生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4.19%)显著高于年轻孕妇(20.42%)。结论妊娠妇女HBV感染患者以HBeAg(+)为主,占59.85%,HBV DNA水平>5 log10 IU/ml者为多,占63.71%;71.81%患者肝功能正常;HBeAg阳性孕妇,肝功能异常较阴性患者明显,HBV DNA水平亦明显升高;无论是HBeAg阳性还是阴性患者,随着HBV DNA水平的升高,更容易出现肝损害;HBV DNA定量>5 log10 IU/ml 妊娠妇女中46.06%肝功能异常。28岁以下年轻孕妇HBeAg阳性率65.49%高于年长孕妇,但肝功能异常率20.42%,低于年长孕妇。因此对HBV感染的孕妇需要密切观察肝功能、HBV DNA、HBeAg水平,特别是HBeAg阳性和HBV DNA水平较高的妊娠妇女需要警惕肝炎活动。建议HBV感染的女性28岁以前妊娠减少肝功能损害的风险。孕妇HBV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母婴传播阻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
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IgE 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与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总IgE(Total IgE,TIgE)、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水平的关系;了解儿童支气管哮喘常见过敏原,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预防、病情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据儿童哮喘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95例哮喘患儿分为间歇发作组(n=23)、轻度组(n=29)、中度组(n=23)、重度组(n=20)四个组,选取20例健康体检儿作为对照组。采用ImmunoCAP100E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定量测定血清ECP、TIgE、过敏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的水平,Sysmex XT-2000i血球分析仪进行EOS计数。结果95例患儿吸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为71.58%,以户尘螨、粉尘螨、屋尘为主,分别占69.47%、68.42%、32.63%;食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为22.11%,以虾、螃蟹为主,分别占21.05%、18.95%。血清ECP在哮喘各组与对照组;轻、中、重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高值出现在重度组。血清TIgE在轻度组、间歇发作组、对照组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OS在哮喘各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5;在重度与中度,中度与轻度,轻度与间歇发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ECP水平与TIgE、EOS水平呈正相关(r=0.615,P<0.01;r=0.533,P<0.01);TIgE水平与EOS水平呈正相关(r=0.239,P<0.05)。结论血清ECP水平更能准确地反映气道炎症的程度,较TIgE和EOS更为敏感,可作为临床检测气道炎症的客观指标。户尘螨、粉尘螨和屋尘是导致3岁以上儿童支气管哮喘病情发作的主要过敏原。
-
超声引导下安珂活检系统在乳腺局灶性病变432例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安珂活检系统在诊断和治疗乳腺局灶性病变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共施行超声引导下安珂活检系统432人次,年龄16~82岁,平均40.6岁,病变大小范围5~67 mm,平均大小12 mm。所有诊断为非典型导管增生或乳腺癌的女性均给予外科手术。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良性病变的患者给予定期随访。结果在所有432例病变中,429例(99.3%)患者取得了足够的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标本。342例(79.2%)被诊断为良性,7例(1.6%)被诊断为非典型导管增生,83例(19.2%)为恶性病变。389例(90.0%)直径小于15 mm的病变被完整切除。结论超声引导下安珂活检系统在诊断不同乳腺局部病变(包括不能扪及的病变)时具有高效性,是一种并发症较低的安全方法。对于直径小于15 mm的良性病变可完整切除。
-
剖宫产术后患者三种不同药物静脉镇痛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和比较地佐辛、盐酸曲马朵和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5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地佐辛组(A组)、盐酸曲马朵组(B组)、酒石酸布托啡诺组(C组),每组50例。三组产妇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施术,术中麻醉效果满意,术毕立即接静脉输注镇痛泵,药物配方为A组:地佐辛50 mg+盐酸托烷司琼5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B组:盐酸曲马朵1000 mg+盐酸托烷司琼5 mg+0.9%氯化钠注射液共100 ml;C组:酒石酸布托啡诺10 mg+盐酸托烷司琼5 mg+0.9%氯化钠注射液共100 ml。观察各组术后4 h、12 h、24 h、36 h、48 h各时间点的静息疼痛和动态疼痛,并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记录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静息疼痛VAS评分:4 h、12 h A组低于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动态疼痛VAS评分:4 h、12 h、24 h A组低于B、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组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C组的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药物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效果可靠,其中地佐辛联合盐酸托烷司琼镇痛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
细胞红蛋白在脑胶质瘤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红蛋白(Cygb)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表达及其在预后判断等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脑胶质瘤组织标本(WHOⅠ级10例,Ⅱ级37例,Ⅲ级26例,Ⅳ级15例)Cyg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肿瘤复发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中Cygb呈高表达,在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中Cygb呈低表达。Kruskal-Wallis test分析Cygb的表达程度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呈高度负相关(P<0.01);Mann-Whitney U test分析Cygb与胶质瘤术后是否复发也呈高度负相关(P<0.01)。Cygb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ygb高表达组。Cox回归分析Cygb低表达为脑胶质瘤高风险因素之一。结论 Cygb的表达水平能作为判断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另一个指标, Cygb的表达水平还可以作为判断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和是否复发指标之一。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及腹腔冲洗液中hTERT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及腹腔冲洗液中hTERT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上将胃癌根治术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两组,各30例,应用RT-PCR方法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外周静脉血及腹腔冲洗液人端粒酶亚单位hTERT mRNA的表达,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胃癌微转移的情况及对腹腔脱落癌细胞的影响。结果Ⅲ期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的hTERT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Ⅱ期(P<0.05)。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中的hTERT mRNA术前阳性率为30.00%,术后阳性率为33.33%,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和开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期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的hTERT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Ⅱ期(P<0.05)。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冲洗液hTERT mRNA术前阳性率为20.00%,术后阳性率为26.67%,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和开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TERT mRNA表达水平可能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均不会增加患者外周静脉血及腹腔冲洗液中hTERT mRNA表达水平,提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不会增加外周血及腹腔种植转移危险性。
-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端粒酶逆转录酶活性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37例干扰素治疗CHB患者(干扰素治疗组),36例CHB对照患者(患者对照组)和1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PBMCs,用Real-time RT-PCR方法定量检测各组PBMCs表达的hTERT mRNA及其相应β-actin mRNA,计算出标化的hTERT mRNA(NhTERT mRNA)。结果干扰素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PBMCs表达NhTERT mRNA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均显著高于患者对照组(P<0.001;P=0.001)。hTERT mRNA的水平与研究对象的年龄、患者基线ALT水平、HBV DNA载量及病毒基因型等均未见显著相关性关系(均为P>0.05),但治疗12个月时,其水平与同期检测的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并且发现,在干扰素治疗组中NhTERT mRNA的表达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在治疗12个月时获得完全应答的患者组NhTERT mRNA水平显著高于无应答组(P<0.05)。结论 CHB患者PBMCs端粒酶活性表达低下,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以上调患者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这可能是干扰素促进患者免疫功能恢复的一种机制。
-
肝癌患者血清中miR-200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清 miR-200a 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36例肝癌患者和21例健康人血清标本中miR-200a的表达情况,分析血清miR-200a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血清中 AFP 值从临床资料中获取。结果36例肝癌患者miR-200a的表达水平为4.63±1.31,21例健康人对照为6.05±0.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6例肝癌患者中,血清miR-200a表达水平与肝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及AFP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抽烟、饮酒、HBV、肝硬化无关(P>0.05)。结论血清 miR-200a 表达水平可作为新的生物学指标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的瘦素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人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新疆和田地区943例维吾尔族人进行瘦素水平测定,根据其瘦素的百分位数(瘦素P35=0.46 ng/ml,瘦素P65=1.56 ng/ml)分为3组:Ⅰ组330例(瘦素P35),Ⅱ组286例(瘦素P35~65),Ⅲ组327例(瘦素P65),观察3组的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和HOMA-IR的变化。结果3组间的年龄、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和 HOMA-IR 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Ⅲ组的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水平均较Ⅰ组和Ⅱ组明显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瘦素与体重指数和HOMA-IR呈正相关,回归方程=-1.528-0.018腰围+0.128体重指数+0.001收缩压+0.002舒张压+0.229甘油三酯+0.245HOMA-IR。结论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
手足口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为控制及有效治疗HFMD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2年1月至7月HFMD住院患儿详尽的临床资料893例,应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93例HFMD患儿中,249例合并肺炎支原体IgM阳性,102例(41.0%)为HFMD普通病例,147例(59.0%)为重症病例;644例HFMD肺炎支原体IgM阴性,463例(71.9%)为HFMD普通病例,181例(28.1%)为重症病例。249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年龄分布3~6岁78例(31.3%),母乳喂养151例(60.6%),人工喂养98例(39.4%);126例(50.6%)高体温超过39℃,209例(83.9%)热程大于3 d,152例(61.0%)病程大于10 d,138例(55.4%)呕吐,104例(41.8%)嗜睡,196例(78.7%)反复易惊,151例(60.6%)频繁肢体抖动,8例(3.2%)呼吸困难,147例(59.0%)病理征阳性,158例(63.5%)EV71阳性,与肺炎支原体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MD重叠肺炎支原体感染与疾病进一步加重有关,建议早期监测是否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积极予以抗支原体感染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
-
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一例并国内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及生存期,旨在促进支气管黏液表皮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我院诊断1例,并以“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和“肺、黏液表皮样癌”为关键词,在CHKI数据库中检索1978年至2013年间53篇文献202例,共203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一例24岁女性因“咳嗽、间断痰血20余天”入院。CT提示“左肺下叶软组织块影,增强后轻度强化,周围见多发类圆形无强化低密度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左肺下叶开口新生物,病捡提示“复鳞上皮下见小团增生腺”。在全麻下行左下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检提示“黏液表皮样癌,淋巴结未见转移”。总共203例患者中,女性患者84例,男性患者119例,女性少于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114例(56%)、咯血71例(34%)、胸痛20例(9%)、发热39例(19%),无症状者15例(7%)。肿瘤生长部位明确说明部位的,主支气管14例,左侧66例,右侧71例,2例为双肺病灶。明确说明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有103例,其中49例(47%)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为黏液表皮样癌,所有病例均标本送病理检查后明确诊断。其CT表现无特异性。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病例中误诊患者达40例,占总病例的19%。低分化者生存期长,目前文献报道长已达10年以上。结论黏液表皮样癌在肺部肿瘤中少见,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点不具有特异性,终确诊需病理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早手术治疗可能会治愈该疾病或者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医师需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及早行纤维支气管镜或组织标本活检,减少误诊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脑电双频指数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价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急性脑梗死伴昏迷患者意识水平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7例急性脑梗死伴昏迷的住院患者,评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并行BIS监测,记录BISmax、BISmin、BISmean数值,根据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及死亡组。结果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及死亡组的 GCS 评分、BISmax、BISmin、BISmean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BIS值与GCS评分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各BIS值与GC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BISmax、BISmin、BISmean与GC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60,r=0.793和r=0.797。BIS值与mRS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各BIS值与mRS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BISmax、BISmin及BISmean与mR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2,r=-0.721和r=-0.751。以BISmax、BISmin、BISmean值和GCS评分为检验变量,预后是否良好为状态变量(mRS≤3分为预后良好)做ROC曲线,AUC分别为0.832、0.914、0.916及0.834, P均<0.05。BISmean ROC曲线各点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显示,BISmean值74是预后良好的佳截点(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800)。结论 BIS 值能直接、客观的反应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意识水平,可准确预测昏迷患者的预后,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综合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稳定期中重度(Ⅲ、Ⅳ期)COPD 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综合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综合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每例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COPD防治知识讲座、戒烟宣传教育、呼吸功能锻炼、用药指导、心理疏导,时间为12个月,比较2组患者综合干预前后肺功能、SGRQ 评分变化、COPD 急性发作次数、住院天数,每周使用急救药物次数。结果综合干预组 SGRQ 总评分均较管理前下降(P<0.05),FEV1、FVC、FEV1/Pred%均较入选时无明显变化(P>0.05),COPD 急性发作次数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FEV1、FEV1/Pred%均较入选时下降、每周使用急救药物次数较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GRQ评分较干预前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患者综合干预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COPD急性发作次数。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610例南京市鼓楼医院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2±12.3)岁,发病后“症状-进门时间”中位数为180 min,“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中位数为100 min。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居多,主要累及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住院期间药物使用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应用率均为100%,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为97.4%、调脂药为92.6%、β-受体阻滞剂为83.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为82.2%。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6%,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OR=1.05,P=0.049)、室性心律失常(OR=5.21,P=0.007)、心源性休克(OR=14.54,P=0.000)及术后TIMI血流分级(OR=0.28,P=0.000)与住院期间死亡率有独立的联系。结论南京地区STEMI发病具有年轻化的特点,院前延迟率较高,住院药物治疗与国内外大型研究结果接近,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
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类型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目的:应用3.0 T 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成分,并据此对斑块进行分型;探讨斑块成分、类型与临床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评价应用高场强MR对斑块进行早期诊断的预警作用。方法对108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施行颈动脉斑块的MRI检查。颈动脉MR检查使用Philips或GE 3.0 T MR扫描仪,线圈选用颈动脉专用8通道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包括3D TOF、T1WI、T2WI、PDWI、MP-RAGE及CE-T1WI。FOV 14 cm,TOF及MP-RAGE序列扫描层厚2 mm,间隔-1 mm,余各序列扫描层厚2 mm,间隔0。对颈动脉分叉前后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的成分(有无出血、钙化、疏松间质)、纤维帽的状况(厚、薄、破溃)等情况做出判断,依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分型标准对每支血管的斑块进行分型。将入组血管按照颈动脉供血区相应脑缺血性症状的有无分为有症状组及无症状组两组,用独立t检验比较两组血管在狭窄程度上的差异;用卡方检验评估两组血管斑块内出现出血、钙化、疏松间质及纤维帽破溃的情况差异,判断斑块类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狭窄程度、纤维帽破溃、斑块内出血、钙化及疏松间质对临床症状的影响度强弱。结果108例患者中,共发现有斑块血管198支:有症状组血管共计64支;无症状组血管共有134支,其中3支血管因MRI检查前已施行支架置入术不予入组,故无症状组血管共计131支。两组血管在管腔狭窄程度、纤维帽的完整性和斑块是否有出血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而在斑块钙化、疏松间质的出现率上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有症状组血管中,斑块类型比较密集,Ⅵ型斑块所占比例大(71.8%),而在无症状组,Ⅵ型与Ⅳ~Ⅴ型均较多(分别为44.7%和30.4%);将两组中斑块类型粗略分为Ⅵ型与非Ⅵ型斑块,显示Ⅵ型斑块所占比例在有症状组更显著(P<0.01)。在血管狭窄度、纤维帽破溃、斑块有出血、钙化及疏松间质这5个因素中,纤维帽是否有破溃与临床症状的关联程度大,其次为管腔狭窄度的高低,而斑块内出血及疏松间质的有无对临床症状影响较弱,斑块内钙化则与临床症状的发生无关。结论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颈动脉斑块的MRI形态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斑块内成分的差异与临床症状的出现有明显相关性,其与临床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依次为:斑块破溃、管腔狭窄程度提升、斑块内存在疏松间质、斑块内有出血、斑块钙化;在斑块分型上,Ⅵ型代表了临床所谓的易损斑块,间接反映出斑块表面纤维帽破溃和斑块出血与临床症状关系密切。提示通过MRI检查分析斑块内成分来预测临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可行的,将能为临床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预防卒中发生提供可靠信息。
-
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前后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27例,为A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5例,为B组。另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者狭窄<50%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三组24h动态心电图,比较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结果 B组治疗前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A组和B组MTW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B组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术后TWA显著高于A组术后和对照组(P<0.01)。B组治疗后TWAmax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余项目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MTWA可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疗后,TWAmax不稳定。
-
脑梗死急性期疲劳与血尿酸、血糖、抑郁及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明确卒中急性期疲劳与血尿酸(UA)、血糖、抑郁及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病例组来自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在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312例。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中心同期的健康体检者,共312人。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评价疲劳的状况,FSS评分≥4分诊断为疲劳。据此将病例组分为疲劳组(F组)与非疲劳组(NF组)。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抑郁的程度,SDS 评分≥50分诊断为抑郁。用 NIHSS 评分来评价卒中的严重程度,用MRS评分评价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慢性病史,并于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检测血糖及UA水平。结果病例组疲劳的发病率(40.4%)明显高于对照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892;P<0.001)。在病例组中,F组抑郁的发病率、MRS评分及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NF组,而UA水平则明显低于NF组(P<0.001)。两组的年龄、性别、慢性病史及NIHS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在F组中, MRS评分、SDS评分及血糖水平与FSS评分成正相关(P<0.001),UA水平与FSS评分成负相关(P<0.001),而年龄和NIHSS评分与FSS评分无关(P>0.05)。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疲劳与UA、血糖、抑郁及功能障碍的水平密切相关。这为研究PS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探索PSF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
-
DNA芯片检测分枝杆菌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比较DNA-微阵列芯片法和改良罗氏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一致性,探讨DNA-微阵列芯片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64例改良罗氏法阳性的分枝杆菌核酸,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样本进行测序验证,以测序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正确率及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结果两种方法检测总一致率为93.8%,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一致率为87.5%,非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一致率为95.8%。DNA-微阵列芯片法和改良罗氏法共有4例检测结果不一致,与测序结果比对后,改良罗氏法区分结核和非结核的正确率为96.9%;DNA-微阵列芯片法正确率为93.8%,且能鉴定出7种常见分枝杆菌。结论 DNA-微阵列芯片法与作为传统金标准的改良罗氏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一致性好、正确率高。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并且能鉴定出常见分枝杆菌,DNA-微阵列芯片法可作为临床分枝杆菌感染诊断的重要检测手段。
-
不同E7多肽/HLA-DRB四聚体分析检测结核患者外周血及胸水标本中多肽特异性CD4+T细胞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探讨不同 E7/HLA-DRB 四聚体检测结核患者外周血及胸水标本中E7多肽特异性CD4+T细胞百分率之间的差异。方法复苏培养能稳定表达E7/HLA-DRB1*090102、E7/HLA-DRB1*130201、E7/HLA-DRB1*150101和E7/HLA-DRB1*130201的果蝇S2细胞株,表达、纯化、制备成相应四聚体。以37例脐带血作为研究对照组,150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和2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标本为实验研究组,Ficoll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用PE-E7/HLA-DRB四聚体和鼠抗人CD4-FTIC共染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检测标本中E7多肽特异性CD4+T细胞百分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核患者外周血和胸水中,各四聚体E7多肽特异性CD4+T细胞百分率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脐带血标本相应四聚体检测结果;胸水标本与血标本各自做4种四聚体任意2种四聚体检测结果间比较,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此外,在外周血和胸水标本间,任一四聚体的检测结果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 HLA-DRB 来源的E7/HLA-DRB 四聚体对于结核检测具有相当的意义,4种四聚体的结核检测特异性无明显差异。并未发现因CD4+T细胞迁移到局部病灶而引发的胸水标本检测结果高于相应四聚体外周血检测结果。
-
不同年龄段发病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发病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pSS患者227例,入选病例均符合2002年p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将入选病例按发病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40岁)和中老年组(>40岁),对两组pS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27例pSS患者中女205例(90.3%)、男22例(9.7%),男∶女为1∶9.32,青年组73例(32.2%),中老年组154例(67.8%),两组发病人数之比约为1∶2。(2)pSS常见首发症状居前三位者分别为口眼干、关节肿痛、猖獗龋齿。青年组与中老年组首发症状的比较,口眼干(17.8%vs.34.4%,χ2=6.624,P=0.010)、猖獗龋齿(4.1%vs.18.8%,χ2=8.863,P=0.00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7%vs.2.6%,χ2=8.715,P=0.003)均有统计学差异。(3)89.4%的pSS患者合并系统损害,主要累及血液系统(60.4%)、肾(30.4%)。(4)pSS系统中肺损害与临床实验指标的相关分析:肺受累与 IgG、Glo 升高关系密切(P<0.01)。结论(1)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发病人数比约为1∶2。(2)不同年龄 pSS 的首发症状不一。中老年组口眼干、猖獗龋齿较青年组明显增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青年组。(3)pSS 合并系统受累的发生率高(89.4%)。中老年组出现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较多见,青年组发生血小板减少较中老年组明显增加。(4)pSS合并肺损伤与IgG、Glo升高关系密切。
-
上皮性卵巢癌中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通用型二步法检测145例上皮性卵巢癌中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正常卵巢组织除卵巢间质血管外,α-SMA不表达。在145例上皮性卵巢癌中,α-SMA阳性的CAFs细胞在癌组织中的分布有3种方式;且Ⅲ~Ⅳ期卵巢癌间质α-SMA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6);有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卵巢癌(P=0.049)。(2)正常卵巢组织中MMP-9不表达;而上皮性癌中癌细胞MMP-9阳性率为95.2%(138/145)。MMP-9在Ⅲ~Ⅳ期组明显高于Ⅰ~Ⅱ期组(P=0.028),有淋巴结转移组强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P=0.033)。(3)α-SMA在上皮性卵巢癌间质强阳性表达与癌细胞 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P=0.027)。结论α-SMA 和 MMP-9两者的共同强阳性表达主要集中于Ⅲ~Ⅳ期癌患者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CAFs的存在与数量增多将成为上皮性卵巢癌预后不良的一项独立指标。
-
铜绿假单胞菌抗原基因细胞定位分析
目的:筛选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铜绿假单胞菌优势抗原表位,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抗原基因的定位。方法收集健康人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血清,应用噬菌体展示十二肽库进行1轮阴性选择淘选和3轮生物淘选,对阳性克隆单噬菌体进行测序,与PAO1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30个阳性克隆单噬菌体,测序得到12种序列。与PAO1基因组序列比对得到673个基因,细胞定位为胞浆、内膜、周质、外膜、胞外和未知,所占比例分别为49%、22%、6%、6%、2%和15%。基因产物按功能分为26类,各部位的基因与细胞功能一致。结论推测胞外和外膜中“细胞壁/脂多糖/荚膜”类、“分泌因子”类和“运动及黏附”类抗原可用于疫苗研究。
-
联合检测CA125、IL-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
目的:探讨血清CA125、IL-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联合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试验组9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对照组50名正常健康人。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CA125,ELISA方法检测IL-10,流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MHCⅡ分子荧光强度。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CA125为(82±35)U/ml,IL-10为(286±83)pg/ml,淋巴细胞MHCⅡ分子平均荧光强度为168±27,它们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检测血清CA125、IL-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敏感性提高为92%,阴性预测值均提高为97%。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A125、IL-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MHCⅡ能更好地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
-
Dpr2、Nodal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Dpr2及Nodal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检测结直肠癌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Dpr2 mRNA、Nodal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Dpr2及 Nodal蛋白的表达。生存率统计采用 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采用 Log-Rank检验,预后分析采用 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 Dpr2 mRNA的表达低于对应的癌旁组织(0.0015±0.008 vs.0.004±0.0004,P<0.000),Nodal 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0091±0.0014 vs.0.0048±0.0014,P<0.000)。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而言,结直肠癌组织中Dpr2蛋白的表达降低(P=0.001),而Nodal蛋白表达则增加(P<0.001)。同时,结直肠癌中Dpr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TNM分期无关,结直肠癌中Nodal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相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经生存分析及 Cox 风险模型显示,Dpr2及Nodal是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Dpr2/Nodal通路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肿瘤形成及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Tei指数与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应用Tei指数与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STE)评价心力衰竭(HF)患者左心室和左心房的功能。方法收集射血分数正常的 HF(HFNEF)和射血分数减低的 HF(HFREF)患者各30例,正常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测量左心房大容积(LAVmax)、左心房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re),计算左心房整体射血分数(LAEF)、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使用组织多普勒(TDI)测量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射血时间(ET),计算Tei指数;应用STI技术测量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左心室和左心房纵向峰值应变及应变率。结果对照组、HFNEF组和HFREF组间EDV、ESV依次递增, LVEF依次递减;心衰组较对照组LAVmax、LAVmin、LAVpre增大,LAEF、LAPEF、LAAEF减低(P<0.05),但HFNEF组与HFREF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IRT递增,ET递减,Tei指数递增(P<0.05)。三组间左心室及左心房的S及SR依次递减(P<0.05)。与左心室相比,左心房所测S及SR与Tei指数的相关性更好(r值分别为-0.668、-0.626、-0.632、0.520,P均<0.01)。结论 Tei指数及STE可以准确检测及量化心肌功能。
-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食物分布与症状的关系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不同胃区胃排空及胃内食物分布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超声检测73例FD患者和27例正常对照组胃排空功能,并调查73例FD患者的症状。结果 FD患者各胃区半排空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5),胃排空延迟率明显增加(P<0.01);远端胃半排空时间与早饱、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全胃半排空时间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分别对各胃区排空情况与症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仅早饱与远端胃排空延迟相关(P<0.05);20 min、40 min近端胃面积,40 min全胃面积与上腹部烧灼感呈负相关(P<0.05);20 min、40 min远端胃面积与早饱呈负相关(P<0.05)。结论 FD患者存在胃排空异常,远端胃排空情况与早饱存在相关性。
-
AVPR2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肾型尿崩伴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1例X连锁隐性遗传的先天性尿崩伴生长激素缺乏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 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 AVPR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区,产物经纯化后测序明确突变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以多尿、多饮、身材矮小为主要临床表现,禁水加压试验诊断肾型尿崩症,IGF-1低,骨龄落后,低血糖生长激素兴奋试验确诊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症,基因检测提示AVPR2第二外显子g.636 C>T突变。结论先天性肾型尿崩症患者常合并身材矮小,生长激素缺乏是其原因之一。结合文献随诊研究表明,在控制尿崩症后大部分患者终身高仍小于平均水平。
-
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静脉镇痛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布托啡诺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60例,女性,ASA分级Ⅱ级,年龄36~60岁,体重48~82 kg,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 组)和对照组(C 组)。全麻诱导后 D 组于麻醉诱导开始前泵入右美托咪定0.5μg/kg,10 min 泵完,C 组于同一时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一致,术后两组患者静脉镇痛用药方案相同。于麻醉前(T0)、切皮后2 h(T1)、术后6 h(T2)、术后24 h(T3)、术后3 d(T4)、术后7 d(T5)六个时点抽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记录术后48 h 内有效按压次数、布托啡诺总消耗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组T3时CD3+、CD4+、CD4+/CD8+水平降低,T3时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48 h内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D组48 h 布托啡诺总消耗量减少明显减少(P<0.05),D组嗜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布托啡诺PCIA用量,改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
-
PRAM技术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PRAM技术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先心病患者20例在心肺转流(CPB)下行先心病根治术。应用MOSTCARE监护仪(核心技术为Pressure Recording Analytical Method,PRAM)分别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周围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搏量(SV)、心搏量指数(SVI)、心搏量变异度(SVV)、心脏循环效率(CCE)、大压力梯度(dp/dt)。记录时间点为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至气管插管前(T2)、停跳后(T3)、体外循环结束后30 min(T4)、手术后6 h(T5)。结果 T2时MAP、CCE、dp/dt值低于T1时(P<0.05);T3时MAP、HR、CO、CI、SV、SVI、SVV、CCE、dp/dt低于T1和T4时(P<0.05);T4时CI、SVI高于T1时(P<0.05);T5时MAP、CCE、dp/dt、SVRI值低于T1时(P<0.05);T5时MAP、CI、CCE、dp/dt、SVV、SVI值低于T4时(P<0.05)。结论 PRAM技术是微创科学,通过此项技术可准确测定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指导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和扩容治疗,适合于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监测。
-
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发病情况和诊断。方法125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伴发症、症状、影像学诊断、超声内镜(EUS)和超声内镜指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和手术病理等多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研究共收集胰腺假性囊肿92例、真性囊肿2例、囊性肿瘤8例和胰腺囊性占位性质不明23例。胰腺囊性肿瘤和真性囊肿组女性发病率高于假性囊肿组;假性囊肿组有急慢性胰腺炎病史者明显高于囊性肿瘤和真性囊肿组;假性囊肿组胆道结石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囊性肿瘤组;各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EUS和EUS-FNA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结论胰腺囊性疾病并非少见,其中假性囊肿占大部分且多合并胰腺炎及胆系疾病。囊性病变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需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EUS和EUS-FNA、病理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EUS和EUS-FNA对于甄别良恶性囊性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
《东京指南》指导223例急性胆管炎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评价《东京指南》指导急性胆管炎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按照《东京指南》推荐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标准、治疗策略,我院共收治的2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根据 Charcot's 三联征的诊断标准,只有64.1%(143/223)可以首次确诊,但依据《东京指南》的诊断标准,首诊率达86.09%(192/223),但误诊了19例(19/242,7.85%)非胆管炎患者;(2)根据《东京指南》病情分级评估标准,轻度(Ⅰ级)约30.49%(68/223),中度(Ⅱ级)约55.6%(124/223),重度(Ⅲ级)约13.9%(31/223),仅仅7.6%(17/223)满足传统诊断重症胆管炎的Reynold's五联征临床标准;(3)胆石症和恶性肿瘤是引起急性胆管炎的主要原因,分别为81.17%(181/223)和10.77%(24/223)。95.96%(214/223)有胆管梗阻,4.14%(9/223)无胆管扩张,但有胆道“积气征”;(4)63.23%(141/223)的患者予以了胆管引流,ENBD、PTCD等引流的有效率为70.45%(62/88);(5)总的死亡率为5.38%(12/223),58.33%(7/12)因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而死亡。结论《东京指南》指导急性胆管炎的诊治,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处理策略规范而实用,可明显降低死亡率,但可能导致“假阳性”的误诊。
-
Sturge-Weber综合征三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 Sturge-Weber 综合征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提高对Sturge-Weber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归纳3例Sturge-Webe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儿均1岁以内起病,颜面部血管瘤均位于三叉神经第一分支眼支区,均累及单侧,软脑膜血管瘤位于同侧,均为抽搐起病,表现为全身强直发作,均无青光眼、偏瘫,例1智能稍减退,头部CT均出现钙化表现。临床诊断为 Sturge-Weber综合征。结论部分患儿早期可能影像学并无明显的改变,对于高度怀疑为Sturge-Weber综合征的患儿,可后期重复上述检查,避免漏诊。
-
320排 CT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与慢性肾疾病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估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征与慢性肾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151例因可疑冠心病而接受320排CCTA检查的CKD患者,男69例,女82例,年龄18~55岁。根据美国国立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的分期将CKD分为5期。比较不同分期CKD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有无斑块、斑块数、钙化斑块(CP)、单支病变、多支病变、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和梗阻性狭窄]。结果 Pearson 回归分析显示无斑块与CKD分期呈负相关(r=-0.282,P=0.44<0.05);而存在斑块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282,P=0.44<0.05)。多支病变、斑块数以及CP百分率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916,0.839,0.819,P<0.001)。NCP 百分率与 CKD 分期无相关性(r=0.19,P=0.089>0.05)。MP 百分率与 CKD分期呈正相关(r=0.313,P<0.05)。梗阻性狭窄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875,P<0.001)。结论 CKD分期与存在斑块、多支病变和斑块数、CP、MP以及梗阻性狭窄呈正相关。更晚的CKD分期预示着更广泛更严重的冠心病。
-
喹硫平单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疗效研究
目的:评价喹硫平单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02例双相躁狂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51例)和碳酸锂组(51例),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用药后第1、2、4、6、8周分别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杨氏躁狂量表(YM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双相障碍版-严重程度分量表(CGI-BP-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并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量表分值均明显下降,两组症状均明显缓解,具有相似的药物应答,其中喹硫平组杨氏量表评分从31.49±6.22降低至5.06±5.91(P<0.01),碳酸锂组杨氏量表评分从32.83±5.57降低至6.67±7.46(P<0.01);喹硫平组总有效率为92.2%,碳酸锂组为91.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喹硫平组痊愈率略高(64.77% vs.碳酸锂组55.3%),且不良反应(如口干、嗜睡等)较少,代谢指标变化小。结论喹硫平单药治疗双相躁狂有确切疗效,不良反应少,药物耐受性好。
-
结直肠癌手术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索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7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他们的临床资料,运用 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对结直肠癌手术并发症有影响的因素。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2.23%,肺部感染、伤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内科合并症(P=0.000)、手术时间(P=0.022)和Dukes分期(P=0.012)会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科合并症(P=0.001,OR=5.213,95%CI 1.124~15.323)和手术时间(P=0.002,OR=16.231,95%CI 2.313~16.930)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烟酒史、肥胖情况、手术方法、麻醉方式、术中失血情况和中转手术并非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治疗术前内科合并症,缩短手术时间,尽早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合并退缩人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合并退缩人综合征(SM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性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肾内科住院并行甲状旁腺全切术的SHPT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身高较发病前是否缩短分为退缩组和非退缩组,收集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甲状旁腺全切术,检测患者血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磷(P)、血钙(Ca)、碱性磷酸酶(AL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分析合并SMS的影响因素。结果70例SHPT患者中共有50例合并SMS,发生率为71.4%;退缩组患者透析龄(t=8.368,P=0.000)、血PTH(t=5.814,P=0.000)、血P(t=3.470,P=0.001)、血ALP(t=7.985,P=0.000)、血FGF-23(t=2.128,P=0.037)水平明显高于非退缩组;相关性分析表明,退缩组患者身高缩短与透析龄(r=0.421,P=0.002)、PTH(r=0.418,P=0.003)、ALP(r=0.596, P=0.000)、FGF-23水平(r=0.875,P=0.000)均呈正相关,与血Ca呈负相关(r =-0.394,P=0.005),而与血P无相关性(r=0.029,P=0.061);术后病理证实SMS患者甲状旁腺组织增生以结节性增生为主。结论 SHPT合并SMS的发生主要与透析龄、血PTH、ALP、Ca及FGF-23水平相关。
-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为预防SCF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判断标准分为慢血流组(SCF组,n=50),冠心病组(CAD组,n=60)及正常组(n=50)。记录入院时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入院第二天清晨空腹所测得相关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在高血压病比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心电图方面的分布特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CF组与CAD组间WBC、N/L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606,0.847),但两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SCF组与CAD组心电图出现ST段T波改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3,0.003),而CAD组与SCF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82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其他因素影响后,WBC 升高(OR=1.290,95% CI:1.032~1.614,P=0.026),ApoA降低(OR=0.231,95%CI:0.058~0.922,P=0.038)是发生SCF的预测因子。结论 SCF患者存在WBC的升高和脂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表现为ApoA水平下降;SCF患者有明显的心电图ST-T改变。
-
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例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诊患者;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表现,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患者中以高血压起病者4例,其中1例伴有阵发性心悸,另1例因其他疾病查体偶然发现。影像学提示肿瘤均为单发,直径2.5~15.0 cm,平均6.5 cm。2例行131I-间苄胍显像检查,均为阳性;3例行99mTc-奥曲肽显像检查,其中2例阳性;4例行24 h尿儿茶酚胺检查,2例轻度升高,2例正常;1例行血儿茶酚胺检查,提示儿茶酚胺升高。光镜观察,肿瘤中可见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区域:胞浆弱嗜碱性、多边形细胞且富于血窦的肿瘤区和神经胶质纤维背景下散在或灶性聚集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的大细胞区域,二者截然分界或交错出现;免疫组化显示前一区域瘤细胞CgA、Syn强阳性,并见散在S-100阳性的梭性细胞,后一区域S-100弥漫强阳性,其间大细胞NSE、NF强阳性,两区域的肿瘤组织Ki-67均低于2%;5例患者手术后一切正常。结论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不一,病理是目前唯一准确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佳选择,不伴恶性成分者呈良性经过。
-
乌鲁木齐市Barrett食管的发病情况和内镜下特点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 Barrett 食管(BE)的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其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根据2011年6月4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Barrett食管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制定的BE诊治共识作为诊断标准诊断BE,研究BE患者的内镜检出率、内镜下的表现、分型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BE和RE的关系。结果检出BE患者人数为总胃镜检查人数的7.9%,男女之比为1.98∶1,平均年龄(44.6±13.4)岁。其中仅19.14%患者有典型的反流症状。BE内镜分型中短节段占83.85%,多为舌状、岛状这2种形状。食管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肠化型占BE的25.31%,10.04%伴异型增生,Hp阳性率为40.37%。RE检出率为2.07%。0.66%的BE伴RE。BE和RE合并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地区居民BE的患病率较高,多为短节段舌状或岛状,约1/3为肠化型,以中年男性多见,常无症状,部分伴异型增生。体重超重增加了BE的发病风险。Hp感染可能与BE和RE的关系均不密切。
-
自噬基因ARHI与Beclin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中自噬基因ARHI与Beclin1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非宫颈病变1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15例、宫颈癌50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4例,淋巴结转移患者16例)进行试验,检测各组织中ARHI、Beclin1蛋白的表达。结果(1)ARHI与Beclin1在正常宫颈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及宫颈癌组中的表达依次下降,分别比较两者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RHI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3)ARHI与Beclin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387,P=0.006)。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ARHI及Beclin1的表达均逐渐降低,且在宫颈癌组织中二者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提示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其表达的下降可能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关。
-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及FGF受体4(FGFR4)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腔镜病房因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巧囊)手术的32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因子宫肌瘤或卵巢畸胎瘤手术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研究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和对照组的子宫内膜FGF1和FGFR4的表达情况。结果(1)FGF1在卵巧囊的在位内膜组、异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53.1%、23.3%,三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卵巧囊的异位内膜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FGFR4在卵巧囊的在位内膜组、异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4%、87.5%、4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GF1及FGFR4可能有利于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病及进展。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的子宫内膜本身可能存在有利于疾病发生的基因,但还不足以致病,后来通过经血逆流至腹腔,在特定的腹腔环境下(如炎症),刺激、加强了致病因子的表达,从而导致了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病。
-
血清肌钙蛋白I轻度升高在初诊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 I(cTnI)轻度升高在初诊为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内科初诊为NSTE-ACS,血清cTnI水平在0.02~1 ng/ml的患者80例,为cTnI轻度升高组;血清cTnI正常的患者60例,为cTnI正常组。所有患者在院期间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析其与cTnI水平的关系。结果(1)与cTnI正常组相比,cTnI轻度升高组患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更高,病变支数更多,大病变程度更严重(P<0.05);(2)以全部观察对象作为整体,Gensini 积分、病变支数均与cTnI 水平呈正相关(r=0.365,r'=0.343,P<0.01);(3)cTnI 轻度升高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及瓣膜钙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4)cTnI轻度升高组的谷草转氨酶及尿素氮均显著高于cTnI正常组(P<0.05),而白蛋白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显著低于cTnI正常组(P<0.05)。结论对于初诊NSTE-ACS患者,cTnI轻度升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较大、程度较重,且同时合并更复杂的临床情况。
-
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鼻内镜下微创治疗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鼻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年龄<40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40岁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调查患者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伴随疾病、出血部位等临床特征,分析引起患者鼻出血的原因。对所有鼻出血患者均进行鼻内镜下微创治疗。结果鼻出血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以40~59岁的发病率高,之后发病明显有所降低;患者季节发病特征明显,每年10月到次年3月的发病人数多,为高发期;合并一种或多种全身性疾病的比例较高,鼻出血部位以鼻中隔较多见。两组患者出血原因中高血压所占比例高,其次为鼻中隔偏曲为主,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鼻内镜下微创治疗后治愈率较高,1次治愈为94.0%,2次治愈为6.0%,且术后3个月无复发、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高血压是导致难治性鼻出血常见的原因,发病年龄、季节、合并伴随疾病等均是引起难治性鼻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鼻内镜下微创治疗不仅能迅速找出出血点,且止血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吲哚菁绿近红外光成像系统在非小细胞肺癌术中探寻前哨淋巴结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应用吲哚菁绿(ICG)近红外光成像系统术中探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及其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性。方法17例cⅠa~cⅡa 期NSCLC患者,术中癌周围注射ICG 15 min后,行SLN检测,近红外光成像系统作用下发光淋巴结定义为SLN,并行肺叶切除及标准的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淋巴结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共14例患者成功识别SLN,SLN的识别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2.4%和0,与染色法和核素法相比,有较高的识别率和较低的假阴性率。结论应用吲哚菁绿近红外光成像系统术中探寻早期 NSCLC 前哨淋巴结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的判断区域淋巴结状态的方法。
-
降钙素原在典型病原菌及非典型病原菌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鉴别诊断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典型病原菌及非典型病原菌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探讨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CAP患者,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分为典型病原菌组(139例)及非典型病原菌组(83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PCT、CRP 及WBC,并绘制PCT和CRP的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评价其对上述两组病原菌所致CAP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典型病原菌组患者PCT水平为0.31 ng/ml(四分位数间距:0.10 ng/ml,2.58 ng/ml),明显高于非典型病原菌组0.17 ng/ml(四分位数间距:0.08 ng/ml,0.66 ng/ml)(P<0.05);且两组患者PCT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96比0.67)(P<0.05)。绘制PCT鉴别CAP病原菌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783,在临界值为0.95 ng/ml时,其敏感度为0.932,特异度为0.894。结论血清PCT测定有助于CAP病原菌的鉴别诊断,可作为初始选择抗生素治疗的依据。
-
探讨MUC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 MUC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5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150名健康查体正常者(对照组)的MUC1基因rs2070803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胃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MUC1基因rs2070803位点3种基因型GG、GA、AA在胃癌病例组中频率分别为80.7%、16.0%和3.3%,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64.7%、32.0%和3.3%。与GG型比较,GA/AA型基因型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降低,OR值为0.439(0.259~0.742)。结论 MUC1基因rs2070803位点GG、GA基因型降低汉族人群的胃癌易感性。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浓度变化特点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浓度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对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12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6例,女70例;年龄38~92岁,平均75.6岁。根据术后4 d下肢超声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32例,非血栓组94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患者入院时、术后1 d、4 d、7 d血浆DD及FDPs浓度,将相关检测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合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比较血浆 DD、FDPs 两个检测指标及联合检测结果的敏感性。结果126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浆 DD及FDPs值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DD及FDPs浓度均高于未发生DVT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PS 术后4、7 d明显增加(P<0.01)。与基础值比较,两组DD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于术后1 d达到峰值:未发生血栓组(2469.9±508.3)μg/L,血栓组(3472.2±690.7)μg/L(P<0.01);FDPs术后4、7 d明显增加,且7 d值较4 d值增高明显:术后7 d,非血栓组(3673.4±480.7)μg/L,血栓组(4571.9±864.3)μg/L(P<0.01)。术后4 d,DD 结合FDP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5.3%和94.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浆DD及FDPs浓度的动态监测对DV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自体荧光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 Barrett 食管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自体荧光(AFI)联合窄带成像(NBI)技术对 Barrett食管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自体荧光内镜诊断Barrett的74个可疑上皮内瘤变的病灶,进一步行窄带成像检查,观察黏膜微血管及小凹的改变,并于相应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在AFI诊断74例可疑病灶中共有44例病灶病理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30例病灶为假阳性。NBI对这44例病灶HGIN的诊断:确诊39例,可疑5例;在30例HGIN假阳性的病灶中,NBI假阳性为7例。两者的假阳性率由40.5%减少至14.9%。自体荧光内镜对Barrett食管HGIN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59.5%(44/74),AFI联合NBI技术后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84.8%(39/46)。结论自体荧光联合NBI技术可提高Barrett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
-
多发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与预后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与多发伤损伤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我院急诊收治的176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休克、低体温、酸中毒分成三组。分析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水平与病情的关系,并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随着并发症的出现,多发伤患者的PT、APTT和DD水平显著增加,而PLT、FIB依次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预后良好患者比较,预后不良患者的PT、APTT和DD水平显著增高,而PLT、FIB水平显著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与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
患者自控镇静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丙泊酚/瑞芬太尼患者自控镇静(PCS)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半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将拟行TEE 104例分为试验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对照组(丙泊酚),每组各52例,监测记录给药前,给药后置入探头前、置入探头后1 min、5 min、10 min及检查毕Ramsay镇静评分及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RR)的变化,患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Ramsay镇静评分试验组置入探头后5 min、10 min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置入探头后5 min、10 min低于给药前(P<0.05),HR试验组置入探头后各时点低于对照组(P<0.01),SBP、DBP 试验组置入探头后5 min、10 min 低于对照组(P<0.05),SpO2试验组置入探头后5 min、RR试验组置入探头后5 min、10 min均低于给药前及对照组同时点(P>0.05);患者满意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PCS用于TEE是一项方法简单且安全有效的技术,一方面解决了TEE操作中焦虑和不适,生命体征稳定,另一方面可根据个体差异和需求应用镇静药,镇静效果好,患者的满意率高。
-
累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巨大肿瘤术中控制出血体会
目的:探讨累及下腔静脉的腹膜后巨大肿瘤手术中预先处理腰静脉系统来控制出血的经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例累及下腔静脉巨大腹膜后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准确评估和充分准备,手术尽可能沿正确的组织间隙进行,不常规阻断下腔静脉。精细操作,由浅入深先游离出肿瘤的下缘,然后自肿瘤后方及侧方逐步沿腔静脉向上分离,遇到不同程度扩张的下腔静脉交通支如腰静脉和腰升静脉予以分离、结扎来控制出血。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5~6 h,平均4 h;术中出血150~600 ml,平均350 ml。术中未发生大量出血或者难以控制的出血,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所有患者病理显示肿瘤切缘阴性,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结论熟悉腹膜后间隙解剖,按照解剖精准手术,术中预先分离、结扎扩展的腹膜后交通静脉特别是腰静脉系统可有效控制累及下腔静脉巨大腹膜后肿瘤手术过程中的大出血。
-
经阴道超声造影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造影(TVS-CEUS)术前判断子宫内膜肌层浸润程度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TVS-CEUS及常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检查,根据造影增强、消退特点及常规二维声像图特点分别判断肌层浸润程度,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VCDS、TVS-CEUS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总的准确率分别为67.74%(21/31)、90.32%(28/31),TVS-CEUS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准确性高于常规经阴道超声(χ2=4.769,P=0.029)。结论经阴道超声造影更能准确地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评估
目的:探讨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在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例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患者同时进行USCOM及肺动脉漂浮导管(PAC)监测,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的心排血量。结果22例患者获得40个测量结果,2例患者未得到满意的测量结果。两种方法测得CO比较平均差值为0.18 L/min(95% CI -0.09~0.44),一致性界限-1.43~1.78,心排血量越高两种方法差异越大。直线相关分析表明,COUSCO和COPAC呈明显直线正相关(COPAC=0.93×COUSCOM+0.35, r=0.96)。性别、年龄、BMI均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SCOM与PAC检测心排血量有良好的相关性,USCOM 具有使用方便、结果可靠、快速、无创的优点,为监测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一种新手段。
-
氧气对兔胃应激性溃疡预防及治疗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胃内充氧对预处理的试验兔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40只纯种大白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各组白兔均用R1~R10表示),均用水浸法制作应激性溃疡模型:对照(空气)组(C组),持续充氧组(E1组),浸水后充氧组(E2),奥美拉唑组(E3)。C组从浸水每隔6 h胃内充入空气50 ml;E1组从白兔浸水开始每隔6 h胃内充氧气50 ml;E2组模型制作过程中处理同C组,模型建立后每隔6 h胃内充氧气50 ml;E3组处理同C组,并每隔12 h经胃管给予奥美拉唑4 mg/kg。各组试验兔均于模型建立后24 h处死取胃,观察胃黏膜变化,并取组织做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改变。结果与C组比较E1、E2、E3三组的胃黏膜病变均轻。E1组肉眼黏膜基本正常,可见散在微小出血点,光镜下仅有黏膜充血水肿及小的缺损;E2组肉眼可见黏膜出血灶,多在胃小弯、胃底侧,光镜下可见浅表出血点,黏膜出血糜烂;E3组多为浅小黏膜缺损,黏膜下细胞坏死出血,黏膜水肿;C组肉眼可见多发大出血灶,光镜下可见典型的深而大的出血点,侵及黏膜全层。结论胃内充氧气对兔胃应激性溃疡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
老年患者全麻术中脑电双频指数变化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目的:观察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全身麻醉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65岁择期在喉罩通气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LC患者75例,ASAⅠ~Ⅲ级,术中根据不同麻醉深度随机分为A组(术中BIS值维持在50~59)、B组(术中BIS值维持在40~49)和C组(术中BIS值维持在30~39),每组25例。三组患者麻醉诱导用药相同,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5μg·kg-1·min-1,持续吸入七氟烷,通过调整七氟烷的吸入浓度使BIS值维持在设定范围。记录三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 d、2 d和3 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并比较术后1 d POCD的发生率。同时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七氟烷用量、麻黄碱用量和术中知晓发生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1 d 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 d、2 d MMSE评分明显低于B组、C组和术前1 d评分(P<0.05),B组和C组只有术后1 d MMSE评分低于术前(P<0.05),术后2 d评分已经恢复至术前水平,而A组直至术后3 d MMSE评分才与术前水平相当。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七氟烷用量、麻黄碱用量,C组明显长于和多于A组、B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 LC,术后早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术中 BIS 值维持在40~49,可提供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苏醒迅速,术后MMSE评分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水平,可减少POCD的发生。
-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30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对照分析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等。结果病例组30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上肢6例,肺栓塞2例、脑栓塞2例,其他2例。7例治愈,8例好转,总有效率50.0%,8例患者积极治疗后3 d内起效。病例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71,P<0.05)。结论恶性肿瘤并发远处转移、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地塞米松时易并发血栓形成。D-二聚体对诊断VTE及判断预后有一定辅助作用,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聚集等。
-
普萘洛尔后运动试验:儿童频发室性早搏鉴别诊断的补充检查方法
目的:利用普萘洛尔(心得安)对β受体的抑制作用,在运动试验阳性的患儿中再行普萘洛尔后运动试验,以除外儿童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频发室性早搏和器质性室性早搏。方法(1)选择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小儿心血管专业门诊或病房住院的频发室性早搏患儿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1.5~12岁,平均6.7岁);(2)除外心肌炎、心肌病和先心病;(3)运动试验:<2岁儿童采取辅助仰卧起坐运动试验;2~6岁采取蹲起运动试验,>6岁,按Bruce方案,采取平板运动试验;(4)判定标准:心率达到预定频率(≥180次/min或心率较运动前增加>30%)后,室性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者为阴性;无明显改变或增多者为阳性,后者再口服普萘洛尔按照0.5 mg/kg,大20 mg,1.5 h后再行运动试验,如果运动中患儿心率较运动前心率增加>30%、室性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者考虑β受体功能亢进引起的频发室性早搏;无明显改变或增多者,考虑病理性室性早搏。结果(1)34例中32例运动后早搏减少均>50%,甚至消失;1例10岁患儿平板运动后频发室性早搏无明显减少,经口服普萘洛尔后再行运动试验达目标心率后早搏消失;另1例2.5岁患儿蹲起运动试验后频发室性早搏较前增加,经口服普萘洛尔后再行运动试验,早搏较前无改变。(2)34例患儿提前指数均>0.85;易激指数均<1.1,均提示不易引起室颤及室速。结论在除外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小儿中,即便有感染史,其多为良性的;部分年长儿运动后室性早搏不减少的患儿还可能是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异常所致;口服普萘洛尔后行运动试验早搏仍未减少者,尤其是幼儿,病理性早搏可能性大。
-
地佐辛超前镇痛对卵巢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对卵巢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麻下行卵巢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 组麻醉诱导前20 min 静脉给予地佐辛5 mg(生理盐水稀释到5 ml),C组麻醉诱导前20 min静脉给予生理盐水5 ml;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检测患者注射地佐辛(或生理盐水)前(T1)、术后4 h(T2)、12 h(T3)皮质醇(Cor)和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记录患者术后4、8、12、24 h的VAS评分。结果术后4、8、12 h D组VAS评分低于C组(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8 h、12 h、24 h自控镇痛总次数和有效次数减少(P<0.05)。与T1时比较,两组T2、T3时Cor和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T2、T3时Cor和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能有效减轻卵巢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
-
不同植皮治疗方法在救治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特点和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疗的10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分别采取保痂分次肉芽创面植皮、切痂微粒皮移植、削痂微粒皮移植三种治疗方法,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保痂分次肉芽创面植皮组(63.5±9.6)d,切痂微粒皮移植组(52.8±7.6)d,削痂微粒皮移植组(49.8±8.3)d。保痂组病程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感染死亡几率大;切痂组手术病程短,但手术损伤重,愈后外观差,术后功能康复影响大;削痂组创面病程短,预后外观欠佳,术后功能影响相对小。结论伤后及时清除坏死组织,进行有效的覆盖,可减轻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并且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用。削痂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Ⅲ度烧伤,保留了皮肤及脂肪组织的部分功能,减轻了损伤,愈后外观和功能较好。
-
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观察
目的:观察与评价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对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呼吸功能及镇静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患者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全宫手术,ASAⅠ~Ⅱ级,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例,负荷剂量0.5μg/kg,速度为1μg·kg-1·h-1,之后D1组以0.3μg·kg-1·h-1、D2组以0.4μg·kg-1·h-1、D3组以0.5μg·kg-1·h-1及0μg·kg-1·h-1(C组)静脉持续泵入直到手术结束前10 min。术中监测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中监测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及 Rammsay 镇静评分(Rass)的变化。记录给药前基础值T0、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30 min(T5)、60 min(T6)、120 min(T7)、各时点RR、VT、SpO2、PETCO2、HR、MAP等监测记录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及BIS与Rass评分。结果 RR、VT、SpO2、PETCO2四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D1组与D2组T3~T7、D3组T2~T7各时点BIS值比C组明显降低(P<0.05);D1组与D2组T4~T7、D3组T3~T7各时点Rass评分比C组明显增高(P<0.05)。D1组和D2组T2~T7、D3组T1~T7时HR值比C组明显减慢(P<0.05),且D3组HR比D2组、D1组明显减慢(P<0.05);D3组T2时血压明显高于同组其他时间点血压(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0.3~0.4μg·kg-1·h-1速度持续泵入,对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具有镇静,且随着剂量增大,镇静程度明显加深,并延长镇静时间,但未出现明显相关的呼吸抑制作用。
-
HLA单倍型与汉族人瘢痕疙瘩不同表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不同种族人群瘢痕疙瘩患者MHC单倍型连锁已被证实。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发病严重度和家族史的中国汉族人瘢痕疙瘩患者其不同的MHC单倍型连锁。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192例瘢痕疙瘩患者及252例健康对照进行PCR反应,分析单倍型的分布情况,探讨汉族人瘢痕疙瘩与HLA 单倍型的相关性。结果(1)10个二位点单倍型与瘢痕疙瘩发病呈正相关;(2)携带 A*25-B*07和 B*07-DRB1*15单倍型的瘢痕疙瘩患者更多表现为有阳性家族史;(3)携带HLA-A*25-B*07、B*07-DRB1*15和DQA1*0104-DQB1*0503单倍型的瘢痕疙瘩患者更多的表现中等严重度。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在中国汉族人群瘢痕疙瘩患者体内存在着与其他种族不同的HLA抗原连锁,携带某种单倍型的人群可能更倾向于表现为某种临床表型,不同临床表型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
-
肝细胞肝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前后肝动脉造影CT影像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位病变,在行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前CT肿瘤强化程度与术后碘油CT表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及差异。方法在全部69例(83个富血供HCC灶)比较TACE术前肝动脉造影CT(computed tomography during hepatic arteriography,CT/HA)和TACE后的碘油 CT,全部使用介入CT系统。比较CT/HA强化程度和非增强CT上碘油沉积程度。结果在83个HCC灶中,TACE前CT/HA表现与TACE术后56个碘油沉积病灶相对应(67.5%);15个(18%)表现为碘油沉积欠佳,而CT/HA强化好;20个(14.5%)碘油强化中等而CT/HA强化差甚至无强化,尤其是对于2例门脉栓塞,碘油不沉积而CT/HA 显示佳。结论尽管在大多是情况下CT/HA的强化程度与富血供HCC碘油沉积正相关,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病例,出现偏差,采用CT/HA的强化程度预测TACE疗效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
-
尿流率检查在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的应用
目的:分析尿道下裂患儿尿流特点及术后尿流改变特点,以探讨尿流率检查在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尿道下裂患儿分为≤2岁组,2~4岁组,4~7岁组及>7岁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出院1个月、3个月行尿流率检查。结果尿道下裂患儿行尿流率检查者术前72例,术后58例,出院1个月46例,出院3个月42例,尿流率检查结果显示尿道下裂患儿术前大尿流率低于同龄正常男童,术后大尿流率也低于正常(P<0.05)。尿道下裂患儿出院1个月大尿流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尿道下裂患儿术前大尿流率较正常同龄儿童低,术后出院后1个月尿流率下降为明显,此时尿道狭窄发生率高。于出院后1个月行尿流率检查可较客观的评价早期诊断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及时处理可明显减低再手术率。尿流率检查可作为尿道下裂术后定期随访检查项目,可了解术后尿道恢复情况,并指导临床及时合理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
试析Sysmex-2100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检测正常其他参数不显示的原因
目的:研究探讨Sysmex-2100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正常其他参数不显示的原因。方法抽取Sysm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血小板正常其他参数不显示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00例和血小板正常其他参数显示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00例,涂片进行瑞士染色并用显微镜对血小板形态进行进一步分析,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100例血小板正常其他参数不显示的标本涂片镜检发现大血小板和(或)巨大血小板的患者45例,对照组5例;大血小板伴小红细胞36例,对照组0例;小红细胞和(或)红细胞碎片患者15例,对照组12例;冷凝集患者1例,对照组0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者3例,对照组83例。结论 Sysm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血小板正常其他参数不显示的原因可能与单纯大血小板和(或)巨大血小板、大血小板伴小红细胞等因素有关。
-
痰细胞学涂片检菌对ICU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索痰细胞学涂片检菌对ICU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意义。方法38例76份痰标本在常规痰培养后,对剩余标本应用4倍体积的0.4%二硫苏糖醇进行液化,再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痰中的细胞成分,对其进行涂片和革兰染色,观察涂片中细胞周围黏附有真菌菌丝及孢子的标本,以患者G试验阳性同时痰培养培养出真菌为标准,与其进行比较,分析其对ICU肺部真菌感染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并对同一患者两种方法连续2次结果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份痰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17份,其中15份G试验阳性,4例患者2次标本培养结果一致(8份),单次标本真菌培养阳性9份,59份无真菌生长;细胞学涂片检菌结果:有19份标本(在8例患者和3份单一标本)涂片中发现较多真菌菌丝及孢子黏附于细胞的表现;与标准相比总准确率为86.67%,经一致性检验,kappa=0.785,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同一患者2个标本的一致性方面,细胞学涂片检菌方法:19份标本,16份是一致的,而常规真菌培养方法17份标本只有8份相一致,经卡方检验χ2=4.09,P<0.05,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痰细胞学涂片检菌对ICU肺部真菌感染能够准确地做出早期定性诊断。
-
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B型尿钠肽水平分析
B型尿钠肽(BNP)是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类多肽类神经激素,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在心室容积增加、心室压力超负荷时分泌量增多。当肾脏功能受到损伤时,BNP在体内的代谢清除也受到一定的影响,BNP水平会随着肾功能的减退而升高[1]。我院分析了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脑钠素的检验结果,旨在供今后的临床工作参考,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
尿毒症长期血液透析致多发转移性钙化一例并文献复习
转移性钙化是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secondary hyperpara thyroidism,SHPT)、过多摄入维生素D或骨肿瘤造成骨组织严重破坏时,大量骨钙入血,致血钙增高,钙盐可沉积在全身许多未受损伤的组织中。我院收治1例尿毒症长期血液透析致多发转移性钙化患者,现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
奴卡菌菌血症合并肺部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奴卡菌是主要存在土壤中的需氧型革兰阳性菌,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是星型奴卡菌。奴卡菌病是免疫能力受损患者易感疾病,患病年龄大多在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3∶1),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1]。奴卡菌易感人群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人类免疫缺陷患者(HIV)、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的患者[2-3]。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感染奴卡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COPD的危险因素不亚于HIV或移植患者[3-5]。COPD患者感染奴卡菌的危险因素有[5]:COPD合并其他疾病(如肿瘤),基础免疫较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力低下;抗菌药物使用疗程不够。本文笔者将从临床药师的角度,对1例COPD继发奴卡菌菌血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进行分析。
-
二分髌骨的影像学分析
二分髌骨较少见,如认识不清,膝部有外伤史的易误诊为髌骨骨折。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在工作中遇到的44例二分髌骨,现结合有关文献做出下面影像学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来源于我院2005年6月至2013年8月,共计44例,男40例,女4例;年龄21~70岁,平均28岁;外伤16例,无外伤史28例;左侧髌骨20例,右侧髌骨21例,双侧膝关节二分髌骨3例;外上角43例,上缘1例。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一例
患者男,25岁,在校研究生,因突发头痛、双眼视物模糊9d入院。患者入院前9d晨起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为双侧额颞部持续性隐痛,同时有双眼视物模糊,以左眼为著,于1d后双眼视力均下降,伴畏光,校医院考虑视觉疲劳所致并给予滴眼液(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查双眼视力为0.1(病前为0.8),右眼各方向视野缺损、左眼下方视野缺损,双眼视盘水肿,考虑高颅压并转至我科门诊,行头颅CT和MRI检查未见异常(图1),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示左侧横窦管腔纤细、断续显影(图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全项示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188 mg/dl),诊断左侧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改善循环、抗凝等治疗,头痛基本缓解,但双眼视物模糊无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院。患者既往体健,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内科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流利。粗测双侧视力下降,0.5 m数指,双眼视野均向心性减小,眼底检查示视盘水肿,边界不清,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适中、肌力5级;共济运动无异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无感觉障碍;颈无强直,脑膜刺激征阴性;自主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查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肿瘤常规、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均正常。乙型肝炎e抗体、核心抗体、表面抗原呈阳性。血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1∶10弱阳性。腰椎穿刺脑脊液清亮透明,压力130 mm H2O,常规和生化均正常,病毒抗体、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隐球菌检测阴性。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形态大致正常;静脉期上下矢状窦、双侧横窦、乙状窦显影良好。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示双侧波形欠佳,P1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左侧波幅降低。考虑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肌注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苏肽生,30μg,每日1次),同时接受口服中药治疗,视物模糊无改善,复查视野示缺损范围较前减小,自动要求出院。出院后继续接受苏肽生及中药治疗,2周后门诊复诊视力较前明显恢复,双眼视力为0.8,仍有畏光,余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
-
蝉翼藤有机酸提取物抑制鸭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保肝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蝉翼藤有机酸类提取物(CYTYJS)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复制的抑制作用与保肝的作用。方法将DHBV DNA阳性的广西麻鸭,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CYTYJS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和拉米夫定(3TC)组。于用药前(T0)、用药7 d(T7)、14 d(T14)、21 d(T21)及停药后3 d(P3)分别采血,检测血清中DHBV DNA的滴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实验结束时,取肝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YTYJS 各剂量组用药后血清DHBV DNA滴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停药3 d后,CYTYJS各剂量组DHBV DNA、ALT 和 AST 仍在较低水平(P<0.05)而阳性组则有明显回升现象;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切片,与模型组比较CYTYJS高、中、低剂量组肝脏的病理改变有明显改善。结论 CYTYJS可能有一定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和保肝的作用。
-
曲古抑菌素A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胰腺癌细胞株杀伤效果的体外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对胰腺癌细胞株的杀伤效果;探索曲古抑菌素A(TSA)增强其杀伤效果的机制。方法将胰腺癌细胞株分为2组。一组经100 mmol/L;200 mmol/L浓度的TSA处理24 h,另外一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胰腺癌细胞株的MICA/B表达及使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CIK细胞对两组胰腺癌细胞株的杀伤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胰腺癌细胞株MICA/B的表达与CIK细胞对胰腺癌细胞株杀伤率的关系。结果经TSA处理24 h后的胰腺癌细胞株,其MICA/B表达相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P=0.000),有统计学差异;在不同靶效比的情况下,CIK 细胞对经 TSA处理24 h后的胰腺癌细胞株的杀伤率有显著的提高(P=0.000);而相关性分析显示,CIK细胞对胰腺癌细胞株杀伤率的升高与胰腺癌细胞株MICA/B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TSA可显著调高胰腺癌细胞株的MICA/B表达(P<0.01),从而增强CIK细胞对胰腺癌细胞株的杀伤。
-
筋骨草总黄酮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NF-κB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筋骨草总黄酮(TFA)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下游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方法采用改良慢性血清病MsPGN大鼠模型,于造模第5周末检测尿蛋白,将尿蛋白阳性者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甙(TWP)组、不同剂量TFA组。于造模第6周开始给药,6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和肾组织病理变化,MaxVisionTM即用型快速免疫组化一步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中TGF-β1的变化。结果 TFA可显著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小系膜区面积占毛细血管丛面积的百分比(P<0.05或P<0.01);高、中剂量的TFA治疗效果与TWP相近(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肾组织NF-κB p65、血清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F-κB p65:28.93±4.45 vs.4.51±0.96,P<0.01;TGF-β1:(247.63±51.55)pg/ml vs.(127.52±27.84)pg/ml,P<0.01];干预性治疗后,TFA高、中剂量组、TWP组大鼠血清中NF-κB p65、TGF-β1的表达[NF-κB p65:10.35±2.81,15.21±4.71,11.70±3.97,P<0.01;TGF-β1:(181.96±52.93) pg/ml,(204.33±38.30)pg/ml,(188.07±42.92)pg/ml,P<0.05]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TFA降低NF-κB并进而降低TGF-β1可能是治疗MsPGN大鼠的作用机制之一。
-
甲基纤维素-结晶紫空斑法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甲基纤维素-结晶紫空斑法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滴度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Hep-2细胞在12孔细胞培养板中达到100%融合,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用甲基纤维素代替琼脂糖培养5 d,用结晶紫代替中性红作为染色剂进行染色,后计算空斑。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在甲基纤维素-结晶紫空斑法下形成的空斑清晰可见,大小合适,易于计算。结论甲基纤维素-结晶紫空斑法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滴度的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Akt抑制剂Ⅳ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造模前后鞘内注射Akt抑制剂Ⅳ对切口痛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小鼠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切口痛+DMSO组(I组,n=8)、瑞芬太尼+DMSO组(R 组,n=8)造模前给予 Akt 抑制剂Ⅳ0.08μg/10μl 组(A1组,n=8)、造模后6 h 给予 Akt 抑制剂Ⅳ0.08μg/10μl组(A2组,n=8)、造模后1 d给予Akt抑制剂Ⅳ0.08μg/10μl组(A3组,n=8)。所有分组均在右侧足做切口痛,R组和各A组同时皮下泵注瑞芬太尼(0.04 mg/kg)30 min。R组和各A组分别在术前30 min、术后6 h、1 d鞘内给予10%二甲基亚砜(DMSO)和Akt抑制剂Ⅳ10μl。于术前1 d及术后6 h、1、2、3、5、7 d检测各组小鼠右侧后足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及机械缩足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MWT)。结果与I组和基础值比较,R组术后各时间除术后7 d外PWMT和PWTL均降低(P<0.05);与R组相比,A1、A2组术后6 h、1 d、2 d及A3组术后1 d、2 d的PWMT和PWTL明显升高(P<0.05);A1、A2、A3组的各时间点的PWMT和PWTL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kt参与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预先和造模后鞘内注射Akt抑制剂Ⅳ都能够有效缓解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
-
雄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干/祖细胞和非干/祖细胞的不同作用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在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中分选出的干/祖(S/P)细胞和非干/祖(non S/P)细胞的不同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从LNCaP中分选出S/P细胞和Non S/P细胞,使用慢病毒载体携带AR转入两种细胞,在不同的雄激素浓度(1 nmol/L和10 nmol/L)培养条件下,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实验,前列腺细胞球体形成实验,琼脂糖凝胶克隆形成实验,细胞迁移实验来比较AR在两种细胞中的不同作用。结果 AR转入S/P细胞,细胞生长受到抑制(P<0.05),形成前列腺球的能力下降(P<0.05),成瘤能力减弱(P<0.05),细胞迁移能力下降(P<0.05);反之,AR转入non S/P细胞,细胞生长能力增强(P<0.05),成瘤能力加强(P<0.05),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0.05)。结论 AR在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中分选出的S/P和non S/P细胞表达不同,发挥相反作用,这可能是现有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
-
维生素D对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维生素D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在此基础上连续7 d腹腔注射2 IU/g或是4 IU/g维生素D,于实验的第8天小鼠断颈处死,分别测定:小鼠体重、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外周血CD4+/CD8+比值;ConA诱导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淋巴细胞CD4+/CD8+比值、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腹腔注射维生素D后,这些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高剂量组4 IU/g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CD4+/CD8+比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腹腔注射维生素D能够显著增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
-
甘草提取物(GC-3)体外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甘草提取物(GC-3)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通过水提取、乙醇沉淀、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分离提取GC-3;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GC-3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GC-3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测定25μg/ml GC-3不同时间作用于HeLa细胞后,凋亡相关蛋白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MTT检测结果表明,GC-3能够抑制HeLa细胞增殖且呈现出良好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其中GC-3作用于人HeLa细胞12 h、24 h和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5.21μg/ml、17.05μg/ml、12.07μg/ml,而对照组顺铂相对应的IC50分别为20.48μg/ml、7.34μg/ml、8.66μg/ml。电镜检测可见细胞表面绒毛脱失,细胞核内染色质凝聚、散在或边集,细胞的核浆比减少,胞质内可见空泡等明显的凋亡细胞特点。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GC-3(25μg/ml)作用时间的增加,PARP-1被激活剪切,其裂解蛋白Cleaved-PARP-124 kD表达水平随之增高,且从6 h时起即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现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结论 GC-3在体外可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和诱导HeLa细胞凋亡,PARP-1在该细胞分子凋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α-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α-硫辛酸(α-lipoic acid,ALA)对高脂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SD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造模组30只,造模组应用高糖高脂饮食加30 mg/kg STZ诱发2型糖尿病模型,成模大鼠再随机分成非药物干预糖尿病组(DM组,n=15)和α-硫辛酸干预组(ALA组,60 mg/kg,n=15),干预8周。干预结束后留取血清和肝脏组织,行生化及氧化应激指标检测,组织形态学检测,并应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大鼠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SREBP-1)的表达。结果造模组大鼠血清 TG[(1.6±0.69)mmol/L]和 TC [(3.14±1.1)mmol/L]含量明显升高。ALA 治疗后,血清TG[(0.69±0.13)mmol/L]和 TC[(1.67±1.0)mmol/L]明显降低,肝功能和氧化应激得到了改善,肝脏中的脂质沉积明显减少。SREBP-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低。结论 ALA干预可改善高脂饮食联合STZ诱导的SD大鼠的肝脏脂质沉积,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及减少SREBP-1的表达有关。
-
人子宫旁韧带成纤维细胞力作用下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子宫旁韧带成纤维细胞在力作用下细胞形态和活性氧簇(ROS)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因非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其他良性妇科疾病行子宫切除手术患者的宫旁韧带(包含骶韧带、主韧带)10例,进行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使用四点弯曲细胞力学加载系统对细胞进行力学加载,加力大小为0、1333μstrain(1 mm)、2666μstrain(2 mm)、5333μstrain(4 mm),加载时间设定为4 h,以不加力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H2DCF-DA荧光探针检测不同程度的机械力作用下细胞内ROS的变化。结果机械力作用改变了细胞的形态和贴壁能力;随着机械力大小的增加,ROS荧光值逐渐增强,细胞经0、1333μ strain、2666μ strain、5333μ strain 4种大小的力加载后ROS荧光值分别是:10.27±1.53,20.13±4.55,23.55±6.99,64.15±12.6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定范围内的机械力作用会改变宫旁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和贴壁能力,并引起细胞内ROS水平的上升。
-
二甲双胍联合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细胞株CFPAC-1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联合吉西他滨(GEM)对人胰腺癌细胞株 CFPAC-1的协同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浓度为20 mmol/L的二甲双胍联合低浓度(5μmol/L)的吉西他滨处理对数生长期的人胰腺癌细胞株CFPAC-1,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情况;RT-PCR检测细胞凋亡因子Bcl-xl、Bax、survivin、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Bcl-xl、Bax、survivin、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Met和GEM都能有效地抑制人胰腺癌CFPAC-1细胞增殖,二者联合作用后抑制效应显著增强。Met组作用CFPAC-1细胞48 h后细胞早期凋亡为(24.53±2.18)%,GEM组为(22.37±1.61)%,联合组为(52.07±2.81)%。Met组、GEM组及联合组Bcl-xl、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Bax、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各组与对照组、联合组与单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细胞株CFPAC-1增殖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而发挥作用。
-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影响及雷公藤甲素干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足细胞损伤的影响及雷公藤甲素的干预机制。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10只)和实验组(40只),实验组予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 30 mg/kg)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建立模型(32只)再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对照组(DM,16只)及雷公藤甲素组(DT,16只)。雷公藤甲素干预8周后,测体重、血压、肾重、血糖、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UAL)的排泄量;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ANGPTL2、Nephrin及Podoc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DM组24 h UAL排泄量明显高于NC组(9.07±0.13,0.73±0.03,P<0.01),同时ANGPTL2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均<0.01), Nephrin及Podocin 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DT组较DM组24 h UAL排泄量降低(5.51±0.07,9.07±0.13,P<0.01),足细胞损伤改善,ANGPTL2 mRNA及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 Nephrin及Podocin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升高(P<0.01),且ANGPTL2 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尿白蛋白呈正相关(r=0.768,r=0.989,P<0.01),其与 Nephrin及 Podocin的 mRNA及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r=-0.711,r=-0.700;=-0.983,r=-0.945;P均<0.01)。结论 ANGPTL2可能通过下调Nephrin及Podocin表达参与足细胞损伤机制,雷公藤甲素可下调ANGPTL2在肾脏的表达,保护足细胞。
-
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B诱导大鼠肾细胞移植免疫耐受形成过程中对CD4+CD25+T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诱导大鼠肾细胞移植免疫耐受形成过程中对CD4+CD25+T细胞的影响情况。方法10只LEW大鼠作为供体,20只F344大鼠作为受体,设为对照组和SEB组各10只。取供体鼠肾脏细胞注入受体鼠血中建立鼠肾细胞移植模型。SEB组大鼠注射剂量为3.0 mg/kg,对照组大鼠注射同量生理盐水。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受体鼠血中在移植前后第5、10、20天 CD4+CD8+T细胞数量百分数和IL-2、TGF-β含量,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移植模型成功率100%,SEB组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T较对照组第5天和第10天明显增高(P<0.05),但第20天无显著差异。对照组血中IL-2不断增高,在第10天、20天时明显高于SEB组;TGF-β表达量无论对照组及SEB组均逐步增加,但 SEB组较对照同期增加显著(P<0.05)。结论 SEB通过影响CD4+CD25+T的表达,调节T细胞亚群的分布,对免疫排斥产生调节作用,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壁的连接蛋白表达
目的: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观察在AS形成过程中,连接蛋白37(cx37)、cx40和cx43的表达情况。方法8周龄apoE-/-小鼠(AS组)、野生型小鼠(control组)各40只,同时予高脂饲料喂养,分别在高脂喂养的第0、4、8、12周采集标本。HE染色鉴定AS模型,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胸主动脉cx37、cx40和cx43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小鼠血管SMC的cx37均呈高表达,且AS组的cx37表达呈上升趋势较control组明显(组间两两比较,0周、4周vs.8周、12周,P均<0.05)。两组小鼠血管SMC的cx40呈稳定表达状态(P>0.05)。两组小鼠血管SMC均无法检测到cx43的表达。结论 cx37可能作为连接蛋白的代表在小鼠AS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
龙胆苦甙对减轻乳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研究
目的:观察龙胆苦甙(Gentiopicroside,GPS)后处理对离体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I/R)的拮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乳鼠培养心肌原代细胞,用缺氧复氧模型模拟缺血再灌注(stimulated ischemia reperfusion,SI/R)。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ScrambleRNA+Veh);缺氧复氧组(I/R+ScrambleRNA+Veh);缺氧复氧+龙胆苦甙后处理组(I/R+ScrambleRNA+GPS 组)以及缺氧复氧+AktSiRNA+龙胆苦甙后处理组(I/R+AktSiRNA+GPS)。采用化学法缺氧复氧模型,缺氧2 h,复氧4 h。复氧前给予GPS药物,检测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以及TUNEL染色确定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以及抑制Akt表达后GPS的保护作用变化。结果与I/R+ScrambleRNA+Veh组相比,I/R+ScrambleRNA+GPS组LDH明显降低(P<0.01),TUNEL染色阳性率增加减少(P<0.01),Akt/Gsk3β信号通路磷酸化程度明显增加(P<0.01)。与I/R+ScrambleRNA+GPS组相比,SI/R+SiAktRNA+GPS组,LDH活性显著增加(P<0.01),TUNEI染色阳性率增加(P<0.01),Gsk3β磷酸化程度减弱(P<0.01)。结论 GPS后处理对I/R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AKT/Gsk3β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
胃癌的影像诊断进展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好发于60~70岁,男女比例约为2∶1。东亚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及中国是世界上胃癌的高发地区。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患者约40万,占全世界胃癌发病总人数的42%,而且呈年轻化的趋势。近5年来,19~35岁的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这可能与不合理的饮食如经常食用霉变的粮食、烧烤、烟熏及腌制食品、咸菜以及过多摄入食盐有关。腌制食品及咸菜中含有高浓度的硝酸盐,易被机体吸收,在胃内被细菌的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的亚硝酸胺。其次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其分泌的毒素可能具有促癌作用。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诊断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是罕见的胰腺肿瘤。1959年该病由Frantz首次报道,故称Frantz瘤。其病理表现则由Hamoud在1970年首次报道,因而又称Hamoud瘤。Kloppel等在1981年报道了5个病例并指出该病具有独特性,1996年WHO正式命名为“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 pancreas”,并将其归类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1]。
-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常见、多发,其中又以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为常见,近年来,胆囊癌和胰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消化系统是早应用对比剂进行影像检查(消化道造影)的系统之一。消化道造影及内镜检查只能显示消化道腔内肿瘤的大小和形态,无法显示肿瘤对消化道各层及向腔外侵犯的程度以及邻近和远处的转移情况。随着医学影像的进展,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不仅可以显示肿瘤对消化道各层侵犯的程度、向腔外生长的大小、向周围侵犯的范围以及邻近及远处器官转移的情况,还可以显示肿瘤的血供及其组织成分,做出相应的病理诊断。目前,医学影像学对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主要包括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分级、疗效评价、与病理的相关性、特异性造影剂等。消化系统常规影像检查包括超声、钡剂造影、CT、MRI和DSA。随着CT胃肠道造影、MRI胃肠道造影、PET-CT 及 PET-MRI 等新技术的应用,使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2]。
-
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评估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估计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1~2人,好发于胃,次为小肠[1-3]。早由 Mazur和Clark 于1983年提出并命名,与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等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不同,GIST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多呈CD117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肿瘤为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1-3]。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或腹块为主要表现,但不具特征性,术前诊断和分期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可显示肿瘤全貌及其局部侵犯与转移,系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手段,临床应用也为普遍[1]。笔者就肿瘤CT探查方案、定性与分期诊断、治疗后随访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进展与注意事项予以评价。
-
小肠病变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小肠位于胃肠道中段,介于胃与结肠之间,长约5~7 m,迂曲而冗长,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发生肿瘤与炎症的几率虽明显低于胃和结肠,但近二十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空、回肠位于胃肠道深部,传统的胃肠镜难以到达。近年来,胶囊内镜(capsulendoscopy)及双气囊电子内镜(double-balloon endoscopy)虽逐步应用于小肠病变的检查,但由于费用昂贵、操作技术要求高,且存在着诸多禁忌证,临床实用性和便利性还不够理想,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开展。X 线小肠钡剂造影、CT影像学检查仍然是临床医师检查小肠病变的主要工具。近年来,随着高场强 MRI 的出现及 MRI快速成像技术的应用,MRI 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小肠病变的检查,在某些领域起到了较理想的效果[1-2]。现就上述三种影像学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诊断的现状和展望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前者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等。后者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透壁炎症性改变,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两者均可合并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我国虽尚无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但多年来本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则非常明显。
-
《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2014年征订通知
创刊于1984年的《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系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ISSN 1006-3617,CN 31-1879/R, CODEN HYZYAZ)。本刊已连续多次被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NS)]等著名国际数据库所收录。
-
投稿常见文字差错
关键词: 投稿 -
《麻醉决策》书讯
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贾东林、王军教授主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基金资助的麻醉学专著《麻醉决策》近期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采用简明的阐述配合直观的流程图这一新颖的形式,对复杂的麻醉决策过程进行了清晰的诠释。新版对上一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系统阐述临床麻醉中的关键问题,包括麻醉前评估、术前麻醉管理、复苏、专科麻醉、术后管理等内容。本书对资深麻醉专家的临床决策技巧进行了深入解读,其独一无二的编排形式可以帮助医师快速找到所需知识。 -
出版物上法定计量单位
关键词: 出版物 -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
《鼻咽癌放疗并发症防治手册》书讯
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刘军教授主编的《鼻咽癌放疗并发症防治手册》,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全国发行。
全书共20章,系统地介绍了鼻咽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鼻咽癌放射治疗及其面对的挑战,放疗导致的各系统损伤等。尤其是重点阐述了鼻咽癌放疗后脑损伤、颅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皮肤损伤、肌肉损伤、口腔损伤、耳、鼻、咽喉损伤等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策略,同时介绍了鼻咽癌放射性损伤的康复治疗、患者生存质量评估、患者护理的方法与手段。 -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欢迎投稿、订阅
-
《中华烧伤杂志》征订启事
《中华烧伤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全国烧伤学术界权威刊物。读者对象为从事烧伤、整形和康复的临床医师和护士以及与烧伤医学研究有关的科研人员。烧伤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涉及许多相关医学科学,既是烧伤也是整个外科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创面修复技术,已成为治疗非烧伤领域各类慢性难治性创面的专长。本刊将择优刊登上述内容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为读者提供新理论、新观点、新经验、新技术、新方法。《中华烧伤杂志》由国内著名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编委会,杂志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内容新颖,可读性强。
-
投稿常见不规范名词
关键词: 投稿 -
更正
关键词: -
欢迎订阅《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原刊名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曾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三等奖。主要栏目有综述、述评、论著等。报道内容涉及儿科各专业,是国内专门介绍国内外儿科学界新进展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之一,综述为本刊特色栏目,均为国内医学院校、科研单位、研究所、教学医院的研究生导师及高年资临床医生撰写,所刊文章基本代表国内外近10年来,特别是近5年儿科学术发展水平,为临床医生提供儿科学疾病诊治新进展,为儿科科研人员确定科研课题提供前沿的参考信息。
-
第七届亚洲儿科感染性疾病会议通知
-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脑科疾病与康复医学专业学术类科技期刊,2011年3月正式创刊ISSN 2095-123X CN 11-9309/R。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脑科疾病研究与康复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进展,介绍世界脑科研究发展趋势,促进国内外脑科疾病与康复研究的交流和发展。本刊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和多媒体课件结合在一起,其可视性强,信息量大。本刊除有评述、论著、综述等传统栏目外,还设有专家视频讲座、手术演示及病案讨论等视频栏目。本刊为双月刊,以多媒体光盘(CD-ROM)附纸质导读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
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筛选关于半乳糖凝集素-3与CHF预后关系的中英文文献,提取风险比(hazard ratio, H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异质性检验表明研究具有异质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显示在未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半乳糖凝集素-3预测CHF的HR=1.63,95%CI 1.26~2.11;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HR=1.23,95%CI 1.07~1.42。结论高水平半乳糖凝集素-3可能是CHF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Meta分析对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试验的再评价
目的:利用 Meta 分析方法可合并同质研究提高检验效能的特点,对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再评价。方法对纳入的 Symplicity HNT-1、Symplicity HNT-1补充、Symplicity HNT-2、Catheter-based RSD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依据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对选定的随机试验进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的两个终点的结果显示: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5%CI)分别为14.83(6.63,32.20)、3.45(1.18,10.08)。GRADE系统推荐分级显示:以术后降压药物剂量和(或)种类减少为事件终点,四项试验证据等级均为低级;以术后6个月患者收缩压血压值为终点,Symplicity HNT-1试验、Catheter-based RSD试验证据等级为中级,Symplicity HNT-1补充试验、Symplicity HNT-2试验证据等级为低级。结论以收缩压降低10 mm Hg为疗效标准,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无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鉴于纳入研究少、样本含量低,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科学规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全面评价肾去交感神经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比较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TLDG)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LAD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完全腹腔镜技术在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索 PubMed 公开发表的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比较的研究文献。通过采用RevMan 5.0统计软件,合并及比较两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选择计算优势比(OR,95%的可信区间)和加权均数差(WMD,95%的可信区间)作为效应尺度来评估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6项研究文献被纳入本次Meta分析,其中实施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656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988例,共1644例患者。本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相比,实施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合并WMD分别为-17.79,95%CI -32.57~-3.02,P=0.02;-0.14,95%CI -0.23~-0.06,P=0.001;-0.32,95%CI -0.53~-0.12,P=0.002),而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种术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WMD为11.19,95%CI -4.54~26.92,P=0.16;3.55,95%CI -0.18~7.28,P=0.06;合并OR为1.27,95%CI 0.86~1.88,P=0.22)。结论 TLDG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LADG具有相似的手术疗效。然而,在术中出血、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方面,TLDG 更具优势,但仍然需要开展大样本的临床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
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精氨酸强化的肠外营养(arginine-parenteral nutrition,Arg-PN)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会议和博士论文数据库、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中关于Arg-PN对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计纳入文献8篇,均为针对Arg-PN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治疗一周后Arg-PN对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试验组中 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体液免疫水平的影响:试验组中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g-PN的强化肠外营养治疗对于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水平有正向调节作用,在未来的结直肠癌临床治疗实践中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
速即纱封闭经皮肾通道可行性和安全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应用速即纱(Surgicel?)封闭经皮肾通道的可行性和安全有效性。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PCNL患者,术中取石完毕后,随机分为试验组(速即纱组)和对照组(传统PCNL组)。排除肾盂穿刺液为脓性、集合系统严重穿孔或需二期PCNL取石者后,共6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Hb 和 HCT下降量、输血率、尿外渗及肾周血肿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大小、肾积水程度、术前Hb和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23 d,对照组7.02 d,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试验组为2.36,对照组为5.1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Hb和HCT下降量、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及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肾周血肿、尿漏发生,无需输血病例。结论 PCNL 术后应用速即纱封闭经皮肾通道安全、有效、可行,可预防通道出血和尿外渗,有助于拓展无管化PCNL的应用范围。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7 09 10 12 24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