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目的:建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拟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方法,观察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方法:将36只中国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舒降之组、痰瘀同治方高、中、低剂量组(生药2.0,1.0,0.5g·kg-),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采用介入技术球囊损伤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内皮,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8周,制备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术后给药8周,根据症状分级评分方法,分析各组动物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主症、兼症、舌象和脉象评分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高脂6周和10周时,主症、兼症、舌象和脉象评分均明显升高(P <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痰瘀同治方不同剂量均能够降低6周和10周时主症评分;此外低剂量还能降低10周时舌象和脉象评分;中剂量能降低6周时舌象评分和10周时兼症、舌象和脉象评分;而高剂量则降低6周和10周时各项评分(P<0.05或P<0.01).结论:痰瘀同治方能够改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主症、兼症、舌象和脉象评分,提示“拟临床”小型猪病证客观化评分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
HPLC测定覆盆子中鞣花酸、黄酮和覆盆子苷-F5的含量
该研究建立了HPLC-UV同时测定覆盆子药材中鞣花酸、异槲皮苷、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椴树苷和山柰酚含量以及HPLC-ELSD测定覆盆子苷-F5含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各化合物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检测限为0.297~90.144 ng,定量限为0.990~ 300.480 ng,加样回收率为97.11%~101.7% (RSD≤2.1%).不同产地覆盆子药材中各化合物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鞣花酸的产量与纬度呈正相关,总黄酮含量在东部产地药材中较高,且覆盆子苷-F5含量在安徽毫州药材中高.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重复性好,为覆盆子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桂花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桂花果实醇提溶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并鉴定了23个化合物,分别为尼克酰胺(1),D-阿洛醇(2),5-羟甲基-2-呋喃甲醛(3),乙酰氧基齐墩果酸(4),苯甲酸(5),麦角甾-7,22-二烯-3-酮(6),β-谷甾醇(7),borreriagenin (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C-veratroylglycol (10),甲基-2-O-β-吡喃葡糖基苯甲酸(11),3’,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12),7-羟基香豆素(13),咖啡酸甲酯(14),齐墩果酸(15),(-)-襄五脂素(16),莳萝油脑(17),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8),2α-羟基齐墩果酸(19),桦木酸(20),白桦脂醇(21),3,3’-Bisdemethylpinoresinol (22),羽扇豆醇(23).所有化合物在桂花果实中均为首次分离;除化合物4,7,15,19,23外,其余化合物在此种植物中为首次分离.
-
RP-HPLC同时测定山慈菇药材中dactylorhin A和militarine的含量
建立山慈菇药材中dactylorhin A和militarine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为山慈菇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依据.采用Alhech Prevail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 min,20:80;30min,55∶45;35 min,55:45).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24 nm;柱温为30℃.dactylorhin A和militarine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57~9.95 μg(r =0.999 8),0.128 ~10.27t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4.70%,102.8%,RSD分别为4.2%,4.9%.采用RP-HPLC测定来源于独蒜兰和云南独蒜兰的山慈菇药材中dactylorhin A和militarine的含量,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来源于独蒜兰和云南独蒜兰的山慈菇药材的质量控制.
-
荷叶离褶伞的化学成分研究
该文对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栽培子实体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共得到13个化合物,并运用MS和NMR等方法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腺嘌呤核苷(1)、N-(2-羟基二十一碳酰基)-1,3,4-三羟基-2-氨基-△8,9(E)-十八碳烯(2)、N-(2-羟基二十四碳酰基)-1,3,4-三羟基-2-氨基-△8,9 (E)-十八碳烯(3)、烟酸(4)、1-O-β-D-吡喃葡萄糖基-(4E,8E)-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5)、甘露醇(6)、麦角甾醇葡萄糖苷(7)、晚香玉苷(8)、N-(2-羟基二十二碳酰基)-1,3,4-三羟基-2-氨基-△8,9(E)-十八碳烯(9)、N-(2-羟基二十三碳酰基)-1,3,4-三羟基-2-氨基-△8,9 (E)-十八碳烯(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麦角甾醇(12)和麦角甾醇过氧化物(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荷叶离褶伞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10为首次从离褶伞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
东川雪上一支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雪上一支蒿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但其化学成分研究报道较少,为进一步阐明其化学成分,作者开展了其8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各种色谱方法从其块根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经过波谱学鉴定为:次乌头碱(1)、中乌头碱(2)、塔拉地萨敏(3)、尼奥灵(4)、附子灵(5)、乌头胺(6)、雪上一支蒿甲素(7)、雷乌宁(8)、宋果灵(9)、异可利定(10)、β-谷甾醇(11)、胡萝卜苷(12)、硬脂酸(13)、三十烷醇(14)、软脂酸(15)、苯甲酸(16)、肌苷(17).除化合物1,7外,其余1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茯苓化学组分拆分及不交叉性研究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水提醇沉法、液液萃取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法的联合应用,建立茯苓化学组分的拆分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茯苓化学拆分组分进行不交叉的定性分析;采用夹角余弦、平方欧式距离和生药峰面积交叉分析法对茯苓化学拆分组分进行不交叉的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将茯苓化学成分拆分为多糖组分、石油醚萃取组分、乙酸乙酯萃取组分、树脂醇洗组分和树脂水洗组分,且各化学拆分组分差异度在80%以上,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标识.该实验建立茯苓化学组分的拆分方法,工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能够对茯苓全部化学成分进行拆分,并且首次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对组分之间的不交叉性进行了分析.
-
慢性肾脏病肾组织炎症信号通路NF-κB的调节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进展过程中肾组织的炎症反应及其相关的组织损伤是导致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根本原因.其中,核转录因子(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通过调控核内相应靶基因的转录或表达,以及影响炎症介质的合成,诱导炎症反应导致肾脏损害及肾纤维化.某些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如黄芪、黄芩、银杏叶)以及一些中药复方(如当归补血汤、芪莲汤)可以减轻肾组织NF-κB信号通路引起的炎症损伤,延缓CKD进展.
-
微卫星在道地药材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作者介绍了微卫星和群体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其特点,阐述了微卫星在群体遗传学中对于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基因流分析和进化显著单元ESU的划分研究应用,探讨了微卫星引入群体遗传学在道地药材遗传成因、栽培起源和产地鉴别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旨在为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
我国中药材中农药登记现状及污染分析
该文概述了我国用于中药材的农药登记现状,并通过检索近10年中药材中农残检测相关文献,对不同地域常用中药材农药污染特点进行了分析.目前中药材中农药污染面临用于中药材的农药登记品种屈指可数、高残留有机氯农药污染普遍、农药滥用、中药材GAP种植不规范及农残限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旨在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保障中药及其产品临床用药安全.
-
磷胺霉素处理对丹参毛状根合成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影响
使用萜类物质合成MEP途径中关键酶DXR的有效抑制剂磷胺霉素(100μmol·L-1)处理丹参毛状根,在处理后2,4,6,8,10,16,21 d收获毛状根,检测处理组和对照组毛状根中SmDXR基因的mRNA水平以及丹参酮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随着磷胺霉素处理时间延长,丹参毛状根颜色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浅;毛状根中SmDXR基因的mRNA水平呈抛物线型变化,在处理后第6天达到高值,随后逐渐降低;检测了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含量,其中丹参酮Ⅰ的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第21天时对照组毛状根中总丹参酮含量是处理组的5.63倍.上述结果表明,丹参DXR基因对于MEP途径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抑制SmDXR基因表达将对该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产生显著影响.
-
光质对半夏生长及其药材品质的影响
以半夏为材料,采用蒽酮-浓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电位滴定法、酸性染料比色法等测量半夏在不同光质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还原糖、可溶性蛋白、鸟苷、琥珀酸、生物碱等含量变化.得到结果为黄光可以促进半夏生长发育,促进块茎可溶性还原糖、总糖、生物碱及琥珀酸的合成,而蓝光促进块茎可溶性蛋白及鸟苷的合成;红、黄光提高叶绿素a,b含量,蓝光降低叶绿素a,b含量;白膜透过的光谱均匀也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单光膜中,蓝膜与黄膜较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而绿膜和红膜相对有利于叶绿素b的合成.红光下半夏的珠芽形成数多,繁殖系数大,说明在半夏的人工栽培中可以利用红光提高半夏的生产产量.
-
Topsis法综合比较不同采收期青川产北柴胡种子产量质量
为探究不同采收期青川产北柴胡种子的综合质量差异,优化该种子生产技术,作者分析了不同采收期青川产北柴胡种子的产量、外观、千粒重、吸水性能、萌发指数、采后胚发育情况和香豆素相对含量,并用Topsis法对其种子产量、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进行综合评比.结果表明,采收期对青川产北柴胡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明显,采收期越晚单株种子产量越高,瘪粒率越低,幼苗质量越好,而萌发抑制物香豆素的含量保持上升,萌发率也有所下降,3个采收期种子的综合质量排序为黑熟期>褐熟期>黄熟期.由此可知,青川产北柴胡种子的采收期越靠后,产量和综合质量越高,生产上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延后种子的采收期.
-
酸碱胁迫对人参不定根中皂苷积累的影响及皂苷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为了研究酸碱胁迫对人参不定根中皂苷含量的影响,不定根在反应器中培养30 d后进行酸碱处理的结果,酸碱处理可提高不定根中皂苷含量.用酸和碱处理后皂苷高含量出现的时期不同,酸处理后的第5天人参皂苷质量分数达高(14.0 mg·g-1 DW),而碱处理在第7天出现皂苷质量分数的高值(14.1 mg·g-1 DW).对不定根中皂苷进行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表明,不定根组织中皂苷的颜色呈现出浅红到深红的颜色变化,皂苷主要积累于中柱细胞.
-
不同连作年限对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连作年限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表明,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地下部鲜重下降80.47%,干重下降79.42%;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白花丹参根粗为0.3~0.5 cm,而连作2年后的丹参根粗为0.2 ~0.4 em,表明根粗是造成白花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平均降幅分别为35.26%,32.26%,19.35%,3.39%,64.40%,66.93%.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对白花丹参生长和质量的大影响期为连作第2年.
-
五味子木脂素与生态因子相关性研究
建立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4种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分析不同样地间气候因子和海拔高度对五味子木脂素类含量的影响,确定吉林省五味子适栽培地区的气候特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水(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5℃,流速1 mL·min-1,该测定方法重复性、稳定性和精密度均良好.并用SPSS软件分析气候因子和木脂素相关性,结果发现采集于吉林省集安市、柳河县、安图县和抚松县的五味子成熟果实中五味子醇甲质量分数均高于0.4%,达到质量要求,但是,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含量与样地海拔高度间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即随海拔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五味子醇甲的负线性拟合系数达到0.844 1,具有显著性,而五味子丙素与样地海拔高度的相关性不明显.与五味子木脂素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以及4种木脂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的气候因子主要是温度因子(年均气温、7月高温、7月平均温、1月低温、1月平均温)和降水因子(年均降水量),说明较高的温度和降水量有助于五味子中木脂素的形成和累积.建议五味子栽培区域应尽可能选择在温暖多雨的低海拔地区.
-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在苦苣苔科药用植物中分布规律
以5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为对照品,采用HPLC-UV测定其在苦苣苔科药用植物中分布情况,探讨苯乙醇苷类成分在该科药用植物中的分布规律及系统发育上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苯乙醇苷类成分广泛分布在苦苣苔科植物中,但不同种类的苯乙醇苷类成分在不同植物类群中分布有明显差异;阿克苷在本科植物分布广泛.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parabosideⅡ,parabosideⅢ在自然界比较少见,在本类群呈间断分布.研究结果从化学成分方面佐证了形态学支持的苣苔科芒毛苣苔族比长蒴苣苔族进化的观点.
-
人参皂苷Rg3二元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特性研究
该文以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泊洛沙姆188为联合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试验,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法(X-RD)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泊洛沙姆188按2:1制备的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60 min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90%以上,且药物以非晶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因此,以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泊洛沙姆188为联合载体制备的人参皂苷Rg3固体分散体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复方丹参脉冲胶囊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研究
该试验以复方丹参为模型药物,研制胃浮型溶蚀塞型脉冲胶囊,实现中药的脉冲释放.通过对非渗透性胶囊体的研制及处方优选考察,含药速释片的研制及处方筛选,溶蚀塞的处方及工艺考察以及助漂浮剂选择成功制备了复方丹参脉冲胶囊,为控制心脏病的治疗提供新剂型,使其更好的适应临床需要.
-
2种聚合方法制备人参皂苷Rg1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材料的比较研究
为了从中药粗提物中定向分离人参皂苷Rg1及其结构类似物,获得高选择性、高富集率、高吸附性能的人参皂苷Rg1印迹聚合物分离材料,该研究分别采用沉淀聚合法和表面印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其吸附性能做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采用上述2种方法制备的人参皂苷Rg1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都具有较高的吸附性,其大表观吸附量可分别达到27.74,46.80mg·g-1;表面印迹法制备的聚合物的吸附性要明显高于沉淀聚合法制备的聚合物.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极性较强的人参皂苷Rg1,采用表面印迹法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好的吸附性能,为其他极性强的活性分子制备吸附性能良好的印迹聚合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
白头翁总皂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备
目的:制备白头翁总皂苷结肠靶向微丸.方法:采用水溶液-搅拌法制备白头翁总皂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再以制粒-滚圆法制备微丸,利用Glatt流化床进行包衣.结果:白头翁总皂苷微丸2h溶出度为16.0%,而包合物微丸0.5h溶出度达91.9%.以Eudragit S100为包衣材料、TEC为增塑剂、滑石粉为抗黏剂、包衣增重为12%时,包衣效率高,几乎无黏结现象,包衣微丸在人工胃液中2h几乎无药物释放,人工小肠液4h药物累积释放度小于15%,人工结肠液4h药物累积释放度大于90%.结论:白头翁总皂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包衣微丸具有良好的体外结肠靶向释药特征,可进一步研制成口服结肠靶向制剂.
-
CCK-8法检测狗脊不同炮制品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该文采用胰酶-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并接种、传代,碱性磷酸酶染液鉴定,制备狗脊不同炮制品正丁醇提取部位及原儿茶酸、原儿茶醛、曲酸三者混合对照药液等与上述成骨细胞共同培养,以CCK-8法对其进行增殖检测.各炮制品正丁醇提取部位对于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显著,酒狗脊>烫狗脊>盐狗脊>砂烫酒制狗脊>醇制狗脊>蒸狗脊>生狗脊,q检验显示砂烫酒制狗脊、醇制狗脊、蒸狗脊无显著差异,烫狗脊、盐狗脊无显著差异;各对照品对于成骨细胞增殖具有一定作用,其中混合对照>原儿茶醛>原儿茶酸>曲酸,q检验显示原儿茶醛、原儿茶酸无显著差异.狗脊各炮制品正丁醇提取部位均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以酒狗脊为佳;原儿茶酸、原儿茶醛、曲酸等酚类化合物对成骨细胞均具有一定的促进增殖作用.
-
药效学结合正交试验优选黄芩提取工艺
为优选黄芩提取工艺,采用滤纸片法和抑菌率法测定黄芩水提物与60%乙醇提物的体外抑菌药效.以一测多评法测定4种有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采用正交试验法,分别以4种有效成分提取量的总评归一值和抑菌率为指标,考察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的影响.确定佳提取工艺为加水提取2次,每次2h,加水倍量依次为12,10,该优选工艺所得提取物有较高的抑菌药效,稳定,可行.
-
基于热分析的炉甘石煅制研究
采用热重(TG)技术、热质联用(TG-MS)技术、红外光谱技术(FTIR)和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联用技术探讨炉甘石热解特性,对炉甘石热解前后相关元素含量、整体形态、官能团及挥发分等变化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发现200~360,580 ~750℃为炉甘石煅制过程中药效成分变化的2个敏感温度区间,200~360℃为ZnCO3,Zn(OH)2,ZnCO3-2Zn(OH)2-H2O热失重,580 ~750℃为CaCO3热失重.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试验融汇物理化学及中药炮制学的相关方法及理论,阐释炉甘石煅制炮制工艺及机制,为其他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
-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丹参注射剂的“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
从丹参原药材到丹参注射剂制剂成型过程中,涉及工艺复杂,影响质量安全因素较多,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整体质量控制.该文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结合丹参注射剂物质基础,探讨该制剂的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以达到对丹参注射剂安全性和有效性物质基础的质量控制,为丹参注射剂生产质量规范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基于系统论的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思路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药新药开发重要途径.该文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针对目前中药二次开发缺乏整体指导方针与实践方法现状,对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整体思路以及临床、药理、药剂三大方面在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过程中的角色与内容进行阐述,为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提供系统的策略与方法.
-
“地格达类”蒙药研究进展
“地格达类”蒙药为蒙医常用药,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作用,在蒙药临床应用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对“地格达类”蒙药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并使其能够指导临床用药,该文对“地格达类”蒙药从品种考证、化学成分、定性鉴别、药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药对研究(Ⅴ)——药对的现代研究策略与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正按照自己的目的越来越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与其内在规律.药对是在临床应用中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2个相对固定药物的配伍组合,有其内在的规定性,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选择适宜的研究策略与方法,揭示药对配伍组合规律,对于发展方剂配伍理论、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和创制现代中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药对研究(Ⅲ)——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
药对整体功效所依赖的物质已不是2味药物的简单加和,而是这2味药不同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共同体.因此,药对功效物质研究是药对配伍研究的基础,对揭示药对的配伍效应、作用机制与中药新药创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药对配伍体外煎煮过程发生的量变与质变、药对作用于机体或和机体相关环境后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药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进展,以期进一步推动药对现代基础与应用的系统研究,揭示药对配伍的科学实质.
-
药对研究(Ⅷ)——丹参-红花药对
丹参-红花是著名的活血药对,丹参活血化瘀,红花活血通络,二者均为活血要药.丹红注射液是把丹参与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精制而成,是二者配伍的典型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脏器供血不足和缺血梗塞性疾病,能够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血栓等.该文从功效物质、配伍效应与相关机制、临床应用方面对丹参-红花药对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进一步提升该药对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水平.
-
药对研究(Ⅶ)——当归-川芎药对
当归-川芎药对为临床常用的养血活血药对,具有养血补血、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其既可独自成方,亦是诸多妇科良方和现代中医处方常用药对.该文主要对当归-川芎药对的配伍理论、功效物质基础、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其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
药对研究(Ⅵ)——黄连-吴茱萸药对
黄连-吴茱萸药对古往今来被广泛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且效果显著.现代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配伍其主要药效物质生物碱类成分,配伍前后含量差异明显;对胃肠道的作用较强,同时还具有抗肿瘤、降压降脂等活性,相关机制也得到部分揭示.该文从功效物质、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等方面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具体阐述与分析,为该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
药对研究(Ⅳ)——药对的配伍效应
药对组成是以中医理论为原则,以中药性能功效与治法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特定配伍组合,这些配伍组合或可以增进药物疗效,或降低另一药物的毒性等等.该文主要从整体动物、组织器官与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总结药对的配伍效应,以单体成分-成分(群)配伍-单味药-药对-方剂为主线,比较评价其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作用,探索相关作用机制,从而为药对的临床应用和中药新药创制提供科学依据.
-
药对研究(Ⅰ)——药对的形成与发展
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组成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经过临床应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2味相对固定药物的配对,通过这样的配伍组合,从而发挥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等作用.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体现.该文分析并总结了药对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与研究意义,以期引领药对配伍理论的现代基础与应用研究.
-
药对研究(Ⅱ)——药对的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成为中医方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强有力工具.该文基于数据挖据的原理与基本要求,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方法和研究流程,从基于病证的药对配伍特点、当代名医处方中的药对应用、药对量效关系与属性关系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在药对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为药对的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引和可靠的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