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甘草水提物中miRNA对人免疫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向静;黄洁嫦;徐畅;何免;徐鹏程;张丹;张文峰;沈晗;邵红伟

    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一类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其调控基因表达、影响细胞活性的功能已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miRNA的跨界调控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为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miRNA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植物miRNA由于通常经过了甲基化修饰,因此较为稳定,不易降解.前期研究表明,甘草干燥药材的水煎剂中存在着丰富的小分子RNA,这为了解甘草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本研究中,利用从甘草水煎剂中提取的小分子RNA以及合成的miRNA模拟物(mimic)作用于分离自健康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然后利用RT-PCR对其模式识别受体(PRR)基因以及部分转录因子、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草miRNA对人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够显著抑制T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炎症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为进一步更全面地了解甘草的作用机制以及中药新药的研制带来了新的思路.

  • 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对甘草苷促吸收作用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曲文君;李慧芳;苏元元;董政起;戈延茹

    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PAMAM dendrimers)是近年来研究较为广泛的树状大分子之一,其表面具有大量可修饰的官能团,内部具有大量空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渗透性及稳定性,这些特点使PAMAM dendrimers在药物和基因载体等领域应用广泛,并可能成为新型吸收促进剂.为具体研究PAMAM dendrimers的促吸收作用,该课题选取甘草苷为模型药物,其具有补脾益气、解毒保肝等功效,但有研究表明其经口服后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且存在首过效应等,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在临床上尚未被广泛应用.该课题以体内肠道吸收的2个主要决定性因素溶解性和渗透性为核心,通过对甘草苷理化性质的研究,并辅以目前广泛应用的肠渗透性模型Caco-2单层细胞膜,对比分析了含或不含不同表面活性官能团的PAMAM dendrimers的甘草苷溶液跨Caco-2细胞膜转运量,并利用MTT试验分析比较了不同官能团的PAMAM dendrimers对细胞的毒性大小.结果显示,0.1%的G4代PAG能安全、有效的促进甘草苷吸收,并适合进一步开发成新型药用辅料.

  • 槲皮黄酮对膀胱癌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作者:谭大清;刘孝华

    以BIU-87细胞为模型,探讨槲皮黄酮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机制.体外培养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将不同浓度槲皮黄酮加入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IU-87细胞中共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槲皮黄酮对BIU-8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槲皮黄酮诱导BIU-87细胞的凋亡作用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分析了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al-2,Bal-xL的表达量及TAKl/JNK信号通路中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发现,不同浓度槲皮黄酮处理BIU-87细胞24 h或48h后,药物对BIU-8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槲皮黄酮对BIU-87细胞的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呈剂量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逐渐减少,G2/M期细胞逐渐增多,S期细胞变化不明显;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槲皮黄酮处理的BIU-87细胞中Bal-2,Bal-x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并且p-TAK1,p-MKK4/7,p-JNK表达水平也降低.槲皮黄酮可抑制BIU-87细胞增殖,促进BIU-87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AK1/JNK信号通路进一步降低了Bal-2,Bal-xL的表达有关.

  • 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吴干斌;褚延乐

    建立冬凌草乙素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情况以分析冬凌草乙素的血清蛋白结合机制.采用超滤法结合LC-MS/MS测定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蛋白结合率及相关结合常数,以Scatchard方程计算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并对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机制进行分析探究.结果显示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平均结合率为57.2%,且结合类型主要为一类强结合,相关参数为结合常数2.54×104 L·μg-1,结合位点的数目为n=0.75.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在考察浓度范围内无浓度依赖.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分析要求,结合常数的求算为临床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基于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祛风湿药川乌的抗炎机制

    作者:郑世超;严小英;陈菊;赵姝婷;温川飙

    炎症是风湿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川乌是临床常用祛风湿药,具有显著抗炎作用,然其分子层面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深入探索祛风湿药川乌抗炎作用的分子层面机制,该研究以川乌抗炎活性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为代表,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得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及其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构建川乌的蛋白互作网络.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复合物检测算法(MCODE),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及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川乌抗炎作用机制主要与前列腺素代谢过程,趋化因子介导的白细胞趋化作用有关.该研究从分子网络水平系统探讨了川乌的抗炎机制,为川乌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北沙参石油醚部位抑制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李雅群;相美容;容蓉;侯林;张成华;朱庆均

    探讨北沙参石油醚部位对TGF-β1诱导的肺癌Ⅱ型上皮细胞A549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以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5μg·L-1 TGF-β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模型进行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北沙参石油醚组.MTT法检测北沙参石油醚部位对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Real-time PCR分析北沙参石油醚部位对诱导后A549细胞ColI,E-cadherin,Vimentin,α-SMA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北沙参石油醚部位对诱导后细胞羟脯氨酸(HYP)分泌水平影响.细胞划痕检测北沙参石油醚部位对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北沙参石油醚部位能抑制A549细胞生长且呈药物浓度依赖关系.与模型组相比,北沙参石油醚部位能有效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的标志性蛋白Col I,Vimentin,α-SMA基因的表达,促进E-cadherin基因的表达.降低细胞内羟脯氨酸含量,同时降低细胞的运动能力.由此表明,北沙参石油醚部位能有效抑制TGF-β1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潜在治疗药物.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Col Ⅰ,Vimentin,α-SMA,E-cadherin而实现.

  • 补阳还五汤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NF-κB/MuRFl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岚;梅晓云

    为了研究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白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NF-κB/MuRFl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失神经肌萎缩的保护机制,该实验建立大鼠腓总神经夹伤模型.将造模后的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补阳还五汤高、中、低剂量组、弥可保组与模型组,术后每日灌胃给药.10 d与21 d后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NF-κB,MuRFl基因与蛋白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中、高剂量组NF-κB,MuRFl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提示: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拮抗NF-κB/MuRFl信号通路,抑制蛋白酶体系统导致的蛋白质降解来防治失神经肌萎缩的发生.

  • 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UPLC-MS/MS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高家荣;徐双枝;韩燕全;魏良兵;姜辉;宋俊梅;薛雪

    采用U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定量分析,以氯霉素为内标物在正离子模式下建立血浆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酚及氢二异丁香酚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研究口服补骨脂-肉豆蔻药对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并分别灌胃补骨脂提取液、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提取液、肉豆蔻提取液,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血浆样品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酚和去氢二异丁香酚分别在0.098 125~39.25,0.084 375 ~33.75,0.046875 ~18.75,0.11 ~2.2 mg·L-1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的试验结果表明,该类成分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稳定可靠.采用DAS 2.0计算所得药代动力学参数在配伍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补骨脂和肉豆蔻配伍能影响主要成分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使分布更广泛,代谢消除更快.

  • 桑叶提取物对食源性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吴雯;梁凯伦;陈波;苏洁;陈素红;吕圭源

    研究桑叶提取物对食源性肥胖(diet induced obesity,DIO)大鼠的减肥作用及初步作用机制.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制备DIO模型大鼠,造模8周后,连续13周灌胃给予桑叶提取物高、低剂量(10,5 mg·kg-).末次给药后,测定大鼠体重、24h摄食量、饮水量、Lee's指数、肝体比、脂体比;酶联免疫法检测睾周脂肪脂蛋白脂肪酶(LPL)、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y);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睾周脂肪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p-AMPKα),C/EBPα及PPARγ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睾周脂肪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桑叶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DIO大鼠体重、Lee's指数、肾脂体比及睾脂体比;其中高剂量组能降低总脂体比;2个剂量组对摄食量、饮水量均无明显作用;但可以减少脂肪LPL水平;降低C/EBPα,PPARγ蛋白表达;同时升高脂肪p-AMPKα蛋白表达,减小脂肪细胞体积.提示桑叶提取物对DIO大鼠有减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脂肪p-AMPKα表达,下调PPARγ,C/EBPα及LPL表达,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减小脂肪细胞体积.

  • 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大鼠在体鼻循环吸收研究

    作者:汪铜芳;王建平;潘金火;蒋志涛;陈晓峰;王建春

    对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大鼠在体鼻黏膜吸收特性,为头痛宁鼻腔喷雾剂的给药方式提供依据.采用大鼠在体鼻腔循环灌流法,以pH为6的缓冲溶液配制的高、中、低浓度的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混合溶液作为鼻腔循环液,进行大鼠在体鼻黏膜吸收试验,用HPLC测定各循环液中待测成分的浓度,并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吸收速率.结果显示,升麻素苷高、中、低浓度的大鼠在体吸收速率常数为(0.588 ±0.041) ×10-3,(0.547 ±0.023)×10-3,(0.592 ±0.063)×10-3 min-1.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高中低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为(0.438±0.041)×10-3,(0.407 ±0.023)×10-3,(0.412-0.063)×10-3 min-1.高、中、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在pH为6的情况下吸收情况较其他pH条件好.推测头痛宁鼻腔喷雾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可经鼻黏膜吸收,制成鼻腔喷雾剂是可行的,头痛宁鼻腔喷雾剂pH控制在6是科学合理的.

  • 匍匐大戟醇提物抗肿瘤及抑制血管新生作用

    作者:汪婷;司小琴;周国丽;代蓉;周改;曹东;杨淬

    选取未曾研究过的云南新平产匍匐大戟,系统研究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机制.制备匍匐大戟醇提物,取其浸膏配制成合适浓度为受试药,采用经典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大耐受量(MTD).同时取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给药后通过MTT法检测其IC50.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rat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RAECs),通过体外iCELLigence实时细胞分析实验、细胞迁移实验、细胞小管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匍匐大戟醇提物对RAECs的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kt,p-Akt,eNOS,p-eNOS,TGF-β1,Smad3等血管新生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建立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给以匍匐大戟醇提物,检测裸鼠体重、肿瘤体积、瘤质量等,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裸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的水平,并进行HE染色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匍匐大戟醇提物对小鼠的大耐受量MTD为94.29 g·kg-1.匍匐大戟醇提物对大鼠成肌细胞(L6细胞株)无明显抑制作用,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株PC1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人宫颈癌细胞细胞株Hela均有显著性的抑制作用,且匍匐大戟醇提物在体外能够显著抑制RAECs的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并且促进RAECs中AKT和eNOS的磷酸化及增加TGF-β1和Smad3蛋白表达.同时,匍匐大戟醇提物可显著性抑制裸鼠在体肿瘤的生长并降低肿瘤裸鼠血清中VEGF的产生,但可增加PDGF-BB因子的含量.匍匐大戟醇提物对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荆芥不同药用部位抗肺肿瘤药效关系研究

    作者:樊佳新;包永睿;孟宪生;王帅;李天娇

    为了进一步明确荆芥不同药用部位的合理使用,本文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开展荆芥药材不同药用部位的体外抗肺肿瘤药效学研究,HPLC色谱法建立不同药用部位荆芥药材的指纹图谱,灰色关联度软件对其将药效指标与指纹图谱的相关信息进行谱效关系分析,HPLC-Q-TOF-MS的技术手段对其关联程度较大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体外药效结果显示,不同的入药部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坏死能力叶>花>根>茎;成分鉴定结果显示,第26,12,2,6,15号峰所代表的化合物依次为木犀草素、木犀草苷、迷迭香酸、咖啡酸、橙皮苷;第20,10号峰所代表的化合物可能依次为丹酚酸L、苯甲酸.该研究初步反映荆芥药材根部有纳入药用部位的趋势,并明确了荆芥药材中发挥抗肺肿瘤作用的主要化学组成,为荆芥药材以药理药效为导向的质量控制及不同药用部位的合理使用提供实验依据和实验方法.

  • 常山中常山碱和异常山碱的同步测定研究

    作者:张继远;刘梓晗;刘晓谦;冯伟红;杨立新;王智民;李春

    建立常山中常山碱和异常山碱HPLC同步测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一测多评模式用于这2种生物碱测定的可行性.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乙腈-水-冰醋酸-三乙胺(9∶91∶0.36∶0.7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25 nm,流速1.0mL·min-1,柱温30℃.结果表明,常山碱和异常山碱分别在10.7 ~426 ng,10.6 ~424 n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3%,100.4%,RSD分别为2.7%,1.8%.在此基础上,以常山碱为内参物,建立了异常山碱对常山碱的相对校正因子与相对保留值.采用一测多评质量评价模式,经一系列方法学考察,终实现在同一色谱条件下,仅采用常山碱1个对照品就能同时对常山碱和异常山碱2个活性成分进行同步测定.研究结果为一测多评模式在同分异构体测定中的应用起到示范作用.

  • 广藿香内生真菌Cerrena sp.中倍半萜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作者:谢佳倩;陈玉婵;孙章华;刘洪新;李赛妮;李浩华;高晓霞;章卫民

    为了研究广藿香内生真菌Cerrena sp.A59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细胞毒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HPLC等色谱方法从菌株A593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chloriolin B(1),chloriolin C(2),pleurocybellone A(3),dihydrohypnophilin(4),cucumin F(5),antrodin A(6),10α-hydroxyamorphan-4-en-3-one(7),connatusin A(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Cerrena属真菌中分离得到.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3对HepG-2,SF-268,MCF-7,NCI-H460 4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抑制活性,其IC50在20.33~63.13 μmol·L-1.

  • UPLC-PDA同时测定柴胡中8种多炔类化合物的含量

    作者:张峰;方媛;周玉枝;田俊生;秦雪梅;高晓霞

    建立柴胡中多炔类化合物定量测定方法.采用Waters BEH C18柱(2.1 mm×100 mm,1.7 μm),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1,检测波长315 nm,柱温40℃.采用传统提取分离方法,制备得8种多炔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7和8为新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8种多炔类化合物线性良好(r>0.999 0);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9%;平均回收率范围在93.21%~ 108.4%.同时,对收集到的17个柴胡药材样品进行定量测定,发现不同种属、不同产地柴胡中所含多炔类成分种类及含量差异较大.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准确度、重复性,可用于柴胡中多炔类化合物的定量测定及质量控制,为选择多炔类成分较多的柴胡药材提供一种简便方法.

  • 念珠根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作者:韩庆通;肖凯;蔡云;戴胜军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念珠根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阐明,发现并鉴定了19个黄酮单体,分别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汉黄芩素(3),千层纸素A(4),6-甲氧基柚皮素(5),5,7,4'-三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6),5,7,8-三甲氧基黄酮(7),3,5,6,7-四甲氧基黄酮(8),7-羟基-4',5,6,8-四甲氧基黄酮(9),5,7,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10),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11),5,7-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12),5,2',6'-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3),5,7,2'-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14),5,2'-二羟基-7,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5),2'-羟基-5,7,8-三甲氧基黄酮(16),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7),5,2'-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8),5-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19).化合物1~19均为首次从念珠根黄芩中发现,化合物6,8,9,12,19为首次从黄芩属植物中发现.

  • 我国使用进口传统药物(药材)的历史(春秋至明清)和品种概况

    作者:贾敏如;王甜甜;卢晓琳;马逾英

    该文对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传统医药学的兴起和药物(药材)品种的交流、贸易进行有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旨在初步探讨我国各主要时期(春秋至明清)使用传统进口(药材)的品种和国间交流、贸易概况,以及2 000多年来进口药材的总数(去掉重复和存疑品种);找出进口药材的特点;筛选出可供开发“丝绸之路”和尽快能制订质量标准的品种.得到了如下结果:①秦汉时期为发展初期;宋金元时期是发展鼎盛期;明清时期是发展衰退期;②文献记载历代进口药物(药材)品种多的时期是宋代,达300余种.去掉重复和存疑品种后,该文认为有依据可信的应在230~250余种,还有40余种不知为何物,或是异名,或是加工品,暂称“存疑品种”;③药用部分不同于汉族所用中药,以树脂类、果实种子类多,根和根茎类较少,矿物药比动物药多;④进口药材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国家和地域.终,该文初步弄清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进口药物(药材)的基本情况,为今后相关学术研究及产业发展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中药脐部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恺;张永太;冯年平

    该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脐部给药制剂相关文献,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上市的用于脐部给药的制剂作为主要参考,对中药脐部给药制剂的剂型、品种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综述了其研究进展,并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中药脐部给药制剂作为中医药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仍存在生产工艺粗糙、缺乏国际公认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科学的药理临床证据、生物药剂学研究匮乏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 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Ⅱ)丰产紫苏新品种SNP辅助鉴定及育种研究

    作者:沈奇;张栋;孙伟;张玉军;商志伟;陈士林

    紫苏是我国卫生部首批公布的60种药食两用型植物之一,用途广泛.目前随着紫苏产业的发展,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推广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该研究报道通过系统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的方法进行紫苏新品种选育.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已有的基因集对检测到的变异进行注释,并与紫苏常见变异数据库比对分析,后筛选出30个非同义突变SNPs标记作为中研肥苏1号特征性SNP标记,用于紫苏新品种的材料鉴选.Z终选育形成具有叶籽两用,丰产,高抗,耐瘠等特性,可做绿肥使用的中研肥苏1号紫苏新品种.中研肥苏1号通过北京市植物新品种鉴定,鉴定编号为京品鉴药2016054.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指导新品种选育,可为药用植物育种提供新的参考.

  • 三黄片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MS快速鉴定分析

    作者:刘梦娇;王云;李玲云;李晓庆;戴业佳;张雪;麻印莲;张村;李文兰

    建立复方三黄片中化学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定性分析方法,选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流速0.2mL·min-1,进样量1μL,柱温为30℃;电喷雾离子源(Waters-Xevo G2 Q-TOF),干燥气温度325℃,以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为检测器进行检测.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复方三黄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38个化合物,包括1个生物碱类成分,1个二葸酮类化合物,6个鞣质类成分,7个蒽醌苷类成分,6个游离蒽醌类成分,17个黄酮类成分.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复方三黄片中的化学成分,快速简便,结果可靠,有助于揭示复方三黄片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物质.

  • 基于谱效相关的何首乌抗血小板聚集药效物质研究

    作者:何琴;涂灿;王伽伯;刘振杰;沙孟晨;张乐;李春雨;肖小河

    应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并结合化学指纹图谱进行谱效相关分析,探索何首乌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采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法进行检测,何首乌50%乙醇提取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于10%或90%的乙醇提取物,超声提取优于回流提取.对正交试验的不同提取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抑制率在32.03% ~ 74.56%.谱效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反式二苯乙烯苷、顺式二苯乙烯苷、儿茶素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相关系数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963(P <0.01),0.902(P <0.01)和0.656(P <0.05);进一步对上述3种与活性相关系数较高化合物的单体进行活性验证,均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后根据3种单体化合物在何首乌中的含量差异计算相对活性贡献度可知,反式二苯乙烯苷是何首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物质.

  • 以质量常数为核心的黄芩饮片等级评价研究

    作者:邓哲;章军;焦梦姣;钟文;崔文金;程锦堂;陈莎;王跃生;刘安

    通过测量22批黄芩饮片形态指标和成分指标,计算质量常数,建立一种新的黄芩饮片规格等级评价方法.黄芩饮片的质量常数范围是0.04~0.49,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划分若干等级,如果划分为3个等级,则一级黄芩饮片质量常数≥0.39;二级黄芩饮片质量常数<0.39且≥0.24;三级黄芩饮片质量常数<0.24.研究表明质量常数能够同时表征外观形态和内在质量,是综合性等级评价指标,能够量化的、明确的、客观的划分商品规格等级.该文研究结果为中药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药一证分析研究

    作者:刘小发;李佃贵;刘建平;杜艳茹;白海燕

    该文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共搜集有效病例276例,纳入处方625首,进行了5种证型的症候群及药-证分析.结果显示:芳香苦寒药物合用,喜运脾不喜补脾,善用理气之药是李教授治疗该病的主要用药特点.提示:临床在治疗该病时,除养阴活血的传统治疗外,可辨证采用化浊解毒、醒脾行气之法,为中医药治疗该病开辟了新途径.

  • 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泻白散类方配伍规律研究

    作者:王鹏丽;范玉浩;范欣生;王崇峻

    为探讨泻白散类方组方配伍规律,该研究搜集整理古今泻白散类方,运用无尺度复杂网络方法,以及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泻白散类方用药配伍特点,核心方药,以及药性气味相关性进行分析.无尺度复杂网络结果显示泻白散类方是以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为核心,与加味药物形成的复杂网络配伍关系;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泻白散类方核心药物主要有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桔梗、知母、杏仁等,并形成相应药对及药组配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泻白散类方是以桑白皮为核心药物,且以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为主要组方单位,配伍以清热化痰、益气养阴、凉血生津、培土生金等药物形成衍化系列.以上结果表明泻白散类方的核心配伍特点为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并且以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形成衍化系列,为临床应用泻白散类方的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 经典名方研发策略

    作者:陈畅;程锦堂;刘安

    经典名方是中药方剂的杰出代表,是历代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精华的部分.为支持经典名方开发,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先后发布了相关鼓励性政策.但是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目前还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标准,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讨论了经典名方的注册要求,提出了经典名方遴选的具体指标、处方和剂量的确定依据、生产工艺的筛选方法,以及临床定位的基本原则,以期抛砖引玉,为经典名方的开发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中药制剂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

    作者:刘莹;封亮;贾晓斌

    中药制剂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制成的适用于应用的剂型,其质量的好坏牵涉原料药到成品当中的每一个环节.近年来有关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面临的质量问题也愈发突出.为此,笔者从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诸多因素出发,在探析其如何影响制剂质量的基础上,阐明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可控”的现代化中药提供参考.

  • 中药新药注册申请过程中药学研究如何适应“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要求

    作者:金芳

    2015年8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为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确立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方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随之于2015年11月11日颁布了“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2015年第230号),明确“对新药的临床试验申请,实行一次性批准,不再采取分期申报、分期审评审批的方式;申报临床试验的新药重点审查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安全性风险的控制,保障受试者的安全”.据此,新药注册的评价思路和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如药学研究中关于工艺合理性问题、工艺规模是否能反映工艺稳定性、制剂制备工艺是否充分、剂型选择是否合理等问题已不再是临床试验前的评价重点.对于制剂工艺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将有效成分大限度地转移到制剂中,以及小试和中试所确定的工艺参数能否适应大生产的要求等问题都不作为拒绝进行临床试验的理由,相应的风险由作为责任主体的申请人来承担.注册评价的重点向如何从保证药材来源和质量稳定、制剂制备过程的全过程控制以保证上市药品与临床试验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方面转移,这些问题既贯穿于整个新药研制过程,但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又各有所侧重.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6年6月2日发布的“药物研发与技术审评沟通交流管理办法”(2016年第94号)(试行),申请人可在新药的注册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就药材问题、工艺问题、制剂质量控制问题与审评中心进行沟通交流.该文主要就中药新药研究的不同阶段如何从药材源头质量控制、工艺设计和工艺过程研究、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角度简述新形势下中药新药研究模式的转变,体现中药新药研发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

  • 中韩两国参类产品贸易竞争力对比研究

    作者:辛敏通;杨光;唐晓晶

    人参是中国的名贵中药材之一,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素有“百草之王”称号.以人参为代表的参类产品在世界各国享有盛誉,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的生产.中国与韩国均为参类产业大国,对两国的参类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改进中国参类产业.该文研究海关数据和COMTRADE数据库参类产品贸易相关数据,对中韩两国参类出口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韩国参类产品的竞争力高于中国,韩国参类出口量仅占中国15%,贸易额却与中国相当.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参类产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 黄芪道地药材辨状论质观的演变及其特点

    作者:彭华胜;张贺廷;彭代银;程铭恩;查良平;黄璐琦

    “辨状论质”是一种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也是市场上“看货评级,分档议价”的依据.黄芪作为著名的常用中药,该文对黄芪辨状论质观的发展与形成进行了本草学考察.黄芪道地药产区相继经历了较大的变迁,唐代以前主要产于甘肃及川甘毗邻区域,唐宋时期转移至山西.黄芪系统辨状论质观,包括了形“直如箭杆”,质地“柔软如绵”,断面“金井玉栏”,味甘具豆腥气等主要特征,从宋明时期开始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黄芪系统的辨状论质观的发展经历了由“真伪”向“优劣”的过程,与时俱进,博采众长,积极吸纳传统经验鉴别;由博返约,言简意赅,高度凝练与归纳.中药材辨状论质与商品规格等级具有同根同源的特点,黄芪的辨状论质观对当前商品规格等级修订具有借鉴意义.

  • 桔梗质量评价的沿革与变迁

    作者:陆海洋;彭华胜;桂双英;彭代银

    桔梗为止咳化痰平喘类常用中药,历代本草非常重视对其质量的评价.该文对历代本草中桔梗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发现:桔梗有苦桔梗与甜桔梗、南桔梗与北桔梗之分,分布华东地区习称南桔梗,其味苦;分布华北、东北地区习称北桔梗,其味甜.历代本草认为桔梗以味苦者为佳,即华东产质量优良;桔梗在性状上则以根粗长、色白、质坚实、味苦者质优;此外,桔梗的种质、采收加工也影响其质量.该文通过本草文献梳理了桔梗“辨状论质”观的形成与发展,为桔梗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 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的品种与分布

    作者:谢晋;查良平;彭华胜;王德群;彭代银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山水相间,中药资源种类位居华东第一.安徽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名医别录》至当代延绵不绝,其中宋代达80余味.这些种类在不同地理单元的分布也呈现一定差异,江淮丘陵达64种,皖南山区25种,大别山区16种,淮北平原14种,其中江淮丘陵与皖南山区历史悠久,在宋代已达到高峰.对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历史进行梳理,绝大多数品种古今一致,安徽大宗药材丰富具有历史依据;安徽不同地理单元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各自地区的中药资源利用历史.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的品种与分布为当前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关键词: 安徽 药材 本草研究
  • 干姜、生姜、炮姜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

    作者:方文韬;詹志来;彭华胜;黄璐琦

    姜为常用药食两用中药,药用姜主要分为干姜、生姜与炮姜.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对干姜、生姜和炮姜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历史上干姜、生姜与炮姜在产地、加工方法等方面随着朝代的变迁而逐渐出现分化.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末《名医别录》首次将生姜与干姜分别收录.干姜与生姜在产地上有所区分;汉末至明朝《本草纲目》出版之前,干姜为生姜经过水淹、去皮、晒干等环节加工而成;明朝《本草纲目》发行之后,大多数本草学家支持李时珍的观点,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汉朝出现了炮姜.清朝《得配本草》将炮姜单独作为一味药列出,指出炮姜为“干姜水净炙黄者”.姜的道地产区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现代药用姜的主要道地产区是四川犍为,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从明朝开始,诸多本草学家认为肉厚饱满、色泽白净、质地坚实的干姜品质较好.

  • 道地药材“皖药”的形成及其界定

    作者:彭华胜;王德群;彭代银

    一方水土出一方药.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北狭长,长江淮河横贯其中,中药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道地药材荟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该文梳理了安徽省的历史地理沿革、“皖”作为安徽简称的历史依据、安徽境内道地药材的兴衰浮沉.该文认为安徽虽然建省的历史始于清朝,但安徽省境内道地药材的历史沿革始终一脉相承,品种清晰可考,产区稳定.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安徽省境内道地药材时有变迁,但是其核心品种及其要素一直沿承至今.道地药材“皖药”不仅是当前安徽境内道地药材的统称,也应包括历史时期安徽著名的道地药材.

  • 中国历代本草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论徽沪杭苏4个本草学家分布中心产生的原因

    作者:段海燕;张小波;彭代银;彭华胜;黄璐琦

    依据《中国本草要籍考》一书中我国历代本草学家的生活年代、数量和籍贯3个方面的描述,对历代本草学家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GIS技术探讨了历代本草学家的地理分布规律及4个分布中心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时间上,不同时期的本草学家数量差别较大,在明清时期的出现数量多;空间上,历代本草学家的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形成以徽州、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为中心的分布区域.此外,历代本草学家的地理分布自宋代开始呈现明显的南移趋势.

  • 药用牡丹基原的考证和调查

    作者:彭华胜;王德群;彭代银;黄璐琦

    牡丹是著名观赏花卉,有“花王”之称,主要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各种栽培品种.牡丹皮是著名的常用中药,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目前,药用丹皮以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为道地,习称“凤丹皮”,其种质为凤丹P.ostii.但是历版药典均规定药材牡丹皮来源于牡丹P.suffruticosa的干燥根皮.该文通过对观赏牡丹与药用牡丹的来源进行考证,表明观赏牡丹在历史上相继形成了西安、洛阳、彭城、亳州、菏泽等几个著名的栽培中心.而药用牡丹唐代以前主要以野生资源为主,宋代医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栽培观赏牡丹与野生牡丹的药效差异,明确认为药用牡丹应选用野生的单瓣花类群,而栽培的观赏牡丹不宜入药.历代本草记载药用牡丹的产区并没有这些观赏牡丹的栽培中心.实地调查表明,道地药材凤丹皮及重庆的垫江牡丹都是单瓣花,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因此,该文认为自古以来药用牡丹与观赏牡丹是并行发展的2个不同种质.建议《中国药典》收载凤丹P.ostii和牡丹P.suffruticosa的单瓣类型为中药牡丹皮的原植物.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