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肿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ncology 중화종류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3766
- 国内刊号: 11-215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外科治疗选择
目的探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外科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325例N2 NSCLC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为19.6%,其中根治性切除者高于姑息性切除者,鳞癌高于腺癌,行袖式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者高于常规肺叶切除者,纵隔淋巴结转移1~3枚者高于>3枚者,术后综合治疗者高于单一外科治疗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T3、T4以及M1患者均无5年生存者.结论对于N2 NSCLC肿瘤为T1或T2、病理类型为非腺癌以及纵隔转移淋巴结<4枚者,外科治疗是好的选择.对于肿瘤为T3的患者,外科治疗可能并非良策.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以及肺门和纵隔的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病变分期和生存率提高的关键所在.术后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尤其适用于有肿瘤残留和(或)纵隔转移淋巴结>3枚的患者.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外科学 淋巴结转移 -
周围型肺鳞癌与周围型肺腺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对照
目的对照分析周围型肺鳞癌与周围型肺腺癌的CT动态增强表现,探讨CT动态增强对鉴别周围型肺鳞癌与周围型肺腺癌的价值.方法对30例周围型肺鳞癌与40例周围型肺腺癌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增强前后各次扫描时的CT增强值,根据CT增强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并观察增强模式.结果周围型肺腺癌的增强峰值与峰值到达时间与周围型肺鳞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病灶>3 cm时,两组的增强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病灶≤3cm时,两组的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以均匀增强为主,鳞癌以不均匀增强或周边增强为主.结论根据增强峰值与峰值到达时间不能鉴别周围型肺鳞癌与周围型肺腺癌;当病灶≤3 cm时,周围型肺鳞癌的增强模式不同于周围型腺癌.
-
肝细胞癌手术切缘对患者术后复发与生存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的手术切缘对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影响,为肝癌患者手术中选择合理切缘提供参考.方法将152例初治的可手术切除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按以下标准手术:74例宽切缘组患者按门静脉血流方向远端距肿瘤边缘2 cm,近端距肿瘤边缘1 cm完整切除;78例窄切缘组患者切除范围距离肿瘤<1 cm,切缘无癌残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 rank检验分别比较两组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宽切缘组患者平均无瘤生存期为35.5个月,平均总生存期为42.0个月;窄切缘组患者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8.8个月,平均总生存期为37.5个月,两组无瘤生存期(t=6.01,P=0.0142)和总生存期(t=6.23,P=0.01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按门静脉血流方向远端距肿瘤2 cm,近端距肿瘤1 cm切除为标准的手术范围可较合理地延长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
原发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选择和疗效
目的分析原发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放疗和化疗的近期疗效以及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2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鼻腔NHL患者中,经形态学诊断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者116例.做免疫组化57例,其中52例为NK/T细胞来源,占91.2%;5例为B细胞来源,占8.8%.根据Ann Arbor分期,ⅠE期102例,ⅡE期22例,ⅣE期5例.ⅠE和ⅡE期患者中,单纯放疗22例,单纯化疗7例,综合治疗95例.ⅣE期以化疗为主.结果5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68.0%和55.8%.ⅠE期和ⅡE期患者的5年OS分别为71.7%和70.6%(P=0.77),DFS分别为60.9%和47.0%(P=0.09).首程治疗后达CR患者的5年OS为83.1%,而未达CR患者的5年OS为18.0%(P=0.000),相应5年DFS分别为68.0%和15.5%(P=0.000).124例ⅠE和ⅡE期患者中,67例患者接受单纯放疗或放疗后化疗,放疗后完全缓解率(CR)为74.7%.其余57例为化疗后放疗或单纯化疗,化疗后CR率仅19.3%(P=0.000).46例化疗后未达CR的患者中,42例仍局限于局部区域,31例经放疗达到CR.ⅠE和ⅡE期患者中,先放疗组(放疗+化疗或单纯放疗)、化疗后放疗组的5年OS分别为76.0%和74.4%,DFS分别为65.0%和56.2%(P>0.05).ⅠE和ⅡE期单纯化疗7例,3例存活,4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1年生存率为26.7%.结论中国人原发鼻腔NHL主要为NK/T细胞来源,放疗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化疗,化疗加入放疗并未改善生存率.ⅠE和ⅡE期患者应以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并探讨其疗效的改进.方法39例患者多数做了化放综合治疗,化疗主要为含蒽环类的CHOP或类似方案,中位5个周期.放射治疗采用高能光子射线配合高能电子线,常规分割,中位根治剂量56Gy.对临床资料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存活患者21例,其中位随访时间22.5个月.首程治疗后总缓解率66.7%(21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单纯化疗完全缓解率37.5%.全组肿瘤局部控制率59.5%,根治性放疗的局部失败率25.0%,放射治疗与局部控制(P=0.000)、疾病进展时间(TTP,P=0.002)呈正相关.治疗失败的结外部位还包括皮肤和肠道,15例患者病程急骤,中位生存5个月.生存分析显示,生存有利的预后因素包括放射治疗(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低危(P=0.001)、首程治疗完全缓解(P=0.000)、病史>2个月(P=0.024)和无皮肤浸润(P=0.034).结论此型淋巴瘤确诊时多为早期病变,放射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放化综合治疗对进展期患者的疗效尚待改进.部分患者病程急骤、预后不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新的预后监测指标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
超声判断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及腋下淋巴结(LN)的超声诊断图像和彩色Doppler特点,分析淋巴结转移(LNM)的相关因素,以获得超声诊断乳腺癌患者腋下LNM的较佳组合指标.方法超声观察113例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腋LN.观察原发灶的位置、大径、数量、内部钙化灶、边带回声、边界、肿瘤内部的血流丰富程度分级(0~Ⅲ级)、高流速和阻力指数;观察患侧腋LN的大径、纵横比、纵切面皮质厚度与淋巴门厚度比值(皮/门比)、皮质局部大厚径、淋巴结的血流分布类型、高流速和阻力指数.全部患者均进行乳房改良根治术,以腋LN清扫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与LNM相关的影像及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诊断指标.结果113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观察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的大径、多发或弥漫、血流丰富度,对腋LNM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05).腋LN的纵横比、皮/门比、皮质局部大厚径、血流分布类型与腋LNM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与腋LNM有关的影响因素为:LN的皮/门比,LN的纵横比以及原发灶的大径.利用ROC曲线评价各单项指标及其不同组合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LN皮/门比+LN纵横比+原发灶大径这一组合指标优,其ROC曲线的线下面积大,即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大.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腋LN超声扫查,综合考虑原发灶大小,LN的纵横比、皮质厚度及其与淋巴门厚度的比例关系,将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腋LNM的正确率,较为准确地判断腋LN的状态.
-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心包腔内灌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
恶性心包积液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以往多采用心包穿刺抽液并腔内化疗的方法,疗效不佳.我科采用心包腔内灌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治疗心包积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及精确放疗计划的影响
目的观察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分期和靶区勾画的作用,探讨PET/CT对其精确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对拟行根治性放疗或手术治疗的58例确诊的NSCLC患者进行PET/CT检查.参照1997年WHO肺癌分期标准,判定PET/CT对NSCLC临床分期的影响,再分别以CT图像、PET/CT融合图像勾画大体靶区(GTV),以相同参数制定三维适形放疗(3D-CRT)计划.选择GTV体积(VGTV)、受照量≥20 Gy的肺占全肺体积的比例(V20)、平均全肺受照剂量(MLD)、肿瘤控制概率(TCP)、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脊髓受照剂量(Ds)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研究,评价两个计划的优劣,分析PET/CT对NSCLC精确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PET/CT使21例(36.2%)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其中分期升高者14例,下降者7例.使16例(27.6%)的治疗计划因而发生改变.32例手术患者中,术后病理结果与PET/CT分期一致者29例,假阴性1例,假阳性2例;PET/CT分期的敏感性为96.9%,准确性为90.6%.由PET/CT与由CT制定的放疗计划的VGTV、V20和MLD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前者小于后者,而Ds、TCP、NTCP(左肺、右肺、皮肤、脊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对NSCLCS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高.应用PET/CT勾画靶区,在伴有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时可明显减小GTV,可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肺组织;PET/CT检测纵隔淋巴结敏感性较CT高,可避免靶区遗漏.PET/CT可明显减小V20和MLD,从而有效地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PET/CT可在保证Ds、TCP和NTCP符合临床要求的前提下,更精确地确定NSCLC放疗靶区和制定放疗计划.
-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的临床表型分析
目的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并评价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的家系26个,与509例散发性大肠癌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26个家系中,8个同时符合Amsterdam标准,分入A组;另18个不符合Amsterdam标准,仅符合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分入B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特点.结果26个家系中,大肠癌患者77例,发生同时或异时大肠癌7例(9.1%).共发生大肠癌癌灶86个,部位明确的71个癌灶中,28个(39.4%)发生在近端结肠,51例(71.8%)患者发病年龄<50岁.共发生肠外恶性肿瘤24个,其中胃癌9个(37.5%),是常见的类型.与散发性大肠癌相比,HNPCC家系具有平均发病年龄轻(P=0.000)、<50岁者多见(P=0.000)、多原发癌比例高(P=0.015)等特征.与B组相比,A组平均每个家系发生大肠癌的例数明显多于B组(4.5:2.3,P=0.022);而在平均发病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多原发大肠癌发生情况、肠外恶性肿瘤谱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国人HNPCC具有发病年龄轻、多原发大肠癌发生率高及肠外恶性肿瘤以胃癌多见的特点.(2)符合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的家系与符合Amsterdam标准的家系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而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更适用于小型家系的诊断,同时体现了中国人的肿瘤谱特征.
-
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对癌细胞播散入血的影响
目的对比研究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PHC)对癌细胞播散入血及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0例患者,分为微波组19例,手术组21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0 min、1 d及7 d采静脉血,实时定量巢式RT-PCR检测外周血甲胎蛋白(AFP)mRNA,并检测CD3、CD4、CD8、CD4/CD8及肝功能.结果手术组和微波组患者术后血清ALT及AST均升高,手术组升高较微波组显著;与术前相比,微波组患者术后7 d内CD3、CD4、CD8和CD4/CD8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组CD3、CD4和CD4/CD8较术前降低;实时定量巢式RT-PCR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标本,治疗前67.5%(27/40)患者可检测出AFP mRNA拷贝数,治疗后表达量增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患者1~16个月,其外周血中AFP mRNA持续表达者,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微波消融或手术切除原发性小肝癌,可造成患者外周血中脱落肝癌细胞增多.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手术后降低,而微波消融后得以很好保护.微波消融对肝功能的损伤较小,此方法治疗PHC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STK1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大肠癌风险
目的探讨STK15 Phe31 Il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大肠癌风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检测了283例大肠癌患者和283例配对的正常对照者STK15 Phe31Ile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大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结果STK15Ile/Ile基因型频率在大肠癌患者和正常对照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2%:36.8%;P=0.02).携带STK15 Ile/Ile基因型者罹患大肠癌的风险比携带STK15 Phe/Phe基因型者增加92.0%(95%CI=1.13~3.27),此种风险增高在年轻患者中更加显著(OR=2.57;95% CI=1.07~6.17).未发现STK15 Phe31 Ile基因多态与大肠癌转移风险相关.结论STK15 Phe31 Ile多态可能是大肠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
鼻咽癌组织中EGFR和p-ERK蛋白表达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GFR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分子EGFR、p-ERK的表达,并对其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鼻咽癌组织中EGFR、p-ERK的表达进行检测,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GFR阳性表达率为70.9%;EGFR蛋白的表达与鼻咽癌临床分期(1992年全国第六届鼻咽癌会议制定)及性别相关.EGFR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期(OS)、疾病进展时间(TTP)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ERK阳性表达率为52.7%;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p-ERK蛋白的表达率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p-ERK阳性患者的OS、无病生存率(DFS)、TTP皆显著低于阴性患者.鼻咽癌组织中EGFR表达与p-ERK表达呈正相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而EGFR和p-ERK的表达均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鼻咽癌组织中存在EGFR、p-ERK高表达.EGFR阳性患者的OS、TTP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ERK阳性患者的OS、DFS、TTP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EGFR和p-ERK的表达均不是鼻咽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
上皮钙黏着蛋白对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上皮钙黏着蛋白(E-cadherin)对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SUM149的生长、侵袭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脂质体法基因转染技术,将编码E-cadherin基因显性负调控突变体(H-2kd-E-cadherin)质粒导入SUM149中,应用RT-PCR、流式细胞分析法筛选、鉴定出E-cadherin基因显性负调控突变体高表达的阳性克隆.观察转染前后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SUM149生长、侵袭能力等特性的变化以及相关分子的改变.结果RT-PCR及Western印迹法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未转染及空质粒组)相比,转染后高表达小鼠H-2kd的阳性克隆细胞的内源性上皮钙黏着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其细胞生长速度增殖无明显变化,而体外侵袭能力分析显示其侵袭能力明显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在mRNA水平明显下调;明胶酶谱分析也显示,MMP-9明显下调.结论在E-cadherin高表达的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SUM149中,其表达的下调可明显抑制其侵袭能力.
-
依曲替酸对表皮鳞癌细胞信号传导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依曲替酸对表皮鳞癌细胞A431细胞中信号传导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鳞癌细胞A431细胞为研究对象,用逆转录PCR法观察经10-5mol/L的依曲替酸作用不同的时间后,A431细胞中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42/44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42/44MAPK)mRNA表达的改变;用蛋白印迹技术研究经10-5 mol/L的依曲替酸作用不同的时间对A431细胞中磷酸化STAT3(p-STAT3)、CyclinD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依曲替酸能明显抑制A431细胞中STAT3、CyclinD1 mRNA表达的改变,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P<0.05),并下调p-STAT3、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下调p42/44MAPK mRNA的表达.(2)经依曲替酸作用后,A431细胞中Cyclin D1 mRNA表达的下降与STAT3mRNA表达的下降呈正相关(P<0.05),p-STAT3、Cyclin D1蛋白也同步下调(P<0.05),而CyclinD1 mRNA表达的下降与p42/44MAPK mRNA的下调无相关性.结论(1)依曲替酸能下调表达A431细胞中的STAT3和MAPK基因.(2)依曲替酸抗表皮肿瘤的作用可能主要通过调节JAK/STAT3途径,表皮肿瘤患者的p-STAT3表达异常,可首先考虑使用依曲替酸治疗.
-
上皮性肿瘤细胞中Snail与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与体外侵袭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上皮性肿瘤细胞Snail与E-cadherin的表达以及与瘤细胞表型、转移潜能的关系.方法采用Northem blot、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研究6株不同组织来源、不同分化程度及转移潜能的上皮性肿瘤细胞、1株正常上皮细胞、1株成纤维细胞中Snail与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与定位;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反映细胞的转移潜能.结果在分化程度较高的癌细胞和对照正常上皮细胞中,E-cadherin mRNA与蛋白表达较强,而Snail表达缺如;在分化程度低、转移潜能高的癌细胞和对照成纤维细胞中,E-cadherin、Snail mRNA及蛋白表达与上述情况相反.E-cadherin多定位于细胞胞浆和胞膜,Snail主要定位于胞核和胞浆.结论在上皮性肿瘤细胞中E-cadherin和Snail在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上存在逆反关系,且与细胞分化、转移潜能相关.
-
氨磷汀对顺铂肾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顺铂的肾毒性损伤部位、形式与肾功能检查结果的相关性,以了解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和氨磷汀的保护机制是否与肾组织Fas和FasL表达改变有关.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3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顺铂组(6 mg/kg)和氨磷汀组(顺铂6 mg/kg+氨磷汀200 mg/kg),取其血清标本和肾组织,分别做血清BUN、Cr检测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做肾组织凋亡细胞检测、Fas和FasL免疫组化染色,再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其做阳性细胞计数和染色总灰度值测定.结果顺铂组动物血清BUN、Cr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氨磷汀保护组,3 d时,差异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5 d时,两者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10 d时,恢复正常.顺铂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凋亡均很严重,其凋亡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氨磷汀组(P值均<0.01).肾组织Fas和FasL表达的总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氨磷汀组(P值均<0.01).结论氨磷汀对顺铂的肾毒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有关.
-
槲皮素在体外对NB4细胞形态及VEGF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NB4细胞的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以NB4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Wright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AnnecxinV标记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检测VEGF含量水平.结果(1)经槲皮素处理后,细胞形态学上出现凋亡特征性改变;(2)槲皮素处理后,NB4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3)槲皮素处理后,NB4细胞显著降低VEGF的分泌水平.结论槲皮素在体外能抑制白血病细胞NB4生长并诱导其凋亡;槲皮素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分泌VEGF.
-
人AFP腺病毒载体感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小鼠抗肝癌免疫
目的探讨复制缺损型腺病毒载体(Ad)介导异种AFP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s)诱发抗肝癌免疫、打破肿瘤免疫耐受的效果.方法从HepG2和Hepa 1-6细胞中克隆人和小鼠AFP,插入Ad中构建Ad hAFP和Ad mAFP.用Ad hAFP或Ad mAFP感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后,在无或有删除CD4或CD8情况下免疫C57BL/6小鼠,7 d后取脾细胞行51Cr释放实验,检测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或给免疫小鼠接种Hepa 1-6肝癌细胞,观察荷瘤小鼠成活情况.结果Ad hAFP/DCs免疫小鼠1周后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强于Ad mAFP/DCs.Ad hAFP/DCs免疫小鼠后1周接种5×106 Hepa1-6肝瘤细胞,2个月后仍然有80%的小鼠无瘤生长;而接种1×106 Hepa1-6细胞至AdmAFP/DCs免疫小鼠,2个月后小鼠成活率为20%.删除小鼠CD4或CD8 T细胞均使Ad hAFP/DCs诱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消失.结论Ad介导异种AFP修饰的DCs能有效地打破肿瘤的免疫耐受,诱发强烈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这种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是CD4和CD8依赖性的.
-
肺透明细胞癌误诊为肺结核死亡一例尸检分析
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易被误诊、漏诊.我们在医疗纠纷法医学尸检中遇到1例,现结合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
Avastin治疗开普拓、乐沙定及希罗达治疗后转移性结肠癌一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Avastin是一种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国外研究显示,Avastin与一些化疗方案合用可进一步提高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我们将Avastin+FOLFOX4[奥沙利铂+氟尿嘧啶(5-Fu)/醛氢叶酸(LV)]方案有效治疗经多种化疗方案治疗后复发转移性结肠癌一例的结果报道如下.
-
原发性输卵管癌蒂扭转一例
患者38岁,间断性下腹痛半个月,于1995年5月15日入院.既往体健,月经规则,15岁初潮,5/25 d,孕4产2,人工流产2次,1982年行绝育术.查体:体温36.4℃,脉搏78次/min,血压120/80 mmHg,心肺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腹平软,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似有一边界不清的包块,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
关键词: 输卵管肿瘤 -
呼吸控制技术用于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计算机和三维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精确放射治疗已成为当前放射治疗的主流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但照射时,患者内部器官自主和不自主运动导致的肿瘤位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此技术的发展.由生理过程引起的内部器官在同次治疗中的运动影响精确放射治疗,肿瘤运动即时间因素的四维放射治疗尤为重要,呼吸运动是同次治疗中大幅度的器官运动,因此,控制呼吸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1].呼吸运动对精确放射治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以呼吸运动而确定的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到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边界,使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体积和受照剂量增加;(2)呼吸运动与多叶光栅运动的不同步性,导致实施剂量与计划剂量不同.我们将结合文献和我院的工作,对呼吸控制技术在胸部和上腹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予以介绍.
-
胃-食管连接部肿瘤分类的争议及临床意义
胃-食管连接部(gastro-oesophagealjunction,GOJ)在解剖学上又称为贲门.发生在这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文献中都称之为贲门癌[1],这似乎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然而,在西方国家对于发生在GOJ肿瘤的分类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由于对这一部位的肿瘤不好区分,在西方的文献中常常统称为胃-食管连接部癌[2].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