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肿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ncology 중화종류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3766
- 国内刊号: 11-215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三种预后较差少见病理类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目的 研究三种预后较差的少见病理类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69例少见病理类型原发性肝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34例,巨细胞型肝癌19例,肉瘤样肝癌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80例低分化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4组不同类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甲胎蛋白水平、肝硬化情况、肿瘤部位、肿瘤大小以及肝切除术式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前癌胚抗原水平、肿瘤数目、是否行肝门淋巴结清扫术、有无邻近器官侵犯、有无脉管癌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巨细胞型肝癌、肉瘤样肝癌和低分化肝细胞肝癌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13、8和36个月.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8%、29.4%和20.6%,巨细胞型肝癌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6%、31.6%和0%,肉瘤样肝癌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1.3%、0%和0%,低分化肝细胞肝癌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8%、33.8%和7.5%,肉瘤样肝癌组患者的预后差(P<0.05).Cox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切缘阳性为影响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巨细胞型肝癌和肉瘤样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巨细胞型肝癌和肉瘤样肝癌是三种预后较差的肝癌病理类型,尤以肉瘤样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应尽可能行根治性切除.
-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的耐药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评价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耐药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0例HER-2阳性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既往至少接受1种化疗方案进展后,观察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中,曲妥珠单抗联合顺铂或奥沙利铂+氟尿嘧啶9例,联合紫杉醇+氟尿嘧啶5例,联合氟尿嘧啶单药3例,联合伊立替康单药2例,联合多西他赛单药1例.2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0例,疾病进展7例,疾病控制率为65.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6.1个月(95% CI为3.0 ~9.2个月)和11.1个月(95% CI为8.4~13.7个月).曲妥珠单抗的中位应用次数为6.5次,>6次与≤6次者的中位PFS分别为7.8和3.7个月,中位OS分别为13.8和9.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全组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食欲下降、粒细胞减少和乏力,且多为1~2级.全组无治疗相关死亡.在曲妥珠单抗可能相关的不良反应方面,未观察到左心室射血分数值降低≥10%的病例,亦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HER-2阳性的耐药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安全有效,但有必要在前瞻性研究中进行验证.
-
117例晚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晚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至2009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17例晚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线化疗,46例者接受二线化疗.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男女之比为3.33:1.全组患者的半年、1年、2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0.3%、61.3%、32.3%、24.2%和8.1%.一线化疗方案中,吉西他滨+铂类化疗的有效率为49.3% (37/7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7.9和18.7个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铂类化疗的有效率为45.5%(10/22),中位PFS和OS分别为7.1和15.3个月;紫杉醇+铂类化疗的有效率为47.1%(8/17),中位PFS和OS分别为6.5和13.7个月.其中吉西他滨+顺铂化疗67例,有效率为47.8%,中位PFS和OS分别为7.0和15.3个月;紫杉醇+卡铂化疗13例,有效率为53.8%,中位PFS和OS分别为7.7和16.0个月.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主要为1~2级,患者可以耐受.结论 吉西他滨+顺铂方案为晚期膀胱尿路上皮癌首选的一线化疗方案之一,其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紫杉类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晚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效果.
-
125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经规范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后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5月至201 1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术后头颈部鳞癌患者125例,放疗技术均采用调强放疗(占93,6%)或三维适形放疗,分析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3年无病生存率、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和3年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9.7%、56.1%、80.8%和73.1%.全组共有37例患者死亡,43例患者出现治疗失败,其中局部区域复发13例,远处转移20例,复发合并转移10例.远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肺和纵隔淋巴结为常见的转移部位.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否仅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受侵淋巴结大直径、N分期和有无脉管癌栓与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有关(均P<0.05,);手术方式、是否仅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和受侵淋巴结大直径与患者的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有关(均P <0.05,);是否仅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N分期、TNM分期以及有无脉管癌栓与患者的3年无远处转移率有关(均P <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因素(P=0.001);受侵淋巴结的大直径是影响患者局部区域复发的独立因素(P=0.001);N分期、T分期和有无脉管癌栓是影响患者远处转移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经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局部控制手段的进步使得远处转移成为目前主要的治疗失败模式及首位死亡原因.
-
组织间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组织间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价值.方法 对18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的22节病变椎体进行放射粒子植入术前计划,在CT引导局麻下行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术后复查CT,进行质量验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器引导局麻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将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结果 18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均成功进行了组织间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每节椎体植入放射粒子16 ~ 34颗,平均26颗;每节椎体骨水泥的注入量约2~6 ml,平均3.5 ml.术前和术后2个月患者的数字疼痛分级法疼痛评分分别为(7.12±1.48)分和(2.26±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的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3例患者的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组织间125I放射粒子植入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需外放疗等特点,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限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微创方法.
-
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FNMT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治的32个FNMTC家系的6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按比例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182例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SPTC)作为对照.为更加客观地分析具有亲子关系的FNM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另引用文献中的部分数据进行结合分析.结果 FNMT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4岁,女性57例(86.4%),其中具有同胞关系的家系23个,共47例(71.2%)患者;具有亲子关系的9个,共19例(28.8%)患者;第一代9例,第二代10例.FNMTC和SPTC在病灶多中心性、病灶双侧性、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伴发桥本氏甲状腺炎和复发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家系进一步分为具有同胞关系和具有亲子关系与SPTC进行比较时,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特点表现在具有同胞关系的家系中,病灶双侧性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则呈现在具有亲子关系的家系中(均P<0.05).此外,第二代FNMTC患者的中位确诊年龄较第一代早、男性患者比例高,且具有病灶多中心性、病灶双侧性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特点.结论 FNMTC恶性程度可能更高,且第二代FNMTC患者可表现出遗传早现现象.在临床工作中,应更加仔细地询问患者一级亲属中甲状腺癌的发病情况,并对其家庭成员进行长期随访,以便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诊治和观察建议.
-
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阳性预测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阳性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 038例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全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 ~ 84岁,平均48.6岁;前哨淋巴结的平均检出数为3.8枚.1 03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转移率为22.9% (238/1 03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激素受体状态和Ki-67标记指数与前哨淋巴结的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激素受体状态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OR分别为2.940、4.278、4.097和2.926,均P<0.05).结论 激素受体阴性、浸润性非特殊类型癌、肿瘤直径>2 cm和肿瘤位于外上象限是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不良因素.
-
腹膜后局灶性Castleman病的CT和磁共振成像表现及病理特点
目的 分析腹膜后局灶性Castleman病(LCD)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相关病理特征,探讨CT和MRI对LC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LC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3例患者均行CT检查,4例患者另行MRI检查.结果 13例腹膜后LCD中,透明血管型12例,混合型1例.病灶均为单发,多位于肾脏周围;病灶大直径4.2~8.6 cm,平均5.9 cm;病灶轮廓较清晰,以肾形多见.CT平扫示,10例呈略低密度,3例等密度.MRI平扫T1 WI序列上4例呈等信号;T2WI序列上3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中等高信号.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相仿.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示,10例呈中等程度强化,2例显著强化,1例轻中度强化;5例强化较均匀,8例强化不均匀.CT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期示,13例病灶均持续强化,8例动脉期不均匀强化的病灶,在静脉期强化范围扩大,其中2例病灶内部强化趋于均匀,6例见无强化低密度区;9例病灶周边可见单发或多发点状、斑条状卫星灶.结论 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MRI 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腹膜后LCD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不同病理类型肺部磨玻璃结节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CT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磨玻璃结节中浸润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和原位腺癌(AIS)]、微浸润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IAC)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对97例CT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的术前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灶分为浸润前病变组(24例)、MIA组(39例)和IAC组(34例),对3组病灶的大小、三维比率、二维比率、实性成分大小、病灶密度、形状、边缘毛刺、边缘分叶、边界情况、内部空泡以及胸膜凹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浸润前病变均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多较清晰;MIA可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或混合密度的磨玻璃结节,也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多较清晰;IAC多为混合密度的磨玻璃结节,不规则形多见.从浸润前病变、MIA至IAC,病灶边缘毛刺、分叶,内部空泡及胸膜凹陷征的比率逐渐增高.MIA组与IAC组的病灶大小、实性成分大小、病灶密度、形状、边缘毛刺、内部空泡和胸膜凹陷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浸润前病变组与MIA组的实性成分大小和病变密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浸润前病变和MIA、MIA和IAC组实性成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和0.814.结论 综合分析磨玻璃结节的CT影像学形态特征,特别是病灶内的实性成分,可对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肺部浸润前病变、MIA和IAC提供帮助.
-
细针吸取标本检测晚期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细针吸取(FNA)标本检测晚期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的可行性,为乳腺癌患者临床靶向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9例乳腺癌FNA液基标本,采用免疫细胞化学(IC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49例乳腺癌患者均为术后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HER-2蛋白表达++或+++,并且每例均有对应的组织标本HER-2 FISH检测结果.结果 49例FNA标本的FISH检测结果与组织学标本的FISH检测结果完全符合(kappa=1.0),33例组织学标本检测到HER-2基因扩增者,FNA标本也同样检测到HER-2基因扩增,扩增率均为67.3%.HER-2基因扩增的33例病例中,ICC检测HER-2蛋白表达+++者26例,占78.8%;IHC检测HER-2蛋白表达+++29例,占87.9%,ICC和IHC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16例细胞学与组织学两种标本均无基因扩增者中,除1例因细胞量少ICC检测不满意外,其余15例ICC检测HER-2蛋白表达均为0/+;IHC检测15例HER-2蛋白表达均为++,1例为+++.以FISH检测结果为金标准,ICC检测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9%和100.0%.结论 FNA液基标本可以应用于临床检测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并且ICC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晚期乳腺癌及其复发和转移患者,可以使用FNA液基标本检测HER-2.当ICC检测HER-2蛋白表达+++时,提示HER-2基因扩增.
-
乳腺癌耐药细胞来源的Exosomes的分离鉴定及其在耐药传递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乳腺癌多西紫杉醇(DOC)耐药细胞(MCF-7/DOC)和阿霉素(ADM)耐药细胞(MCF-7/ADM)对Exosomes的分泌功能及其在耐药性传递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超速分级离心的方法,从乳腺癌耐药细胞培养液上清中提取Exosomes,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耐药细胞和Exosomes中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乳腺癌亲本敏感细胞系GFP-MCF-7/S,通过细胞间耐药实验和Exosomes传递耐药性实验观察耐药性传递现象.结果 与MCF-7/S细胞相同,MCF-7/DOC和MCF-7/ADM细胞也分泌Exosomes,均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膜性囊泡,直径为30 ~ 100 nm.Exosomes仅表达Exosomes标志性蛋白Tsg101,不表达内质网标志蛋白Calnexin.MCF-7/S、MCF-7/DOC或MCF-7/ADM细胞与GFP-MCF-7/S细胞共培养72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荧光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别.但在加入化疗药物DOC或ADM处理24 h后,MCF-7/DOC+ GFP-MCF-7/S组细胞的荧光细胞平均存活率为65.5%,明显高于MCF-7/S+ GFP-MCF-7/S组细胞(25.5%,P<0.001);MCF-7/ADM+ GFP-MCF-7/S组细胞的荧光细胞平均存活率为53.6%,亦明显高于MCF-7/S+ GFP-MCF-7/S组细胞(25.4%,P<0.001).MCF-7/S、MCF-7/DOC或MCF-7/ADM细胞来源的Exosomes与GFP-MCF-7/S细胞共培养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荧光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别.但在加入化疗药物DOC或ADM处理24h后,MCF-7/DOC来源的Exosomes+ GFP-MCF-7/S组细胞的荧光细胞平均存活率为59.9%,明显高于MCF-7/S来源的Exosomes+ GFP-MCF-7/S组细胞(32.4%,P<0.001);MCF-7/ADM来源的Exosomes+GFP-MCF-7/S组细胞的荧光细胞平均存活率为58.3%,亦明显高于MCF-7/S来源的Exosomes+ GFP-MCF-7/S组细胞(27.2%,P<0.001).结论 乳腺癌细胞间存在着耐药性传递的现象,Exosomes可能是耐药信息传递的转运载体.
-
E2F-1基因沉默对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顺铂多药耐药性的逆转
目的 探讨E2F-1基因沉默后对人胃癌顺铂(DDP)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多药耐药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接种于6孔板,并分为以E2F-1基因沉默重组慢病毒颗粒Lv-shRNA-E2F-1感染的SGC7901/DDP细胞(实验组)、以对照慢病毒颗粒Lv-shRNA-NC感染的SGC7901/DDP细胞(阴性对照组)以及常规培养的SGC7901/DDP细胞(空白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E2F-1蛋白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阿霉素、氟尿嘧啶和DDP对各组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阿霉素的泵出率和细胞凋亡率,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1(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及凋亡相关基因cyclin D1、c-Myc、Sk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SGC7901/DDP细胞中E2F-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94±0.033、1.487±0.082和1.511 ±0.084,实验组SGC7901/DDP细胞中E2F-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下降46.6%和47.5% (P <0.01).阿霉素、氟尿嘧啶和DDP对实验组SGC7901/DDP细胞的IC50均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SGC7901/DDP细胞中阿霉素的泵出率分别为(0.16±0.01)%、(0.37±0.01)%和(0.35±0.02)%,实验组SGC7901/DDP细胞中阿霉素的泵出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SGC7901/DDP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3.82±1.26)%、(17.34±0.81)%和(13.16±1.06)%,实验组SGC7901/DDP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SGC7901/DDP细胞中MDR1、MRP、cyclin D1、c-Myc和Sk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沉默E2F-1基因的表达可有效提高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可直接或间接下调经典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和MRP的表达,从而逆转胃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cyclin D1、c-Myc和Skp2的表达下调有关.
-
仙台病毒Tianjin株缺损干扰颗粒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目的 通过小鼠结肠癌动物模型探讨仙台病毒Tianjin株缺损干扰颗粒(DIP)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CT26细胞悬液0.1 ml皮下注射Bal B/c小鼠背部,建立小鼠结肠癌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Tianjin株DIP组(注射CT26后第4、7、10和13天,每天瘤内注射1次Tianjin株DIP 0.1 ml)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瘤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每组10只.通过测量肿瘤大小和观察小鼠存活率确定DIP的抑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DIP在体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及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α(IFN-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促进作用.采用real time 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DIP对小鼠肿瘤组织中CD4+、CD8+T细胞及CD1 1c+ DCs表达的影响.结果 至注射CT26后第22天,Tianjin株DIP组小鼠的肿瘤体积为(33.2 ±2.0)mm3,与生理盐水对照组[(2 376.0±130.8)m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注射CT26后第50天,Tianjin株DIP组小鼠的存活率为90.0%,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30.0%,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小鼠DCs表面CD40、CD80和CD86标志分子的表达率随病毒剂量的升高而升高,且Tianjin株DIP组和完整病毒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LISA法检测显示,DIP能够促进小鼠DCs分泌IL-6、IFN-α和TNF-α,且呈剂量依赖性.real time RT-PCR检测结果显示,停止给药后24、48和120 h取得的小鼠肿瘤组织中CD4、CD8和CD11c mRNA的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且在120h表达达高峰.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Tianjin株DIP组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1 1c+ DCs占总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1.60±1.49)%、(22.12±2.84)%和(23.05±2.91)%,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2.62±0.60)%、(4.05 ±0.12)%和(3.10±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ianjin株DIP可以在小鼠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激活DCs和T细胞诱导的抗肿瘤免疫有关.
-
原发卵巢组织细胞肉瘤一例
患者女,52岁,因下腹隐痛、腹胀2d、发热1d,于2012年5月27日入住我院妇科.查体:下腹有深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妇科检查:盆腔内可扪及直径约10 cm的囊实性肿物,边界尚清,活动欠佳,压痛明显.入院后完善辅助检查:肿瘤标志物CA125 316.7 U/ml,CA199、CEA和AFP均正常.盆腔MRI检查示盆腔内、子宫后上方见巨大、等长T1、较长T2信号肿块影,大小约10.6cm×l0.6 cm×7 cm,内信号混杂,可见类圆形、囊性、长T1、长T2信号影,周围脏器组织受压移位变形,可疑卵巢或输卵管癌.
-
恶性淋巴瘤的表观遗传调控与治疗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细胞在分化不同阶段发生恶变的一类疾病,以单克隆淋巴细胞的增殖失控为特点.目前,已知基因异常和生物学改变是淋巴瘤发生和演进的重要起始因素.近年来,表观遗传学改变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化疗在恶性淋巴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往往导致化疗失败和疾病复发.多药耐药的产生机制与肿瘤细胞的表观遗传改变密切相关.此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发生于多种恶性淋巴瘤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小RNA(miRNA)对淋巴瘤的发生和肿瘤耐药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针对表观遗传异常的调控可能在未来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不同乳腺癌筛查方案在中国女性中的准确性评价和筛查直接医疗成本初步估计
目的 评价临床扪诊、钼靶X线或高频超声不同筛查方案在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中的准确性及直接医疗成本.方法 采用以体检人群为基础的平行盲法比较试验设计,对≥35岁女性进行第一轮乳腺癌筛查,以及首轮筛查阴性者的1年随访和第二轮复查.以活组织检查和1年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不同乳腺癌筛查方案的准确性指标和直接医疗成本,比较不同乳腺癌筛查方案的准确性差异和直接医疗成本差异.结果 共入组研究对象2 471例,检出14例乳腺癌,其中单纯使用钼靶X线检查检出11例,高频超声检查检出9例,临床扪诊检出8例.在3项独立筛查模式中,钼靶X线检查检出了少的可疑癌(52例)和多的乳腺癌(11例).超声→钼靶筛查模式的特异度(99.7%)和阳性预测值(11.4%)高,灵敏度为78.6%,每确诊1例乳腺癌病例的平均筛查费用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29.121万元和88.605万元.结论 超声→钼靶筛查模式可能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乳腺癌筛查方案,但在发病率较低、卫生资源有限的地区开展全人群的乳腺癌筛查成本仍显过高.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