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중화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30
  • 国内刊号: 32-113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陈洪铎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系统性硬化病63例内脏累及与自身抗体检测

    作者:杨骥;崔祥祥;李明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的临床特点及内脏累及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12-2015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的63例SSc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并分析内脏损伤、临床表型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结果 63例SSc患者中弥漫型与局限型SSc各29例,重叠综合征5例;30例有肺间质纤维化;32例有肺功能受损,表现为一氧化碳弥散量减低;12例肺动脉压升高;29例抗DNA拓扑异构酶Ⅰ(Scl-70)抗体阳性,其中19例(65.52%)有肺间质纤维化;34例抗Scl-70抗体阴性,其中11例(32.35%)有肺间质纤维化;19例抗干燥综合征A(SSA)抗体阳性,其中13例(68.42%)有肺间质纤维化;44例抗SSA抗体阴性,其中17例(38.64%)有肺间质纤维化.抗Scl-70、SSA抗体阳性患者中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均高于阴性患者(x2值分别为6.901和4.720,P<0.05).63例中22例有手指尖溃疡,其中16例(72.73%)有肺间质纤维化;没有指尖溃疡41例中14例(34.15%)发生了肺间质纤维化,两组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8.544,P< 0.01).50例(79.40%)患者以雷诺现象为首发表现,雷诺现象发生后平均48.3个月被确诊为SSc.结论 SSc患者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高,常伴肺功能受损和肺动脉高压,首发表现多为雷诺现象.指尖溃疡、抗Scl-70、SSA抗体阳性患者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高.

  • 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分析

    作者:甄昱;李珊山

    目的 探讨进展期非节段型白癜风(NSV)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各亚群的免疫状态.方法 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收集30例进展期NSV患者以及3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各亚群细胞因子.ELISA方法检测血清CD4+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 在进展期NSV组外周血CD4+T细胞中,Thl与Th17比例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8.68±4.54)%比(5.64±3.83)%;(1.96±1.07)%比(1.17±0.6)%,P<0.05];而Th2与Treg比例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Th 1/Treg和Th 17/Treg比例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1.32±0.23比2.38±0.28,P<0.01;0.29±0.12比0.41±0.24,P<0.05),而Th2/Treg比例则无显著变化.患者血清中干扰素(IFN)-γ、IL-4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IL-17A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23.08±5.80) pg/ml比(8.66±1.83) pg/ml,P<0.05].结论 进展期NSV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效应性T细胞Th1和Th17占据主导地位,与抑制性T细胞Treg之间比例失衡,可能是白癜风自身免疫反应的因素之一.

  • 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及BP180 NC16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在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锁;李志量;荆可;向睿宇;张寒梅;冯素英

    目的 探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及大疱性类天疱疮(BP) 180 NC16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在BP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SSS)和BP180 NC16a-ELISA检测BP患者174例和对照组129例血清.其中25例BP患者用直接免疫荧光(DIF)进行检测并与IIF-SSS和BP180 NC16a-ELISA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 IIF-SSS、BP180 NC16a-ELISA的敏感性分别为93.67%、96.55%;特异性分别为100%、96.12%.IIF-SSS与BP180 NC16a-ELISA相关系数0.147,为弱相关.其中25例BP患者血清学诊断方法(IIF-SSS,BP180 NC16a-ELISA)和DIF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P血清学诊断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的皮肤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崔祥祥;杨骥;屠文震;李明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的皮损特点及其与临床分型、自身抗体、内脏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12-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硬皮病专科确诊的120例SSc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中,皮损发生率依次为雷诺现象118例(98.3%)、皮肤硬化116例(96.7%,指背硬化101例,占84.2%);皮肤肿胀90例(75.0%,手指肿胀84例,占70%);皮肤异色症77例(64.2%)、口唇变薄75例(62.5%)、毛细血管扩张74例(61.7%)、口周放射性条纹63例(52.5%)、面具脸57例(47.5%)、甲小皮增生49例(40.8%)、甲皱出血点35例(29.2%)、指尖凹陷25例(20.8%)、指腹萎缩24例(20.0%)、指末节缩短24例(20.0%)、指尖溃疡15例(12.5%).抗Scl-70抗体阳性42例(35.0%),抗着丝点抗体阳性31例(25.8%).手指肿胀、指尖溃疡、指腹萎缩在抗Scl-70抗体阳性组发生率高于抗Scl-70抗体阴性组(P<0.05).指背硬化、皮肤异色症、指尖溃疡、指腹萎缩在抗Scl-70阳性组发生率高于抗着丝点抗体阳性组(P<0.05).主要内脏器官损害发生率依次为肺间质病变50%(44/88)、心脏受累47.8%(55/115)、肺动脉高压35.7%(41/115)、食管受累28.3%(34/120)、肾脏受累9.2%(11/120).弥漫皮肤型系统性硬化病(dcSSc)患者心脏受累和皮肤异色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局限皮肤型系统性硬化病(lcSSc)患者(P<0.01).手指肿胀、指背硬化、皮肤异色症、毛细血管扩张、口唇变薄、口周放射性条纹在SSc患者早期发生率较高,手指肿胀、指背硬化与肺动脉高压发生率相关性较高;毛细血管扩张、指尖凹陷、指尖溃疡与肺间质病变发生率相关性较高;指腹萎缩与心脏累及发生率相关性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诺现象、手指肿胀、指背硬化、皮肤异色症、毛细血管扩张、口唇变薄、口周放射性条纹有助于SSc早期诊断,肺动脉高压在疾病早期即会出现,指尖凹陷、指尖溃疡预示有肺间质病变,指腹萎缩预示有心脏受累.

  • 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异位淋巴结构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周生儒;邹雅茹;刘芝翠;赵肖庆;郑捷;潘萌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浸润淋巴细胞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外周血抗桥粒黏蛋白(Dsg) 1/Dsg3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93例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组织病理片进行分析.计算每例×50镜下淋巴细胞总数,定义为淋巴细胞密集程度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Dsg1/Dsg3抗体滴度.统计淋巴细胞密集程度指数与抗体滴度间相关性.对其中8例寻常型和8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皮损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CD3+T细胞、CD20+B细胞、CD138+浆细胞的分布.结果 在93例病理切片中,Grade1、Grade2、Grade3淋巴细胞聚集出现概率分别为100.00%、68.09%、10.64%,寻常型(56例)和落叶型天疱疮(37例)比较,Grade1-3淋巴细胞聚集出现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的密集程度在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Dsg1和抗Dsg3的抗体滴度无相关性.在16例天疱疮病例中,全部有CD3+T细胞出现,15例有CD20+B细胞,12例有CD138+浆细胞存在.16例切片中,Grade1-3淋巴细胞聚集区域中均含有大量的CD3+T细胞,而含有CD20+B细胞的淋巴细胞聚集占总数的52.80%±5.78%,含有CD138+浆细胞的淋巴细胞聚集占总数的34.59%±7.42%.CD3+T细胞、CD20+B细胞、CD138+浆细胞在寻常型(8例)和落叶型天疱疮(8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可能形成异位淋巴结构,参与皮损的形成和加重.

  • 皮肌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梦雅;刁立诚;许人杰;李卫平;陆怡德;郑捷;曹华

    目的 探讨皮肌炎(DM)和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活动,特别是与皮损和肺间质病变之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流式微珠阵列法检测40例DM/CADM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IL-17A、IL-18、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8种细胞因子水平,分析细胞因子与皮损、炎症指标和肺间质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DM/CADM患者血清中,IL-6(37.8±45.8 pg/ml)、IL-10(16.1±7.2 pg/ml)和IL-18(492.0±193.1 pg/m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IL-6(12.0±2.7 pg/ml)、IL-10(7.7±1.4 pg/ml)和IL-18(191.1±39.2 pg/ml)水平,均P <0.001.其他5种细胞因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红细胞沉降率升高患者的血清IL-6水平(49.7±46.8 pg/ml)显著高于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患者(29.1±45.4 pg/ml),P=0.008;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的血清IL-6(68.7±59.7 pg/ml)和IL-18(635.1±232.8 pg/ml)水平显著高于C反应蛋白正常患者(IL-6为30.6±40.3 pg/ml,P=0.013;IL-18为440.2±164.7 pg/ml,P=0.020);乳酸脱氢酶升高患者的IL-10(18.4±6.9 pg/ml)、IL-17A(19.6±6.7 pg/ml)和IL-18(529.4±197.2 pg/ml)显著高于乳酸脱氢酶正常患者(IL-10为10.7±4.8 pg/ml,P<0.001;IL-17A为11.4±6.6 pg/ml,P=0.001;IL-18为404.9±158.0 pg/ml,P=0.037);肌酸激酶升高组与肌酸激酶正常组之间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具有Gottron丘疹/征的患者血清IL-18水平(513.7±187.2 pg/ml)显著高于无Gottron丘疹/征的患者(297.1±140.4 pg/ml),P<0.05;④DM/CADM伴肺间质病变的患者血清IL-10(18.0±6.7 pg/ml)和IL-18水平(552.3±192.8 pg/ml)显著高于不伴肺间质病变者(IL-10为11.6±6.5 pg/ml,IL-18为351.4±101.0 pg/ml),P=0.001.结论 皮肌炎患者血清IL-6、IL-10、IL-18等细胞因子与炎症指标、皮损和肺间质病变显著相关.

  • 烟曲霉钙调蛋白的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其在菌株极性生长的动态分布

    作者:曾荣;童建波;刘宇甄;陈青;段志敏;刘彩霞;吕桂霞;林彤;李岷

    目的 构建自身启动子调控、含有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钙调蛋白烟曲霉菌株,观察菌株生长过程中钙调蛋白的动态分布.方法 设计烟曲霉钙调蛋白基因的两端侧翼序列,对两序列及含有RFP-烟曲霉pyrG营养标记(mRFP-AfpyrG)的质粒分别进行PCR扩增,再通过融合PCR对上述3个片段进行整合,形成转化用的线性片段.随后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将上述片段转入烟曲霉受体菌株中,构建钙调蛋白-RFP烟曲霉菌株.在营养筛选培养基平板上挑取单克隆菌落培养,选取荧光表型稳定的单菌菌落对其转化子进行PCR验证.将重组菌株和野生菌株分别接种于固体营养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菌株形态学差异.将上述两株菌分别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甲基四氮盐(xTT)方法观察其生长活力差异,并对红色荧光标记菌株进行动态活体观察,分析钙调蛋白在烟曲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时空分布.结果 重组菌株的荧光表型及转化子的PCR鉴定结果表明,钙调蛋白-RFP烟曲霉菌株构建成功.重组菌株与野生菌株在24 h时生长活力(A490值)分别为0.689±0.081和0.678±0.054(t=1.32,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形态学方面也无显著差异.钙调蛋白在烟曲霉生长过程中始终处于极性生长过程中的菌丝顶端、分枝出芽点及新形成的分枝顶端.结论 钙调蛋白可能参与调控烟曲霉孢子萌发及菌丝极性生长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 成人特发性真皮弹性纤维溶解一例

    作者:杜强;曾令济;陈忠业

    患者男,20岁,躯干部出现软丘疹、结节1年余,于2016年7月13日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粟粒至芝麻大小肤色丘疹及皮下结节,略凸出皮面,无自觉不适,未予处理.近半年来皮损逐渐增多,腰背部亦相继出现相同皮疹,无消退倾向,因有碍美观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嗜好,否认药物过敏史,无发病前服药及焦油、砷剂等工业化学品接触史.无痤疮及皮肤炎症性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胸腹、腰背部见密集肤色丘疹或皮下结节,直径1~3 mm,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略凸出皮面;损害与毛囊无关,质软,不融合,部分稍大的皮损表面有稀疏细皱纹,无明显疝囊感,以双侧胁肋为重;沿肋骨走向的皮损呈条形,用手推压胁肋皮肤,见皮疹明显呈线条状或颗粒状凸起,皮肤弹性正常(图1).

    关键词:
  • 头皮毛鞘棘皮瘤一例

    作者:何永萍;汪丹;汪盛

    患者男,41岁,头皮丘疹1年,于2016年9月19日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就诊.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头顶丘疹,无自觉症状,未诊治.皮损一直无变化.否认局部外伤史,无外用药物史,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顶一孤立浅褐红色丘疹,黄豆大小,质硬,无压痛(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毛囊漏斗部明显扩大,呈不规则分叶的多囊腔样结构,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分叶状团块,伸入周围真皮内.囊壁由角化的层状鳞状上皮构成,小叶团块由胞质丰富淡染的毛发上皮细胞组成.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团块内有多个角囊肿形成(图2).诊断:毛鞘棘皮瘤.

    关键词:
  • 大疱性类天疱疮愈后暴发大面积粟丘疹一例

    作者:张成;杨孔超;张志强;胡学玲;秦晓明

    患者女,72岁.因皮肤红斑瘙痒1年、破溃1月余,于2015年12月14日入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2014年12月皮肤出现红斑伴瘙痒,当地医院按皮炎、湿疹、药疹等治疗,时有好转,易反复发作且进行性加重.2015年10月,口腔出现水疱,11月面部、躯干、双侧腹股沟出现边界清楚的片状红斑、剧烈瘙痒,逐渐发展为黄豆至蚕豆大小水疱,疱液微浑浊,部分破溃后形成鲜红色糜烂面,流出淡黄色液体(图1~3).近来因皮损扩大、渗出增多,疼痛加剧就诊,拟寻常型天疱疮收住院.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唇糜烂,头面部、躯干、四肢见散在分布的大片状红色糜烂面,其上覆黄褐色、油腻性灰色痂皮和鳞屑,边界清楚,可闻及腥臭味.溃疡周边正常皮肤见白色的粉样药痂,左足背张力性水疱,液澄清.

    关键词:
  • 羟氯喹致顽固性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一例

    作者:田庆均;许斌;周小勇

    患者女,35岁,因左上臂发疹1周,泛发加重3d,伴发热1d于2016年5月16日入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患者诉起疹前2周因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口服泼尼松25 mg/d,发疹前10d加服羟氯喹片200 mg,每日2次.入院前1周右上臂出现红斑,红斑持续扩大并增多,并自觉瘙痒.入院前3天,患者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类似红斑,并相互融合.入院前1天开始自觉乏力、发热,无咳嗽咳痰、咽痛、腹泻、关节痛等不适.2016年2月在院外因血小板减少输血治疗2次,4月在外院诊断未分化结缔组织病,ANA 1∶1 000颗粒型,抗核糖核蛋白抗体及抗干燥综合征A抗原抗体阳性,给予口服泼尼松片(25 mg/d)、羟氯喹片(200 mg,每日2次).无银屑病个人史及家族史.

    关键词:
  • 增殖性脓性皮炎-脓性口炎一例

    作者:殷董;孙晓燕;张美芳

    患者女,26岁,因头皮、眼结膜、牙龈、外阴及肛周脓疱、溃疡、增殖性斑块1Od就诊.10d前无明显诱因双侧大阴唇侧出现溃疡,伴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无明显疼痛.随后眼结膜、牙龈、头皮出现红斑,并在红斑上多发脓疱,脓疱易破,逐渐形成增殖性斑块.中度瘙痒,无明显疼痛及脱发.5d前右耳后出现钱币大小溃疡面,右侧腰肋部可见一甲盖大小破溃,表面结黄痂.1年半来反复出现腹痛、腹泻,时有粘液血便,伴里急后重感,未予重视.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及咳痰,无关节肿胀及不适,体重无明显变化,无非婚性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关键词:
  • 药物诱导的成人线状IgA疱病一例

    作者:周颖;蒋小云;程浩;叶俊

    患者男,28岁.就诊前6d因外伤骨折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左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使用帕洛诺司琼、苯磺顺阿曲库铵、右美托咪定、艾司洛尔、羟考酮、瑞芬太尼、麻黄碱、地佐辛、佛比洛芬等麻醉用药,术前后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预防感染.3d前全身出现密集的红色丘疹伴瘙痒,考虑药疹,予甲泼尼龙40 mg每日1次静脉注射,氯雷他定片10 mg每日1次口服及酮替芬片1mg每晚1次口服.治疗4d后,皮疹无明显好转,在原红色丘疹上及正常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以眼睑、四肢、躯干及足背为主,予皮损活检行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关键词:
  • 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继发卡波西肉瘤一例

    作者:刘芝翠;赵肖庆;夏群力;郑捷;潘萌

    患者男,68岁,因全身红斑鳞屑40余年,四肢水疱大疱9个月余,双下肢肿物半年余于2015年2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4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鳞屑性红斑,伴瘙痒,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诊断为银屑病,长期外用曲安尿素软膏(含醋酸曲安奈德和尿素)、尿素乳膏和青鹏软膏治疗.2014年7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四肢出现红斑水疱,疱壁紧张,伴明显瘙痒,尼氏征(-),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做皮肤病理检查显示表皮下疱,疱顶表皮大致正常,疱腔内和疱底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荧光示基底膜带线状沉积IgG、C3,未见IgM、IgA沉积;IIF 1:10阳性,BP180 199.14 U/mL,BP230 0.1 U/ml,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外院予注射甲泼尼龙60 mg/d(2周)联合雷公藤口服(具体不详)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口服甲泼尼龙片(32 mg/d),2个月内甲泼尼龙逐渐减量至12 mg/d.

    关键词:
  • 特应性皮炎伴播散性传染性软疣一例

    作者:王上上;李巍

    患者男,72岁.因全身皮肤瘙痒30余年,多发丘疹10余年就诊.患者30余年前全身皮肤瘙痒,伴明显红斑、脱屑,搔抓明显,反复发作,未正规治疗,10余年前躯干部出现米粒大小的肤色丘疹,逐渐增多,经数年时间皮损泛发全身.患者多次至医院就诊考虑湿疹、结节性痒疹等疾病,予以西替利嗪等药物口服,糠酸莫米松、卤米松等软膏外用,瘙痒可有好转,但皮损一直未消退.为进一步诊治,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过敏性鼻炎、哮喘史,其妹、儿子有过敏性鼻炎.

    关键词:
  • 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妊娠纹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昕;苗晓琳;王晓慧;童欣云;仲少敏;涂平;吴艳

    目的 评估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妊娠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简单随机化方法将30例妊娠纹受试者腹部左右侧妊娠纹分为治疗侧和对照侧,治疗侧接受3次1 565 nm非剥脱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治疗间隔4周;对照侧不予治疗.在基线、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随访并拍照,测定皮肤弹性和妊娠纹宽度;在末次治疗后第4周由被设盲医师根据临床照片和3D照片评估临床改善情况,对受试者行疗效满意度调查,并取3例受试者治疗侧和对照侧妊娠纹处皮肤行病理检查.末次治疗后4个月电话随访受试者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7例受试者完成整个试验.末次治疗后4周,医生判定25例(92.6%)治疗有效;21例(77.8%)受试者认为治疗有效.经过3次治疗,治疗侧妊娠纹大宽度从4.852 mm降至3.296 mm(P< 0.001),皮肤弹性从0.803上升至0.878(P< 0.001).组织学上,非治疗侧表皮明显萎缩,真皮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明显减少;治疗侧平均表皮厚度增加,表皮突延长,真皮变厚,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均有明显增加,并规则排列.治疗过程中的即刻不良反应包括红斑、水肿,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微结痂、瘙痒感和炎症后色素沉着.炎症后色素沉着在末次治疗后4个月随访时较末次治疗后4周好转.结论 非剥脱1 565 nm铒玻璃点阵激光可以显著改善妊娠纹的宽度和外观,提高治疗区域的皮肤弹性.

  • 抗真菌药单用及联合体外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效应

    作者:郑文倩;孙毅;高露娟;邬清芝;李明;曾同祥

    目的 检测抗真菌药单用及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96孔板构建皮炎外瓶霉生物膜,通过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及卡泊芬净单用或联合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活性.结果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卡泊芬净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50%和80%低抑菌浓度(SMIC50、SMIC80)均>32 mg/L,两性霉素B的SMIC50为1y2 mg/L,SMIC 80为4~8 mg/L.两性霉素B与伏立康唑联合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有协同效应;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或卡泊芬净联合,以及伏立康唑与卡泊芬净联合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均无协同作用;所有组合均未见拮抗效应.结论 两性霉素B具有较好的抗皮炎外瓶霉生物膜活性,与伏立康唑联合能够增强对皮炎外瓶霉生物膜的杀伤作用.

  • 获得性多发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四例

    作者:陈诚;房灵;崔成军

    获得性多发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a macularis multiplex acquisita,TMMA)是一种红斑基础上的毛细血管扩张病[1],常对称分布于双上臂、前臂,肩膀,前胸V形区、背部或大腿.依据Chang等[2]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我们诊断了4例TMMA,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4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7、64、54、51岁,病程分别为6、1.5、1、2年.4例均以背部为首先发病部位.4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2例患高甘油三酯血症,4例均有吸烟史.4例均否认家族史及特殊药物化学制品接触史,病前均无炎症性皮肤病史,1例有强烈日晒史.

    关键词:
  • 玉屏风颗粒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100例临床观察

    作者:苏玉华;施林林;施辛;闫志华;凌昕;朱磊;原丽琼;冯健清;成忠琴;杨志刚;陈玲玲

    第二代非镇静H1抗组胺药为慢性荨麻疹治疗首选[1],但临床上存在诸多疗效不佳的病例,尽管可将药物剂量增至2y4倍[2],但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对于慢性荨麻疹症状控制后的维持治疗缺乏中医药研究.为评价中药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中药单独维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我们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解放军第101医院等9家单位开展玉屏风颗粒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关键词:
  • 神经酰胺与特应性皮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常玉灵;高金平;张学军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精神因素及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相关.然而有研究显示,AD发病的首要机制可能是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特别是脂质中神经酰胺含量的减少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1].神经酰胺在维持皮肤屏障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关于神经酰胺与AD的相关性研究,对分析不同严重程度AD患者的皮肤状态、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孙晓丽;李邻峰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全世界的患病率成人达2%~5%,儿童达10%~20%[1],其中20%属于中、重度[2].A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系统过度活化、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和皮肤微生物群失调等诸多方面[3-5].轻度患者可外用润肤剂、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6],中、重度患者常需联合免疫抑制剂甚至生物制剂治疗[7].AD诊断标准众多,如Hanifin和Rajka标准、Williams标准等[8],但对于中、重度AD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现从近年来国内外常用的AD诊疗指南入手,结合近年中、重度AD患者进行的临床试验,对中、重度AD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价并对其治疗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
  • 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亚如;杨宝琦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常见的表皮下自身免疫性水疱病,临床表现为正常皮肤或者红斑基础上出现疱壁紧张的水疱、大疱,可以继发糜烂、渗出、感染和结痂,黏膜受累相对少见.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真表皮交界处有IgG和(或)C3沉积,血液中可以检测到抗BP180或BP230的抗体.BP主要发病人群为> 60岁的老年人,偶尔发生于儿童,包括婴儿.儿童BP与成人BP相比,既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又有区别,预后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
  • 严重空气污染环境下颗粒物在人毛发表面粘附及其对毛发表面特性的影响

    作者:Galliano A;Ye C;Su F;孔佩慧;周治君

    受污染大气通常指混合着颗粒物和各种气态化合物的一种气溶胶.除了可能发生和不可避免的自然事件(森林大火、火山爆发、土壤侵蚀等)外,这种气溶胶主要由各种人类活动或者生活习惯(如香烟烟雾)所排放的污染物组成,包括不同浓度各种挥发性物质(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挥发性脂肪族或芳香烃等)以及不同粒径大小(PM10<10 μm,PM2.5< 2.5 μm,PM1<1μm)颗粒物.这些混合污染物是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威胁性因素,这些气体化合物和(或)颗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而与体内各组织(肺部、气管等)发生接触.

    关键词: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进展

    作者:陆前进;罗帅寒天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主要累及中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均可受累,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传统的诊断方法由于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往往造成误诊或漏诊;传统的药物尚不能彻底治愈该病,而有的药物长期使用毒副作用大.近年来,SLE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为红斑狼疮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尤其是SLE新分类标准以及发病机制中起作用的关键分子不断发现为SLE的精确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新的分子靶标干预和传统药物多靶点治疗方案的应用也为SLE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我们主要对近年SLE诊疗方面的进展进行概述和评论.

    关键词:
  • 寻常型天疱疮自身抗体检测及治疗方法的进展

    作者:潘萌;郑捷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是一累及皮肤与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属于表皮内大疱病,临床上较常见,可表现为广泛的红斑、松弛的水疱及糜烂、结痂面,尼氏征阳性.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桥粒黏蛋白1(desmoglein1,Dsg1,相对分子质量160000)和(或)抗桥粒黏蛋白3(desmoglein3,Dsg3,相对分子质量130 000)的IgG型抗体[1],该抗体和自身抗原结合,导致细胞间连接破坏,棘层松解发生和表皮内水疱形成[2].根据PV患者血清中存在的自身抗体类型,可以分为黏膜主导型(mucosal dominant)与皮肤黏膜型(mucocutaneous).自身抗体的种类和Dsg1/Dsg3抗原在正常组织不同分布,决定了水疱在表皮内的位置.

    关键词:
  • 特应性皮炎治疗挑战及解决对策

    作者:王珊;马琳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皮肤科常见炎症性皮肤病,也是受临床和科研重视的疾病之一,该病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也给患儿及家庭乃至社会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合理地控制病情及护理可以减轻其负面影响.我们根据团队的临床经验并结合临床诊治现状,分析AD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2
199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