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중화피부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30
  • 国内刊号: 32-113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8-3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陈洪铎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黑素细胞个体化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洪为松;傅丽芳;尉晓冬;许爱娥

    目的 建立有效的黑素细胞个体化培养实验方案,并观察其治疗大面积白癜风的疗效。方法 Hu16培养基体外培养黑素细胞,应用黑素细胞的分裂时间(DOT)、黑素含量(M)、黑素制造量(MP)和树突数作为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指标。通过调整Hu16培养基成分进行个体化培养,以获得生物学活性较好的黑素细胞。皮损区应用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磨削后进行黑素细胞移植,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共培养了10例稳定期节段型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其中6例黑素细胞(第1~7代)的DOT较小,M、MP相对稳定,判定黑素细胞生长处于开始或生长的阶段,适合进行细胞移植。另4例黑素细胞从第3代开始DOT较大,M、MP和细胞树突数不稳定,通过调整培养基成分,使黑素细胞生长处于生长阶段,并用于移植。经12个月随访后,7例复色面积超过90%,3例复色面积为70%~ 80%,平均移植面积达(116.8±75.6) cm2。结论 通过调整黑素细胞培养基成分进行个体化培养可获得生物学活性较好的黑素细胞,用于治疗稳定期节段型白癜风的大面积白斑,疗效较满意。

  • 念珠菌黏附性与生物膜形成的对比研究

    作者:马海丽;陈官芝;王国英;肖传顺;王丽欣

    目的 探讨念珠菌黏附性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方法 将8株念珠菌和1株酿酒酵母均分别在YPD液体培养基和琼脂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絮凝沉淀和黏附现象,进一步在96孔微量培养皿中建立生物膜模型,测定生物膜的生长动力学变化。结果 9株菌株均具有絮凝沉淀的能力,经轻微振荡后白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不易重新悬浮,而酿酒酵母容易重新悬浮。9株菌株均能黏附于YPD琼脂培养基的表面,白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黏附性强,而其他菌株的黏附性弱。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都能形成生物膜,且生物膜念珠菌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白念珠菌和乳酒念珠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较其他菌株强(P<0.05);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较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高里念珠菌强(P<0.05)。不致病的酿酒酵母不能形成生物膜。结论 念珠菌具有黏附的能力,且强弱不同。致病性念珠菌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且强弱不同。念珠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与其黏附力呈正相关。

  • CD20阳性的非特殊类型性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一例

    作者:鲁严;张美华;骆丹;仇红霞;苏忠兰;吴迪;朱丰

    患者男,81岁。左足背复发性溃疡8年,渐累及双下肢。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 左足背红肿,约7 cm×10 cm范围的皮肤溃疡面,基底部可见肌腱,皮损周围皮肤呈紫褐色,边缘堤状隆起;右足内缘可见数个粟米大小丘疹样皮疹,排列呈环状;双下肢散在暗红色及棕色结节或色素沉着斑,压痛。左足背溃疡及右足丘疹样皮疹组织病理检查:HE染色表皮内见明显的亲表皮性浸润,真皮全层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浸润,有明显异形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CD3(++),CD45 RO(+),CD43(++),CD20(++),PAX-5散在阳性,CD79α(-)、CD19(-);TCR-γ基因重排阳性。诊断:CD20阳性的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治疗:给予改良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0.8 g、长春新碱2 mg、表阿霉素60 mg静脉滴注,同时口服泼尼松15 mg每日2次共5d;每隔21d为一化疗周期,治疗3个周期后皮损明显好转。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抗金黄地鼠皮脂腺增生的研究

    作者:黄秋红;周炳荣;郭娴菲;骆丹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外用对动物模型皮脂腺增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金黄地鼠侧腹皮脂腺斑作为动物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别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生理氯化钠溶液外涂一侧皮脂腺斑,一天3次,随机分用药0、10、20、30d4个时间组。在各时间点用游标卡尺测定两侧皮脂腺斑的面积。HE染色法观察皮脂腺斑组织结构的变化,取组织切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脂腺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皮脂腺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用药前,两侧皮脂腺斑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脂腺结构完整,排列紧密,皮脂腺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与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侧比较,STS侧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的面积缩小(P<0.05);皮脂腺数目减少,体积变小,排列疏松,用药至30 d时,皮脂腺呈明显萎缩状态;皮脂腺细胞PCNA表达明显下调(P<0.01),用药至10 d、20 d时更为明显(P<0.01);皮脂腺细胞凋亡亦增加(P<0.01),用药至20 d时凋亡显著(P<0.01),且皮脂腺中央部细胞的凋亡较周围更为明显。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缩小金地鼠皮脂腺斑的面积,改变皮脂腺斑的显微结构,可抑制皮脂腺增生。

  • 单侧性真皮中层弹性组织溶解症一例

    作者:马寒;谢淑霞;苏向阳;李美荣;尹颂超;陆春

    患者女,38岁,颈右侧黄色丘疹伴带状萎缩20年。皮损缓慢发展,无明显症状。否认有长期日晒及家族史。皮肤科检查:颈右前侧皮肤见沿皮纹方向、大小不一的黄色丘疹、斑块;颈右后侧见多数以毛囊为中心的针帽大丘疹;整个颈右侧皮肤呈境界较清楚的带状萎缩斑,表面为细皱纹样改变,似老年人皮肤外观。颈部左侧皮肤大致正常,黄色丘疹处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周稀疏淋巴组织细胞及少量噬黑素细胞浸润,未见日光性变性改变;真皮中层胶原纤维增粗,排列紧密,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弹力纤维染色示真皮网状层弹性组织几乎完全缺失,剩余的少量弹性纤维肿胀、断裂明显。Von Kossa染色阴性。诊断:单侧性真皮中层弹性组织溶解症。

  • Notch1基因对裸鼠皮肤鳞状细胞癌移植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冬;夏永华;李素娟;张彩凤;李敏;付丹丹;李占国;田中伟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人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裸鼠移植瘤中的作用。方法 于裸鼠腋下接种0.2 ml 1×108/ml的SCL-1细胞悬液,建立人皮肤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将其分为三组:未处理组(接种PBS悬浮的未转染细胞),空载体转染组(接种空载体转染的细胞)和Notch1转染组(接种Notch1转染的细胞)。连续2周观察转染荷瘤裸鼠的生长情况,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研究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利用RT-PCR和Western印迹研究肿瘤组织中Notch1、bcl-2和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Notch1转染组中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肿瘤的重量为(0.574±0.219)g,显著低于未处理组(2.642±0.404)g和空载体转染组(2.606±0.512)g(F=26.642,P值均<0.01)。TUNEL结果表明,Notch1转染组每500个细胞中凋亡的细胞数为87±9,明显高于未处理组(8±2)和空载体转染组(10±3)中细胞凋亡的数日(P<0.05);此外,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Notch1转染组中裸鼠肿瘤组织Notch1和bax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升,而bcl-2的表达显著下调,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 Notch1基因能抑制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SCL-1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诱导SCL-1细胞凋亡,后者可能与bax表达的上升和bcl-2表达的下调相关。

  • 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HV-8K15等位基因型研究

    作者:李双会;张德志;靳颖;石岩;刘建勇;普雄明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食道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K15等位基因型与肿瘤的发病关系。方法 序列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技术检测4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40例食道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HHV-8 K15基因,并确定HHV-8 K15等位基因型,运用x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例皮肤鳞状细胞癌(22.5%)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到HHV-8 K15P型,8例食道鳞状细胞癌(20%)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到HHV- 8K15P型,两种肿瘤均未检测出K15M基因型。HHV-8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与食道鳞状细胞癌感染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鳞状细胞癌中感染HHV-8K15P基因为K15P等位基因型,其发生发展可能与HHV-8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 36例皮肤天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徐教生;李敏;黄欣;张永红;周春菊;薛学敏;段泽君;孙琳;刘翠苓;谷从友;安方;高子芬

    目的 探讨皮肤天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点、与EB病毒的关系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0—2010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确诊为皮肤NK/T细胞淋巴瘤36例,分为原发与继发两组,分别观察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与EB病毒的关系,并进行随访。结果 36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中,原发13例,继发20例,未能明确原发或继发3例。原发性与继发性皮肤NK/T细胞淋巴瘤均以男性好发,但两组男女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发者相比,继发者发病年龄早(中位年龄,43.5比54岁,P< 0.05)、且临床上出现B症状(包括发热、盗汗或体质量下降)及多发皮损改变的频率较高(P值分别为<0.05和<0.01)。EB病毒在原发和继发病例中的检出率类似,分别为92.3%和85%。36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其中继发性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明显短于原发者(18个月,x2= 6.074,P<0.05)。结论 皮肤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与EB病毒密切相关、临床侵袭性强的肿瘤。但原发者较继发者发病年龄晚、预后较好。

  • 盐酸特比萘芬乳膏1周与咪康唑乳膏1周、4周治疗趾间型足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

    作者:李岷;张建中;王家俊;章强强;温海;顾军;曾凡钦;赖维;姚晨;张文娟;顾菊林;徐红;陈江汉;毕新岭;张军民;黄怀球;朱敏;张超英;李莉;吕桂霞;沈永年;刘维达

    目的 探讨1%特比萘芬乳膏1周、2%硝酸咪康唑乳膏1周、4周治疗趾间型足癣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入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3组,包括特比萘芬1周组(特比萘芬外用每日2次连续1周后再使用3周安慰剂)、咪康唑1周组(咪康唑每日2次连用1周+3周安慰剂)和咪康唑4周组(咪康唑每日2次连用4周),用药后第1、3、4、6、9、12周随访进行临床、真菌学评估。结果 152例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进入疗效分析。4周随访时,特比萘芬1周组,咪康唑4周组和咪康唑1周组的真菌治愈率分别为94.7%、87.8%和82.6%;3组综合疗效有效率分别89.5%、81.6%和63.0%;第12周随访时,3组真菌复发率分别为12.96%、13.95%和21.05%;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分别为2.38%、2.38%和3.57%。结论 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1周治疗趾间型足癣与外用咪康唑乳膏4周疗效和复发率相近。

  • 母女同患Olmste综合征

    作者:陈龙;贺关林;覃莉;孔庆云

    例1女,2月龄,全身起角化性斑块近2个月。体检:眶周、口周、外阴、肛周可见片状境界较清楚角化性暗红色斑块,厚层鳞屑,局部见轻度浸渍,双足及双手掌可见黄色厚痂、皲裂。例2女,例1的母亲,24岁,口周、肛周角化性斑块,先天性普秃,双手足指(趾)残毁至指(趾)末端,残毁端见大量黄色肥厚性、角化性痂屑。例1臀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呈银屑病样增生,真皮乳头及浅层血管周围可见不等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AE1在表皮棘层颗粒层染色阳性,CK10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阳性。电镜检查:细胞间距增大,张力丝减少。诊断:母女同患Olmsted综合征。

  • 缺氧诱导因子-1α小干扰RNA对HaCaT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勇坚;祖旭宇;张桂英;肖嵘;文海泉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 )RNA干扰对低氧条件下HaCaT细胞HIF -1α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HaCaT细胞分为4组:常氧对照组(无干预因素)、低氧组(缺氧培养24h)、脂质体对照组(转染空载脂质体后缺氧培养24h)、RNA干扰组(转染脂质体介导的RNA干扰序列后缺氧培养24 h)。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HaCaT细胞HIF-1α和VEGF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HaCaT细胞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低氧组和常氧对照组HIF-1α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07±0.032和0.878±0.03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08,P>0.05),而低氧组VEGF mRNA和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35±0.032和0.813±0.047,0.791±0.030,均较常氧对照组(分别为0.652±0.053、0.236±0.014和0.316±0.013)明显增高(P值均< 0.05);RNA干扰组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为0.230±0.044和0.213±0.026,VEGF为0.497±0.033和0.249±0.028,均较脂质体对照组(分别为0.978±0.030、0.817±0.049和0.806±0.040、0.833±0.052)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 低氧可以使HaCaT细胞HIF-1α和VEGF的表达增加,而抑制HIF-1α的表达可以使低氧条件下HaCaT细胞VEGF的表达减少。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HLAⅠ类分子A、B、C位点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陈敏;崔盘根;林麟;蒋明军;吴信峰;周武庆;王焱;管海宏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中HLA Ⅰ类分子重链A、B、C位点启动子区甲基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46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表皮中的HLAⅠ类分子重链A、B、C位点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率,与28例正常人皮肤组织进行对照研究。PASI评分评价银屑病患者皮损的严重程度。结果 在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和正常人皮肤组织中,重链A位点均未检测到发生甲基化,B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是4.35%( 2/46)、4.35%( 2/46)和0,C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是4.35% (2/46)、21.74%( 10/46)和0。3组样本比较,C位点启动子区甲基化率非皮损明显高于皮损和正常人皮肤组织,但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HLA Ⅰ类分子重链A和B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HLA Ⅰ类分子C位点启动子区甲基化异常。

  • 黄芩苷对培养人原代成纤维细胞长波紫外线光损伤端粒的影响

    作者:闵玮;高亚丽;林秉奖;骆丹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于长波紫外线(UVA)照射导致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及对端粒途径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人原代成纤维细胞,将亚融合状态的培养细胞分为空白组、黄芩苷组、UVA组和UVA+黄芩苷组,照光组中以10 J/cm2 UVA进行照射,药物干预组中加入50 μg/ml黄芩苷干预处理。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变化;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检测细胞端粒酶水平;以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及衰老相关基因p53、p16和c-myc mRNA水平;以蛋白印迹法检测p16和c-myc蛋白水平。结果 UVA引起显著G1期阻滞,G1期细胞比值由正常对照组59.94%升高至81.04%,而黄芩苷处理后G1期细胞比值下降为65.55%。UVA照射后细胞端粒长度缩短为正常组的31.2%,黄芩苷干预组的端粒长度可恢复至正常细胞的63.9%。此外与正常组相比,UVA诱导p53和p16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为2.93±0.21和2.14±0.09,而c-myc mRNA水平下降为0.53±0.03;黄芩苷干预可抑制上述改变。照射后与正常组相比,p16蛋白水平增高为5.84±0.16,c-myc蛋白表达降低为0.35±0.04;黄芩苷处理后p16蛋白表达量下降为4.09±0.13(P< 0.05);c-myc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正常对照和UVA组的端粒酶活性为阴性,加入黄芩苷对端粒酶活性无影响。结论 黄芩苷可延缓人成纤维细胞光老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53等老化相关基因表达有关,与端粒酶活性无关。

  • 盐酸小檗碱抗白念珠菌体外药敏实验研究

    作者:竺璐;胡丽华;徐新美

    目的 探讨盐酸小檗碱( berberine,BBR)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现称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订的M27 -A方案中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测定BBR、氟康唑、BBR联合氟康唑对30株临床分离白念珠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MIC值的几何均数(G)为248.18 mg/L。与320、160、80 mg/L BBR联合后,氟康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2.64 mg/L降为0.03、0.35、1.35 mg/L。两药对26.7%的白念菌株有协同抗菌作用,其中包括3株耐氟康唑菌,对56.7%的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对16.7%的菌株为无关作用,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结论 BBR在体外对白念珠菌具有抗真菌作用并能增加其对氟康唑的敏感性。

  • 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伴嗜酸粒细胞增多一例

    作者:宋珺;伍洲炜;林军;孙越;朱光斗;施伟民

    患者男,69岁。3年来,头、躯干和四肢出现散在红斑、毛囊性丘疹及痤疮样皮损(如粟丘疹、囊肿等)和脱发,病程中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灶性慢性炎细胞浸润伴毛细血管增生,毛囊周围慢性炎细胞浸润伴血管增生,伴少许嗜酸粒细胞,考虑为毛囊炎,予抗组胺药和抗生素治疗后皮损炎症消退,瘙痒减轻。3个月后,枕部出现斑块伴脱发,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密集淋巴样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毛囊周围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伴较多嗜酸粒细胞,可见不典型淋巴细胞,部分侵入毛囊,毛囊上皮黏液样变性。阿新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CD20、CD79a、EB病毒(EBV)、CD56、磷酸葡萄糖变位酶-1(PGM-1)、髓过氧化物酶(MPO)、CD7、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均阴性,异形细胞CD3、CD4、CD5、CD2、CD43、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 (UCHL-1)均阳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结果为阴性。诊断: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予光化学疗法(PUVA)联合阿维A治疗,仍有新发皮损,目前患者在随访中。

  •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治疗女性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贾虹;燕淑美;弓娟琴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多呈蝶形分布。中青年女性好发,男性也可患病。病因不明,治疗上也无特别有效的方法。由于该病影响美观,患者精神压力较大,成为爱美女性的心理负担。2010年2 - 10月,我们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准文号Z65020166)治疗女性黄褐斑患者40例,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 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治疗血管角皮瘤疗效观察

    作者:张怡;王为平;付宏伟;赵爱见

    血管角皮瘤是一组以真皮乳头微血管扩张、继发表皮棘层肥厚、角化过度为特征的病变,治疗方法多,疗效不一[1]。我们使用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血管角皮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血管角皮瘤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龄7 ~56岁,病程1~ 20年;皮损发生于肢端者6例,阴囊或阴唇3例,单个皮损直径1~6mm,每例患者皮损数个至数十个不等。

  • 强脉冲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

    作者:梅兴宇;朴英兰;张文萍;黄欣

    单纯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治疗仅对轻中度痤疮效果较好,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将光敏剂和激光光源相结合,对中重度痤疮治疗效果较好,但多有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我们将IPL光源和ALA-PDT治疗相结合,改良敷药浓度、时间,提高炎症性痤疮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局部不良反应。

  • 乙醇脂质体局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邢晓婧;郝飞

    皮肤科的多种疾病,例如,病原微生物感染皮肤毛囊、真皮、皮下组织、皮脂腺等处,多在皮肤深层。皮肤深层为局部给药系统的靶向作用部位,而覆盖于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给药系统渗透的主要屏障。传统的局部给药系统经角质层渗透率较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磷脂囊泡类给药系统可以增加药物经角质层的渗透率。

  • C-木糖苷对改善老年女性皮肤的真表皮连接部超微结构形态的研究

    作者:陈旭;甄雅贤

    皮肤老化时可以出现下列变化:在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速度和分化发生改变,参与基底层细胞黏附的分子,如整联蛋白(integrins)或角质形成细胞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下降。在真皮层,细胞外基质的构成也随老化的进程发生退行性改变,包括胶原纤维的机械性能退行和可溶性降低、弹性纤维网状结构退化、糖胺聚糖(GAGs)和蛋白聚糖(PGs)合成质和量的明显改变。除表皮和真皮发生老化性改变外,真表皮连接部(DEJ)的分子结构也会出现相应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改变是致密板的再复制及其所致的多层重叠板层的出现和与其相关的锚纤维复合物。

  • 臀大肌皮瓣手术治疗骶尾部坏死性筋膜炎一例分析

    作者:雷山川

    坏死性筋膜炎为皮肤及筋膜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临床上早期需全身联合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并行局部扩大清创换药及支持治疗。后期因病变广泛而扩大清创,其创面大多数无法直接缝合,常采用游离植皮及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现采用臀上带动脉的臀大肌肌皮瓣修复1例骶尾部坏死性筋膜炎创面。

  • 白癜风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二例

    作者:孙彤;邢育华;张欣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好发于老年人、以表皮下水疱形成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白癜风是一种继发性或原发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黏膜色素脱失,可能与遗传及自身免疫相关。两者并发少见,现报道2例。例1男,73岁,全身泛发白斑40年,红斑、水疱伴痒1个月。患者40年前先于躯干部出现白斑,渐扩展至全身,无畏光,未曾治疗。

  • 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加局部放疗治疗恶性黑素瘤一例

    作者:王玮;吴斌;李蒙;邢宏军;冯铁虹;温珍平

    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黑素细胞瘤,多发生于皮肤。我院收住1例右手小鱼际处较大结节性恶黑的患者,根据治疗原则即使不做患手截除,扩大切除术后也将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患者坚决拒绝。综合患者各项情况制订了介入微创治疗,即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加局部放疗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 蜱叮咬一例

    作者:谢慧;伍洲炜

    患者男,51岁,奥地利人。因发现左大腿近端皮疹及虫体2d于2010年10月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0 d前曾在奥地利某森林中游览,当日洗澡时发现左大腿近端灰色结节,质硬,不痛不痒,未予重视。2d后发现该结节逐渐增大,颜色发黑。患者一周前由上海入境,2d前发现结节白行脱落,仔细观察为一活动虫体,结节周围淡紫色斑片。体检: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 皮肤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作者:王欢;钟华;宋志强;阎衡;郝飞;邓军

    患儿女,2岁,因右侧肩胛部破溃并反复脓血性渗出而于2009年12月我科就诊。患儿4月龄时发现右肩部一直径约1 cm溃疡,有脓血性分泌物流出,无搔抓及疼痛。当地对症治疗后溃疡面变浅,分泌物减少,但仍间断有脓血性分泌物流出。患儿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先天性色素痣术后诱发白癜风及多发性晕痣一例

    作者:吴纪龙;许爱娥;彭建中

    患儿女,7岁,因全身多处黑斑7年,术后白斑及小片黑斑周围白晕2年余来院就诊。患儿出生时其背部有头颅大小黑斑及全身多处大小不等黑斑,背部黑斑处及其他较大黑斑上有黑色毛发(图1)。3年前到我院拟诊“兽皮痣”予背部埋扩张器扩张周围皮肤(扩张器2个各400ml,每5天注射1次,15~30 ml/次,共注射460 ml/个)后手术切除。切除术后15d手术部位出现淡白斑,并逐渐变成乳白色。同时,全身多处黑斑周围出现白斑,数量逐渐增多(图2)。既往体健,无甲亢、糖尿病、斑秃等病史。其母近1月余新发白癜风。

  • 硬化性脂膜炎二例

    作者:王欢;钟华;阎衡;杨希川;宋志强;穆潺;郝飞;叶庆佾

    例1男,62岁,左小腿斑块1年余。2009年1月患者左小腿下1/3处出现片状褐色斑片,无明显不适,未治疗。此后局部逐渐变硬、肿胀,左下肢出现乏力、局部麻木感。7月于当地医院初诊结节性红斑,予泼尼松10 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片,每日3次口服等治疗,1周后局部稍变软。8月中旬于当地防疫站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 PPD)阳性,双下肢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当地医院诊断皮肤结核,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治疗半年无明显好转并停用。既往有右侧骨结核(1999年确诊,正规方案治愈),有帕金森病。

  • 栅栏状包膜神经瘤一例

    作者:吴岩;王雷;刘玲;王刚

    患者女,29岁,左颊部丘疹5年余,无自觉症状。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左颊部出现一绿豆大小肤色丘疹,缓慢增大,无痛痒,于2010年8月25日来我院就诊,要求手术切除。既往身体健康,无全身系统疾病,无外伤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颊部见一2 mm×3 mm大小肤色丘疹,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无破溃(图1)。局麻下行局部皮损完全切除术。

  • 氯痤疮伴白念珠菌与细菌感染一例

    作者:陈启红;符文好;张琼翔;吴云;李秉煦

    患者男,50岁。因面部红肿伴轻度疼痛10余天入院。发病前曾从事化工类工作(将氢氟酸与硝酸混合后清洗管道配件)4个月。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鼻部出现红斑,自觉皮肤增厚,伴有压痛,红斑处出现散在分布米粒至绿豆大小脓疱,挤压时有脓性分泌物流出,2~3d后皮疹面积逐渐增大,扩散到整个面部,至当地医院给予青霉素等治疗,效果不佳,后到本院皮肤科就诊。查血常规:WBC 11.7×109/L,中性粒细胞0.79,C反应蛋白45.5 mg/L,考虑为皮肤感染,给予头孢菌素联合红霉素胶囊及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2周后面部红肿明显缓解,但仍有较多丘疹。

  • 麻风患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一例

    作者:施秀阳;方力争;吴华香;卢崇蓉;袁键群;晁冠群

    患者女,46岁。因下肢麻木8年、面部红斑伴下肢水肿2年于2010年9月3日入院。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以双足趾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至小腿,未予重视。2年前,出现双手麻木、颜面部红斑,红斑可自行消退,同时有双下肢水肿,至当地医院就诊,予中药治疗后水肿可消退(用药不详),但红斑及下肢水肿症状反复发作。

  • 婴儿带状疱疹二例

    作者:胡建红;申小平;宋守荣;魏羽佳

    例1男,1岁,其母亲发现患儿右侧头皮、额部、面部皮疹3d就诊。3d前患儿感冒后右眼睑出现粟粒大小的皮疹,未治疗,皮疹迅速增多至面部、额部及头皮,且右眼睑红肿,有少许脓性分泌物。发病后患儿精神良好。患儿1个月前有水痘接触史,无水痘疫苗接种史。其母在妊娠6个月曾患水痘,并接受抗病毒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痊愈。患儿系足月顺产儿,母乳喂养。体检:各系统检查无特殊。皮肤科检查:右侧头皮、额部、面部见簇集状分布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清,部分疱液浑浊,部分水疱破溃,见糜烂面及浆痂,基底部皮肤潮红。

  • 胸背、腰骶部同患带状疱疹一例

    作者:赵建林

    患者男,42岁。胸背、腰骶部出疹并疼痛5d,于2010年11月16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5d前无明显诱因的感胸背、腰骶部皮肤疼痛不适,皮肤表面出疹起疱,皮疹逐渐增多且局部疼痛加重。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胸背、腰骶下腹部皮肤表面成群簇集粟粒至黄豆大小的暗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呈带状排列,腰骶部正中线左侧可见稀疏粟粒大小丘疱疹。

  • 皮脂腺异位症一例

    作者:徐基祥;杨西群;熊霞

    患者女,14岁,右耳后丘疹2年,无自觉症状。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后黄红色针尖大丘疹数个,无任何不适,未予重视,后皮损逐渐增多。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局部外伤及刺激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发育、营养良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耳后可见成簇稍隆起的针头大黄红色丘疹,境界清楚(图1),质中等,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真皮浅层见较多发育成熟的皮脂腺小叶及皮脂腺细胞小团块,直接开口于皮面(图2)。

  • 与“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一例”作者商榷

    作者:吴侃;曾学思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年4月第44卷第4期刊登的病例报告“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一例”记录了一个非常值得皮肤科医师注意的现象,但该报告现所提供的信息尚不足以明确该现象的性质,作者有必要提供更多的临床资料,完善鉴别诊断排除引起该现象的其他疾病,以进一步提升该病例报告的学术价值。

中华皮肤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2
1990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