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림상마취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影响因子: 2.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805
- 国内刊号: 32-121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不同气腹压力对机体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腹腔镜手术不同CO2气腹压力对机体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Ⅰ、Ⅱ、Ⅲ组.麻醉诱导成功后,三组分别以10、12和15 mm Hg气腹压力建立CO2气腹进行手术.分别于麻醉成功后(T0)、气腹建立后(T1)、摆放手术体位前(T2)、术毕气腹消除后回复正常体位(T0)及术后24 h(T4)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IL-1β、IL6和TNF-α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时三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同时T1~T3时Ⅲ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1~T3时Ⅰ组、Ⅱ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Ⅲ组(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不同的CO2气腹压力对炎性细胞因子可能有着不同的影响,压力越小影响越小.
-
体表定位法对腋入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神经体表定位对腋入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拟行前臂、腕、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体表定位组(Ⅰ组)和神经刺激器组(Ⅱ组):Ⅰ组先经神经刺激器的体表定位后行穿刺定位,Ⅱ组借助神经刺激器直接穿刺定位.两组均采用0.45%罗哌卡因40 ml对所定位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进行阻滞,其中桡、尺、正中神经各10 ml,肌皮神经5 ml,另5 ml皮下浸润上臂内侧的皮神经.臂丛神经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药30 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两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和术后满意度等差异.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刺激器的神经体表定位,能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血肿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
-
传统通气模式与小潮气量或低频通气模式用于正常肺功能患者的比较
目的 探讨正常肺功能患者术中单纯降低潮气量(VT)或呼吸频率(RR)是否可以避免过度通气.方法 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全麻诱导后分别采用不同通气模式,传统组:VT 8 ml/kg,RR 12次/分;低频组:VT 8 ml/kg,调整RR使PETCO2维持在39~41 mm Hg;小潮气量组:RR 12次/分,调整VT使PETCO2维持在39~41 mm Hg,PETCO2稳定后30 min后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低频组和小潮气量组的分钟通气量(MV)、气道峰压(Ppeak)、pH、PaO2均明显降低,但三组PaO2均高于300 mm Hg.与低频组和小潮气量组比较,传统组发生明显的过度通气和低碳酸血症,PaCO2由基础值(38.7±3.1)mm Hg降至(27.3±4.6) mmHg.结论 传统通气模式将呼吸参数设定为VT8~10 ml/kg,RR 10~16次/分,有发生低碳酸血症的可能.根据PETCO2,降低VT到5~7 ml/kg或降低RR至7~10次/分避免过度通气可行.
-
硬膜外阻滞和术后镇痛对胸壁结核患者术后T细胞亚群及血浆皮质醇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术后镇痛对胸壁结核患者术后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浆皮质醇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静脉复合全麻+术后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B组:静脉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PCIA,C组:静脉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分别于麻醉前30 min(T0)、术后4 h(T1)、术后1 d(T2)、术后2 d(T3)、术后3 d(T4)及7 d(T5)晨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用放免法测定各时点血浆皮质醇水平,记录T1~T4各时疼痛VAS和镇静RSS评分.结果 T1、T2时A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C组的RSS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在T1和T2时三组患者的CD3+、CD4+、CD8+、CD4+ /CD8+均明显低于T0时(P<0.05,P<0.01);C组T4时恢复至T0水平,A组和B组T5时恢复至T0时水平.T3、T4时A、B两组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静脉复合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阻滞和PCEA可使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较早恢复到术前水平,其机制与抑制皮质醇水平上升有关.
-
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双肺通气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
目的 比较单/双肺通气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1~12月收治349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依据术中通气方式分为单肺通气组(OLV组)和双肺通气组(TLV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中部分因素的差异.结果 OLV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TLV组(34.3%vs.24.6%,P<0.05),OLV住院时间明显长于TLV组[(27.1±9.1) dvs.(23.0±6.6)d,P<0.05].结论 在OLV条件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TLV,并可能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
右美托咪定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浆S蛋白100B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麻期间持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浆S蛋白100B(S-100B)、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术毕(T2)、术后1 d(T3)及3 d(T)晨抽取静脉血,测定S 100B、TNF-α和IL-6水平,同时监测各时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1~T4时D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1、T2时C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3、T4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1~T4时D组HR明显慢于C组,T1、T2时MAP明显低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T4时D组血浆S-100B明显降低(P<0.05),T2、T3时C组S-100B明显升高(P<0.05).T3、T4时C组血浆S-100B明显高于D组(P<0.05).T1~T3时C组血清TNF-α和IL-6明显高于T0时和D组(P<0.05).C组患者中1例因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结论 全麻期间持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减缓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浆S-100B、血清TNF-α和IL-6浓度的升高,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应激反应.
-
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烧伤手术保留自主呼吸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烧伤手术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四肢10%~30%Ⅱ~Ⅲ度烧伤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研究组(M组)和对照组(K组),静注氯胺酮0.5mg/kg和丙泊酚1mg/kg诱导后,M组先泵入右美托咪定1μg/kg,10 min注完,然后以0.05 μg·kg-1·min-1维持,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2~4 μg/ml;K组靶控输注丙泊酚2~4 μg/ml.观察两组诱导前(T1)、诱导时(T2)、削痂结束时(T3)、取皮结束时(T4)、植皮结束时(T5)时的SpO2 、RR、VT、HR、MAP以及T1~T4时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苏醒时(T6)、苏醒10 min( T7)、苏醒20 min( T8)时的躁动评分(RS评分)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 K组在T2~T4时,M组在T2时RR明显慢于T1时,HR明显快于T1时,MAP明显高于T1时(P<0.05),SpO2明显低于T1时(P<0.05).在T3、T4时K组的血浆皮质醇、E和NE明显高于T1时和M组(P<0.05).两组T6~T8时,K组RS明显高于M组(P<0.05),T7、T8时OAAS明显低于M组(P<0.05).术中丙泊酚、氯胺酮用量和术后PCIA用量K组均明显多于M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烧伤手术能较好的镇静镇痛,抑制应激反应,不容易发生呼吸抑制,苏醒质量高.
-
超声引导在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在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差异.方法 将53例行心脏外科或消化道手术的患儿(0~36个月)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U组,28例)和体表定位组(L组,25例).前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术,后者使用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置管术.记录两组成功率、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U组一次成功率为96.43%,明显高于L组的80% (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U组仅3.57%,明显低于L组28%(P<0.01),同时U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L组(P<0.05),穿刺次数明显少于L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应用于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关节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对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 本研究评价关节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对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关节组关节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0.7 μg/kg(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5 ml),静脉给予生理盐水15 ml;静脉组静脉内给予右美托咪定0.7 μg/kg(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5ml),关节腔内给予生理盐水15 ml;对照组静脉和关节腔内给予生理盐水各15 ml.记录患者术后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和术后2h改良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毕至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和术后24 h内曲马多用量.结果 关节组术后1~6h.静脉组术后1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关节组(198.0±50.5)min明显长于静脉组(97.0±39.5)min和对照组(62.0±28.1)min(P<0.01).使用曲马多剂量关节组(82.0±36.5)mg明显低于静脉组(119.2±44.1)mg和对照组(163.0±52.5)mg(P<0.01),静脉组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h改良Ramsay镇静评分静脉组明显高于关节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可提供膝关节镜术后的有效镇痛,延长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的时间和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
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肝癌切除术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血液稀释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患者于气管插管完成后开始经桡动脉采血,采血量为血容量的10%.采血完毕后快速静注琥珀酰明胶溶液扩容,有效扩容量为采血量的2倍.于手术结束或Hct<25%时回输自体血,如回输后测得的Hct仍<25%时,则考虑输异体血.术中丙泊酚TCI浓度维持在3μg/ml,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肌松和镇痛;B组不采血.分别记录诱导前、诱导后、稀释后、术毕的MAP、HR、Hb和Hct及诱导前、诱导后、稀释后BIS值.结果 与诱导前比较,诱导后两组患者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5);而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诱导后比较,稀释后A组患者Hb、Hct和BIS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能加深丙泊酚麻醉深度.
-
右美托咪定预防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躁动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预防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患者手术结束前10 min停用麻醉药,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4 μg /kg 10 min,C组静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拔管后5、30、60、120 min躁动程度、镇静状态、躁动发生率进行评估.观察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 min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与麻醉前比较,D组拔管后5 min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C组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min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D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躁动程度明显低于C组,D组VAS评分在拔管后5、30、60、120min均明显低于C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拔管后5、30 min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静脉泵注0.4 μg/kg右美托咪定能减轻拔管期应激反应,减少躁动,不延迟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可预防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躁动.
-
右美托咪定用于患者清醒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的效果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患者清醒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困难气道需清醒经鼻插管口腔颌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表面麻醉组(S组)、表面麻醉+咪达唑仑组(SM组)、表面麻醉+右美托咪定组(SD组).S组1%丁卡因喉头、舌根喷雾;SM组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1 mg/kg;S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1μg·kg-1 ·min-1,10 min后改为0.5 μg·kg- 1·h-1维持.分别于入室时(T0)、环甲膜穿刺前即刻(T1)、环甲膜穿刺后即刻(T2)、插管前即刻(T3)和插管后即刻(T4)记录MAP、HR、SpO2、BIS、Ramsay镇静评分、一次插管成功及体动、咳嗽、流泪、术后不良记忆等不良反应.结果 与S组比较,T3、T4时SM组和SD组MAP、BIS值降低,HR减慢,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术后患者不良记忆发生率降低,SD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升高,插管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SM组比较,T3、T4时SD组MAP降低,HR减慢,一次插管成功率升高,插管时不良反应及术后不良记忆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患者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时效果良好,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预注依达拉奉对单肺通气开胸侧肺萎陷过程中TNF-α、IL-6和IL-10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预注依达拉奉对单肺通气开胸侧肺萎陷过程中TNF-α、IL-6和IL-10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肺通气开胸手术患者32例,随机均分为依达拉奉组(E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E组在行单肺通气前5 min静脉滴注依达拉奉1mg/kg,C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等速滴注.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后(T0)、单肺通气后60min(T1)、术毕(T2)和术后120 min(T3)四个时点抽取动脉血5 ml,测定TNF-α、IL-6、IL-10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同时监测BP、SpO2、PETCO2、动脉血气和气道压等.结果 两组患者T0时的TNF-α、IL-6及IL-10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1~T3时TNF-α、IL-6及T2、T3时IL-10明显高于T0时(P<0.05);E组在T2、T3时TNF-α、IL-6明显低于C组(P<0.05),而IL-1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2、T3时E组SOD升高而C组降低,且E组明显高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3时MDA均明显升高,且T2、T3时E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预注依达拉奉干预,可抑制单肺通气肺萎陷过程中TNF-α、IL-6水平,减轻肺损伤早期的全身炎性反应.
-
七氟醚或丙泊酚麻醉诱导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全凭七氟醚吸入或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困难气管插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 60例困难气道患者随机均分为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组(S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组(P组)行纤支镜辅助下经鼻气管插管.观察插管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变化.记录吸入诱导前(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前(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5 min(T4)时的HR、MAP、熵指数[(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结果 两组纤支镜插管成功率基本相似.S组诱导迅速,但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T3时S组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T2时(P<0.05),同时S组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P组(P<0.05).两组SE和RE在T1~T4时均明显低于T0时(P<0.05).P组体动和呛咳反应明显高于S组(P<0.05).结论 采用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或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均可安全用于纤支镜引导下困难气管插管的患者.
-
年龄对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年龄对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岁以上患者240例,以10岁为单位分不同年龄组,分别为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以上组,观察比较仰卧位腰椎平片上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的变化.结果 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位于L4椎体上缘至L5~S1椎体间隙之间,与年龄存在相关性(γp=0.219,P=0.001),70岁以上人群较50岁以下明显上移(P<0.05).结论 Tuffier's线所经腰椎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上移,且年龄越大越显著.
关键词: Tuffier's线 年龄 -
三种剂量舒芬太尼用于患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
目的 探讨三种剂量舒芬太尼麻醉诱导应用于患儿腹腔镜手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儿48例,随机均分为S3组、S4组和S5组,分别给予舒芬太尼0.3、0.4和0.5μg/kg联合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追加舒芬太尼0.1 μg/kg,术后根据CHIPPS评分予舒芬太尼0.05 μg/kg镇痛.记录诱导前(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中(T2),插管后5min(T3),气腹前(T4),气腹中(T5),气腹后5min(T6),气管拔管前(T7),气管拔管中(T8),气管拔管后5 min(T9)的HR、SBP.记录舒芬太尼总量及三组术中、PACU期间需追加舒芬太尼的例数.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三组HR明显减慢、SBP明显下降(P<0.05).与T1时比较,T2时HR明显增块、SBP明显升高(P<0.05).与T4时比较,T5~T9时三组只有SBP有所升高(P<0.05).S4组麻醉期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少于S5组(P<0.05),S3组舒芬太尼追加率明显高于S4和S5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身麻醉行短程患儿腹腔镜手术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良好的术后镇痛,并推荐舒芬太尼诱导剂量为0.4μg/kg.
-
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原位肝移植术中机体氧代谢变化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在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机体氧代谢变化.方法 选择接受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患者50例,按Pugh-Child评分法分为A组(A级12例)、B组(B级18例)、C组(C级20例).左桡动脉置管后常规麻醉诱导,经右颈内静脉放置Swan-Ganz导管.分别在麻醉后手术前(T1),无肝期前10 min(T2),无肝期30 min(T3),新肝期30 min(T4)及术毕(T5),采集桡动脉血和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监测和计算以上各时点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Ov2)、心脏指数(CI)、氧供(DO2)、氧耗(VO2)及氧摄取率(ERO2).结果 三组患者在T3时VO2、SvO2和DO2均明显低于T1时(P<0.05或P<0.01).三组VO2在T4时上升,明显高于T3时(P<0.05),T5时恢复至T1时水平.B、C组的ERO2在T3时均明显高于T1时(P<0.05).T3时B、C组的SvO2和DO2低于A组(P<0.05),ERO2则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肝移植术中机体氧代谢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均以无肝期异常为严重.Pugh- Child分级B级和C级患者DO2和ERO2变化较A级患者更为剧烈.
-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的应用
目的 研究上肢骨折手术臂丛神经阻滞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择期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骨折手术9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C组),D组与C组分别于臂丛阻滞前15 min开始静脉注入等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 μg/kg、10 min注完)及生理盐水,M组于臂丛阻滞前15 min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1 mg/kg,观察手术中芬太尼的用量并记录入室(T0)、臂丛穿刺前(T1)、切皮(T2)、骨折复位(T3)、手术结束(T4)时的HR、RR、MAP、SpO2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 与C组比较,D组T1~T4时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T2、T3时RR明显增快(P<0.05);D组T2时SpO2明显高于M组和C组(P<0.05).T1~T4时的M组和T1、T2时的D组OA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D组和M组需要使用芬太尼的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骨折手术的辅助镇静.
-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婴儿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
目的 比较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婴儿先天性唇裂修复术麻醉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40例择期行唇裂修复术的患儿,年龄3~9个月,随机均分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和七氟醚复合芬太尼组(F组).均采用七氟醚诱导麻醉后,R组采用0.1~0.2μg·kg-1·min-1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维持,F组采用0.05~0.1 μg·kg-1·min-1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观察诱导前(基础值,T0)、插管时(T1)、插管后2 min(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5 min(T4)、30min(T5)及拔管时(Ts)的HR、MAP、SpO2,记录苏醒期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有无呼吸功能不全、恶心呕吐及躁动不良反应及离开手术室时间.结果 T1、T3及T6时两组患儿HR均较T0时明显增快(P<0.05),且F组明显快于R组(P<0.05).T1、T3及T6时两组患儿的MAP均较T0时升高(P<0.05),且F组明显高于R组(P<0.05).R组患儿苏醒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短于F组(P<0.01).R组呼吸功能不全、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F组,躁动发生率高于F组.结论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在婴儿先天性唇裂修复术安全有效,但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可提供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快速苏醒及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对回收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比较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和复方乳酸钠注射液对回收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旨在探讨影响回收血液质量的原因,改良血液回收技术.方法 选择骨科或脑外科手术中需行血液回收的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组(A组)和复方乳酸钠注射液组(L组).检测两组血液回收前、回收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Arbc)、红细胞电泳时间(EPT),检测输注后机体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果 与回收前比较,两组回收后、输注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A组比较,L组回收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而输注后两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回收前比较,两组回收后红细胞TK均显著升高(P<0.01).与L组比较,A组回收后红细胞TK明显降低(P<0.05);两组回收前、回收后Arb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回收前比较,两组回收后EPT值均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回收前和回收后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TK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Ⅰ组:r=0.382;A组:r=0.0081).结论 采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冲洗回收红细胞可减轻血液回收过程中Na+-K+-ATP酶活性的损害、改善红细胞变形力.改良血液回收冲洗液可能改善回收红细胞质量和血液流变学,促进组织氧供,稳定机体生理环境.
-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坐骨神经结扎损伤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手术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于CCI前、鞘内给药前和鞘内给药后1、2、3、4、5d时采用BME-410A型热痛刺激仪和37400-002型接触刺激仪,分别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 T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MWT).于鞘内给药5d后取脊髓L4~L5节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背角FLFN(c-fos免疫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结果 与S组比较,给药前、给药后各时点C组和D组TWL和MET均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给药后各时点D组TWL延长和MWT均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C组脊髓背角FLI-N明显增多(P<0.05),与C组比较,D组脊髓背角FLI-N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减轻CCI引起的痛敏,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有关.
-
腹腔常频和高频喷射给氧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家犬低血氧的改善效果
目的 观察经腹腔常频喷射通气(CHV)和高频喷射通气(HHV)给氧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家犬低血氧的改善效果.方法 15只家犬常规麻醉后在温盐水肺灌洗诱发ARDS模型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CHV组和HHV组,并进行各组相应处理.观察三组建模前(T0)、建模时(T1)、建模后15 min(T2)、30min(T3)、60min(T4)、90min(T5)、120min(T6)时动、静脉血氧分压、电解质、HR、MAP的变化.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三组PaO2、PvO2明显降低、PaCO2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2~T6时HFJV组、T2和T3时CHV组PaO2明显升高(P<0.05);T2~T4时HFJV组PaCO2和T3~T6时HFJV组和CFJV组PvO2明显升高(P<0.05).与CFJV组比较,T5、T6时HFJV组PaO2明显升高(P<0.05).三组电解质、HR、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CFJV和HFJV给氧对急性肺损伤家犬低血氧均有显著改善效果.
-
一氧化氮参与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NO在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C)减少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四动脉阻断法建立全脑IR模型.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200~250 g,随机分为四组:Sham组,IR组,IR+RIPoC组,L-NAME+ IR+ RIPoC组.IR后7d取脑组织行Niss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存活神经细胞的数目;48 h取脑组织行TUNEL检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检测IR后1.5、12、24、48 h血清以及海马CA1区的NO含量及NOS活性.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7d的CA1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48 h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与IR组比较,IR+RIPoC组7d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增加(P<0.01),48 h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IR后血清及CA1区的NO含量和NOS活性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IR+RIPoC组比较,L-NAME+ IR+ RIPoC组7d CA1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48 h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IR后血清及CA1区的NO含量明显减少,血清NOS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RIPoC对全脑IR后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RIPoC调节血清及脑内的NO及NOS有关.
-
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组)及盐酸戊乙奎醚组(PHC组).用弹力橡皮筋完全阻断大鼠双后肢血流3h,PHC组在缺血177 min自尾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15mg/kg.三组分别在再灌注即刻(T0)、1 h(T1)、3 h(T2)、6 h(T3)、12 h(T4)、24 h(T5)取血和肝组织,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T3时LIR组及PHC组血清ALT、AST活性、肝脏组织MPO活性达到高峰;肝组织SOD活性低,T1时血清TNF-α浓度达到高峰.与LIR组比较,T1~T3时PHC组血清ALT、AST活性下降,T1时血清TNF-α浓度下降,T1~T4时血清IL-10浓度升高,T1、T3时肝组织MDA含量降低,T1~T5时SOD活性升高,T1~T3时MPO活性下降(P<0.05).光镜下,PHC组T3时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轻于LIR组.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后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活性氧生成及炎症反应有关.
-
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诱发的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CXCR2表达
目的 探讨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大鼠肺组织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 MIP-2)及CXCR2蛋白的表达.方法 清洁级Wistar大鼠30只,雄雌不拘,体重200~250 g,随机均分为三组.实验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对照组,仅作气管切开插管,不行机械通气;小潮气量组潮气量VT 7ml/kg,大潮气量组VT 40ml/kg,两组气管切开插管后接小动物呼吸机控制呼吸,调节RR 40次/分,吸呼比1∶2,空气吸入,通气4h,建立机械通气诱发肺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后即刻,余两组在机械通气结束后,立即剖胸,取大鼠肺组织,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CXCR2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测定肺组织CXCR2的蛋白表达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中MIP-2蛋白水平,测定BALF中PMN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和小潮气量组比较,大潮气量组MIP-2蛋白及其受体CXCR2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P<0.05),灌洗液中PMN计数增加(P<0.05),肺炎症反应明显加重;与对照组比较,小潮气量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引起肺组织中炎症因子MIP-2及其受体CXCR2表达增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损伤加重,是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之一.
-
预防兔气管黏膜损伤的导管套囊内的低有效压力
目的 探讨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低有效压力.方法 22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向气管内插入ID 3.5 cm带套囊气管导管并向套囊内充气.使用三通分别连接压力弹簧表和注射器测量和调节套囊内的压力.维持套囊内压力在预定水平2h后处死大白兔,取套囊压迫区气管组织行病理观察.如果光镜下病理切片显示黏膜受损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阳性”,相反就定义为压力实验“阴性”.气管导管套囊内的起始压力设定为50 cm H2O,如果前一只兔的压力实验为“阳性”,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降低5 cm H2O,反之则下一只兔的气管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就升高5 cm H2O,直到观察到六个从“阴性”到“阳性”的交叉点后终止全部实验.结果 防止50%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低有效压力值Pre50为24.83 cm H2O(95%可信区间:21.27~28.29 cm H2O),防止95%的兔发生气管黏膜损伤的套囊内低有效压力值Pre95为18.19 cm H2O(95%可信区间:14.29~22.31 cm H2O).结论 维持兔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力在20cm H2O内可以在短期内有效防止兔气管黏膜损伤.
-
中心静脉导管误入胸腔一例
患儿,女,2岁,10 kg,因“阶段腹部膨隆3个月”入院.CT示腹腔巨大包块(10.5 cm×8.5 cm),考虑右肾母细胞瘤入院.患儿发育正常,营养欠佳,消瘦.于2008年5月29日在全麻下行右肾母细胞瘤切除术.术前血常规:WBC7.90×109/L,RBC 4.45×1012/L,Hb 105 g/L,Hct 0.34,Plt 480×109/L,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等均正常.入室后开放静脉.9:00麻醉诱导:静注氯胺酮20 mg、咪达唑仑1 mg、丙泊酚10 mg、阿曲库铵6 mg.气管插管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取颈中路,颈动脉外侧穿刺,顺利放置18 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深6 cm.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间断推注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手术历时150 min,出血约200ml,输液550ml,血浆100ml,红细胞1U.手术结束后,患儿清醒,呼吸平稳,遂拔除气管导管.
-
超声辅助引导下腰硬联合麻醉一例
足月孕妇,32岁,ASAⅡ级,身高160 cm,体重107 kg.17年前因车祸伤致左下肢截肢,L3椎体压缩性骨折.孕妇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T 37.0℃,咳嗽元痰.因临产而头盆不称,要求剖宫产.检查脊柱轻中度侧弯,腰段各棘突及间隙无法扪清.决定应用B超辅助引导下穿刺.孕妇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给氧,取右侧卧位.首先,B超沿脊柱纵切,确定L3、L4棘突,标志L3~4间隙,再横切显示棘间韧带,腰椎的两关节突及蛛网膜下腔间隙.
-
乳腺癌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麻醉处理一例
患者,女,40岁,体重87 kg.因进行性走路不稳6个月,口齿不清1个半月入院.查体:BP 100/60 mm Hg,HR70次/分,意识清楚,构音障碍,双瞳孔等大等圆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向左水平细小震颤,颅神经检查(-).双上肢肌力Ⅴ级,肌张力低.右侧肱二头肌腱反射(++),左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未引出.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膝反射活跃.双侧Babinski征(+),深浅感觉正常.脑膜刺激征(-).双手指鼻试验不稳,辨距不良,双眼膝胫试验不稳,双手轮替动作笨拙.右反击征(+),右Rossdimo征(+).核磁共振头颅未见异常、颈椎髓内可疑信号.
-
气管插管静脉全麻胃爆炸伤一例
患者,男,56岁,体重60kg,因“车祸致腹部闭合性损伤”入院.一般情况尚好,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既往患腹部包块病史数十年.查体:头、颈、胸部和心肺正常.血常规:Hb 152 g/L,RBC 5.2×1012/L,WBC 16.4×109/L,Plt 226×109/L.B超:盆腔少量积液,余(-).腹部X线片:左侧腹部见一椭圆型致密影,ECG正常.诊断性腹腔穿刺:未抽出不凝固血液.初步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腔内出血可能;后腹膜肿瘤.给予输液等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入院4h后复查血常规:Hb 147g/L,RBC5.1×1012/L,疑为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前放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BP 135/75 mm Hg,HR82次/分,SpO2 95%.行静脉综合全麻诱导,面罩加压给氧,通气良好,诱导顺利.
-
硬膜外穿刺致脊神经后根损伤一例
孕妇,23岁,体重67kg,孕39+6周,于2011年3月11日入院.入院查体正常,辅助检查:WBC 7.42×109/L,RBC4.23× 1012/L,Hb 118 g/L,Plt 106×109/L,尿酸462 μmol/L,果糖胺2.25 mmol/L,肝功能正常.因患者要求,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术前禁食6h,禁饮4h.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BP 125/80 mmHg,SpO2 99%,HR 90次/分,RR 20次/分,面罩吸氧4L/min.左侧卧位,选择T12~L1间隙以直入法行硬膜外穿刺,突破黄韧带时,患者突然活动,头后仰、腿伸直,呼痛,立即拔出穿刺针.安抚患者后,仍取T12~L1间隙穿刺成功后,头向置管3.5 cm,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5min后元腰麻和局麻药中毒现象,注入0.9%甲磺酸罗哌卡因5ml,麻醉平面T8~L3,切皮前5 min再次追加0.9%甲磺酸罗哌卡因5ml.术中常规监测,手术历时34min,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麻醉平面T6~L4.
-
椎管内麻醉致硬膜外腔血肿并截瘫一例
患者,男,76岁,体重50kg,因“疝气术后2d,双下肢截瘫1d余”入院.2d前的上午10:00患者于外院在椎管内麻醉下行疝气修补术,术中顺利,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约中午12:00回病房.此时患者感双下肢麻木无力,腰背部穿刺点周围胀痛,头晕恶心并呕吐1次,未予处理,家属查看腰部穿刺点周围未见明显红肿.下午17:00左右,症状无明显缓解,患者下床活动站立时下肢无力跌倒后致头面部皮肤出现发绀,医师体检时发现双下肢无力,自脐下至足底痛温觉消失.第2天症状未见缓解转入我院就诊,MRI示T10~L(1)水平椎管内后部稍偏右异常信号,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椎管内出血,遂急诊行椎管内探查减压术.
-
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症患者麻醉管理一例
患者,男,53岁,身高131 cm,体重51 kg,ASAⅡ级,因双侧输尿管结石入院.术前访视患者为侏儒体型,头颅大小、躯于长度均似成人,四肢短小,下半身显著短于上半身,脊柱腰段前凸,间隙不清晰.智力发育正常,诊断为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症.患者术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颈短,MallampaticⅢ级,张口度约三横指,可下牙反咬合上牙.拟在全麻下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
-
烧伤患者行多次手术后发生术中知晓一例
患者,女,37岁,体重57 kg,身高约160 cm,烧伤部位为双上肢、颈部及第1~6肋骨,深Ⅰ~Ⅱ度烧伤,面积为25 %,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烧伤科进行4次自体皮肤移植术,均采用全身麻醉.2011年1月行后一次双手及颈部植皮术.术前访视,患者自诉第3次术中存有模糊记忆及噩梦.为此,我们采用PHILIPS多功能监护仪,Drager麻醉机和BIS监测.病历显示患者前3次手术均未使用BIS.常规术前准备,入室后静注依托咪酯17 mg、咪达唑仑3 mg、阿曲库铵50 mg、芬太尼0.2 mg麻醉诱导,插管顺利,机械通气,插管后10 min手术开始.术中间断注射芬太尼及阿曲库铵,丙泊酚以4~6 mg·kg-1·h-1持续泵入,并根据BIS调节.
-
丙泊酚对空间学习记忆影响的分子机制
全身麻醉药物除了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外,还具有遗忘(amnesia)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临床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之一,丙泊酚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持续输注后无蓄积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麻醉诱导与维持、ICU镇静.临床上发现使用丙泊酚的患者苏醒后出现兴奋、活跃、术中遗忘等精神症状,尤其在患者停药后数小时内仍有学习、语言、判断等认知功能异常,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丙泊酚对海马脑区密切相关的空间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为广泛,本文就丙泊酚这一影响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
呼出气中丙泊酚浓度的研究进展
丙泊酚是静脉麻醉药的主要代表,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麻醉中.丙泊酚的麻醉效能与它的效应位点浓度有关,依赖于血液-组织分配系数,还与其血浆药物浓度有关.通过对其血浆药物浓度的定量,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监测方法和控制麻醉深度的有效手段,而直接采血检测的方法,因其有创性、滞后性等不能克服的缺点而不能被人们接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静脉给予丙泊酚的病人可从呼出气中检测到丙泊酚,借鉴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可通过监测呼出气中丙泊酚的浓度来间接反映血药浓度,继而调整麻醉深度.随着对微量呼出气体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就呼出气中丙泊酚监测研究进展做一综合阐述.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