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림상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8179
- 国内刊号: 12-109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55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治MBC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MBC患者根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淋巴结阳性组(13例)及淋巴结阴性组(39例);根据术后是否接受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将其分为化疗组(40例)和非化疗组(15例)、放疗组(12例)及非放疗组(43例)和内分泌治疗组(5例)及非内分泌治疗组(50例)。并且每例MBC患者与3例同期年龄及临床TNM分期情况基本类似,均接受手术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170例匹配。结果:MBC患者5年无疾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5.0%及48.2%,显著低于TNBC患者5年DFS 74.7%及OS 83.5%,且两者之间比较5年OS和D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接受化疗与否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化疗组5年OS和DFS明显高于非化疗组的OS(P=0.008)和DFS(P=0.033)。淋巴结阳性组的MBC患者接受放疗可明显提高其5年OS(P=0.030)。结论:MBC是一种侵袭性强的罕见的乳腺癌特殊类型,预后较TNBC差,化疗使其5年OS及DFS获益,且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使患者获益更大,对淋巴结阳性患者应行术后放疗。
-
顺铂和紫杉醇对CIK细胞杀伤食管癌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紫杉醇、顺铂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NKG2D配体表达及CI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MTT法测定紫杉醇、顺铂对EC9706细胞的24 h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1/2 IC50浓度紫杉醇、顺铂作用前、后EC9706细胞NKG2D配体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效靶比20:1、30:1时,CIK细胞对1/2 IC50浓度紫杉醇、顺铂作用前、后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 IC50浓度紫杉醇、顺铂作用EC9706细胞24 h前、后DNA损伤修复基因(ATM、ATR、CHK1、CHK2、P53)表达的变化。结果:紫杉醇、顺铂的24 h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0、5μg/mL。1/2 IC50浓度紫杉醇作用24 h后,EC9706细胞MICB、ULBP2、ULBP3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MICA、ULBP1表达无显著性变化(P>0.05);1/2 IC50浓度顺铂作用24 h后,EC9706细胞MICA、MICB、ULBP2、ULBP3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ULBP1表达无显著性变化(P>0.05)。效靶比20:1、30:1时,CIK细胞对1/2 IC50浓度紫杉醇、顺铂作用后的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均明显增强(P<0.05)。1/2 IC50浓度紫杉醇作用24 h后,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1/2 IC50浓度顺铂作用24 h后,ATM、ATR、CHK1、CHK2基因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P53基因表达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顺铂、紫杉醇均可增强CIK细胞的杀伤活性,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DNA损伤修复基因,进而增加NKG2D配体表达有关。
-
国际首部肿瘤营养指南专著《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出版
2015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举行新书发布会,热烈庆祝国际上第一部肿瘤营养指南专著—《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出版发行。
-
欢迎订阅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Cancer Biology&Medicine作为肿瘤领域学术交流的平台,向国际学术界展示中国肿瘤防治研究成果,向国内肿瘤学相关专业人员介绍全球肿瘤学前沿进展。以肿瘤临床医师、基础研究人员、相关交叉学科专业人员及医学生为读者对象。
-
ASCO2015盛大开幕
美国芝加哥当地时间2015年5月30日,第51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盛大开幕,共约25000名来自全球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参与了此届会议。本届的主题为“启示和创新”。
-
2015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5年5月由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2015天津乳腺癌防治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
静脉自控镇痛治疗顽固性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口服羟考酮控释片(oxycodone hydrochloride controlled-release tablets,OHCT)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治疗顽固性癌痛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满意率。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顽固性癌痛患者89例,其中OHCT组47例,治疗方案为口服羟考酮控释片60~400 mg/d,每12 h给药1次;PCIA组42例,给药方式为“背景量+患者自控给药量”模式,视患者镇痛效果调节药物浓度。比较两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治疗费用以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换算后两组镇痛模式吗啡日均剂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CIA组镇痛后24 h VAS评分及日均VAS评分低于OHCT组(P<0.05),PCIA组出现恶心、呕吐的频率低于OHCT组(P<0.05),PCIA组的治疗费用、满意率与OHCT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A组镇痛效果优于OHCT组,不良反应更小,而其治疗费用、满意率与OHCT组相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癌痛规范化诊疗评估体系的初步应用
目的:对已建立的癌痛规范化诊疗评估体系进行初步临床应用,探索癌痛诊疗工作的不足之处。方法:分析从徐州市中心医院等三家医院肿瘤科采集的41份医生问卷、43份护士问卷、50份患者问卷和12份科室问卷,找出临床癌痛诊疗工作的主要不足;对此三家医院肿瘤专科和与肿瘤相关的非肿瘤专科进行评估,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两者关于癌痛诊疗工作的差异。结果:医生、护士、科室的平均评分分别为85.41±5.93、88.46±5.09、83.75±3.11分,而患者平均评分仅68.67±7.14分;其中患者止痛有效性与安全性评分换算为百分制后为81.69±7.71分,但关于止痛观念改变的评分换算后仅为55.78±11.37分。肿瘤专科平均得分82.22±2.03分,非肿瘤专科平均得分39.27±3.58分,经秩和检验Wilcoxon W值为120.0,P<0.01。结论:患者止痛治疗的观念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与肿瘤相关的非肿瘤专科在癌痛诊疗方面有较大欠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
-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于癌痛治疗的滴定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作为一种新型的强阿片类镇痛药,镇痛效果确切、口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持续应用可提高癌痛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临床治疗中重度癌痛的首选药物之一。针对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癌痛的药理特点,近年国内外将其用于癌痛治疗过程中的剂量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诊疗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OIC)是阿片类药物应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困扰着癌痛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影响癌痛患者的疼痛控制。因此,控制OIC则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关于OIC的诊断未达成共识,有必要探讨与统一其诊断,以便交流和比较治疗效果。本研究提出了OIC相关的诊断意见并概述了OIC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同时提出OIC预防、治疗的初步流程,以利于临床工作者方便使用。
-
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指导下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126例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NRS评分、爆发痛次数、生存质量影响评分3个方面改善的情况;分析不同疼痛分级、病种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癌痛缓解的影响因素。结果:规范化治疗后NRS评分的改善率在不同疼痛分级(P=0.001)、不同性别患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不同病种间无显著性差异(P=0.112);规范化治疗后生存质量影响总分下降和爆发痛次数减少的改善率各组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疼痛分级、病种对癌痛缓解情况影响不大。抗肿瘤治疗、无远处转移两个因素是促使NRS评分、生存质量影响评分下降的独立因素;无远处转移(P=0.046)是促使爆发痛次数减少的独立因素。结论:规范化治疗癌痛带来NRS评分、爆发痛次数、生存质量影响评分的获益;接受抗肿瘤治疗、无远处转移的患者止痛治疗效果明显。
-
P-glycoprotein的新功能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肿瘤多药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多药耐药基因如MDR1、MRP1和BCRP等高表达,其中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目前公认可以诱发癌细胞发生MDR的重要分子。传统研究认为P-gp主要是作为一个药物泵将化疗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从而导致MDR。然而系列研究发现,除了介导MDR以外,P-gp还能够调节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其他生物学行为;而且研究表明P-gp的这些作用可以依赖,也可以不依赖于其药物泵的功能。这些结果表明P-gp能够通过一些新的机制促进肿瘤的进展。本文主要针对P-gp在促进肿瘤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分析
目的:比较每周期1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期和3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比较疗效与安全性指标。两项研究均为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56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且化疗方案相同,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μg/kg皮下注射,每个周期1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每日1次。结果:2个研究单中心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53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EG-rhG-CSF和rhG-CSF各使用53个周期。在使用PEG-rhG-CSF的周期和使用rhG-CSF的周期中,4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未发生率均为94.3%(50/53),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5%(4/53)和3.8%(2/53,P=0.678)。全组患者中位应用rhG-CSF天数为10(3~14)天。此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为骨痛、注射部位疼痛、心悸、发热和乏力等。结论:1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连续10剂常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似。
-
专栏导语
WHO向全球推广癌痛三阶梯治疗方案已经过去了30多年,近国外有几项多中心癌痛治疗回顾性研究的文献提示,癌痛治疗的现状仍不满意。2012年《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发表前瞻性调查研究,报道了美国肿瘤患者疼痛发生情况及镇痛情况:在3123例肿瘤患者中,2026例患者有疼痛史或使用过镇痛药物。其中33%的患者镇痛不充分;在中重度癌痛患者中,41%的患者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20%的重度癌痛患者未使用过任何镇痛药物。显然,患者未能接受足量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仍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可能存在肿瘤医生重视不足、缺乏评估、阿片药物剂量调整不及时或不能足量用药等问题。本期“癌痛治疗专栏”刊发有关癌痛评估、阿片药物滴定、癌痛规范化诊疗评估体系及阿片药物治疗中便秘不良反应处理的文章,符合规范化癌痛治疗的导向,倡导癌痛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推广舒适镇痛的理念。此次专栏文章贴近临床实际,对临床工作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可以改善阿片类药物不能足量使用的现状,有助于提升对癌痛患者的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