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림상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8179
  • 国内刊号: 12-1099/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8
  • 曾用名: 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肿瘤临床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肿瘤临床》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郝希山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建军;全志伟;杨勇;翁子毅;陈权海;杜隽铭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本院手术的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结果:病理类型共13种,良性18例(37.5%),恶性30例(62.5%).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痛、腰背酸痛、低热、消瘦、尿频尿急、月经不调和贫血.主要辅助检查为CT、B超、X线胃肠造影、泌尿系统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等.18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30例恶性肿瘤中12例(40%)实行广泛切除术,18例(60%)实行部分切除或仅作活检.实行广泛切除术者平均生存时间40±4.88个月,3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25.0%;而实行部分切除或仅作活检者平均生存时间20.83±2.84个月,术后3年与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16.7%和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2).恶性肿瘤因复发施行多次手术7例(58.3%).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不易发现,应重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手术是治疗本症的主要方法,良性肿瘤应完整切除,恶性肿瘤应争取作广泛切除术.本病复发率高,术后应定期随访.

  • 嵌合抗CD20 Fab′对B淋巴瘤细胞Raji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范冬梅;赖增祖;熊冬生;许元富;彭晖;杨纯正

    目的:研究嵌合抗CD20基因工程抗体Fab′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MTT法以及3H掺入法测定嵌合抗CD20 Fab′对Raji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MTT法测定结果显示嵌合抗CD20 Fab′对Raji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成剂量依赖性,其IC50为24μg/ml;嵌合抗CD20 Fab′对3H-TdR掺入Raji细胞无抑制作用,表明抗CD20 Fab′不影响Raji细胞DNA的合成;但嵌合抗CD20 Fab′抑制3H-UdR掺入Raji细胞,表明嵌合抗CD20 Fab′对Raji细胞RNA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成剂量相关性.结论:嵌合抗CD20 Fab′抑制Raji细胞生长,嵌合抗CD20 Fab′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 p27kip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罗昆仑;马宽生;何振平;杨金亮;董家鸿

    目的:构建p27kip1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基因转染,研究其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将人p27kip1 cDN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lneo的Not I酶切位点中,然后应用DOTAP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中,用G418筛选抗性细胞克隆,采用PCR、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外源性目的基因在靶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及表达,以及转基因细胞对裸鼠致瘤性能力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p27kip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导入QBC939细胞中.经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p27kip1基因的细胞株,p27kip1基因转染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并出现分化的迹象,其裸鼠致瘤性能力明显降低.结论:p27kip1基因具有抑癌基因的作用,在未来胆管癌的基因治疗中可能具有应用前景.

  • TUR-Bt术后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晓;李贤羿;韩志友;管德林;高居忠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TUR-Bt术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4例TUR-Bt术后并有随访结果的病例,术后定期应用THP 30mg/30ml 1次/周,连续8周以后1次/月,连续8个月.膀胱内灌注化疗,每次膀胱内保留30分钟,根据随访结果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44例TUR-Bt术后患者均定期随访6~l2个月,无肿瘤复发,6例膀胱粘膜活检阳性的病例,也未见明确肿瘤生长.结论:吡柔比星对浅表性膀胱癌有明显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对膀胱内未见明确肿瘤,而膀胱粘膜活检阳性的病例亦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甲状腺癌VEGF和PCNA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庄岩;王光明;段学宁;王文治

    目的:研究VEGF(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与PC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2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7例甲状腺滤泡状癌和1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PCNA表达.结果:VEGF与PC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两者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VEGF与PCNA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生物学行为的两个重要指标.

  •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应用

    作者:胡学锋;卫光宇;罗平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对晚期癌症伴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04例患者给予芬太尼透皮贴镇痛治疗q72h一贴.初始剂量25~50μg/h,大为150μg/h.用芬太尼透皮贴前暂停使用其它阿片类药物.随镇痛情况调整用药量.结果:总的镇痛缓解率为83.82%.对中、重度疼痛的缓解率分别为86.43%及78.13%.患者满意度高,副作用少且较轻微.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可有效控制癌性疼痛,副作用少,值得大力推广.

  • 局麻下经电视胸腔镜肺肿物切除术

    作者:李简;王晓新;贺钢枫;张诗杰;黄斌;宋言峥;陈鸿义

    目的:研究局麻下经电视胸腔镜切除肺部小肿物的可行性.方法:在熟练掌握常规电视胸腔镜手术技术的基础上,并在局麻下行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获成功后,自2000年2月到12月,对6例周围型肺肿物患者实施了局麻下胸腔镜手术.结果:除1例因发现胸腔内有致密粘连、而转行全麻开胸手术外,其余均在局麻下完成肿物切除.术中冰冻病理诊为结核病变3例,转移癌和炎性假瘤各1例.手术时间120~200分钟.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结论:局麻下经胸腔镜能够完成肺周围病变切除术.该方法经济、微创、对麻醉要求低,利于临床普遍开展.

  • 原发性食管腺癌(附36例分析)

    作者:徐启明;周乃康;刘颖;印婉玲;孙玉鹗

    目的:总结原发性食管腺癌(PEAC)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其临床生物学特征及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外科治疗的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PEAC占同期手术病理证实1 613例食管癌的2.2%.按1997年新的国际食管癌TNM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a期14例,Ⅱb期8例,Ⅲ期11例.手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37.5%,16.7%,0(P<0.01),其总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26.9%.手术5年后死于转移癌占77.8%.结论:PEAC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影响PEAC手术后长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为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外侵程度和手术方式.提高早期PEAC的发现率和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术后远期疗效档

  • MMP-9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雷;林建华;张声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MMP-9、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骨肉瘤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骨肉瘤、15例骨软骨瘤和15例正常骨组织行MMP-9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对60例病例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MMP-9在骨肉瘤中呈普遍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骨软骨瘤及正常骨组织,与软组织浸润、Ki-67呈正相关,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结论:1)MMP-9可作为骨肿瘤恶性表型的标志,可作为骨肉瘤诊断的辅助指标.2)MMP-9是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的标志.

  • 肝细胞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连君;王文亮;司晓辉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在66例人肝癌组织和24例人正常肝组织,以及3种人肝癌细胞系HCC-9204、SMMC-7721、HHCC和1种人正常肝细胞系QZG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肝癌组织的bcl-2和bax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其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bcl-2蛋白在正常肝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只有4.2 %(1/24),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5.8 %(17/66),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ax蛋白在正常肝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0.8 %(17/24),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3.9 %(29/66),二者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织的bcl-2和bax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其病理分级之间均未见明显的相关性.在正常肝和肝癌组织中,bcl-2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bax蛋白(P<0.01,P<0.05).在正常肝细胞系QZG中未见明显的bcl-2阳性信号,bax蛋白的阳性细胞计数率为61.0%.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HHCC的bcl-2蛋白阳性细胞计数率分别为14.3%和11.8%,bax蛋白阳性细胞计数率分别为58.3%和47.1%.肝癌细胞系HCC-9204中未见明显的bcl-2阳性信号,bax蛋白阳性细胞计数率为43.2%.结论:与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癌组织可出现bcl-2蛋白表达低度升高,bax蛋白表达下降.正常肝和肝癌组织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bax蛋白.肝癌和正常肝细胞系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很低,可见中等程度的bax蛋白表达.

  • 马蔺子素与放疗合用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分析

    作者:林华明;朱土福;陈梓宏

    目的:评价马蔺子素与放疗合用治疗鼻咽癌疗效.方法:用60Co-γ射线常规外照射,包括鼻咽部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原发灶DT 68Gy,颈转移灶(或预防照射DT 40Gy)DT 60~72Gy,治疗组放疗前1天开始口服马蔺子素,110mg/次,2次/日,连用直至放疗结束.结果:半量疗效及全量(结束时)消失率:治疗组原发灶66.7%及96.7%,颈淋巴结转移灶69.2%及92.3%.对照组原发灶42.9%及71.4%,颈淋巴结转移灶48%及60%.半量疗效及全量消失率比较原发灶提高23.7%及26.4%,转移灶提高21.2%及32.3%.结论:马蔺子素与放疗合用治疗鼻咽癌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马蔺子素有放射增敏作用.关健词鼻咽癌放射治疗马蔺子素放射增敏

  • P-糖蛋白,GST-π,TopoⅡ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军航;马琳;崔肃;赵翔;马业罡;王征

    目的:探讨P-gp、GST-π、TopoⅡ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P-gp、GST-π、TopoⅡ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gp、GST-π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升高,表达率分别为58.02%和72.84%,P-gp 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癌肿浸润深度有关(P<0.05).GST-π的高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TopoⅡ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表达率为61.73%,TopoⅡ的表达降低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存在着P-gp、GST-π、TopoⅡ表达水平的变化,临床检测P-gp、GST-π、TopoⅡ对食管癌化疗方案的制定、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乳腺乳头状瘤病癌变的临床诊治

    作者:刘红;范宇;惠锐;方志沂

    目的:探讨乳腺轻、中及重度乳头状瘤病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及其诊治策略.方法:对1993~1996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87例乳头状瘤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复习病理切片并重新做出病理诊断.结果:由于重度乳头状瘤病患者均接受全乳切除术,故术后无癌变发生.在31例轻度乳头状瘤病患者中亦未发现癌变病例.而在35例中度乳头状瘤病患者中,有5例于术后3~9年间因局部复发性肿物再次住院并被确诊为乳腺癌,病理类型多为浸润性癌.首次就诊时2例表现为局部肿物,2例为乳头溢血,1例为肿物伴溢血.3例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其中2例为母亲患乳腺癌.病理诊断方面,除1例细胞异型稍明显外,其余病例无特殊表现,均符合中度乳头状瘤病的病理诊断.结论:乳头状瘤病多以局部肿物或乳头溢液、溢血为首发症状,虽为良性病变,但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应积极手术治疗.由于其病变范围广泛,手术切除范围应更广泛,并行标本断端以确保病变的完整切除,降低癌变的发生率,尤其对于那些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乳腺癌家族史),应密切随访观察.

  •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锡山;王宽;张岂凡;陈峰;张殿忠;傅松滨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ELISA(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反应)方法,定量检测68例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分别按计数和计量资料统计.结果:68例胃癌组织中,60例端粒酶活性表达(88.24%),而40例癌旁非癌组织中,6例端粒酶低活性表达(15%),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χ2=4.87 u=2.01 P<0.05);与组织分化呈负相关(χ2=4.34 u=2.17 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统计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可能成为临床胃癌诊断的辅助方法,且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术式及预后评估的意义.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可能更有利于揭示其在恶性肿瘤中的角色.

  • 尿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及术后监测

    作者:徐祗顺;刘海南;周春文;傅强

    目的:探讨尿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以及尿VEGF做为瘤标的价值.方法:用抗体夹心ELISA法测量58例研究对象的尿VEGF,并与尿细胞学检查比较(双盲法).其中28例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每3个月随访1次,6例复发.结果:尿VEGF在膀胱癌组高于非膀胱癌组(P<0.001);G1级癌分别低于G2、G3级癌(P<0.05),在早期复发组高于未复发组(术前)(P<0.05),尿VEGF诊断实验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3.3%、85.7%.结论:尿VEGF水平可反映膀胱癌的预后、复发;尿VEGF做为诊断和术后监测瘤标有较高价值,优于尿细胞学检查.

  • 色素胃镜与胃癌的诊断

    作者:张学彦;康莉杰;高善铃

    在胃镜下及时正确地诊断胃癌,一直是胃镜医师的重要课题。目前随着胃癌介入治疗的广泛进行,正确诊断微小胃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能胃镜治疗的早期胃癌直径一般小于2.0cm改进胃镜的诊断技术对于胃肠粘膜病变治疗有重要意义,通过向胃粘膜喷洒药物观察粘膜颜色改变等染色胃镜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性[1]。口服或将染料喷洒在胃粘膜上,或经静脉或动脉注射染料色素后,作胃镜检查,叫染色法胃镜检查,简称色素胃镜。也可在胃镜下局部注射染料,观察胃癌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 肺小细胞癌卵巢转移1例

    作者:贾锋;马龙广;代勇

    患者,女性,31岁.因左侧胸痛10余天,于1999年5月2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脾未及.胸部CT:左肺门见一较大分叶状肿块,内缘与肺门分界不清.纤支镜活检病理:支气管燕麦细胞癌(左肺).给予CE方案化疗2周期.2周后行常规放疗,病灶全部消失,后又行CE方案化疗3周.于2000年3月又因下腹疼痛、坠胀1个月余,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神志清,腹软,肝脾未及.下腹正中触及一肿物,质稍硬,有压痛,无反跳痛.妇科检查:宫体后位,其前上方触及一肿物约10cm×9cm×8cm,质稍硬,活动度尚可,边界清.双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B超:宫体前上方见一12.27cm×11.88cm×9.05cm实性中等回声光团,边界尚清楚.临床诊断为:盆腔肿瘤.于2000年4月1日手术.手术见:少量血性腹水,左右卵巢均增大,分别为12cm×10cm×8cm、4cm×3cm×3cm,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样.大网膜上少许沙粒状物,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及大网膜、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双侧卵巢转移癌(卵巢组织中有肺癌组织的细胞结构).

  • 多发性神经鞘瘤致梗阻性黄疸1例

    作者:郭一滨;吕民生;皋岚湘

    患者,男,31岁.全身皮肤黄染3个月,尿黄、大便灰白、纳差、无腹痛、发热及体重下降,1997年4月入院.  既往史:1996年8月行右髋部肿物切除,病理报告:神经纤维瘤.1996年10月行右项部肿物切除.病理报告:神经鞘瘤.  查体:全身皮肤黄染,上腹剑突下可触及7cm×7cm肿物,质中等硬,光滑,边界清,无压痛,肝肋下4cm,胆囊、脾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化验:ALT:2 472U/L、TBIL:105.7μmol/L、DBIL:81.5μmol/L、AKP 874U/L、γ-GT 498U/L.  B超检查:肝左叶后方显示10.0cm×7.2cm×7.9cm混合性肿物.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上段显示不清,可见5.4cm×3.4cm中等回声结节.胆囊正常,肝右前叶可显示3.6cm×2.6cm边界清、中低稍强回声,考虑:腹腔囊实性肿物,肝内胆管扩张,胆道高位梗阻,胆总管上段及肝总管新生物,肝内实性占位.

  • 右主支气管内脂肪瘤1例

    作者:杨志强;王军;胡国栋;胡德宏;韩清海;李伟

    患者,女性,42岁.因咳嗽、憋气30年,加重并发热半月入院.检查:右肺呼吸音消失.胸片示:右肺不张并胸腔积液.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隆突下0.8cm右主支气管腔内一圆形肿物塞满管腔,表面光滑,触之活动,纤维支气管镜不能通过.行病理检查示:炎症表现.于1998年10月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取右后外侧切口,术中见右肺不张,缩于肺门,胸腔内大量淡黄色积液.吸净积液,显露右主支气管并纵行切开,见一表面光滑的肿物塞满管腔,其基底部附着于管腔右前壁,肿物下极呈分叉状,分别插入叶支气管内.手术切除肿瘤及其基底部附着的右主支气管0.7cm,吸出远端支气管内大量粘稠分泌物后行支气管端-端吻合术.张肺,肺复张良好.术后静滴抗生素控制感染,恢复顺利,肺功能改善明显,20天后痊愈出院.随访1年,状况良好,已恢复体力劳动.术后病理诊断:右主支气管脂肪瘤.

  • 肝梭形细胞型神经内分泌癌1例

    作者:严相近;欧阳雪;胡爱侠

    患者,男性,46岁.1998年4月起感上腹部疼痛不适,以隐痛为主,呈无规律间歇性.于当地医院做CT:肝占位.遂于1999年12月3日转入我院.常规检查B超发现左腹部占位,拟诊"胰尾癌”,于同年12月13日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横结肠系膜,近脾门区,肿瘤约10cm×8cm×8cm,呈椭圆形,压迫横结肠,与横结肠不相连.同时探查肝脏见肝左叶可及5cm×5cm×3cm之不规则肿块,肝右叶有10cm×8cm×8cm之肿块,质硬,周围粘连明显.病理检查:送检肿块较大,10.2cm×9.3cm×8cm,有包膜,表面灰红色,有小结节突起.切面大部坏死,呈灰黄色,质地粗糙.部分呈灰白色,质地较均匀.显微镜检查:肿瘤中央组织切片显示瘤细胞大片坏死,周围组织见肿瘤细胞多数呈短梭形,排列紧密,血窦丰富(图1).部分瘤细胞有上皮样分化,可见真性菊形团结构(图2).包膜较薄,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查:AE1/AE3(+++)、S100(++)、Leu7(++)、CHA(+)、Gastrin少数(+)、HBME1(-)、Calretinin(-)、Sy(-)、Sero(-)、Calcitonin(-)、LeuM1((-)、Se(-)、Desmin(-),嗜银染色(++).

  • 胃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1例

    作者:杨;徐如良;毛国庆

    患者,女,36岁.主因"上腹部饱胀伴呕吐半月”于2000年7月6日入院,在外院行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癌.我院胃镜报告:胃癌(Borrmann Ⅳ).活检病理未找到癌细胞.MRI检查:胃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胸片,头颅CT,骨扫描未见转移灶.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发现肿瘤浸润或转移,肿瘤位于胃窦部及胃体小弯侧,多发性,大肿块约8cm×10cm,质稍硬,浆膜层光泽消失.行"胃癌根治术(D2),近全胃切除,毕Ⅱ式吻合术”.术后本院病理报告:(胃窦部)慢性溃疡,淋巴结未发现癌细胞.经全市病理会诊,仍肯定上述诊断.将切片及蜡块寄至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病理科,报告为:1)胃部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B细胞淋巴瘤(Low grad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ype,or MALtoma).2)胃溃疡.注解:大量不典型淋巴样细胞侵入至胃粘膜及粘膜下层,少部分侵至浆膜下,具嗜侵腺上皮特性,局部形成"淋巴上皮病灶”.免疫组化:CD20(+),CD3(-),表明B细胞来源,λ与κ之比为21,CD43(+),表明具有肿瘤性.见图1~4.

  • 胸腺瘤合并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作者:储真真;胡凯文;陈信义;孙颖立

    患者,男性,48岁.因胸闷气短,于2000年8月17日来我院住院诊疗.血常规RBC:1.78×1012/L,Hb:54g/L,PLT:282×109/L,WBC:9.5×109/L,EPO正常.腹部B超示:肝大、脾大,左侧胸腔积液.胸部CT示:浸润性胸腺瘤,纵隔型肺癌不除外,并伴胸腔及两肺转移.骨髓穿刺示: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8月22日在CT引导下行针吸活检涂片,细胞学检查报告:低度恶性胸腺瘤.诊断:侵袭性胸腺瘤合并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肺转移、胸膜转移、左侧胸腔积液.9月26日转北京协和医院行胸腺瘤切除术.手术所见:壁、脏层胸膜广泛结节,前上纵隔肿物广泛侵及左肺上叶内侧,肿物表面结节状,质硬,欠活动,侵及心包、无名静脉、膈神经及主、肺动脉窗.行胸膜(壁层)剥脱术及前上纵隔肿物大部分切除术并送检.镜下见:肿瘤由肿瘤性上皮成分与非肿瘤性淋巴细胞混合组成,两种成分比例大致相等.上皮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及梭形,核大,部分细胞核仁清楚,部分上皮细胞呈实性团,未见哈氏小体.病理诊断:浸润性胸腺瘤(混合型).术后诊断:侵袭性胸腺瘤合并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双胸腔、肺转移,左侧胸腔积液.一个半月后从北京协和医院回到我院.Hb波动在67~79g/L之间,胸腔积液明显减少,患者乏力自汗、心悸气短、纳差,大便调,苔薄白,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舌体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中医辨证:气血两虚.立法:益气养血.中药以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处方: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2g、当归10g、川芎8g、白芍12g、熟地15g、黄芪40g、肉桂10g、焦三仙15g、大枣12g、陈皮10g,水煎服,日1付,日2次.若血红蛋白低于4g,静脉输压积红细胞.

  • 美施康定控制癌症疼痛剂量个体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姚嫱;朱思伟;李维廉

    在接受积极治疗的癌症患者中30%~50%经历着中度至重度的疼痛,成功的控制癌痛已成为对这些患者综合医疗关怀的核心,为更好控制癌痛,半年来我们应用美施康定(MST 硫酸吗啡缓释片)对30例重度癌痛患者的剂量个体化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 肺癌伴恶性胸水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丰民;沈海波

    肺癌伴恶性胸水是晚期肺癌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难题.以往主张化疗和对症治疗,但疗效极差,患者常在短期内死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化疗更好的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科1996年至1999年间多学科综合治疗30例肺癌伴恶性胸水患者的临床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7~72岁.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12例,腺癌14例,小细胞癌4例.淋巴结转移:N0 14例,N1 11例(N1伴支气管切缘阳性1例),N2 5例.TNM分期:T4N0M0 14例,T4N1 11例,T4N2M0 5例.手术方式:肺单叶切除18例,全肺切除8例,肺两叶切除4例.胸膜癌性结节烧灼20例,部分或全胸膜剥脱10例.术后18例经过2个疗程以上的化疗(DDP或TAXOL为主),7例放疗+化疗(放疗剂量为50Gy,放射野为纵隔+两锁骨上区).肿瘤≤3cm 14例,>3cm 16例.生存率用寿命表法计算.

  • 烧伤疤痕癌33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小静;宁金龙;高学良;汪春兰

    烧伤疤痕癌(Bunr Scar Carcinoma)是在热源性致伤的瘢痕基础上发生的癌变,为瘢痕中常见的一种.我科自1983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烧伤瘢痕癌33例,占同期收治烧伤瘢痕挛缩崎形患者总数的(1 950)1.79%,均行手术治疗,经随防6个月~5年,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榄香烯乳加VP及V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对比观察

    作者:周定

    顺铂加西艾克或诺维本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在39%~46%之间,被认为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较好的联合化疗方案。在此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其他抗肿瘤药物1 如阿霉素、丝裂霉素等1 似不能提高疗效1 反而可能因毒副反应加重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索进一步提高抗肿瘤药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我们观察了榄香烯乳+VP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榄香烯乳为大连金港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并与VP随机对比。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意义

    作者:徐惠绵;陈峻青;王舒宝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合理淋巴结清除术的原则和适应证.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转移淋巴结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及淋巴结的检出率.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8%,以No3、No7为高;不同病期的转移率有明显差别;转移淋巴结数量、级别和类型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癌栓(+)、FDP、TPA高表达,E-cd低表达和DNA含量增高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中胃壁内注射CH40,认识淋巴结跳跃性转移规律,切除标本美蓝染色结合淋巴结连续切片,对提高淋巴结清除率和检出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针对胃癌淋巴结清除率、分型、分期、分级和计量学,以及淋巴结转移率、检出率和分子标志物研究,对选择合理根治术式、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肝癌188Re放射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作者:边惠洁;陈志南;邓敬兰;娄超

    目的:研究新型核素188Re标记的抗人肝癌单抗片段HAb18 F(ab′)2对荷肝癌移植瘤裸鼠的抑瘤效应.方法:建立荷人肝癌移植瘤裸鼠模型.选择肿瘤体积为(30~150)mm3的动物随机分5组,其中3组分别尾静脉注射188Re-HAb18 F(ab′)2 3.7、11.1和18.5MBq,给药2次,观察动物体重和肿瘤体积变化.处死动物,摘取瘤体,石蜡包埋,进行HE染色.结果:3组剂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瘤效应增加.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动物平均体重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检查表明,随着剂量的增加,肿瘤细胞核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从凝固、核碎裂直至溶解.结论:188Re - HAb18 F(ab′)2是一种新型核素的肝癌导向治疗剂,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可为其过渡到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肿瘤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