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중국강복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242
- 国内刊号: 11-254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采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配合常规康复治疗,15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训练.在治疗前及4个月治疗后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Barthel指数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和步行时平衡功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
等速向心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腿部肌群等速向心肌力训练对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水平的作用.方法: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168膝)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85膝),进行推髌骨、股四头肌训练及楔形垫行走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等速组50例(83膝),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患腿肌群等速运动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时接受等速肌力测试及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作为康复疗效判定标准.结果:经过8周的系统康复治疗,等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屈、伸肌峰力矩(PT)、总功量(TW)、平均功率(AP)和伸屈肌单次大作功量(MRTW)均较前有改善,等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两组的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较前有改善,等速组Lysholm评分较对照组进步明显(P<0.01).结论:等速向心肌力训练明显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部肌群力量,改善关节功能.
-
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n=20例:B,n=20例),A组接受颈2椎旁阻滞治疗,B组接受手法复位联合颈2椎旁阻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的发作次数及服药剂.结果:A组接受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患者的每月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的剂量分别为:2.5±1.1d 、1.0±0.30次、200±50mg/d和7.6±3.5d、1.6±0.4次、860±80mg/d均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的数据分别为:2.3±1.0d、1.2±0.45次、300±75mg/d和3.7±2.3d、1.0±0.33次、350±100mg/d,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3-4个月,患者每月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NSAID的剂量均较A组:7.6±3.5d、1.6±0.4次和860±80mg/d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阻滞,但其远期疗效尚待探讨.
-
慢性腰痛患者站立位躯干屈伸运动时腰背肌的功能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腰痛(CLBP)患者在站立位矢状面屈伸运动时腰背肌功能状况的变化,揭示其改变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5例和健康人25例,在站立位进行躯干的屈曲伸展运动,运用表面肌电图(sEMG)仪和摄像系统同步采集记录双侧L2/3、L4/5水平长肌、多裂肌在站立位,前屈运动、完全屈曲及回到直立位不同运动时相的sEMG值.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站立位时,长肌及多裂肌均方根(RM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出运动时,长肌及多裂肌RMS值增大,完全屈曲时,长肌及多裂肌RMS值减小,腰痛组在前屈运动和完全屈曲时,长肌和多裂肌RMS值较健康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由屈曲位回至直立位时,腰痛组长肌和多裂肌的RMS值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组长肌和多裂肌的屈曲-放松比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时相对两组受试对象的长肌和多裂肌RMS值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躯干屈伸运动中,健康人腰背肌存在屈曲-放松现象(FRP),腰痛患者腰背肌功能发生疼痛适应性改变,表现为屈曲-放松反应缺如和主动活动机能不足.
-
CT三维成像精确定位卵圆孔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CT三维成像精确定位卵圆孔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近、中期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穿刺前,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通过计算机测量以明确穿刺方向和深度,按Hartel前入路穿刺.穿刺后,再次通过三维CT扫描和三维重建以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神经电生理测试定位明确卵圆孔位置,穿刺卵圆孔定位成功后,行射频温控热凝术,观察术后近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并对中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术中所有患者穿刺均成功,术后全部患者疼痛缓解,近期疼痛缓解程度和有效率随时间增加,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随访27例,有效率为88.89%,1例复发,占3.70%.结论:经CT三维成像精确定位卵圆孔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
两种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两种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例偏侧面肌痉挛随机分为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分别采用50U/ml和25U/ml浓度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浓度治疗均有效,3个月内Cohen评分值在高浓度组下降2.25±0.55,低浓度组下降2.20±0.62,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F=0.36,P=0.556).高浓度组(2.40±1.39)d起效,低浓度组(2.25±1.21)d起效,起效时间两组无差异(F=0.72,P=0.408),而高浓度组比低浓度组疗效持续时间更长.两组均无过敏和全身中毒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浓度组75%,低浓度组20%,高浓度组大于低浓度组(P<0.0005).不良反应持续时间高浓度组(5.67±1.49)周,低浓度组(3.50±0.58)周,高浓度组不良反应持续更长(P=0.014).两组不良反应均未做特殊处理,较短时间内自行消失.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疗效肯定,高低两种浓度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进行选择.
-
视动力刺激对下背痛患者姿势控制的影响
目的:研究下背痛患者站于不同支撑面接受视动力刺激时的姿势控制特征,为进一步认识下背痛和丰富治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和证据.方法:选取13例25-40岁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为实验组,年龄、性别一致的1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试者站于由随机运动点构成的投影屏幕前,点的运动分为向前汇聚(-)和向后扩散(+)两种,点移动速度有80°/s,40°/s和20°/s 3种.视觉刺激采用刺激—间歇的间]断刺激模式,并使用压力平衡板记录每位受试者在平板和软垫两种支撑面上接受视觉刺激时,双侧足底压力中心(COP)的移动情况,包括Y轴峰值移动速度、不同阶段移动幅度标准差(SD)和X轴移动轨迹总长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站于稳定平面时,实验组COP各项参数的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站于不稳定平面上,只有接受+40°/s的视觉刺激时,实验组体息中期标准差(SD)值为(3.74±1.22),对照组为(2.83±0.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接受同样刺激时,两组站于不稳平面时COP的各项参数均显著高于稳定平面(P<0.001).结论:下背痛患者在任务环境更复杂时,对视觉信息,特别是向后的信息,依赖程度增加,姿势调整效率的降低,提示对下背痛患者异常运动模式的治疗需要考虑任务环境因素.
-
连续硬膜外输注消炎镇痛液治疗不同病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研究
目的:比较连续硬膜外输注利多卡因和甲基强的松龙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胸腹部PHN患者70例,皮损位于T3-T11脊神经支配区.按照入院时疼痛持续的时间分为5组:Ⅰ组(n=13),疼痛持续1-2个月;Ⅱ组(n=15),疼痛持续2-3个月;Ⅲ组(n=16),疼痛持续3—6个月;Ⅳ组(n=12),疼痛持续6-12个月;Ⅴ组(n=14),疼痛持续12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在CT引导下置入硬膜外导管,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输注利多卡因和甲基强的松龙,连续输注18-20d,如果患者自控镇痛次数超过10次/d,则加用曲马多进行治疗.采用数字模拟评分法(NRS)评定疼痛强度.结果:硬膜外阻滞期间所有患者均达到满意镇痛,但Ⅲ组、Ⅳ组、Ⅴ组的镇痛泵使用数量和曲马多用量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出院后7d,总有效率10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Ⅰ组和Ⅱ组的NRS评分明显低于Ⅴ组(P<0.05).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Ⅰ组和Ⅱ组的有效率仍明显高于Ⅲ组、Ⅳ组和Ⅴ组(P<0.05);出院后3个月,Ⅲ组、Ⅳ组和V组患者的NRS亦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出院后6个月,Ⅰ组患者的NRS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5);除Ⅰ组外,其余各组均有高于20%的患者治疗无效.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R2=0.945).结论:连续硬膜外输注利多卡因和甲基强的松龙对病程<3个月的PHN患者的疗效优于病程≥3个月的患者.
-
持续硬膜外输注镇痛结合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四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四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持续硬膜外输注镇痛结合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的临床结果.方法:32例四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采用硬膜外置管持续输注镇痛治疗,n=17)和联合治疗组(B组,采用持续硬膜外置管镇痛3-4周后行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3次,n=15),比较治疗前后7d、1个月、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缓解率、生存质量评分(QOL)、麻木评分、肌力下降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1年,B组的VAS、QOL、疼痛缓解率均优于A组(P<0.05),同时A、B两组的麻木发生率和麻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无肌力下降发生.结论:四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持续硬膜外镇痛结合交感神经射频毁损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长期疗效高于单纯持续硬膜外镇痛,同时并不增加麻木及肌力下降的发生率.
-
葛根素对运动大鼠血液流变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分析葛根素干预对运动训练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60只8周龄SD雄性大鼠,30只口服葛根素组和30只对照组,葛根素组再分为10只葛根素安静组,20只葛根素+训练组(10只为运动后即刻组,10只为运动后恢复24h组);同样30只对照组也分10只安静组,20只训练组(10只为运动后即刻组,10只为运动后恢复24h组),建立力竭游泳训练模型.通过灌服葛根素干预后,观测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测试各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淘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结果:①安静时:与对照组相比,葛根素组大鼠全血黏度显著降低[(8.41±0.76),(6.51 ±0.92),P<0.05],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降低[(1.23±0.76),(0.98±0.72),P<0.05]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降低[(16.65±2.45),(14.78±1.55),P<0.05];②运动后即刻时:与对照训练组相比,葛根素训练组全血黏度显著下降(P<0.05),血浆黏度显著降低[(1.75±3.3),(1.58±0.21),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下降[(21.37±4.78),(19.43±5.86),P<0.05],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下降[(1.58±0.90),(1.39±0.99),P<0.05],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0.71±0.45),(0.57±0.43),P<0.05];③运动后恢复24h:与对照训练组相比,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P<0.05),血浆黏度差异无显著性差异[(1.45±0.47),(1.52±0.26),P>0.05]④游泳至力竭时间:葛根素组游泳时间较对照组有显著延长(P<0.05).力竭延缓率达到28%.结论:葛根素可显著改善运动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功能,使大鼠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B-3在调节胚胎来源神经干细胞分化和迁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NB3基因在调节小鼠探讨神经干细胞分化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来源于E14.5d NB3缺失和野生型小鼠海马的神经前体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NB3缺失对神经干细胞(NSCs)诱导分化后神经元分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①NB3在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中表达,并和干细胞的标记分子Nestin共定位;②NB3基因缺失后对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但在用1%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后,NB3缺失的神经干细胞产生更多的神经元;③与对照组相比,从NB3基因缺失的神经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神经元表现为相互聚集而不向神经球外迁移.结论:NB3在神经元的再生和迁移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Cdh1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及Cdh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A)、步行训练组(B)、针步组(C)、对照组(D),每组30只,及假手术组(E)、空白组(F),每组15只.A、B、C、D组采用切割型脊髓损伤模型法制备SCI模型;E组仪暴露脊髓.并于术后3d开始A、B、C组相应治疗,D、E不予治疗,F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3、5、7、14、21d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及提取脊髓损伤节段组织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测定PCR检测损伤区Cdh1 mRNA的表达.结果:21d后治疗组BBB评分明显高于D组,其中C组高,B组次之,A组少,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dh1mRNA的表达C组高,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P<0.01);A、B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A、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或针刺治疗都对SCI大鼠运动功能及损伤部Cdh1 mRNA的表达具有良性作用,二者结合疗效更为显著.
-
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肌电活动和组织形态学特征
目的:观察损伤性大鼠肌筋膜疼痛模型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特征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两组,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造模干预.造模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寻找触发点、记录触发点的肌电活动、病理解剖取材,然后进行触发点肌电分析和观察肌纤维病理组织形态.结果:A组大鼠没有出现触发点,B组大鼠平均出现2个触发点.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自发肌电活动,实验组除了出现自发肌电活动外,其肌电电位是一种纤颤电位,与对照组的正常肌电电位有明显的区别.实验组的病理切片发现聚集的圆形或椭圆形肌纤维结节以及粗细相间的连续梭形肌纤维.结论:肌筋膜触发点是一种区域性堆集并具有肌电信号异常的挛缩肌纤维.此特征也反证了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建立的大鼠触发点动物模型是有效的.
-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细胞病理学研究进展
1979年,Park等[1]首先提出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即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和节段不稳定,起源于椎间盘内部的腰痛,至少40%的慢性腰痛都是因此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即椎间盘退行性变和疼痛伤害感受神经向椎间盘内浸润生长.关于椎间盘退行性变机制的研究迄今不过短短十余年,但免疫组化、原位酶普法、原位杂交和定量图像分析等新技术的相继出现为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方法.神经的浸润生长往往并发血管的浸润生长,是引发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操控这一病理过程就成为治疗的关键.
-
康复医学在多学科疼痛治疗发展中的作用
康复医学与疼痛医学密切相关,由于这与两个学科的多学科组成和基础与临床紧密配合两个学科基本特点,使得这两个学科相互促进并各自得到长足发展[1-2].国外多学科疼痛治疗已经发展60余年,且相对于其他单一疗法有更强的循证依据[3],其中物理治疗、康复护理和疼痛认知占重要比例.目前国内两者结合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地医院有各自解读、各自为政,出现设置模式多样,诊疗范围重叠,诊疗不规范,导致患者多次重复诊治、资源浪费,治疗效果差异犬[4].而我国康复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即中医药和西医药相整合,形成"整合医学",使之在疼痛治疗具有潜在而独特优势[5].
-
脉冲磁刺激治疗在疼痛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利用电和磁刺激缓解疼痛在临床上已经应用多年[1].特别是直接的电刺激如经皮电刺激等的临床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相比而言,磁刺激在疼痛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且主要局限在经颅磁刺激[2].磁场无痛的穿透深层次神经结构的能力相对容易获得,使其在治疗疼痛性疾病具有较大的潜力.特别是在近几十年里,大量学者对经颅脉冲磁刺激及其作用的研究已作了大量报道,使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也有大量文献报道了脉冲磁刺激能缓解多种疼痛.本文就脉冲磁刺激在疼痛领域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
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超短波、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CV)属于椎动脉颈椎病的范畴,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1].其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多由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或颈交感神经激惹受刺激所引起,可伴有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声音嘶哑、视物不清、听力减退等症状.临床上对该症治疗比较棘手,通常采用传统的药物,牵引,按摩等疗法效果多不理想,治疗周期长、迁延不愈、容易复发等特点.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手段,我科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超短波、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症3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同时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
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治疗脑外伤后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脑外伤在我国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除了造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康复治疗的进行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我科对脑外伤患者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给予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持续蜡泥疗作用对骨折固定术后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
骨折后治疗和康复的基本原则为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1],其目的主要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由于固定后长时间制动限制了关节的活动,使肌肉不能主动收缩,静脉和淋巴同流受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水肿,进而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锻炼时,患者担心训练会影响骨折的对位,并且伴有剧烈的疼痛.降低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甚至拒绝继续治疗.
-
颈性眩晕伴头痛的病因机制探讨
以往的观点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颈性眩晕伴头痛的原因,然而该理论无法解释许多临床现象,一些严重的颈性眩晕患者不伴随头痛,患者眩晕的程度与头痛的程度也常常不一致.本文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颈性眩晕伴头痛的病因机制.
-
康复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创伤,是严重致残的原因之一,预后较差[1].脊髓损伤患者需要终身进行康复训练,而康复训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甚至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如何应用康复护理干预和心理干预措施正确引导患者积极康复,充分发挥残存功能的代偿功能对脊髓损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将我院今年4月收治的因“5·12”汶川特大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3周年后的心理状况和生存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系统化建设探析
近年来,我校进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改革组根据专业发展需求,通过梳理基础医学知识,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提出了适合于我校的基础课程系统化建设方案1国内外康复医学教育现状与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应用学科,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之一.
-
大腿截肢者步速识别系统设计
目的:设计步速识别传感器系统,安装在假肢接受腔上对行走步态进行识别方法:采用MMA7361L加速度传感器与ENC-03陀螺仪组成传感器系统,放置于假肢接受腔部位,获得大腿截肢者残肢侧运动信息.利用Quanser半实物仿真平台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传感器系统的信号,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小波变换提取信号特征值,终由K近邻算法进行速度识别.结果:该系统结构小巧,反应灵敏,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截肢者的步行速度结论:该系统放置在假肢接受腔上能够快速有效的采集运动信息并且识别行走步速,为智能假肢控制提供输入信号.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多接受药物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的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不能缓解,或出现不能耐受药物等副作用,此时可进行微创介入治疗.对于已经明确病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也应积极考虑微创介入治疗.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血流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脑血流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通过CNKI、EMBASE.com等医药学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组进行前后组内对比.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2.0软件对大脑供血主要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进行meta分析.结果:从512篇文献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个临床对照试验,涉及210例患者.结果显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以大幅度改善脑内血流,其中大脑中动脉[OR=11.438 (95%CI,4.842-27.017)>1],椎动脉[OR=8.575(95%CI,5.042-14.586)>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通过交感神经活性的改变,可明显改善颅内血流速度,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关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
1卫生部关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2012年3月21日,全国康复医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卫生部首次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康复医疗管理与发展的工作会议.会议深入贯彻"十二五"时期卫生重点工作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要求,落实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总结我国康复医疗工作取得的成绩,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思想,对"十二五"期间全国康复医疗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同志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康复医疗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显著.目前,我国康复医疗机构和康复专业人员队伍发展迅速,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康复医疗服务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康复医疗管理架构、政策架构已基本建立[1].马晓伟副部长指出,康复医疗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山东省部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探讨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模式和人们的健康观念转变,以及社会对残疾观念的认识使得社会和患者对康复的期望持续提高[1].康复医学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在我国取得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的出台[2],极大地推动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2011年上半年卫生部又先后下发《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医政发[2011]31号,以下简称《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卫医政发[2011]47号,以下简称《标准》).对医改关键年的综合医院康复科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这为各地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规范的标准.山东省是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省份,为了解山东省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的现状,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