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림상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8179
  • 国内刊号: 12-1099/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8
  • 曾用名: 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肿瘤临床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肿瘤临床》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郝希山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72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加入时机的选择

    作者:王世秀;关勇;袁智勇;宋勇春;马青山;王平

    目的:探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在序贯/交替放化疗中加入的佳时间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选取化疗开始后的6周、9周、12周为放疗加入的时间节点,在各时间节点前加入放疗为早期放疗组,反之为晚期放疗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普通放射治疗,1次/天、1.8-2.0Gy/次、5次/周;化疗方案主要为CE、EP或与CAP交替治疗.结果:共随访6~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时间节点为6周、9周、12周的早期放疗组有效率分别为71.4%、82.8%、87.5%,晚期放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5%、82.5%和75.9%,早、晚期放疗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节点早、晚期放疗组的1、3、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6周、9周、12周早期放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28、25个月,晚期放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23、23个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周、9周早期放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较晚期放疗组有增加趋势(P=0.165和P=0.099),12周早期放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优于晚期放疗组(P=0.004).结论:对于放疗方式为常规放疗的序贯/交替放化疗,早期加入放疗未能提高总生存期,但有增大无进展生存期的趋势,提示早期加入放疗的优势,尚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

  • 胃镜下微波凝固治疗食管贲门-胃底癌348例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于晓辉;王普选;张方信;戴飞;赵丽

    目的:评价微波凝固疗法治疗晚期食管癌和贲门-胃底癌348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晚期食管癌142例和晚期贲门-胃底癌206例为治疗组,选择放弃任何治疗的晚期食管癌和贲门-胃底癌102例为对照组,在胃镜下对治疗组瘤体进行微波凝固疗法,对照组仅进行支持对症治疗.结果:经1~2个疗程微波凝固疗法,治疗组有效率为92.82%,6、12、18和24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0%、88.6%、81.0%、72.1%.生存期为9.5±1.4个月,长为3年.而对照组病情逐渐加重,6、8和12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5.0%、31.0%和0,生存期为3.5±0.67个月,且微波凝固治疗费用低、创伤和并发症少.结论:微波凝固疗法是治疗晚期食管癌和贲门-胃底癌较理想的方法之一,有利于缓解癌性狭窄,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 经药盒动脉序贯输注p53基因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世晞;徐卫东;尹国文;席玮;陈骏

    目的:观察经皮下药盒动脉输注p53基因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晚期肝癌48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18例.经右髂外动脉入路皮下埋植药盒系统,根据造影表现决定灌注药物的靶动脉.治疗组在靶动脉注入p53基因(今又生,深圳赛百诺公司),每次用1012VP,加羟基喜树碱20mg,每周1次,连用3周为1疗程,30例患者分别接受1~8疗程的治疗.对照组给予羟基喜树碱20mg肝动脉灌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AFP、卡氏评分、病灶的变化和生存期等.结果:治疗组所有病例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2例出现口角湿疹,未观察到恶心、呕吐、腹泻和骨髓抑制等表现.治疗组14例腹水患者,9例明显吸收好转,对照组无一例好转.治疗组生存期小14d,长405d,平均199.6±111.8d.对照组生存期小18d,长182d,平均83.0±50.2d.两者相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前AFP是(45 064.1±42 349.8)ng/L,治疗后AFP是(33 994.7±34 750.8)ng/L,两者相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治疗前AFP是(47 573.9±39 734.8)ng/L,治疗后AFP是(49 042.5±37 285.4)ng/L,两者相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前KPS是58.8±14.8,治疗后KPS是66.8±8.4,两者相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治疗前KPS是59.2±14.4,治疗后KPS是58.3±13.9,两者相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经肝动脉序贯输注p53基因治疗晚期肝癌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 p53基因 肝癌 介入
  • 肺癌行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10例分析

    作者:陈舒展;林若柏;康明强;郑炜;陈椿;林培裘

    目的:分析肺癌术后如何预防和治疗支气管胸膜瘘.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1年1月~2008年2月以来收治的727例支气管肺癌行肺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中均采用周围有生机组织包埋支气管残端,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同时细心保护支气管残端血运,支气管残端均送术中冰冻无一例切端癌细胞残留.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10例病人患者分别采用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冲洗、经纤维支气管镜医用耳脑胶(EC胶)封堵、带膜支气管支架封堵瘘口、瘘口修补加肋间肌包埋以及胸廓成形术等方法治疗.结果:预防肺癌行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727例中有10例并发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1.4%;5例治愈,治愈率50.0%;3例因严重感染死亡,死亡率30.0%;2例瘘口未愈合长期引流,好转率70.0%.1例单纯胸腔闭式引流保守治疗治愈,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下瘘口医用耳脑胶(EC胶)封堵治愈,1例采用支气管残端修补、肋间肌瓣填塞并改良胸廓成形术治愈.10例均获随访,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提高支气管残端闭合枝术、注重围手术期高危因素的防治是预防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痿的关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一般情况、瘘口大小、感染严重程度等设计治疗方案是治疗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重点.

  • PET-CT在评价射波刀治疗肺癌及其转移灶疗效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磊;徐文贵;朱湘;宋秀宇;戴东;朱研佳;袁志勇

    目的:探讨运用PET-CT显像进行评价射渡刀治疗肺癌及其转移灶的早期治疗效果,并比较PET和CT两种显像方法评价结果的不同.方法:23例在本院接受射波刀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均进行PET-CT显像的肺癌患者,观察PET-CT显像检出的总计35个病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定量分析功能代谢学指标(SUVmax)变化率△M和形态学指标(病灶大横径Dmax)的变化率△Φ.结果:肺癌及其转移灶在射波刀治疗前、后的SUVmax和Dmax的变化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射波刀治疗前、后肿瘤病灶的代谢变化率△M和形态学大小变化率△Φ分别为(64.93±23.60)%、(32.50±57.0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ET、CT及PET-CT显像评价得出射波刀治疗肿瘤病灶的有效率分别为:94.29%、54.29%和97.14%,葡萄糖代谢变化率法和形态学大径变化率法对评价疗效一致率占54.29%(19/35),不一致率占45.71%(16/35);两种显像方法的灵敏度分别为97.01%和55.89%,准确性分别为97.14%和57.14%.结论:葡萄糖代谢变化率法在评价放疗疗效方面要比形态学大径变化率法具有明显优势,以两种方法相结合PET-CT显像在评价肺癌及其转移灶射波刀治疗的疗效上更具优势,可以为其提供一种早期、有效、直观的评价方法.

  •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建璜;李斌;钟美佐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顺铂+5-氟脲嘧啶(DCF)与奥沙利铂+四氢叶酸钙+5-氟脲嘧啶(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率及不良反应.方法:104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B组52例.A组采用DCF化疗方案治疗,B组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两组均治疗两个化疗周期以上.结果:两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65.4%(34/52),67.3%(35/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生活质量改善率59.6%(31/52),B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0.8%(42/52),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A组Ⅰ、Ⅱ度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脱发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患者能耐受.周围神经炎的发生以FOLFOX4方案居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F和FOLFOX4方案都是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较好的方案,不良反应能耐受,但对体质差、骨髓耐受差和年龄大的患者FOLFOX4方案更合适,生活质量改善方面FOLFOX4方案组优于DCF方案组,而在临床方案选择时,提示可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

  • 早期胃癌的临床诊疗特点和预后分析

    作者:方仪;郑朝旭;冯强;谢玉权;袁兴华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特点,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本院1998年至2002年在本院行外科治疗的128例早期胃癌.结果:早期胃癌的诊断发现主要依靠胃镜检查(93.0%)和上消化道造影(78%),确诊主要依据胃镜活检及术中活检.5年总生存率为90.9%.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和24%,P<0.01,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和88%,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2%和73.3%.结论:胃镜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是发现和诊断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是否转移对预后的影响不明确.

  • 60例宫颈残端癌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陈鲁;夏婷;羊正炎;朱笕青

    目的:初步评估综合治疗对宫颈残端癌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宫颈残端癌60例临床病例资料,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独立性预后因素经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判断.结果:60例患者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8%和68%,中位生存期3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P=0.001),脉管瘤栓(P=0.001)和辅助化疗(P=0.011)分别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盆腔局部复发1例和远处转移3例.发生放射性膀胱炎,阴道直肠瘘,膀胱阴道瘘并发症等共6例(10%).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鳞状上皮抗原比较结果显示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宫颈残端癌发病率低,但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远处转移多见,因而需要个体化的治疗.应严格掌握好子宫次全切除术的适应证和加强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的严密随访观察.

  • 新型光敏剂CPD4对人乳腺癌细胞体外光动力杀伤效应

    作者:乔柱;陈平;佟仲生;张斯文;林列;李淑芬

    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叶绿素衍生物4(chlorophyll derivative,CPD4)对人乳腺癌细胞系T47D和MCF-7体外光动力杀伤效应,并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结合荧光探针标记技术观察光敏剂在细胞内分布及亚细胞定位;将终浓度分别为2.5、2.0、1.5、1.0、0.5 μg/mL的CPD4加入到T47D及MCF-7细胞培养皿中,孵育2h后用670nm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照射,光剂量为10J/cm2,照毕,继续培养24h后采用染料排斥实验测定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死亡方式和凋亡率.实验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光敏剂组、单纯细胞光照组,光敏剂-细胞光照组.结果:光敏剂CPD4可穿过T47D及MCF-7细胞膜进入细胞,分布在细胞膜及胞浆中,线粒体是其亚细胞分布的主要位点之一.光动力组中光敏剂浓度分别为2.5、2.0、1.5、1.0、0.5μg/mL,T47D及MCF-7细胞死亡率分别为(76.77±6.41)%、(40.51±7.28)%、(38.4±5.35)%、(17.08±0.52)%、(11.16±0.28)%、(81.67±1.53)%、(69.67±4.51)%、(45.33±4.73)%、(17.67±2.52)%、(12.00±2.00)%.Annexin V-FITC/PI法检测PDT作用24h后凋亡率分别可达36.80%及40.90%.结论:新型光敏剂CPD4分布在人乳腺癌细胞T47D及MCF-7的细胞膜及细胞浆中,线粒体是其亚细胞分布主要位点之一;光敏剂CPD4对人乳腺癌细胞T47D和MCF-7具有良好的光动力杀伤效应,呈现量效关系,诱导细胞凋亡是其主要杀伤方式.线粒体途径促进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光动力杀伤机制.

  • 冷冻消融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韩艳萍;郭志;司同国;王海涛

    目的:分析探讨氢氦冷冻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前列腺癌患者40例,分别于氩氦冷冻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采取外周血.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PSA,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T/CD8+T、NK细胞、Treg细胞)变化情况.结果:前列腺癌患者冷冻后外周血PSA较冷冻前明显下降(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6个月CD3+T、CD4+T、CIM+T/CD8+T、NK细胞比例明显增高,CD8+T细胞比例降低(P<0.05),Treg细胞比例较治疗前降低(P<0.05).冷冻后6月与冷冻后3月比较,Treg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经氩氦冷冻治疗后Treg细胞比例变化与PSA下降呈正相关(r=0.76,P<0.01).结论: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得到一定改善,Treg细胞比例变化与肿瘤负荷大小有关.

  • CD38 ZAP-70在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曹岚;孙爱宁

    目的:检测CD38及zeta链相关蛋白-70(zeta-associated protein-70,ZAP-70)在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白血病细胞CD38和ZAP-70的表达,结合其与患者临床分期、病情进展、化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44例患者中10例(22.73%)CD38和ZAP-70同时表达阳性,22例(50%)CD38和ZAP-70同时表达阴性.2)31例CD38-患者中,初诊时处于Binet B+C期者9例(29.03%);11例CD38+患者中,初诊时处于Binet B+C期者7例(63.64%).CD38阳性、阴性表达在Binet分期上无显著差异(P>0.05).27例ZAP-70-患者中,初诊时处于BinetB+C期者6例(占22.22%);16例ZAP-70+患者中,初诊时处于Binet B+C期者10例(62.5%).ZAP-70阳性、阴性表达在Binet分期上有显著差异(P<0.05).3)23例患者予氟达拉滨单药或联合CTX治疗,16例CD38-表达者中,化疗有效(CR+PR)者11例(68.75%);7例CD38+表达者中,化疗有效者2例(14.29%).11例ZAP-70-表达者中,化疗有效者9例(81.82%);9例ZAP-70+表达者中,化疗有效者1例(11.11%).CD38和ZAP-70阳性、阴性的表达与化疗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B-CLL患者CD38的表达和ZAP-70的表达有关.2)B-CLL患者ZAP-70阳性、阴性的表达与Binet分期有关系,ZAP-70的阳性表达患者较阴性表达者的病情进展快.3)B-CLL患者CD38和ZAP-70的阳性表达者较阴性表达者的化疗疗效差,预后欠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AP-70的表达结合CD38可以作为慢性淋巴白血病的临床分型和预后判断的一个参考指标.

  •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郭洪生;杜智;高英堂;薛春样;张勤;朱争艳;王伟丽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肝细胞肝癌及癌旁组织中GPC3及AFP的表达,评价GPC3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意义,并分析其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GPC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高表达[75%(45/60)],明显高于AFP表达[35%(21/60)](P<0.005);而在距肿瘤不同距离的癌旁组织中未见表达.CPC3主要表达在肝癌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膜.根据阳性细胞比例及染色强弱,其表达模式可分为弥漫强阳性表达(27例)、弥漫弱阳性表达(8例)、局灶强阳性表达(2例)和局灶弱阳性表达(8例).统计学分析表明GPC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血清AFP值、HBsAg定性、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分级、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GPC3更特异地广泛存在于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对比AFP的免疫组化结果,GPC3对肝细胞肝癌有更显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能成为新的肝癌病理诊断标志物.

  • CXCR4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孙甲甲;陈剑秋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CXCR4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XCR4表达对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初步探讨CXCR4与肝癌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手术切除的符合实验条件的117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CX-CR4的表达状况,分析CXCR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进行生存分析和Logistic回归研究,分析各因素对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结合CXCR4的表达情况初步分析CXCR4在肝癌微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CXCR4在全部117例肝癌组织中呈不同程度表达,其表达情况在患者肝硬化程度、肿瘤Edmonson分级、肿瘤直径和术前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是否有血管侵犯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肝硬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Edmon-80n分级、肿瘤侵犯血管及CXCR4表达情况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显示患者肝硬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侵犯血管及CXCR4表达情况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XCR4在所有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中均呈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强度与肿瘤侵犯血管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同时是预测肝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胃癌组织RUNX3和CHFR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胡世莲;黄大兵;孙玉蓓;徐维平;徐修才;沈干;陈炯;姜晓东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RUNX3和CHF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其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间42例胃癌患者(男:女=34:8)的手术切除标本分为两组:一组是肿瘤组织,另一组是相应癌旁组织.胃癌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癌旁组织取自肿瘤组织5cm以外.采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组织DNA,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各42例)中RUNX3和CHFR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并用1.5%的琼脂糖凝胶对PCR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54.7%和40.4%的胃癌组织中分别存在RUNX3和CHFR基因异常甲基化,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这两个基因的甲基化率均是7.1%,癌组织中RUNX3和CHFR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PRUNX3<0.05,PCHFR<0.05).胃癌组织中该两基因的甲基化与肿瘤大小显著相关(PRUNX3<0.05,PCHFR<0.05),但与患者年龄(PRUNX3=0.711,PCHFR=0.845)、性别(PRUNX3=0.764,pCHFR=0.849)、肿瘤浸润深度(PRUNX3=0.276,PCHFR=0.542)、组织分化程度(PRUNX3=0.491,PCHFR=0.695)、病理分期(PRUNX3=0.555,PCHFR=0.237)以及淋巴结受累(PRUNX3=0.155,PCHFR=0.124)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RUNX3和CHFR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是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频繁事件,在胃癌的发生中具有肿瘤特异性.通过检测胃黏膜中RUNX3和CHFR的甲基化状态,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瘤1例

    作者:孙方浩;魏晋;刘星;陈伟;高立勇

    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临床罕见,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0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4个月"于2008年12月17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体检B超示左肾中下极低回声光团,考虑实质性肿块,行CT见左肾下极两类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密度均匀,CT增强后不强化(图1).

  • 肾盂癌肉瘤1例

    作者:于春虎;刘忠泽;李世俊;吴宪伟;朱勇

    肾盂癌肉瘤临床罕见,术前诊断困难,2008年8月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63岁.主因间断全程无痛肉眼血尿7个月于2008年8月17日入院.入院前以肾结石治疗.查体:右肾区叩痛,余无阳性体征.B超及CT示右肾盂实质性占位5.0cm×3.0cm,肿物CT值平扫37.8Hu,增强54.59Hu.术前诊断右肾盂癌.行右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肾周筋膜完整,脂肪囊无侵润,输尿管无异常.未见肿大淋巴结.手术顺利.见肾盂内充满黄色鱼肉样肿物.

    关键词: 肾盂 癌肉瘤 诊断 治疗
中国肿瘤临床分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