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림상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8179
- 国内刊号: 12-109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进展期胃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Ⅲ、Ⅳ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艾恒)150mg/m2、羟基喜树碱20mg/m2、氟脲苷750mg/m2、亚叶酸钙200mg/m2,经股动脉插管灌注化疗1次,12~14天后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29例直接手术治疗.观察动脉灌注化疗不良反应及组织学疗效,比较两组手术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分期及远期生存率.结果:试验组动脉灌注化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均属Ⅰ~Ⅱ度.试验组手术切除率为100%(31/31)、R0切除率为90.3%(28/3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2.4%(21/29)和51.7%(15/29),P均<0.05;试验组组织学有效率达83.9%,病理分期均较术前降低,其中Ⅱ期病例明显较对照组增多(P<0.05).试验组中位生存期为29.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3%、41.9%、16.1%;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7.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3%、13.8%、1013%,试验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仅3年生存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降低临床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尤其是根治性切除率作用疗效确切,并对提高患者的中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发病特点与治疗
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1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理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中青壮年男性多见(男:女=6.5:1),平均发病年龄为34.5岁;面颈部为好发部位,多见于腮腺区(33.3%);53.3%的患者伴皮肤瘙痒或色素沉着,66.7%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EC>0.05×109/L);组织病理表现为肉芽肿背景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淋巴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滤泡及生发中心形成,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明显.腺泡及肌肉组织萎缩.临床上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易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腮腺肿瘤、神经纤维瘤及颈部转移癌等,误诊率为86.7%.放射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对病变范围局限的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结论:颌面部无明显压痛的软组织包块伴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应首先考虑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可能,放射治疗可作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治疗首选,推荐剂量为30~40Gy.对孤立的、病变范围局限的病例也可采用手术切除,术后需密切随访.
-
145例胸段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14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5例,女50例;中位年龄57岁;术前肿瘤位于胸上段10例,胸中段126例,胸下段9例;肿瘤中位长度4.0 cm(2.0~12.0cm).术后病理鳞癌136例,腺癌6例,小细胞癌3例;残端阴性134例,阳性11例.术后TNM分期Ⅰ期4例,Ⅱa期66例,Ⅱ b期27例,Ⅲ期45例,Ⅳ期3例.确诊术后淋巴结转移中位时间12个月(1~121个月),纵隔淋巴结转移115例,纵隔伴锁上淋巴结转移30例.转移淋巴结长径中位长度5cm(1.0~10.7cm).其中≤5cm 92例,>5cm 53例.常规放疗47例,三维适形放疗67例,前程常规加后程适形放疗31例.合并化疗72例,单纯放疗73例.结果:145例患者放疗结束后总有效率(CR+PR)78.6%;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7.1%、20.5%、1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肿瘤部位、术后分期、术后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时间及术后纵隔转移淋巴结长径对预后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术后病理、术后残端阳性、合并锁上淋巴结转移、放疗方式、放疗剂量及化疗对预后无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分期、术后纵隔转移淋巴结长径为独立预后影响因子(P<0.05).放疗后1级放射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6.6%(24/145),2级反应发生率为51.0%(74/145),3级反应发生率为32.4%(47/145).结论:食管癌术后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行放射治疗的预后较好,而纵隔转移淋巴结长径较短者放射治疗后的预后优于较长者.
-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癌中自噬的研究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前后,晚期食管癌细胞自噬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食管癌的化疗耐药性提供依据.方法:随机筛选2005年1月~200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Ⅲ、Ⅳ期食管鳞癌21例,给予紫杉醇(PTX)加顺铂(DDP)联合化疗1个疗程前后,穿刺活检,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肿瘤细胞,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的表达,用MDC染色检测细胞自噬活性.结果:电镜显示,在化疗处理后的肿瘤细胞胞浆中出现大量的自噬泡(7.86±1.37),对照组未发现自噬泡的生成(0.03±0.28).MDC染色显示,化疗处理组细胞胞浆中存在大量的MDC标记上的点状结构(27.2±5.6),而对照组中这种结构较少(5.2±1.1).因此与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前相比,化疗后自噬泡显著增多(P<0.05),细胞自噬活性显著增加(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能够明显增加晚期食管癌细胞的自噬活性,这提示抑制自噬,有可能改善食管癌的疗效.
-
原发性颅内内胚窦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颅内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EST)又称卵黄囊瘤,被认为来自多能性原始生殖细胞,主要发生在卵巢、睾丸,少数可见于生殖腺外器官,如后腹膜、纵隔、腮腺、眼睛[1]等,原发于颅内者极为罕见.本文收集我院2000年4月至2007年12月原发性颅内.
-
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9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58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9例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的临床病理、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结果:主要症状为阴道异常出血,2例患者为肿物脱出阴道.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46.67岁(19~69岁).根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标准,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3例、Ⅳ期2例.本组8例患者接受综合治疗,2例早期患者经综合治疗分别随访36、72个月无瘤生存,2例Ⅳ期患者经放疗和化疗后进展,确诊3个月后死亡.Ⅰ、Ⅱ、Ⅲ、Ⅳ期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2、32、28、3个月.结论: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是一种浸润性强、进展快、由恶性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组成的罕见的恶性肿瘤.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远处转移预后差.
-
单侧肺动脉主干阻断在肺癌肺叶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阻断单侧肺动脉主干在Ⅱ~Ⅲ期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中的应用.回顾分析肺动脉阻断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心肺并发症.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对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30例肺门解剖结构不清、肺血管分离困难的Ⅱ~Ⅲ期肺癌患者,先于心包内或心包外游离并阻断左(右)肺动脉主干,再按不同方法完成各种肺叶切除术.结果:30例患者中Ⅱ b期5例,Ⅲa期11例.Ⅲb期14例.术中见肺上叶巨大肿瘤13例(直径>10cm),其中心包外肺动脉被肿瘤侵犯5例;肺门淋巴结广泛肿大并与肺血管严重粘连20例;肿瘤组织部分侵犯心包7例;大部分病例肿瘤组织不同程度与主动脉、上腔静脉、奇静脉粘连;3例已侵犯左侧喉返神经和迷走神经.30例患者行单纯肺叶切除12例,肺叶袖状切除并肺动脉成形术18例.在单侧肺动脉主干阻断下,术中未出现肺血管大出血,手术视野清晰,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保留了健康有功能的肺叶,避免了全肺切除,肺动脉阻断时间为10~30min.术中失血200~300ml.术后并发急性肺水肿5例,心动过速7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全组无严重心肺并发症.结论:阻断单侧肺动脉主干行肺叶切除可有效预防术中大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提高肺癌切除率,降低全肺切除率.
-
胃癌表观遗传学研究
生物基因组中表现遗传学信息决定着表观基因型,为蛋白质的制造提供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行使遗传信息的指令.长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一系列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这些改变涉及抑癌基因、细胞粘附分子、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和遗传不稳定性等,相关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基因组印记异常表达、组蛋白异常乙酰化、microRNA改变等.利用MSP等方法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是一种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方法,可以作为胃癌诊断的辅助手段.DNA甲基化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有可能成为治疗胃癌的新途径,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Pokemon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Pokemon蛋白和p53、Bel-6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okemon和p53、Bel-6在DLBCL中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LH)中的表达.结果:Pokemon在50例DLBCL和10例RLH中的表达分别为35例(70.0%)和1例(10.0%),Pokemon在DLBC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RLH中的表达(P<0.01);Pokemon在20例GCB(Gernlinal Center origin ofB-cell)型(12/20,60.0%)和30例non-GCB(non-Geminal Center origin of B-cell)型DLBCL患者中(23/30,76.7%)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53在GCB型DLBCL中的表达率(5/20,25.0%)明'显低于在non-CCB型DLBCL中的表达率(16/30,53.3%),P<0.05;35例Pokemon阳性DLBCL中p53阳性18例、Bel-6阳性16例,而在15例Pokemon阴性DLBCL中p53阳性3例、Bel-6阳性2例,在DLBCL中Pokemon表达分别与p53和Bcl-6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okemon在恶性程度较高的non-GCB型的表达率较GCB型有更高趋势.Pokemon的阳性表达与突变型p53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提示Pokemon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共同参与了DLBCL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存在Pokemon-p53细胞转化通路在DLBCL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POSTN mRNA在乳腺原发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POSTN mRNA表达在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癌中较其配对的原发癌下调,是潜在的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大样本临床病例验证,阐明乳腺癌组织中POSTNmRNA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评估其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17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癌组织中POSrrN mRNA水平;采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确定POSTN mRNA水平分组的阅值;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时序检验比较组间生存期的差异.结果:POSTN mRNA水平在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组织中低于ER阳性组织(P=0.007),在其它临床病理因素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ER阳性乳腺癌患者POSTN mRNA低水平组3年无瘤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均低于高水平组(P=0.052,P=0.033),而在其它临床病理因素各组中POSTNNmRNA状态与患者预后无关.结论:POSTNmRNA高表达是ER阳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且POSTN mRNA低表达是ER阳性乳腺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的危险指征.
-
REGgamma在胃癌组织与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REGgamma(REGγ)在胃癌组织与不同分化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组织中REGγ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胃粘膜细胞株(GES-1)、胃癌高分化(MKN-28)、中分化(SGC-7901)和低分化(BGC823)细胞株中REGγ mRNA转录情况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胃癌组织中.REGγ蛋白的表达阳性率(74.3%)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40.0%,P<0.01),且表达与肿瘤的大小(P<0.01)、淋巴结转移(P<0.05)、分化程度(P<0.01)、浸润程度(P<0.01)及远处转移(P<0.05)相关;RT-PCR结果表明在正常胃粘膜细胞株及胃癌高、中、低分化细胞株中,REGγmRNA表达水平逐渐增强,分别为0.459±0.079、0.588±0.118、0.715±0.066、0.873±0.099(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正常胃粘膜细胞株及胃癌高、中、低分化细胞株中,REGγ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强,分别为0.712±0.065、1.176±0.185、1.533±0.127、2.061±0.398,结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Gγ在正常胃粘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呈一定比例的阳性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癌肿大小、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及是否远处转移等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REGγ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相关,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其表达逐渐增强,检测REγmRNA及蛋白的表达可望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
VEGF-D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管生长和淋巴转移的关系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及正常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表达进行检测,旨在探讨VEGF-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与NSCLC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探讨VEGF-D在NSCLC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采集NSCLC标本62例及正常肺组织1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D在组织中的表达,应用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以计数淋巴管密度(LVD).结果:NSCLC组VEGF-D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组(P=0.000).VEGF-D表达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不同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0).NSCLC组LVD高于正常肺组织组(P=0.000);有淋巴结转移组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6);相关分析证实LVD同淋巴结转移范围呈正相关(r=0.379,P=0.002).随VEGF-D表达强度的差异,各组LVD存在差异,各阳性组均高于阴性组,相关分析证实VEGF-D蛋白表达强度与LVD呈正相关(r=0.437,P=0.000).结论:淋巴管密度是NSCLC淋巴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VEGF-D参与了NSCLC的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NSCLC的淋巴管侵袭和局部淋巴结转移,是评估预后和制定治疗措施的重要指标.
-
人脑胶质瘤中BMI1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基因BMI1在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使用荧光定量实时PCR技术检测基因BMI1在34例各级别胶质瘤手术切除组织及10例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对34例各级别胶质瘤组织及10例正常对照脑组织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BMI1蛋白的表达.结果:实时PCR的结果显示,基因BMI1在对照脑组织、Ⅱ级胶质瘤、Ⅲ级胶质瘤及Ⅳ级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相对值分别为0.655、2.65、5.62及5.43.胶质瘤组中BMI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恶性胶质瘤组(Ⅲ级与Ⅳ级胶质瘤)中BMI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胶质瘤(Ⅱ级胶质瘤),P=0.015,Ⅲ级胶质瘤组与Ⅳ级胶质瘤组之间未发现存在差异(P=0.90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MI1蛋白在对照脑组织、Ⅱ级胶质瘤、Ⅲ级胶质瘤和Ⅳ级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25%、100%和100%.各级别胶质瘤组织中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对照组(P=0.001).而且在恶性胶质瘤组织中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胶质瘤(P=0.000).结论:无论是在mRNA水平还是在蛋白水平上,BMI1在各级别脑胶质瘤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对照,且恶性胶质瘤中BMI1的表达要明显高于良性胶质瘤.BMI1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Ki-67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Ki-67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首诊初治T细胞NHL患者78例.治疗采用标准的CHOP、BACOP或CHOP-E方案,Ⅰ、Ⅱ期患者联合放疗.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ECOG评分、大肿瘤直径、结外受累部位数、有无B症状、LDH水平、132MG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Ki-67表达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Kj-67低表达32例,高表达46例.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之间,大肿瘤直径≤5cm与>5cm患者之间,LDH水平正常与升高患者之间的Ki-67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Ki-67表达水平与其它临床因素之间无统计学差异.Ki-67高表达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为78.3%,低表达患者为68.8%,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4).Ki-67低表达患者的PFS及OS较高表达患者长,并且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36和P=0.029).多因素分析表明Ki-67是影响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Ki-67表达水平是T细胞NHL重要的预后因素,是对IPI的重要补充,两者相结合对预测患者的病情发展、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
-
膀胱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患者,男性,52岁,2004年7月因尿频、尿急入院,影像学发现下腹部盆腔实质性占位,可能来源于腹膜后.术中发现肿物起源于膀胱,与膀胱颈部紧密粘连,向外呈膨胀性生长,压迫乙状结肠、前列腺、双侧输尿管.完整切除肿物后送病理检查.
-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
患者,女性,19岁,主因右乳无痛性肿物、生长迅速3个月于2009年1月入住外院.查体:肿物位于外下象限,约6cm×5cm,表面皮肤旱紫红色,皮温略高,质硬,触痛明显,活动度差,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