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内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중화내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78-1426
- 国内刊号: 11-213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持续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CD+4T细胞反应
目的探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Treg细胞)在持续性HCV感染患者CD+4 T细胞下调中的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Treg细胞的数量以及细胞内因子的合成;与正常人或患者CD+4 CD-25 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其抑制功能;RT-PCR检测Foxp3的mRNA表达.结果 CD+4 CD+25Treg细胞约占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 T细胞的(13.5±1.8)%,高于正常对照(5.3±0.8)% (P=0.004);主要合成IL-10,高表达Foxp3;CD+4 CD+25Treg细胞显著抑制CD+4 T细胞的增殖,以及合成IFNγ,并且抑制活性较正常人增高(P=0.034),这种作用不依赖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结论持续性HCV感染患者CD+4 CD+25Treg细胞表达增加,抑制活性增强,特异性抑制Th1反应.
-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不同发病期患者的亚组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不同发病期患者服用血脂康胶囊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结果.方法对2135例心肌梗死发病期在28 d至3个月和2735例发病期在3~60个月服用血脂康胶囊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脂康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病期在28 d至3个月的患者中,冠心病事件减少56.7%(P<0.000 1);总死亡事件减少48.6%(P=0.000 2);发病期在3~60个月之间的患者中,冠心病事件减少35.3%(P=0.000 8),总死亡事件减少20.0%(P=0.118 1).结论血脂康在发病期28 d至3个月的患者中的疗效好于在发病期3~60个月之间的患者.心肌梗死后患者尽早服用血脂康胶囊可获得更大的预防效果.
-
放大内镜联合端粒酶逆转录酶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对154例病人进行检查,放大内镜下做出实时诊断,取活组织分别送病理学检查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TERT mRNA的表达.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分为A、B、C、D、E 5型.A型:圆点状小凹;B型:线状小凹;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小凹;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结果放大内镜下B~E 4种胃小凹形态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P<0.05 ),并且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逐渐加重(Pearson列联系数=0.531, P<0.05 );C~E 3种胃小凹形态与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χ2=10.256,Pearson列联系数=0.549,P<0.05 );B、C、D、E 4型胃小凹形态间hTERT 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4,P<0.05 ).若以胃癌中hTERT mRNA表达量作为胃癌的诊断标准,病理未诊断为胃癌而放大内镜下表现为E型胃小凹的病人中65%符合该标准.结论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可反映病变程度的轻重;hTERT是一重要的胃癌标志物,随访E型胃小凹和高hTERT表达的患者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
-
广东地区3870例大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总结分析广州南方医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1985-2004年经病理确诊的3870例大肠癌的资料.结果 3870例大肠癌患者中位年龄55.3岁.好发年龄为41~70岁.其中青年大肠癌(年龄≤30岁)204例,占5.3%.随年龄增长,直肠癌逐渐减少,而右半结肠癌逐渐增加.男∶女为1.42∶ 1.3870例共检测出3958个病灶,其中单病灶3783例(97.8%),多病灶87例(2.2%).3958个病灶部位分别位于直肠2243例(56.7%),左半结肠717例(18.1%),右半结肠998例(25.2%).组织学分型为: 管状腺癌2943例(76.0%),乳头状腺癌256例(6.6%),黏液癌425例(11.0%),其他246例(6.4%).青年大肠癌分化不良者占38.2%,而中年和老年大肠癌只占29.9%和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时Dukes分期A、B、C和D期分别占234例(6.0%),1936例(50.0%),1310例(33.9%)和390例(10.1%),其中进展期癌(B、C、D期)共3636例,占94.0%.结论近20年间广东地区大肠癌的收治率逐渐增加,并随年龄增长,直肠癌比例逐渐减少,而右半结肠癌比例逐渐增加.半数大肠癌发生于直肠,其次为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广东地区大肠癌已失去中国大肠癌既往的三大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其裂解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vWF裂解酶(vWF-CP)活性,探讨vWF及vWF-CP在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法及ELISA法分别对30例SLE患者血浆vWF-CP活性及vWF:Ag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SLE患者血浆vWF:Ag(114.6±1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1.3±49.5)%(P<0.01),而血浆vWF-CP活性水平(57.7±16.3)%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6.6±1.8)%(P<0.01),狼疮性肾炎(LN)组(130.1±40.6)%血浆vWF:Ag水平显著高于非LN组(97.6±27.6)%(P<0.05),而vWF-CP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vWF-CP活性水平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r=-0.4316,P<0.05).18例肾活检的LN患者中,Ⅳ型vWF水平高,vWF-CP活性低,其余3型之间无差别.30例初发SLE患者综合治疗4周后血浆vWF:Ag水平显著下降,vWF-CP活性水平在治疗后SLEDAI评分≥9分者,无显著性升高,SLEDAI评分<9分者,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 SLE的血浆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参与SLE尤其是LN的发生发展,内皮损伤和自身抗体可能是致SLE患者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的原因.
-
COPD患者肺泡巨噬细胞源性MMP-9的表达及其酶活性变化
目的探讨TNF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泡巨噬细胞(AM)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调节机制.方法从COP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与培养AM,以0.1、1、5、10、20 ng/ml TNFα刺激24 h后,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MMP-9 mRNA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酶活性,凝胶阻滞分析实验检测NF-κB活性.结果当AM未被TNFα刺激时,MMP-9 mRNA表达吸光度比值为0.1826±0.0084, MMP-9酶活性的相对吸光度值为10 227±738.随着TNFα刺激剂量增加,MMP-9 mRNA表达相应增加,分别为0.4279±0.0204、0.5431±0.0058、0.6185±0.0208、0.6859±0.0080、0.7784±0.0208(P<0.05);MMP-9酶活性相应增强,分别为40 528±974、113 741±4547、190 696±4032、309 505±7639、427 305±9145(P<0.05).以10 ng/ml TNFα刺激AM后,NF-κB的活性较刺激前显著增强(P<0.05).结论 TNFα能够诱导COPD患者AM表达MMP-9,TNFα诱导的AM源性MMP-9的表达可能与NF-κB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EED)的临床特征和质子泵抑制剂对EED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前瞻性临床研究,在上海市的4家医院同期入选GERD患者,均符合内镜下有反流性食管炎(RE)的诊断标准,无RE者则为24 h食管pH监测阳性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进行GERD典型症状和EED相关症状的问卷调查并记录积分,有EED症状者行电子喉镜检查并记录有关征象,然后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共分析200例符合标准的GERD患者,伴有EED者95例,无 EED者105例;NERD患者66例,RE 134例,其中 65例为具有EED的RE患者.EED的症状常见的为咽球感和(或)咽部异物感,发生率为27%,其他常见的依次为咳嗽、咽喉灼痛、声音嘶哑,哮喘较少,其发生率分别为21%、16%、11%、3%.有EED的患者中并存典型GERD症状的发生率为56%,EED症状的严重程度在RE和NERD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喉镜检查示声带红斑、水肿32%,杓区红肿25%,咽后壁淋巴增生20%,未见明显异常的42% .95%的EED患者治疗8周后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较大比例的GERD患者中有EED存在,而喉镜、常规24 h pH监测对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不高,高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对EED的治疗有效.
-
卡维地洛治疗高危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评估卡维地洛治疗高危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79例伴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或肾功能不全等高危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64例不伴有高危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卡维地洛治疗.结果卡维地洛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危组空腹血糖从6.13 mmol/L下降至5.80 mmol/L,(P<0.00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从5.37、2.29和3.04 mmol/L下降至5.11、2.05和2.87 mmol/L(P<0.001),普通组总胆固醇在治疗后从4.73 mmol/L下降至4.69 mmol/L(P<0.01).卡维地洛在高危组和普通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75%和98.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卡维地洛治疗高危高血压和治疗普通原发性高血压一样安全有效.
-
多发性骨髓瘤中端粒酶的动态研究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探讨端粒酶与细胞周期的相关性.方法将38例不同阶段的MM患者分为癌前组(MGUS)、活动组(初治和复发难治)与稳定组(缓解并达到平台期),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设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FCM)提纯CD+138的MM细胞后,以荧光素标记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并通过FCM测定细胞周期.结果 (1)MM活动组端粒酶阳性率为90.5%,显著高于对照组(10.0%)(P<0.01).其中初治MM(84.6%)与复发难治MM(100.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稳定组端粒酶阳性率为1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前组2例MGUS端粒酶表达均为阳性;(2)细胞周期测定显示端粒酶表达阳性的MM细胞S期比例为(18.78±8.02)%,阴性为(5.64±4.0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端粒酶对MM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监测病情发展、评价疗效及预测预后的指标;(2)端粒酶阳性的细胞更多处于增殖期,端粒酶和细胞周期调控存在相关性.
-
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目的观察单纯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homocysteine, t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6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给予胰岛素治疗3个月.基线和治疗3个月后取空腹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Hcy,餐后2 h取血测定餐后血糖(PBG).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的单纯胰岛素治疗后,FBG、PBG和HbA1c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虽然治疗后血浆tHcy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以HbA1c 7.0%作为判断血糖控制水平的界值,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31例(45.6%), HbA1c>7.0%的患者37例(54.4%).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除FBG、PBG和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外(P<0.01), tHcy也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随着血糖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Hcy水平也明显下降.
-
急性中毒1847例临床分析
急性中毒是内科常见的急诊之一,因发病急、病情重,对人的生命威胁极大.了解急性中毒的类型、发病特点及中毒原因对预防中毒,提高诊治水平有重要价值.我院收治1847例急性中毒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急性重度砷化氢中毒的血浆置换治疗研究
砷化氢(arsine, AsH3) 是一无色、略带大蒜味的剧毒性气体,可致急性溶血及肾脏等多脏器损伤[1] ,死亡率高.血浆置换(PE)治疗AsH3中毒国内外罕见报道,我院近期采用PE治疗重度AsH3中毒病人,介绍如下.
-
一例中国人Pendred综合征家系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Pendred综合征(PDS)又称耳聋-甲状腺肿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甲状腺激素有机合成障碍性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上以甲状腺肿大和神经性耳聋为主要特征.Pendred[1]于1896年首先报道该病,Everett等[2]于1997年首先克隆了PDS基因(SLC26A4).有关中国人PDS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一中国人PDS家系从临床表现到分子遗传学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检测.
-
HIV感染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可溶性Fas、IL-16变化及其监测价值
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可溶性Fas (sFas)和IL-16检测在基层医院易于开展且检测费用相对较低.本研究观察HIV感染者血清β2-MG、sFas、IL-16变化及其监测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过敏的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IBS的症状常由饮食诱发或加重,由此推测食物过敏可能是IBS的原因之一.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采用食物过敏原皮肤试验和食物激发试验检测IBS患者的食物过敏情况,并观察食物剔除和脱敏治疗的疗效.
-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三例并文献复习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IAS)是引起低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自上个世纪70年代Hirata[1,2] 首先报道以来,近30余年来临床报道逐渐增多.正确认识IAS有助于低血糖的早期诊断和恰当处理.本研究在报道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3例IAS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我国目前已经报道的37例IAS的临床资料,并与日本的IAS资料比较,提出中国人群IAS的临床特点,供临床参考.
-
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Survivin及p27蛋白的表达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Survivin是新发现的一类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 p27与细胞周期调控密切相关,在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p27蛋白呈低表达,而在淋巴瘤组织的表达与上述结果不很一致.本研究拟同时检测这两种蛋白在NHL中的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
缺血性肠病17例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
缺血性肠病是在房颤、心脏瓣膜病变、近期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结缔组织性疾病等的基础上引起肠系膜动脉的栓塞或血栓形成,或低血容量、休克、药物等致肠道血管急性灌注不足,或在近期腹部手术、肝硬化、腹腔内炎症、血黏度增高的基础上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其他原因引起肠道的急性或慢性缺血的一类疾病.该病发病率低,约占住院病人的0.1%[1].我们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1998年至今及附属邵逸夫医院1991年建院以来共诊断的17例缺血性肠病做简要的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在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时的一些特点.
-
高血压病患者家族史阴性和阳性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家族史阳性和阴性发病特点和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研究,我们旨在加强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及其家族成员高血压一、二级预防.
-
Wermer综合征一例
Wermer综合征,又称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是一种有2个或多个内分泌腺体发生肿瘤或增生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呈家族性发病,临床上少见[1,2].国内报道不多[3],我们遇到1例,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如下.
-
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一例
患者女,43岁,上腹及右下腹阵发性胀痛1 d入院.体检:右下腹压痛.腹部B超:右下腹1个液性包块,大小4.30 cm×1.66 cm,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疑诊急性阑尾炎,手术探查.术中见回盲部肠壁及肠系膜、腹膜、大网膜广泛黏连,阑尾萎缩;行肠黏连松解、阑尾切除术.术后第7天患者出现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
Meckel憩室胰腺和胃黏膜异位并出血一例
患者男,15岁,因反复脐周隐痛伴间断便血7个月入院.发病以来发作3次暗红色血便,每次量均在1000 ml以上,经输血、止血等内科治疗便血停止,但仍有脐周腹痛、下腹不适等症状.无恶心、呕吐、发热.经当地医院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和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前5 d又发作,解暗红色血便4次,总量约1500 ml.
-
肺癌微转移的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近30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早期和中期肺癌的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但术后复发率仍有25%~50%,总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40%左右.肿瘤患者的高病死率与癌细胞发生异位隐匿性微小转移有关.在病程的早期,癌细胞就可能播散到原发灶以外的远处部位,而传统的诊断学方法不能检测到这种发生异位播散的隐匿性单个癌细胞或癌细胞集落[1].
-
骨髓干细胞移植诱导胃肠上皮细胞再生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多脏器功能障碍诊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胃肠功能成为影响多脏器功能障碍转归的重要环节.对严重创伤、出血、休克等各种打击下出现的胃肠功能衰竭,当前的治疗主要集中于胃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方面,包括氧化剂、谷氨酰胺、短链脂肪酸以及微生态制剂等的应用,但随着打击的进一步加重,单纯的保守治疗常常难以治愈.
-
脂肪性肝病与肝癌
脂肪性肝病(FLD)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动态平衡失调,以致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肝细胞脂肪变性,从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病理综合征.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3种类型.在西方发达国家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0%~24%.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FLD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已成为居病毒性肝炎之后的第二大肝病.FLD根据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1].FLD不再仅被认为是良性病变,单纯性脂肪肝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许多学者报道FLD与肝细胞癌(HCC)关系密切.
-
脑组织与相关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基因组学(genomics)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是对相对稳定DNA的静态研究.蛋白质组学是对一个基因组或一种细胞、组织、器官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成分的分析.基因组包含的遗传信息转录产生mRNA,mRAN经翻译产生蛋白质.同一细胞在不同的生理病理条件下翻译表达的蛋白质不尽相同,所以蛋白质组学是对细胞不同时期、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动态研究.终执行生命活动的是蛋白质而不是基因,蛋白质的表达不仅需要基因的转录,还要有转录后的修饰、加工等许多步骤才能完成.所以蛋白质的形成除受基因的转录影响外,细胞不同时期和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蛋白质的形成.因此对蛋白质的研究将会对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直接的物质基础.
-
关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arterial thrombotic disease,ATD)是目前临床工作中面对的常见的一组疾病,分布在心内科、神经内科、血管外科、骨科、肿瘤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其中又以心内科常见.ATD有着常见的共同的病变过程: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后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在此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血栓堵塞动脉管腔,累及相应器官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
-
应重视肠道疾病临床诊疗中新技术的应用
肠道疾病虽然病变种类繁多,但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黏膜病变.随着黏膜染色和放大内镜技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活检及黏膜切除、超声内镜、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以及精细影像学技术的开展,使肠道黏膜一些早期病变得以及时诊断和治疗,促进了临床肠道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这些新技术尚不为多数人所熟悉,为此将其各自的特点总结如下.
-
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
一、急性缺血性卒中(一)证据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评价过阿司匹林的作用,尚未评价过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包括噻氯吡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
-
向动物学习什么
1966年早春二月,已经有文革的火药味了,那时我是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主治医生,查房时我讲过,人类从动物当中学习到了许多.例如:海龟在茫茫大海中不迷失方向,遨游万里仍回原地产卵,从而发现它以北极星定位,于是发明了北极星导航的核潜艇;对蝙蝠的快速飞行而不碰墙的研究中,发现它用超声波来探测前方,于是发明出A超;蜂巢的横断面为对称六角形,可使构造的空间大而用料少、结构比其他形状坚固,于是启发人们用之于聚集的部件形状;蛙泳是模仿青蛙;飞机是模仿鸟类.
-
内科基本功需要与时俱进
循证医学作为一个名词,已被许多临床医生所认识,然而掌握其真实内容者不多.因此,在讨论和实践循证医学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少误区[1].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临床流行病学在国内的医生中尚不够普及,因为临床流行病学是循证医学的基础.临床流行病学是一门临床科研方法学,而循证医学则是一门临床实践方法学.二者皆为高级临床医师需要掌握的临床基础知识.因此,在强调内科基本功训练的讨论中,笔者认为,在传统"三基三严"的基础上,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是当今医生提高临床素质的重要课程.
-
第331例--反复觉醒困难、四肢抽搐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因清晨觉醒困难3个月,于2004年6月1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清晨起床时自我觉醒困难,同班战士高声呼叫、推搡也难以唤醒.未发现有盗汗、异常出汗、鼾声睡眠、睡眠-呼吸暂停或抽搐现象.日间活动、情感、思维、精神、饮食及大小便无异常.无高血压、癫痫、晕厥或糖尿病史,无理化中毒史,无头颅外伤史.无烟酒嗜好.幼年发育及学习正常.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
-
第330例--腹痛、腹泻
病历摘要患者女,16岁,学生.因"腹痛、腹泻1周"于2005年3月3日入院.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感脐周疼痛,继而腹泻,解水样大便5~8次/日,便后腹痛减轻.腹痛无放射,与体位改变及进食无关,无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当地医院给予止泻剂(具体药名不详)后腹泻次数减少,4~5次/日,为糊状烂便,色暗,附黏液.门诊以"肠道感染"收入院.自发病来,进食量少,体重减轻约2 kg.既往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腹部外伤及手术史.13岁初潮,月经周期为27~30 d,经期4~6 d,经量适中,色暗红,无凝血块,无闭经史,偶有痛经,末次月经时间为2005年2月11日.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
第13届世界消化疾病会议纪要
第13届世界消化疾病会议(WCOG)暨第11届世界消化内镜会议于2005年9月10-1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来自121个国家的8000多名代表参加这次由世界消化病学协会和世界消化内镜协会联合举办的学术盛会,我国大陆代表有70多人.WCOG一向的宗旨是贴近临床,着重介绍临床诊治新技术成果和专家共识意见.会议以专题讲座为主,每天均在8~10个报告厅同时进行.大会收到论文1000多篇,只有13篇口头报告,其余以壁报形式交流.会议还设有视听教学中心、计算机资料查询中心及容纳数十家赞助公司的大型展览场馆供代表自由参观学习.由于会议内容很多,现仅着重临床常见内容作概要介绍.
-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HP)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无菌性炎性疾病,其特点是硬脑膜和(或)硬脊膜的纤维性增生,引起神经系统进行性损害,临床常见慢性头痛和多颅神经麻痹.对一些病因不明确的增生性硬脑膜炎,称之为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diopathic 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IHP),可以引起整个颅内硬脑膜弥散性或局灶性损害,通常影响到大脑镰、小脑幕、鞍旁和海绵窦.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与颅底脑膜瘤相似,大脑表面的局灶性硬脑膜增生少见,诊断上需要排除其他已知的可以引起硬脑膜增生性的疾病[1,2].
-
危险因素与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ATED)是一组以动脉内血栓形成,造成动脉管腔堵塞,相关器官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的疾病,严重者可以出现器官组织的坏死.ATED根据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常见为以下3类:发生在冠状动脉的心肌梗死、发生在脑动脉的脑梗死以及外周动脉的慢性动脉闭塞症.
-
积跬步以至千里
每当秋天来临之际,在香山红叶的点缀下,古城北京就会迎来一年中美的季节.恰逢金秋,我们也刚刚结束2005年全年的编辑工作,在庆贺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开始筹划新年的报道.对本刊而言,2005年尽管没有惊人之举,但在创新办刊理念、提倡学术争鸣、增强学术导向、充实报道内容上的进步依旧可圈可点.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