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肿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ncology 중화종류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3766
- 国内刊号: 11-215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甲氧沙林加紫外线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甲氧沙林加紫外线A(PUV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B(NB-UV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的疗效.方法 2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早期MF患者,分别行PUVA治疗(9例)、NB-UVB治疗(6例)以及PUVA治疗好转后行NB-UVB的联合治疗(9例),分析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TNM分期、治疗方法、治疗时间、治疗次数、维持治疗时间、预后及复发情况.结果 24例MF患者的平均治疗次数为104.5次(95% CI为75.71~133.29次),平均治疗时间为12.88个月(95% CI为9.90 ~ 15.85个月),平均维持治疗时间为11.08个月(95% CI为2.13 ~20.04).PUV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9%,复发率为11.1%.NB-UV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复发率为33.3%.PUVA和NB-UVB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8%,复发率为55.6%.PUVA组、NB-UVB组、PUVA和NB-UVB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次数、治疗时间、维持治疗时间、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PUVA和NB-UVB是治疗早期MF有效的皮肤靶向治疗方法.PUVA和NB-UVB联合治疗的方法可减少PUVA的总摄入量,减少了潜在的致癌风险.
-
甲状腺部分囊性结节的超声特征及其与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关系
目的 探讨甲状腺部分囊性结节(PCTN)的超声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以鉴别良恶性病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65例PCTN,且经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观察其超声特征,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5例PCTN中,恶性53例,良性212例.根据超声和病理结果,全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例数分别为51、208、4、2例,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6.2% (51/53)、98.1% (208/212)、92.7% (51/55)、99.0% (208/210)和97.7%(259/265).对于PCTN,结节内部结构、形状、边缘与PCTN良恶性有关(均P<0.001),其中纵横比≥1、边缘毛刺状或微小分叶与恶性PCTN有关,而边缘光滑、海绵状结构与良性PCTN有关.对于PCTN内部实性部分,其结构、游离缘、回声和钙化情况与PCTN良恶性有关(均P<0.001),其中实性部分偏心结构及锐性夹角、游离缘不光滑、低回声及极低回声、与微小钙化与恶性PCTN有关,而实性部分呈同心结构、游离缘光滑、等回声及高回声、大钙化与良性PCTN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内部实性部分回声、实性部分游离缘、实性部分的结构及钙化为预测恶性PCTN的重要因素(均P<0.05),其中低回声、极低回声、偏心结构及锐性夹角、游离缘不光滑、微小钙化为预测恶性PCTN的不良因素.结论 了解PCTN的恶性特征并做出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
控制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后肝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在控制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后,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肝区域血流选择性阻断下R0切除、失血量<800 ml、无围手术期输血的288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复发123例,中位无复发时间为36个月,其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4.9%、49.3%和34.3%.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甲胎蛋白水平、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卫星结节、分化程度、脉管瘤栓、包膜侵犯、术后肝功能不全、术前介入治疗、术后介入治疗与HCC患者的术后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卫星结节、脉管瘤栓、分化程度和术后肝功能不全为影响H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在至少具有一个高危复发因素的158例患者中,是否接受术前、术后介入治疗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控制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后,肿瘤特征是HCC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前、术后介入治疗不能使完整切除肿瘤的患者获益.
-
24例食管癌肉瘤的临床分析
食管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我科在1998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手术治疗食管癌5 6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食管癌肉瘤24例,发生率为0.43%,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全组24例患者中,男19例,女5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61.4岁.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1~8个月,平均2.2个月.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显示,肿瘤位于中段食管19例,上段食管4例,下段食管1例.24例胃镜下可见腔内息肉样新生物,术前镜下活检病理为肉瘤5例,鳞癌19例.
-
即时喉返神经修复术在治疗甲状腺癌侵及喉返神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即时喉返神经修复术在治疗甲状腺癌侵及喉返神经中的应用.方法 对10例甲状腺癌侵及单侧喉返神经的患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喉返神经修复术,手术方法为喉返神经松解术、喉返神经直接吻合术、颈袢神经喉返神经吻合术和神经肌蒂移植术.其中行喉返神经松解术1例,喉返神经直接吻合术1例,颈袢神经喉返神经吻合术7例,颈袢神经喉返神经吻合术合并对侧颈袢神经肌肉蒂环杓侧肌移植术1例.以喉镜、大发音时间(MPT)、发音效能指数(PEI)、嗓音评估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0例甲状腺癌侵及单侧喉返神经患者术后无肿瘤复发,无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10例患者术后声音嘶哑症状改善,患者嗓音恢复正常或近似正常.喉镜检查显示,术后声门闭合良好,患者声带恢复了正常的肌张力及体积,声带振动及黏膜波对称.手术前后的MPT分别为(4.52 ±0.89)s和(11.91±1.8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的PEI分别为(1.37±0.43) s/L和(4.02±1.33) s/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甲状腺癌侵及单侧喉返神经患者,在根治甲状腺癌的同时施行喉返神经修复术,能有效恢复患者的发音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颈部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因素,探讨、验证第7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食管癌分期标准.方法 选择1993年1月至2007年3月间胸段食管鳞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后患者1 715例,按第7版AJCC食管癌分期标准进行重新分期,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和术后复发转移模式.结果 1 715例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54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31.9%.其中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4.2% (121/274)、31.5%(403/1281)和14.4% (23/160,P<0.001).54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单纯手术296例,术后放疗251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7.7%,中位生存时间为27.5个月.其中单纯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1.3%和34.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9和35.4个月(P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X线病变长度、N分期、AJCC分期和治疗方法为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部位、pT分期、N分期和AJCC分期为影响单纯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N分期为影响术后放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颈部淋巴结转移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患者的预后较好,支持第7版AJCC食管癌分期中将颈部淋巴结归属为区域淋巴结.
-
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抑制细胞的鉴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抑制细胞(MDSCs)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通过抗CD11b、CD33、CD14、HLA-DR等不同荧光抗体组合鉴定SCLC患者外周血中MDSCs的细胞表面标志,分析MDSCs水平与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36例SCLC患者外周血中存在MDSCs,其特征性细胞表面标志为CD11b+CD33+ HLA-DR-,其细胞形态属于单个核细胞.SCL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群中CD11b+CD33+ HLA-DR-细胞(MDSCs)比例分别为(26.87±6.87)%和(11.04±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MDSCs的表达水平与SCLC临床分期、肿瘤转移和治疗情况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体力状态无关.肿瘤临床分期越晚,MDSCs水平越高(r=0.665,P<0.001);伴有远处器官转移的患者,MDSCs水平越高(r=0.489,P=0.003).SCLC患者治疗后的MDSCs水平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3).结论 SCLC患者外周血中存在MDSCs;MDSCs水平与SCLC临床分期、肿瘤转移和治疗情况有相关性.MDSCs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辅助SCLC患者的早期筛查和预后判断.
-
β-连环蛋白和肝细胞核因子1α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肝细胞核因子1 α(HNF-1 α)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HCC组织、50例癌旁肝硬化组织和7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中β-catenin和HN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 β-catenin在HCC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和肝血管瘤旁肝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74.0% (37/50)、18.0% (9/50)和14.3%(1/7),β-catenin在HCC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高于肝血管瘤旁肝组织(P =0.002)和癌旁肝硬化组织(P<0.001),且β-catenin异常表达患者的预后差.在50例HCC组织中,HNF-1α阴性10例(20.0%),HNF-1α弱阳性20例(40.0%),HNF-1α中度阳性13例(26.0%),HNF-1α强阳性7例(14.0%).在50例癌旁肝硬化组织中,HNF-1α阴性6例(12.0%),HNF-1α弱阳性10例(20.0%),HNF-1α中度阳性26例(52.0%),HNF-1α强阳性8例(16.0%).在7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中,HNF-1α弱阳性1例(14.3%),HNF-1α中度阳性2例(28.6%),HNF-1α强阳性4例(57.1%).HNF-1α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肝硬化组织(P=0.008)和肝血管瘤旁肝组织(P=0.029),HNF-1α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好.β-catenin异常表达与HNF-1α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0.673,P<0.001).结论 HCC的发生、发展与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有关.在HCC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HNF-1α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
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去法分析拉曼光谱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去法(SVM-RFE)分析拉曼光谱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68例手术患者的新鲜乳腺组织标本,其中正常组织51例,良性病变组织66例,恶性病变组织51例,均进行拉曼光谱检测,SVM-RFE方法处理数据,构建模型,马氏距离法判断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劣.结果 共得到1 800个拉曼光谱,良性和恶性乳腺组织的特征峰出现在1 281、1 341、1 381、1 417、1 465、1 530和1 637 cm-1处,而正常乳腺组织的特征峰出现在1 078、1 267、1 301、1 437、1 653和1 743 cm-1处.良性和恶性乳腺组织的主要不同集中在1 340和1 480cm-1处.SVM-RFE判断正常和恶性乳腺组织的正确率分别为100.0%和95.0%,判断良性乳腺组织的正确率为93.0%.结论 正常、良性与恶性病变组织的拉曼光谱存在显著差异,SVM-RFE可以用来构建鉴别乳腺病变性质的模型.
-
Zeste同源增强子2和p53蛋白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Zeste同源增强子2(EZH2)和p53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连结(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CC(16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19例)、CINⅢ(35例)和正常宫颈(30例)组织中EZH2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ZH2和p53蛋白共同表达的关系以及EZH2和p53蛋白表达与SC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正常宫颈、CIN、SCC组织中,EZH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2/30)、37.0% (20/54)和75.6%(127/168),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1/30)、20.4%(11/54)和39.3% (66/1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68例SCC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ZH2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9%和45.7%,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ZH2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4%和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143例SCC患者中,EZH2和p53阴性、EZH2或p53阳性、EZH2和p53阳性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71.3±1.9)个月、(66.1±2.0)个月和(51.3±3.8)个月,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ZH2和p53阴性、EZH2或p53阳性、EZH2和p53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72.9±1.1)个月、(68.6±1.8)个月和(57.4±3.4)个月,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ZH2表达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肿瘤分期为影响SCC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EZH2和p53蛋白表达可能参与了SCC的发生和发展,其与SCC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
-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骨涎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骨涎蛋白(BS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211例ESCC患者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BS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211例ESCC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BSP mRNA阳性率分别为93.8%(198/211)和16.6%(35/211,P<0.001),BSP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6.9%(120/211)和31.3% (66/211,P<0.001).BSP蛋白表达与ESC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BSP蛋白阳性的ESCC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BSP蛋白阴性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BSP蛋白表达为影响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BSP的表达异常可能在ES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BSP可作为反映ESCC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
3.0T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3.0T磁共振成像(3.0T-MR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患者术前均行常规3.0T-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和800 s/mm2,在ADC图上,于病灶大层面和(或)其上下两层面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分析其与病理分级和生物因子表达间的相关性.结果 Ⅰ、Ⅱ、Ⅲ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分别为(1.152±0.072)×10-3、(1.102±0.101)×10-3和(1.035±0.10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Ⅲ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与Ⅰ、Ⅱ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34,P=0.006),Ⅰ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与Ⅱ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与ADC值呈负相关(r=-0.342,P<0.001).1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雌激素受体(ER)阳性组和阴性组的ADC值分别为(1.060±0.089)×10-3和(1.130±0.115)×10-3 mm2/s(P<0.001),孕激素受体(PR)阳性组和阴性组的ADC值分别为(1.055 ±0.096)×10-3 mm2/s和(1.121±0.106)×10-3mm2/s(P<0.001),Ki-67阳性组和阴性组的ADC值分别为(1.063±0.101)×10-3 mm2/s和(1.153±0.090) ×10-3 mm2/s (P <0.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与ER、PR和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311、-0.317、-0.414,均P<0.001).结论 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和ER、PR、Ki-67的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
-
食管癌细胞株中肿瘤干性细胞群的放射生物学特性
目的 探讨人食管癌细胞株KYSE150和TE1中肿瘤干性细胞群与放射抵抗的关系.方法 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富集食管癌细胞株中富含肿瘤干性细胞群的球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其干细胞特性基因表达;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球囊与亲本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差异,并检测不同细胞群在不同剂量照射后的成球数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放疗前后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分子标记CD44+ CD271+的表达.结果 无血清悬浮培养法能富集食管癌KYSE150和TE1细胞株中具有肿瘤干性的细胞球囊,并且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细胞球囊数量增加,第1、2、3代KYSE150细胞球囊的数量分别为(25±2)个、(37±2)个和(47±3)个,第1、2、3代TE1细胞球囊的数量分别为(15±3)个、(24±3)个和(36±4)个,一定的放射剂量可使KYSE150和TE1细胞成球率增加.KYSE150细胞球囊和亲本细胞的2Gy时细胞存活分数(SF2Gy)分别为0.81 ±0.03和0.69±0.04,TE1细胞球囊和亲本细胞的SF2Gy分别为0.87 ±0.01和0.80 ±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YSE150和TE1亲本细胞照射后出现明显的G2期阻滞.同一放射剂量下,放射对食管肿瘤干性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低于食管癌亲本细胞(P<0.05).在0、4、8Gy照射下,KYSE150亲本细胞的CD44+ CD271+细胞比例分别为(1.08±0.03)%、(1.29±0.07)%和(1.11±0.09)%,TE1亲本细胞的CD44+ CD271+细胞比例分别为(1.16±0.11)%、(0.97±0.08)%和(1.45±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KYSE150细胞球囊的CD44+ CD271+细胞比例分别为(35.83±1.23)%、(44.90±1.67)%和(57.77±1.88)%,TE1细胞球囊的CD44+ CD271+细胞比例分别为(16.07±0.91)%、(22.67±1.12)%和(33.27±1.07)%.KYSE150和TE1细胞球囊的4Gy照射组和8 Gy照射组与0Gy照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食管癌KYSE150、TE1细胞球囊含有的肿瘤干性细胞群较亲本细胞更具放射抗拒性,食管癌肿瘤干性细胞群与放射抗拒性产生机制有关.
-
高转移潜能卵巢癌靶向肽的筛选及其对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转移性人卵巢癌细胞HO8910PM特异性结合短肽对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HO8910PM细胞为靶细胞,人正常卵巢上皮7311细胞和卵巢癌HO8910细胞为吸附细胞,用噬菌体环七肽库进行4轮差减筛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对阳性噬菌体克隆进行鉴定.建立特异性短肽裸鼠腹腔移植瘤模型,分析其对裸鼠成瘤能力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经过4轮筛选后,噬菌体在HO8910PM细胞上出现了明显的富集现象.ELISA结果显示,在随机挑选的20个噬菌体克隆中,有12个可与HO8910PM细胞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荧光显示,筛选的阳性噬菌体克隆能与HO8910PM细胞特异性结合.黏附实验结果显示,HO8910PM-peptide20组、HO8910PM-peptide16组和HO8910PM组的细胞黏附率分别为49.0%、96.8%和100.0%,HO8910PM-peptide20组与HO8910PM组的细胞黏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成的特异性短肽序列peptide20(THRVHLH)能明显抑制HO8910PM细胞的黏附能力.裸鼠体内实验显示,peptide20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2%、81.4%和85.7%,实验组的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而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的AI分别为(18.21±2.49)%、(3.76±1.77)%和(4.78±1.57)%,实验组的AI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结论 成功筛选到高转移性卵巢癌HO8910PM细胞特异性结合短肽,其能够有效地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为卵巢癌的药物靶向治疗提供了理想的载体.
-
裸鼠皮下及肾被膜下建立人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初步探索
目的 探讨裸鼠皮下及肾被膜下建立人肺癌移植瘤模型的可行性及差异.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11例肺癌组织标本分别种植在裸鼠的皮下及肾被膜下,观察其成瘤情况,病理切片观察移植瘤和原发瘤的一致性.采用抗人CD31单克隆抗体进行移植瘤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并鉴定第1代移植瘤的血供来源.结果 人肺癌组织均成功接种于裸鼠皮下及裸鼠肾被膜下,裸鼠皮下接种的平均操作时间为13 min,裸鼠肾被膜下接种的平均操作时间为45 min.裸鼠皮下组的成瘤率为36.4%(4/11),而裸鼠肾被膜下组的成瘤率为45.5%(5/11).HE染色显示,移植瘤组织形态与原发瘤保持一致性.CD31染色显示,83.3%(5/6)的移植瘤血管是人源性的.结论 采用裸鼠皮下接种人肺癌组织和肾被膜下接种人肺癌组织的方法均能建立人肺癌移植瘤模型.肾被膜下接种的成瘤率稍高,但操作复杂.皮下接种的成瘤率稍低,但操作简单,成瘤后易于观察.两种方法形成的第1代移植瘤与原肿瘤有高度的符合性,是一种接近人体的肺癌模型,可为肺癌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
浆母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54岁.人院3周前有外伤史,伤后反复头痛、头晕并逐渐加重.于2013年7月12日在我院行颅脑CT检查,提示右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右侧筛窦及蝶窦实性占位伴骨质破坏.查体发现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于2013年7月13日在我院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包膜后仅有少量暗红色陈旧性血液流出,故更改手术为幕上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中见血肿腔内容物为灰红色半固态状.
-
代谢组学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的又一组学技术.主要研究生物体对病理生理刺激或基因修饰产生的代谢物质的质和量的动态变化,关注的对象是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 000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因为其样品的收集简单实用,数据分析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用于疾病的诊断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灵敏,还可以发现其他技术不能揭示的疾病机制,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和癌抗原199 (CA199)联合检测虽能提高诊断阳性率,但特异度不高,难以满足临床需要[1],所以结直肠癌的诊断研究成为重要课题.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的优点,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将代谢组学应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研究.
-
2005-2010年浙江省胃癌生存率分析
目的 分析2005-2010年浙江省人群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为胃癌预后评价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5-2010年浙江省卫生监测区26 536例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12年12月31日.采用寿命表法计算观察生存率(OSR),Hakulinen法计算累积期望生存率,Hakulinen似然比检验法进行生存率间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的1、3、5年OSR分别为58.51%、39.07%和33.08%,1、3、5年相对生存率(RSR)分别为60.24%、42.90%和39.03%.其中男性患者的1、3、5年RSR分别为60.49%、42.88%和38.76%,女性1、3、5年RSR分别为59.65%、42.96%和39.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地区胃癌患者的5年OSR和RSR分别为39.15%和46.30%,农村地区胃癌患者的5年OSR和RSR分别为30.81%和36.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不同年龄组胃癌患者的5年RSR分析显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RSR逐年下降,15 ~44岁组患者的RSR高于≥45岁各年龄组.结论 浙江省胃癌患者生存率较低,应加强肿瘤防治工作;城市地区胃癌患者的预后优于农村地区,公共卫生资源应向农村地区倾斜.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