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중화의학유전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9406
  • 国内刊号: 51-13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163
  • 曾用名: 遗传与疾病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张思仲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t(4;5)平衡易位一例

    作者:徐庭红;朱玲仙

    患者 男,34岁,因其妻自然流产1次及生育1例发育迟缓儿就诊.夫妻表型和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双方均未接触有害物质.

  • 染色体异常核型二例

    作者:李淑霞;张贵才;辛丽

    例1 男,27岁.婚后2年余,其妻怀孕3次均在孕2个月左右发生死胎.夫妇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结婚,无有害物质接触史,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 t(1;8)平衡易位一例

    作者:许平;俞信忠;曾艳;雷谢东

    患者 男,27岁.其妻第1胎足月顺产一男婴,面部畸形,无鼻孔.第2胎孕3个月时自然流产.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双方无化学药物及放射线接触史,表型和智力均正常,双方家族中无异常孕产史.

  • 一例45,X/46,XY/47,XYY Turner综合征

    作者:苏蕴韵;陈全娘;胡淑君;侯玲玉

    患儿 11岁,社会性别女,发现身材矮小11年就诊.出生史及家族史无异常.体检:身高123.5 cm,体重28 kg,皮肤较黑,内眦赘皮,颈短,后发际低,盾状胸,乳距宽,肘外翻.

  • 46,XX,t(3;5)(p12;q13)伴习惯性流产一例

    作者:侯晓文;王欣萍;佟卫兵

    患者 女,30岁,婚后4年先后4次自然流产,孕期分别为50天~4个月.孕期无患病及不良因素接触史.患者母亲孕7产7,无流产及分娩畸形儿史,家族中已婚者也无类似病史.

  • 46,XY,t(12;17)(q21;q25)伴流产一例

    作者:丁明;焦云萍

    患者 男,30岁.结婚5年,其妻自然流产2次,妊娠间隔1年,均在孕40余天时,无明显诱因发生流产.孕期妊娠反应不重,无患病、服药史及有害物质接触史.夫妻表型正常,既往健康,非近亲婚配.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核型(图1)为46,XY,t(12;17)(q21;q25),其妻核型正常.

  • 6;9易位、1;10易位伴流产、死胎两例

    作者:王凤菊;赵岐刚;王伟华;张颖新;袁立斌

    例1 女,27岁,婚后3年孕2胎,均于孕40多天时阴道少量流血,经保胎治疗无效行刮宫术.夫妇双方表型、智力均正常,非近亲结婚.以往身体健康,孕期无患病及用药史,无有害物质接触史.

  • 中国汉族人群14号染色体上五个STR的遗传多态分析

    作者:郭辰虹;龚瑶琴;陈丙玺;卢勇;魏农;邹雅群;刘晓军

    目的 分析中国汉族人群14号染色体上5个STR的基因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PCR扩增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50名中国汉族人14号染色体上D14S742、D14S306、D14S606、D14S617和D14S611位点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D14S742位点,共观察到5个等位片段和13种基因型,常见的等位片段为407 bp片段,频率为0.31;D14S306位点,共观察到5个等位片段和13种基因型,常见的等位片段为198 bp片段,频率为0.31;在D14S606位点,共观察到6个等位片段和13种基因型,常见的等位片段为247 bp片段,频率为0.47;在D14S617位点,共观察到9个等位片段和21种基因型,常见的等位片段为145 bp片段,频率为0.35;在D14S611位点,共观察到6个等位片段和13种基因型,常见的等位片段为155 bp片段,频率为0.29.结论 上述5个多态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有较好的多态性,其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 11q23异常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作者:过宇;薛永权;谢新;吴德沛;李建勇;陆定伟;蒋复高;耿美菊

    目的 评估11q23异常与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血液学和预后的相互联系.方法 采用骨髓直接法和(或)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对6000例恶性血液病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6000例恶性血液病中发现28例有11q23异常,发生率为0.47%.异常类型有7种:t(4;11)(q21;q23)10例;t(11;19)(q23;p13)5例;t(9;11)(p12;q23)2例;t(10;11)(p15;q23)2例;t(6;11)(q27;q23)1例;del(11)(q23)7例;t(11;)(q23;)1例.疾病类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4例(M2a3例、M42例、M5a1例、M5b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RAEB 1例、CMML 2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10例t(4;11)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随访的22例患者总完全缓解率为59.9%,中数生存期为113天.结论 11q23异常主要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预后不良,同时伴有额外变化和缺乏正常核型细胞均对预后有不利影响,因而构成一种独特的临床-细胞遗传学联系.

  • 脂蛋白酶酶基因多态性对单纯肥胖症儿童血脂、体重指数及皮下脂肪分布的影响

    作者:郭锡熔;陈荣华;莫宝庆;刘倩琦

    目的 探讨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基因中常见多态位点Hind Ⅲ基因多态性对单纯肥胖症儿童血脂、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皮下脂肪分布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92例单纯肥胖症儿童的Hind Ⅲ-LPL基因多态性,并测定了血脂、BMI及机体3个测量部位(肱二头肌、肩胛下、腹壁)的皮褶厚度等.结果 H+H+-LPL基因型肥胖儿童的血甘油三酯(TG)、LDL-C、ApoB含量及BMI、肱二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皮褶均数等,均明显高于H+H--LPL基因型肥胖儿童.结论 LPL-Hind Ⅲ基因多态性对单纯肥胖症儿童的血脂与BMI水平,总胆固醇(TC)以及皮下脂肪在机体各部位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 微卫星位点在基因组扫描中的信息表现

    作者:袁文涛;徐红岩;赵进英;丁伟;江宏铨;顾鸣敏;薛京伦;陈家伦;方福德;陈竺;金力;黄薇

    目的 研究汉族人群中139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方法 应用多重PCR方法对139个位点进行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Gene ScanTM、GenotyperTM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这些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为0.35~0.89,其中88%的杂合度>0.60,PIC为0.32~0.88,94%位点的PIC>0.50.结论 微卫星位点有较高的多态信息量,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遗传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骨髓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

    作者:朱为国;杨明;邢献志;何岳林;庄晓青;官贵先;钱新华;程少杰

    目的 探讨骨髓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可行性.方法 对1例确诊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患儿进行骨髓移植,患儿基因突变型为CD41-42/654,移植同胞哥哥的骨髓850 ml,有核细胞:5.6×108/kg,CD34+细胞:7.8×106/kg,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5.7×105/kg,HLA-DR一个位点不合,血型相同,预处理方案为白消安:16mg/kg、环磷酰胺:200mg/kg、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88mg/kg,环孢A和甲氨喋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结果 移植后出现Ⅱ度急性GVHD和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均获得控制.白细胞(WBC)移植后14天为1.1×109/L,中性粒细胞0.4×109/L,18天WBC 4.5×109/L,由于受更昔洛韦副作用影响,WBC曾一度下降,3个月后恢复正常,血小板(Plt)移植后86天>50×109/L,5个半月恢复正常,移植后128天血红蛋白(Hb)升至106g/L,后一次输血时间为移植后103天.移植前平均每月输血200ml,移植103天后至今6个多月未输血,Hb保持在110g/L以上.地中海贫血基因型已转为供者的.结论 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根治重型地中海贫血,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途径.治疗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间质性肺炎),更昔洛韦用量要足,疗程要够.

  •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家系调查中的应用

    作者:朱大明;陈在嘉;陈保生;陆宗良;吕新跃;寇文镕;徐义枢;孙继良;曾武威;杨跃进;陈纪林;高润霖;杜怀明;马咸成;许海燕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in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CR-SSCP)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c, FH)患者家系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经PCR-SSCP筛查、DNA序列分析证实的4例FH患者(1例纯合子FH外显子7发生点突变,1例杂合子点突变位于外显子14,2例杂合子点突变位于外显子4的3′部分),用PCR-SSCP分析各家系成员共23例,并对基因型和表型进行比较.结果 各家系成员均从基因水平明确了诊断,23例个体中,除先证者外,还发现1例纯合子,8例杂合子.结论 PCR-SSCP可对FH先证者家系进行分析,并对其家系成员早期诊断,以便提供咨询和指导.

  • 解偶联蛋白2基因Ala55Val变异与中国人脂代谢、体脂含量及分布的关系

    作者:郑以漫;项坤三;张蓉;贾伟平;陆俊茜;唐峻岭;李杰

    目的 探讨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基因Ala 55Val(A55V)变异与中国人脂代谢、体脂含量及分布的关系.方法 用PCR-RFLP检测359例无亲缘关系的中国人[据1997年ADA标准分为:糖耐量正常者(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193例,2型糖尿病166例]UCP2基因A55V变异的基因型,局部体脂分布参数用核磁共振仪(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定.结果 在NGT组中,UCP2基因A55V变异与女性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股部皮下脂肪面积(femoral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area,FA)相关(P值分别为0.0246及0.0017);与男性的血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相关(P=0.0072).在2型糖尿病组中,同样可以发现UCP2基因A55V变异与女性的FA相关(P=0.0150).AA纯合子的女性(无论是NGT还是2型糖尿病)具有较低的FA.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UCP2基因A55V变异与FA(NGT女性:P=0.0098;2型糖尿病女性:P=0.0071)、BMI(NGT女性:P=0.0016)以及TG水平(NGT男性:P=0.0040)相关.结论 UCP2基因A55V变异与中国女性的FA(无论是在NGT还是在2型糖尿病组中)及BMI(在NGT组中)相关,因此UCP2基因该变异参与了中国女性的体脂含量及分布的调节.

  •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染色体畸变

    作者:朱宝生;沈晓梅;李春华;赖洵;李永刚;史克倩;冯怀英;王瑞红

    目的 检测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h染色体)阴性、变异型Ph染色体及伴有其它染色体异常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的bcr/abl融合基因.方法 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伴有8种不同的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CML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结果 3例变异型Ph和7例有标准型Ph的CML患者均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在2例Ph阴性患者中,1例核型为46,XY,t(9;18)的患者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另1例核型46,XY,inv(2)的患者为阴性.结论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够可靠地检测CML的bcr/abl融合基因,在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CML患者中可能有其它的事件引发CML.

  • 中国人消化道肿瘤发病的遗传背景因素——错配修复基因hMLH1错义突变Va1384Asp

    作者:王亚平;周建农;李忠佑;王建东;李金田;高长明;高萍

    目的 探讨中国人中存在的错配修复基因hMLH1 Val384Asp在大肠癌、胃癌、食道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中国汉族人101例大肠癌患者、79例胃癌患者、76例食道癌患者、79例和76例胃癌和食道癌患者的亲属、100名正常对照,各取正常体细胞,提取基因组DNA.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hMLH1基因的第12外显子,比较分析Val384Asp的检出率.结果 6%的正常人携带hMLH1基因Val384Asp;小于45岁的大肠癌患者中hMLH1基因Val384Asp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P<0.05);显著性差异还存在于具有癌症家族史的胃癌患者及其亲属与正常对照的比较(P<0.05和P<0.01);食道癌患者及其亲属与正常对照之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中hMLH1基因Val384Asp等位基因频率约3%,这一错义突变可能在中国人部分大肠癌、胃癌的发病中起作用.

  • MTHFR基因C677T多态与神经管缺陷及先兆子痫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克深;郑冬梅;薛雅丽;孙延芝;陈黎明;郭劲柏;张贵寅;李璞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多态与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NTD)及先兆子痫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对27位生过NTD患儿的母亲和24位生过正常孩子的母亲,以及57例患过先兆子痫的妇女和120名正常对照妇女进行了MTHFR等位基因检测.结果 (1)正常对照母亲组中VV基因型的频率为0.13,而生过NTD患儿母亲组中VV基因型的频率为0.33,携带VV基因型的母亲生NTD患儿的危险性比非VV基因型的母亲提高3倍;(2)患过先兆子痫的妇女组中VV基因型的频率为0.31,而未患过先兆子痫的对照组中VV基因型的频率为0.15,VV基因型的妇女患先兆子痫的危险性比非VV基因型的妇女提高2.5倍.结论 MTHFR基因C677T多态与NTD及先兆子痫的发生有关.

  • IL-4基因转染诱导肝母细胞瘤分化及抑制端粒酶活性

    作者:付劲蓉;李成荣;杨锡强;李欣

    目的 研究人白细胞介素4(human interleukin-4,hIL-4)基因转染对肝母细胞瘤细胞的诱导分化和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逆转录病毒载体(PL-IL-4-SN)将hIL-4基因导入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 G2细胞.台盼蓝拒染、瑞式染色、放射免疫测定、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原位杂交、PCR-ELISA等方法检测基因转染后细胞形态、甲胎蛋白合成、原癌基因的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 转染IL-4基因后Hep G2细胞生长速度减慢(P<0.05),细胞周期发生G0/G1期阻滞,细胞形态趋于向正常肝细胞转化.甲胎蛋白分泌量(3.26±1.43ng·106cells-1·24h-1)较未转基因细胞(15.6±0.67ng·106·cells-1.24h-1)降低(P<0.05);原癌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降低(P<0.01).结论 hIL-4基因转染可诱导肝母细胞瘤分化及下调端粒酶活性.

  • 层粘连蛋白反义RNA对TGFβ1调节五种细胞内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宝瑞;刘文超;宁国礼

    目的 明确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 β1)对大肠癌细胞E-钙粘着蛋白、α-、β-、γ-连环蛋白及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的影响,明确层粘连蛋白(laminin,LM)反义RNA对上述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增强的化学发光技术显示结果.结果 TGF β1可促进α-和γ-连环蛋白表达.该表达不受LM反义RNA的影响;TGF β1可促进E-钙粘着蛋白表达,但LM反义RNA既可抑制E-钙粘着蛋白表达,又能抑制TGF β1对该蛋白的调节作用;TGF β1只有在LM反义RNA存在下才具有抑制FAK表达的作用.结论 TGF β1对肿瘤恶性表型的抑制作用可能与E-钙粘着蛋白、α-、γ-连环蛋白表达增加有关,E-钙粘着蛋白和FAK表达的改变可能是TGF β1通过影响LM的表达间接作用所致.TGF β1对肿瘤细胞表型的影响是多种蛋白综合作用的结果.

  • 乳腺癌中nm23-H1 mRNA及其蛋白低表达的研究

    作者:郭文斌;王燕霞;庄熙晶;白艳;张嘉庆

    目的 探讨nm23-H1 mRNA及其蛋白低表达之间相关性及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对58例乳腺癌组织中nm23-H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分别有44.8%、48.2%的乳腺癌伴有nm23-H1 mRNA或该基因编码蛋白的低表达,nm23-H1 mRNA与其蛋白表达虽有相关性,但并不完全吻合.低水平的nm23-H1 mRNA或其蛋白质表达与乳腺癌淋巴转移呈显著关系.结论 通过nm23-H1表达水平的检测对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 连接蛋白基因Cx26的一个可能的新启动区

    作者:彭白露;张洵;周鸣;曾朝阳;李桂源

    目的 探讨人类连接蛋白基因26(connexin 26,Cx26)的调控机理.方法 对Cx26基因转译起始点上游的一个Dnase-1超敏区片段1.6kb进行序列分析和CAT报告基因分析.结果 Cx26-1.6kb片段具有启动子功能.结论 Cx26-1.6kb中含有2个GT盒(分别位于-6158bp和-6213bp),1个TTAAAA盒位于-6237bp,这是在人类Cx26基因中新发现的第2个启动区.

  • 胃癌p53基因突变与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作者:郭文;张亚历;吴保平;张立力;周殿元

    目的 探讨术前不同分期的胃癌p53基因突变与微卫星DNA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超声内境(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73例胃癌患者行术前分期,同时采用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内镜活检组织标本p53基因突变及MSI.结果 p53基因总突变率为54.8%;T3期(64.3%)和T4期(67.9%)突变率明显高于T1(0)或T2期(25.0%)病例(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突变率为67.6%,亦明显高于无转移时的41.7%(P<0.05).MSI总检出率为37.0%;与癌的浸润深度无关,T1~T4期癌MSI的检出率分别为40.0%、33.3%、39.3%和34.5%(P>0.05);但有淋巴结转移组MSI的检出率为51.4%,明显高于无转移的22.2%(P<0.05).p53基因突变组,MSI检出率(42.5%)较无突变组(30.3%)有增高趋势,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53基因改变与MSI可能分别代表了胃粘膜癌变过程中的不同分子病理学机理,两者均不同程度地反映胃癌的细胞生物学恶性行为,对临床分析胃癌的预后可能有参考意义.

  • 母女遗传性骨干续连症二家系

    作者:佟杰

    家系1 母亲,48岁.6年前发现骨肿块,偶有膝关节轻痛,身材矮小,下肢偏短,呈膝内翻,关节活动自如.X线片显示:双侧股骨远端和胫腓骨近端出现多个大小不等骨软骨瘤影像,呈广基底型,骨块与正常骨相连接,胫腓骨近端已骨性融合.与6年前X线片比较,骨肿块无增大.

  • Werdnig-Hoffmann综合征一家系三例

    作者:曾峰

    例1 男,13个月,第1胎第1产.出生2个月时发病,肢体无力,3个月不能竖头,1岁时不会坐.因近两个月吞咽困难、进食即吐而入院.体检:体型稍肥胖,四肢细小,指(趾)不能活动.四肢肌张力低下,上肢肌力Ⅰ级,下肢肌力Ⅱ级.腱反射消失.皮肤感觉正常.胸片示肺炎.查CPK正常.腓肠肌活检见肌纤维呈束状萎缩,在萎缩肌束群内肌纤维仅见少许肌浆,萎缩肌纤维纵横纹清晰.治疗无效,终因呼吸衰竭死亡.

  • 癌家族及家族性癌三家系

    作者:陆药丹;丁彦青;罗深秋

    家系1 先证者,女,51岁.因双侧腹股沟肿物1年余,伴右骶髂关节疼痛7个月,加重1月入院.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发现子宫颈左后方、宫颈及宫体之间有一鸽蛋大的硬性包块,行宫颈癌根治术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摘除术.术后病理诊断:(1)宫颈宫体交界处左后侧中肾癌;(2)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性中肾癌;(3)子宫体、子宫内膜、子宫颈粘膜、双侧输卵管及双侧卵巢未见异常.追溯患者之家族史发现先后有4代人患有子宫颈癌和乳腺癌.见图1.

  • 家族性皮肤骨膜肥厚症一家系三例

    作者:王朝阳;蔡富强

    先证者 男,32岁.出生时即有指、趾长,渐出现杵状指、趾,皮肤粗糙、多汗,面部多粉刺,胡须稀少.指甲呈"表壳样",四肢柱状增粗,以下肢为著.X线检查示双手指及足趾端软组织肥大,爪粗隆骨质吸收变尖,甚至消失.双尺桡骨及胫腓骨干增粗,骨端膨大,广泛对称性骨内外膜肥厚,皮质有部分分层.跟骨粗短,后缘花边样骨膜增生.实验室检查: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内.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ecker肌营养不良一家系

    作者:薛彦忠;张志敏;聂成福;徐会厂

    先证者(Ⅳ7) 男,4岁.自2岁开始学习走路,蹲位站立时困难,容易跌倒.3岁时发现腰椎前凸,上身后移,走路时骨盆向两侧摇摆,尤如"鸭步".检查:智力正常,鸭步,Gower's征阳性,四肢活动正常,双肩胛带、骨盆带肌肉无萎缩,三角肌、腓肠肌无肥大,血清CPK 356 U/L(正常值8~156 U/L).

  • 发作性睡病一家系六例

    作者:徐会厂;冯美香;李松奎

    先证者(Ⅲ10) 男,18岁,学生.因发作性睡眠1年伴猝倒发作10天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白天发作性睡眠,多在白天上课时,有时会在进食中或饭后静坐时,突感睡意浓厚,随即不可克制地入睡,每次发作持续约30分钟左右,多伴自醒,偶为唤醒,每天发作3~5次.近10天前与同学笑谈时,突感双下肢无力,随即跪倒在地,无意识丧失,持续约半分钟好转.患者否认有失眠症,既往无脑炎及脑外伤史.内科查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脑电图均正常,空腹血糖、血清钾、钠、氯、钙、磷、T3、T4均正常,脑脊液、肝、肾功能均正常.入院后给予丙咪嗪等药物治疗20天,好转出院.

  •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的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周励;陈国强;沈志祥

    为了解早幼粒白血病基因和维甲酸受体α(promyelocytic leukemia-retinoic acid receptor α,PML-RARα)的致病机理,对野生型PML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报道,结合本研究所的部分研究结果,提示PML的高表达有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PML可能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且PML功能的发挥与其3个重要功能区和核内定位有关;PML与APL发病有关.表明PML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

  •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4基因的扩增及序列测定

    作者:张万江;鲍朗;邱洪宇;晏菊芳;胡昌华;张会东

    目的 介绍一种获取人CD14基因的简易方法.方法 利用CD14基因组成的特点,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以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获取人CD14基因.结果 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中成功扩增出大小约1.1 kb的人CD14基因,并且经基因序列测定表明,克隆的人CD14基因序列与文献报道完全相同.结论 以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人CD14基因的方法是一种获取CD14基因简捷、有效的方法.

  • 含稳定整合pMCLacI/Neo质粒的NIH3T3细胞体外突变研究模型的建立

    作者:卢洋;黎怀星;傅继梁

    目的 建立一个用于比较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基因和沉默基因的突变机理的实验模型.方法 以脂质体转染法将线性化的pMCLacI/Neo质粒导入NIH3T3细胞,用G418筛选,选择一个药物抗性细胞克隆进行扩增,用基因组Southern杂交,RT-PCR及RT-PCR Southern杂交进行分子鉴定.结果 (1)在此细胞克隆的基因组中整合有pMCLacI/Neo质粒;(2)该质粒上的两个lacI靶基因中,有一个在NIH3T3细胞内处于转录表达状态;(3)可以通过酶切环化的方法从阳性细胞克隆的基因组DNA中回收出结构完整、功能正常的pMCLacI/Neo质粒.结论 建立了在基因组中整合有pMCLacI/Neo质粒的NIH3T3细胞系;两个lacI靶基因可分别模拟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基因和沉默基因的功能状态;可以将该细胞系用作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基因和沉默基因的不同突变机理的实验模型.

  • DNA循环测序中一些常见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何云贵;房海燕;夏昆;夏家辉

    目的 研究DNA循环测序中一些常见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循环测序中模板、引物、测序反应条件及其产物的纯化等常见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测序模板浓度过低,则核苷酸曲线的信:噪比小,甚至不出现荧光信号.模板浓度过高,判读的核苷酸长度降低;引物的长度、G+C含量及Tm值对测序结果无明显影响;模板中的离子对测序反应有抑制作用;改变变性、退火及延伸温度,以及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或甘油对某些DNA模板的序列测定有较好的效果;测序反应产物纯化后如有残余的荧光染料,则会干扰测序仪对核苷酸的自动判读,但序列能进行人工校正.结论 序列质量与模板的纯度、浓度有明显的关系.对一些具有特殊结构DNA,调整循环反应条件或使用添加剂能获得较好测序结果;利用70%乙醇沉淀法是首选的测序反应产物纯化方法.

    关键词: DNA 循环测序 因素
  • 中国人阿耳茨海默病早老素-1基因测序一例

    作者:廖瑜;顾其华;赵帆;赵伟强;张爱玉

    阿耳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可分为早发性、晚发性家族性AD(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 FAD)和散发性AD(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 SAD).国外研究发现,70%~80%的早发性FAD与Presenilin-1(PS-1)基因突变有关[1].我们在一个FAD家系患者中发现了外显子46519nt T→A杂合性点突变,报告如下.

  • 云南省两种G6PD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杨昭庆;褚嘉佑;许绍斌;洪坤学;卫灿东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是磷酸戊糖旁路中产生还原型辅酶Ⅱ(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NADPH)的关键酶.G6PD的缺陷可导致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乃至核黄疸、感染性溶血及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等,G6PD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性酶缺陷疾病.G6PD基因突变是导致G6PD缺乏症的主要分子基础,目前已发现DNA突变类型78种,其中在中国人中发现了13种[1].云南是G6PD缺乏症高发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该病发生率达16.3%[2].我们采用扩增不应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在60例云南籍G6PD缺陷者中检测G1376T和G1388A这两种中国人中常见的突变类型,探讨云南省G6PD基因突变类型的分布特点,现报告如下.

  • 汉族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对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作者:郑芳;周新;崔天盆

    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基因多态性影响血脂水平,已有报道LDL-R基因PvuⅡ、StuⅠ位点多态性影响正常人血脂水平[1],HinⅡ位点多态性影响糖尿病患者脂代谢[2].近Ahn等[3]发现LDL-R基因外显子18 NcoⅠ位点多态性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有关.我们应用聚合酶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研究了NcoⅠ位点多态性对汉族人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 北京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DNA 9bp序列缺失频率检测

    作者:李琦;谷志远;赵亚力

    依据mtDNA剑桥序列[1]为相对标准序列,mtDNA COⅡ/tRNALys基因间的小非编码区V含有2个9bp串联重复序列(CCCCCTCTA).1983年,Cann和Wilson[2]应用RFLP分析,首次发现该区域有长度变化;随后Wrischnik等[3]以序列分析证实该区域长度变化是由于9bp重复序列缺失一个拷贝而产生.早期研究认为,该缺失为起源于亚洲的人种所特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具有多重起源性[4-6],不同人种群9bp缺失频率及分布不同[7-10]使其成为研究人种遗传分化的重要靶点.我们运用PCR直接测序方法,检测了北京地区汉族人mtDNA 9bp序列多态频率,并与文献报道的其它地域人种mtDNA 9bp序列多态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 线粒体DNA点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的关系

    作者:郝志新;张丽容;张丽珊;黄鹰;尹桂芝;乔增勇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特发性心肌病.已证实HCM是儿童及青年人猝死常见原因之一,发生率为1%~6%[1,2].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在无任何症状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未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因剧烈运动发生猝死,因此,从分子水平对HCM进行研究,对于阐明该病的发生机理,早期诊断、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学者[3-6]研究发现某些HCM与线粒体(mtDNA)的缺失和点突变有关.我们应用PCR、PCR-SSCP及PCR产物直接银染测序技术,对19例HCM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mtDNA进行研究,以探讨HCM与mtDNA点突变的关系.

中华医学遗传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