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중화의학유전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9406
  • 国内刊号: 51-13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163
  • 曾用名: 遗传与疾病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张思仲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49,XX,+8,+14,+22嵌合体M5a型白血病一例

    作者:戴盛明;李湧;韦叶育;王慧芳

    患者女,26岁.因皮下瘀斑,牙龈渗血,头晕乏力,发热1月余就诊.查体:重度贫血貌,四肢有散在的瘀斑,脾脏肋下约4 cm,质软.血常规:Hb 54 g/L,RBC 2.5×1012/L,WBC 162×109/L,BPC 64×109/L,涂片原单和幼单核细胞占35% .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2∶1,单核细胞占有核细胞97.5%,以原单和幼单核细胞为主,过氧化酶(弱阳性),非特异性脂酶(强阳性),氟化钠抑制试验(阳性).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型.

  • 159例生精障碍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刘丽;赵劲松

    病例 159例患者主要来自本院不孕症门诊,年龄22~37岁,精液检查结果为无精子或少弱精子.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片,G显带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镜下计数3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4个核型,异常者加倍计数和分析.结果159例生精障碍患者中,正常核型102例,检出染色体异常57例.异常检出率为35.85%.其中性染色体数目异常34例(59.65%);性染色体结构异常16例(28.07%),常染色体结构异常7例(12.28%),见表1.

  • 46,XX,t(8;11)伴自然流产一例

    作者:武蓉珍;刘胜勇;陈东红

    患者女,24岁,汉族.婚后3年自然流产3次,均在孕70~90天.身高1.54 m,体重54 kg,表型及智力正常,对患者进行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单纯疱疹Ⅱ型病毒IgM检查均为阴性,孕期无服药史,无有害化学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夫妇非近亲结婚,双方家族中无类似死胎、流产史患者,其它检查未见异常.

  • 孕妇产前筛查发现染色体异常四例

    作者:唐少华;郑昭科;杨雪梅;张常乐

    例1 孕妇28岁,G1P0,孕17+2周时取静脉血2 mL进行产前筛查,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检测系统检测血甲胎蛋白、free-βHCG,运用Wallac 2-Rist软件结合年龄,孕周计算风险值结果显示21-三体风险概率为1:160.患者于孕18周接受羊膜腔穿刺检查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20%)/47,XY,+21(80%).孕妇拒绝做脐血穿刺,在知情告知情况下,选择引产.引产胎儿眼距宽,双手通贯.心脏穿刺取血染色体培养结果证实为镶嵌型21三体.

  • t(4;9)及部分三体一家系二例

    作者:段玲;杨新莉;阿依古丽

    患儿男,23天,G3P1,足月顺产,体重3300 g.查体:双眼上翻,吐舌.耳朵不对称,右耳大、左耳小,左手6指,左胸廓突起,双侧阴囊空虚,未触及睾丸.胸片检查未见异常.其母孕早期患感冒,服药史不详.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其母28岁,父30岁,表型、智力正常.结婚3年,人工流产2次.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三例

    作者:姜丽霞;马瑞芝;路晓燕;唐培红

    例1 女性,27岁,表型正常,身体健康,怀孕2次,均在孕50天左右无明显诱因自然流产.非近亲结婚,无遗传病家族史,亦无外伤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外周血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记数30个分裂相,核型分析10个,核型为46,XX,t(2;8)(2pter→2p21∷8p23→8pter;8pter→8p23∷2p21→2pter)(图1a).其丈夫核型正常.

  • 18号环状染色体一例

    作者:张秀玲;李岩;张颖

    患儿男,6岁.因智力发育迟缓就诊.查体:身高115 cm,体重18 kg,小头,眼距宽,口、耳正常,心脏杂音Ⅱ级,腹股沟疝.外生殖器正常.第5指细小,指弯曲.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患儿系第1胎第1产.其母因过期妊娠而行剖宫产术,出生体重3500 g.父母表型正常,非近亲婚配.患儿出生时父亲26岁,母亲24岁.其母妊娠40天时曾有感冒史,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

  • 肠型胃癌不同发展阶段基因表达谱分析

    作者:孙秀菊;孙开来;郑志红;富伟能;郝冬梅;徐惠绵;李晓明

    目的研究肠型胃癌不同发展阶段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3例肠型胃癌不同发展阶段基因表达特征进行检测分析.基因芯片包括576个cDNA克隆,其中包括506个靶克隆,51个是本课题组前期工作经消减杂交得到的克隆,另外455个克隆则根据它们在肿瘤中的作用而选取.应用Cluster 和 TreeView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各种基因与胃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结果经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得到了181个差异表达基因,至少在胃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其Cy5∶Cy3的比值大于2或者小于0.5.其中48个基因上调,133个基因下调.聚类分析将差异表达基因分成了5个特征性的组,反映了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特征.同时发现一些重要的差异表达基因,SEC23IP、LIPF、EST(BQ291520)、SLC5A1、PG、CXCR4、DICER1、SH3GL2以及IGF2R等.结论认识并发现了胃癌差异基因表达特征以及一些重要基因,对肠型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作用.

  • eotaxin-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哮喘的相关性

    作者:高贵民;吴健民;崔天盆;贺竹泉

    目的研究eotaxin-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哮喘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四引物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的方法对湖北地区汉族成人eotaxin-3 +77C/T和+2497T/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S)计数以及血浆总IgE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 eotaxin-3 +2497位哮喘组与对照组G等位基因的频率,哮喘组IgE浓度及EOS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0.021和0.029; +77位哮喘组与对照组T等位基因的频率,哮喘组Ig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24和0.473; +77位哮喘组EOS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44. 结论 eotaxin-3 +2497 T/G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EOS数量及IgE水平相关,+77位C/T基因多态性与哮喘EOS数量相关.

  • dystrophin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连接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作者:钟敏;潘速跃;陆兵勋;李伟

    目的通过对dystrophin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后连接片段的克隆和测序分析,探讨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发生机理.方法先以外显子PCR反应检测证实1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患者第45~54外显子缺失,然后在第44和第54内含子上用PCR步移方法寻找断裂位点,后用靠近断裂位点处设计的引物,以PCR法直接扩增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连接片段并测序,测序结果和正常内含子序列作对比分析.结果对扩增连接片段的PCR产物测序获得2716 bp有效序列,本例基因缺失片段长达402 kb.5'端断裂点位于第44内含子长散在元件(long interspersed elements, LINE)L1序列内,邻近基质附着区(matrix attachment region, MAR),3'端断裂位点在第54内含子较可能形成MAR的一个次级区域内,附近有拓扑异构酶Ⅱ识别位点,断裂点两旁存在6 bp的回文序列.连接片段通过4 bp的微小同源序列AGAG连接断裂点两端.结论由L1重复序列、断裂点附近拓扑异构酶Ⅱ酶切位点、MARs以及微小同源序列的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等综合因素引起的非同源基因重组可能是导致此一大片段基因缺失的重要原因.

  • 中国人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缺乏症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陶红;陆召麟;张波;米树华;王南晔;王曦之;吴尽

    目的研究中国人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缺乏症CYP17A1基因突变特点,以及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类型初步探讨P450C17酶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方法收集5 例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缺乏症患者及其部分家属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设计7对引物扩增CYP17A1基因的8个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连接区域,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产物胶回收后直接作为DNA双链模板测序.DNA双链模板不一致的PCR产物经克隆后测序.测序结果在核苷酸序列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检测出CYP17A1基因突变,共存在2种新的复合突变,即6436-6438(TAC→AA)导致Y329K, 418X和6531-6532(GC→A)导致L361F, 418X.这两种突变均形成缺乏酶活性中心的截短蛋白.其中4例患者为Y329K, 418X突变纯合子,1例为Y329K, 418X /L361F, 418X的复合杂合子.5例患者的临床表型为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的完全性联合缺陷,与其基因突变类型相一致. 结论 6436-6438( TAC→AA)这种突变可能在中国人较常见,可能具有种族特异性.将进一步进行突变酶蛋白的功能学研究.

  • EXT1基因1633-26(C→A)突变可能致多发性外生性骨疣

    作者:谢志国;胡正茂;潘乾;张瑞芳;梁德生;邬玲仟;龙志高;戴和平;夏昆;夏家辉

    目的研究1例散发多发性外生性骨疣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确定其致病基因.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EXT1以及EXT2基因的突变热点区域;并应用错配引物PCR扩增引入酶切位点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和鉴定突变. 结果经测序证实在患者EXT1基因的第7内含子3'剪接位点上游26 bp处发现一杂合突变,此杂合突变不存在于其表型正常的父母双亲中,是一个新生突变;错配引物扩增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50名家系外正常对照者中没有此突变. 结论 EXT1基因1633-26(C→A)突变可能是导致这个患者发生多发性外生性骨疣的致病突变.

  • A放散型血型分子遗传结构的研究

    作者:喻琼;吴国光;梁延连;邓志辉;苏宇清;王大明

    目的研究A放散型血型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对5例血清学定为Ael或AelB的个体,采用4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后,对其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进行序列测定.且对其中1例表型为AelB样本的ABO基因转录结构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1例表型为Ael的样本含已报道的Ael01基因,1例表型为Ael的样本含Ael05基因,2例表型为AelB和1例表型为Ael的样本未测出任何A等位基因,而是含有261G缺乏的O01或O02基因.结论 A放散型血型分子结构呈多样性,含261G缺失的O等位基因的样本有弱A抗原表达的机理有待说明.

  • 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盐酸雷洛昔芬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影响的关系

    作者:章振林;何进卫;秦跃娟;黄琪仁;刘玉娟;胡云秋;李淼

    目的了解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盐酸雷洛昔芬( raloxifene,RLX)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骨转换指标影响的关系.方法为随机、对照和双盲试验,入选47~74岁68例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汉族妇女,随机分为RLX组和安慰剂组(各34例),RLX组日服RLX 60 mg,安慰剂组服与RLX外观一致的安慰剂,共1年.在服药前、服药后6月和12月时,检测BMD和骨转换指标包括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elopeptide, CTX)和骨钙素(osteocalcin, BGP).分析雌激素受体1基因(estrogen receptor 1 gene,ESR1)Xba Ⅰ和PvuⅡ位点、ESR2基因RasⅠ位点、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 receptor, VDR)FokⅠ和CDX2结合位点的多态性. 结果共58例完成整个试验,研究结束时RLX组腰椎2~4(L2~4)、全髋部和大转子BMD增加的百分数,以及血清CTX和BGP水平下降的百分数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12个月,RLX组VDR FokⅠ FF基因型者(n=8)全髋部和大转子BMD值平均下降各为1.98%±4.86%和2.26%±4.73%,而Ff/ff基因型者(n=21)平均增加各为2.52%±2.75%和2.74%±2.97%(P<0.05);ESR1 PvuⅡ位点PP/Pp基因型者(n=17)全髋部BMD明显增加(2.12%±2.78%),而pp基因型者(n=12)呈下降(-1.34%±3.73%)(P<0.05).但上述5个位点多态性与安慰剂组各指标变化均无相关性. 结论 RLX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BMD的作用受VDR基因FokⅠ和ESR1基因PvuⅡ多态性的调节.在临床选择该药物时,可根据应用对象的基因型做有益决策之用.

  •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及夫妻共享率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高眉扬;吴爱华;温春霞;佘达贤;陈盛强

    目的基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免疫病因学,通过测定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孕妇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TAP)基因(TAP)多态性及夫妻共享率来探讨该基因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取10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0名正常孕妇及其配偶作为对照.所选孕妇均为初孕,无输血史,孕35~40周.各取2 mL外周静脉血抽提DNA,应用PCR-扩增阻碍突变系统方法检测TAP333、637、379、565、665五个基因位点,分别对TAP基因的单倍体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所有标本中,检出4种TAP1单倍体型及7种TAP2单倍体型, 其中TAP2H未能检出.TAP2B(χ2=9.19, P<0.01,RR=4.18),TAP2F(χ2=5.34, P<0.05,RR=4.63)在子痫前期组中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余单倍体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1B(χ2=4.87, P<0.05,RR=3.14),TAP1C(χ2=5.42, P<0.05,RR=4.90),TAP2B(χ2=9.65, P<0.01,RR=5.39)在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孕妇组的夫妻共享率比较,子痫前期组的夫妻共享率显著增高,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TAP2B和TAP2F可能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易感性增高.TAP1B, TAP1C, TAP2B基因共享率升高时,母胎相容性增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 中国汉族和维吾尔族RHD基因结构的比较研究

    作者:周华友;白旭华;张印则;王从容;曹琼;兰炯采

    目的对比研究中国汉族和新疆维吾尔族随机非血缘关系RhD阴性个体RHD基因结构.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RHD基因的上、下游和杂交的Rhesus盒,以及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结果 RhD阴性个体RHD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新疆维吾尔族人与同组汉族人RHD-/RHD-基因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4% vs 61.40%,P<0.01),两者与RHD+/RHD-基因型组(该组代表RHD单基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 vs 34.21%,P<0.01),但与RHD+/RHD+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8% vs 4.39%,P>0.05).78名汉族RhD阴性个体RHD单基因结构研究显示,53名(67.95%)为RHD(1-10)型(其中非表达的14名),15名(19.23%)为RHD-CE(2-9)-D2基因型,5人(6.41%)为RHD-CE(2-7)-D2基因型,2人(2.56%)与RHD-CE(3-6)-D型相似,1人(1.28%)为RHD-CE(5-6)-D型,2人为RHD-CE(6)-D或点突变.2名新疆维吾尔族RhD阴性个体RHD单基因型中1人为RHD(1-10)型,1人为RHD-CE(2-9)-D2.结论汉族RhD-/RHD+单基因型常见非表达的等位基因依次为RHD-CE(2-9)-D2、RHD(1-10)、RHD-CE(2-7)-D2.新疆维吾尔族携带汉族常见而在白人罕见的非表达的RHD等位基因RHD-CE(2-9)-D2,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两大民族基因的融合特征.

  • 中国人散发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GATA4基因的两个新错义突变

    作者:唐朝晖;夏利;常伟;李华;沈芳;刘静宇;王擎;刘木根

    目的在散发的中国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CHD)患者中,鉴定GATA4基因突变. 方法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对31例CHD患者进行GATA4基因6个外显子所有编码序列的突变检测,对有异常条带的DNA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在31个CHD患者中,我们发现GATA4基因的两个新的错义突变,分别是位于第4外显子的V267M,和位于第6外显子的V380M,以及一个第6内含子中的核苷酸改变.结论我们在患有CHD的中国人群中,发现两个GATA4基因的新突变,提示其编码的转录因子在心脏的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 中国汉族RhD阴性个体Rh盒子基因的测序及RHD基因的纯合性测定

    作者:徐群;张燕;李钦伟;张建业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RhD阴性个体Rh盒子基因的序列以阐明中国汉族人群RhD阴性表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对Rh盒子基因的扩增产物进行分析以确定RHD基因的纯合性.方法 74例RhD阴性个体的DNA样品首先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分析.然后对Rh盒子基因进行特异性测序分析,同时对Rh盒子基因的扩增产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方法进行RHD基因的纯合性测定.结果 46例(62%)样品在多重PCR-SSP分析中显示缺失RHD基因,在PCR-RFLP分析中显示为纯合的RHD基因阴性.22例(30%)样品显示存在RHD基因,其中19例显示为杂合的RHD基因,3例显示为纯合的RHD基因.5例(7%)样品缺失RHD基因,但PCR-RFLP分析显示存在1个RHD基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它们至少存在RHD基因第1和10外显子.1例(1%)样品显示存在RHD基因,但缺失第6外显子.对27例在多重PCR分析中显示缺失RHD基因的RhD阴性样品的杂化Rh盒子基因进行DNA测序分析,表明中国人存在与白人相一致的杂化Rh盒子基因序列.结论 RHD基因缺失是引起中国汉族人RhD阴性表型形成的主要分子机理.中国人RHD基因缺失发生于与白人相一致的断点区域.

  •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法用于单卵裂球HLA-A位点分型研究

    作者:徐炳森;胡咏武;黄学锋;林金菊;周颖;叶碧绿;徐力辛;许康朴;杨焕明

    目的评价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PCR-SSP)用于人类种植前胚胎的单个卵裂球HLA-A位点分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通过扩增HLA-A第2外显子评价单卵裂球巢式第1轮扩增的成功率,用巢式PCR-SSP法进行单卵裂球HLA-A分型.结果从10个家系的体外受精剩余胚胎中获得120个卵裂球,巢式第1轮扩增平均成功率为86.7%,其中前期家系F1~F5为78.2%,后期家系F6-F10为93.8%;对80个卵裂球进一步做SSP分型,其中11个卵裂球HLA-A第2外显子扩增失败,无分型结果,而69个卵裂球HLA-A第2外显子扩增成功,都获得分型结果.除6个卵裂球因亲本纯合无法判断是否发生缺失外,剩下63个卵裂球中,基因型与根据亲本预测的结果相符的有59个,占93.6%;显示缺少部分亲本等位基因的有3个,占4.8%;显示部分亲本等位基因重复的1个,占1.6%.结论在第1轮扩增成功的基础上,巢式PCR-SSP法用于单卵裂球HLA-A分型准确可靠,可用于临床上筛选与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HLA型等同的胚胎.

  • Noonan综合征伴双眼脉络膜缺损一例

    作者:唐卉;杨彩珍;张月玲;曹兰芳

    患儿男,13岁9月,因智力落后伴生长落后13年就诊.患儿系第1胎,足月顺产,无窒息.1岁时出现智力及身材均落后于同龄人,能上学但成绩差.11岁时做右侧隐睾引降术.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其妹健康,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查体:身高140 cm,体重28 kg.神清,表情呆板,双眼距宽,内眦赘皮,伴共转性外斜视,颈蹼,心前区胸骨左、右缘第三肋间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脾不大,四肢无畸形,外阴幼稚型,阴茎长3 cm,双睾丸均可触及约2 mL容积.头颅CT无异常,染色体检查核型为46,XY.

  • X-连锁隐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一家系九例

    作者:廖志云

    先证者(Ⅲ7) 男,72岁.32岁时发现双下肢小腿肌肉萎缩,足弓增高,并双手大鱼际肌、骨间肌萎缩,于劳累或激动时偶有书写震颤, 数10年来病情稳定.20年前诊断为"腓骨肌萎缩症".55岁后双下肢肌力有所减退,60岁后行走明显缓慢,68岁后无法站稳,70岁后行走也不稳,书写、持筷均感困难,但无大小便障碍.

  • 遗传性智力低下一家系七例

    作者:刘继云;魏会平;李继红;杨春玫

    先证者(Ⅲ2) 男,4岁,因面容明显呆滞、语言和行为异常而就诊,诊断为智力低下.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先证者外周血,经细胞培养,中期染色体制片,G显带,核型为46,XY.

  • Wiskott-Aldrich综合征一家系四例

    作者:徐迎军;鹿子燕;刘长云;王立杰;辛毅;孙春燕

    先证者(Ⅲ2) 男,1岁,因反复消化道和皮肤自发出血1年余,伴发热7天于2004年4月5日入院.患儿为第2胎,足月顺产.于生后1月余始反复鼻衄,大便带血,为鲜血.在当地医院行血常规检查血小板为7×109/L.既往史:生后4~5天时反复发作湿疹.查体:T37.3℃.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全身散在暗红色出血点,手背及足背见瘀斑.

  • 鱼鳞病伴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

    作者:张颖莹;王慧玲;孔祥东;史惠蓉;刘鸿霞;江淼

    先证者(Ⅳ1) 男,10岁.于出生时即发现其皮肤干燥粗厚,粗糙,并伴有大而显著的菱形鳞屑,呈黄褐色鱼鳞状,皮损遍布全身,以四肢伸侧及躯干下部为重,胫前尤为明显.夏季症状减轻,冬季加重,皮肤易发生皲裂,诊断为鱼鳞病.近一年来,该先证者出现夜盲,视力下降,并逐渐加重.查体:双眼视力0.6,双眼晶体及玻璃体透明,脉络膜血管显露,后极部视网膜色青灰,可见散在的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及结晶,眼底背景污浊,黄斑功能丧失,视野缩小.临床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

  • 特殊表型遗传性白内障一家系

    作者:谷峰;陶黎明;马旭

    先证者(Ⅲ1 ) 女,22岁,因自幼视物模糊就诊.患者自出生后双眼视物模糊,查体: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裸眼视力右0.06,左眼已经过白内障手术,安装人工晶体后,术后视力0.1,双眼散瞳后接受裂隙灯检查,结果:晶体核局限性混浊,中央致密,周边较为疏松,边缘不齐,呈花萼状,后囊周边环形混浊,伴发水平震颤,内斜视,似核性白内障合并后极性白内障.

  • 循环癌细胞p53表达在大肠癌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国建;周建农;沈宗丽;陈森清;朱月清;吴晓柳;薛开先

    目的探讨从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检测循环癌细胞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术前128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循环癌细胞p53异常表达进行检测,实验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 结果大肠癌外周血循环癌细胞p53异常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p53异常表达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密切并呈正相关(r=0.8476,P<0.05);p53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在左右结肠癌病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周血中可检出大肠肿瘤细胞生物学标志物p53突变表达,这可为大肠癌预测复发及远端微转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677(C/T)多态

    作者:李才明;张成;卢锡林;冯慧宇;苏全喜;曾缨;张鸿炼;邱淑莲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筛查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ethylenetrahydrofolate reduclase gene, MTHFR)677(C/T)多态的方法.方法 MTHFR扩增后,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检测,用测序和酶切验证.结果对334名南方汉族人的MTHFR的677(C/T)多态进行了检测,准确率达99%以上,灵敏度高,突变的检出率达100%.CC、CT、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56.9%、38.3%和4.8%,T、C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23.95%和76.05%.结论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MTHFR的677(C/T)多态.MTHFR的677(C/T)多态存在地区和种族差异.

  • 多发性骨髓瘤的改良细胞遗传学分析

    作者:秦尤文;魏道林;王椿;颜式可;高彦荣;蔡琦

    目的探讨改进培养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影响及染色体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例随访诊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并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做直接法、3天培养、以及培养基中添加IL-6(10 ng/mL)+GM-CSF(30 ng/mL)的6天培养法后再行R显带分析,以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结果 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因凝血试验失败,2例因细胞较少仅行直接法分析,可评估的16例中有4例检出异常核型,其中3例为复杂核型.这些异常核型均见于细胞因子6天处理组,而直接法和3天培养法均未发现异常核型.临床资料显示伴有异常核型的患者疗效均较差、疾病分期都是Ⅲ期,骨髓中瘤细胞比例较高(25%~56%).对照组病例在各处理组中均未检出异常核型.结论 添加细胞因子和延长培养时间有助于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异常核型的检出率;多发性骨髓瘤的遗传学改变多为复杂异常,并提示对治疗反应欠佳.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K469E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联研究

    作者:章顺荣;徐力辛;高秋琦;张怀勤;徐炳森;林捷;黄伟剑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了173例冠心病患者和141名对照的ICAM1基因K469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结果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冠心病组的KK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4.2%比48.9%, P<0.01),同样,冠心病组K等位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9.2%比69.9%,P<0.01).经Logistic 回归分析排除年龄,性别,和冠心病其它危险因素的影响后,KK纯合子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KE和EE基因型的2.35倍(95%CI:1.03~5.36,P<0.05).结论 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冠心病的危险性相关,其中K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 蛋白三维构象模拟与食管鳞状细胞癌p16基因变异的功能意义评估

    作者:陈丽红;李一伟;高凌云;刘景丰

    目的通过对人类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P16蛋白三维空间结构改变与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为ESCC的临床防治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DNA序列分析、计算机蛋白三维空间构象分析等技术检测了69例ESCC和36份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的p16基因变异和P16蛋白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结果 (1)69例ESCC中p16基因变异33例,其中26例氨基酸残基变异位于P16蛋白功能域 (M2组);7例的氨基酸残基变异位于功能域之外(M1组).统计分析,M2组的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M1组(P<0.05),M2组中临床Ⅳ期的患者显著多于前Ⅰ~Ⅲ(P<0.05).但在患者年龄、性别和浸润深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蛋白的4个锚蛋白重复序列是决定P16蛋白功能的关键结构,发生在4个锚蛋白重复序列内的变异将改变P16蛋白的三维空间构象而影响P16蛋白的抑癌功能,使得ESCC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及临床晚期患者显著增多.本研究结果为筛选高危临床病例提供确实的论证和客观的分子病理学指标.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 K469E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路方红;商青;温培娥;苏国海;吴坚美;田奇;赵颖馨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与中国汉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利用巢式PCR和免疫酶联吸附测定技术对160例冠心病患者和164名非冠心病对照进行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的检测和对比分析. 结果冠心病组K等位基因频率、ICAM1血浆水平均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P<0.05);含K等位基因的个体ICAM1血浆水平(344.34±128.59 μg/L)高于不含K等位基因的个体(303.54±108.7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且其患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升高(P=0.006, OR=2.158, 95% CI:1.250~3.727);K等位基因与吸烟在影响冠心病发生危险性方面有协同作用. 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其中K等位基因有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 CTLA-4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关联研究

    作者:刘巍;李为民;高成;李悦;孔一慧

    目的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IDC)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cated antigen 4, CTLA-4)表达状况及由CTLA-4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导致的不同遗传易感性机制.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151例IDC患者,120名正常健康人CTLA-4基因启动区-1772、-1661及-318位点SNP;免疫酶联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sCTLA-4、干扰素-γ及白介素-4水平;综合分析CTLA-4启动区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与sCTLA-4、干扰素-γ/白介素-4的相关性. 结果 IDC患者sCTLA-4水平与CTLA-4基因启动区SNP相关,携带-1772 T/C变异者sCTLA-4表达增高.-1772 TC基因型频率在IDC组尤其低射血分数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IDC组-1661 G和-1661 GG频率显著降低,具有-1772 TC -1661 AA及-1772 TC -1661 AG单倍型IDC患者sCTLA-4显著升高.结论 IDC患者CTLA-4表达异常,CTLA-4基因启动区-1772 C/T和-1661 A/G SNP与IDC遗传易感性相关.-1772 T/C变异可能影响CTLA-4基因剪接,干扰蛋白表达和功能,阻止负性调节信号传递而导致对IDC的易感.

  • 定位于12q24的腓骨肌萎缩症2L型10个候选基因的排除克隆

    作者:张如旭;唐北沙;资晓宏;罗巍;夏昆;潘乾;胡政茂;赵国华;郭科

    目的克隆定位于12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D12S1720和D12S1611之间约6.8 cM的区间内的腓骨肌萎缩症2L型的致病基因.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10个候选基因,设计合成扩增10个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的引物,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序列变异分析.结果在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区共发现11个序列变异,其中杂合序列变异共5个,纯合序列变异共6个.上述序列变异与疾病表型无共分离现象.结论排除了10个候选基因(TAOK3、RAB35、RPLP0、PXN、RNF10、RHOF、VPS33A、RSN、DENR、 RNP24)为腓骨肌萎缩症2L型致病基因的可能.发现了以上10个候选基因共11个单核苷酸多态,除镜影细胞(reed-steinberg cell,RS)细胞特异性中间丝相关蛋白基因的3207G→C在多态数据库已报道,其余均为新发现的单核苷酸多态.

  • CYP19A1基因 R264C在中国上海BRCA1/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中的作用

    作者: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目的研究CYP19A1基因R264C 的(C→T)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在上海地区BRCA1/BRCA2基因突变阴性的遗传倾向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对114例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12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CYP19A1基因第7外显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随后进行DNA直接测序鉴定其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分布和发病风险的关系;危险度比值比(odd ratio, 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结果 CYP19A1基因R264C多态的CC、CT、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4(77.8%),22(20.4%),2(1.8%);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77.7%),24(21.4%),1(0.9%);在研究的总人群中,CT基因型的频率为20.9% (46/220),TT基因型的频率为1.4% (3/220).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或TT基因型没有显著性地提高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其中携带CT基因型风险为(OR=1.16, 95%CI:0.53~2.55),携带TT基因型风险为(OR=1.44, 95%CI:0.12~17.15);经过月经状态和身体质量指数分层,也未能发现其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结论 CYP19A1基因R264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有别于其他种族,有其自身的分布特点;R264C可能与上海地区中国汉族人群乳腺癌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无关,尚不足作为低外显率的乳腺癌易感基因位点,不建议作为未来临床基因筛查的候选指标.

  • 成骨不全一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王卓;徐栋梁;胡俊勇;廖悦华;杨峥;梁琼;王连唐

    目的探讨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的突变位点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一个成骨不全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以及直接测序法对家系内成员进行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同时对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果该家系中成骨不全患者均存在COL1A1基因的第2461位点G→A突变(G821S),但其临床特征不一致.而在家系内非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COL1A1基因突变是中国人群中成骨不全致病原因之一.成骨不全的表型不仅与基因型有关,还与遗传背景有关.

  • 纤维蛋白原β基因-148C/T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马爱军;潘旭东;张成森;邢岩;张雅妮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β基因启动子区-148C/T多态性、血浆Fg水平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151例脑梗死患者和101名健康对照进行Fgβ -148C/T基因多态性分析,并应用凝血酶原时间衍生法检测血浆Fg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浆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等位基因携带者较CC基因型者血浆Fg水平明显增高(P<0.01);按性别分组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按年龄段分组后,病例组各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较CC基因型者血浆Fg水平增高(P<0.05).中年梗死组较中年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β -148C/T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浆Fg水平,T等位基因可能独立或通过与其它血栓危险因素或环境因素协同作用增高血浆Fg水平,成为脑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 肿瘤细胞中基因选择性剪接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助人;孙开来

    选择性剪接是高等真核细胞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以及产生蛋白质组多样性的重要机制.选择性剪接过程受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调节.肿瘤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可发生选择性剪接,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蛋白异构体参与基因转录、细胞周期和凋亡等生命过程,对肿瘤生长有一定作用.以选择性剪接蛋白异构体为靶点或干预选择性剪接过程,可望进行肿瘤的分子治疗.

  • 成都汉族群体七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和法医学应用研究

    作者:吴谨;李英碧;侯一平;张霁;颜静;廖淼;林金东;何艳

    目的获得中国成都地区汉族群体D1S2142、D1S3733、D2S1774、D3S2459、D21S1409、D21S1437和D21S2055七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资料,评价它们在法医鉴定的应用价值. 方法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对283名成都汉族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及50个家庭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 D1S2142检出11个等位基因,23种基因型; D1S3733检出8个等位基因,19种基因型;D2S1774检出8个等位基因,15种基因型;D3S2459检出7个等位基因,19种基因型;D21S1409检出6个等位基因,12种基因型;D21S1437检出9个等位基因,26种基因型;D21S2055检出20个等位基因,77种基因型;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50个家庭样品调查证实上述基因座均符合孟德尔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未发现突变. 结论 D1S2142、D1S3733、D2S1774、D3S2459、D21S1409、D21S1437和21S2055基因座具有较好的多态性.基因座间独立性分析,证实上述7个基因座之间不存在连锁关系,可作为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人识别的遗传标记.

  • 中国延边朝鲜族人群Penta D、E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作者:许青松;张永吉;崔弘;崔彦

    目的了解中国吉林延边地区朝鲜族人群Penta D和Penta E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分布,获得相应群体遗传学数据.方法应用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100名无血缘关系的朝鲜族个体进行调查.结果在Penta D基因座,观察到8个等位基因及22种基因型;在Penta E基因座,观察到16个等位基因及35种基因型.结论两个基因座等位基因片段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而且显示很高的个人识别能力.所得数据资料可为中国朝鲜族人群的法医学个人识别、亲子鉴定及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

  • 云南彝族九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遗传多态性

    作者:高雅;金天博;赖江华;郑海波;李生斌

    目的研究中国云南彝族人群的群体遗传结构.方法选择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位点(D3S1358、vWA、FGA、TH01、TPOX、CSF1PO、D5S818、D13S317、D7S820),采用STR复合扩增及荧光标记STR 基因扫描技术,检测84名彝族无关个体血液样本.结果 9个STR位点在84名云南彝族共检出69种等位片段,频率分布在0.0060~0.5060之间;检出164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在0.0119~0.4167之间.9个STR位点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9个位点多态信息量分布在0.5804~0.8777之间,杂合度分布在0.6507~0.8002之间,个体识别力分布在0.7976~0.9558之间,除TPOX,TH01两个位点低于0.5外,其余7个位点的非父排除率分布在0.5207~0.8386之间.Neighbor joining(NJ)法构建彝族与云南地区其他11个少数民族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彝族首先与白族、普米族、德昂族、阿昌族、独龙族、怒族聚在一起,然后与傈僳族、傣族相聚,后与景颇族、苗族、纳西族相聚.结论获得了云南彝族9个STR位点的遗传多态数据,在人类群体遗传数据库建设、法医学亲权鉴定和个体识别研究及应用领域有重要价值.

  • 福建汉族人群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王庆华;陈威震;谭建明

    目的调查福建汉族人群HLA-DR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方法应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分型技术对福建地区620名汉族人群进行HLA-DRB1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在HLA-DRB1位点共检出了14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较高的依次为DRB1*09、12、15、04、08.结论福建汉族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南方汉族人群相近,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 湖北土家族人群HLA-A、B等位基因及单倍型多态性的分布

    作者:邱小萍;谭云;左泽华;魏芸;伍欣星

    目的研究湖北五峰县土家族19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HLA-A、 B 等位基因及单倍型频率的分布,为进一步研究HLA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联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序列分型(sequence-based typing ,SBT)法对具多态性的HLA-A、 B基因2、3外显子进行了基因型分析,采用Arlequin软件对群体基因、单倍型频率进行大估计值的计算.结果 HLA-A、B等位基因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P>0.05),无显著的连锁不平衡现象,共检测出26个HLA-A 等位基因及41个HLA- B等位基因,其中频率高的为A*0201(0.16053),A*110101(0.14737),A*24020101(0.14211),B*4001(0.14737),B*4601(0.13947),其次为A*0207(0.08947),A*0206(0.08158),B*1301(0.07632),B*5801(0.08947),B*1501(0.09737),而大于0.05%的为A*330301(0.05526), B*1502 (0.05526),B*3501(0.05263),单倍型分布较普遍的为A*0202-B*4001(0.04196),A*0201-B*4601(0.03625).结论采用高分辨测序分型法对土家族人群HLA-A、B等位基因进行分型的实验结果可做为湖北土家族人HLA-A、 B等位基因、单倍型频率的群体资料,对进一步开展群体遗传学、临床器官移植、疾病关联、HLA遗传学特征、法医学、人类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蒙古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

    作者:邢少姬;周立社;许秀举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在蒙古族人群中的分布.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506 名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的维生素D受体Fok Ⅰ基因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FF、Ff、ff在本研究人群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1%、52%和17%.等位基因F占57%,f占43%.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论中国蒙古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分布频率有其自身的特点.

  • 华南、华北人群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

    作者:王晖;武大林;申啊东;陈春燕;张文;李丹;刘亚琴

    目的从基因水平调查了中国华南、华北地区人群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并研究比较两地区人群HLA-DQB1多态性分布.方法采用深圳益生堂生物企业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HLA-DQB1低分辨率分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技术,对700名南方地区的中国人和320名北方地区的中国人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鉴定了10个HLA-DQB1等位基因,获得了一组准确、科学的统计数据.结论得到了中国华南、华北地区人群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的数据,证明中国人群HLA-DQB1*02,05,0601,0602,0603的分布南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疾病相关性研究、人文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遗传学数据.

  • 浙江地区汉族人群caspase-8、-10基因四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单倍型研究

    作者:叶月芳;周韧;谢云;杨水友;张伟

    目的分析汉族人群caspase-8、-10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及其构成的单倍型,为研究caspase-8、-10基因与多基因复杂疾病的关联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DNA测序技术检测caspase-10基因的第2~5外显子,caspase-8基因的第8~10外显子及其部分侧翼序列的多态性位点;分析配对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关系,大期望值法估算它们构成的单倍型. 结果 (1)caspase-10基因的第2、5外显子分别检出一个SNP位点A2823G和A12799G,其中A12799G是新发现的低信息度的SNP;caspase-8基因中检测到3个SNP位点A43466G、G51484A、G52951A,分别位于第8、9外显子和第9内含子;它们均未改变所编码蛋白的一级结构;(2)caspase-10基因中A2823G位点与caspase-8基因中3个位点间已达到连锁平衡,caspase-8基因中A43466G与G52951A、G51484A与G52951A也达到连锁平衡,连锁不平衡系数分别接近于0;只有A43466G与G51484A存在强的连锁不平衡,连锁不平衡系数接近于1;(3)caspase-10基因的A2823G位点与caspase-8基因的3个位点预计产生11种单倍型,其中A-2823/A-43466/G-51484/G-52951是主要单倍型,频率为0.3811,其次是A-2823/A-43466/G-51484/A-52951,频率为0.2536;这4个SNP位点联用,多态信息含量可达到0.7106. 结论 浙江地区汉族人群caspase-10、-8基因中的SNP位点至少处于3个不同的单倍型块;联合多个相邻的位点构成单倍型,可以弥补单个SNP信息度较低的不足.

  • 华北地区汉族群体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析

    作者:范新萍;丁洁;梁燕;肖白;周艳;刘敬忠

    目的调查华北地区汉族人群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布和群体遗传学数据. 方法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和五色荧光复合扩增的方法,检测597名汉族无关个体的15个STR基因座基因型. 结果 15个STR基因座的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所检测的15个STR遗传标记均具有高度多态性,杂合度均超过0.62,15个基因座的个体识别力在0.802~0.967之间,非父排除率在0.320~0.697之间,匹配概率在0.033~0.198之间.15个基因座的累积个体识别能力为0.999999以上,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999571,累积匹配概率为8.93×10-18. 结论联合检测15个基因座可为亲缘鉴定和个体识别提供可靠的法医学证据,这15个STR基因座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法医物证学检验.

  • 一个遗传性低钾周期性麻痹家系的CACNA1S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王秋芬;杜戎;许春胜;唐朝晖;廖玉华;李伟;吴晓艳;王旭;刘平;张贤钦;祝建芳;任翔;柯铁;杨钧国

    目的在中国人低钾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 HOKPP)家系中寻找HOKPP新的突变.方法分析了一个具有4代共46名家族成员的中国 HOKPP 家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连锁分析、DNA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研究了第1和第2代成员,以发现该家系可能的致病基因突变;然后用上述研究的结果检测第3和第4代成员,进一步验证结果并对正常成员作出患病的预测.结果对第1和第2代的连锁分析显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为CACNA1S基因,其LOD值为3.71;DNA测序显示1582位的核苷酸C被G所替代,为一种新的突变R528G;所有患病个体均带有此突变,而200名对照中没有此突变.检测第3和第4代成员R528G突变,发现所有患者和两名正常年轻女性携带此突变基因.结论发现了CACNA1S基因的一个R528G新突变,能导致中国人低钾周期性麻痹, 其外显率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此突变将有助于低钾周期性麻痹的诊断和预测.

中华医学遗传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