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hinese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중국이비인후두경외과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7002
  • 国内刊号: 11-517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613
  • 曾用名: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慢性咽炎患者喉咽反流分析

    作者:邬晓力;郭永清

    目的 探讨慢性咽炎与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112例慢性咽炎患者行24小时双探头(食管和咽部)pH值监测,将检查出的62例LP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抑制胃酸药和清热解毒的咽炎药治疗;对照组:单用清热解毒的咽炎药,对两组咽部症状缓解及病变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慢性咽炎的体征多样化,实验组35例,有效率94.29%(33例),对照组27例,有效率77.78%(21例),P<0.05.结论 LPR是导致慢性咽炎的重要病因,使用抑酸剂可明显改善喉咽反流,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咽炎的目的.

  • 白细胞介素18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作者:王文忠;詹晓东;孙敬武;张明洁;王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2例喉癌患者(喉癌组)和1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IL-18的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22例配对喉癌组织及切缘黏膜组织中IL-18基因的表达.结果 喉癌组血清IL-18含量(68.44±39.42)pg/ml高于对照组(28.44±2.29)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RT-PCR检测IL-18 mRNA,22例喉癌组织均无表达;癌旁黏膜IL-18 mRNA有9例(40.9%)表达.结论 喉癌患者血清IL-18表达增高,提示IL-18与喉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喉癌组织IL-18 mRNA不表达,而癌旁黏膜部分表达,表明IL-18并非肿瘤细胞所分泌,可能来自宿主细胞.

  • 头颈部神经鞘瘤临床分析

    作者:刘慧茹;张浩;陈学明

    目的 探讨头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77~2006年收治的23例头颈部及颅底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头颈部神经鞘瘤主要表现为鼻塞、面瘫和声嘶等症状.20例患者术前行CT或MRI检查,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和20%.全部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18例患者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明确诊断.19例完整切除肿瘤,4例切除大部分肿瘤.共有19例术后随访,随访期3个月~10年,15例完整切除者无1例复发,4例部分切除者1例复发.术后并发持续性动眼神经麻痹3例,听力下降1例,声嘶1例.结论 头颈部及颅底神经鞘瘤不易早期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完整摘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 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形态学特征与颈淋巴结转移

    作者:李野;管国芳;文连姬;金春顺

    目的 研究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及透射电镜观察,对75例喉癌及癌周组织、8例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进行了观察和定量研究.结果 各型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密度、管径及管腔面积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亦明显增高;喉癌声门上型癌周毛细淋巴管密度与声门下型无显著差异,而二者均显著高于声门型.电镜观察示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具有较高通透性,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通透性更高,呈不同程度扩张及变性破坏改变,内皮细胞连接开放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结论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癌周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密切相关,为探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过程、机制以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苯巴比妥对豚鼠听觉间隔响应的影响

    作者:冯艳梅;殷善开;王坚

    目的 探讨苯巴比妥(pentobarbital,PB)对豚鼠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和听皮层(auditory cortex,AC)间隔响应阈值、幅值及潜伏期的影响.方法 在豚鼠IC和AC分别埋植慢性电极,比较清醒和两种剂量(20 mg/kg和40 mg/kg)PB麻醉状态下的间隔响应阈值、幅值和潜伏期.结果 PB使间隔响应阈值升高,其中对AC的影响大于IC.在IC,只有大剂量PB使间隔响应阈值升高;而在AC,两种剂量PB均使间隔响应阈值升高.PB还对豚鼠IC和AC阈上间隔响应的潜伏期和幅值产生不同的影响.结论 PB可降低豚鼠以间隔响应阈值为代表的时间分辨率.

  • 膜组织结构伸展刺突蛋白在喉癌中的表达

    作者:李婷婷;徐秀玉;王鑫;孙亚男;李晓丹

    目的 探讨膜组织结构伸展刺突蛋白(简称膜突蛋白)在喉癌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检测膜突蛋白在58例喉癌组织、癌周非癌组织和25例喉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 RT-PCR结果显示膜突蛋白在癌周上皮组织、喉癌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分别为0.086±0.063、0.599±0.301和0.731±0.096,各组表达量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F=132.456,P<0.001);免疫组化显示膜突蛋白在蛋白水平发现膜突蛋白在癌周上皮组织、癌组织和颈部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依次增高(P<0.05),其表达与临床分期、T分级、颈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学分级具有相关性(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吸烟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膜突蛋白是细胞膜与肌动蛋白丝之间连接的桥梁,参与细胞表面的构建及伪足的形成,可能在喉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外伤性嗅觉障碍大鼠嗅黏膜的组织学变化

    作者:苗旭涛;魏永祥;张聪;王向东;范尔钟;羡慕;赵兰峰;韩德民

    目的 构建大鼠外伤性嗅觉障碍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嗅黏膜组织学变化.方法 神经切断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大鼠均在显微镜下暴露左侧嗅球,沿筛板切断神经组切断大鼠左侧嗅神经.采用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OEPs)和神经示踪验证造模效果.术后1天、5天、2周、3周、6周处理大鼠,处理前1天每组各取2只大鼠经鼻腔滴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嗅黏膜及嗅球冰冻切片后观察嗅上皮的厚度、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嗅神经的连续性,并且行免疫组化观察嗅上皮中的新生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结果OEPs及神经示踪证实手术方法可以完全切断嗅神经.术后1天,切断侧黏膜中ORNs出现凋亡,两组大鼠双侧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比值无明显变化.5天时切断侧嗅上皮中细胞数量减少,上皮厚度变薄,嗅球中无HRP标记纤维.术后2、3周大鼠嗅球中出现蓝色标记,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逐渐增加,但仍然与对照组有差异,此时嗅上皮中出现大量的新生ORNs.经过6周的恢复,嗅上皮厚度及细胞数量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嗅上皮中有较多的新生ORNs,其轴突与嗅球重新建立神经联系,但是上皮中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凋亡细胞.结论 嗅神经切断术可以作为制作外伤性嗅觉障碍的可靠方法;由于ORNs具有再生能力,大鼠嗅神经切断后嗅黏膜在一定时间内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 不同培养方法对螺旋神经元体外生长的影响

    作者:史金凤;夏寅;雷雳;王鸿;范尔钟

    目的 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螺旋神经元体外生长情况,获得高纯度螺旋神经元培养物.方法 利用酶消化法、剪切分离结合酶消化法对出生后3~5天的大鼠螺旋神经节进行分离,分别在血清培养基和神经元专用培养基内培养,观察神经元形态及生长情况,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 神经元专用培养基比含血清培养基能够得到纯度更高的神经元,且细胞形态良好,轴突再生能力强.结论 酶消化结合剪切分离螺旋神经节,经神经元专用培养基培养,能获得高纯度的螺旋神经元.

  • 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汪银凤;孙敬武;孙家强

    目的 探讨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隐匿性中耳炎的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5例隐匿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所有病例无明显耳漏病史,鼓膜和外耳道局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发现,3例急性发作时有鼓膜充血,1例伴鼓膜穿孔及脓液搏动.听力损失多为传导性聋.颞骨CT扫描示病变主要集中在上鼓室和鼓窦,4例病变充满乳突气房及鼓室、鼓窦.主要症状为听力渐进性下降、头闷痛、耳闷堵塞感及耳鸣等.术中探查中耳气房内有肉芽组织10例,其中4例伴有积液及胆固醇肉芽肿;另2例为胆脂瘤病变.手术主要是清除病变,解除引流通道的阻塞并一期行鼓室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5年,病变无复发,听力平均提高16.3 dB.结论 应提高对隐匿性中耳炎的认识,对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及局部胀痛不适者应行纯音听力测试、声导抗检查及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可作为诊断隐匿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段,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软骨部分切除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作者:程雅莉

    耳廓假性囊肿又名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病因不明,可能与机械损伤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因囊肿内表面富有纤维素而非上皮细胞而与真性囊肿相区别[1].近5年来,我科应用软骨部分切除术治疗60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多层缝合法修补顽固性颈部气管皮肤瘘

    作者:薛刚;陈杰;尚小领;林彦涛

    我院自1995年以来,采用多层缝合法修补顽固性颈部气管皮肤瘘27例,术后均恢复经鼻呼吸,收到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7例中,男24例,女3例;年龄12~67岁;带气管套管时间5周~2年3个月,患者均符合拔管条件,拔管后均经蝶形胶布牵拉固定等处理而瘘口未愈.瘘口直径为0.3 cm~0.7 cm,周围不同程度瘢痕形成.气管切开的原因分别为喉癌手术12例、急性喉梗阻7例、脑外伤4例、颈段气管外伤3例、脑血管意外1例.

  • CO2光微手术治疗会厌囊肿

    作者:倪海峰;徐志文;蔡红武;黄光武

    我科自2004年以来应用CO2激光显微手术治疗会厌囊肿35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5例会厌囊肿患者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0~69岁,平均年龄35.6岁.首次发病23例,复发12例(复发1次8例,2次3例).囊肿单发25例,多发10例.临床表现:无症状而偶行喉镜检查时发现8例,咽异物感或梗阻感27例,发音含糊不清11例,呼吸困难3例.

  •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作者:司勇锋;覃扬达;陈世强;兰桂萍;黄波;陆锦龙

    1998~2000年,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37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7例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在20~46岁;病程1~10年不等.患者均以鼻塞为主诉,并且经反复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专科检查:下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暗红色或灰白色,用1%麻黄素收缩效果欠佳,鼻腔内有黏液性分泌物,中鼻甲黏膜和钩突黏膜水肿,鼻中隔无明显偏曲.

  • 支撑喉镜手术中气管切开2例

    作者:黄永宁

    支撑喉镜下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即能保证通气又可使肿瘤暴露清楚,手术效果理想.但在麻醉诱导及插管过程中处理不当,易诱发呼吸道梗阻,危及患者生命.我们曾遇2例麻醉中出现急性喉梗阻患者,经紧急气管切开救治成功,报告如下.

  • 重型小脑脑干位乙型脑炎1例

    作者:王丽萍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司机.以发热、呼吸困难1天为主诉,于2000-10-10 10时急诊入院.无声嘶、喉鸣,无吞咽痛及吞咽困难,讲话含物音.查体:T 38.8℃,P 88次/分,R 20次/分,BP 150/90 mmHg.神志清楚,急症病容.扶入病房,问答流利准确,心肺腹查体正常,安静吸气时无"四凹症",开口无受限,咽及会厌黏膜正常,双侧杓会厌襞明显水肿,声带未视清.血常规:WBC19.7×109/L,MO+GR 0.934,L 0.066.诊断:喉前庭水肿.抗炎对症治疗.

  • 鼻炎概述

    作者:张罗;韩德民;王琪

    各类型鼻炎(鼻病)的临床特征性症状相对较少、缺乏客观临床评估手段、病因探查困难,难以严格区分.总体而言,鼻病可分为四类:①变应性鼻炎;②非变应性鼻炎;③感染性鼻炎;④结构性或机械性鼻病.本文重点介绍对非变应性鼻炎的分型.

  •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的疗效评价

    作者:林小平;高军;郑岩;李玉珍;吕智慧;冯小娟;迟秀丽

    目的 探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疫苗(Alutard(R))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对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伴轻-中度哮喘患者37例,进行SIT3年.SIT采用以浓度、剂量逐渐递增的皮下注射方法,从100SQ-U 0.2 ml/次/周的初始量至100 000 SQ-U1.0ml/次/6周的维持剂量.应用UniCAP system免疫荧光法和瑞氏染色法分别测定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lgE)、总IgE(total IgE,tlgE)、IgG、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和外周血嗜酸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j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年后上述各种参数、肺功能指标、症状评分和皮肤反应指数(skin index,SI)的变化.结果 经过3年SIT后,患者血清ECP水平和血Eos计数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SIT后IL-4和IL-5降至正常水平,而IgG和IFN-γ分泌增加;血清tlgE水平降至正常,slgE有所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临床完全控制率64.86%,良好控制率35.14%;所有患者肺功能指标和症状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62.12%的患者不用任何药物,78.4%的患者SI明显降低.3年SIT后无新的过敏症状的发生.结论 坚持长期SIT能明显缓解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抑制Eos的聚集,降低血清ECP水平,增强对变应原的耐受性,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细胞Th1和Th2分泌的平衡,以维持长期、稳定的临床疗效.

  • 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应性鼻炎一年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王成硕;张罗;韩德民;王向东;赵岩;周兵;刘健慧

    目的 评价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免疫治疗组30例和药物治疗组30例.通过症状评分、药物评分、鼻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分级评价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经过1年治疗后,免疫治疗组症状评分和药物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与药物治疗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免疫治疗组患者的鼻炎相关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所有免疫治疗病例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标准化螨变应原免疫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变应性鼻炎.

  • 海南省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变应原分布情况

    作者:符征;蔡飞;孙亮;符巧玲;邓慧林;王荣凤

    目的 了解海南省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分布情况.方法 标准化变应原(Alutard(R))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435例患者中有阳性反应333例,阳性率为76.55%.其中,螨过敏为319例,占95.8%;蟑螂过敏为134例,占40.2%;狗毛过敏为63例,占18.9%;猫毛过敏为32例,占9.6%;花粉过敏为24例,占7.2%;真菌过敏为20例,占6%;艾蒿过敏为7例,占2.1%;豚草过敏为6例,占1.8%.结论 海南省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分布情况为:主要由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其次由蟑螂及狗毛引起的变应性鼻炎,猫毛、花粉及真菌引起的变应性鼻炎较低;艾蒿、豚草引起的变应性鼻炎极低.

  •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患者变应原类型及免疫治疗疗效的比较

    作者:孙臻峰;孟晴虹;董频

    目的 比较单纯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哮喘患者变应原阳性率及变应原免疫治疗情况,分析机体对变应原反应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单纯性变应性鼻炎和100例哮喘患者行皮肤点刺试验,根据变应原类型从中挑选各30名符合混合螨免疫治疗条件者进行变应原免疫治疗.标准化皮肤点刺液和脱敏制剂均由阿罗格公司提供.结果 单纯变应性鼻炎组的主要吸入性变应原和摄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哮喘组,且主要吸入性变应原屋尘螨和粉尘螨的强阳性率亦明显低于哮喘组.变应原免疫治疗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机体对变应原的反应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对变应性鼻炎的早期干预是必要的.

  • 变应性鼻炎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

    作者:朱丽;马芙蓉;王丽;刘仲奇;闫燕;张萍

    目的 为变应性鼻炎变应原检测的过筛试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阿罗格标准化制剂,对有过敏症状和体征的1296例患者进行变应原的皮肤点刺试验,16种试剂包括吸入性常年性和季节性变应原的单一和混合制剂.结果 变应原阳性率为48.77%(632/1296).在632例过敏患者中,阳性变应原的种类分布依次为:屋尘螨46.68%,粉尘螨42.72%,杂草29.59%,树Ⅰ、Ⅱ28.48%,艾蒿20.41%,大豚草8.86%,藜7.28%,动物毛Ⅰ 5.22%,禾本科/谷类5.22%,干草尘埃4.59%,白色念珠菌4.59%,真菌Ⅰ、Ⅱ4.27%,松属(2.22%),多价羽毛1.27%.阳性变应原的季节分布为:单纯常年性变应原为40.51%,单纯季节性变应原为39.40%,同时有常年性和季节性变应原者为20.09%.阳性变应原的分级分布以+++为主.结论 过敏原过筛试验应综合考虑病史及阳性变应原的种类分布趋势,同时包括常年性及季节性变应原,根据等级分布特点决定特异性免疫治疗.

  • 关注变应性鼻炎

    作者:张罗;韩德民

    从1906年奥地利儿科医师Clarens von Pirquet根据希腊语的allos(其他的)和ergos(活动)合成变态反应(allergy)一词开始,现代变态反应科学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发展轨迹.自1966年和1967年日裔美国人Terudo Ishzaka和Kimishige Ishzaka以及瑞典的Bennich和Johansson分别在患者体内发现IgE并阐明其生物学特性,对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的标志性成果包括:①上世纪70年代明确了IgE在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②1979年丹麦鼻科学者Mygind出版<变应性鼻炎>一书,初步阐明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③1974年Cohen等首次提出细胞因子(1969年曾被Dumonde等命名为淋巴因子)的概念,是指体内由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对免疫系统和炎性反应过程起多种调节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 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作者:黄丹;张罗;韩德民

    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日趋增加,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这两类研究所采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是问卷法中的邮寄问卷法、现场发送问卷法或电话问卷法,结合检查法中的皮肤点刺试验.

  • 电毁豚鼠中脑结构对40Hz听觉相关电位的影响

    作者:翟所强

    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 AERP)波的起源,是临床上用以进行定位诊断的理论依据,也是研究听觉传入机制的重要课题.虽然在临床上应用[1,2],亦有学者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3],但是到目前为止40Hz AERP起源的确切部位尚不十分清楚.为此,采用电毁豚鼠中脑结构,实验观察40Hz AERP的相应改变,以探讨40Hz AERP波的起源.

  • 噪声暴露致大鼠耳蜗Caspase-9及Caspase-3的动态表达

    作者:周彬;杜波;徐平;汤勇;杜宝东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噪声性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明确其发病机制是防治NIHL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有学者发现细胞凋亡是噪声性耳蜗损伤的途径之一[1].为了探讨细胞凋亡在NIHL的可能致病机制,我们建立了NIHL的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e-9及Caspase-3在噪声暴露不同时期大鼠耳蜗中的表达规律.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5 06
1998 01 02 05 06 z1
1997 02 03
1996 01 03 04
1994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