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 중화의원감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747
  • 国内刊号: 1005-4529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82-7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樊秀平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乡镇卫生院感染性疾病门诊的管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邹瑞芳

    为了方便基层患者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乡镇卫生院普遍设立了感染性疾病门诊(呼吸道和肠道门诊),但很多乡镇卫生院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形同虚设”,发挥不了作用.

  •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支架新生内膜组织量的关系

    作者:龚鸿霞;陈雯艾;龚俊平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支架内新生内膜增生的相关性,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175例入住心内科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且均于术后6个月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剂血管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抗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进行测定,分析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新生内膜增生的相关性.结果 175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中有85例患者抗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阳性率48.6%;抗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患者术前、后小腔内直径及术后腔径增大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阳性患者术后6个月小腔内直径明显低于阴性患者,阳性患者术后6个月腔径减小明显低于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阳性患者再狭窄21例占24.7%,阴性患者再狭窄10例占1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P<0.05).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状动脉支架新生内膜增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可能增加内膜增生发生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该类患者需要积极进行必要的干预措施,可能降低再狭窄的发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及同源性研究

    作者:周玉美;魏莲花;邹凤梅;徐辉;刘刚;杨卫国;李永红

    目的 对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机制、同源性及分子生物学分型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了解其耐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2年7月-2013年4月住院患者送检的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6株,常规方法进行分离鉴定,根据2013年CLIS规定检测其耐药性;PCR技术检测mecA基因,对其进行SCCmec分子生物学分型及耐消毒剂基因(qacA/B)检测;利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子分型全部为ccrAB3型,mecA、qacA/B基因的携带率100.0%,并且同源性分析有5个克隆型.结论 临床分离的下呼吸道标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全部为ccrAB3型,并对普通消毒剂有相当程度的抗性;分离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同源性分型不同菌株耐药率与其基因型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且这些菌株均为多药耐药株.

  • 2007-2011年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变迁

    作者:侯新月;李红;伊惠霞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KPN)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对2007-2011年全院临床分离的KPN进行药敏试验,用CLSI推荐的方法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筛选和确认试验.结果 1 862株KPN主要来源于痰液,占81.0%;分离率较高的科室是ICU、呼吸内科和肾病科,分别占35.0%、14.0%和11.0%;KPN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50.0%;耐药率较低的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1.6%~13.3%,但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有上升趋势;1 862株KPN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36.6%;产ESBLs菌株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外,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P<0.05).结论 KPN耐药形势严峻,产ESBLs是KPN耐药和形成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成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调查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林泉;张旭;彭经宙

    目的 了解南平市第一医院成人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门急诊与住院疑为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所有菌株采用VITEK-32细菌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配套的革兰阴性菌GNS-142药敏卡,革兰阳性菌采用GPS-110药敏卡,根据201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标准操作和判断结果,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886株病原菌,其中366株分离自门急诊患者,520株分离自住院患者;门急诊和住院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70.2%和45.0%、肠球菌属分别占8.2%和21.7%和克雷伯菌属分别占10.1%和8.7%;住院患者中分离病原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门急诊患者;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呈高度敏感占98.3%~99.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亦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但对广谱青霉素、一二代头孢菌素及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仍均呈高度敏感.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成人门急诊和住院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住院患者病原菌耐药性较为严重;及时总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 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分析

    作者:蒋连强;凌宙贵;刘滨;刘卫;唐贞明

    目的 通过监测住院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及时掌握医院耐药菌监测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12年1-3月临床各科送检的标本进行检测,用美国德灵公司的MicroScanAutoScan-40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药敏系统及配套NC21测试板和Positive Combo Pane Type11同时进行菌株鉴定与药物敏感性测定;并检测ESBLs菌及MRS,采用WHONET 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58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8.3%,产ESBLs大肠埃希菌占55.2%、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40.5%、MRSA占40.0%、MRCNS占76.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2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60.0%,耐药率<10.0%的只有亚胺培南,MRSA及MRCNS均为多药耐药菌,仅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较敏感.结论 医院应及时监测细菌耐药性情况,临床应重视病原菌检查及根据药敏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病原菌耐药的发生.

  • 流感嗜血菌及黏膜炎莫拉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玲;程方雄;杨宏伟

    目的 探讨流感嗜血菌(HIN)和黏膜炎莫拉菌(MCA)的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和分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配套鉴定试剂盒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抗菌药物进行敏感试验,并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检测β-内酰胺酶;数据统计应用WHONET 5.5版本软件处理分析.结果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HIN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均为100.0%敏感,环丙沙星为99.0%;阿奇霉素的敏感率低,为4.8%;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MCA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左氧氟沙星为100.0%敏感,环丙沙星为98.2%;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与克拉霉素保持着100.0%的抗菌活性;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92.7%.结论 医院务必要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感染患者必须参照药敏结果结合患者具体状况抗感染治疗.

  • 靶向白色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小分子干扰RN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毒力影响

    作者:杨怀;苑天红;刘玉江;郑金鼎

    目的 探讨靶向白色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SAP的基因表达影响,以期为RNA干扰技术抑制真菌毒力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设计并合成SAP靶向的siRNA,用醋酸锂转染白色假丝酵母菌,试验设空白对照组、错义对照组、SAP siRNA组,采用RT-PCR测定转染后白色假丝酵母菌SAP mRNA表达水平,制备BSA培养基测定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及小鼠毒力实验.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错义对照组相比,转染48 h后,siRNA组白色假丝酵母菌中SAP mRNA表达明显下调为(0.51±0.05),siRNA组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PA值为(0.84±0.04)均高于空白及错义对照组,小鼠30 d死亡率显著降低为20.0%.结论 化学合成的靶向SAP siRNA能够下调白色假丝酵母菌中SAP基因的表达,降低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毒力,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应用RNA干扰技术抗真菌治疗奠定基础.

  • 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酶及耐药趋势研究

    作者:蔡叶樨;倪慧群;许玲英;方中飞

    目的 分析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状况以及耐药性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医院1 974例住院及门诊患者送检的中段尿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的菌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型细菌分析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3年从泌尿系统感染标本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242株,其中产ESBLs菌158株,占65.3%;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224株,其中产ESBLs菌88株,占39.3%;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及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均>53.6%,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及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均>35.7%;两种菌均未发现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菌株.结论 泌尿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多药耐药性,临床医师应重视细菌学培养,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产ESBLs菌的产生.

  • 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吴小明;张美珍;姜新华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病原体和耐药性机制,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3 941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医院感染病原体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所提供的API20E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进行,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941例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98例,感染率10.10%;检出病原体398株,革兰阴性菌212株、真菌98株、革兰阳性菌76株及非典型病原体12株,分别占53.27%、24.62%、19.10%及3.01%,位于前3位病原体分别为大肠埃希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16.33%、13.82%及10.80%;病原体均具有多药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80.00%;真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的耐药性高达100.00%,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热带假丝酵母菌明显高于白色假丝酵母菌.结论 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真菌以及革兰阳性菌为主,且为多药耐药菌,是导致死亡重要原因.

  • 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作者:唐贞明;凌宙贵;刘卫;蒋连强

    目的 通过比较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医师对不同类型的肺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经验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住院患者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MicroScanAutoScan-40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药敏系统等进行菌株鉴定与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WHONET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获得性肺炎共检出病原菌25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04株占80.9%;社区获得性肺炎检出病原菌51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66株占70.7%,医院获得性肺炎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大于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均<15.0%;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耐药率均<12.0%;医院获得性肺炎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结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监测并比较二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可为其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可靠数据资料.

  • 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碧莹;马华;李耀军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2011年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微生物分析仪和细菌鉴定试剂盒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及结果判定,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3年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中共分离出2 6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 803株占67.9%,革兰阳性球菌547株占20.6%,真菌305株占11.5%;感染率高的病原菌前5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597株占22.5%、肺炎克雷伯菌542占20.4%、大肠埃希菌345株占13.0%、金黄色葡萄球菌278株占10.5%、白色假丝酵母菌207株占7.8%;常见的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加强对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监测与控制,严防耐药菌株在医院内播散流行.

  • 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分型的分布

    作者:赵强;刘喆;肖征;罗燕萍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型的分布,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对2012年9月-2013年8月皮肤科门诊的77例CA患者标本,进行HPV感染分型检测.结果 77例CA患者标本中检测HPV阳性63例,阳性率为81.82%;检出13种型别,以低危HPV6/11型为主,未检出HPV45型,其中低危HPV6/11型阳性49例次,阳性率63.64%;高危型HPV阳性40例次,阳性率51.9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单一型感染43例,感染率为55.84%,20例存在2~4重混合感染,多重感染率达到25.97%;就诊CA患者以21~30岁为主,其次为30~40岁,该两个年龄段HPV检测阳性率较高,分别为85.29%、89.47%,但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CA患者HPV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内参基因Ct范围24.70~37.10(32.30±3.19),女性患者内参基因Ct范围21.74~35.34(28.21±4.33),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尖锐湿疣主要基因型感染是低危型HPV6/11,20~40岁人群为易感人群,HPV分型检测在尖锐湿疣的临床诊断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心血管病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药敏分析

    作者:杨丽翠;林苗;施中平;王军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分析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13年医院心血管病合并肺炎患者送检的痰液标本进行培养,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采用WHONET5.4和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3年就诊的1 064例患者中有231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21.7%;共分离出病原菌198株,检出阳性率为81.2%,其中大肠埃希菌53株占26.8%、肺炎克雷伯菌42株占21.2%、铜绿假单胞菌38株占19.2%、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占9.1%、鲍氏不动杆菌15株占7.6%、白色假丝酵母菌13株占6.6%、肠球菌属8株占4.0%、其他菌株11株占5.6%;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低,分别为3.77%、9.43%、9.43%、16.98%、15.09%,而肺炎克雷伯菌则为11.9%、14.3%、11.9%、26.2%、21.4%,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略高于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63.2%和60.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性低,分别为13.2%和15.8%.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是导致心血管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次为非发酵菌,临床耐药性严重,在对此类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王浩;陈军平;黎小平;刘东华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医师正确诊断疾病及针对性用药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2月≥60岁的224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无菌方法采集晨痰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接种相应培养基,感染病原菌培养鉴定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有关规则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和新规则进行操作与评价,采用WHONET 5.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培养出266株病原菌,居前5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5.6%、16.9%、15.4%、11.7%、8.3%;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药物均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耐药性,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达到8.5%、13.6%;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总检出率为43.4%;MRSA检出率为46.3%;耐药率高的药物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均>60.0%;耐药率均>40.0%的抗菌药物有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结论 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医院应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提高医师科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扭转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的不利形势.

  • 鄂尔多斯地区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作者:段宝生;王艳海;高健忠;张整风;赵娜

    目的 了解鄂尔多斯地区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构成比、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1-12月3 520例老年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种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各种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微生物VITEK-32系统及其配套的鉴定卡鉴定;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其配套的药敏卡进行,同时结合纸片扩散法(K-B法),药敏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标准选择药物和标准判读;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药物敏感性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3 520例老年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347株,检出阳性率为9.86%;其中革兰阳性菌78例占22.4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51%;革兰阴性菌236例占68.01%,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占17.87%、14.99%、9.80%和8.07%;真菌33株占9.51%,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8.36%;感染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耐药率,不同种类病原菌耐药率不同.结论 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性较强,提示重视病原菌检查及药物监测,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2010-2012年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现状调查与耐药性变迁分析

    作者:陈蓉;童应勇;周宇

    目的 对医院2010-2012年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现状与变迁进行分析,为控制医院感染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医院门诊、住院临床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细菌,药敏试验使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敏试验的方法与标准判定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规定进行,所有数据使用WHONET 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886株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属567株、肠球菌属187株、链球菌属76株,其他菌属56株;3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60.0%,对庆大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35.0%~60.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35.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均>35.0%,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均出现了耐药菌株.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出现了多药耐药性,而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仍是治疗多药耐药性葡萄球菌属感染的重要药物,而肠球菌属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临床用药时需加以重视.

  •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导致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邓晓娥;王蔚蓝;司建英;李丽琴

    目的 对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进行分析研究,对宫颈癌提供病理学资料,进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取医院患有宫颈糜烂的300例女性患者进行筛查,筛查后对患者采用杂交捕获技术进行高危型HPV阳性检查;然后再对所有患者进行宫颈活检以及宫颈脱落细胞的病理检查,完成病理检查后结果进行评估比较;根据高危型HPV阳性与阴性分为阳性组(54例)与阴性组(44例),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300例宫颈糜烂患者通过筛查后发现98例为宫颈癌,20~35岁多,<20岁少,其中54例为高危型HPV阳性;对98例患者进行病理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均有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病变(CIN)Ⅰ、CINⅡ~Ⅲ,浸润癌等的典型病理现象,阳性组患者上皮内病变率为70.37%高于阴性组患者的63.64%;随机抽查40例患者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检查后发现,阳性组患者均有炎性、非典型鳞状上皮增生(ASCUS)、低级别上皮病变(LSIL)、高级别上皮病变(HSIL)的细胞特征,且发现其中有18例患者出现显著湿疣细胞形态,出现率为85.71%,而阴性组患者仅为36.84% (P<0.05).结论 采用杂交捕获技术分析高危型HPV宫颈癌细胞形态变化可在临床上帮助分析患者疾病,患者宫颈的上皮细胞在组织形态上具有明显特征.

  • 2009-2012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王亚红;张青锋;潘立东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9-2012年临床各类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非发酵菌板条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4年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占86.2%;主要集中在ICU和呼吸内科,分别占42.8%和32.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低,分别为2.1%、5.2%、7.1%,其次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 、10.0%、10.2%、12.5% 、14.2% 、15.8%,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及针对性管理措施,减少耐药性菌株产生及扩散.

  • 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胡少春;陈鹏;杨妮珍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利用SPSSB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 340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占17.94%、神经内科占17.94%,来源以痰为主占82.9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及多黏菌素B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61%、3.61%及5.44%.结论 应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和耐药性趋势的认识,积极控制易感因素.

  • 糖尿病患者泌尿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尹志军;邓瑰丽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患者继发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性现状,为临床医师抗感染治疗提供合理用药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154例糖尿病继发泌尿道感染患者的尿液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病原菌培养、鉴定的操作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规定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规定的K-B法.结果 154例糖尿病患者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检出86株占58.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检出41株,检出率为38.3%;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8株,检出率为38.1%;未发现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及对糖肽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但是不同种类的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其他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均>60.0%.结论 糖尿病患者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因种类不同而异,建议根据病原菌检测数据选择敏感而且对肾脏无害的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 影像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

    作者:胡明华;翁媛英;王莉;卢洪胜

    目的 评估影像科环境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污染情况,为制定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影像科MRSA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进行影像科环境标本采集,标本主要来自于MRSA污染高风险区域,包括患者和仪器设备直接接触的区域、人员进出频繁区域、患者频繁接触区域;以无菌生理盐水拭子擦拭各物体表面共获得105份标本,并对标本进行MRSA培养和鉴定.结果 105份标本中有2份MRSA阳性,阳性率为1.9%,1份来自于MRI扫描孔表面,1份来自于CT检查床;针对该结果修订了科室环境和设备清洁程序,两周后再次取标本并进行处理,未再发现MRSA;至2013年医院影像科进行的两次环境筛查均未再分离出MRSA.结论 影像科存在MRSA的环境污染,尤其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部位和MRI设备,严格执行清洁程序足以消灭成像设备和工作台面的MRSA污染.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卵巢癌预后的相关研究分析

    作者:黄华;魏振铃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及干预对策,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月医院诊治的75例卵巢癌患者为观察组,并将同期的75名健康妇女设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妇女的HPV16/HPV18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C、VEGF-D阳性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VEGF-A、VEGF-C、VEGF-D-A及HPV16/HPV18阳性率分别为89.33%、84.00%、82.67%和53.33%,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卵巢癌Ⅳ期患者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95.62%和69.57%,高于Ⅰ~Ⅲ期患者,低分化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7.14%、94.29%、94.29%和68.57%,均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较为密切,尤其对于病灶的发展转移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

  • NICU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呼建民;王述莲;刘献增

    目的 研究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NICU住院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标本采集严格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无菌操作;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该公司配套软件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采用WHONET5.4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9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268株,其中呼吸道236株占88.1%,脑脊液12株占4.5%,血液8株占3.4%,其他12株占4.5%;268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杆菌176株占65.7%,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47株、鲍氏不动杆菌41株、大肠埃希菌36株、铜绿假单胞菌29株为多见,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多药耐药性,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为敏感;革兰阳性球菌82株占30.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37株、肠球菌属16株、肺炎链球菌11株为多见,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多药耐药性,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庆大霉素、头孢吡肟耐药率均>80.0%,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对抗菌药物以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较为敏感;真菌10株,占3.7%,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 遵循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一方面可保证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减少临床耐药菌株的产生.

  • 取石网篮两种低温灭菌方法的应用与效果比较

    作者:殷秀娟;沈阳;王雅娟

    目的 比较取石网篮两组低温灭菌方法,为取石网篮选择安全有效、方便实用的灭菌方法,以满足临床的需求.方法 对清洗消毒后的取石网篮采用两组低温灭菌方法,A组为2%戊二醛溶液浸泡灭菌法,B组为环氧乙烷灭菌法,并对两组灭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灭菌方法灭菌合格率均为100.00%;2%戊二醛溶液浸泡灭菌时间10 h,保存期为4h;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法:灭菌时间20 h,保存期3~6个月;两组灭菌方法引起器械的耗损率分别为11.67%、1.67%.结论 取石网篮使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对取石网篮损害小、避免了内镜室人员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环氧乙烷低温灭菌,采用单独包装、使用方便、避免污染、满足临床需求.

  • 质量管理在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中的运用

    作者:马久红;黄茜;何怀纯;喻国花

    目的 对内镜清洗消毒环节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和医务人员依从性,保证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和安全.方法 收集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月-2011年12月再处理内镜记录共104 740例次,分析并找出影响清洗消毒的主要问题和关键因素,通过流程优化、细化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措施,对清洗消毒流程进行改进,并收集2012年1-12月的内镜清洗消毒共62 147次相关资料进行比较,评价其效果.结果 通过12个月的流程改进和过程控制,内镜清洗消毒5大步骤未有新的问题出现,内镜钳子管维修、内镜表面黄斑、纱布损耗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减少,清洗刷和清洗剂更换频率增高,职业防护检查和细菌学监测合格率均达到100.0%.结论 控制内镜清洗消毒关键环节质量,不仅提高了清洗消毒流程的依从性,还保证了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为患者诊疗工作的快速、安全提供了保障.

  • 医院被服微生物残留的研究与探讨

    作者:林红艳;陈鹏

    目的 了解医院被服清洁后微生物残留的现状、病原菌分类、临床分布特征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现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改进措施.方法 对经清洗消毒的感染患者的被服物品进行微生物采样、培养鉴别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医院被服的微生物残留率为34.0%,以医院感染菌群为主,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2.5%,革兰阳性菌占22.6%,真菌占14.9%;检出率多的三类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18.7%、铜绿假单胞菌占15.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2.8%,其次为真菌;病原菌检出多的临床科室为呼吸内科占38.6%、普通外科占21.9%;检出的多种病原菌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医院被服的微生物残留现状令人担忧,需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保证被服的卫生质量.

  • 手术室岗前培训对实习医生外科手消毒效果评价

    作者:白雪玲;王元;江燕华

    目的 通过手术室岗前培训,了解实习医生外科手消毒的效果及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手消毒合格率.方法 将2011年104名实习医生随机分为观察组54名和对照组50名,观察组实习医生在进入手术科室实习之前,由手术室培训小组对其进行外科手消毒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对照组未经过培训直接进入手术室;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与手术室培训小组成员一起对两组实习医生进行随机检查,并进行手表面细菌数监测及相关知识提问.结果 观察组实习医生对外科手消毒的范围和所需时间知晓率均为96.3%,对照组实习医生知晓率分别只有74.0%和78.0%;观察组外科手消毒操作标准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细菌培养合格率达100.0%,对照组只有8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习医生外科手消毒岗前规范化培训及考核,可有效提高外科手消毒合格率,认识手消毒对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提高实习医生对外科手消毒规范操作的依从性.

  • 强化干预措施对肝癌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影响

    作者:张慧;郑晓贞;阮安全

    目的 运用强化措施对住院肝癌患者进行干预,了解其对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为预防肝癌患者继发肺部感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住院的80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且中性粒细胞≤10×109/L肝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化疗措施及健康教育指导,强化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肺部干预措施;分别对两组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肝癌患者化疗后肺部感染率强化组为7.5%、对照组为27.5%,经x2检验,强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1,P<0.05);患者满意度强化组为82.5%,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95,P<0.01);强化组的总生存质量评分、食欲、睡眠、自理能力、心理能力、对疾病的认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强化干预措施能够降低肝癌患者化疗期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增加患者满意度,增强了患者化疗期间的抵抗力,从而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隼;马栋;杨满;字友梅;黄琰;贺立山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患者86例,回顾性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86例老年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2株,检出率为48.84%,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52.38%、革兰阳性菌12株占28.57%、真菌8株占19.05%;病死率达51.16%,老年白血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中性粒细胞计数、化疗周期、入院季节、住院时间,其危险度分别为6.812、3.124、2.556、2.082.结论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主要发生于呼吸系统,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其更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中性粒细胞计数、化疗周期、入院季节、住院时间等为其危险因素.

  • 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马俊英;赵翠枝;宋俊英

    目的 分析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300例医院危重病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所有患者均行外周静脉PICC,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两组,对其感染因素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有80例发生PICC相关感染,感染率为26.7%,其中56例为病原菌局部定植,13例为局部感染,11例为菌血症;其中感染组导管留置≥14 d 50例占62.5%,使用抗菌药物50例占62.5%,糖尿病50例占62.5%,长期卧床45例占56.3%,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6±1.4)d,感染组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而感染组白蛋白水平(29.4±3.2) g/L低于非感染组的(36.9±4.3)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患有糖尿病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低下是PICC术后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危重病患者PICC术后感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合并糖尿病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低下密切相关,为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护工作中需要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可能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

  • 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监测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贾军;祁惠燕;李生梅;兰玲玲;杨兴唐

    目的 探讨分析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2年10月168例发生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168例同期在医院接受治疗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感染组168例患者均获得细菌学检查阳性结果,其中革兰阳性菌41株占24.4%,革兰阴性菌103株占61.3%,真菌24株占14.3%;感染组与对照组年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糖尿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感染组分别为(36.2±24.7)、(18.4±9.6)d,对照组分别为(19.4±15.3)、(11.5±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合并COPD及合并糖尿病与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多见,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控制基础疾病的发展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 CRRT联合PE治疗晚期重症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高海丽;王新伟;梁海军;杨道坤;乔汉臣

    目的 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与血浆置换(PE)联合治疗晚期重症肝炎患者合并肝肾综合征(H RS)的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收治的60例晚期重症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CRRT与PE联合治疗;数据采用SPSS1 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红素(TBIL)、血氮(NH3)、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血钠(Na+)、血钾(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清K+、BUN、Cr、NH3、TBIL观察组分别为(3.78±0.43) mmol/L、(8.90±2.47) mmol/L、(145.86±65.11) μmol/L、(104.34±35.57) μmol/L、(387.43±97.90)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5±0.56)mmol/L、(12.21±3.21) mmol/L、(224.55±91.32)μmol/L、(145.32±41.45)μmol/L、(494.12±132.65)umol/L(P<0.01);而血Na+、ALB、CHE观察组分别为(131.34±7.11)mmol/L、(32.79±3.54) g/L、(445.76±123.56) 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73±7.44) mmol/L、(29.53±3.76)g/L、(343.78±90.77)U/L(P<0.05);观察组死亡9例;对照组死亡20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RT联合PE治疗晚期重症肝炎合并肝肾综合征的疗效较好,存活率高.

  •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作者:裴琦;刘霄;刘敬禹;张莉

    目的 分析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呼吸道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118例重度COPD合并下呼吸道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观察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主要感染病原菌.结果 重度COPD下呼吸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咳嗽、痰量增加、喘息,查体显示,肺部出现干湿啰音或干湿啰音增多;共培养出135株病原菌,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6株占56.30%,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23.70%、20.00%;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对头孢类、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等抗菌药物广泛耐药,耐药率为47.62%~100.00%,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为14.29%~52.94%,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为0~5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无耐药、对氨曲南的耐药性为17.65%,而对其他抗菌药物普遍耐药.结论 COPD患者由于肺功能下降,是下呼吸道的易感人群,了解医院下呼吸道多药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主要病原菌,有利于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及治疗方案.

  • 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周翠香;于雪梅;何小平;杨永芳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急诊科重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状况,为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调查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急诊科1 207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医院感染病原菌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临床病原菌检验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规定的K-B法进行操作,药敏结果敏感、中介、耐药的评价依据CLSI的新标准.结果 1 207例急诊科重症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78例、211例次,感染率14.7%、例次感染率17.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2.1%;基础疾病、有创性诊疗操作、广谱抗菌药物的过量使用等为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检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21株,检出率为44.7%,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30株,检出率为41.7%.结论 必须增强急诊科医师预防医院感染与合理用药理念,切实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降低急诊科医院感染率.

  • 老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

    作者:王晓华;高燕飞;王秋燕;章妙玉;陈静;钟玲玲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以期为预防与治疗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876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并根据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结果 876例老年患者有11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3.36%;共分离革兰阴性杆菌69株占58.98%,革兰阳性球菌37株占31.62%,真菌11株占9.40%;单因素x2检验发现,吸入性肺炎与年龄、患有基础疾病、意识障碍、体位不当、胃食管反流、吞咽困难、反复吸痰、鼻饲饮食等因素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4.716,P=0.026)、合并基础疾病(OR=5.368,P=0.032)、胃食管反流(OR=2.862,P=0.015)和意识障碍(OR=2.737,P=0.022)是吸入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吸入性肺炎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根据相应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密切监测高龄患者病情,加强对患者心理、饮食以及气道管理,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真菌性食管炎的内镜表现及临床分析

    作者:刘玲;孙乐刚;王秋芹;邵丽萍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发真菌性食管炎的内镜及临床特征,有利于及时发现AIDS疑似病例,加强AIDS患者的医院预防控制.方法 选取2005-2011年胃镜检查诊断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共61例,对比分析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试验组)与55例HIV阴性患者(对照组)的真菌性食管炎内镜及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SPSS1 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例AIDS并发真菌性食管炎患者20~50岁中青年组发病5例占83.33%,高于HIV阴性对照组的2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真菌性食管炎发病率100.00%;高于HIV阴性对照组2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史的真菌性食管炎发病率16.67%;低于HIV阴性对照组的6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用药史的病例试验组发病率66.67%,低于HIV阴性对照组的7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DS患者真菌性食管炎发病多为中青年、症状重,具有较独特的内镜下及临床表现,发现疑似患者,应及时诊治.

  • 2012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与分析

    作者:许琴芬;沈波;倪芳颖;孙维敏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2012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计划书”要求,采取床旁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4月27日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不包括当天新入院的患者.结果 实查住院患者1 827例,发生医院感染100例、125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47%、例次感染率为6.84%;综合ICU医院感染率高占51.85%;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共55例次占44.00%;其次为泌尿道感染,29例次占23.20%;下呼吸道感染中气管切开相关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别占32.73%、18.18%;泌尿道感染中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占65.52%;医院感染病原菌鲍氏不动杆菌占18.99%,排在第1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44.94%.结论 应加强对高危科室的目标性临测,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作者:嵇朋;江利敏;张淑玲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血脂水平、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c)之间的相关性,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月医院治疗的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4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Hp-IgG、血脂和Cyc表达情况,分析Hp感染患者两种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p感染39例,感染率为81.25%,45名健康体检人员感染10人,感染率为22.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水平对照组(0.81±0.14)mg/L、观察组(1.46±0.42) mg/L;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照组分别为(3.74±0.43)、(1.04±0.31)、(2.13±0.42) mmol/L,观察组分别为(5.39±0.71)、(1.96±0.56)、(3.37±0.67) mmol/L,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照组(1.38±0.29) mmol/L、观察组(1.01±0.14) mmol/L,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Hp感染阳性患者在Cyc水平和TC、TG、LDL-C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患者,而HDL-C则相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相关性,可通过对血清Cyc表达和血脂代谢水平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马静玲;郑锦萍;梁小艳;许多荣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口腔真菌感染的情况,并对易引发口腔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法找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并对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导致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发生口腔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口腔真菌感染患者共计49例,发生率为48.04%;分离出真菌52株,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39株占75.00%,马尔尼菲青霉菌6株占11.54%,其余为圆弧青霉菌4株占7.69%、热带假丝酵母菌2株占3.95%以及克柔假丝酵母菌1株占1.92%;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力低下(β=0.962,OR=2.721)、漱口液应用不当(β=1.978,OR=5.980)、贫血(β=2.287,OR=7.606)、移植前大剂量放化疗(β=2.149,OR=6.811)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发生口腔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对容易引发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口腔真菌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加以预防,尽量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析

    作者:张玉琴;章华萍;屈嬉嬉;许灵娇

    目的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在医院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3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置管部位和感染发生的关系,同时对37例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对其感染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股静脉穿刺发生感染率高,为18.95%,锁骨下静脉发生感染率低,为4.60%,颈内静脉穿刺发生感染率为8.77%,37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49株,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占14.29%,其次是溶血性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各占8.17%;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常见,占20.41%;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头孢唑林、庆大霉素、氨苄西林、氯霉素以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80.00%,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普遍敏感;而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酚、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以及庆大霉素的耐药率>80.00%,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常见,其病原菌的耐药率高,临床上要注意无菌操作、控制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以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荨麻疹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尚念秀;亓秀丽

    目的 研究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并分析相关的预防措施,为降低临床荨麻疹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门诊治疗的荨麻疹患者120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的正常人群120名,对两组进行血清抗Hp-IgG抗体检测,观察两组患者Hp阳性情况,将80例荨麻疹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37人,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荨麻疹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观察并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结果 荨麻疹组Hp阳性80例占66.67%,正常组Hp阳性44人占36.67%;经治疗后,试验组的Hp转阴率达86.05%,对照组Hp转阴率达到70.27%;试验组显效8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显效3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78.38%;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与Hp的感染有相关性,预防措施主要针对过敏原进行,有效降低感染率.

  • 影像检查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向宽鸣;马凤勋;唐平元

    目的 调查放射科影像检查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针对易感因素提出防护对策,以减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放射科影像检查的3378例住院患者及操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共发生感染156例,其中医务人员3人、患者153例,感染发生率为4.62%;<14、15~39、40~59、≥60岁患者感染率分别为3.26%、2.08%、3.75%、10.04%;≥60岁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感染率疾病类型依次为脑血管疾病、外伤及骨折、心血管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感染率分别为10.8%、8.76%、5.66%、2.78%;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手术切口、胃肠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分别占69.23%、15.38%、9.62%、3.85%;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5株占67.30%、革兰阳性菌45株占28.85%、真菌6株占3.85%,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结论 放射科人流量大、病种繁复且接诊时间长,是医院感染预防不可忽视的重要科室之一,加强操作人员的防护及环境消毒监测,特殊患者及开放性损伤患者检查后及时消毒等,可降低医院感染率.

  • 肠内营养液对急性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感染的影响

    作者:申林;李杰;郑平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液对急性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影响,并分析肠内营养液对该类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8月急性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8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持续肠内混悬营养液,对照组患者给予自制的普通流质食物,并通过分次推注鼻饲;治疗前、治疗后3、5周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进行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IgG、IgA及IgM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营养和免疫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及5周时,试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IgG、IgA及IgM比对照组高,但只有IgG在治疗5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感染率46.5%,对照组67.4%,试验组患者感染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肺部及尿路感染率分别为25.6%及16.3%,均比对照组的34.9%及20.9%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肠内营养混悬液可以改善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可降低急性脑出血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发生率.

  • 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对病死率的影响

    作者:方小可;汪朝春;应志娟;章琼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医院感染对病死率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40例入住医院心内科的AMI患者,积极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详细记录其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两组,对两组患者的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经检验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结果 40例AMI患者中有2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0.0%,12例为呼吸道感染、7例为尿路感染、4例为口腔炎症、其他1例;感染组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的死亡例数分别为5、4、3例均高于非感染组患者的0、1、2例,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统计发现,感染组患者病死率50.0%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的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感染组死亡12例中再发心肌梗死死亡9例占75.0%,猝死3例占25.0%,非感染组死亡3例均为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结论 AMI合并医院感染能够明显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并增加了患者发生再次心肌梗死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该类患者要积极注意其临床特征,病情好转出院需继续积极服用药物治疗,降低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以期尽可能的避免死亡的发生.

  • 肾脏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作者:胡顺菊;汪霞

    目的 探讨肾脏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以降低肾脏病患者医院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2年8月入住医院的180例肾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共发生医院感染78例,感染率43.3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4.62%,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及口腔,分别占26.92%、15.38%、10.26%及12.82%;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性分析,主要筛选出了4个危险因素,包括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升高、血清IgG水平降低以及住院天数,其OR值分别为17.032、2.656、3.092和2.878.结论 及时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缩短住院天数、防止肾功能老化或损害,对降低肾脏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发生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应注意对上述4个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燕;李纲;李玉东

    目的 探讨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IE)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以期为临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月医院治疗的35例SIE患者,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病原菌检测、血培养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治疗和转归等,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SIE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要病因,以不规则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占97.1%;以心脏杂音为常见临床体征,占97.1%;主要并发症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60.0%;SIE的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沉均有升高,血培养阳性率为82.9%,其中以酿脓链球菌和微需氧链球菌为主;经过>2种抗菌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治愈率为51.4%.结论 SIE的临床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特别是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早期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可提高治疗效果,而内科治疗无效则好采用手术治疗.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研究

    作者:罗洪强;傅佳萍;蒋景华

    目的 研究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高危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资料,调查感染高危因素并进行分析,采用SPSS2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收治的51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1例,感染率33.0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85.38%,检出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占61.04%;基础疾病中急性白血病感染率高,占71.92%;高龄、粒细胞缺乏、大剂量化疗是诱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高龄、大剂量化疗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针对性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 血液净化导管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分析

    作者:楼宏青;金云燕;许桂军

    目的 研究血液净化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并研究导管感染发生的因素以及控制血液净化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36例,记录患者感染发生的情况;探讨血液净化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 血液净化透析的患者共计236例,其中发生血液净化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共计45例,感染发生率达到19.1%;导管定植12例占26.7%,菌血症9例占20.0%,隧道感染13例占28.9%,出口感染11例占24.4%;感染发生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合并其他疾病、血液净化导管安置时间、医护工作人员安置血液净化透析导管的熟练程度以及是否进行侵入性操作.结论 血液净化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高,医护工作人员应结合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血液净化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 补肺活血胶囊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德钦;邱光英;郭新军

    目的 探讨补肺活血胶囊治疗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可行性,为提高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COPD合并肺部感染1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x2检验;对所有患者均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采用补肺活血胶囊治疗,分析其在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气指标上的改善情况.结果 SaO2和血浆比黏度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用力肺活量、第1秒钟用力呼吸量、用力肺活量一秒率分别为:(1.984±0.057)L、(3.356±0.124)L、(0.593±0.025)%;治疗后分别为:(2.537±0.099)L、(3.779±1.219)L、(0.813±0.21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以及免疫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肺活血胶囊可提高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肺功能、血液流变学和临床症状体征,且安全性高.

  •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及营养状态与感染的关系

    作者:陈学波;胡玉纹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营养不良及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CRP、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以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分析CRP水平与营养不良及感染的关系;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感染组患者CRP为(13.4±2.1) mg/L,高于非感染组的(6.2±1.8) 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0,P<0.05);感染组患者的TSF为(8.4±1.3)mm、BMI为(20.2±1.0)kg/m2、ALB(33.1±4.2)g/L、PA(213.7±28.2)mg/L、TF(2.6±0.4)g/L、Hb(98.3±3.4)g/L,均低于菲感染组的(15.5±2.3)mm、(22.3±1.4)kg/m2、(36.7±5.9)g/L、(320.4±35.1)mg/L、(2.9±0.8)g/L和(103.2±5.7)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0、t=18.01、t=8.30、t=3.38、t=16.26、t=2.23、t=4.96、t=21.60,均P<0.05);感染者患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为(110.2±7.4)U/(kg·W),高于非感染组的(81.3±5.3)U/(kg·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0,P<0.05);CRP水平与TSF、BMI、ALB、PA、TF以及Hb呈负相关(r=-3.56、r=-3.12、r=-4.35、r=-5.16、r=-4.23、r=-4.06,均P<0.05),CRP白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呈正相关(r=1.37,P<0.05).结论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RP水平可反映患者营养不良及感染的状态,CRP与营养不良和贫血指标呈负相关.

  • 脑梗死患者康复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朱莉;黄丽娜;杜敢琴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能为有效降低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78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有无发生肺部感染分为两组,发生肺部感染21例为感染组,未发生肺部感染157例为对照组,分析引起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肺部感染发生率11.80%,年龄≥71岁、性别男、有吸烟史、合并糖尿病、脑梗死部位为多发性梗死、有意识障碍在感染组中分别占38.10%、66.67%、71.90%、66.67%、57.14%、57.14%,对照组分别占12.74%、43.95%、28.66%、22.93%、20.38%、26.75%,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脑梗死部位、意识障碍等因素是引起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合并糖尿病、大面积梗死及意识障碍是引起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仍然较高,患者年龄大、合并糖尿病、大面积梗死及意识障碍是引起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干预,控制及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 化学发光法在感染性指标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黄庆华;周燕;吕迎霞;陈楠;周明锦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法在输血前感染性指标定量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以提高检出符合率,降低漏报率.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7月医院进行手术或输血治疗的患者共2 748例,分别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输血前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HIV抗体进行阳性率比较,并对化学发光法对阳性检出患者进行复检,记录复检结果一致率;化学发光法采用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HEMALIN6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及配套诊断试剂盒,芬兰Muitiskan MK3酶标仪和Wellwash4 MK2洗板机,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ELISA诊断试剂盒.结果 化学发光法对各种抗体、抗原的检出率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其中化学发光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出率为12.92%,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11.21%,且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HIV抗体的化学发光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6%、1.24%、0.07%,且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阳性检出患者进行复查,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复查一致率低,为63.10%,且两次检查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的复查一致率均>90.00%,且两次检查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中对于感染性指标定量分析过程中应用化学发光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甚至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值得临床中应用.

  • 三磷酸腺苷发光法与其他方法在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比较

    作者:刘君;裴豪;徐志勤;蒯守刚;徐兰

    目的 研究通过与罗氏固体药敏法和BD960自动检测系统比较,判断三磷酸腺苷(ATP)发光法全新且检测快速简便试验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罗氏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结核病分册》操作,BD960药敏试验操作按照《BD BACTEC MGIT 960 system全自动分枝杆菌检测系统》培训手册操作,采用ATP发光法药敏试验操作,同时对147株临床菌株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TP发光法检测结果与罗氏固体药敏法的符合率为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D960自动检测系统的符合率为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P发光法的检测时间为(6.6±2.1)d,比罗氏固体药敏法缩短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1),略快于BD960自动检测系统(7.9±2.6 d);ATP发光的只需要一台HygienaPI-102荧光检测仪,检测成本较低.结论 ATP发光药敏检测法快速简便、准确率高且成本低,其有效的避免了罗氏固体法过长的检测时间和BD960自动检测系统过高的检测成本,适合常规试验室开展.

  • 酵母样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王建中;邹文珏;孟琳

    目的 探讨酵母样真菌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鉴定采用手工镜检和迪尔微生物分析仪相结合,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M27-A2标准进行.结果 2010年2月11日-2012年11月30日临床标本分离真菌共142株,占8.4%;标本来源痰液占72.6%,中段尿占13.4%,分泌物占5.6%,粪便占2.1%,咽拭子占2.1%,其他4.2%;酵母样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为64.8%,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皱褶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分别占14.8%、9.2%、4.2%、4.2%;酵母样真菌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41.5%、21.8%、19.0%、7.0%、6.3%,多药耐药以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同时耐药模式常见.结论 临床实验室在做好真菌的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的同时,重视真菌的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 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贾娟;夏德林;付光新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手术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对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为临床中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感染的预防和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3月-2012年3月医院1 528例行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其中发生手术感染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调查1 528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患者中发生感染54例,感染率3.53%;单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伤口异物状况、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及患有糖尿病均与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后感染有明显的相关性;针对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伤口异物状况、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及患有糖尿病是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手术过程中应予以注意和预防.

  • 鼻咽癌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感染因素分析

    作者:马慧敏;连荣;余文发;吴志燕;李靖;王艳芬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特点及引起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鼻咽癌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12年12月1 123例鼻咽癌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分析病原菌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10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9.62%,感染部位为口腔黏膜、颈部皮肤、呼吸道、中耳及泌尿道、其他部位,分别占55.56%、21.30%、10.19%、6.48%、2.78%、3.70%;感染部位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阳性者97例,阳性率89.81%,检出病原菌106株,其中真菌64株、革兰阴性菌29株、革兰阳性菌13株,其中真菌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39.62%,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10.38%、6.60%、4.72%、3.77%,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4.72%、2.83%、2.83%;年龄≥65岁、手术治疗、放化疗治疗、抗菌药物使用>2种、TNM分期Ⅲ~Ⅳ期、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 鼻咽癌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真菌,高龄、手术及放化疗治疗、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疾病处于中晚期及住院时间长均是引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 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作者:董波;刘涛;王立鹤

    目的 调查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发病率,研究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发生的因素,及控制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236例,记录发生感染情况;对比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探讨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36例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中发生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42例,感染率17.8%;感染类型包括:8例睾丸附睾炎占19.0%、6例肾脓肿合并附睾炎占14.3%、28例膀胱尿路感染占66.7%;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年龄>52岁、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尿管留置时间>7 d、手术操作不规范、术前行导尿术以及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等.结论 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发生率高,医护工作人员应结合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前列腺电切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发生.

  •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治疗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疗效

    作者:胡旭军;陈雪荣;孙文东;周平;车斌;平建锋;梁文清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治疗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总结医学经验,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患者48例,均采用股前外侧皮瓣对其缺损部位进行修复;调查治疗后皮肤缺损合并感染患者治愈率.结果 选取病例远近端血管口径均相差不大,端端吻合良好,所有患者皮瓣均存活,未出现血管危险情况,有效控制了感染;术后6~22个月进行回访,创面恢复良好,未出现明显性肢体障碍,所有患者皮瓣均存活,有效控制了感染,总治愈率85.4%.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治疗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选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是较佳选择.

  •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何利波;何丽萍;王淑莲

    目的 调查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找出病原菌及导致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胃肠道科收治的268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为33.21%,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占75.28%;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占42.16%,其次是革兰阴性菌占35.29%,革兰阳性菌占22.5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使用(β=0.956,OR=5.762)、侵入性操作(β=1.253,OR=7.328)、感染前化疗史(β=1.121,OR=6.563)、重度贫血(β=1.020,OR=6.053)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应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降低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 眼科住院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谢祝斌;谢巧庆;梁轩炜

    目的 分析眼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70 896例眼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措施;所得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 896例患者中有26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0.04%,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7±9.6)岁,手术类别:Ⅰ类14例、Ⅱ类7例、Ⅲ类5例,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12例,住院时间(8.2±2.8)d,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合并症和住院时间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眼科住院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和住院时间与发生医院感染关系密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眼科住院患者感染率.

  • 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志勇;刘静;刘千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的时间、病原菌分布和危险因素,并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便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月185例起搏器置入老年患者,年龄61~79岁,对其中感染的病例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时间、病原菌分布、感染危险因素、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85例老年患者发生囊袋感染21例,感染率为11.3%,感染时间发生于术后1~6个月有12例,感染率57.2%,检出病原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首,有9株占52.9%;发生感染危险因素有囊袋大小不合适、手术时间>3h、基础疾病>2种、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导管室环境不合格等(P<0.05),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次数、使用抗栓药物、体质量指数无关(P>0.05);抗菌药物应用中以头孢呋辛和阿米卡星的用量多,疗程为1~15 d,其中DUI高的是亚胺培南.结论 要加强对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分析

    作者:王定坤;金心;吴晔

    目的 了解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为预防与控制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4例重度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并对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进行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仪鉴定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检测.结果 204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造成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为气管切开、昏迷时间>7d、颅脑手术、误吸呕吐物,分别占31.4%、28.9%、15.7%、13.2%;共检出病原菌2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08株占74.0%,革兰阳性菌56株占19.9%,真菌17株占6.1%;革兰阴性菌中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唑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6.7%、78.0%、75.8%、42.9%.结论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气管切开、昏迷时间>7 d、颅脑手术、误吸呕吐物,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

  • 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割围手术期感染因素分析

    作者:文玉琴;韩冬梅;阴文娟

    目的 分析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割围手术期的感染因素,更好地预防与控制该类手术后感染的发生.方法 分析18例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手术人员培训,严格临时人工角膜及器械消毒管理制度,规范角膜保存及管理,强化手术人员的无菌观念及医院感染意识.结果 通过各项防范措施,大限度地预防及控制了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割手术感染的发生,规范了该类手术围手术期感染控制流程,增强了手术人员无菌观念及医院感染意识,保证了手术安全,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培训、规范围手术期各种无菌操作、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是有效预防及控制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感染发生的关键.

  • 心脏外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周立芹;李树彦;高春枝

    目的 探讨心脏外科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120例入住医院心脏外科ICU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全部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其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ICU患者中有2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昏迷、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史、白蛋白水平及住院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白蛋白水平低下及住院时间延长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心脏外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白蛋白水平的低下及住院时间的较长,其发生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对该类危险因素需进行必要的干预.

  • 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干预对策

    作者:李月莉;苏翠霞;高凤蕊;陈淑琴;梁天云;张海燕;郑鸿

    目的 探讨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及干预对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4月-2013年3月58例行口腔颌面外科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痰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进行耐药菌检测.结果 58例肺部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1.7%,革兰阳性球菌占24.2%,真菌占4.2%;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群、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0.8%、25.3%、20.0%、13.3%、12.5%;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70.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80.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 口腔颌面外科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且耐药性高,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呼吸道管理、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给予临床干预利于肺部感染控制.

  • 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方建红;徐俊峰;洪振华;朱国光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为提高临床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12月35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依据特异的尿素酶C和cage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PCR方法,检测牙菌斑和含漱液中的幽门螺杆菌,同时选取同时期的35名牙周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在检测上的差异性,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尿素酶C基因阳性和尿素酶C基因、cageA基因阳性率对照组分别为37.1%、11.4%;观察组分别为68.6%、3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龈下菌斑和龈上菌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牙周炎中的Hp检出阳性率中以轻度的为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幽门螺杆菌可能参与了慢性牙周病的致病过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乳腺囊肿继发感染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作者:朱艳艳;郭梅艳;俞建平;周泉

    目的 分析乳腺囊肿继发感染患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2月69例乳腺囊肿继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开始时间进行分为发病<48 h组,发病≥48 h组,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中药组患者79.5%、西药组患者96.7%,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48 h组总有效率为96.9%、明显高于发病≥48 h组的7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该根据乳腺囊肿继发感染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及早诊治可以获得更佳的临床预后,值得关注.

  • 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作者:刘建芳;郭莉;朱萍;赵晓利;孙晓芬;张东红

    目的 通过分析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应对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医院2011年5月-2012年4月1 571例骨科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和目标性监测,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 571例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1例、67例次,感染率3.88%、例次感染率为4.26%;皮肤损伤、气管插管或切开、免疫功能低下、卧床时间、手术切口类型、切口引流、基础疾病、留置导尿、急诊手术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充分术前准备,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手术技能,减少侵入性操作,尽早拔除各留置管道,缩短住院时间,加强基础护理和病房管理是降低骨科住院手术患者感染的有效措施.

  • 拔牙术后应用含漱液与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效果观察

    作者:方颖;余丹;王征;何訸

    目的 比较局部应用金栀含漱液与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在预防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医院门诊行第三磨牙阻生牙拔除术的患者共153例,患牙336颗,按照术后处理方式不同分为A组(拔牙后全身应用抗菌药物)、B组(拔牙后局部应用含漱液)和C组(拔牙后未用药物对照组),每组各51例;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阻生第三磨牙拔出后采用抗菌药物的A组患者仅1例有感染发生,有效率为98.04%,而采用含漱液的B组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有7例,有效率为86.27%,未服用药物的C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有11例,有效率为78.43%;按照阻生牙拔除术相关操作拔除阻生的第三磨牙后A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B组患者给予金栀含漱液,C组患者术后不作任何处理,所有患者一周后复诊,观察拔牙创愈合情况以及患者自行感觉情况.结论 预防阻生第三磨牙拔出术后感染局部应用含漱液的效果,尚不能完全替代全身性应用抗菌药物.

  • 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志昂;张陆;高松明

    目的 探究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及诊治对策,以有效控制术后感染.方法 选取2006年5月-2010年3月脊柱后路手术患者395例,按照其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探讨两组临床检验指标(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及治疗效果差异,分析术后感染的诊治对策;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血白细胞、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术后临床检验指标2个月非感染组无明显变化,感染组患者均有升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感染组优18例、良20例,优良率74.5%,非感染组优147例、良158例,优良率88.7%,感染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51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无复发感染,迟发型感染患者出现1例内固定松动,发生率6.25%.结论 脊柱后路术后感染主要由创口挫伤出血、内固定不稳造成,患者多出现发热、化脓等症状,血白细胞、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对于急性感染及迟发性感染患者分别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感染,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孙燕;杨兴菊;段红伟;李念梅

    目的 探讨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合并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SAP合并腹腔感染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收治的126例未合并腹腔感染者,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其感染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13.1±3.6)分、未感染组(9.5±2.9)分,感染组患者血钙(1.8±0.3)mmol/L、未感染组(2.0±0.3) mmol/L等,SAP患者合并腹腔感染危险因素包括高龄(>50岁)、腹部CT显示坏死、肠功能障碍(>5 d)、入院时APACHEⅡ评分、血钙、合并低氧血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并发MODS的危险性大(OR=3.582),其余依次为肠功能障碍(OR=3.273)、腹部CT显示坏死(OR=2.960)等.结论 SAP合并腹腔感染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临床上应针对性的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有效控制感染,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 骨科内固定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肖飞;陈聚伍;王福建;朱志强;周筠;王楠;杨国辉;任佳

    目的 研究对骨科内固定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介绍临床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12月医院急诊外科行内固定术后发生术后感染62例患者临床资料,并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感染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内固定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因素.结果 急诊外科行内固定术患者1 836例,有62例发生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4%;单因素分析显示,伤口开放、伤口污染、手术时间、激素应用、糖尿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和合并基础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伤口污染(β=0.79,OR=2.20)、手术时间(β=1.45,OR=4.26)、激素应用(β=1.52,OR=4.57)、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β=1.76,OR=5.81)、糖尿病史(β=1.65,OR=5.21)、合并基础疾病(β=1.58,OR=4.85)与骨科内固定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是影响因素(β>0,OR>1).结论 对发生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患者需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才能取得满意康复效果;同时在行内固定术时重视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可尽量避免其发生.

  •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胡碧蓉;金晓静;王彪;胡桂女

    目的 分析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相关的预防措施,以期为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室行外科手术的13 866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3 866例在医院手术室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中51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7%;医院感染主要以呼吸道和手术切口感染为主,分别占54.1%、18.2%,其次为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分别占13.1%、10.5%;单因素x2检验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 min、术中输血、急诊手术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后感染率(P<0.05).结论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和手术切口,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急诊手术是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望减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回肠代膀胱术后造瘘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作者:施慧;尹淑玲;刘岩;芦希娟

    目的 探讨回肠代膀胱术后造瘘口感染的原因,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1年1月-2013年2月入住医院泌尿外科行回肠代膀胱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120例,根据其造瘘口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两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发生造瘘口感染,感染率为8.3%;感染组长期卧床8例占80.0%,糖尿病史7例占70.0%,抗菌药物使用7例占70.0%,而非感染组长期卧床39例占35.5%,糖尿病史42例占38.2%,抗菌药物使用40例占36.4%,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血清白蛋白(29.1±3.1) g/L明显低于非感染组的(36.9±4.1) 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史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是造瘘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造瘘口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史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临床工作中需要积极给予相应的护理,避免感染的发生.

  • 新生儿非发酵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金正江;胡洪波;李佩瑶;易路;王维鹏

    目的 分析新生儿感染非发酵菌的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合理方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新生儿住院患儿送检标本分离的病原菌采用VITEK-2 Compact细菌鉴定系统及药敏配套的GN卡和GN13卡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921株非发酵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和胃液,共占86.5%;其在临床病区分布中以重症监护病房为主,占82.3%;检出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多,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共占83.8%;39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氨曲南、美洛西林的耐药率>15.0%;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5.0%;276株鲍氏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美洛西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达100.0%、环丙沙星的耐药率<17.0%;98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为2.0%~1.0%.结论 非发酵菌是新生儿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加强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状况,对预防和治疗非发酵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 肾病综合征患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郝英双;李珊珊;宋红娟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并通过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入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17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分析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对其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留取痰液、血液、尿液及其他分泌物标本,并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将所有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其耐药性.结果 178例患儿中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19.66%;共检出病原菌7种、205株,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菌,对革兰阳性菌耐药率<30.00%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庆大霉素与环丙沙星;对革兰阴性菌耐药率<30.00%的药物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及阿米卡星;通过分析认为年龄、住院时间、病程、感染前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与诱发肾病综合征患儿医院感染的关系密切.结论 肾病综合征患儿医院感染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并且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年龄、住院时间、病程、感染前应用抗菌药物等为诱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 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作者:迟春昕;谢巧庆;林俊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对策,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择2011-2012年医院NICU收治的早产儿658例,回顾性分析入选早产儿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658例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为4.56%,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静脉全营养、住院天数、胃管留置和喂养耐受等因素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胎龄≤32周、机械通气>3 d、住院天数>7d、喂养不耐受和胃管留置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喂养耐受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降低早产儿医院感染率.

  • C-反应蛋白与B型钠尿肽评估先天性心脏病肺部感染患儿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晓宁;杨士斌;田晓瑜;陈惠芬;宋青;张会丰;冯琳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联合B型钠尿肽(BNP)指标评估先天性心脏病肺部感染患儿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8月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患儿50例为患儿组,以健康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监测BNP以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采用SPSSl5.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部感染患儿BNP与C-反应蛋白指标分别为(522.2±45.3)pg/ml、(15.2±8.3)mg/L,高于健康组儿童的(25.4±8.4)pg/ml、(4.3±1.1)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例患儿入院后给予积极治疗干预,治疗后BNP与G反应蛋白指标分别下降至(37.4±8.4)pg/ml、(8.8±1.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心功能患儿BNP与C-反应蛋白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越差患儿的BNP指标和C-反应蛋白指标越高;对不同心功能分级与BNP、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之间具有正相关,其中BNP与心功能之间相关性(r=0.81,P<0.01),C-反应蛋白与心功能相关性(r=0.43,P<0.05).结论 临床根据C-反应蛋白联合BNP评价先心病肺部感染评价心功能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在临床上应该给予重视.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龚晓莉;沈铭熙;褚旭丽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感染特点及发生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为控制及降低新生儿VAP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128例行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感染特点及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8例患儿中共有42例发生VAP,发生率32.81%;呼吸道分泌物送检标本58例,培养阳性率90.48%,检出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5株占93.75%,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44.19%、25.58%,革兰阳性菌2株占4.17%,真菌1株占2.08%;单因素分析,新生儿发生VAP与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原发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出生时1 min Apgar评分低、气管插管次数多、机械通气时间长、住院时间长等因素有关,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气管插管次数多、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长,是引起新生儿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VAP发生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以控制与降低VAP的发生.

  • 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调查分析

    作者:窦晓青;叶骞;许江燕;林少华

    目的 了解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妇科门诊就诊主诉阴道分泌物异常的女性患者1 174例,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用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对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174例患者中生殖道感染397例,感染率为33.82%,其中慢性宫颈炎多见,感染率15.93%,其他主要有细菌性阴道炎7.07%,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3.58%,滴虫性阴道炎2.21%,衣原体属感染1.45%等,经x2检验,妇女生殖道感染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生育史、流产史、避孕方式、月收入等因素有相关性;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P=0.042,OR=2.316)、经济收入(P=0.017,OR=3.097)、文化程度(P=0.007,OR=2.687)、避孕方式(P=0.031,OR=2.735)和流产史(P=0.011,OR=2.716).结论 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妇科普查,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生殖道感染的发生.

  • 某医学院女大学生生殖感染知识现况调查

    作者:孟巍;洪丽;余良主

    目的了解鄂南某高校医学院女大学生生殖生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需求,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与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医学院在校2011和2012级女大学生共923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917名女大学生初潮年龄在11~16岁,占99.3%;女大学生获取生殖生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网络、杂志/书籍和同学/朋友;2012级485名女大学生中236名从网络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占48.66%,而2011级438名女大学生中有320名,占73.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1级女生对于性传播疾病的知晓率总体上高于2012级女生,两者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91.0%,但对一般生活接触能否感染艾滋病的认知则相对较模糊;在生殖生理知识的需求上,2012级女生主要集中在异性交往与恋爱心理,而2011级女生则关注生殖避孕,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病预防和性卫生保健知识上,两个年级女生需求无明显差异;女大学生希望通过选修课或讲座等途径获取生殖生理知识.结论 高校和家庭应联合开展生殖生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 新生儿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梅;姜利军;郑芳

    目的 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以期为临床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病原菌检测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并进行比较,细菌鉴定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6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判定标准依据CLSI推荐标准,采取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427例患儿送检痰液标本培养阳性率56.44%,检出病原菌2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1株、革兰阳性菌68株、真菌3株,分别占71.83%、26.98%、1.19%,前5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28.97%、16.67%、13.10%、11.11%、5.56%,革兰阴性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占46.41%;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90.00%,革兰阳性菌对阿莫西林、青霉素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分布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等药物相对敏感,在临床治疗新生儿肺炎时应选用相对敏感的抗菌药物.

  • 儿童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邹莉;张俊;程娣

    目的 研究住院患儿康复进程中医院感染病原菌的部位来源及分布,病原菌的耐药性以及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控制和治疗患儿康复进程中的医院感染.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368例住院患儿,观察发生感染患者分离培养的病原菌采用BACTECTM9000培养系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严格按照NCCLS 2005年版进行;对比感染患儿的相关因素,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368例住院患儿疾病康复进程中发生医院感染126例,感染率为34.24%;共检出病原菌13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2株占44.93%,革兰阴性菌76株占55.07%;住院患儿康复进程中医院感染的革兰阳性菌对替莫唑胺和乙酰唑胺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均<8.00%;住院时间长、患有其他疾病、尿管留置时间长、进行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呼吸机等,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患儿疾病康复中医护工作人员首先应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当感染发生时及时分离培养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以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宁静;董汉权;任立歆

    目的 研究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3 684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药敏卡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4微生物实验室数据处理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68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培养阳性943例,阳性率为25.6%,检出革兰阴性杆菌596株占63.2%,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副流感嗜血菌多见,分别占17.9%、13.3%、9.3%、8.1%;革兰阳性球菌347株占36.8%,以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分别占1 2.6%、8.2%、7.1%;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呋辛、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为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耐药比较严重,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则比较敏感.结论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对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及临床耐药菌株的减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头孢呋辛与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马玉茹;刘秀平;王士杰

    目的 研究头孢呋辛与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选取临床18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均于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术前使用3~7 d,术后长使用6个月,术后一周以内均静脉滴注抗菌药物;1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奇霉素组应用阿奇霉素0.5g每日1次,头孢呋辛组应用头孢呋辛1.5g每日2次;与治疗后2、4、6周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两周后总有效率阿奇霉素组2o.7%、头孢呋辛组23.4%,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阿奇霉素组30.4%、头孢呋辛组56.4%,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阿奇霉素组51.1%、头孢呋辛组72.3%,两组患者的治疗4、6周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头孢呋辛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阿奇霉素组.结论 头孢呋辛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奇霉素,头孢呋辛应作为首选抗菌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在临床进行推广.

  • 头颈部Ⅰ类手术切口感染与使用抗菌药物关系探讨

    作者:朱洪源;施海丹;李永连;毛鑫礼

    目的 了解头颈部Ⅰ类手术切口使用抗菌药物与切口感染的关系,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头颈部Ⅰ类手术切口的住院患者8 084例临床资料,调查其抗菌药物不同使用状态与切口部位感染的关系,感染率比较采用x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连续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40.92%、21.88%、8.58%,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50%、0.50%、0.41%;统计手术时间<2 h的头颈部Ⅰ类手术切口3年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率0.13%,未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率0.11%,使用抗菌药物与不使用抗菌药物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送检切口部位标本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71.4%,革兰阴性菌占28.6%.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与切口感染率无相关性,对于手术时间<2 h的头颈部Ⅰ类清洁切口,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不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

  •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的对比研究

    作者:蔡秀丽;王灿阳;汤利;许文叹;黄跃兴;郭雪鸿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内固定拆除术和乳腺手术等3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以期提高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的甲状腺手术、内固定拆除术和乳腺手术等3种Ⅰ类切口手术的117例患者,其中2011年1-12月为对照组,201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监测-培训-计划(MTP)模式进行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明显改善;平均药费和抗菌药费由干预前的1 853.24、1 123.9元降至干预后的1 492.5、54.53元.结论 采用MTP模式干预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是行之有效的,能显著地降低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医疗安全.

  • 2011-2012年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作者:宁立芬;马红玲;汪玉珍

    目的 分析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铜绿假单胞菌在各种标本中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铜绿假单胞菌分离培养、鉴定严格按卫生部制定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检测采用K-B法和CLSI新折点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 两年共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291株,从痰液及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多,占73.20%;耐药率低的是阿米卡星为4.68%~5.00%,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8.19%~10.00%、18.33%~18.71%、42.50~42.69%、17.50%~18.13%、7.02~15.00%.结论 两年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普遍升高的趋势,动态监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临床针对性治疗感染性疾病与延缓多药耐药菌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周亚芬;于杭英;朱晓君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4月1 149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 149例住院患者中有498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3.3%;其中一、二、三联用药分别占57.6%、37.8%、4.6%;治疗用药占54.2%,预防用药占45.8%;抗菌药物使用率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ICU、呼吸科、外一科;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联合用药指征过宽、病原菌送检率低、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不规范.结论 针对存在问题,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强化临床药师指导作用等一系列干预措施,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调查分析

    作者:刘华;卜甜甜;刘洋;何慧丽;陈秀莹;刘鹰

    目的 调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并进行合理性分析,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6-11月外科手术患者747例,对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72.91%,明显低于Ⅱ类和Ⅲ类切口的100.00%,平均用药时间Ⅰ类切口为(2.64±0.72)d,单一用药为主,Ⅱ类切口为(5.83±1.46)d,二联用药为主,Ⅲ类切口为(6.37±1.79)d,三联药物为主,上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适应证、给药时机、术后用药;Ⅱ类切口主要集中在给药时机、术中追加和术后用药;Ⅲ类切口主要集中在给药时机、术中追加、术后用药.结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现象,医院应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干预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

  • 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曾娟;张彦亮;吴会玲;申玉英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腹水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敏感性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2年2月住院治疗70例肝硬化合并SBP且腹水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腹水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70例患者腹水中共分离出72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1株占70.8%,革兰阳性菌18株占25.0%,真菌3株占4.2%,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6株占24.0%,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株占11.1%;对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较高的是头孢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耐药性较高的是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结论 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腹水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现象严重,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报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从而达到有效抗菌目的,并抑制或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中华医院感染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