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 중화의원감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2-747
  • 国内刊号: 1005-4529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82-7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樊秀平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空腹血糖、血脂及TG/HDL-C的影响

    作者:李梓萌;李荡;赵建宇;许文博;王清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空腹血糖、血脂、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月于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71名,根据14 C‐尿素呼气试验(14 C‐UBT )结果分为 Hp阳性组(即观察组,21例)、Hp阴性组(即对照组,50例);比较各组一般情况、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G/HDL‐C水平;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在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BG水平:观察组(5.11±0.39)mmol/L ,高于对照组的(4.80±0.34)mmol/L(P<0.05);TG水平:观察组(1.44±0.75)mmol/L ,高于对照组的(1.08±0.60)mmol/L(P<0.05);TC水平:观察组(4.90±0.82)mmol/L ,高于对照组的(4.43±0.83)mmol/L(P<0.05);TG/HDL‐C水平:观察组1.41±0.96,高于对照组的0.95±0.79(P<0.05);HDL‐C、LDL‐C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与血脂紊乱相关,且可以增加胰岛素抵抗水平。

  • 儿童医院32株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杨祖群;王荔;代珍雨;刘晓;李随容;段雯婷;罗琼

    目的:探讨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儿童医院感染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诊疗护理提供参考,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32株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医院感染特点和耐药性;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eression型仪器进行细菌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医学科,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感染对象主要为年龄<1岁、疾病危险等级评分≥4分、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4周、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合并其他感染比例为81.25%,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药敏试验显示,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和多药耐药。结论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医院感染主要是住院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有人工气道情况下发生,诊疗中应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重点在于规范侵入性操作,重视手卫生及环境清洁消毒,加强呼吸道及呼吸机管路管理。

  • 孕期抗菌药物对孕妇妊娠结局影响分析

    作者:邱静;佟志刚;裘晓华

    目的:研究孕期抗菌药物使用对妊娠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分娩结局影响,为临床孕期抗菌药物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妊娠期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161例,根据患者孕中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分为使用组(72例)和未使用组(89例),另选门诊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80例为对照组,统计所有患者感染类型和使用组抗菌药物种类,采用SPSS19.0软件对3组孕妇妊娠结局、不良妊娠种类及新生儿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妊娠因素。结果使用组患者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种类抗菌药物( P<0.05),未使用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53.93%)明显高于使用组(26.39%)( P<0.05),使用组和对照组胎儿在双顶径、股骨长度、出生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均明显优于未使用组(P<0.01);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感染与不良妊娠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3,95% CI:0.035~0.631)。结论妊娠期合并感染性疾病可明显增加孕妇不良妊娠发生率,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预防不良妊娠的发生,改善新生儿生长发育。

  • Presepsin(sCD14-ST)检测对脓毒症急诊患者的诊断意义和预后评估价值

    作者:崔岩;张新超;银彩霞;范波

    目的:比较sCD14‐ST和降钙素原(PCT )、C‐反应蛋白(CRP)对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效性,通过检测急诊室里有脓毒症症状患者的各项参数,结合临床表现来评估sCD14‐ST 的临床评分,检查诊断效能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医院急诊科2013年7月-2014年3月治疗的脓毒症患者94例,符合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诊断标准的被分入严重脓毒症&休克组(48例),其余为脓毒症组(46例),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测定不同观察时间点(诊断即刻、诊断72 h)94例脓毒症患者Presepsin (sCD14‐ST )水平。结果脓毒症患者Pr‐esepsin (sCD14‐ST)水平较非脓毒症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使用这种方法测量不同病理情况中 Presepsin值:非脓毒症者(159.9±63.5)pg/ml ,脓毒症(549.33±526.45)pg/ml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1658.98±1049.63)pg/ml;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Presepsin值相比无感染患者明显升高;在与基于ROC曲线的其他脓毒症诊断标志物的比较研究中,Presepsin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941,高于PCT(0.910)和CRP (0.670);三者AUC(曲线下面积)比较,sCD14‐ST & 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D14‐ST & 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 & 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esepsin值与APACHEⅡ评分、MEDS评分之间显著关联,表明Presepsin值可以反应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结论 Presepsin值对脓毒症有诊断意义,并且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 颅脑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效果研究

    作者:陈丽萍;唐凤鸣;罗麟洁;雷曦兵;孙睿;唐燕;谭慕杨

    目的:分析颅脑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干预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125例开颅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另选2015年1-12月64例开颅手术患者为观察组,针对高危因素进行目标监测和干预,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住院时间、病死率的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GCS评分≤7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有吸烟史、ASA评级>Ⅱ级、白蛋白水平<30 g/L、手术时间≥3 h、术前血糖>8 mmol/L、伴有意识障碍、合并基础疾病、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7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有吸烟史、白蛋白水平<30 g/L、术前血糖>8 mmol/L、伴有意识障碍、呼吸机辅助通气为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干预后术后肺部感染率为23.44%,使用特殊级抗菌药6例,平均住院时间(12.00±4.28)d ,病死率为7.81%,均较对照组减少( P<0.05)。结论颅脑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临床根据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目标监测和干预,能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减少特殊级抗菌药的使用,缩短住院时间,是预防颅脑术后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 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耐药基因检测

    作者:司忠花;董玉俊;李玉

    目的:分析二级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和金属酶、β-内酰胺酶流行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10月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318株,所有菌株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收集3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种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IM P、VIM、OXA‐10、OXA‐23。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耐药率依次为27.9%,30.9%,33.0%,34.2%,35.7%,对哌拉西林、美洛西林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分别为42.0%、54.6%。经基因检测发现VIM型阳性株24株,OXA‐10阳性株1株,未扩增出IM P、OXA‐23阳性株。结论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也很高,以产金属β‐内酰胺酶为主, OXA酶检出率较低,基因型为OXA‐10。

  • 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术后直肠癌患者感染率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竞;杨汉良;章未央;洪海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术后直肠癌患者感染率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38例,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76例与开腹组62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开腹组采用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术后感染率为2.62%,开腹组术后感染率为11.2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前,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3、5 d血清CRP、IL‐6水平明显降低,TNF‐α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相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患者感染率更低,对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更小,且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匹多莫德和脾氨肽对呼吸道反复感染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傅发展;吕笑俏;柳俊瑾;吴飞仙;方丽婉

    目的:比较匹多莫德和脾氨肽对呼吸道感染儿童外周血 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呼吸道反复感染患儿10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化痰液、降温等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匹多莫德治疗,对照组给予脾氨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和CD8+ T细胞)和外周血细胞因子。结果研究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34.0%、36.00%、20.00%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16.00%、36.00%、28.00%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研究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38);两组患儿治疗后CD4+ T细胞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3月研究组CD4+ T 细胞显著升高[(36.38±4.88)% vs (32.29±4.21)%,P=0.002)];两组患儿治疗后IL‐4水平均显著降低,IFN‐γ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3月研究组 IL‐4水平显著降低[(26.39±8.38)pg/ml vs (45.39±9.49)pg/ml ,P=0.000];IFN‐γ水平显著升高[(35.93±12.49)ng/ml vs (25.39±8.86)ng/ml ,P=0.000]。结论匹多莫德有助于提高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免疫力,降低复发率。

  • 不同湿化氧疗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作者:王丽丽;徐朋;王洋;路洪珍;张欣

    目的:探讨不同湿化氧疗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为临床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5月医院收治的3月~3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停用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需要氧疗患儿10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新西兰M R810呼吸机加温湿化器将湿化液加温,氧气吸入管口气体温度为32~36℃,对照组采用常温湿化液,氧气吸入管口气体温度为20~26℃;各组分别于吸氧前、吸氧48 h后观察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统计两组吸氧前与吸氧48 h后下呼吸道感染率和病原菌检出情况。结果两组在吸氧前CP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氧48 h后观察组CPIS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组间比较,对照组吸氧前后 CPI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吸氧前后 CPI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吸氧48 h后观察组下呼吸道感染率下降更为显著;共分离出2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加温湿化氧疗能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心脏手术后肺部感染评分,能有效地减少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 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噻肟钠对肺部感染患者炎性状态的控制效果观察

    作者:安玉英;张风林;角灿武;王志英;程春英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与头孢噻肟钠在肺部感染患者炎性状态控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确诊的98例肺部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噻肟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炎性状态控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痊愈率58.33%及总有效率95.83%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经药物治疗后咳嗽、咳痰消失时间(3.98±1.21)d ,气喘、气急消失时间(4.36±1.30)d,发热消失时间(3.32±1.15)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6.04±1.62)d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药物治疗后 TNF‐α(35.19±5.20)ng/L ,IL‐6(42.24±5.46)ng/L ,CRP (37.37±5.29)m g/L等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噻肟钠能够有效调节肺部感染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积极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面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铜绿假单胞菌多位点序列分析

    作者:徐令清;王欢;温伟洪;李介华;汪峰;侯红艳;孙自镛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遗传基因型,明确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株的流行特征。方法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以铜绿假单胞菌7个管家基因 acsA、aroE、guaA、mutL、nuoD、ppsA和trpE的内部特定核酸片段作为检测的靶基因,对6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eBURST方法对其进行进化聚类分析,同时通过SplitsTree软件进行菌株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MLST 分析显示60株铜绿假单胞菌可分为11个 S T 型,即 S T 262、S T 195、S T 767、S T 274、S T 527、S T 849、S T 639、S T 871、S T 244、S T 636和S T 645型,未发现新的型别;其中S T 244和S T 274是优势S T型别,分别占26.67%,18.33%;且S T 244型在IC U及呼吸内科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科室(P<0.05)。结论本地区以ST244和ST274为优势克隆株,尤其在ICU及呼吸内科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科室,提示医院内存在小范围的传播;MLST对于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甘文思;干铁儿;夏优秀;王笑青;郑微微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医务人员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医院感染的危害有更直观的认识,提高其感染预防控制意识。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两所医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患者34例作为病例组,同期未发生感染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等差异。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总费用(中位数)分别为81844、67574元( P<0.01),平均每例患者由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4270元,直接经济损失11662元,间接经济损失2115元,延长住院日8 d;在直接分类费用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西药费、治疗费、床位费、化验费、护理费、诊查费、其他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间接分类费用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伙食费、误工费、陪护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明显增加患者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住院时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应采取有效管理方法,控制医院感染。

  • 深圳地区B族链球菌耐药基因流行研究

    作者:刘镜光;叶晓涛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B族链球菌(GBS )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流行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5年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523例标本分离获得的B族链球菌339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PCR检测菌株耐药基因ermA、ermB、ermC、ermM、ermTR、mefA、mefE、PbpX ;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GBS在临床标本分离率为9.62%,339株GBS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9.71%、64.86%、40.10%和22.84%,且2012-2015年耐药率逐年上升;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耐药率较低,近2年出现耐药菌株,未见头孢噻肟、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检出耐药基因主要为ermB ,其次是me f E、me f A和ermTR ,少数菌株检出ermA、ermM、ermC、PbpX ;ermA、ermTR、mefA的阳性率逐年上升。结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是治疗GBS首选,近2年出现少量耐药菌株;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上升,同时检出的耐药基因增多,应引起医师高度重视。

  • 浙江省丽水地区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作者:余璟璐;江丽莉;李爱芳;丁茂文;赵志钢

    目的:了解浙江省丽水地区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送检微生物培养阳性的肠杆菌科细菌2800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 Compact进行病原菌检测,采用K‐B法和GN‐13药敏卡进行菌株筛选,对厄他培南和美罗培南中度敏感和耐药的菌株作为待测菌,进行改良Hodge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KPC酶基因型,E‐test法检测替加环素对产K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2800株待测菌中筛选出80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属(CRE),经改良Hodge试验检测,有61株阳性,阳性率为2.2%,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73.7%;61株CRE菌株对米诺环素、磷霉素、阿米卡星等耐药率分别为19.6%、30.0%、21.4%,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26株非痰液标本均扩增出K PC‐2型目的基因条带。结论产K PC型碳青霉烯酶细菌已经在本地区普遍流行,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任贞;王志强;王彦阔;刘耀东;刘俊平

    目的:探讨合并肺部感染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5月132例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佳组,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32例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有24例(18.2%)患者预后不佳,包括死亡7例(5.3%),108例(81.8%)预后良好;出院时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预后不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预后不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类型、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年龄及卧床时间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出血性脑卒中、存在意识障碍、既往糖尿病史及高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出血性脑卒中、存在意识障碍、既往糖尿病史及高龄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需早期预防,不仅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且可提高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预后。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沈月娟;杨文红;陈玲玲;施敏骅

    目的:分析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A B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溯性研究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86例AB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可能的危险因子;根据是否发生多药耐药AB医院感染将患者分为多药耐药组和非多药耐药组,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多药耐药AB医院感染61例,占70.93%,非多药耐药AB医院感染25例,占29.07%,且多药耐药AB医院感染发生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药耐药AB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住院天数(OR=1.11,P<0.05)、支气管镜检查(OR=5.83,P<0.05)、使用头孢他啶(OR=4.29,P<0.05)和头孢匹罗(OR=3.73,P<0.05)。结论感染前住院天数、支气管镜检查、头孢他啶和头孢匹罗的使用是多药耐药AB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对危重患者的医疗照护,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完善支气管镜的清洁消毒,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多药耐药AB感染风险。

  •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变化研究

    作者:曹喜华;王帅;李海中;徐国亭;邓佩林;袁海胜;张洁靖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对患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的影响,为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相关研究提供临床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收治的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154例,根据早期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77例;针对两组患者的IgA、IgE、IgGl、IgG2、IgG 等各项免疫指标和 IL‐1、IL‐6、IL‐8、TNF‐α等各项血清促炎因子以及 IL‐4、IL‐10、IL‐13、TGF‐β等各项血清抗炎因子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感染组IgA、IgE、IgGl、IgG2、IgG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IL‐1、IL‐6、IL‐8、TNF‐α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IL‐4、IL‐10、IL‐13、TGF‐β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可导致患者免疫指标降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显著升高,针对上述指标的检测对于感染的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及疼痛状态的影响比较

    作者:刘喆;周勇;张军;高项羽;李铮;李丰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及疼痛状态的影响,以寻找更合适老年手术患者的麻醉方式。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骨科及肿瘤科收治300例行手术治疗患者,分为3组各100例,A组给予吸入强化全麻,B组给予静脉强化全麻,C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三组患者手术后至拆线前感染情况,包括感染部位及感染例数;术后0、6、12、24、48 h视觉模拟疼痛(VAS )评分,以了解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疼痛情况;同时观察三组患者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15例发生感染,B组术后10例发生感染,C组术后3例发生感染,C组术后感染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感染部位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0 h 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 h VAS 评分均高于同组术后0 h(P<0.05),三组术后同期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均未见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C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A、B组(P<0.05)。结论老年手术患者选择硬膜外麻醉,可降低术后感染及疼痛状态,是老年患者理想选择。

  • PCR和血清学检测在儿童EB病毒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牟文凤;杨丽;于华;徐莉莉;王亚秋

    目的:探讨PCR与血清学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 )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疑似EB病毒感染的住院患儿245例,根据年龄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VCA IgM 、EA IgG及NA IgG的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全血和血浆中EBV‐DNA载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原发感染组、再激活组和既往感染组,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感染组间EBV血清学和PCR法检测阳性率的差异。结果血浆EBV‐DNA阳性率和拷贝数均明显低于全血(P=0.00);在原发感染组和再激活组,全血DNA阳性率均高于血浆DNA和血清学阳性率(P=0.00);按年龄组分类,血清学阳性率在婴儿组低于其他年龄组(χ2=12.38,P=0.00);在婴儿组、幼儿组和学龄前组,全血DNA阳性率均高于血清学(P<0.05),在学龄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与血清学检测EBV感染的阳性率和意义不同,应尽量采用两种方法结合来检测儿童EB V感染。

  • 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益生菌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作者:何心;张永;许静;王绚;徐进

    目的:评价益生菌对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检索 Pubmed、EM base、T 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以及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纳入在儿童患者中研究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8项,患儿共18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可降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RR=0.32,95% CI=0.24~0.43)、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RR=0.37,95% CI=0.15~0.91),缩短平均腹泻持续时间(MD=-1.77,95% CI=-2.03~-1.51),减少患儿日均腹泻次数(MD=-0.19,95% CI=-0.38~-0.01)。结论预防性使用益生菌能够降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缩短腹泻持续时间以及减少日均腹泻次数。

  • 持续干预措施对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

    作者:陶文婷;章小燕;沈建峰;张克良

    目的:了解持续干预措施对医院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2015年4-6月5个阶段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各100份,调查比较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情况。结果干预前,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合理、疗程过长、联合用药不当等突出问题,干预后,品种选择的合理率升高,使用率及24 h内停用率均显著降低,联合用药情况大大改善。结论持续干预措施对促进医院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大意义。

  • 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范展;张海霞;刘秋霞;杨淑晴;周汉光

    目的:探讨导致肠外营养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为肠外营养患者临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0例肠外营养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患者34例,感染率为16.19%;34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4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占47.50%,革兰阴性菌14株,占35.00%,真菌7株,占17.50%;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拔管时高体温和多发创伤。结论导致肠外营养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拔管时高体温和多发创伤,临床实践过程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 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江苏安;严建平;陈方方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接诊的201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对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0例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20例,感染率为1.0%;共检出真菌21株,以白念珠菌为主,13株占61.9%;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发热等为主,与COPD患者比较未表现特异性;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激素种类及疗程、抗菌药物种类及疗程和血浆白蛋白为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抗菌药物和激素疗程越长、住院时间久、血浆白蛋白低于正常值、存在侵袭性诊疗操作是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避免过度和盲目广谱抗菌药物及激素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还可以提高治疗效率、防止病情恶化。

  • 血液科病房2006-2015年血培养分离菌的流行及耐药变迁

    作者:阮海涛;陈中举;朱旭慧;田磊;孙自镛;孟凡凯

    目的:分析血液科病房血培养所分离病原菌的流行及耐药变化,为临床抗菌药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5年武汉同济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521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属为主,主要分离菌的流行分布无明显变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率维持在高水平,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肠球菌属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万古霉素耐药上升至33.3%;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均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阳性率分别由65.9%和35.0%升至72.7%和44.4%,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耐药性升高;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加重。结论主要分离菌的流行分布无明显变化;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但总体耐药性加重,特别是对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耐药性加重。

  • 生物酶类消毒剂口腔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研究

    作者:田靓;朱仁义;彭中玲;赵晓薇;于志臻;顾宇翔;曹敏华

    目的:评估生物酶类消毒剂口腔护理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影响以及临床使用生物酶类消毒剂口腔护理的可接受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IC U收治的90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8 h以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氯己定漱口水)和研究组(生物酶类消毒剂),每组各45例;使用统一的护理程序,以口腔疾患发生、机械通气和ICU监护时间、VAP发生以及微生物培养结果为指标,比较两种消毒剂对VAP发生的影响;同时比较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使用两种消毒剂进行口腔护理的接受程度。结果生物酶类消毒剂与氯己定漱口水相比,口腔疾患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以及微生物培养结果未见明显差异;观察期间患者均未发生VAP ;生物酶类消毒剂可接受程度好于氯己定漱口水,生物酶类消毒剂护理操作的规范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结论生物酶类消毒剂可作为预防VAP进行患者口腔护理的备选,可通过制定操作规程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使用生物酶类消毒剂口腔护理操作的规范性。

  • 颅脑手术治疗患者术中自体血液回输与异体输血对其临床疗效影响及感染研究

    作者:纪雪红;韦爱芬;刘晓芬;宋波;陈春晓

    目的:研究分析颅脑手术治疗患者术中自体血液回输与异体输血对其临床疗效及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行颅脑手术治疗患者120例,根据术中输血血液来源不同将患者分为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各6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自体血液回输量、异体血液输注量、血液输入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4、8d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相关血液指标,术前、术后1、7d检测炎性因子相关指标,术后观察两组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检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自体输血组术后1、4、8 d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数值均显著高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术后1、4、8 d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前白介素‐6、干扰素‐γ检测值无显著差异;自体输血组术后1、6 d白介素‐6和干扰素‐γ检测值显著高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及感染情况比较,自体输血组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异体输血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脑手术术中行自体血液回收处理并回输后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无抑制作用,红细胞形态好,携氧能力高,对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 腹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预测模型

    作者:刘欣;何文英;黄新玲;孙吉花;李卫光;吴安华;任南;王忠

    目的:构建手术部位感染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筛选手术部位感染高危人群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国内6所医院5067例腹部外科手术病例资料,采用 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手术部位感染率为7.14%;纳入风险预测模型的变量包括糖尿病、低蛋白血症、高血压、术前炎症反应、手术切口分类、手术持续时间、ASA分级、腹腔镜手术8个指标,构建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优于NNIS风险指数的预测效力(AUC=0.731)。结论预测是预警的基础,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若与信息技术结合,对于预警高危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 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心肌损害患者CRP、IL-6等炎症指标与心肌酶谱变化的研究

    作者:杨红霞;高景;魏捷飞;辛小娟;周俊荣;夏芳

    目的:探讨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MPP)并发心肌损害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等炎症指标与心肌酶谱变化,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M PP合并心肌损害患者52例,为A组,另选同期住院M PP患者50例,为B组,非M P感染肺炎患者50例,为C组;B组给予阿奇霉素及对症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营养心肌治疗,C组给予头孢菌素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进行心肌酶谱及炎症水平测定,观察三组治疗期间心肌酶谱、炎症水平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治疗结局。结果治疗后,A组心电图异常、心衰及休克患者发生率与B、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死亡患者,A组治疗后各项心肌酶谱指标、CRP、IL‐6、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高于B、C组同期(P<0.05),白介素‐10(IL‐10)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低于B、C组同期(P<0.05)。结论成人M PP并发心肌损害患者炎症指标及心肌酶谱水平均呈增高状态,且高于单纯 M PP及普通肺部感染,随着有效治疗,可使其水平逐渐降低;如单纯肺部M PP患者治疗过程中,见心肌酶谱、炎症指标呈增高状态,应考虑合并心肌损害,给予及早干预,以降低预后不良风险。

  • 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的相关研究

    作者:杨芬;刘原;柯蕊;赵玉杰;杨妮;和平;敬荣

    目的:探索鲍氏不动杆菌(AB)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与外排泵、碳青霉烯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为揭示AB生物被膜耐药机制及生物被膜感染的防治提供分子学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中经分离鉴定的非重复AB共152株,96孔板建立生物被膜模型,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多药耐药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选取外排泵 adeB、碳青霉烯酶 OX A23基因表达阳性且生物被膜形成阳性菌株,利用改良平板法建立生物被膜模型,Real‐time PCR测定各菌株浮游态及生物被膜形成不同阶段 adeB及OX A 23基因的表达。结果152株AB中可形成生物被膜共136株,阳性率89.5%;生物被膜形成阳性菌株中 adeB基因、OX A23基因检出阳性菌株分别为130株(96%)、78株(57%),同时检出阳性菌株共76株;所有受试临床菌株 adeB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不同阶段表达均高于浮游态,OX A23基因在生物膜形成早期表达高于浮游态,成熟后期表达低于浮游态。结论生物被膜形成可能为AB耐药的重要原因;AB生物被膜耐药可能与外排泵高表达相关;碳青霉烯酶基因高表达可能与AB生物被膜形成早期耐药相关。

  • 表达森林脑炎病毒NS5蛋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构建与鉴定

    作者:乔卿华;吕欣;姚敏;党品香;徐志凯;鄂玲玲;尹文;汪爱勤

    目的:建立能够表达森林脑炎病毒NS5蛋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为评价 TBEV感染时RdRp酶的活性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将线性化的pRP .ExBi‐EF1α‐NS5‐IRES‐eGFP质粒显微注射入FVB/N小鼠受精卵雄原核,移入假孕母鼠输卵管内,构建并筛选转基因首建鼠;首建鼠传代并筛选出遗传性状稳定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检测TBEV NS5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筛选出5只转基因首建鼠并传代至F5代,PCR、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鼠成功表达了TBEV NS5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森林脑炎病毒NS5蛋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

  • 2007-2013年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宏斌;赵春江;王辉;曹彬;徐修礼;禇云卓;胡志东;卓超;胡必杰;刘文恩;廖康;张嵘;曾吉;王勇;罗燕萍;王占伟;刘颖梅;陈潇;田彬;苏丹红;马坚;李虹玲;郭鹏豪;周宏伟;金炎

    目的:调查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病原谱变迁;分析 HAP的常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的变化。方法收集2007-2013年全国13所教学医院H A P患者标本的非重复病原菌,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测定常用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HAP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从2007年的17.4%上升至2013年的35.8%,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23.4%下降至2013年的16.9%;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 (97.4%~100.0%)和替加环素(79.8%~90.2%)保持很高的体外敏感性;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7年的53.3%上升至2013年的77.1%;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有增长趋势,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多黏菌素B (93.1%~100.0%)、阿米卡星(68.6%~88.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9.6%~83.2%)、头孢他啶(61.8%~77.2%)、美罗培南(57.7%~73.2%);多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23%下降至2013年的10.3%;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依次为美罗培南(93.3%~100.0%)、亚胺培南(93.3%~100.0%)、替加环素(92.2%~99.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9.2%~90.4%)、阿米卡星(75.0%~99.0%);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52.9%下降至2013年的28.1%;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出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87.1%下降至2013年的54.4%;大肠埃希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100.0%)、美罗培南(97.1%~100.0%)、亚胺培南(94.3%~10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2.9%~100.0%)、阿米卡星(78.6%~94.7%);大肠埃希菌ESBLs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84.1%下降至2013年的51.4%。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取代铜绿假单胞菌成为HAP第1位病原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略有上升,而医院内其他常见多药耐药细菌MRSA、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呈现下降趋势,需要进一步监测。

  • 40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培养结果及脑脊液相关指标变化分析

    作者:王秋丽;杨硕;刘畅;陈坤;张申

    目的:分析40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培养结果及脑脊液相关指标变化,为颅内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颅内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脑脊液中葡萄糖、蛋白质、腺苷脱氧酶(ADA )、氯离子、IgG、IgM、IgA检测结果及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3例细菌性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培养出病原菌35株,其中主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株、鲍氏不动杆菌9株、结核分枝杆菌7株,分别占34.29%、25.71%、20.00%;7例病毒感染者,脑脊液检测1例为乙型脑炎病毒Ig M阳性、1例肠道病毒Ig M 阳性,其余均为临床诊断;细菌性感染患者脑脊液中葡萄糖、氯离子低于病毒性感染患者,蛋白质、ADA、IgG、IgM、IgA高于病毒性感染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脑脊液中蛋白质、氯离子、蛋白质、IgG、IgM、IgA低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感染患者,葡萄糖、ADA高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感染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内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为主,感染病原菌不同患者脑脊液相关检测指标明显不同。

  • 血培养双侧双瓶送检的持续质量改进

    作者:王亚;阮燕萍

    目的:通过在血培养标本采集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提高血培养的正确送检率和阳性率。方法收集2013、2014年全年血培养标本的采集送检,共采集3035例次,比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各阶段的措施前后,双侧双瓶送检率的差异。结果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2013年1-6月)双侧双瓶的送检率为3.93%;经第一阶段(2013年7月-2014年5月)实施质量改进后,送检率提高至34.13%,相比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68,P=0.000);第二阶段(2014年6-12月)实施信息化控制后,双侧双瓶送检率进一步提高至81.94%,与第一阶段改进后的送检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53,P=0.000)。结论采取培训教育加信息化干预为主导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能有效提高血培养的正确送检率。

  • 抗感染干预对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胎膜早破的影响

    作者:张莹;孙晖;王英;郭清普;赵会珍

    目的:探讨抗感染干预对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 )感染胎膜早破及对母婴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感染GBS的待分娩孕妇100例,随机单盲取法分为A、B组,另选同期未感染GBS孕妇50例为C组,A、B组均进行药敏试验,以观察当地GBS耐药性;A组选择药敏中敏感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至分娩,B、C组不予治疗;观察药敏试验结果,不同组别新生儿体质量、Apgar评分及母婴结局。结果 A、B组100例孕妇中对青霉素、克林霉素敏感率均>90.00%,A组50例孕妇采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其余13例为青霉素过敏孕妇,采用克林霉素抗感染治疗;三组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低于A、C组(P<0.05);三组产妇产褥感染、宫内感染、羊水污染、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胎膜早破、剖宫产发生率高于A、C组(P<0.05);三组新生儿胎儿窘迫、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新生儿肺炎及窒息发生率高于A、C组(P<0.05)。结论孕妇生殖道GBS可增加胎膜早破、母婴不良结局,通过抗感染治疗,可降低胎膜早破发生率,改善母婴不良结局。

  • 急性胰腺炎后期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秋霞;杨莹;杨淑晴;谢小培;范展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后期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13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69例患者分为A组,将未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69例患者分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并将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通过 ROC曲线分析评价其对急性胰腺炎后期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入院 APACHE Ⅱ评分(15.93±3.48)分,C‐反应蛋白(280.08±59.13)mg/L ,降钙素原(4.47±1.32)μg/L ,均显著高于B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APACHEⅡ评分的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69.1%;C‐反应蛋白的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78.2%;降钙素原的敏感度为80.5%,特异度为71.5%(P均<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与急性胰腺炎后期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密切相关,重视上述指标的评估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性胰腺坏死。

  • 150例医院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作者:盘红梅;黎冬梅;农彩丽;吴咖

    目的:分析150例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5月医院150例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15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呼吸系统感染所占比例高(54.00%),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2株占63.45%,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7株占32.4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6株占4.14%,以白念珠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的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耐药率均>70.0%,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相对敏感,耐药率均<40.0%;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耐药率均>80.0%,对左氧氟沙星和克林霉素相对敏感,耐药率均<30.0%。结论医院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均有其自身特点,应重视对其的监测与干预。

  • 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对HIV-1患者病毒载量及CD4+T细胞的影响

    作者:郝洁;田小军;段树鹏;宋新文;申保生

    目的:分析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 )联合康艾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患者病毒载量及CD4+ T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 H IV‐1阳性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观察组采用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病毒载量及CD4+ T细胞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治疗6周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病毒载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6周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CD4+ 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 HIV‐1阳性患者,采用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联合康艾治疗,病毒载量、CD4+ T细胞情况好转,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203例儿童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的疗效评估

    作者:殷丽军;翟晓文;王宏胜;钱晓文;俞懿;苗慧;朱晓华;李军;陆凤娟

    目的:探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儿童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住院期间应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的203例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患儿的治疗疗效、细菌学清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1%,对合并不同部位感染有效率均>80.0%,细菌总清除率87.5%,不良反应发生率2.0%。结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感染患儿治疗安全有效。

  • 2012-2015年肠球菌属临床感染及耐药性变迁

    作者:张波;吕晓玥;朱武;谢万华;陈友青;余承哲

    目的:探讨2012-2015年肠球菌属临床检出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GP鉴定卡、药敏卡,使用W H O N E T 5‐4软件对2012-2015年临床分离肠球菌属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间共检出肠球菌252株,其中粪肠球菌148株,屎肠球菌91株,鸟肠球菌6株,铅黄肠球菌4株,鹑鸡肠球菌2株,耐久肠球菌1株,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检出率为58.73%、36.11%;粪肠球菌4年间高浓度链霉素和高水平氨基糖苷类平均耐药率为22.64%、56.71%;屎肠球菌4年间高浓度链霉素和高水平氨基糖苷类平均耐药率为24.92%、65.27%;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于万古霉素耐药不同年份检出不同,并占有一定比率,且万古霉素耐药菌株近几年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其他肠球菌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临床肠球菌感染以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为主,其他肠球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菌株之间的耐药机制无明显规律,临床应落实相关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延缓肠球菌耐药性的产生。

  • PICC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李丽蓉;陈甲信;傅桂芬;梁娟;林枚光;蓝梦颖;梁务清;王婷

    目的:分析PICC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 eta分析的方法对从建库开始至2015年12月为止公开发表的 PICC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20篇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PICC相关感染率为16.2%;各因素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年龄≥66岁(4.83,4.16~5.60)、导管留置≥6月(5.03,5.02~5.03)、输注特殊药物(2.15,1.65~2.82)、合并基础疾病(2.98,2.05~4.32)、穿刺≥2次(1.85,1.45~2.35)、化疗>4次(2.23,1.81~2.75)、白细胞减少(2.87,2.31~3.55)、夏冬季节(3.04,1.97~4.67)、操作人员年资<5年(2.26,1.64~3.13)、穿刺经验<50次(2.20,1.71~2.81)、多腔导管(2.55,1.77~3.66)、换药频次>4d(3.28,1.92~5.60)、导管移动(4.47,2.05~9.74)、B超引导(0.92,0.88~0.97)。结论发生PICC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导管留置时间长、输注特殊药物、合并基础疾病、反复穿刺、多次化疗、白细胞减少、夏冬季节、操作人员年资低、穿刺经验少、多腔导管、换药少及导管移动;保护因素为B超引导下穿刺。

  • HBV感染患者病毒载量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鲁晓娟;寇应琳;陈妍;宋作哲;侯园园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患者病毒载量对外周血 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5月-2016年5月分别采用酶偶联法、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60例HBV感染患者,其中按血清 HBV‐DNA拷贝数分为阴性组(0~<103 copies/ml)96例、低拷贝组(103~<105 copies/ml)132例、中拷贝组(105~<107 copies/ml)115例和高拷贝组(≥107 copies/ml)117例,对比各组的肝功酶学指标[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 )、谷氨酸转移酶(GGT )]、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CD4+、CD8+)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促血管生成素‐2(Ang‐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高拷贝组血清ALT、AST、GGT、IL‐2、IL‐6和TNF‐α水平高,分别为(231.6±69.2)U/L、(196.4±52.1)U/L、(224.7±62.8)U/L、(19.3±3.2)ng/L、(28.7±5.2)ng/L和(30.1±7.1)ng/L ,并且随着 HBV‐DNA拷贝数降低,水平不断下降;不同 HBV‐DNA拷贝组CD4+ T淋巴细胞、CD8+ T 淋巴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检验,血清ALT、AST和GGT水平与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HBV感染可引起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但不直接影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通过细胞因子IL‐2、IL‐6和 T N F‐α水平检测可一定程度上反应肝细胞的损害程度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

  • 脊柱手术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和药敏分析及血清炎症因子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王宇强;冯世庆;王小华;翟磊;苏学涛;夏群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血清炎症因子改变的意义,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接受脊柱后路术且术后并发感染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感染组),选择同期收治的40例未感染手术患者为未感染组,另纳入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感染组病原菌分布及三组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感染组32例患者共分离致病菌4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56.10%,革兰阳性菌18株占43.90%;感染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2±3.1 VS 25.1±4.9,P<0.05);感染组患者外周血IL‐6及PCT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以24.09 ng/L为截点值,IL‐6预测患者术后感染的敏感性为84.38%,特异性为85.00%,曲线下面积为0.89,优于PC T。结论脊柱手术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可显著延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导致外周血IL‐6及PC T升高,其中IL‐6对感染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感染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周静芳;凌勇;刘伟江;叶龙;张鑫强;袁凯旋;张玉;侯铁英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感染特征、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对CRE感染的认识和控制干预,帮助临床用药治疗。方法采用1∶1∶1的病例‐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患者(CRE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CSE)感染患者(CSE组)和未感染大肠埃希菌或肺炎克雷伯菌的对照组,各64例,共计192个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预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呼吸道感染是CRE医院感染的常见来源,占42.19%,患者的住院科室主要分布在儿科(31.25%)和危重症监护室(26.56%);通过CRE与对照组的多因素模型分析,只有气管插管和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是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CSE与对照组单因素比对分析,只有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是CSE感染的危险因素;气管插管和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是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CRE感染区别于CSE感染的危险因素;64例CRE患者中12例死亡,病死率为18.75%。结论新生儿、儿童和重症患者是CRE感染的易感人群;CRE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与气管插管和CRE感染相关,是CRE感染区别于CSE感染的特有危险因素。

  • 2013-2015年医院感染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调查分析

    作者:王涛;张世阳;洪国粦;胡斌;黄宇;郑港森

    目的:了解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临床分离情况,分析不同标本来源的细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相关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2015年临床分离的422株粪肠球菌和362株屎肠球菌,对菌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3-2015年医院不同标本分离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分别为422株和362株,其中主要来源于尿液标本,检出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分别占70.2%和64.7%;粪肠球菌科室来源主要为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和干部保健科分别占21.1%、17.1%和14.5%;屎肠球菌科室来源主要为IC U、儿科和普通外科分别占19.6%、16.6%和12.7%;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都保持着很高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99.8%、96.7%、99.8%、91.5%和99.8%;屎肠球菌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仍较好,敏感率分别为92.3.%、97.2%、95.0%和98.6%。结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主要引起泌尿道感染,多来自于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留置导尿管,腹腔手术操作以及老年患者;两者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仍保持较好的敏感性;临床应根据具体药敏结果进行治疗。

  • 黄芩苷联合美罗培南对小鼠腹腔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生物被膜的体内影响

    作者:岑艳灵;李亚楠;孔晋亮;王可;巫艳彬;蔡双启;卢桦崧;周小青

    目的:构建小鼠腹腔铜绿假单胞菌(PAE)早期生物被膜(BF)感染模型,探讨黄芩苷(Baicalin)联合美罗培南(MEM)对PAE体内早期BF感染的作用。方法以输液管为载体,PAO1野生株为实验菌株,32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aicalin组(60 mg/Kg · d)、MEM 组(50 mg/Kg · d)、Baicalin(60 mg/Kg · d)+ MEM (50 mg/Kg · d)组,建立小鼠腹腔BF感染模型后开始腹腔注射上述药物,空白对照组用等量无菌生理盐水;药物作用24 h后行连续稀释法载体表面活菌计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观察载体表面BF形态变化。结果药物干预24 h ,药物单独作用组或联合组载体表面菌落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 P<0.01);M EM 组较Baicalin组减少(P<0.01);Baicalin+MEM组均较Baicalin组、MEM组明显减少(P<0.01);空白对照组SEM 观察载体表面细菌均比Baicalin组、M EM组、Baicalin+ M EM 组形成的BF多而稠厚;M EM 组较Baicalin组稀薄;Baicalin+MEM组BF基本被破坏清除,仅见少量PAE细菌粘附。结论 Baicalin对小鼠腹腔PAE早期BF具有破坏作用,与M EM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其对BF的杀菌作用。

  • 集束化策略依从性对神经外科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

    作者:范珊红;李颖;许文;戈伟;曹小琴;马黎黎;伍艳兰;袁军

    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监护室(NS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呼吸机集束化策略(VCB)干预,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 P )的发生率。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干预前(2015年5-7月)64例和干预后(2015年9月-2016年2月)121例患者VCB的依从率及V A P发生率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V A P发病率(5.42‰)小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后患者呼吸机使用率分别为17.64%和1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CB整体依从率从干预前的11.11%提高到干预后的76.79%,干预后VCB中各项措施依从率也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通过培训教育、信息反馈、晨交班提醒、定期督导、考核奖罚等综合措施,可提高VCB的依从性,降低V A P的发病率,但呼吸机使用率未见明显降低。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贾忠兰;毕福玲;张彩明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治新生儿败血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1905例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05例新生儿中有165例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7%,共分离出168株病原菌,3例败血症患儿出现复合菌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93株占55.4%,革兰阳性菌73株占43.4%,真菌2株占1.2%;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两种致病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可作为首选药;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高度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 RSA )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 RSCON )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86.4%,二者均表现为多药耐药,可选用万古霉素治疗,无乳链球菌和产单核李斯特菌对青霉素类高度敏感,治疗其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首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结论医院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真菌感染较少见,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应该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特点及早合理治疗,特别注重无乳链球菌和产单核李斯特菌的治疗,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

  • 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晖;王晓平;吉晓春;张永江;张希娥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为有效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13年7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老年患者325例,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25例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80例,肺部感染率为24.62%;80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占70.75%、革兰阳性菌24株占22.64%、真菌7株占6.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卒中类型、合并基础疾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长期吸烟史、侵入性操作、卧床时间≥14 d与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年龄大、侵入性操作、卧床时间≥14 d及意识障碍为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基础性疾病、高龄、侵入性操作、长期卧床以及合并意识障碍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 后腹腔镜与输尿管镜技术治疗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后对其肾功能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作者:杨立新;马凤巧;王阳;朱清;曹志华

    目的:研究后腹腔镜与输尿管镜技术治疗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者后对其肾功能及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 )的影响,以期为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治疗提供数据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经输尿管内碎石技术(URSL)及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PLU)治疗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URSL治疗124例,为URSL组,采用RPLU治疗94例,为RPLU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肾功能指标、炎症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结石清除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BUN、SCr、NGAL及CRP、IL‐6、WB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RSL组患者术后NGAL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及RPLU组同期(P<0.05),RPLU组患者术后1 d CRP、IL‐6水平高于同组术前及URSL组同期(P<0.05),术后7 d CRP、IL‐6及WBC水平低于同组术前(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30 d治疗效果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腹腔镜与输尿管镜技术均可有效治疗感染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两种术式各有利弊,应结合临床选择术式。

  • 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在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如瑞;赵静;张菊;李珂;乔航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在机械通气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124例机械通气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给予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处理,比较两组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 d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降钙素原(PCT )、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明显高于对照组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及SaO2为(90.51±5.89)mmHg、(95.51±2.31)%,均高于治疗前(69.65±6.56) mmHg、(85.12±2.45)%及对照组治疗后(83.46±5.11)m m H g、(90.42±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PaCO2为(46.32±5.96)mmHg ,低于治疗前(67.41±5.98)mmHg及对照组治疗后(52.98±6.54) mm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PCT、CRP及IL‐8为(0.41±0.27)μg/L、(2.41±1.03) mg/L、(1.37±0.91)pg/L ,均低于治疗前(1.25±0.35)μg/L、(8.38±1.78)mg/L、(7.44±1.13)pg/L及对照组治疗后(0.57±0.18)μg/L、(5.45±1.29)mg/L、(2.97±1.02)p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在不暂停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可以明显提高肺部感染疗效,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 老年关节置换术患者假体周围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刘大旭;褚青波;尚立林;赵治邦;闫献雨;李程锦

    目的:了解和掌握老年关节置换术患者假体周围的感染情况,分析导致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0月医院临床收治的关节置换术患者392例,对患者临床资料、手术资料、血清检查结果与患者假体周围感染率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92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35例,感染率为9.18%;年龄≥65岁患者的感染率为15.97%,高于<65岁患者的6.23%;合并并发症数量≥2种患者的感染率为39.13%,高于<2种患者的7.32%;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的感染率为19.39%,高于未使用患者的5.78%;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患者的感染率为17.07%,高于≥7 d患者的8.26%;无菌操作不规范患者的感染率为40.98%,高于无菌操作规范患者的3.32%;手术时间≥2 h患者的感染率为15.08%,高于<2 h患者的6.39%;空腹血糖异常患者的感染率为22.95%,高于空腹血糖正常患者的6.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导致老年关节置换术患者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感染率。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用于儿童常见细菌及真菌血流感染的价值研究

    作者:简雪峰;程国平;王媛媛;白娇红;孙娟子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用于儿童常见细菌及真菌血流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住院疑诊血流感染患儿135例,采集患儿的血标本,分别采用血培养法、16S rDNA‐PCR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进行检测,对比3种方法检测儿童血流感染的阳性率。结果血培养法检测阳性标本12份,阳性率为8.89%,16S rDNA‐PCR检测阳性标本26份,阳性率为19.26%,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检测阳性标本24份,阳性率为17.78%;16S rDNA‐PCR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血培养法(P<0.05);16S rDNA‐PCR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等优势,可在较短时间内鉴定儿童血流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对临床诊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急诊外科胸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胡妙仙;谢红燕;朱海飞;阮海燕;张荣伟

    目的:调查急诊外科胸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状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3月医院急诊外科528例胸腹部创伤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菌种鉴定及统计分析。结果528例胸腹部创伤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患者56例,感染率为10.6%;共分离出病原菌72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48.6%,革兰阴性菌占44.4%,真菌占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外科胸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低白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呈明显相关性(χ2=20.420、7.326、12.274、10.254、4.238和11.68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是急诊外科胸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7.126、9.852、4.312和6.597,P<0.05)。结论急诊外科胸腹部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

  •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分布和耐药基因检测

    作者:张春玲;陈慧红;牛津;郑蓓佳;周勇

    目的:分析医院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临床分布和耐药基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产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发生及传播。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5年9月台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132株CRAB ,统计CRAB临床分布,并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分析耐药机制。结果132株非重复性CRAB菌株中,临床科室分布排前4位依次为ICU、脑外科、急诊ICU和呼吸内科,分别占50.8%、12.9%、11.4%和6.8%;132株CRAB除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有一定的敏感性外,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很高;所有菌株 OX A‐51‐like基因阳性,120株 OX A‐23‐like基因阳性,未发现 OX A‐24‐like和OX A‐58‐like基因阳性菌株;金属酶基因IM P、VIM检测为阴性。结论 CRAB主要分布在ICU和脑外科等科室;OX A‐51和 OX A‐23基因是鲍氏不动杆菌主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

  • 灰阶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胡浩清;费维;曹蓉蓉;卢丽丽;刘金玲;牟云云;罗瑞静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4月医院克罗恩病患者50例为克罗恩病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为溃疡性结肠炎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二维灰阶超声、能量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分别测量炎症性肠病的肠壁厚度、血流分级、动脉阻力指数。结果超声诊断克罗恩病的准确率为92%,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准确率为84%;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肠壁内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壁内血流分级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缓解期肠壁内血流分级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缓解期的肠壁内动脉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缓解期的肠壁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灰阶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准确率高,并能评估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性。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卫平;孙德俊;闫志刚;邢慧敏;张凯;白海波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选择2015年1-12月入住医院IC U中使用呼吸机超过48 h、临床检查资料完整的703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病历的方式确定其是否发生VAP ,统计分析VAP的发生率,并对发生VAP的危险因素实施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3例患者中发生VAP 256例,发生率为36.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意识状态、非感染性肺疾病、糖尿病、抗菌药物联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间与VA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经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年龄>60岁、机械通气时间>5 d、患有非感染性肺疾病、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持续时间>7 d是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论 VAP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加强病房管理、正确进行口腔护理、预防误吸和反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等措施,可减少VAP的发生。

  • 氯己定全身擦浴预防ICU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研究

    作者:王芳;姜颖;蒋慧;周颖

    目的:探讨氯己定全身擦浴预防IC U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选取医院IC U 2015年2月-2016年1月留置中心导管的24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2-7月纳入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温水全身擦浴,2015年8月-2016年1月纳入的123例患者为试验组,采用氯己定全身擦浴,比较两组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发病率及发生时间。结果试验组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及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己定全身擦浴对预防IC U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效果良好。

  • 某新建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作者:邓艾;徐世兰;朱德智;赵娜

    目的:了解某新建医院综合 IC U医院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特点,探讨相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对2014年10月-2015年9月入住IC U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和导管使用率等指标的调查分析。结果监测的140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16例、137例次,感染率为8.24%,例次感染率9.73%,患者日例次感染率15.40‰,根据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后日例次感染率为3.69‰;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28例次,感染率6.32‰,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次,感染率1.74‰,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32例次,感染率3.7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8.68%,其次为泌尿道(35.77%)、中枢神经系统(8.03%);在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中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主;检出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36.45%和21.50%。结论 IC 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结合目标监测数据分析可及早分析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并执行。

  • 浙江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医务人员防护实践及影响因素

    作者:陈彬;顾华;王飞;彭颖;何铁牛;柴程良;王晓萌;蒋健敏

    目的:了解浙江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医务人员防护实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结核病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2015年1-6月浙江省9所市级与22所县级定点医院的494名从事结核诊治的医务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职业防护实践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结果44.9%的被调查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44.7%的医务人员反映接诊患者至少佩戴外科口罩;53.6%的医务人员每天保持开窗通风,仍有12.3%的医务人员每天基本不开窗通风;约20.0%的被调查医务人员表示未参加年度感染控制培训;影响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的因素主要为受教育水平、结核防治工作年限、所在医院级别、所在地区疫情情况、工作岗位与工作区域等;影响开窗通风行为的因素主要为所在地区疫情情况、工作岗位与工作区域。结论浙江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医务人员防护实践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引导与支持;加强对结核防治年限高、受教育程度低的放射医师及行政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行为的培训与干预。

  • 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

    作者:程文琴;冯鑫;李婧;张如;王波;张蓉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现患率,结合感染部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改进监控措施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按照全军医院感染监测中心制定的调查方案,采取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12月17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936例,发生医院感染33例、36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53%,例次感染率为3.85%,内科系统感染率前3位科室分别为IC U、血液移植科和神经内科,感染率依次为15.00%、12.50%、8.90%;外科系统感染率前3位科室分别为神经外科、烧伤科、血管神经外科,感染率依次为15.00%、12.50%、6.90%;急诊科也较高,感染率为13.33%;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为主要感染部位,分别占58.33%、22.22%、8.33%;检出病原菌3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8.06%、革兰阳性菌占22.58%、真菌占19.35%。结论应有效落实感染控制措施,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目标监测,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及防控分析

    作者:谈宜斌;孙代艳;宋世会;田佳;金学兰;李源

    目的: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高危因素,制定防控措施,减少职业暴露风险。方法监测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264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工作人员,对其年龄、性别、职业、暴露场所、方式、环节、暴露源、局部处理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21~30岁(63.64%)、多发生于女性(79.17%)、以护士(43.56%)为主、学生(37.88%)有上升趋势;外科病房(38.64%)、内科病房(26.14%)、急救中心(11.74%)是高危场所;锐器伤(92.42%)是高危方式;拔针(41.67%)、注射刺伤(16.67%)、手术缝合(12.50%)是高危环节;乙型肝炎(40.53%)是高危暴露源;挤血(79.17%)是暴露后局部处理主要遗漏措施。结论针对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加强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正确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规程,是切实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重要环节。

  • 人脓毒症相关miRNAs新研究进展

    作者:刘姿;张文平;荆珊珊;马利军

    脓毒症是严重创(烧)伤、休克、感染、外科手术等常见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 ),是全球性的威胁和挑战,患病率约为人口的3‰,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主要死因之一。脓毒症的药物治疗非常有限,仍基于早期发现的抗菌药物治疗和支持疗法;诊断上区别脓毒症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是血微生物培养,相较于其他可以早期预测脓毒症的检查如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等方法,血培养结果需要较长时间。关于基因水平脓毒症相关miRNAs的研究越来越多,本研究对新人脓毒症相关miRNAs的通路、靶点、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脓毒症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提供新的依据。

  • M DR,XDR,PDR 细菌:国际专家关于获得性耐药暂行定义的提案

    作者:徐雅萍;霍瑞;闫中强;索继江;董喆;邢玉斌;林建;陈春平;杜明梅;翻译刘运喜;审校

    在现有医学文献中,对于多耐药(multidrug‐resistant ,MDR)、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XDR)和全耐药(pandrug‐resistant ,PDR)细菌的定义不尽相同,这些定义分别用来表征医疗保健相关耐药菌的不同耐药模式。在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 )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联合倡议下,经国际专家小组成员的共同商讨,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国际术语,主要用来描述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肠杆菌科(不包括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等细菌的获得性耐药谱。上述细菌都会引起医疗保健相关感染,并易于产生多重耐药性。依据细菌种类确定了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抗菌药物类别。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EUCAST )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发布的文件及判定折点,确定了药敏试验中应选用的抗菌药物类别目录。MDR的定义: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中的每一类抗菌药物至少一种药物获得性不敏感。XDR的定义:对至多两类之外的其他类抗菌药物中的每一类抗菌药物至少一种药物不敏感(即细菌分离株仅对一类或两类抗菌药物敏感)。PDR的定义: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中的任何一种药物均不敏感。为确保这些定义的准确使用,细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应对所有(或接近全部)抗菌药物类别中的代表性药物进行测试,同时,应避免出现具有选择性报告或隐瞒结果的情况。

中华医院感染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