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蛋白酶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明晓;王佳;王春玲;张剑梅

    蛋白酶体(proteasome)由多亚基组成,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主要由核心颗粒和调节颗粒两部分构成.核心颗粒是蛋白酶体的核心,具有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及胱天蛋白酶样活性,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的中性蛋白水解酶体系.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蛋白酶体能精确并有选择性地降解细胞内目的靶蛋白.蛋白酶体的功能不仅限于蛋白质的降解,也参与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炎症、增殖和凋亡,这些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病理生理进程均有密切联系.本文将着眼于冠状动脉系统的蛋白酶体,了解其功能的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再狭窄的作用.

  • 胃内Cajal间质细胞的功能

    作者:李正鹏;李晓鸥;崔彦

    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于1893年首次采用甲基蓝及嗜银染色法在胃肠道观察到一种特殊类型的间质细胞,主要分布在消化道自主神经末梢与平滑肌细胞之间,后称其为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1-2].ICC的功能状态对胃肠动力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另外,不成熟的ICC过度增殖可形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同样受到广泛关注[3].本文对胃内IC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苯并咪唑类药物治疗肿瘤的机制

    作者:罗琦;丁育凡;李继勇

    肿瘤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常用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及基因等,但主要以化疗为主.但大多数化疗药物毒性大、不良反应多、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已成为当前化药学领域研究课题之一.目前有研究发现含有苯并咪唑结构片段的化合物具有抗癌活性[2],使得近年来关于苯并咪唑类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十分活跃,现笔者就苯并咪唑类药物治疗肿瘤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冠杰;李茂琴;许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期阶段,大量肺泡塌陷导致肺容积减少,顺应性下降,所以ARDS治疗的关键是促进肺复张并保持肺开放.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是二十多年前提出的一种机械通气模式,但是直到近它才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通气模式用于ARDS的治疗.因其能有效改善氧合、限制气道峰压、保留自主呼吸、对心血管的损害小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核因子κB与糖尿病心肌病

    作者:高惠宽;吴永全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约2/3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心肌病是指由于糖尿病患者心肌细胞的原发性损伤导致广泛的结构异常,终引起心肌肥厚、舒张或收缩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现已公认,糖尿病心肌病是一个独立的原发病,其发病不依赖于冠心病、高血压及其他已知心脏病[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许多研究表明炎性反应、心肌纤维化、免疫反应与之相关.其中,在糖尿病引起的内脏器官的损伤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F-κB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 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豹;李开南;王成贵

    的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结核及肿瘤等疾病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采用的固定方式主要为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融合的方式较多,除后外侧融合、后路椎间融合、前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以外,还有极外侧椎间融合(XLIF).后外侧融合中的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是传统的融合方式,但存在着操作复杂、植骨量大、显露范围大等缺点[1],腰椎小关节的固定融合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相对较小,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随着人们对腰椎生理病理状态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对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肩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研究进展

    作者:张磊;余磊;李少华;杨春喜

    近端骨折是老年人第三大常见骨折,仅次于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1970年Neer描述了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满意疗效,随后的研究表明,肩关节置换很大程度地改善73%~97%患者疼痛症状.然而功能效果却差异很大,其中一大导致肩关节活动度明显受影响的并发症就是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cation,HO).HO是指在正常的骨骼系统之外形成了新生骨,可发生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组织、关节周围的纤维组织等各类组织中.HO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已被广泛了解和重视[1],但是肩关节置换术后其发病率和对关节功能影响研究甚少.HO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发病率仅次于创伤性神经病变,10%左右的该类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关节活动受限,常累及的是髋关节,其次是膝、肘关节、肩[2].鉴于肩关节异位骨化的相关报道较少且易被忽视,笔者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肩关节异位骨化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防、治疗方法等作一综述.

  • 局部晚期食管癌放化疗治疗结果进展

    作者:牛励;孔令玲;童铸廷

    局部晚期食管癌(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 carcinoma)是指食管肿瘤局部已侵犯食管外膜(T3)或已侵及邻近器官(T4),又或是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N1-M1a)[1].大多数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属局部晚期,加上患者自身存在的高危因素,以至于仅30%~40%的患者在确诊后可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然而,仅仅运用手术方法治疗食管癌的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转移.为了改善预后,形成了新辅助放化疗+手术以及手术+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对于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病灶,随着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和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IMRT)应用于临床,同步放化疗较传统单纯放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和放疗毒性反应.

  • 癫痫的药物治疗现状

    作者:李鸿萱;张宸豪

    癫痫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脑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癫痫仍以药物治疗为主,51%的患者需要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 drugs,AEDs)来控制痫性发作[1],现将癫痫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骨肉瘤实验室诊断研究现状及对策

    作者:杨湘越

    骨肉瘤起源于骨基本组织,是一种高度恶性预后不良的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100万,是除多发性骨髓瘤以外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约占恶性骨肿瘤的44.6%,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如不及时、系统地治疗,5年存活率仅有30%左右.该病好发于10~25岁青少年,男女之比约为2∶1,常见于四肢长骨骨端,特别是膝关节附近,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跛行(运动障碍),贫血及轻度发烧,病灶转移很快、很早,主要转移至肺部,再通过肺部转移至脑,但很少累及腹内器官及其他器官,许多患者因缺少骨肉瘤防治知识,加之临床早期又容易误诊为软组织挫伤或牵拉伤、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骨髓炎、骨巨细胞瘤及软骨肉瘤等,常常贻误病情,一旦发现确诊,肿瘤已发展到晚期,往往已经完成肺转移,错过佳手术时机.因此,骨肉瘤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骨肉瘤诊断方法研究现状及早期诊断对策综述如下.

  • 肺癌分子影像学成像进展

    作者:白爱国;何薇;滑炎卿

    分子成像为活体状态下研究疾病的生理生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其中PET显像采用放射示踪剂标记的特异性的分子探针成像,是分子影像学中重要的手段.PE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采用正电子发射型放射同位素进行成像.正电子发射型同位素是一种富质子的同位素,在体内通过释放正电子而衰减,后者在组织中与负电子发生碰撞,并产生两个511 keV在空间运行轨迹上互为180°的光子,这个现象叫做淹没现象.当两个511 keV的光子同时被呈180°分布的两个探测器检测到时,称PET照相机记录了一次耦合.PET照相机就是通过记录这种耦合在体内的空间分布来构建图像的.

  • 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朱建兵;张俊峰

    当前,冠心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实现血运重建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相比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以雷帕霉素和紫杉醇为代表的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可显著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1].

  • 人群血压变异性及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

    作者:杨立青;吴升平

    血压变异性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的波动程度.血压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是潜在平均血压一段时间内的总体变异(标准差或变异系数),也可是血压测量的相邻读数绝对差异的平均值(连续变化),还可以是随访时几分钟内的血压变化、家庭自测血压的变化、诊所随访数天或数月间的血压的变化等[1].血压变异性蕴含了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调节的重要信息,血压变异性已被作为一项独立于平均血压的反映心脑血管活动的指标.血压变异性在高血压、脑卒中等相关疾病的防治中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研究前景,然而,血压变异性的表示方法、影响因素、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以及降低血压变异性对卒中预防的意义等方面的问题尚存争议.本文针对血压变异性的分类、表示方法、影响因素、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对卒中预防的提示、临床预测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 腺苷及其受体与睡眠调节

    作者:李敏;张建军

    目前,全球有近1/4的人受到失眠困扰,我国亦有3亿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碍,而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悄然发展的现代社会流行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2].对于失眠患者,治疗时给予镇静催眠药物可以改善其睡眠及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的镇静催眠药普遍存在如宿醉、肌松、耐受或依赖等不良反应,多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具有新机制、不良反应小的新型睡眠调节剂.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周忠江;侯玉清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后续并发症的重要致病环节,也是冠心病的始作俑者,抗栓治疗尤其抗血小板治疗成为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基石.近年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抗血小板制剂在ACS综合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3].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作者:王广利;杨毅华

    糖尿病肾病(DN)是引起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之一.但引起DN发生及发展的具体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明确.DN的早期病理改变是系膜区扩张,主要是由于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和系膜细胞增生所致;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也在早期可见,主要是由于ECM代谢失衡.由于在正常肾脏ECM重构中系膜细胞产生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负责了70%的ECM代谢,因此认为DN的发生发展与肾内MMPs的代谢失调密切相关.

  • 淋巴结病变的18F-FDG PET/CT识别

    作者:李艳;段小艺;郭佑民

    淋巴结的病变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淋巴瘤及结节病.淋巴结病变的定性对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判断.传统的影像检查中超声常用于表浅淋巴结的诊断,如颈部淋巴结、腋窝淋巴结、乳房内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CT和MRI常用于深部淋巴结的诊断,如纵隔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以往对淋巴结的定性主要依靠形态学的改变,如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组织关系等.但临床工作中有很多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仅仅是炎性增生,而很多小淋巴结却是肿瘤转移,因此常导致临床诊断困难,正确对淋巴结病变进行定性及定量诊断,对临床工作至关重要.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PET/CT综合了淋巴结形态学特点及功能代谢改变,能提供病变的早期反应信息,有利于早期及时调整治疗策略[1].

  • 羊膜上皮细胞与肝病

    作者:陈凡

    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stem cells,hAECs)来自人的羊膜,呈上皮样结构单层排列生长在面向羊水的一面,hAECs来源于早期胚胎外胚层,大部分为单层立方和柱状上皮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羊水的形成和传递,还能合成、分泌和形成基底膜和细胞外间质成分.近年来研究证实hAECs具有部分胚胎干细胞特性,可分化为3个胚层不同类型的细胞;而且hAECs免疫原性低、有抗炎作用并可分泌多种促生长、抗凋亡等活性因子;移植后无致瘤性和排斥反应[1-2];来源广泛、不受伦理限制,因此hAECs在再生医学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hAECs的干细胞特性及其在肝病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做简要回顾,以期为hAECs在再生性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Pickering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余锦秀;洪永敦

    Pickering综合征是指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孤立肾的单侧肾动脉狭窄)合并一过性肺水肿(flash pulmonary edema,FPE)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因Pickering在1988年首先报道了该类病例,Messerli遂将此类综合征命名为Pickering综合征[1].临床上,FPE通常用来描述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变化比较剧烈的一种特殊的类型,但肾动脉狭窄所致的FPE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在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四个方面阐述Pickering综合征研究新进展.

  • 桥本脑病三例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

    作者:胡景胜;张梅奎;何建军;母义明

    目的 分析3例桥本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以探讨桥本脑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表现不同的桥本脑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20~30岁;其临床表现各异,头颅影像学检查1例无明显异常,1例表现为可逆性垂体增大,1例表现为脑水肿、出血及颅内压增高;3例均存在轻中度脑电图异常;甲状腺功能状态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各1例;治疗上2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单纯应用甲状腺素制剂.2例预后良好,1例死亡.结论 桥本脑病临床表现特点差异大,提示其发病可能存在多种机制,这需要相关临床领域加强协作以促进该病的临床研究.

  • 葡萄球菌克林霉素耐药状况分析及微稀释法诱导表型检测方法评价

    作者:陆桃红;张庆芳;朱晓丽;田凤喜;陈亚宝

    目的 评估葡萄球菌克林霉素耐药状况,评价微稀释法检测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葡萄球菌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双纸片扩散法和微稀释法检测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分析克林霉素耐药分布,比较评价诱导型耐药检测方法.结果 159株葡萄球菌中,克林霉素的直接耐药率为33.3%(53/159),敏感率为22.60%(35/159);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率为44.6%(71/159),其中克林霉素诱导型耐药率为25.8%(41/159).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克林霉素总耐药率高达94.4%.金黄色葡萄球菌克林霉素总耐药率(包括诱导型耐药菌株)、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中克林霉素诱导型耐药率均明显高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49/71 vs.45/88,χ2=4.483,P<0.05;21/23 vs.20/48,χ2=13.733,P<0.001),MRSA克林霉素总耐药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7/18 vs.32/53,χ2=5.786,P<0.05),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与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克林霉素总耐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双纸片扩散法和微稀释法检测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两种方法符合率100%,一致性检验:Kappa=1.000,P<0.001.结论 葡萄球菌克林霉素总耐药率及诱导型耐药率均很高,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提示常规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必须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笔者推荐采用微稀释法参与药敏自动化检测,快速排除克林霉素潜在性耐药,为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减少临床克林霉素治疗失败.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抗生素机制的研究

    作者:段鲁勤;王梅;于亮

    目的 探讨医院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种类和碳青霉烯酶对美罗培南的水解作用.方法 提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酶粗提物,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14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的产生,PCR方法检测IMP型、VIM型及OXA型碳青霉烯酶基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酶粗提物2、4、8 h对美罗培南的水解作用.结果 14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改良三维试验碳青霉烯酶检测结果均为阳性,IMP型和OXA-23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阳性.对照组50 μg/ml美罗培南37 ℃条件下,2、4、8 h后浓度分别为(44.56±0.23)μg/ml、(40.41±0.19)μg/ml、(35.78±0.20)μg/ml,酶粗提物作用组50 μg/ml美罗培南37 ℃条件下,2、4、8 h后浓度分别为(28.65±1.14)μg/ml、(16.79±0.46)μg/ml、(2.56±1.21)μg/ml,相同时间段两组美罗培南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同时产生IMP型及OXA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对美罗培南具有较强的水解作用.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树军;张建维;马莉;张银;韩兰唐;王立忠;王金波;俞晓薇;胡硕强;王文斌

    目的 探讨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住院治疗,明确诊断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950例,分成COPD组及非COPD组,COPD组150例,非COPD组800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状况及随访期间临床事件情况.结果 COPD组年龄[(69.8±10.2)岁]比非COPD组[(66.1±12.1)岁]更大(P<0.01);同非COPD组相比,COPD组吸烟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病史更常见(P<0.05);COPD组射血分数[(51.4±15.2)%]较非COPD组[(54.5±14.3)%]低,具有统计学差异.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复发缺血事件,COPD组均明显高于非COPD组(P<0.05),COPD组1个月内再次住院率、全因住院率明显高于非COPD组.结论 COPD患者有更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有更高的死亡率及再住院率.

  • 雌二醇对狼疮鼠脾淋巴细胞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姜波;孙凌云;侯亚义

    目的 旨在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鼠脾脏淋巴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对体外雌激素的反应性是否异常,探索雌激素调控淋巴细胞参与SLE发病的机制.方法 红细胞裂解法收集SLE模型鼠--NZB/w F1雌鼠及BALB/c雌鼠的脾脏单个核细胞,去除贴壁细胞,以无酚红RPMI1640及葡聚糖-活性炭处理的新生牛血清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10-8 mol/L、10-7 mol/L、10-6 mol/L)的雌二醇(E2)体外处理24 h,RT-PCR检测淋巴细胞胞内ER的mRNA水平.结果 两种小鼠脾淋巴细胞均表达ERα,NZB/w F1雌鼠脾淋巴细胞的ERα表达显著高于同周龄的BALB/c雌鼠(P<0.01);低浓度(10-8 mol/L)和中浓度(10-7 mol/L)E2显著增加BALB/c鼠脾淋巴细胞ERα的表达(P=0.002,P=0.003),低浓度(10-8 mol/L)E2升高而中浓度(10-7 mol/L)E2显著降低NZB/w F1鼠脾淋巴细胞ERα表达(P=0.034,P=0.027).结论 ER表达及其对外源性雌激素的反应性在狼疮鼠中存在明显异常,提示雌激素可能通过对淋巴细胞的异常调控参与SLE发病.

  • 儿童腹泻病原菌1004株构成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作者:纪金玲;廖华芳;崔恩博;鲍春梅;陈素明;曲芬;郭桐生

    目的 监测北京地区儿童腹泻肠道病原菌构成及药敏情况,为本地区儿童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门诊及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或肛拭子进行常规培养,病原菌经生化和血清学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数据统计采用WHONET 5.3.结果 2002~2010年共分离出肠道病原菌1004株,其中志贺菌属846株,占84.3%(包括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氏志贺菌),以D群和B群为主(分别占44.2%和39.3%),B/D值为0.9∶1;其次是沙门菌属占6.9%;弧菌属、邻/气单胞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9%、2.7%、2.1%.分离菌百分比:0~2岁组24.9%、3~5岁组22.7%、6~14岁组52.4%.男女比例约为1.59∶1.季节分布:7~9月为腹泻发病高峰.各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差异,头孢三代总体耐药率较低.结论 北京地区儿童腹泻病原菌以志贺菌属为主,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治疗首选头孢三代抗生素.

    关键词: 腹泻 儿童 病原菌
  • 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黄定;马翔;马依彤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2例,入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形成.对其中3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进行支架置入治疗.另外30例未抽吸患者常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扩张效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并记录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心血管事件.结果血管造影显示介入治疗前抽吸组的TIMI 3级血流、慢血流或无复流与常规PC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抽吸组的TIMI 3级血流高于常规组(87.5% vs.53.3%,P<0.05),TIMI 0级血流发生较常规PCI组低.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介入手术时间均无差异,但是抽吸组的直接支架置入率显著高于常规PCI组(68.7% vs.3.3%,P<0.05).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经导管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可改善冠状动脉内血流,近期疗效好.

  • 三种腔内技术联合应用与开放手术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比较

    作者:唐顺利;钟明;李凯

    目的 探讨三种腔内技术联合应用与开放手术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对采用三种腔内技术联合应用(联合组)和开放手术(开放组)治疗的42例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联合组:22例,其中球部尿道狭窄3例,球膜部尿道狭窄5例,膜部狭窄4例,前列腺部尿道狭窄10例,采用输尿管镜、筋膜扩张器与等离子电切三种腔内技术联合治疗.开放组:20例,其中球部尿道狭窄6例,球膜部尿道狭窄10例,膜部狭窄2例,前列腺部尿道狭窄2例.对两组术前术后尿流率变化、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随访比较.结果 4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和近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术后半年、1年、2年大尿流率和再手术率及尿道扩张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腔内技联合应用治疗尿道狭窄创伤小、无副损伤,成功率较高,效果良好.

  •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燕茹;张育;魏华;李慧;贾捷婷;孟德芳;马莹莹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AS合并SLE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例AS合并SLE患者,患者7年前确诊AS,患者因疗效不佳分别于2008年及2011年4月使用益赛普治疗两个疗程,2011年9月患者出现面部皮疹、脱发等狼疮样症状.本报道描述了一例中年女性患者AS合并SLE,回顾相关报道病例,发现病例较少.结论 我们认为AS合并SLE在风湿病很罕见.AS和SLE间的关系仍然具有争论,需要更多研究证实两者间的关系.此外,目前国内有关益赛普诱导的狼疮样症状报道极少,本病例提示需要警惕益赛普诱导狼疮样症状.

  • 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与胃镜对照研究

    作者:董超;郭君;刘焱;王敏娜;杨帆;严剑英

    目的 应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胃良性病变,并与胃镜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胃良性病变的超声特征及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后二维超声观察胃良性病变,再以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对二维超声难以定性的病变行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胃良性病变的造影灌注特征.以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结果与胃镜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后二维超声胃炎表现为胃壁增厚层次可见,溃疡可见胃壁局部凹陷,胃间质瘤见起自胃壁的局限性肿物,胃绒毛管状腺瘤可见胃腔内蘑菇形低回声肿物.谐波超声造影实时观察,胃炎性病变增厚胃壁与周围正常胃壁同步增强及退出,小溃疡边界更为清晰,较大溃疡谐波超声造影技术早期可见溃疡底部及周边增厚胃壁内纵行梳齿状的微血管,胃间质瘤清晰显示肿物起自胃壁,胃绒毛管状腺瘤造影可见肿物整体快速增强,而后缓慢退出.超声检查胃黏膜下及外生性肿物病理符合率高于胃镜,胃镜对溃疡及慢性胃炎诊断病理符合率优于超声.结论 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地显示胃壁全层病变的形态范围,并能结合病变区域微血管灌注情况,对病灶的定位、良恶性鉴别有更进一步的判断.与胃镜结合能够明显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

  • 18F-FDG PET/CT的SUV值与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肿瘤标记物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艳;马红霞;王瑞峰;张少娟;张卫善;段小艺;郭佑民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的标准化摄取值(SUV)与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肿瘤标记物的关系.方法 (1)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肺癌的4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肿瘤标记物资料,基于性别、年龄、分型、部位、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YFRA21-1进行分组,分析各组间18F-FDG PET/CT的SUVmax、SUVave值间有无统计学差异.(2)分别对肺癌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CEA、NSE、CYFRA21-1及淋巴结数目与18F-FDG PET/CT的SUVmax、SUVave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进一步对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1)中心型肺癌组的SUVmax和SUVave值高于周围型肺癌组,病灶≥30 mm组SUVmax和SUVave值高于病灶<30 mm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淋巴结转移组SUVave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CEA升高组SUVave值高于CEA正常组,NSE升高组SUVmax高于NSE正常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组间、<60岁与≥60岁组间、左肺与右肺组间、鳞癌、腺癌与小细胞癌组间、远处转移与无远处转移组间、CYFRA21-1正常与升高组间的SUVmax和SUVave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组间、CEA正常与CEA升高组间的SUVmax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NSE正常与升高组间的SUVave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灶大小与SUVmax和SUVave值有相关性,进一步行回归分析,发现病灶大小对SUVmax和SUVave值均存在正向影响,P<0.01,回归系数分别为0.165、0.050.结论 (1)分型、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CEA、NSE均影响肺癌病灶的SUV值.(2)病灶大小与SUV值呈中等正相关.

  • 体外循环小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fos的表达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唐志贤;陈光献;梁孟亚;刘海;荣健;陈祯;戴刚;姚尖平;吴钟凯

    目的 研究c-fos蛋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作为心肌损伤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五指山小型香猪共8头,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n=3)与体外循环组(C组,n=5).建立小型香猪体外循环动物模型后,假手术组只插管不转机,C组主动脉阻断60 min,复灌180 min,处死动物取材,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TUNNEL法检测心肌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I),Western blotting检测c-fos在心肌中的表达.结果 C组心肌线粒体评分明显差于S组(2.4±0.45 vs.4.2±0.62,P<0.05).C组AI明显高于S组(13.11±1.22 vs.1.67±0.19,P<0.05).C组心肌c-fos表达含量较S组明显上升(7.16±1.11 vs.1.00±0.14,P<0.0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c-fos含量与线粒体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9,P<0.01).结论 c-fos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作为心肌损伤的预测指标.

  •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赵磊;王一石;李金茂;张超;王景杰;杨琦

    目的 探索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RBN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道1例BRBNS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BRBN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诊治进行分析.结果 BRBNS是一种罕见的全身性疾病,以皮肤和消化道多发血管畸形(如血管瘤)为主要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静脉血管瘤,并伴有纤维和脂肪组织增生.结论 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BRBNS诊断的关键.目前,还没有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

  • 经肝动脉和门静脉双介入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

    作者:郭建雄;朱军;温晓琴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和门静脉联合治疗肝细胞肝癌(HCC)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临床和(或)活检明确诊断的肝细胞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2周后序贯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术后通过增强CT观察肿瘤大小变化、碘油沉积、正常肝组织代偿等客观指标,复查甲胎蛋白了解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24例患者中18例术后瘤体缩小,其中瘤体缩小<50%10例,4例无明显变化,2例继续增大.介入治疗前后肿瘤大径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CT显示碘油充填致密8例,10例部分碘油沉积.术后患者正常肝组织有11%~26%的代偿性增大.22例术后AFP有不同程度下降,6例降至正常.8例患者术后择期行二期手术切除.2例合并肝硬化者术后因急性消化道出血而死亡.结论 经导管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门静脉化疗栓塞术(PVCE)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ACE术,经肝动脉序贯门静脉的双介入法是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方法,经肝动脉序贯门静脉的双介入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使大部分肿瘤体积缩小,并诱导肝叶增生,改善肝功能,利于肿瘤二期手术切除.

  • 新生儿科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布拉酵母菌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祥;田兆方;赵赛;洪泽;杨丽娟;程怀平;潘成林

    目的 探讨新生儿科预防性应用布拉酵母菌的价值.方法 将2011年9~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患儿分为单数组和双数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分别予布拉酵母菌散剂及安慰剂口服0.25 g/d,记录两组患儿的腹泻、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院内感染发生等情况;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研究预防性使用布拉酵母菌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布拉酵母菌组腹泻发生率下降(5.41% vs.11.92%,χ2=5.67,P=0.017),腹泻病程缩短[(3.2±0.51)d vs.(4.7±0.90)d,t=-20.4722,P<0.001];早产儿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降低(3.49% vs.12.33%,χ2=4.42,P=0.035);院内感染发生率下降(1.35% vs.7.77%,χ2=10.94,P=0.001);平均住院日缩短[(11.2±1.4)d vs.(13.5±1.8)d,t=-14.3704,P<0.001];效益成本比率为8.16∶1.结论预防性应用布拉酵母菌在新生儿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酵母菌属
  • 氯胺酮相关尿路功能障碍:一种未被认知的临床疾病

    作者:余祖虎;来永庆;梁朝;陈月英;李贤新;杨尚琪;关志忱

    目的 了解年轻人中服用氯胺酮者是否会加重下尿路的症状.方法 监测6例长期使用娱乐性氯胺酮患者的严重的下尿路症状,通过获得详细的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娱乐性氯胺酮的使用和这些症状的关系.结果 所有病例的尿培养结果阴性.3例患者进行了静脉尿路造影,显示双侧上段输尿管狭窄,双侧轻度肾盂积水.挛缩的膀胱尿动力学检查显示当膀胱容量达到30~50 ml时逼尿肌不稳定并伴有尿漏.膀胱镜提示膀胱容量缩小伴全膀胱红斑病变.3例患者进行了膀胱组织病理活检,显示慢性炎症改变.停用氯胺酮以及膀胱内透明质酸钠溶液灌注治疗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论 氯胺酮相关尿路功能障碍是相对新出现的临床现象,其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治疗策略为停用氯胺酮和膀胱内透明质酸钠溶液灌注治疗.

  • 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的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褚研研;徐东;温静;陈宇嘉;张凡

    目的 通过对比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80例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患者,均在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后2周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这80例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及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结果 80例患者中,24例(30%)冠状动脉造影阳性,56例(70%)冠状动脉造影阴性;24例造影阳性患者中男16例(66.67%),女8例(33.33%);男性患者中41.02%造影阳性,女性患者中19.51%造影阳性.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之间,随着年龄增加,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增加,大于60岁组为50%;结合危险因素综合分析,发现高脂血症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价值大,造影阳性率为76.92%.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病例中男性占50%以上;男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明显较女性严重;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高脂血症对冠心病的阳性预测价值大.

  • 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布鲁菌误鉴定原因及临床影响分析

    作者:薛文成;任晓庆;褚美玲;马均;任微;王璐;孟冬娅

    目的 探讨Vitek Compact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器对1例布鲁菌误鉴定原因及临床影响分析.方法 1例无明显诱因发热患者血培养分离菌株,采用Vitek Compact细菌鉴定系统,形态学、传统手工生化对分离株进行鉴定.采用PCR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对所测得的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 从该患者血液中分离到1株缓慢生长的革兰阴性短小杆菌,Vitek Compact鉴定仪器,GN鉴定卡首次鉴定为支气管炎鲍特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与马耳他布鲁菌或人苍白杆菌核酸匹配度高达100%,完全排除支气管炎鲍特菌的可能.将保存的菌株用Vitek Compact鉴定仪器,GN鉴定卡复检,结果为马耳他布鲁菌.结论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是鉴定临床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有效手段,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器鉴定慢生长细菌如布鲁菌等有明显局限性,对布鲁菌病等传染病的临床治疗及流行病学调查可产生误导.

  • 早期经眉锁孔入路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临床研究

    作者:何海勇;王辉;李文胜;蔡梅钦;罗伦;凌聪;黄振超;郭英

    目的 探讨早期经眉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经眉锁孔入路技术,开放脑池,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并行夹闭,术中均经神经内镜或荧光造影观察夹闭效果.全部患者于术后近期行影像学复查.结果 26例前交通动脉瘤全部一次成功夹闭;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3例发生术后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无手术死亡.随访3~30个月,平均16个月,20例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1例术前昏迷患者植物生存.结论 经眉锁孔入路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优先选择,但不宜盲目将此入路的应用扩大化.

  • 超声内镜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总管结石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徐林生;胡炳德;梁丁保

    目的 以开腹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为金标准,回顾性比较超声内镜(EUS)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80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同时安排EUS和MRCP检查,以研究两种诊断方法对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80例患者中,经开腹手术、LC或ERCP证实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术前EUS和MRCP检查的确诊率分别为95.7%和93.3%,敏感度分别为97.8%和97.7%,特异度分别为93.9%和91.9%,其中3例胆总管末端微小结石,MRCP漏诊而被EUS诊断.结论 EUS和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率都很高,且效果相当,但在微小结石诊断方面,EUS稍具优势.

  • 全反式维甲酸对人基底细胞癌细胞株A-43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陈民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基底细胞癌株A-43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ATRA与A-431共同孵育后,通过MTT方法观察ATRA对A-431增殖的影响并计算抑制率,流式细胞仪评估其凋亡情况并比较凋亡率,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TRA对Caspase-3及Caspase-9表达水平的影响.所有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TRA处理组A-431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并存在显著凋亡,Western免疫印迹提示Caspase-3及Caspase-9表达量远大于对照组.结论 ARTA可显著抑制基底细胞癌细胞株A-431增殖,这种变化与其促进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Caspase-9过度表达并导致凋亡增加有关.

  • 体质量指数对2型糖尿病脂代谢及胰岛功能的影响

    作者:金星;沈赟;陈颖越;苏晓飞;马建华;吴锦丹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脂代谢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T2DM患者1840例,根据BMI分为四组,比较各组间的血糖、血脂、胰岛功能相关指标[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hC-P)].结果 四组间患者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用药情况均衡可比,随着BMI的增加FC-P、2hC-P有增高趋势,HDL-C有降低趋势(P<0.01);超重和肥胖组TC、TG水平明显较高(P<0.01).结论 BMI对T2DM患者血脂水平、胰岛功能均有影响,三者共同影响着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背向散射积分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

    作者:张锐;宋苏云;王丰;陈刚;张雪珍;肖芳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肾脏改变.方法 对于71例MM患者及20例对照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背向散射积分检查评价肾脏改变,计算超声检测指标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患者有无肾损伤.结果 MM肾损伤组皮质IBS%值、髓质IBS%值、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及MM无肾损伤组,叶间动脉收缩期大流速(PSV)低于对照组及MM无肾损伤组,MM肾损伤组肾脏长度及体积均小于MM无肾损伤组(P均<0.05).MM患者皮质IBS%值、髓质IBS%值和叶间动脉RI与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和β2微球蛋白呈正相关(P均<0.05),叶间动脉PSV与上述指标呈负相关(P均<0.05).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因素为肾脏体积、髓质IBS%、叶间动脉PSV和叶间动脉RI,回归模型准确度为91.5%(65/71)、敏感度80.8%(21/26)、特异度97.8%(44/45).结论 MM肾损伤组肾脏长度及体积较小,皮质及髓质IBS%值增高,叶间动脉PSV减低、RI增高,皮质及髓质IBS%值和叶间动脉PSV及RI与检验指标相关性良好,利用回归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MM患者有无肾损伤.

  • 中老年人群肾脏损伤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

    作者:牛福坤;张路霞;朱玲;邵凤民;王海燕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中肾脏损伤指标与心电图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 253名中老年人群的肾脏损伤指标(包括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及尿蛋白)及心电图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合并肾脏损伤患者心电图异常、主要心电图异常、可疑心肌缺血、左心室高电压的百分比均高于无肾脏损伤组.在符合可疑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参与者中,仅10.1%自我报告有冠心病史;而在报告冠心病史的受试者中,75.7%心电图合并可疑心肌缺血心电图.在校正了包括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在内的多种混杂因素后,蛋白尿是心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无蛋白尿者相比,尿蛋白±、+、≥++者出现主要心电图异常的比值比(95%置信区间)分别为1.27(1.08,1.50)、1.66(1.27,2.18)、2.19(1.47,3.27).尿蛋白(±)对于心电图异常的比值比不低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1.73 m2)-1的比值比.结论 本研究提示在中老年人群中,合并肾脏损伤者心电图异常显著增多;心电图异常有可能作为价廉可行的肾脏损伤患者心血管异常的检查指标.

  • 纳米碳引导下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史衍辉;夏璐;南林;闫兵;张军;贺梁;张永久

    目的 探讨纳米碳引导下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11年1月共有73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35例)和开腹组(38例),腔镜组在纳米碳引导下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腔镜组手术平均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数目、肿块距下缘距离及远端切缘阳性数等方面相差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碳引导下腹腔镜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安全、可靠及手术创伤小的优点,近期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进行摸索与研究.

  • FIZZ1/RELMα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李晓燕;房洁;张红明;韩淑芳;高玉琪;晋群

    目的 探讨FIZZ1/RELMα对大鼠动脉内皮细胞(SVARECs)的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贴壁法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采用Matrigel小管形成实验来评价不同浓度(10-8、2×10-8 mol/L)的FIZZ1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采用全基因表达谱检测FIZZ1对主动脉内皮细胞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显著性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用1×10-8 mol/L、2×10-8 mol/L的FIZZ1刺激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后,发现处理组SVARECs的体外血管新生数目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呈剂量依赖[分别为(26.5±4.33)个/HP和(34.7±5.24)个/HP vs.(19.2±3.65)个/HP,P均<0.01].用FIZZ1刺激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后,全基因表达谱检测提示有937条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40条;下调基因497条.结论 FIZZ1可促进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其机制信号通路Gng8、Atg9a、Gdf6等基因显著性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甲基叔丁醚暴露对育龄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作者:王心;饶克宇;尚丽新;吴楠

    目的 探讨甲基叔丁醚(MTBE)暴露对育龄女性月经周期及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76名MTBE生产及使用车间的育龄女性作为MTBE暴露组、80名非MTBE暴露育龄女性作为对照组.收集MTBE暴露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月经情况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催乳素(PRL)、孕酮(P)和睾酮(T)水平,并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测.结果 MTBE暴露组育龄女性月经周期天数及经期持续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25,P=0.001;χ2=9.103,P=0.011),两组月经经量及痛经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MTBE暴露组血清E2水平高于对照组(t=2.596,P=0.010),MTBE暴露组血清T水平低于对照组(t=2.290,P=0.022).MTBE暴露组血清FSH、LH、PRL和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BE暴露可干扰女性月经周期及月经持续时间,血清E2水平升高及T水平降低可能是MTBE影响育龄女性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原因.

  • 蛇床子素后处理对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作者:马同强;燕子;李雯;温永金;曹成章;马文良;梁峰

    目的 观察蛇床子素后处理对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120 min制备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以下3组:对照(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I/R+蛇床子素后处理(Ost)组.采用TUNEL法原位标记缺血区凋亡心肌细胞并计算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Caspase-3、Bcl-2及Bax三种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组织Caspase-3蛋白、Bcl-2蛋白和Bax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均P<0.05);与I/R组相比,Ost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0.05)、心肌组织Caspase-3蛋白(P<0.01)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蛇床子素后处理能抑制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同时上调心肌组织中Bcl-2蛋白的表达及下调心肌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提示上调Bcl-2蛋白及下调Bax蛋白、进而上调Bcl-2/Bax比值可能是其发挥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

  • 拟诊急性阑尾炎选择超声波检查还是CT检查

    作者:王文利;张瑜;郑静华;刘洁;陈文婧

    目的 回顾性分析比较超声波检查及CT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同时行超声波检查(US组)及CT检查(CT组)的543例拟诊急性阑尾炎患者,比较两组中阑尾的影像显示率以及急性阑尾炎的影像诊断阳性率,分析两组中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各个诊断评价指标.结果 US组与CT组阑尾的影像显示率和急性阑尾炎的影像诊断阳性率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性分别为92.6%与96.7%,Youden指数分别为85.1%与93.5%.肥胖(BMI≥28 kg/m2)及肠胀气多导致了US组较高的假阴性病例,而体重过低(BMI<18.5 kg/m2)导致了CT组较高的假阴性病例.在肥胖者中US组阑尾的影像显示率明显低于CT组(P=0.00),而在体重过低者中明显高于CT组(P=0.00).US组阑尾不形成包块之穿孔的诊断率高于CT组(P<0.05).结论 临床拟诊急性阑尾炎,若是肥胖或肠道胀气明显的患者(孕妇除外),建议直接选择CT检查.若为非肥胖或肠道胀气不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超声波或CT检查,此时若为体重过低者,超声波检查为首选的方法.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三年疗效评价

    作者:刘靖正;徐美东;姚礼庆;周平红;陈巍峰;秦文政;胡健卫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153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ESD治疗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疗效.结果 153例患者中包括早期胃癌26例(1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7例(43.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39.2%);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8.0%(150/15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4.8%(145/153),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4.8%(145/153).术中穿孔5例(3.3%),术后迟发性出血9例(5.9%),均予保守治疗治愈;ESD术后3年内病变复发3例,总复发率为2.1%(3/140);1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5%,随访时间11~54(35.1±22.8)个月;死亡1例,3年生存率为99.3%(152/153).结论 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是一种安全、远期疗效肯定的方法,值得推广.

  • 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

    作者:陈红生;范冰冰;张红;许忠玲

    目的 观察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方法 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模型(MCAO/R),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48 h和72 h时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学评分,同时检测脑组织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和S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增加(P<0.01),S组Glu和Asp的浓度上升(P<0.05),I/R组Glu和Asp的浓度上升明显(P<0.01).S组大鼠行为学评分低于I/R组(P<0.01),脑组织中Glu和Asp浓度较脑I/R组低(P<0.05).结论 七氟醚后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脑组织中Glu和Asp含量,达到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 右美托咪定在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经鼻腔气管插管中的作用

    作者:薛雷;袁莉;王世端;刘陕岭;单子宝

    目的 右美托咪定(dexmedotomidine,DEX)有镇静、镇痛、健忘作用.因其呼吸抑制轻,对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经鼻腔气管内插管有一定优点.方法 70例ASAⅡ~Ⅲ级男性OSAHS患者,根据是否应用DEX随机分为DEX组(D组,36例,麻醉诱导前应用DEX 0.6 μg/kg稀释至10 ml,10 min泵完)和对照组(C组,34例,相同时间内泵入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充分表面麻醉,间断静脉注射盐酸哌替啶50 mg和氟哌利多1 mg混合液,保留自主呼吸,当患者呈现嗜睡、但对呼叫或拍打有反应且合作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腔气管内插入内径7 mm的气管导管.分别记录基础值(T0)、泵注药物后(T1)、气管插管后1 min(T2)、气管插管后3 min(T3)时的心率(HR)、收缩压(SP)、脉搏氧饱和度(SpO2),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值.插管后均机械控制呼吸.结果 70例患者进入研究,术前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经鼻气管内插管.(1)HR变化:D组应用DEX后HR下降,与T0比较,T1、T3时点HR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T2时点HR显著高于T0(P<0.01).组间比较,除T0外,D组其他各时点HR下降均较C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SP变化:D组插管过程中SP变化幅度显著小于C组.D组各时点与T0相比,S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T2时点SP显著高于T0(P<0.01).组间比较C组在T2、T3时点血压上升显著高于D组相同时点(P<0.01).(3)RPP的变化:D组T1、T3时点RPP显著低于T0(P<0.01),而T2时点RPP高于T0(P<0.05);C组T2时点RPP显著高于T0(P<0.01).组间比较,D组T2、T3时点RPP值均明显低于C组相同时点的RPP值(P<0.01).(4)SpO2变化:两组间各时点Sp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麻醉诱导前泵注DEX能有效降低OSAHS经鼻腔气管内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 股骨远端髁间凹陷的形态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栗威;陈菁华;陈磊;赵劲民;韦庆军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髁间凹陷的形态学特点和规律性,用于指导股骨远端手术中的定位、定向操作.方法 取86侧干燥成人股骨骨骼标本,对股骨远端进行形态观察并测量股骨外髁前后径(X1)、髌面前切迹深(X2)、髌面切迹前后径(X3)、髁间窝深(X4)、外髁高(X5)、髌面下切迹深(X6),计算股骨髁髌面前切迹深指数(X2/X1)、股骨髁髌面下切迹深指数(X6/X5)、髁间窝深指数(X4/X1),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X1:(57.5±4.7)mm;X2:(6.3±2.3)mm;X3:(23.1±2.9)mm;X4:(28.1±3.0)mm;X5:(35.8±4.8)mm;X6:(8.7±1.1)mm;X2/X1:0.109±0.040;X6/X5:0.246±0.033;X4/X1:0.488±0.028,股骨外髁前后径与髁间窝深指数和股骨髁髌面前切迹深指数无相关性(r=0.103,P=0.343;r=0.118,P=0.281),外髁高与股骨髁髌面下切迹深指数呈负相关(r=-0.572,P=0.000).结论 股骨远端髁间凹陷的形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用于指导股骨远端手术中的定位、定向操作,有利于微创手术.

  • 老年与非老年肺动脉栓塞双源CT肺动脉造影影像特征探讨

    作者:沈璐;查期;赵江民;林翌

    目的 分析老年人和非老年人肺动脉栓塞(PE)在双源CT肺动脉造影(DECTPA)上的解剖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像表现,提高亚段级PE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老年(≥60岁)与非老年(<60岁)PE患者各32例,所有患者行DECTPA检查,以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DECTPA图像及PE栓子形态、解剖分布.结果 (1)PE解剖分布特点:老年组PE与非老年PE组分布相似.老年组孤立性肺亚段PE(ISSPE)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χ2=5.85,P<0.05).(2)CTPA直接征象:1级肺动脉两组均未见栓塞病例;2级肺动脉PE分布类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6、1.275、0.002,P>0.05);3级肺动脉PE分布以偏心型充盈缺损为主,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3,P<0.05);4~5级肺动脉三型PE征象所占比例各不相同,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29、8.162、5.342、3.785、8.624、6.852,P<0.05).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χ2=7.819,P<0.05;χ2=4.267,P<0.05);非老年组以支气管动脉扩张征常见.(3)DECTPA图像后处理技术:段、亚段级肺动脉显示率上,MPR优于MIP、V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20、27.974、2.902、9.111、49.049、17.963,P<0.05).结论 PE解剖分布上老年与非老年患者相似,但老年组患者ISSPE的发生率要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老年PE分布类型以偏心型充盈缺损为主.

  • 平板运动试验QT频率适应性降低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研究

    作者:张君;赵利;侯月梅;李春山;郭玉君

    目的 评价平板运动试验QTc间期频率适应性变化对冠心病及早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的148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频率适应性QTc间期(RAQTc)延长(≥420 ms)为阳性判定标准,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1)运动中,CAG阳性和CAG阴性两组的QT间期变化不同;(2)RAQTc延长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ST段改变标准;(3)两指标(RAQTc延长和ST段改变)联用可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4)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RAQT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显著差异(r=0.51,P<0.05);(5)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50%组的RAQT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中RAQTc延长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一个参考指标.早期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运动中QTc间期的频率适应性尚可,RAQTc无明显延长.

  • 宁夏地区回族苯丙酮尿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毛新梅;何江;刘媛;马晓燕;余伍忠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回族苯丙酮尿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的突变构成及特点.方法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18例回族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启动子区域序列.结果 在36个PAH等位基因中共检出24个突变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为66.67%(24/36),包括14种突变类型,其中错义突变7种、无义突变4种、缺失突变2种、剪切位点突变1种.较为常见的突变类型有R243Q、R241C、S16fsX10、R111X、L430P,其余突变类型均为散在发生.查阅国外文献、专业网站及数据库发现S16fsX10、Y414X、S303fsX38是世界未见报道的新的PAH基因突变类型,L430P和D222G突变是国内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回族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突变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 经额和经翼点入路暴露海绵窦的虚拟现实比较研究

    作者:汤可;袁小东;周敬安;刘芳;周青

    目的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评估比较经额和经翼点入路暴露海绵窦的手术解剖特点.方法 将尸头CT和MRI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上选取骨性标识连线形成空间框架,模拟经额和经翼点入路进入海绵窦手术,测量框架中手术窗口面积和解剖结构体积并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虚拟现实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中的测量和比较分析,骨窗三角面积,到达海绵窦前操作空间、经过脑组织、磨除前床突和暴露颅神经体积,进入海绵窦后暴露颈内动脉和颅神经体积,经额入路大于经翼点入路;海绵窦术窗三角面积,到达海绵窦前操作空间中暴露颈内动脉和分支体积,经额入路小于经翼点入路;骨窗与海绵窦术窗三角的距离,进入海绵窦后磨除前床突体积,两种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比较经额和经翼点入路暴露海绵窦,获得准确、直观、量化的比较结果,为指导手术实践提供依据.

  • 不同剂量氯胺酮对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8-异前列腺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于冬梅;周锦;张铁铮;张倩;姚婧;金强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氯胺酮对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8-异前列腺素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心肌缺血再灌注(IR)组、5 μmol/L氯胺酮(KL)组、10 μmol/L氯胺酮(KM)组和50 μmol/L氯胺酮(KH)组.四组首先采用Langendorff逆灌装置建立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以K-H液平衡灌注10 min后,再分别应用不含氯胺酮、含5 μmol/L、10 μmol/L和50 μmol/L氯胺酮的K-H液灌注10 min,之后全心停灌25 min,复灌30 min.测定冠状动脉流出液中总乳酸脱氢酶(LDH)、心尖部心肌组织8-异前列腺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并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IR组比较,KL和KM组8-异前列腺素、SOD及LDH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微结构变化也未见损伤减轻;KH组8-异前列腺素和LDH含量明显升高(P<0.05),超微结构损伤加重.结论 5 μmol/L和10 μmol/L氯胺酮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8-异前列腺素含量无明显影响,而50 μmol/L氯胺酮则增加8-异前列腺素含量、加重心肌损伤.

  • 根治性放疗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与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田种泽;刘茗露;王光辉;李莎;尹华;岳养军;朱向辉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与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疗效及放疗晚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999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收治的735例原发性进展期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Ⅱ期299例,Ⅲ期359例,Ⅳa期77例)采用外照射及192Ir高剂量近距离放疗.全组中位年龄50岁(24~80岁),其中126例患者放疗前接受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UACE),103例患者放疗前接受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术(uterine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UAIC),506例患者单纯行根治性放疗(radiotherapy,RT);三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采用四格表法,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组患者的疾病相关生存率(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局部控制率(pelvic control,PC)及无远转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es-free survival,MFS).迟发性放射损伤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和欧洲肿瘤治疗研究协作组(RTOG/EORTC)分级标准评价,并采用二项分类回归法分析迟发性放射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总的1、2、5、8年DSS分别为94.5%、82.1%、50.2%、30.7%;与放疗组生存率比较,动脉灌注化疗组较好(P=0.187),动脉化疗栓塞组差(P=0.010).动脉灌注化疗组、动脉化疗栓塞组1、2年DSS较放疗组稍高(所有P>0.05),但随着放疗后时间的延长,动脉化疗栓塞组患者的5、8年DSS急剧降低(所有P=0.001).比较三组患者PC及MFS,动脉灌注化疗组好,动脉化疗栓塞组差,但差异均不明显(P>0.05).动脉化疗栓塞组、动脉灌注化疗组、放疗组并发症比较,迟发性小肠损伤(P=0.961)及迟发性直肠损伤(P=0.968)发生率相近,动脉化疗栓塞组迟发性膀胱损伤发生率高2倍以上(11.1% vs.4.8% vs.4.2%,P=0.008).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与迟发性膀胱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OR=2.869,P=0.011).结论 根治性放疗前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对提高进展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却显著降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且是膀胱迟发性放疗损伤发生的强危险因素.

  • 不同时机协同给药诱导裸鼠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对照研究

    作者:孙建军;王振宇;钟延丰;杜娟;陈英玉;冯智勇

    目的 对比观察不同时机给予持续低剂量抗肿瘤细胞增殖和抗血管增生药物协同治疗裸鼠U251MG脑胶质瘤抑制脑胶质瘤生长的情况.方法分为两实验组,Ⅰ组,将2.5 μl细胞悬液接种至6周龄雄性裸鼠脑白质内,接种次日预防性给药,是口服吲哚美辛(4 mg/kg)和腹腔注射榄香烯(70 mg/kg)协同给药;Ⅱ组,将等量的细胞悬液接种至4周龄雄性裸鼠脑白质内,接种后第20天治疗性协同给药,每组2只裸鼠,共4只裸鼠.给药20 d和30 d时,断椎处死裸鼠,脑标本石蜡切片3 μm厚,分别行H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D34、TUNEL和PDCD-5等染色.结果预防性给药20 d裸鼠脑内未见明显增殖瘤细胞,亦无大量凋亡的瘤细胞,30 d时大量瘤细胞发生凋亡,GFAP呈阴性表达;治疗性给药裸鼠脑内仍可见胶质瘤细胞,20 d部分细胞发生凋亡,30 d大量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预防性持续低剂量抗肿瘤增殖和抗血管增生药物协同治疗裸鼠脑胶质瘤,可有效遏制肿瘤的生长;治疗性给药虽能起到遏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但治疗效果欠佳.

  • 应用三联PCR技术产前诊断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研究

    作者:洪志丹;张元珍;王燕;刘松梅

    目的 通过对两例散发的BMD家系中的先证者和胎儿进行DMD基因和SRY基因分析,拟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适用于临床的DMD/BMD的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提取羊水细胞基因组DNA,通过检测SRY基因鉴定胎儿性别,以多重PCR方法对DMD基因缺失热区的18个外显子进行基因缺失的筛查,结合4对STR引物(内含子44、45、49、50)进行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连锁分析(STR-PCR),分析结果经DNA测序验证.结果 SRY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家系1胎儿为女性,家系2胎儿为男性,与超声诊断结果一致.两例BMD先证者均未检测到18个外显子的缺失,两家系的母亲及家系1的女性胎儿均为BMD基因STR-49位点杂合子,家系2的男性胎儿为BMD.同时发现了STR45、STR50的非常见基因型.结论 应用SRY基因检测胎儿性别及多重PCR方法对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的检测,结合STR-PCR技术检出非缺失型携带者并行产前诊断,此三联PCR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直观可靠的特点,特异性高,实验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 胶质瘤组织中CPEB4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梁博;王新军;谢井伟;武跃辉;王振;李晓辉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中胞质多聚腺苷酸化成分结合蛋白家族(CPEBs)中CPEB4表达水平与肿瘤级别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5例胶质瘤组织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CPEB4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其蛋白的表达差异性与病理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中CPEB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63.10%(41/65)(P<0.05),Ⅰ~Ⅳ级胶质瘤中阳性率分别为25.0%、36.8%、71.4%、100%,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CPEB4蛋白的表达强度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PEB4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相关,并与胶质瘤恶性进展及预后差密切相关,这为CPEB4作为脑胶质瘤诊断及分级的指标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并有助于评估胶质瘤侵袭、增殖能力及预后,为胶质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 鼻胆管引流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损害预防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庭赞;陈志坦;朱传会;周艳;孙希芹;刘冬冬;张婷婷

    目的 了解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的损害情况,并研究单纯药物如奥美拉唑和生长抑素、鼻胆管引流(ENBD)以及药物联合ENBD等措施对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影响.方法 对于患有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良性狭窄等良性病变的患者,按ERCP术后防治胰腺炎的措施不同,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仅给予一般生命支持及抗菌治疗等;药物组(SA组),使用奥美拉唑和生长抑素;ENBD组,仅ENBD,未联合使用奥美拉唑和生长抑素;药物-鼻胆管组(SAE组),ENBD联合使用奥美拉唑和生长抑素.在ERCP术后6、12、24、48、72 h检测血清淀粉酶,同时密切观测腹痛情况,必要时行上腹部超声或CT检查,而后计算各组急性轻症胰腺炎及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生情况并做比较.同时还对于各组无ERCP术后胰腺炎的患者的血清淀粉酶进行分析.结果 ENBD组及SAE组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及SA组,同时ENBD组与SAE组之间,C组及SA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组及SA组均见个案急性重症胰腺炎,ENBD组与SAE组则未见急性重症胰腺炎.对于各组无ERCP术后胰腺炎的患者的血清淀粉酶的水平进行比较,在ERCP术后6、12 h,ENBD组及SAE组非胰腺炎患者的水平显著低于C组及SA组,同时EBD组与SAE组之间、C组及SA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单纯药物如奥美拉唑和生长抑素等的应用,对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及高淀粉酶血症的作用不显著,ENBD等措施能显著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及高淀粉酶血症.

  • 预防性糖皮质激素对实体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张立新;陈亚宝;韩高华;叶军;黄俊星;栾正云;林梅;刘玲;李林;赵晨星;魏蓉;吴正东

    目的 研究预防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实体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按照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否,将39例患者分为激素组(20例)和非激素组(19例),采用Annexin-Ⅴ/PI方法检测化疗前(第1天)、化疗后(第6天)外周血粒细胞凋亡,同时检测粒细胞表面Fas的表达,并观察它们与粒细胞数目变化的关系.结果 (1)激素组化疗后粒细胞Fas表达高于化疗前(P<0.05),粒细胞计数、凋亡率差异前后未见统计学意义;非激素组化疗后粒细胞计数低于化疗前,凋亡率、Fas表达均高于化疗前,差异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2)化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凋亡率负相关(r=-0.370,P=0.020);非激素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与Fas表达正相关(r=0.518,P=0.023).(3)激素组、非激素组第6天粒细胞下降的患者分别为45%(9/20)、89.5%(17/19);而第8天粒细胞下降的患者分别为50%(10/20)、100%(19/19);激素组粒细胞下降的患者比例均低于非激素组(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以影响化疗药物对中性粒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这个作用可能不全是通过Fas途径诱导凋亡导致的.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化疗患者粒细胞减少的规律不同于未用激素者.

  • 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灶及其原发灶中肿瘤转移相关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乌新林;林凯金;施琳;赵丽珍;申铁兵

    目的 探讨OPN、MMP-9、VEGF-C蛋白在口腔鳞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口腔鳞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OPN、VEGF-C、MMP-9蛋白表达.结果 OPN、MMP-9、VEGF-C三种蛋白在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口腔鳞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三种蛋白呈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原发灶中依次为62.5%(30/48)、85.4%(41/48)、81.2%(39/48),淋巴结转移灶中依次为83.3%(40/48)、79.1%(38/48)、77.1%(37/48);OPN在原发灶中的表达低于淋巴结转移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MMP-9和VEGF-C在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均较强,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OPN阳性表达与MMP-9和VEGF-C之间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 OPN可能成为预测口腔鳞癌转移的标记物和治疗新靶点,而MMP-9、VEGF-C与口腔鳞癌转移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促血管生成素-2及缺氧诱导因子-2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婷;卢驰;雷章;卢宏达

    目的 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59例NSCLC和14例肺部良性病变病理切片中Ang-2、HIF-2α和VEGF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NCCLS组织中,Ang-2、HIF-2α和VEGF的表达率分别为52.5%、71.2%和76.3%,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织(P<0.01),且三者两两之间在P=0.01水平上呈明显正相关,Ang-2与VEGF阳性表达组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0.028,P=0.001),且在Ⅲ期NSCLC组织中,Ang-2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Ⅰ期和Ⅱ期(P<0.05),HIF-2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较阴性组高(P<0.05).结论 Ang-2、HIF-2α和VEGF在NSCLC中均有高表达且与肺癌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并可能影响NSCLC的生物学行为.

  • 薄层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评价

    作者:翁潭潭;魏辉;程志刚;黄英;李国;罗旭杰;方少洪

    目的 评估应用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CT)检测尿脱落细胞在诊断尿路上皮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53例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TCT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性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不同尿路上皮肿瘤分级、分期与尿TCT之间的关系.结果 尿脱落细胞TCT检查的阳性率为79.2%(42/53),明显高于常规尿细胞学检查组的58.5%(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s期、非浸润性膀胱癌和浸润性膀胱癌尿TCT的阳性率分别为100%(3/3)、77.1%(27/35)和80.0%(12/15);Ta~T1期尿TCT阳性率77.4%(24/31),T2~T4为81.8%(18/22),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T避免了传统的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低和假阴性率高的缺点,可作为尿路上皮癌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基底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分析

    作者:石光;彭晓新;程晓光;马志刚;程志远;张雁伟;张军

    目的 使用统计学方法评估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和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基底动脉狭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3D TOF MRA和DSA图像.把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使用盲法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50%的病变定为严重狭窄.MIP图像和原始图像相结合评估基底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在原始图像上测量狭窄率.利用MEDCALC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衡量MRA和DSA狭窄率的差异;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二者之间相关性;使用Bland-Altman图法比较二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并计算诊断严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患病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绘制ROC曲线.结果 MRA上38条基底动脉严重狭窄,DSA上35条动脉严重狭窄.MRA测得的基底动脉狭窄率(52.57±22.79)%稍大于DSA上测得的狭窄率(51.84±23.20)%,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52);相关性强(r=0.985,P<0.001);Bland-Altman图显示较强的一致性,95.71%(67/70)的点位于一致性界限内.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患病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9%、85.71%、6.6、0.07、50.00%、86.84%、93.75%.ROC曲线下面积为0.9(P<0.001).结论 和DSA相比,3D TOF MRA的诊断基底动脉狭窄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价移植静脉通畅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厉泉;张凯伦;许莉;王海燕;王雪梅;刘天起

    目的 探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评价搭桥术后移植静脉通畅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构建30例兔颈动脉旁路移植模型,术后不用抗凝药物.手术当天及术后30 d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检测移植静脉有无血栓及其通畅性.术后30 d,取出静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该静脉有无血栓、是否通畅.记录两种方法所得的移植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血管通畅率,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不同,并计算多普勒评价血栓发生和血管通畅的准确率.结果 手术当天,血管多普勒证明所有30例模型移植静脉全部通畅无血栓.术后30 d,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移植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30,血管通畅率为15/30,而多普勒检测的血栓发生率为21/30(P>0.05),血管通畅率为15/30(P>0.05).多普勒检测血栓发生的准确率为84%,血管通畅的准确率为100%.结论 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评价移植静脉通畅性方面高效、准确.

  • 高糖和光损伤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IF-1α、Caspase-9表达的影响

    作者:曲虹;厉泉

    目的 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和光损伤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影响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RPE(ARPE-19),(2000±500)Lux光照建立光损伤模型,给予25 mmol/L葡萄糖模拟高糖环境,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染色和双标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HIF-1α、Caspase-9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分析各组细胞HIF-1α、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果 (2000±500)Lux光照及25 mmol/L高糖均可引起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活性下降,高糖联合光损伤的RPE细胞活力低.正常对照组无HIF-1α、Caspase-9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双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光损伤、高糖、高糖联合光损伤均可诱导RPE细胞HIF-1α、Caspase-9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光损伤和高糖均可使HIF-1α、Caspase-9蛋白表达增加,高糖组的RPE细胞HIF-1α、Caspase-9蛋白表达低于高糖联合光损伤组,但高于光损伤组(P<0.01).结论 (2000±500)Lux光照可导致体外培养人RPE细胞的损伤,高浓度葡萄糖可加重RPE细胞光损伤,高糖可使光损伤诱导的RPE细胞HIF-1α、Caspase-9蛋白表达增加.

  • 动静脉联合介入治疗颅内静脉血栓

    作者:赵建法;彭湘涛

    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病因复杂且发病率低,治疗方法多但缺乏规范化治疗.目前微创治疗以其创伤小、见效快得到广泛开展,同样也涉及CVT的治疗.现选取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23例应用动静脉联合介入治疗的CVT患者,总结如下.

  • 血尿酸肌酐比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CAT评分相关性研究

    作者:沈剑;钱翠;高航;包勇

    尿酸(UA)是人体中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近年来研究发现血UA的升高可能由组织缺氧导致,因此UA水平升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氧化代谢受损程度,并能预测某些缺氧性疾病,如阻塞性睡眠暂停综合征[1]、原发性肺动脉高压[2]、慢性心功能不全[3]等.血尿酸肌酐比(UA/Cr)能消除肾脏排泄影响,较血UA更准确反映氧化代谢水平.氧化应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之一,UA/Cr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关系临床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估UA及血UA/Cr与AECOPD患者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4]、肺功能及缺氧程度的相关性.

  • 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肿瘤引起输尿管外压性梗阻

    作者:高伟;欧彤文;吴江涛;王琦;王升晗;崔波

    本文通过报道1例恶性肿瘤晚期引起的输尿管梗阻急性无尿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金属支架管(Resonance(R) Cook(R))置入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输尿管外压性梗阻及其相关文献的复习.

  • 逆行输尿管插管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定性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晨;王东文;张旭辉;胡操阳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包括肾集合系统癌和输尿管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日益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重视.但该疾病术前定性诊断较困难,明确的术前定性诊断对于手术方式的选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术前定性诊断主要有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尿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查及输尿管镜检活检等,其中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为常用,但其敏感性较低,如何能够提高其诊断敏感性需进一步研究.

  • 胸腔镜切除236例单发肺结节结果分析

    作者:陶宗;于磊;李飞;柯冀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提高和高分辨螺旋CT的应用,因肺部结节疾病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但部分单发肺部结节的诊断存在一定难度,究其原因:(1)临床上影像学发现的单发肺部结节(≤3 cm)的病因涉及数十种疾病,目前常用影像诊断性手段(包括CT、MRI、PET等)难以做到病理定性诊断;(2)肺部活检技术的局限性:人体肺脏必须随呼吸上下不停移动,特别是肺小病灶准确定位穿刺诊断更难;(3)多数肺部结节疾病无特异的血清学指标变化.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为肺部结节样病变准确诊断提供了新的诊治手段.本文就我院利用电视胸腔镜肺结节活检结果进行分析.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骨科术后镇痛的效果

    作者:敬勇君;曲超;姬桂荣;邹昌骝;张原;邓超;徐宝林;陈姜

    骨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很大,尤其术后疼痛为明显且时间长久.剧烈的疼痛、患者的恐惧感等因素可使机体应激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及相应激素的释放,从而导致患者血压、心率等心血管反应波动范围大,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同时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大限度减少患者疼痛和其他不良反应对外科手术后患者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不同类型镇痛药物的多模型镇痛方法是当前的推荐方案[1],其中阿片类静脉自控镇痛联合应用其他辅助药物是一种方便的并且被广泛接受的方法.右美托咪啶是高选择性强α2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抗焦虑、镇静和无呼吸抑制作用[2].本研究就是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啶静脉自控镇痛中的各种效果及对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

  • 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臀大肌皮瓣治疗截瘫后臀部难治性褥疮

    作者:田大为;刘娜;谢祥仁;张功礼;钱炜;曹阳

    有严重基础疾病合并三期巨大褥疮或多发褥疮称为难治性褥疮[1].截瘫患者行动受限,易发褥疮,多见于骶尾部、坐骨结节等部位,而神经营养障碍对创面愈合产生不利影响,臀部褥疮创面范围广泛,常合并软组织感染或骨髓炎,加之全身状况差,病情呈恶性发展,患者接受多次治疗,但疗效欠佳,为常见的难治性褥疮之一[2].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对6例截瘫后臀部难治性褥疮进行封闭式负压引流(VSD)联合臀大肌皮瓣转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简易子宫动脉阻断术在宫颈肌瘤挖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晓利;杨树君

    宫颈肌瘤是子宫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缺少临床症状,较小时不易诊断,发现时肌瘤常较大.由于宫颈周围解剖关系复杂,尤其是巨大宫颈肌瘤(直径≥10 cm),嵌顿于盆腔或阴道内,使宫颈周围脏器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挖除肌瘤时出血往往较多,术中易造成膀胱、输尿管或直肠的损伤,手术难度和风险均增加.我们将简易子宫动脉阻断术应用于32例巨大宫颈肌瘤挖除术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门静脉性肝缺血病变的临床与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

    作者:李晓阳;张德江;邢国凤;赵林;李会菊

    肝脏的缺血性病变在临床为少见病之一,尤其在非肝移植背景下,其相关文献报道更是少见.肝脏的缺血性病变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肝脏实质的灌注异常,即增强扫描时肝脏实质的乏血供改变.本文主要讨论门静脉栓塞(包括门静脉血栓和瘤栓形成)所致的肝实质缺血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

  • 超声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前的应用价值

    作者:衣晓蕾;罗兰;王韧;申锷;胡兵

    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所致的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但部分糖尿病患者因屈光间质混浊严重妨碍了临床医师在术前对眼底情况的直接观察,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以清楚地显示眼后节病变情况[2].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71只患眼)在玻璃体切割术前的眼睛超声检查结果,探讨超声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前的应用价值.

  • 发育性髋关节异常闭合复位后快速MRI检查的临床意义

    作者:葛翼华;王志刚

    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在临床上包括了从单纯髋关节发育不良到髋关节全脱位在内的一系列发育畸形,治疗DDH的首要目的是要使股骨头与髋臼达到确切的同心圆复位,并有效的维持这一同心圆的复位,从而影响髋臼的发育,使其能够更好地包容股骨头.对于<18个月的低年龄儿童DDH的治疗,目前较为公认的方法是在镇静麻醉下经皮松解部分内收长肌腱,通过被动屈曲外展髋关节将股骨头复位,随后在确认了安全角的范围后,用人位石膏对双侧髋关节加以固定[1].在人位石膏固定后,客观地证实有效复位状态是一大难点,MRI检查作为一种无辐射暴露的无创检查,其对软骨关节囊的显影清晰,同时可以进行三维评价,是复位后确定股骨头髋臼对位关系的理想检查方法[2-4],但由于以往的MRI检查方法操作时间长,对于低年龄儿童需要镇静麻醉,在临床上较难推广应用,本文的目的是介绍一种快速MRI检查方法,用于DDH复位后观察确认股骨头复位状况,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结果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腹腔镜下研发胆道取石硬镜行保胆取石术的体会

    作者:顾思平;熊共鹏;余乐;游志远;卢奕进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为主要术式,但近几年来,随着对胆囊生理功能进一步研究以及胆囊切除后对人体不良影响的大宗病例随访观察,国内不少学者开展了对胆囊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行保留胆囊取石术[1-2],2006~2011年我们在腹腔镜下应用研发的专利产品胆道取石硬镜,配合F16~18胆囊取石鞘、液压灌注泵、气压弹道碎石机或钬激光对46例胆囊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行保胆取石手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超声在婴儿黄疸病因鉴别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黄丽华

    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住院新生儿病首位,为30%~50%,也是婴儿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肝外胆道闭锁及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常见的引起婴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而婴儿阻塞性黄疸又主要由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与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f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为常见的病因.由于两者的临床表现和血生化检查特征具有重叠性,故早期鉴别诊断极为困难,且两者治疗手段截然不同,IHS仅需内科治疗,而BA则需早期手术、重建胆道.若延误BA的诊断则丧失手术良机,因而早期的鉴别诊断非常关键.迄今为止虽然有许多诊断方法,但是仍然不能对其作出早期、无创、准确的诊断.本文应用超声检测80例婴儿期持续性黄疸患儿,并对临床诊断、手术结果、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早期鉴别诊断婴儿病理性黄疸病因的应用价值.

  • 纳米碳与亚甲蓝在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白东晓;李保中;李守淼;杨海军;刘志强;王家祥

    淋巴结转移是胃食管癌的主要转移方式.肿瘤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胃交接部癌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1-2].食管胃交界部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除彻底程度直接影响预后,术中分别应用纳米碳和亚甲蓝显示食管胃交界部周边淋巴结及其淋巴引流情况,从而指导手术清扫,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 瓣膜成形术治疗婴幼儿中重度先天性二尖瓣闭锁不全及其疗效观察

    作者:吴熙明;何巍;郑宝石;冯旭

    心胸外科临床中,先天性二尖瓣闭锁不全常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发病率较低,好发于婴幼儿.一般手术治疗中采用二尖瓣置换术,但该术式死亡率较高,且远期效果不理想,再手术率也较高,成为临床手术治疗的难题之一[1].据相关医学文献报道,瓣膜成形术治疗婴幼儿中重度先天性二尖瓣闭锁不全能够改善传统手术治疗的弊端,成为新兴手术措施之一.为此本文将探究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22例中重度先天性二尖瓣闭锁不全患儿,给予瓣膜成形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波;钱晓惠;田为中;窦小峰

    痛风(gout)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1].双源CT双能量成像(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可以应用于结石成分分析、肌腱的显示及尿酸盐的显示等[2-4].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DECT成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探讨其在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检测中的价值.

  •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个体化诊治方案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吉兵;闵三旭;李岳林;张思永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由Kessler等[1]于1972年首次报道,国内于1986年首先由戚沛霖[2]和马国华[3]分别报道1例和6例.1986年以后才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至2008年国内期刊报道共有291例,目前报道多不会超过500例.本课题依据GLM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不规范、目前尚无统一的个体化诊治指南的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经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89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取得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 半鞘拉钩辅助腹腔镜巨大甲状腺腺瘤切除探讨

    作者:严顺新;张敏;李兆堂;李建;仲召文

    自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我院以该手术进行腹腔镜巨大甲状腺腺瘤切除6例,因甲状腺腺瘤巨大而无理想的手术分离空间,在原有腹腔镜两孔下操作难以完成巨大甲状腺腺瘤切除术;而加用自行研制的体外甲状腺半鞘拉钩后能将甲状腺外侧缘清楚显示,采取颈胸联合多穿刺口、多操作器械下手术得以顺利完成.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 Supreme(R)喉罩联合胃管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程浩;王宏宇;王晓亮;尹加林;施韬;史宏伟;鲍红光

    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 Supreme,SLMA)是根据Proseal喉罩而研制出的新型一次性双管喉罩,其不仅避免了Proseal喉罩反复应用,导致交叉感染的可能,而且SLMA引导柄具有和LMA-Fastrach一样的弯曲度,更加符合口咽部的生理解剖,更易于喉罩的置入,提高喉罩置入的成功率,同时保留了胃管引流管可插入胃管引流以防止反流误吸.本文拟观察SLMA联合胃管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气道管理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23例结核病合并HIV感染病例围手术期血生化指标与预后关系研究

    作者:宋言峥;王盟;冯秀岭;钱南平;刘保池;卢洪州

    有研究显示3%~5%肺结核需要外科治疗,而肺外结核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比率可达90%以上.艾滋病和结核病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中,70%合并肺外结核病,30%合并肺结核.但是,结核病合并艾滋病需要手术的很少,由于二者均可造成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因此了解其围手术期血生化指标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将对探索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治疗提供帮助.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曹智新;林晓燕;王强修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是新近认识的一种脾脏反应性血管瘤样增生性病变,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足100例,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其尚缺乏足够认识,近我院收治1例脾脏SANT,现结合文献复习,着重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为正确诊治此病积累经验.

  •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五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小青;李丹;段明玥;冯媛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类以单基因遗传为主的免疫缺陷疾病.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具有临床表现的PID发病率为1/20 000~1/5000活产婴[1].由于PID的临床表型极为复杂,确诊有赖于免疫学筛查和基因分析,故我国目前仅有极少部分PID患儿得到确诊,而早期诊断是提高PID患儿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就近3年来确诊的5例PI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基层临床儿科医师提供参考.

  • 外周T细胞淋巴瘤引起类白血病反应一例

    作者:王艳煜;郑宇;周励;俞娇

    患者男,56岁,泥瓦工,确诊外周T细胞淋巴瘤2年余,白细胞增高3个月伴发热1个月于2011年5月7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2月发现全身无痛性浅表淋巴结肿大,大如鸡蛋大,压之不痛,伴咳嗽、乏力,食欲缺乏,当时无发热、盗汗,无体重明显减轻.查血常规示:Hb 63 g/L,WBC 5.9×109/L,PLT 463×109/L,中性淋巴比例均在正常范围,贫血是正细胞正色素,2009年3月30日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颈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免疫(H1 09-260):肿瘤细胞CD20-、CD79a-、CD2-/+、CD3+、CD4(欠满意)、CD8-、CD10+(部分)、CD43+、CXCL13(欠满意)、CD30-、LMP(-)、Ki67(+)(约30%)、滤泡树突状细胞CD21+、肿瘤细胞MPO(-).临床诊断:(颈部淋巴结)外周T细胞淋巴瘤ⅢA期非特指性,治疗前因患者伴有溶血性贫血(Combs试验阳性),血红蛋白(2009年4月16日)Hb 38 g/L,输洗涤红细胞6单位后(2009年4月24日)血红蛋白升至46 g/L.

  • CT诊断肾复杂畸形一例

    作者:谭书德;李恩春;赵潇;叶彪

    患者男,36岁.左侧腹痛2月余入院,大小便正常.查体:左侧中下腹扪及不规则包块,有轻压痛.超声:右侧肾区未探及肾脏结构.左肾明显增大,约为186 mm×107 mm,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三个肾门结构.超声诊断:先天性肾发育畸形,三肾畸形并肾融合.CT平扫及重建:右侧腹腔内未见明显肾结构.右侧肾脏移位至左肾下方并与左肾融合呈大小约为179.5 mm×100.7 mm×52.1 mm的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其内可见三个肾门结构;三个肾门结构均不同程度向外旋转,以下方两个为显著;块影可见三条条形结构影与下腔静脉相延续;下方肾门可见一条形结构跨过中线到右下腹并向下延续.CT诊断:肾先天发育畸形:交叉异位肾、肾融合并旋转不良.见图1~3.

  •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肠梗阻一例

    作者:李志文;李新民;祝岩;韩劲松

    患者男,70岁,因"发热,咳嗽7 d"入我院呼吸内科,入院诊断:发热待查?入院后查体:体温37.8 ℃,心率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0 mm Hg,身高170 cm,体重60 kg,分别于入院当日,入院第三天、第四天抽取血培养,回报提示:血液链球菌.患者活动耐力差,有活动后心慌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症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瓣无冠瓣赘生物,约1.2 cm×0.8 cm,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经我心外科会诊后转入我科.

  • 手术治愈门静脉系广泛血栓形成致肠坏死一例

    作者:吴晔;卞策;汪忠镐;王瑞玲;韩冰

    患者女,55岁.因间断呕血黑便8年,再发呕血15 d于2011年1月8日入我院消化科.患者入院前15 d劳累后突发恶心伴呕鲜血,量约2500 ml,出现意识不清,于当地医院抢救治疗好转后出院.患者近8年间断呕血2次,量大,均为1500~2000 ml,当地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第2次呕血后于该院行食道胃底静脉断流+脾脏切除术.入院查体:胸腹壁未见明显曲张静脉,左侧肋弓下缘有疤痕约30 cm长.肝脏下缘未触及.听诊肠鸣音4~5次/min,大小便正常.入院化验示:Hb 79 g/L、PT 17.3 s、D-二聚体3.714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32.3 mg/L;肝肾功能正常.患者入院第2天晨起正常排便后上腹部剧烈持续性疼痛,与体位无关,无呕吐、发热、腹泻等症.听诊肠鸣音约3~4次/ min.

  • CT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一例

    作者:邓亚娟;郑伟;方宏洋

    患者男,49岁.因血糖升高3年,体重下降1个月入院.患者于3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但无口干、多饮、多尿及体重下降等症状.1个月前出现体重下降约10 kg,双下肢乏力.查体:慢性病容.呼吸18次/min,脉搏82次/min,血压116/75 mm Hg,睑结膜及四肢甲床苍白,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腹部肝脾未扪及.血常规:WBC 3.56×109/L,RBC 3.54×1012/L,Hb 114 g/L,PLT 83×109/L,N 66.5%,L 28.7%.

  • 腹腔广泛淋巴结结核钙化导致脾静脉阻塞综合征一例

    作者:李广阔;陈俊;邓开;钟彦文;秦曾增;王建蓉

    患者女,64岁.因"左上腹包块进行性长大伴胀痛1个月"入院.既往曾于9岁时颈部、腹股沟处溃烂、流脓,怀疑"淋巴结结核",当时仅行中药治疗,自愈;无乙型肝炎病史.查体:贫血貌,生命体征平稳,睑结膜略显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部、腹股沟可见多处淋巴结溃烂后愈合之瘢痕.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左上腹隆起,左侧腹部深压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6 cm,下缘达髂嵴缘,并越过腹正中线,脾脏质地中等偏硬,无明显结节感.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 左侧腰大肌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一例

    作者:郑鹏超;胡仲贤;李磊

    患者女,42岁,左侧腰部及左下肢胀痛1个月余,逐渐加重,伴跛行,无游走性疼痛及关节肿胀.无外伤史.曾自行服药(舒筋丸),效果欠佳.2011年11月7日就诊我院,我院MRI(图1)提示:左侧腰大肌内占位性病变,考虑脓肿可能性大.以左侧腰大肌占位性病变:肿瘤?囊肿?收入院.查体:腰椎活动正常,左侧腰部及左下肢胀痛,无压痛,直腿抬高试验(+),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下腹部CT提示:左侧腰大肌占位,血肿可能.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正常,PPD(-),结核抗体(-),泌尿系彩色超声正常.左侧腰部彩色超声提示:左侧腰大肌内侧混合性包块.于2011年11月14日在全麻下行左侧腰大肌占位切除术,术中见:左侧腰大肌内侧见一大小约6.5 cm×6.0 cm包块,呈囊性变,可见少许棕褐色渗液,压迫股神经,探查肿瘤蒂到达L4椎间孔,与神经根致密黏连.完整切除肿块,术后我院病理检查(图2)提示:左侧腰大肌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术后9 d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者未诉不适,行走恢复正常.

  • 双侧阴囊内平滑肌瘤一例

    作者:叶伦;郑伟;方宏洋;冉艮龙

    患者男,45岁.因双侧阴囊内进行性肿大包块10余年入院.查体:心肺腹(-),阴囊皮肤无红肿、破损、肿胀;双侧阴囊内可触及2个大小不等包块,左侧阴囊内包块较大,范围约4 cm×5 cm,右侧范围约2 cm×3 cm,质中,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无触痛,与双侧睾丸及附睾分界欠清,双侧腹股沟区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所见:双侧睾丸形态、大小正常,被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双侧阴囊内实性结节(图1A,1B),回声均匀,表面光滑,右侧结节大小约4 cm×5 cm,左侧结节大小约2 cm×3 cm,左侧结节与左侧附睾尾部分界欠清,右侧包块与右侧睾丸、附睾分界清楚,CDFI(图1C,1D)示双侧阴囊内结节血供不丰富.

  • 双镜联合保胆息肉切除术发现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一例

    作者:陈艾江;张跃升;邓学田;吕景

    患者女,50岁,主因体检发现胆囊息肉要求手术切除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腹部超声示: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胆囊前壁可见大小约1.5 cm×0.9 cm弱强回声团,后方无声影,基底部宽约0.4 cm,考虑胆囊息肉(图1).腹部CT平扫未见异常.临床诊断:胆囊息肉.术前各项血生化检查无异常,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息肉切除术.术中见:胆囊底部可见一大小约为2.0 cm×1.0 cm息肉状肿物,蒂部宽约0.5 cm,色黑红相间(图2).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胆囊中分化腺癌伴局灶淋巴细胞浸润(图3).遂予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胆囊中分化腺癌伴局灶淋巴细胞浸润,病变局限于胆囊壁的浆膜层以下.患者恢复良好,术后第7天拆线后出院.

  • 完全腹腔镜下胰岛细胞瘤的定位与切除

    作者:孟珂伟

    胰岛细胞瘤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年发病率一般为4/100万.按其功能状态又可分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和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其中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占30%~40%[1].在我国,胰岛素瘤是常见的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占80%~90%.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按其分泌的特异性激素产生相应的症状,如胰岛素瘤的Whipple三联征、胰高糖素瘤的坏死性迁移性皮肤红斑、VIP瘤的顽固性水样腹泻等,该肿瘤的佳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 胃肠道早期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作者:周平红;张轶群

    胃肠道早期癌是指癌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而不论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外科手术是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它破坏了胃肠道原本正常的解剖结构,并影响相应的生理功能,且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慢.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在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的微创性和功能保存性上具有绝对的优势,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治疗早期胃癌的内镜技术即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l dissection,ESD).这一方法可以一次性完整剥离病变,并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在日本ESD已经被确认为内镜治疗上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的标准方法[1-2],但ESD目前尚未被确定为大肠病变的内镜标准治疗方法,主要原因是大肠癌的病理学特点和食管癌、胃癌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日本内镜界逐渐将大肠ESD标准化,并逐步的建立一些治疗规范[3].在我国,ESD应用于临床始于2006年,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技术已日益成熟.

  • 子宫腺肌病的宫腔内治疗

    作者:马雪莲;冯力民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痛经、月经过多、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而现在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子宫腺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学诊断,其特点为子宫内膜及腺体侵入子宫肌层,呈岛状分布,病灶常与子宫内膜基底层相连,对孕激素缺乏反应,常处于增殖期,但局部区域有分泌期改变;妇科检查时子宫增大,但多数不超过12孕周大小,否则可能合并肌瘤.局限性病灶使局部肌层肥厚,在子宫肌壁间形成腺肌瘤,与子宫肌瘤不易区分.特殊类型子宫腺肌病如囊性子宫腺肌病病灶随卵巢激素变化,周期性脱落,临床也表现为月经量多及痛经.子宫腺肌病的辅助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检查、MRI、血清CA125水平测定、子宫腔造影、宫腔镜检查及腹腔镜检查等.子宫腺肌症的治疗应具体根据患者症状、年龄、对生育的要求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激动剂(GnRH-a)以及宫内缓释系统:含达那唑节育器、曼月乐;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的子宫切除术及保守性手术的子宫腺肌瘤挖除术、子宫动脉栓塞、腹腔镜子宫动脉结扎术、子宫内膜去除术[1].

  • 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几点思考

    作者:周晓武

    目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开展,在一些医疗单位已经成为常规术式.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有一些难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和解决.结合文献和我们的临床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 腹腔镜外科时代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策略

    作者:侯晓朴;任宇;朱斌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是胆道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文献报道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3%~14.7%合并CBDS[1].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成为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以往的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open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OCBDE)已逐渐被微创手术所替代,在胆道外科,腹腔镜手术结合内镜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LC联合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及取石术(endoscopic stone extraction,ESE)和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是当前两种主要的治疗胆囊结石合并CBDS的微创方式.目前尚无某一种公认的方法适宜所有CBDS患者及所有医院,我们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所在医院的条件及设备、医师的ERCP水平及腹腔镜技术的熟练程度、治疗费用等综合考虑,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1-4].

  • 腹腔镜胆总管取石的入路选择

    作者:王立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式有很多种,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随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一期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LC+LCBDE).但是目前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理想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1-3],LCBDE联合LC能够在一次操作中同时处理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有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和远期并发症率低等优点,结石清除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优于EST联合LC[1,4-9].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发展,LCBDE的应用逐渐增加,对于合适的患者被认为是比EST联合LC更有效和更可取的方法,并且适用于绝大部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5].在一些胆道疾病治疗中心,LCBDE联合LC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标准方法.本文就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技术及入路选择做一阐述.

  • 应重视开放腹腔手术

    作者:张连阳

    开放腹腔(open abdomen,OA)手术的提出已有20余年历史,这一用于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术式自出现起就争论不断,主要反对观点包括:(1)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等患者即使施行了剖腹减压术,死亡率仍达50%左右[1];(2)暴露的腹腔将导致额外的液体丢失、感染、肠瘘、疝等严重并发症[2];(3)需要再次或多次外科手术治疗;(4)被称为护理人员的噩梦,费用高,住院时间长等.近来的研究已经证实开放腹腔手术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早期术后并发症率[3],其手术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且逐渐统一到以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为主的相关术式上来[4],已经开发出ABTheraTM腹腔开放手术系统等成套装置,这些方法可显著避免原有开放腹腔技术的不足,使大多数患者可以在2~3周内完成确定性腹腔关闭,从而使开放腹腔手术逐渐成熟,据今年一篇综述统计的截至2011年报道的较大宗病例总数已近5248例[3],合理应用这一技术必将提高腹部外科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5].本文简述开放腹腔手术的相关概念及手术要点.

  • 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术发展现状

    作者:赵士彭

    Jacobs等[1]于1991年首次报道腹腔镜结肠切除术,近10余年,随着腹腔镜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日趋成熟,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手术虽难度较大,近年报道逐渐增多,并取得良好效果[2-3].

  • 妇科恶性肿瘤的腹腔镜治疗

    作者:王悦;崔恒

    尽管腹腔镜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但直到近20余年来才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腹腔镜技术的普及给一些良性肿瘤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的机会,但腹腔镜治疗恶性肿瘤却一直存在某些疑虑,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比起生存显然次要的多.加上腹腔镜下处理恶性肿瘤需要相当的技巧和完美的设备,因此为彻底切除病灶、防止肿瘤复发,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以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为主.然而,近年来随着肿瘤筛查、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年轻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她们对生理、生育功能保留的要求强烈,对术后生活质量也有较高要求,因此,在早期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越来越多.但是经历了近20年的努力和实践,在妇科三大肿瘤治疗领域,究竟哪些患者适合采用腹腔镜治疗,目前国内外仍无规范性指南以遵循,腹腔镜用于肿瘤治疗其病例的选择及指征的掌握在我国仍局限于现有的医疗条件及术者的经验,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提供证据.此外,也存在不恰当的应用所谓微创手术而给患者造成巨创惨痛教训.本文将就目前该领域的进展,阐述妇科恶性肿瘤的腹腔镜治疗.

  • 腹腔镜结肠癌全系膜切除的临床实践

    作者:曹献馗;赵一;刘宝林

    近年来,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发病原因与遗传、结肠腺瘤、息肉病、慢性炎症性病变、少纤维、高脂肪饮食习惯等有一定关系.结肠癌起病隐匿,在疾病的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病情发展较慢,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时大多已到了中晚期,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肝癌,占我国恶性肿瘤第三位.可以说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尽管放化疗不断进步,但是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首选方法.

  •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体会与思考

    作者:焦华波

    随着高清电视及腔镜下止血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上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已成为除门脉高压症等巨脾之外的脾切除术的金标准[1].并已成为继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的又一成熟术式,开始逐渐得到普及.

  • 腹腔镜外科在非肿瘤性胃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立波

    腹腔镜外科的迅速发展已经步入到腹部外科疾病的每一个领域.从单纯的胆囊切除,到复杂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都可以看到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胃肠道肿瘤性疾病更是近来腹腔镜应用的热点,从早期肿瘤发展到进展期肿瘤的腹腔镜根治性手术,越来越多的研究单位正跨进腹腔镜外科这一领域.但纵观腹腔镜涉及的所有腹部外科疾病,能显示微创效果的仍然是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其他腹部外科疾病多数在探索和争议中.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回顾性总结腹腔镜在非肿瘤性胃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分析利弊,探讨腹腔镜外科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技术评价

    作者:李立新;贺强

    自从1991年Reich首先报道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以来,随着腹腔镜肝脏手术经验、操作技术的提高,新的腹腔镜设备的出现,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正在被更多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1].很多临床资料显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较开放性手术有很多优点如具有腹壁切口小,术后疼痛轻,可以早期下床活动,对肠道功能影响小,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由于局部创伤小,对肝脏的挤压也较轻,减少了手术中的肿瘤种植,术中肿瘤血运转移或种植转移的机会也相对减少[2].尤为重要的是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加快了患者的手术后恢复.由于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的视野,因此就可以对肝门结构与肝实质断面进行精细解剖分离,减少了误损伤和出血.然而由于肝脏手术的特殊性和传统腹腔镜的局限性,腹腔镜肝切除尤其是完全腹腔镜下的广泛肝切除仍被认为是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有一定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当然随着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如达芬奇手术系统的出现为腹腔镜技术带来一次革新[3],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可能会对腹腔镜的局限性有所弥补.本文就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操作技术特点及疗效进行综述评价.

  • 重视胃肠道间质瘤的内镜下诊治

    作者:孙超;王邦茂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认为所有的GIST皆具有潜在恶性,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外科手术和腹腔镜切除一直以来被作为主要的根治手段.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广泛开展,使GIST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

  • 腹腔镜在胰腺外科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蒋桂星;曹利平

    1987年法国Mouret医师成功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此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腔镜外科热潮,我国腹腔镜外科由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腹腔镜技术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腹腔器官的手术治疗.然而在胰腺外科领域,由于胰周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等原因,使得腹腔镜手术发展相对缓慢,开展有限.以下就腹腔镜在胰腺外科的应用及进展作一探讨.

  • 含奈达铂与含顺铂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与不良反应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罗龙;周天骏;姚和瑞

    目的 系统评价和比较含奈达铂或顺铂的化疗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化疗中的疗效、不良反应等.方法 在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库、中国医院数字化图书馆、万方、维普数据库和美国及欧洲临床肿瘤学历年会议中检索有关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奈达铂或顺铂方案化疗对比的随机临床试验,按Meta分析软件(RevMan 5.1)要求处理有关数据.结果入选6篇文献,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80例与362例.含奈达铂与含顺铂方案相比,客观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OR=1.03,95% CI(0.75,1.41),P=0.84],而Ⅲ~Ⅳ级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OR=0.22,95% CI(0.14,0.324),P<0.00001],肾脏毒性发生率明显降低[OR=0.41,95% CI(0.22,0.75),P=0.004].血液性毒性较顺铂组高[OR=1.34,95% CI(1.00,1.80),P=0.05].结论 奈达铂与顺铂相比在客观有效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恶心、呕吐、肾脏毒性的反应较顺铂明显降低,而血液性毒性较顺铂组高.有希望成为顺铂的替代方案.然而远期生存率等指标比较尚需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

  • 生长抑素联合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王卫星;石乔;廖康恕;张家耀;张建;丁俊

    目的 评价生长抑素联合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AJD、CNKI(1994~2012年)、WANFANG(1999~2012年)、VIP(1989~2012年)数据库中关于生长抑素联合大黄治疗SA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RCT,有59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抑素联合大黄组治疗SAP的腹痛缓解时间[总效应Z=8.31,WMD=-2.20,95% CI(-2.72,-1.68),P<0.00001],首次排便时间[总效应Z=7.05,WMD=-3.02,95% CI(-3.86,-2.18),P<0.00001],住院天数[总效应Z=6.45,WMD=-8.30,95% CI(-10.82,-5.78),P<0.00001],并发症[总效应Z=2.71,OR=0.52,95% CI(0.33,0.84),P=0.007],死亡率[总效应Z=2.07,OR=0.5,95% CI(0.26,0.96),P=0.04]均明显低于生长抑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生长抑素联合大黄对SAP疗效确切,且明显优于单用生长抑素.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