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림상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8179
- 国内刊号: 12-109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分析乳腺癌中凋亡细胞数量、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的表达、细胞增殖标志物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雌孕激素受体情况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凋亡细胞的检测采用原位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bcl-2、p53、PCNA、ER(雌激素受体)及PR(孕激素受体)检测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结果:本组200例乳腺癌中,bcl-2阳性率为51%,bcl-2高表达及ER、PR阳性,肿瘤体积小,肿瘤增殖活性低,p53阴性,与ER、PR阴性,肿瘤体积大,肿瘤增殖活性高及p53阳性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bcl-2高表达者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bcl-2低表达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本组乳腺癌的平均AI为1.89%(范围0~14.8%).PI为18.37%±7.51%,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AI与PI呈显著性正相关,(r=0.89,P<0.001).结论:本研究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bcl-2表达抑制bcl-2表达抑制凋亡的发生,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调亡率随增殖率的增加而增加,bcl-2高表达、凋亡率低的乳腺癌患者其预后多好于bcl-2低表达而凋亡率高者.
-
胸腺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1985年至1998年胸腺瘤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09例胸腺瘤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完整切除76例,姑息切除19例,探查活检14例.按Masaoka分期:Ⅰ期27例,Ⅱ期41例,Ⅲ期32例,Ⅳa期9例.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11例,2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64.5%.结论:手术切除范围、临床分期、术后放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肌无力危象是围术期死亡的首要原因.外科治疗应尽可能行完整切除,以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
目的:验证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技术的可行性和前哨淋巴结的组织学状况能否准确预告腋淋巴结的状况.方法:本研究使用专利蓝,对3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术中及术后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术.结果:30例(91%)找到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预告腋淋巴结的准确率为96.7%,假阴性1例.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技术是可行的,前哨淋巴结的组织学特征能够准确反映腋淋巴结的状况.我们相信在将来治疗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中,这一技术可以免除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腋淋巴结清扫术.
-
垂体腺瘤的TS分期(附631例疗效分析)
目的:在临床实践中对垂体腺瘤进行分期,并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依据肿瘤的大小及患者内分泌情况进行分期,以T表示肿瘤的大小,S表示内分泌紊乱的程度,临床分期:Ⅰ期T1S1;Ⅱ期T2S1;Ⅲ期T3S1;Ⅳ期T4S1、T1~4S2.结果:分析了自1975~1990年收治的631例垂体瘤患者,控制率为:Ⅰ期94.7%,Ⅱ期92.9%,Ⅲ期84.6%,Ⅳ期63.3%.经统计学处理:Ⅰ期、Ⅱ期与Ⅲ期间,Ⅰ期、Ⅱ期与Ⅳ期,Ⅲ期与Ⅳ期间疗效有差异(P<0.05).结论:TS分期可预示垂体瘤患者的预后,不同的期别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
RT-PCR检测胃癌腹腔液中癌细胞CEA mRNA的表达预测腹膜微转移的研究
目的:探讨RT-PCR方法检测腹腔冲洗液中游离细胞的CEA mRNA表达,对预测胃癌腹膜亚临床转移的意义.方法:收集43例胃癌和7例胃良性病变患者的术中腹腔冲洗液,用RT-PCR方法测定冲洗液中游离细胞的CEA mRNA表达,同时作冲洗液细胞学检查(PLC).结果:腹腔冲洗液游离细胞的CEA mRNA的表达量随病期的进展、浸润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升高(P<0.01);因胃浆膜类型和大体类型的不同其阳性级别亦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CEA RT-PCR方法对于检测腹腔微量游离癌细胞较PLC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一种检测胃癌腹膜微转移的较好方法.
-
血清胃蛋白酶原异常居民胃粘膜变化的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变化与我国胃癌高发区居民胃癌发生的关系及PG异常在人群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在对赞皇县1 504名农村居民进行血清PG和HP抗体检测的基础上,对受检居民进行了随访,并分析了受检后16~30个月胃粘膜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赞皇县居民血清PG水平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居民PGⅠ、PGⅡ和PGⅠ/PGⅡ比值明显高于女性居民,但男女居民中血清PG异常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11.7%∶9.6%,P>0.05).随访期内PG异常居民胃癌死亡率(0.64%)高于正常居民(0.007%),但统计学意义不明显.血清PG异常组居民胃粘膜腺体萎缩和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达到70%以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也超过50%,明显高于血清PG正常居民(P<0.01).血清PG异常伴HP抗体阳性者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HP抗体阴性者.结论:血清PG异常居民胃粘膜多有明显的癌前病变,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
激光诱发自体荧光诊断大肠癌光谱参数分析
目的:探讨激光诱发自体荧光(LIF)诊断大肠癌光谱参数的意义.方法:采用激光诱发自体荧光技术对61例大肠癌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56例(91.8%)癌标本主峰峰强度<5500U,次峰峰强度<2000U,波谷强度<1800U;而相应的非癌对照组织主峰峰强度>11000U,次峰峰强度>4000U,波谷强度>3800U;相差分别为1∶3.36、1∶5.94、1∶5.22.与非癌组织比较,癌组织主峰波长略偏红光,次峰略偏紫光,主、次峰间的波下降速率相对较缓.用本研究标准判别,LIF诊断大肠癌,敏感性为91.8%,特异性为100%.结论:癌组织与非癌组织的LIF有明显差异,LIF作为一种无创性内镜下恶性病变的筛检方法,用以引导内镜活检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肺癌患者的多原发恶性肿瘤
目的:总结肺癌患者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分析肺癌患者多原发恶性肿瘤45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占同期手术病理证实1 836例肺癌的2.5%.男38例,女7例.多原发肺癌16例,占0.9%,其中15例为双原发癌,1例为三原发癌;肺癌与其他脏器恶性肿瘤29例,占1.6%,其中27例为双原发恶性肿瘤,2例为三原发癌.结果:多原发肺癌患者术后3和5年生存率为60.0%(6/10)和44.4%(4/9);发生在肺癌前的其他脏器恶性肿瘤患者,肺癌切除术后3~5年生存率为69.2%(9/13)和36.4%(4/11).手术疗效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组.结论:随着医学的发展,医患对多原发癌认识的不断增强,其早期诊断及检出率的不断提高,并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将会使多原发癌患者获得更加理想的疗效.
-
尿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尿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26例限局性恶性肿瘤、35例进展期肿瘤骨转移阴性和34例骨转移阳性的尿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水平.结果:进展期肿瘤尿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水平明显高于限局性肿瘤(P<0.05);进展期肿瘤骨转移阳性尿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水平又明显高于骨转移阴性(P<0.05).结论:尿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可以在评价进展期肿瘤骨转移和骨吸收中发挥作用.
-
临床T1~2N0M0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临床T1~2N0M0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5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微淋巴管浸润、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癌周浸润、间质浸润等5个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P值分别为0、0.005 6、0.023 9、0.022 5和0.030 1.结论:微淋巴管浸润、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癌周浸润、间质浸润等为临床T1~2N0M0乳腺癌患者ALNM的高危因素;了解高危因素,有助于临床准确判断ALNM情况.
-
Cyclin E和p53的同时表达预测粘膜下层胃癌预后的作用
目的:探讨Cyclin E和p53的同时表达对预测粘膜下层胃癌预后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粘膜下层胃癌中Cyclin E和p53的表达.结果:粘膜下层胃癌中Cyclin E阴性、阳性和强阳性组的p53表达率分别为19%(5/27)、42%(5/12)、89%(8/9)(P<0.01).同时表达的总发生率为27%(13/48).同时表达的发生率分别为:幽门部癌46%(11/24),侵入淋巴结者60%(6/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化型33%(13/39),高于未分化型者.同时表达癌的5年生存率仅46%(6/13),显著低于各非同时表达组.结论:Cyclin E和p53同时表达的粘膜下层胃癌恶性度高,预后差;同时表达有助于预测粘膜下层胃癌的预后.
-
囊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3例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囊性表现者仅见2例报告.现将我们诊治的3例囊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所见报告如下.
-
粘膜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伴空肠多发性脂肪瘤并憩室1例
患者,女,37岁.因间歇性腹痛10月余,加重伴呕吐10天入院.2个月前外院纤维结肠镜诊断为:"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图1).B超示胆囊多发性息肉.查体:见口唇及颊部粘膜有散在黑色斑点,约2~3mm直径大小.左腹部可见肠型.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消失.血常规:Hb:95g/L,RBC:3.95×1012/1,WBC:8.1×109/L.行钡灌肠检查,见结肠全段多发性小充盈缺损影(图2).透视见左上腹多发性气液平面,呈阶梯状改变.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
胃、结直肠多重癌1例
1例多重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8岁.1998年2月因纳差、上腹痛2个月查胃镜诊断为胃癌.行毕Ⅱ式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胃窦部低分化腺癌,侵及深肌层,伴胃小弯、胃大弯淋巴结转移.1999年9月因下腹及会阴部疼痛6个月,行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示:直肠距肛门6~10cm处肠壁菜花样肿物.活检病理:高分化腺癌.其后又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又见结肠肝曲肠壁粘膜不规则隆起.活检病理:中~高分化腺癌.复查胃镜示残胃吻合口炎,活检病理:粘膜慢性炎症.给予FUFA方案(醛氢叶酸、氟脲嘧啶)化疗二周期,拟择期手术治疗.患者的哥哥51岁时死于胃癌,弟弟有胃溃疡病史多年.
-
胃血管球瘤1例
胃血管球瘤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女性,38岁.反复上腹部闷痛5年加剧1个月.外院纤维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平滑肌瘤,于1995年12月21日入院,拟行手术治疗.
-
胃底平滑肌瘤与贲门类癌并存1例
患者,男,75岁.间断上腹胀痛1年.曾4次胃镜检查均诊断胃底平滑肌瘤.查体无明显异常.术前上消化道造影印象为胃底平滑肌瘤.第5次胃镜检查见贲门小弯侧浅溃疡,约1cm×0.5cm大小,表面覆白苔,胃底后壁距贲门5cm处球形隆起,表面光滑约3cm×3cm×3cm,贲门咬检病理报告为类癌.于1999年3月剖左胸探查,胃底平滑肌瘤约3cm×2.5cm×2.5cm大小,贲门病变触不清,同时行贲门癌切除及胃底平滑肌瘤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标本见贲门小弯侧癌灶约1cm×1cm×0.3cm.病理报告:1.贲门类癌侵及粘膜下层;2.胃底平滑肌瘤.
-
超声引导下肺肿瘤穿刺活检(附108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B超引导下肺肿瘤的穿刺活检已被临床所重视并已应用,成为对肺肿瘤定性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108例肺肿瘤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胸壁肺肿物穿刺活检,并进一步探讨期临床应用价值.
-
胃癌术后胃镜随诊216例临床分析
胃镜检查对胃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已得到公认,但胃癌术后胃镜随诊的临床分析报告很少,现对我院216例胃癌术后胃镜随诊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分层钳夹法肝切除术(附42例报告)
减少肝切除术中创面出血而又不致残肝功能严重受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科近年来采用不阻断入肝血流、分层钳夹控制切肝时创面出血42例,与肝门阻断指折法切肝组35例比较,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28例四肢烧伤瘢痕癌的临床分析
烧伤性瘢痕癌是一种热源性瘢痕组织发生的癌变,在瘢痕中较为常见.由于烧伤的发生率增多,尤其是四肢及关节部位烧伤因瘢痕挛缩,长期反复损伤易形成溃疡,经久不愈.在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下,部分溃疡发生癌变.因病变早期,局部侵袭性不强,发病较缓慢,仅似良性溃疡,难以引起临床重视,加上局部病检取材不当,极易延误早期诊断,影响病程及治疗效果.为此,本文结合28例四肢烧伤瘢痕癌并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发病因素、癌灶特征、活检结果,以提高早期诊断和防治效果.
-
原发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
原发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少见,好发于成人.自Kern等1997年有增多.我院胸科1990~1998年共收治7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49例疗效观察
血管瘤是一种口腔颌面部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各年龄段均有发生.目前对血管瘤的治疗尚存有争论.许多患者因肿瘤的持续发展而引起许多并发症,影响了患者的容貌完整和美观,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自1994年起采用口服强的松加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
硬膜外持续注药用于肿瘤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大部分为恨治性切除术,范围广、创伤大,术后疼痛成为患者的主要痛苦之一,而疼痛又可引起多系统器官的功能紊乱,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硬膜外注药用于术后镇痛,其方法有多种,镇痛效果与时间各有不同.本文以微量注射泵(采用Baxter泵)持续硬膜外注入吗啡、丁哌卡因、氟哌利多混合液,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并与硬膜外单次注药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灌注吡柔比星(THP)治疗癌性胸腔积液30例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伴发恶性胸腔积液,且多为血性,又生长迅速,不易控制.我科在临床上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灌注吡柔比星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较为满意,兹报告如下.
-
肢体恶性肿瘤动脉导管化疗的软组织并发症
对肢体内的或软组织恶性肿瘤,动脉导管化疗(Intra-arterial-chemotherapy简称IAC)作为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加疗效、保证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并减少复发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
49例青年人肺癌
我院胸外科自1987~1999年收治35岁以下肺癌患者49例,就其临床诊断加以分析.1 临床资料49例中,男30例,女19例;男∶女为1.5∶1.年龄30岁以上30例,占61.2%,30岁以下19例,占38.8%,年龄小1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痰血,少数伴有低热、胸痛、气短、消瘦等.首发肺外表现者2例,合并妊娠者1例(足月顺产1女婴).本组病例自就诊至确诊时间短5天,长1年2个月,平均3个月.
-
贲门癌手术切缘癌残留74例临床分析
1988年1月至1992年12月期间我院胸科共手术治疗贲门癌386例,术后病理检查切缘残留癌74例,残留率19.2%,现报道如下.
-
直肠癌患者大便中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与隐血试验对比
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肿瘤,如能早期诊断,手术可以根治.对直肠癌可疑患者来说,大便隐血(OB)试验是一种无损伤的筛查方法,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能令人满意.本文试图采用错配碱基套式PCR-RFLP检测直肠癌患者大便中K-ras癌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并与OB比较,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
壶腹周围癌的1540个淋巴结分析
Vater壶腹周围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之一,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其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有规律可循,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我们自1984年4月~1999年4月对79例手术治疗的VPC,并同时获得淋巴结共计4区16组1 540个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
超近距离辐射效应实验分析
目的:进行60钴外照射和192铱低剂量率超近距离照射辐射效应的比较,以评估放射性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选用EC109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60钴外照射和192铱超近距离照射,通过观测集落形成率描绘出辐射效应曲线,比较在同等剂量下二者辐射效应的差别.并观察同等累积剂量下,不同强度192铱源照射的辐射效应.用100cGy、400cGy照射后的细胞接种于裸鼠股部,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结果:二者辐射效应曲线基本符合二次线性数学模型.在相同累积剂量下,60钴外照射比192铱超近距离照射杀伤力强.在192铱源照射相同累积剂量时,辐射效应相差不大,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裸鼠移植瘤生长,处死时体积和重量存在差异,60钴比192铱作用大,但不显著.结论:低剂量率近距离照射与外照射相比,具有相似的辐射效应.从疗效角度考虑,放射性支架具有将放疗和支架置入姑息疗法结合的可能性,为食管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
鼻咽癌短距离放疗自制新型施源器的研制及应用
目的:为改善鼻咽癌原发或复发灶的局部控制.方法:新型鼻咽癌施源器完全适合于鼻咽腔的形状,先制成一个塑料模体,有两根管附在它的背面,紧贴鼻咽穹窿,模体腹面有一凸起可推开软腭,使其远离两根施源管.结果:新的鼻咽癌施源器操作简便,患者无痛苦.剂量分布合理,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新型鼻咽癌施源器的设计应用及临床效果,在提高靶区剂量改善局部控制的同时降低了正常组织放射剂量,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
康莱特胶丸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康莱特胶丸+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成两组,康莱特胶丸+化疗组(MVP方案)30例,单纯化疗组(MVP方案)30例.结果:康莱特胶丸联合化疗有效率为30.0%,单纯化疗为26.6%;患者的临床症状总改善率,康莱特胶丸+化疗组为73.5%,较单纯化疗组(46.2%)明显为高(P<0.01).康莱特胶丸+化疗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单纯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CD4+/CD8+比值低于治疗前(P<0.005).结论:康莱特胶丸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疗效,并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且临床应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