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중국실용의간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4756
  • 国内刊号: 11-5689/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6-23
  • 曾用名: 中原医刊;河南赤脚医生
  • 创刊时间: 197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用医刊》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秦省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磁力导航髓内钉结合钛丝治疗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

    作者:桑建新;秦本刚;刘世兴;宋朝华

    目的 探讨小切口开放复位磁力导航髓内钉结合钛丝内固定治疗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小切口开放复位磁力导航髓内钉结合钛丝内固定治疗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18例.结果 18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0~24个月,骨折均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个月,根据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为83.33%.结论 小切口开放复位磁力导航髓内钉结合钛丝内固定治疗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快,疗效满意.

  • 乳腺癌术后并发乳糜漏的诊治

    作者:孙永强;汪晓凯;杨雯雯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并发乳糜漏的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 1年4月收治的7例乳腺癌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的患者资料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7例均为女性,其中左乳癌6例,右乳癌1例.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扫Ⅰ、Ⅱ、Ⅲ水平淋巴结.均于术后第1天进食后发现乳糜漏,平均引流量210 ml(150~410 ml),给予控制饮食、局部加压包扎、负压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腋下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为13 d(7~25 d),均未影响术后后续治疗.结论 乳腺癌术后乳糜漏发生率低,诊断易明确,保守治疗多可治愈.术中清扫淋巴结时仔细结扎是预防术后乳糜漏的关键.

    关键词: 乳腺癌 手术 并发症
  • 陀螺旋转式伽玛刀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青山;郑安平;冯连杰;孙晓东;赵一电;李鸣鹤;万星

    目的 评价陀螺旋转式伽玛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经陀螺旋转式伽玛刀治疗的161例患者,原发疾病中肺癌67例,脑瘤23例,食管癌22例,乳腺癌14例,其他包括直肠癌、胆管癌、肾癌、头颈部肿瘤共35例.治疗部位肺48例,脑93例,其中4例包括肺、脑两个部位,肝脏8例,其他部位14例.结果 单靶点140例,多靶点21例,多10个靶点.总剂量7.5~60.0 GY,中位剂量42 GY,分次数2~14次,单次剂量3~10 GY.可评价近期疗效143例,有效率为36.4%(52/143),临床获益率(CR+ PR +SD)为95.8%(137/143).脑部病灶合并全脑放疗34例,合并化疗47例.失访65例,随访率为66.4%.随访期间出现进展55例,其中治疗部位进展15例,远处转移31例,一般状况恶化9例.中位疾病控制时间(DCT)5个月(1~24个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陀螺旋转式伽玛刀的合理应用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轻微.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与诊治

    作者:张驰;马琼;杨九红;何爱芬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的确诊率,降低母婴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非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患者20例作为对照,对比分析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结果 两组均以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多见,其中胆石症是主要因素;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重症比例显著高于非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患者,并且其临床表现复杂,确诊率低,误诊率高(P<0.05).结论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病因主要为胆石症;其临床确诊率低,误诊率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比例及母婴病死率高.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

    作者:夏永立;苗景玉;田志刚;孙少青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收治的12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期保守治疗的同时,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行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或鼻胆管引流术16例,死亡1例;保守治疗成功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LC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或EST99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ABP的治疗应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 腹腔镜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军伟;赵传印;胡卫东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间在腹腔镜下修补治疗33例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中,2例术中病理检查诊断为癌性溃疡穿孔中转开腹手术,余31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施行了溃疡穿孔修补、网膜覆盖固定术.6~18个月随访,总治愈率为93.9%.结论 腹腔镜下修补缝合术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安全易行、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经鼻蝶窦切除垂体泌乳素腺瘤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黄志敏;龙鸿川;罗安志;吴云;张宗银;余化霖

    目的 评估垂体泌乳素(PRL)腺瘤的侵袭性对经鼻蝶窦显微外科手术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并综合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神经外科首次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33例PRL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检测术前和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血清PRL水平,按照Wilson改良Hardy分类方法判断肿瘤侵袭性.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手术者进行经鼻蝶窦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个月.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激素水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随访肿瘤未复发;②好转:激素水平正常或下降50%以上,临床症状改善;③无效:激素水平下降不到50%或维持原水平,临床症状未改善.结果 本组资料33例PRL腺瘤患者,男8例,女25例;侵袭性腺瘤12例,非侵袭性腺瘤21例.侵袭性与非侵袭性PRL腺瘤患者的术后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L< 200 μg/L的患者与≥200 μg/L的患者术后治愈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期手术疗效可能无侵袭性差异.

  •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断指再植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应用比较

    作者:张咸虎;王彦利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应用于断指再植术后患者静脉镇痛(PICA)中的镇痛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80例急诊左手手指离断伤的患者,ASA Ⅰ或Ⅱ级,男42例,女38例,年龄21~60岁,体质量45~80 kg.随机双盲均分为两组,S组术后静脉镇痛使用舒芬太尼100 μg+地塞米松5 mg +0.9%生理盐水至100 ml,F组使用芬太尼1.0 mg+地塞米松5 mg +0.9%生理盐水至100 ml.镇痛泵设定持续输注背景剂量2 ml/h,自控镇痛(PCA)量每次3ml,锁定时间30 min.分别于术后4、8、24、48 h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痛药的使用剂量、PCA的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及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结果 随着舒芬太尼与芬太尼浓度的增加,VAS评分、镇痛药用量、PCA按压次数逐渐下降,PCA按压次数比逐渐上升,两组PCA次数、有效次数、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总量F组大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的VAS评分在术后12、24及48 h明显低于F组相应时刻的评分(P<0.05),S组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予F组(P<0.05),两组患者镇痛期间生命体征均较平稳.结论 舒芬太尼应用于断肢再植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可控性强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可安全用于断肢再植患者的术后镇痛,更适合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中原地区螺旋CT测量第4腰椎、第5腰椎小关节面角的测定及意义分析

    作者:丁勇;夏磊;王肖虎;陈宗林

    目的 测量中原地区螺旋CT下第4腰椎(L4)、第5腰椎小关节面角及意义分析.方法 测量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德国西门子16排螺旋CT检查的所有腰椎CT片,使用PACS系统测量骨窗下第4~5腰椎、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隙小关节面角度,按CT检查结果分为6组,检查阴性组1382例,第4~5腰椎椎间盘突出组662例,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组859例,第4~5腰椎并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组676例,第4腰椎退行性滑脱组107例,第5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组86例.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以上数据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检查阴性组(A组):第4、5腰椎小关节面角的均值分别为43°±11 °和49°±11 °,均值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42°~45°、47°~50°;L4退行性滑脱组(E组):L4小关节面角度与其他组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原地区人群第4、5腰椎小关节面角的正常值与其他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腰椎小关节面角度减小与第4腰椎椎体退行性滑脱有直接联系,临床治疗下腰椎退行性变疾患时应根据小关节面角度的变化采取个体化治疗.

  • 两种方法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临床分析

    作者:马丽

    目的 探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按损伤程度分为保守治疗组24例,手术治疗组96例,比较两组的总体临床疗效.结果 保守组24例,治愈7例,好转15例,死亡2例,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重度颅脑损伤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总有效率为91.7%.手术治疗组96例,治愈64例,好转26例,死亡6例,2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为出血性休克,1例为综合并伤.总有效率为93.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中遵循“救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处理外伤性脾破裂时可以酌情采取保守治疗或是手术治疗保留脾脏,手术治疗成功率高于保守治疗,更有效地保留脾脏的正常功能.

  •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bet/GATA-3的表达研究

    作者:罗敏;林万飞;余倩莹;陈磊平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T-bet、GATA-3 mRNA的表达,计算T-bet/GATA-3比值,探讨Th1/Th2失衡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多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CU)和30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T-bet和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并计算T-bet/GATA-3比值.结果 CU组PBMC中T-bet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而GATA-3 mRNA的水平较对照组升高,CU组T-bet/GATA-3比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T-bet/GATA-3表达异常,患者存在显著的Th1/Th2免疫失衡.

  • 腋下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肺癌切除术的对比分析

    作者:王培

    目的 探讨腋下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肺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将87例肺癌患者分为腋下小切口组(45例)和传统后外侧切口组(42例),比较两组开胸时间、术中时间、开胸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强度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比较在开胸时间、关胸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强度评分各项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切口感染、肩关节活动障碍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腋下小切口能作为肺癌手术治疗的常规切口疗效确切,与传统后外侧切口相比具有术中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对机体损伤小、疼痛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下肢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治疗与医疗纠纷

    作者:许守祥

    目的 研究下肢近端隐匿性骨折与医疗纠纷发生的相关性,找出解决办法.方法 从我院2002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下肢近端骨折中筛选出隐匿性骨折漏误诊患者1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治资料.11例中有7例发生医疗纠纷.结果 11例患者经6~38个月随访,治疗效果大多较好,但仍有5例给予赔偿.结论 下肢外伤需注意股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特别是高能量的股骨干骨折,更应该注意是否合并同侧股骨近端隐匿性骨折,CT和MRI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前全面检查和有效沟通才能有效预防医疗纠纷.

  • 胰腺癌中Toll样受体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蒯勇;孟令新;郭冬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0例新鲜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中TLR2及VEGF mRNA的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LR2和VEGF蛋白在60例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TLR2和VEGF蛋白表达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的TLR2和VEGF mRNA相对水平分别为0.75±0.16和0.82±0.2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0.36 ±0.12和0.38±0.15(P均<0.05);胰腺癌中TLR2和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67%和68.3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31.67%和36.67%(P均<0.05).TLR2、VEGF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而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神经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TLR2、VEGF阴性组患者生存期分别为16.2个月和19.5个月,显著长于TLR2、VEGF阳性组(分别为10.4个月和12.6个月,P均<0.05).结论 TLR2、VEGF介导了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密切.

  • 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换用西罗莫司后所致的蛋白尿研究

    作者:刘喜军;李海潮;李荣军;魏秀举

    目的 探讨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在换用西罗莫司后的肾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蛋白尿的研究.方法 36例患者肾移植术后均采用以环孢素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预防排斥反应,一旦出现慢性移植肾失功的临床表现,并行活组织检查有慢性移植肾肾病表现后,逐渐停用环孢素A,同时加用西罗莫司.换药前后检测患者的血清肌酐、24 h尿蛋白含量、肾小球滤过率、肾有效血浆流量、进行尿蛋白电泳.结果 27例患者在使用西罗莫司后肾脏功能得到了改善,血肌酐水平由(185±33)μmol/L降至(142±30)μmol/L.11例患者的蛋白尿明显增加,由换药之前的(338±41)mg/24 h增加到换药之后的(1241±358)mg/24 h(P=0.006),其中白蛋白(1104±401)mg/24 h,占总尿蛋白含量的89%.肾小球滤过率从(49±12)ml/min增加到(69±15)ml/min(P=0.01),肾有效血浆流量由(246±72)ml/min轻微上升到(313±78)ml/min(P=0.063).结论 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在换用西罗莫司后多数患者肾脏功能得到了改善,然而30.6%的患者并发了明显的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改变可能是产生蛋白尿的原因之一.

  • 经尿道等离子体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80例

    作者:宋绍福;陈勇;杨小舟;吴广;陈述华;田仁会;孙方浒

    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剜除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行前列腺剜除的患者80例.前列腺重量37~215 g,平均(62±16)g.结果 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100~180 ml,平均136ml.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20~89 g,平均46 g.包膜穿破3例.术后3~7d拔除尿管后,均排尿通畅.与术前相比,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和术前大尿流率(Qmax)均有显著改善(P均<0.01).术后出现暂时性尿失禁10例,尿道外口狭窄3例,经处理后治愈,未见其他并发症.术后均获随访,3个月复查IPSS、QOL、Qmax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剜除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安全,疗效好.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作者:魏海军

    目的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方法进行总结,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麻醉方式.方法 对73例老年高血压、ASA分级Ⅱ~Ⅲ级的手术患者采用了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三种不同麻醉方法进行手术,分析术中和术后血压、心率变化、高血压危象发生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3例患者中有5例术中发生了高血压危象,经过积极处理,患者恢复良好,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术前积极准备控制血压在一定范围、术中术后密切监视采取有效措施均能使患者平稳的度过手术和麻醉.

  • 全胃切除Roux-en-y连续间置空肠代胃的临床应用

    作者:汪贵清;汪沛;李海春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更理想的代胃术式.方法 笔者于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应用Roux-en-Y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式31例,经1~3年的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结果 术后31例患者均痊愈,消化道症状反应轻,无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术后半年每日进餐3~4次,平均每餐进食量200~300 g.餐后无胸骨后烧灼感、无胆汁反流、无排空障碍及倾倒综合征现象.结论 全胃切除Roux-en-Y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更符合人体生理性、利于食物的储存、食物与胆汁、胰液的混合消化及吸收.全组患者术后体质恢复正常水平,无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现象.

  • 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胆道结石比较

    作者:郭全良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腹腔镜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4例胆道结石择期手术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开腹组给予患者传统的开腹胆道探查取石术及给予T管引流.腹腔镜组给予患者腹腔镜下胆道探查取石术,治疗完成后,对患者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在术中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在住院时间、胃肠恢复时间、切口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出血、肠瘘和切口疝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胆道结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其疗效显著,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胆道结石中应用.

  • 两种内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高永红

    目的 探讨两种内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髌骨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空心螺钉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法和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法治疗,并对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远期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空心钉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ROM)和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均远低于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法患者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 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大力应用.

  • 微型骨锚在修复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中的应用

    作者:陈波;杜远立;武斌;茹能

    目的 探讨微型骨锚在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修复中的疗效.方法 对15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患者应用Mitek微型骨锚植入远节指骨基底背侧伸指肌腱止点处,克氏针固定远侧指间关节过伸位,再用锚尾部的0/3 Ethibond缝合线与撕脱的指伸肌腱远端缝合.结果 l5例术后随访8~12个月,平均l0个月.按Dorgan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4例.结论 微型骨锚用于修复指伸肌腱止点撕脱,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关键词: 微型骨锚 撕脱伤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特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文习刚;罗金波;晏立;任杰林

    目的 探讨大肠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的基因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46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抗人MMP-2单克隆抗体和Tiaml1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手术切缘区正常组织各区域MMP-2和Tiam1 蛋白表达,分析二者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MMP-2和Tiam1蛋白表达在癌组织与手术切缘区正常组织、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与手术切缘区正常组织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癌组织中MMP-2和Tiam1蛋白表达在患者性别、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TNM分期均呈正相关;且两种蛋白表达同时阳性的大肠癌病例具有更高恶性的生物学特征.结论 MMP-2和Tiam1与大肠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检测MMP-2和Tiam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病变发展和转移潜能的指标.

  •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

    作者:王占平;孙鹏飞

    目的 观察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2月至2010年l0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30例.结果 平均随访l5个月,髋关节功能良好,并发症大幅度降低,优于传统内固定.结论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更符合生物力学、尽快恢复功能的特点,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 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分析

    作者:董亚楠;王圆媛

    目的 探讨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新野县人民医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170例卵巢囊肿患者,其中腹腔镜组82例,开腹手术组8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24h发热例数、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等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少[(34±11)ml VS(68±17)ml,P<0.05]、术后肛门排气较早[(16±8)h VS(22±10)h,P<0.05]、术后24h发热例数少(13.4%VS 27.3%,P<0.05)、住院时间短[(6.2±1.6)dVS(9.8±3.4)d,P<0.05)];但住院费用较高[(9103±1211)元VS(5892±1322)元,P<0.05].两种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13)min VS(51±12)min,P< 0.05].结论 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住院费用相对较高.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允飞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A组)和芬太尼组(B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各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镇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术毕自主呼吸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较短.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麻醉,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快,拔管时间短,镇痛效果好,是LC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在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岸灵;易仁合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在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静脉镇痛有效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择期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完成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组(SF组).S组:给予舒芬太尼2.5 μg/kg+托烷司琼2 nmg+生理盐水100 ml,SF组:给予舒芬太尼2.0μg/kg+氟比洛芬酯100 mg+托烷司琼2 mg+生理盐水100ml,均以1.5 ml/h恒速泵入,镇痛48 h.观察并记录术后2、4、8、12、24、48 h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之间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静脉镇痛效果好,是安全可行的.

  • 不同体位腹腔镜手术时血浆心钠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

    作者:田德民;王晓东;周承孝

    目的 观察不同体位腹腔镜手术时血浆心钠素(AN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按需分为两组:A组20例,行头低足高体位;B组20例,行头高足低体位.两组均采用全身静脉麻醉.术中维持气腹压14 mm Hg(1 mm Hg=0.133 kPa).分别于气腹前(T1),气腹后调整至手术所需体位10 min(T2)、20 min(T3)及解除气腹后5 min(T4)经中心静脉抽取静脉血,放免法测定血浆中ANP和AngⅡ的含量.结果 A组ANP在T2时较Tl略升高,至T3时显著增高(P<0.05);两组间T2、T3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Ⅱ在两组T2、T3时点较T1明显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时不同体位能够对ANP产生明显影响,对AngⅡ则无明显影响.

  • 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静脉全麻期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作者:武文平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静脉全麻时血流动力学的比较.方法 选择50例腹部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F组)及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SF组).分别观察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3 min(T2)、插管后1 min(T3)、手术结束时(T4)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苏醒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与T1比较;两组患者各自在T2、T3时明显降低(P<0.05);与T3相比,两组患者各自在T4时点HR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T4时间点中SF组比F组更接近基础心率和MAP(P< 0.05);SpO2比较,F组在T2、T3时间点与基础SpO2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SF组在意识消失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F组要长(P<0.05);F组在术后疼痛及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比SF组高(P<0.05).结论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麻时,两者对循环的抑制类似,但前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镇痛作用更强,苏醒更快,安全性更高,更能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恢复质量.

  • 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作者:柴宗举;元自强;闫晓民;贾涛杰

    目的 比较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118例,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微创手术的为微创清徐组(50例),选择内科保守治疗的为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保守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对症处理,微创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碎吸术治疗;观察再出血、血肿残留和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情况,对随访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分级.结果 ①15 d内血肿残留率微创组为14.00%和33.82%,P=0.015;微创组泌尿系并发症发生率(32.00%)高于对照组(1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3).②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微创组为(15.0±2.6)分,对照组为(25.3±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微创组3个月时ADL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清除术能有效清除血肿、促进神经康复,改善日后生活能力,对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

  • 塞来昔布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观察

    作者:姜岩;尤笑迎;符孔龙

    目的 评价围术期应用塞来昔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83例行TK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于术前3d即开始口服塞来昔布200 mg,每日2次,术后禁食期过后继续应用塞采昔布首剂400 mg,随后每次200 mg,每日2次,连服7d;对照组不服用塞来昔布及其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两组患者术后2d均使用镇痛泵,且均不限制应用曲马多针镇痛.观察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AS)、曲马多的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术后7d手术区疼痛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周内观察组肌肉注射曲马多针剂的例数和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例数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TKA围术期应用塞来昔布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对术后运动痛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应用和不良反应,在TKA的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中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晟利;刘秀山

    目的 探讨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患者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于脐下缘做一10 mm切口,建立气腹,插入30 °腹腔镜,在切口左右侧各做一5 mm切口,置入操作器械,术中顺逆结合法游离胆囊.结果 30例均用单孔法完成,手术顺利.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55 min.患者恢复快,痛苦小,脐部瘢痕隐敝,术后3~5d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脐单孔LC切除胆囊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微创性,美容效果佳.但操作难度较大,对于手术开展的初级阶段应慎重选择病例.

  • 微创保胆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疗效对比(附214例报告)

    作者:修乘波;赵建明;张云晓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胆囊良性病变在腹腔镜下行微创保胆手术和胆囊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对比.方法 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共完成214例腹腔镜胆囊手术,其中微创保胆(MC)1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LC)104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中转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微创保胆组110例中成功按照预定术式进行保胆手术108例,保胆成功率为98.2%,2例顺利中转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组104例中顺利完成手术95例,手术成功率为91.3%,9例中转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微创保胆手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转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经过术前和术中的严格筛选,胆囊结石、息肉等良性病变行微创保胆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是值得推广的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

  • 去骨瓣减压联合硬膜扩大缝合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

    作者:张秀卿;张涛;金晓;连烨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8例,死亡4例,在随访的14例患者中9例恢复满意.结论 去骨瓣减压联合硬膜扩大缝合术不仅可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预后.对高度怀疑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时行MRI检查,以便得到更积极的治疗.

  • 纵隔淋巴结结核侵犯食管8例临床分析

    作者:崔新征;张清勇;杨鲲鹏;吉庆春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结核侵犯食管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纵隔淋巴结核侵犯食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43~65岁,病程30d~1年,临床表现依次为:吞咽困难1例,进食哽噎感7例,胸痛2例.所有患者无其他部位结核证据.行内窥镜检查示:5例外压性改变,局限性管腔狭窄1例,此6例考虑为食管平滑肌瘤未取活检;溃疡型2例,取病理检查为慢性炎症,未能确诊为结核性病变.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食管平滑肌瘤6例,食管癌2例.术前误诊8例:食管平滑肌瘤6例,食管癌2例.手术治疗8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6例,术中冰冻病理示:淋巴结结核;2例行纵隔淋巴结清扫+食管结核切除并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术中冰冻病理示:结核性溃疡.术后所有患者行正规抗结核治疗1年.结果 8例全部治愈.随访1~10年均无吞咽困难或结核复发.结论 纵隔淋巴结核发病率低,而且纵隔淋巴结核逐渐长大压迫食管并向食管侵犯者非常罕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和内窥镜检查均难以确诊,很难与食管癌和食管良性肿瘤鉴别.当术前未能确诊,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时,应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长期生存质量优良.

  • 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兵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择期手术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临床效果均较满意,其中70例患者经胆囊颈管取石成功,30例患者经胆总管取石成功,手术平均时间为(92.1±13.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5.4±11.1)ml,平均住院时间为(7.5±1.3)d,无切口感染,无胆瘘、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治疗结石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咪达唑仑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清醒镇静患者遗忘作用的比较分析

    作者:周冠同;黄梅英;陈新妹;温清娴;李金波;吴开华

    目的 比较咪达唑仑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清醒镇静患者遗忘作用的差异.方法 选择120例硬膜外麻醉下择期行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对照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用OAA/S评分标准评定镇静深度,并记录.记录用药后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HR)、心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SBP、DBP、HR 、RR 、Sp02平稳,对照组静脉注射后l~5 min HR明显加快(P<0.05),10~20 min恢复;其余观察时点患者SBP、DBP、RR均平稳.SpO2术中均介于95%~100%;OAA/S评分由4分退至2分,镇静深度逐渐加深,遗忘率逐渐上升.两组0AA/S评分2~3分者分别为93.3%和65.0%,完全遗忘率分别为91.7%和25.0%,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咪达唑仑与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时均具有顺行性遗忘作用,但丙泊酚要在镇静较深度时才具有这种效果,而咪达唑仑则在较浅的镇静深度就具有顺行性遗忘作用.

  •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

    作者:吴继营;李水薇;谢翠芳;刘贤团

    目的 总结应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0年10月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18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创伤小,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是有效的首选微创手术.

  • 草木犀流浸液片间歇给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淑权

    目的 对草木犀流浸液片间歇给药联合运动疗法、美洛昔康分散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实验指标进行观察.方法 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应用草木犀流浸液片间歇给药联合运动疗法进行观察治疗,对照组应用美洛昔康分散片进行对照治疗.治疗90 d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实验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的总疗效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实验指标的参数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草木犀流浸液片间歇给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与美洛昔康分散片的疗效相似,且未见不良反应.

  • 食管次全切除回结肠代食管术治疗早中期食管癌疗效分析

    作者:路培法;孙俊峰;王强;程学飞;郑晓勇;孙作永

    目的 探讨食管次全切除回结肠代食管颈部吻合术治疗早中期食管癌的临床经验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至2009年间151例早中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食管次全切除回结肠代食管经胸骨后路颈部吻合术.术后TNM分期,1期39例,Ⅱa期86例,Ⅱb期26例.其中上胸段13例,中胸段95例,下胸段43例.结果 术后颈部吻合口瘘9例(6.0%),喉返神经损伤7例(4.6%),颈部吻合口狭窄11例(7.3%),肺部感染5例(3.3%),死亡3例(2.0%).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2%.135例获随访1~15年,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5%、46.3%、26.7%.患者术后均恢复日常饮食习惯,生活质量满意,能从事一般工作及体力劳动.结论 食管次全切除回结肠代食管经胸骨后路颈部吻合术治疗早、中期食管癌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术后生活质量,提高外科技术,可显著降低结肠代食管术的并发症发生率.

  • 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脑外伤大鼠脑水肿组织中的表达及高压氧对其影响的研究

    作者:何俊德;谢泽宇;陈葆;瞿文军

    目的 探讨脑外伤大鼠脑水肿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不同时间窗高压氧(HBO)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液压冲击脑外伤模型组(B组)、液压冲击脑外伤模型+常规治疗组(C组)、液压冲击脑外伤模型+常规治疗+ HBO 治疗组(D组),每组24只:D组模型建立后根据进行HBO治疗的时间点(3、12、24、72 h),分为4亚组(D-3 h组、D-12 h组、D-24h组和D-72 h组,每亚组6只),其中B、C、D组分别按照采用大鼠侧位液压冲击构建脑损伤动物模型后进行不同治疗.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脑组织中IL-1β和TNF-a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IL-1β3和TNF-α 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方面A组<D-3 h组<D-12 h组<D-24 h组<D-72 b组<C组<B组(P均< 0.05).结论 IL-1β和TNF-α与脑外伤大鼠脑水肿组织的形成密切相关,HBO可以下调IL-β3和TNF-α的表达,减轻脑水肿,从而改善颅脑损伤大鼠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高压氧治疗的时间宜尽早实施.

  • 三种子宫切除术式120例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栗凤霞

    目的 探讨开腹子宫切除术(TAH)、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三种子宫切除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12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中子宫肌瘤82例,子宫腺肌病38例,分为三组:CISH组36例,LAVH组34例,TAH组50例,对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LAVH、CISH组手术时间较TAH组明显延长,术中出血较TAH组.明显减少,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日较TAH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SH和LAVH较TAH具有损伤少、恢复快的特点,是有效的子宫切除方式.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为华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58例胃癌(包括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组织手术切除标本的VEGF、MMP-9和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VEGF、MMP-9和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且其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MMP-9和PCNA在胃癌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预测胃癌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 寰枢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寰枢关节不稳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作者:廉克强;王利民

    目的 研究寰枢关节不稳与寰枢关节骨性关节炎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已筛选的82例寰枢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X线、CT和MRI等影像学资料,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寰枢关节不稳的情况,并与同期82例无寰枢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寰枢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15例存在寰枢关节不稳(18.29%),对照组中3例存在寰枢关节不稳(3.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寰枢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寰枢关节不稳倾向,寰枢关节骨性关节炎可能在寰枢关节不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108例

    作者:李苑瑛;薛慧梅

    目的 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黏膜下子宫肌瘤并评价该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因异常子宫出血和不孕经宫腔镜和B超检查确诊为黏膜下子宫肌瘤108例患者,其中子宫黏膜下肌瘤中0型79例,l型29例,接受宫腔镜电切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8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切除肌瘤23~165 g,术前B超测量肌瘤大直径65mm.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满意率为100%(本组均为0型和I型).其中46例有生育要求者,19例妊娠,7例已分娩.结论 宫腔镜手术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佳选择,正确选择病例,提高手术操作技巧,B超全程监测,是保证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关键措施.

  • 睾丸扭转临床分析

    作者:顾燕青;包卫东

    目的 探讨睾丸扭转的诊治.方法 回顾收治的30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经手术证实诊断术中行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23例;睾丸切除7例.结论 睾丸扭转治疗目的是挽救睾丸,其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手术.

    关键词: 睾丸扭转 诊断 治疗
  • 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作者:杨勇坡

    目的 探讨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方法 将80例胸外科抢救心跳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50例,施行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B组30例,施行胸外按压.比较两组之间初期恢复自主循环、初期复苏成功及24h生存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胸外按压的结果相比,初期恢复自主循环、初期复苏成功、24 h生存比例,A组分别是:62.0%、60.0%、40.0%;B组分别是:76.7%、70.0%、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影响胸外按压的时间<10s,B组影响胸外按压的时间>10s.结论 胸外科心跳骤停的患者采用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方式进行治疗,比先前采用的胸外按压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氟比洛芬酯复合吗啡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新华;张媛园;葛春林

    目的 比较氟比洛芬酯复合吗啡术后镇痛与单纯吗啡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骨科和妇科手术结束时及术后12 h,69例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或51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同时应用吗啡进行自控静脉镇痛.观察术后吗啡用量、疼痛强度、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氟比洛芬酯组术后12 h和24 h吗啡用量减少(分别平均减少41.3%和47.2%),VAS评分降低,镇痛满意度明显提高,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2次/d,可安全地减少吗啡用量,提高术后镇痛质量.

  •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

    作者:左明霞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组:靶控输注组,S组:手控给药组,每组30例.结果 T组麻醉效果优于S组;T组苏醒时间短于S组;T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S组(P<0.05).结论 在纤维胃镜检查中采用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异丙酚,费用低、不良反应少,苏醒迅速,安全有效.

  • 右美托咪啶辅助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师爱青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辅助颈丛神经阻滞行甲状腺手术的可能性.方法 60例择期行甲状腺腺瘤摘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A组(芬氯合剂组)在颈丛神经阻滞后缓慢静脉注射芬氟合剂(氟哌利多2.5mg+芬太尼0.05mg);B组(右美托咪啶组)在观察组,颈丛神经阻滞后先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啶1μg/ks(超过10min)再从0.2μg/(kg·h)的速度起维持至手术缝皮.观察两组在术中Ramsay镇静评分、VAS镇痛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 B组患者镇静及镇痛优于对照组,在处理腺瘤及缝皮时患者的SBP、DBP、HR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辅助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血压、心率平稳;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好,能够增加患者的配合程度,且无呼吸抑制,可安全使用.

  • 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光辉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ASA Ⅰ或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A组和B组于气管插管后分别静脉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h)和生理盐水0.25 ml/(kg·h)对照.两组均以丙泊酚泵注维持麻醉.记录患者入室及切皮和拔管时的血压、心率以及术中维持麻醉时的丙泊酚用量和拔除导管的时间.结果 与入室时比较,切皮时和拔管时B组血压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增快(P<0.05).A组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A组术后烦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苏醒迅速而完全.

  • 经阴道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作者:王青富;丁星

    目的 探讨经阴道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TVT-O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术后尿失禁得到控制,平均手术时间30 min,平均出血量20 ml,1例有暂时性尿失禁,未特殊处理,随访3个月尿失禁症状消失.结论 TVT-O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女性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安全有效的方法.

  • 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44例

    作者:吴仁植;朱锦智;贾庆波

    精索静脉曲张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采用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对44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年龄18~59岁.病程4个月~5年.其中单侧36例,双侧8例;临床按精索静脉曲张程度分为3度,轻度16例,中度22例,重度6例.主要症状为阴囊坠胀不适、疼痛、不育等,查体在阴囊内可触及曲张的血管团,平卧时消失或减轻.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并同时行腹部B超检查,除外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

  • S拉钩辅助胎头娩出预防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的临床效果

    作者:钱桂云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2003年2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做剖宫产术的患者2386例.其中538例存在胎头娩出困难,按随机量表法分为两组,A组267例使用S拉钩辅助胎头娩出,B组271例徒手牵拉及扩大切口娩出.结果 A组的子宫切口撕裂率3.74%,较B组17.71%显著减低,A组胎儿娩出时间短于B组,A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B组,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A组较B组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用“S”拉钩辅助胎头娩出困难娩胎头,能有效避免子宫切口撕裂,缩短娩胎时间,减少母婴并发症.

  •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67例麻醉探讨

    作者:彭程;丁颖慧

    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是创伤外科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手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惟一措施,由于病情的复杂和凶险,麻醉处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死亡率.所以如何尽快进行有效的抗休克治疗,以及选择安全、快捷的麻醉方法至关重要.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自2006年至今,处理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7例,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 食道癌术后并发自发性气胸的原因分析

    作者:顾文亮;晋鹏;李建华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食管癌治疗的首选方法.随着手术技术的完善和手术器械的改进,术后各种并发症逐渐减少,食管癌术后并发气胸更为少见,但是气胸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急,多数较凶险,可造成术后患者气体交换不足,常需及时处理.本文对近几年在临床工作中出现的类似病例总结如下:

  • 腰-硬联合阻滞穿刺中无脑脊液流出的原因分析

    作者:胡泊;徐力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阻滞穿刺中无脑脊液流出的原因.方法 对1120例腰麻穿刺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腰-硬联合阻滞穿刺时选择第2~3腰椎、第3~4腰椎、第4~5腰椎三个棘间隙穿刺.硬膜外麻醉(EA)采用硬膜外穿刺针穿刺成功,进入硬膜外间隙后退出针芯插入腰穿针行腰麻(SA),腰穿针向前推进,直至出现典型穿破硬脊膜的落空感.拔出脊麻针的针芯,见有脑脊液顺畅流出,见脑脊液流出注入0.5%罗派卡因液1.5~2.0ml.结果 1120例手术患者中,脑脊液流出者1000例(89.3%);无脑脊液流出者120例(10.7%).在这120例患者中,98例经调整见脑脊液流出注入脊麻针;穿刺针调整无效,无脑脊液流出改硬膜外阻滞患者17例,另外5例,穿刺针确定在硬膜外腔后,穿刺针有明显刺穿硬膜的感觉,经调整仍无脑脊液流出,确定在蛛网膜下腔,亦注入全量脊麻药麻醉起效慢,效果欠佳,又经硬外腔给予2%利多卡因3~5ml,麻醉效果完善.穿刺体位、穿刺操作与无脑脊液流出有密切关系.结论 穿刺体位规范、穿刺操作仔细,可提高麻醉成功率.

  • 胃癌D2根治术20例临床分析

    作者:姚毅明

    目的 探讨胃癌D2根治术的方法及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例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7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例,全胃根治术6例.平均清扫淋巴结(21.8±6.9)个;近端切缘与肿瘤平均距离(6.1±2.4)cm;远端切缘与肿瘤平均距离(6.0±1.8)cm.平均手术时间(159±67)min,平均切口长度(25±3)cm,术后住院时间(15.6±1.8)d.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胃癌D2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效果较好.

    关键词: 胃癌 根治术 分析
  • 胸段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诊治

    作者:赵富周;杨鲲鹏

    食管癌手术后并发乳糜胸发病率为0.4%~2.6%[1].2005年8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共收治食管癌手术后发生乳糜胸患者16例,12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4~76岁,平均58.5岁.均为经左胸后外侧单切口,弓上食管胃吻合13例,弓下吻合3例.乳糜胸多发生在术后第2~7天.本组患者中每日胸腔引流液<1000ml 10例,≥1000ml 6例.每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出现纵隔移位、脉率加快、血压下降,患侧呼吸音降低、叩诊浊音.从胸腔引流管可引出大量液体,术后早期胸液多呈血性、淡红或淡黄色.胸液乳糜试验是诊断乳糜胸的主要实验室依据[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乳糜胸:显微镜下发现大量脂肪颗粒;脂肪含量高于血浆,胆固醇与甘油三酯之比<1,蛋白的含量低于血浆的一半.

  • 难治性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作者:樊长河;张中喜;马建琦

    目的 探讨难治性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IHS持续性黄疸患儿进行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中胆道造影证实为IHS后,留置胆囊造瘘管,术后每天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进行胆道冲洗及激素序贯治疗,并辅以中药治疗.结果 10例IHS患儿有1例黄疸未消退,黄疸消退率为90.0%,2年生存率为90.0%.结论 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的难治性;婴儿IHS持续性黄疸的患儿早期手术探查行胆道冲洗结合激素、中药治疗可快速清除胆汁淤积,消除黄疸,改善肝脏和胆管炎性反应,提高疗效.

  • 新式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128例临床分析

    作者:朱丽叶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的相关因素和预防对策.方法 对128例新式剖宫产胎头娩出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胎头娩出困难患者中,胎头高浮53例,占41.3%,麻醉不满意27例,占21.1%,胎头深嵌22例,占17.2%,腹部切口或子宫切口过小9例,占7.0%,子宫切口位置选择不当3例,占2.3%,术者经验不足9例,占7.0%,产妇腹壁肥厚5例,占3.9%.结论 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是关键,术前全面详细检查产妇及胎儿情况,充分估计各种娩头困难的原因和熟悉其处理方法,正确把握剖宫产的时机,合理选择手术切口,满意的麻醉与娴熟的手术技巧能有效避免取头困难.

  • 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剥离-骨折外移术治疗鼻慢性疾病

    作者:李银元

    鼻慢性疾病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自2008年9月,云南省鹤庆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经鼻内窥镜下下鼻甲骨剥离-骨折外移术治疗鼻慢性疾病85例临床分析,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鼻慢性疾病85例,男38例,女47例,18~51岁,平均34.4岁.病程1.2个月~20.4年.临床以鼻塞为主伴溢清水样涕51例,嗅觉减退34例,无一例嗅觉丧失.1.2病例选择标准:①符合慢性肥厚性鼻炎,代偿性下鼻甲肥大,症状较轻的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药物性鼻炎及药物治疗无效者且无分泌性中耳炎,鼾症.②入院后均用1%丁卡因加肾上腺素少许表面麻醉下进行鼻内窥镜检查,无鼻息肉、鼻中隔严重偏曲、鼻腔占位性病变及其他病变可能;行CT水平位扫描,无鼻窦炎、重度下鼻骨增生肥大.③全身情况适合手术.1.3方法:麻醉方法:患者取半坐位,在下鼻甲前直入,沿下鼻甲骨面向后进针、注入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约2ml,用2%丁卡因棉片贴于中鼻道及后端,下鼻甲表面及下鼻道,15min后取出.

  • 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28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侯荣山

    目的 总结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用效果及并发症防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8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行低位或超低位前切除术共28例,其中26例使用吻合器吻合,2例行拖出式手工吻合加保护性回肠造口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7.1%),术后1年随访20例,局部复发1例(5%);无吻合口出血、狭窄等情况发生.结论 低位直肠癌保肛是安全有效的,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直肠全系膜切除及盆腔自主神经的保护,重视吻合口瘘的预防.

  • 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娟;贺海华;马娟

    目的 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将200例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腰硬联合分娩镇痛治疗组(治疗组)和自然分娩组(对照组),每组100例.应用WHO疼痛标准评价镇痛效果比较两组患者产程时间.胎儿出生后Apgar评分,失血量等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腰硬联合阻滞镇痛效果显著(P<0.01)不良反应少,产程时间显著缩短(P<0.01),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降低(P<0.05),胎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具有镇痛快、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 闭孔路径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女性重度压力性尿失禁12例

    作者:李娈英

    目的 探讨闭孔路径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TVT-O手术治疗的12例女性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12例TVT-O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0±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6±5)ml,术后残余尿量合格,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率100%,平均随访11.1个月,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尿道梗阻现象,无一例复发.结论 TVT-O 手术可有效治疗重度压力性尿失禁,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临床分析

    作者:李新民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手术及内镜治疗58例,治愈54例,死亡6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感染性休克1例.结论 恰当的手术时机,尽早的手术探查,选择有效、快捷的的手术方式,是降低其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死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

    作者:曹绍冰;汪利合

    目的 探讨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型28例,从踝关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1~6个月,平均3.2个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优9例,良1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2.14%.结论 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和恢复良好的踝关节功能.

  • 改良开放置鞘气腹法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曹文智;柴满荣;许红兵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改良开放置鞘气腹法建立气腹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027例腹腔镜手术中3026例采用改良开放法置鞘安全建立气腹的成功经验.结果 3027例中3026例成功建立气腹,1例因胃大部切除术后腹腔粘连重,穿过腹膜困难,改为中转开腹.结论 改良开放置鞘气腹法,更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可行.

  • 鼻内镜下鼻腔侧壁切口治疗上颌窦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魏庭文

    目的 观察上颌窦病变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侧壁切口治疗上颌窦癌变的疗效.方法 对85例上颌窦病变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侧壁切口治疗上颌窦病变,随访6~18个月并进行评估.结果 85例上颌窦病变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侧壁切口治疗上颌窦病变全部治愈.结论 该术式视野宽,充分显露整个上颌窦腔,治疗效果确切.

  • 雷奈酸锶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亮;张志敏;郭前进;甄相周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该病通常会影响到全身骨骼,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和骨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OP患者逐渐增多,加强OP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筛选安全、有效、防治OP的药物是必要的.雷奈酸锶(strontium ranelate,SRR)是能刺激成骨细胞形成,又能抑制破骨细胞吸收抗OP的治疗药物,在临床有一定应用前景,简述如下.1 SRR的理化特性SRR由两个稳定的微量元素锶和大分子有机酸雷奈酸(ranelic acid)形成的大分子络合物,化学名为5-[二(羧甲基)氨基]-3-羧甲基-4-氰基-2-噻吩羧酸二锶盐,雷尼酸是强极性的有机酸,无药理活性,但能与二价锶离子形成稳定的鳌合物,其中锶是骨骼的重要的组成部分.SRR以柠檬酸为起始原料,经氧化、酯化、环合和取代反应得到雷奈酸四乙酯,水解后加氯化锶或氢氧化锶成盐,制得成品.人体中大约含有320mg的锶,吸收的锶99%储存在骨组织中,仅0.7%溶解于细胞外液[1].骨组织中的锶与血液中的锶不断进行交换,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人体的锶来源于饮食、水和药物,通过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清和血浆中锶可形成二价阳离子同蛋白结合,不易被代谢.

  • 维生素D预防结肠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翟二涛;张谢夫;赵春临;刘涛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4位,病死率居第2位.且在亚洲地区,结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对于如何预防结肠癌发生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Garland等在1980年提出维生素D对于预防和治疗癌症有一定作用.随后对于维生素D预防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多支持其可预防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并可降低其死亡率,改善其预后[1].有研究指出,维持血浆超生理浓度的25(OH)D可减少72%结肠癌的发病率[2].

中国实用医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