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85
  • 国内刊号: 11-9147/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lcys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顾晋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朱晓璐;滕银成

    子宫内膜是一种增生活跃的腔内膜,其代谢速度快、脱落后自我修复能力强,可良好再生.同时,子宫内膜的周期性代谢过程也增加了子宫内膜细胞突变的可能.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20%~30%,是发达国家女性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中,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也位居女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七位[1].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子宫内膜癌正向年轻化发展.子宫内膜癌早期检出率日益增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子宫内膜癌的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据美国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计划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死亡率保持在4.5%左右,5年生存率约为83%[2],癌症的转移是导致子宫内膜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激素治疗、放疗、化疗等[3],然而子宫内膜癌的转移与复发仍时有发生,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理论的提出,为子宫内膜癌转移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线粒体基因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博;韩睿

    近年来,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综合征(maternally inherited diabetes and deafness syndrome,MIDD),即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mitochondrial diabetes mellitus,MDM)已成为糖尿病领域研究热点.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分型报告中将其归类为特殊类型糖尿病.研究发现,0.1%~9.0%的糖尿病患者的线粒体基因发生突变,某些位点的突变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携带者在其一生中发病的可能性接近100.0%[1].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病因上仍可能为一组异质性的群体,线粒体DNA(mtDNA)突变糖尿病可能隐匿其中[2].本文就线粒体基因与糖尿病关系作一综述.

  • 骨性关节炎诊断性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明宇;王文波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慢性肌肉骨骼性疾病,影响大约40%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1].它被认为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逐渐改变受累关节周围所有的组织.OA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终表现为运动功能丧失.其病理改变为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和囊变、骨赘形成和滑膜炎症,其中软骨破坏是OA的起始和重要的事件.

  • 围手术期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婷;王东信

    脑卒中是一种罕见但是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患者可由于脑卒中早期出现的脑水肿、颅内高压而脑死亡,或由于后续出现的误吸、肺炎、代谢紊乱、脓毒血症或心肌梗死而死亡,预后极差.卒中被认为将是到2020年世界范围内致人死亡的第二大因素,同时也是致患者出现远期神经功能残疾的首要因素[1].在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在2.0%~10.0%,而神经外科手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约为2.2%~5.2%[2].多数研究均围绕心脏及神经外科手术进行,对其他手术类型如普外、骨科及泌尿科等手术的研究相对较少.

  • 二尖瓣反流的超声定量评价

    作者:韩玉娜;陈昕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为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病理现象之一,发病率占二尖瓣病变的40%[1-2].MR程度的定量评价对患者的临床决策、是否早期手术及治疗效果的判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心血管造影、核素、磁共振曾是对瓣膜反流进行定量诊断的金标准[4],但由于费用昂贵,操作复杂及有创等缺点,不能作为常规临床检测手段.随着超声仪器性能的发展,尤其是三维超声技术的日趋完善,超声心动图以其方便、快速、廉价、无创等优点成为临床评价MR的首选方法.本文对目前超声评价MR的主要方法及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 基于膈肌电活动的机械通气新模式对人机关系的影响

    作者:龚霄雷;朱丽敏;徐卓明

    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机械通气时,如何为患者提供合适的通气支持,保持良好的人机关系,特别是保留和鼓励患者自主呼吸,是机械通气的一大挑战,也是关系到机械通气应用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传统机械通气技术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机不协调的问题不可避免.1999年Sinderby等[1]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呼吸衰竭时通过神经调节来控制机械通气的报道,标志着利用鼻胃管上的感知电极,监测膈肌电信号(diaphragm electrical activity,EAdi)来提供机械通气这一技术趋于成熟,为改变机械通气的现状提供了一种值得期待的前景.本文旨在通过对关于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的文献回顾,评价这一全新的基于EAdi的机械通气模式,在机械通气时改善人机关系方面的优势.

  • 从卵子形态及胚胎质量选择移植胚胎的研究进展

    作者:章师平;周平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ART)的成功取决于该过程中每个独立步骤发挥其大效能.控制性超排卵、取卵技术及胚胎培养条件的改善确保了较高的受精率和可移植胚胎的数目,然而胚胎质量始终是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选择2~3枚胚胎移植可提高妊娠率,但多胎率明显增加,有报道多胎率高达50%[1],而且母亲及胎儿妊娠期风险增加.因此近年来许多中心开展单胚胎移植技术,希望通过减少胚胎移植数目,降低多胎率.但若不能预测单个胚胎的发育潜能,盲目减少移植胚胎数目,妊娠率必然降低.因此,对胚胎发育潜能的早期、准确预测,选择高发育潜能的胚胎移植可提高妊娠率、种植率,降低多胎率.本文从IVF/ICSI过程中卵母细胞形态(D0)、原核期胚胎(D1)、卵裂期胚胎(D2、D3)和囊胚期胚胎(D5)形态学评分进行综述.

  • 生物材料用于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

    作者:冯蓓;付炜;王伟;徐志伟

    心血管类疾病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血管重建在临床外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球每年大约60万人需要各种心血管外科手术,大多数需要合适的血管移植物[1].自1952年Voorhees等[2]首次研制成功维纶人造血管,并于次年用于临床取得成功以来,人们陆续开发出各种材料、多种成型方法的人造血管.

  • 鲍曼不动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陈冲;杨旭;黄惟巍;姚宇峰

    近年来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感染性疾病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抗生素的强大压力下,医院内产生大量的耐药菌株,这些耐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抗生素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不动杆菌是近年来院内感染中增长较快的菌种,其中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目前院内感染为常见的重要耐药菌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地均报道了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院内感染及流行[1-7].

  • 圆锥动脉干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黄晓旻;张海波

    先天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儿童先天性畸形之一,我国活产儿中患病率是3‰~8‰[1].而其中圆锥动脉干畸形(conotruncal malformation)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4~1/3,约占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70%[2].圆锥动脉干畸形造成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病情相对较重,预后相对较差,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圆锥动脉干发育异常造成的畸形主要包括: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闭锁以及永存动脉干.随着外科手术技巧以及术后监护技术的日渐成熟,圆锥动脉干畸形所致死亡率和治愈率都有所提高.但对其发生机制和病因的理解仍有局限,其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目前认为,圆锥动脉干畸形所致的先天性心脏病,多数是由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共同造成.环境因素包括:暴露于维生素A、视黄醇、烟酸以及视黄醇受体.另外包括除草醚、空气污染、氯化烃以及杀虫剂等都已经有相关报道证明与流出道畸形的形成有关[3].近几年,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圆锥动脉干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巨大的关注并且进展迅速.本文就近年来研究的较为成熟和热点的几个候选基因作一综述.

  • 复方血栓通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作者:杜军辉;孙宏志;成静

    复方血栓通是由三七、丹参、黄芪、玄参组成的中药制剂.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复方血栓通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治疗中的有效性,但对其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学者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证实了复方血栓通胶囊可通过抗氧化损伤、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上调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的表达、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等多条途径起到对DR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DR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 细胞片技术的应用现状

    作者:刘珍伶;付炜;王伟;张海波

    组织工程的概念先是由化学家Langer及外科医师Vacantil在1980年代后期提出[1].组织工程主要研究组织和器官的再生与形成,利用工程学与生物科学的原理及应用,在一个类似组织与器官形状的生物材料中种入细胞,使细胞在材料上生长成新的组织与器官,以供修复人体的组织缺损.近年来已经通过组织工程方法获得了许多种类的组织[2],例如软骨[3]、心瓣膜[4]和血管[5]等用于修复相应组织、器官.然而,传统组织工程方法仍存在诸多缺点,包括材料在生物体内降解引起的炎症反应[6-7]、细胞附着于材料上的低效性[8]及无法控制的细胞-生物材料间交互作用[9]等,限制了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为了更好地解决材料与组织生物相容性的问题,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的Yamato与Okano教授等提出细胞片技术(cell sheet technology,CST)的方法[10-12].细胞片技术将细胞在特殊培养皿培养,获取的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蛋白水解酶,可生成具有天然的细胞外间质的完整细胞片.

  • 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MRI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素贞;朱铭;李奋

    先天性心脏畸形(congenital cardiac anomalies,CCA)是常见的一种先天畸形,发病率在活产新生儿中高达9‰[1-2],许多CCA由于胎儿出生后即死亡或在宫内死亡,因此胎儿期许多CCA在出生后是见不到的,成为胎儿期特定的心脏畸形.早期明确诊断这些CCA,能为这些胎儿的产前处理方式或出生后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降低这些胎儿出生后的死亡率.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是胎儿心脏检查的主要手段,随着胎儿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发展,MRI开始应用于胎儿心脏结构及相关CCA的检查[3-5].本文就MRI在胎儿心脏系统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 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张明杰;徐卓明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是指静息状态下心导管测量平均肺动脉压力(mean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mPAP)≥25 mm Hg,同时伴有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15 mm Hg,跨肺压(transpulmonary gradient,TPG)>12 mm Hg.文献报道5%~10%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PAH,而4%的患者会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即肺动脉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动脉压力[1-3].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重度PAH的患者,肺动脉压力的高低不能完全反映肺血管的病变程度,因此,临床上难以客观评价肺血管的病变程度并预测术后PAH是否可逆[4].在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这部分患者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基于患者心脏超声和(或)心导管资料的内外科医师的讨论结果,因此各个中心对先天性心脏病重度PAH患者手术指征的评估标准存在争议[5].本文综述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临床评估肺动脉高压的手段、手术争议、治疗后手术、血浆标记物等几个方面阐述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指征的确定.

  • 组织工程软骨构建种子细胞来源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川培;郑景浩;付炜

    耳、鼻、喉、气管及关节等部位均主要由软骨构成,由于软骨自愈能力欠佳,使得各种原因引起软骨缺损的修复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的一大难题.如应用异体软骨组织和人工组织代用品存在着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自体软骨组织移植则必须以牺牲人体正常组织为代价,具有一定创伤性且来源有限.组织工程软骨构建的出现有望解决上述问题.而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是软骨构建的关键,本文就组织工程软骨构建中种子细胞的来源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脊柱肿瘤动脉栓塞

    作者:乔智红;贾宁阳

    脊柱肿瘤经常引发脊柱不稳、疼痛,有倾向恶化和顽固难治的神经并发症,如:神经根和脊髓压迫,麻痹,感觉异常,性功能障碍,大小便失控;脊柱肿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功能[1-2].据估计,2000年全球癌症的发病率为100万人,而且有增加趋势,到2020年将接近150万,脊柱是常见的骨转移部位,10%的肿瘤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发生脊柱转移;脊柱原发肿瘤少于继发肿瘤[3-4].

  • Th17细胞和Treg细胞与变态反应性气道疾病

    作者:张杨;甄宏韬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哮喘和遗传性过敏症,都是由于免疫反应失调所引起的.从发现IL-17细胞因子家族以来,通过对IL-23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的研究,证实了Th17是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产生IL-17细胞因子.IL-17促进趋化因子、促炎细胞因子和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并刺激炎症反应及中性粒细胞趋化.

  • 高血糖及降糖治疗对冠心病的影响

    作者:苏文;陈晖;李虹伟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独立危险因素,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Ⅲ)提出了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1].而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则是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卒中等在内的一系列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近期的大量临床研究更是发现,包括应激性高血糖在内的各种糖代谢异常都直接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作者:丘美兰;陈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多器官或多系统病变和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传统的治疗方案,如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虽能有效提高SLE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但部分患者仍然复发,部分患者治疗无效,这类SLE被称为难治性SLE,而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不良反应大,骨髓抑制和感染的发生率高.SLE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近10年来大量实验与临床证据显示干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MSC)、[脐带血MSC(UC-MSC)或其他来源的MSC]具有显著的组织与细胞修复、抗纤维化、免疫抑制与免疫调节功能.MSC在治疗SLE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理论上MSC的生物学作用可用于治疗SLE.

  • 低剂量CT研究进展及其在儿童心血管和气道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欧阳荣珍;钟玉敏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CT的概念被提出后,CT在全世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给人类疾病的诊断带来了福音.然而,随着大家对辐射危害认识的加深,CT所伴随的辐射问题也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相比于成人,儿童具有对辐射敏感性更强及平均期望寿命更长等特点[1],低剂量CT在儿童检查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低剂量CT的提出背景、近年研究进展及其在儿童心血管和气道病变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 心脏传导系统的发生与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浩;付炜;徐志伟

    心脏传导系统(CCS)是由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组成,它担负着心脏起搏和传导冲动的功能,保证心房心室协同收缩.因此心脏传导阻滞,特别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除了安装人工起搏器外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日益发展及临床患者的迫切需要,CCS损伤修复的研究也逐步铺展开来.组织工程技术包括种子细胞、材料以及构建方法三个方面,然而对于组织工程构建CCS为重要也为棘手的是种子细胞的来源和获取.由于CCS在人体中为心脏特有,终极分化,无扩增能力,体内含量稀少,获取也困难,故无法利用自身CCS细胞来构建组织工程传导束.所以选择替代的种子细胞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这一难点,学者们展开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众所周知,利用干细胞或者前体细胞,通过一定的方法诱导分化到需要的成熟细胞,是目前组织工程获取种子细胞的重要手段和研究热点.我们要想通过干细胞来分化诱导到传导细胞,首先必须了解CCS细胞的胚胎起源、发育与调节机制.本文就目前为止相关CCS细胞的研究和进展作简要综述.

  • 艾滋病所致的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研究进展

    作者:李嘉姝;聂莹雪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是一种亚急性致死性脱髓鞘性疾病,是由JC病毒(John Cunningham virus,JC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ML常见于HIV-1感染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AIDS),又称为艾滋病.目前大约79%的PML患者合并有AIDS,而约2%~5%的HIV感染者可发生PML,且此比例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广泛应用后并未显著下降,PML的死亡率仍是其他AIDS相关疾病的10倍[1].PML合并AIDS的患者中13%合并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5%发生于器官移植之后,3%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有关[2].因此,PML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本篇综述就HIV-1相关性PML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

  • 上颌骨前牵引的三维有限元研究进展

    作者:席兰兰;李涛;王旭霞;张君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约有21%的患者是由于上颌后缩而下颌发育基本正常.临床上常用口外上颌骨前方牵引器来矫治替牙期或乳牙期上颌骨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前牙反牙合[1].有临床研究发现经过8~12个月的上颌骨前方牵引矫治,上颌骨可以向前获得约2~4 mm的距离[2].上颌骨前方牵引矫治器通常利用额、颏、枕等部位作为支抗,施力与上颌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重力的牵引,影响颅面骨缝的改建,刺激上颌骨矢状和垂直向的生长,从而达到矫正上颌发育不足的目的[3].

  • 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海;张喜才;潘华;许丽江;左海强;余晓栋

    目的比较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03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男64例,女39例,平均年龄36.2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8例,旋后内收型26例,旋前外展型23例,旋前外旋型16例.其中51例采用急诊手术治疗,52例采用择期手术治疗.结果 10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6.5个月.急诊手术组与择期手术组在手术操作时间、住院天数、治疗费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组骨折解剖复位49例(96.1%),择期手术组骨折解剖复位42例(80.8%),两组患者骨折解剖复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出现情况,急诊手术组5例(9.8%),择期手术组14例(26.9%),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与择期手术相比,实施急诊手术可缩短病程、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果.

  • 奥氮平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新;王雷

    目的评估奥氮平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疗效.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在化疗前30 min给予静脉滴注昂丹司琼8 mg,研究组自化疗第1天早晨开始口服奥氮平10 mg,连用8 d.观察两组患者CINV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急性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20/60)和55.00%(3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23.33%(14/60)和46.67%(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奥氮平对于预防CINV具有较好的疗效.

  • 阴道前壁补片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前和中盆腔脱垂的临床研究

    作者:曲路芸;王彦;王文双;丛江琳

    目的探讨阴道前壁补片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前、中盆腔脱垂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烟台毓璜顶医院妇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以前、中盆腔联合缺陷为主的患者31例,实施阴道前壁补片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其中改良Gynemesh聚丙烯补片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12例;Prolift系统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10例;Prosima系统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9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客观评价指标POP-Q测量值及主观评价指标PFIQ-7评分进行中短期疗效分析.结果 12例采用改良前壁Gynemesh聚丙烯补片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的手术时间80~150 min,平均(115.2±23.9)min,术中出血50~350 ml,平均(121.7±91.4)ml.10例采用前壁Prolift盆底重建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的手术时间70~150 min,平均(90.4±24.3)min,术中出血20~100 ml,平均(70.0±28.2)ml.9例前壁Prosima盆底修复系统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的手术时间55~120 min,平均(87.7±22.3)min,术中出血20~100 ml,平均(58.9±28.5)ml.所有患者术后尿管留置时间1~3 d,平均(1.9±0.6)d;术后疼痛NRS评分0~8分,平均(2.9±2.2)分;住院天数6~17 d,平均(9.1±2.2)d.除1例患者术后4个月因内科疾患去世以外,其余患者均按期随访,随访率96.8%.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2~29个月).术后客观治愈率为96.8%.出现网片外露1例;新发压力性尿失禁1例.术后1年PFIQ-7评分由术前的(105.2±10.6)分降至(14.9±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前壁补片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前中盆腔的联合缺陷中短期疗效肯定,能显著改善脱垂患者的脱垂症状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远期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仍有待继续积累病例并进一步随访观察.

  • 前列腺癌患者的骨转移进展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的研究

    作者:任江林;郭淑丽;田永芳;王洪丽

    目的探讨分析前列腺癌患者的骨转移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04例前列腺癌患者用SPECT进行全身核素骨显像,骨转移程度据Soloway标准分为四级(Ⅰ、Ⅱ、Ⅲ、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白细胞介素-6(IL-6)和骨钙素(BGP)的含量.结果 前列腺癌骨转移Ⅲ和Ⅳ级患者CD3+T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Ⅰ和Ⅱ级患者,且Ⅲ级<Ⅱ级<Ⅰ级,而对CD4+T和CD8+T的水平则Ⅱ、Ⅲ、Ⅳ级患者明显低于Ⅰ级患者,且Ⅳ级患者明显低于Ⅱ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级别的增加,血清T-PSA、F-PSA、BGP、IL-6水平明显升高,Ⅲ和Ⅳ级明显高于Ⅰ和Ⅱ级患者,且TPSA水平逐级升高,IL-6水平Ⅳ级大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反映骨转移病情进展指标(即T-PSA、F-PSA、BGP和IL-6水平)的升高,前列腺癌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也会明显降低,监测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对疾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气管镜介入治疗在六例儿童气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中的应用

    作者:张志丽;王洪武;张楠;李冬妹

    目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临床上少见,本文总结6例儿童气道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探讨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6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探讨其临床特征、胸CT及气管镜表现.结果 患儿发病年龄2~9岁,中位年龄5.3岁.可出现咳嗽、气促、痰中带血等症状.胸CT示气道内类圆形肿物,左主支气管3例,左上叶开口、右中间段支气管、气管各1例.其中肺不张5例.采用气管镜下氩等离子体凝固和CO2冷冻等治疗后,1例肿瘤残存在肺内,建议手术治疗.1例2个月后肿瘤复发,1例4个月后复发失访,另3例分别随访6个月、13个月、14个月无复发.结论 对于儿童气道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在临床上采用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海波;潘燕军;董卫;王顺民;徐志伟

    目的回顾性总结42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儿手术治疗的效果及经验.方法 单纯狭窄13例,伴中至重度反流2例,伴其他心内畸形27例.行主动脉瓣交界切开术28例,主动脉瓣成形术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Ross手术1例,Ross-Konno手术1例,Konno+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2~55个月),评估心功能情况、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及瓣膜反流程度.结果 死亡2例,存活患儿术后心功能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9.1±10.3)%,缩短分数(FS)(37.8±8.9)%.术后跨瓣压差较术前降低(36.2±18.3)mm Hg(P<0.001),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分别为无或轻微8例,轻度18例,中度6例,重度1例.再手术1例,为主动脉瓣交界切开术后因重度反流改行Ross-Konno手术.结论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患儿如主动脉瓣无明显反流,可以行主动脉瓣交界切开术或瓣膜成形术,如果主动脉瓣反流中度以上,则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年龄、体重等情况选择Ross手术或主动脉瓣换瓣等手术方式.

  • 外源性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对兔Oddi括约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国星奇;田雨;吴硕东;谢斌

    目的研究外源性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兔Oddi括约肌(SO)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分离培养Oddi括约肌细胞,用TUNEL染色、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测定SNP对括约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1)TUNEL染色SNP处理后的SO细胞凋亡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增加.(2)MTT法测定0.1 mmol/L、0.5 mmol/L、1.0 mmol/L、2.0 mmol/L SNP处理的SO细胞生长抑制率[(27.05±5.03)%、(51.75±4.45)%、(69.59±5.27)%、(94.93±4.2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流式细胞术测定加入SNP组的SO细胞凋亡率[(50.95±2.36)%、(61.38±1.21)%、(65.32±1.19)%、(73.40±3.06)%]显著高于对照组[(3.25±0.46)%,P<0.05].结论 外源性NO供体SNP可诱导SO细胞凋亡,其可能是SNP降低SO压力的机制之一.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其对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骨桥蛋白的影响

    作者:明志兵;丁文彬;袁瑞凡;金杰

    目的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并监测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骨桥蛋白(OPN)的动态变化.方法 治疗组20例为TACE联合重组人内皮抑素经动脉灌注,对照组20例为单纯TACE,所有患者检测治疗前1天及术后1、3、7、30、60 d的血浆MMP-9、OPN浓度,并观察肿瘤控制情况.结果治疗组疾病控制率(D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8),治疗组在术后3、7、30 d血浆MMP-9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术后7、30、60 d的血浆OPN浓度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内皮抑素联合TACE治疗肝癌疗效确切,肿瘤新生血管、血浆MMP-9、OPN水平得到明显抑制,减少肿瘤复发及转移机会,值得临床推广.

  • 双醋瑞因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家永;郭进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联合双醋瑞因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将8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40例)采用透明质酸钠联合双醋瑞因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连续用药12周后,观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静息痛、20 m步行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度,两组间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治疗方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均有一定疗效,但透明质酸钠联合双醋瑞因更有优越性.

  • 第四脑室肿瘤的入路探讨及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王辉;李文胜;叶卓鹏;粱朝峰;龚瑾;罗伦;陈川;郭英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22例第四脑室肿瘤分别于显微镜下采用小脑蚓部切开(4例)、小脑延髓裂膜髓帆入路(16例)、联合入路(2例)显露第四脑室,将病变切除,缝合硬膜,骨瓣复位.结果 本组病变全切除20例(91%),次全切除2例(9%),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15例患者获得随访1~48个月,均生活、学习良好,随访期内3例复发.结论 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术中良好的显微技巧、恰当的切除程度是影响第四脑室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研究

    作者:赵书平;秦霞;姜梅杰

    目的调查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我院院内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表达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用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的药敏情况.PCR方法检测armA和rmtB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结果 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0株armA基因阳性,未检出rmtB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携带率为87%(40/46).结论 我院院内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携带率很高,可能与氨基糖苷类耐药有关.

  • 地佐辛与曲马朵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开胸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比较

    作者:李文辉;赵翔;钟和英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曲马朵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开胸手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60例择期全麻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手术后随机分为两组:D组为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T组为曲马朵联合舒芬太尼组,每组30例,分别施行静脉自控镇痛术(PCIA).观察并记录患者拔管后1 h、2 h、6 h、12 h、24 h、48 h的数字模拟评分(NRS)、舒适度评分(BCS)和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术后6 h和12 h的时间点,D组患者BCS评分高于T组(P<0.05);两组的NRS及Ramsay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D组发生率低于T组(P<0.05).结论 地佐辛与曲马朵分别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开胸术后静脉镇痛都可获得满意效果,但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舒适度更高.

  • 弹力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沈萍;郭林林;徐卓明

    目的运用弹力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研究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建立分流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幼猪模型,制作成病理标本,运用弹力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显示肺动脉高压时血管壁弹力纤维的变化与血管平滑肌的增生情况.结果 肺动脉高压时,在肺动脉的大小分支均可出现明显的血管病变,小动脉及细动脉内膜平滑肌层增厚,内膜纤维增生,血管腔变狭窄.结论 建立分流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幼猪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而弹力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为肺高压的研究提供病理学依据.

  • 卡泊芬净治疗儿童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王玲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儿童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真菌感染的血液病患儿,给予静脉滴注卡泊芬净,第1天单次70 mg/m2负荷剂量(日实际剂量不超过 70 mg),之后给予每天50 mg/m2(日实际剂量不超过70 mg),疗程4~36 d,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和肺影像学变化判断疗效.结果 确诊3例为血源感染,临床诊断25例、拟诊7例均为肺部感染,治疗总有效率71.43%;有效组疗程为(17.80±6.97)d,无效组疗程(10.40±5.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先/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84%,高于目标/挽救治疗组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10 d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卡泊芬净治疗儿童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抢先治疗能提高疗效.

  • 帕瑞昔布钠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评价

    作者:岳红;郝建华;苏小军;李平;刘甦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46例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5 min予以静脉缓慢推注10 ml生理盐水和10 ml生理盐水+40 mg帕瑞昔布钠,之后两组患者均予以0.2 mg/kg丙泊酚、0.05 mg/kg咪达唑仑、0.1 mg/kg维库溴铵、2 μg/kg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和均予以丙泊酚5 mg·kg-1·h-1,瑞芬太尼0.25 μg·kg-1·min-1进行麻醉维持.对两组患者术后0、2、4、6、8、12、24 h的NRS评分、记录点的生命体征及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0、2、4、6、8、12、24 h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气管导管拔除前(T2)、拔管时(T3)、拔管后15 min(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T1时(P<0.05);而观察组T2、T3、T4时的HR、MAP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的记录点水平(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8.2%)显著低于对照组(2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 机械通气潮气量变化对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双向腔肺吻合术后脑血流的影响

    作者:朱丽敏;徐卓明;龚霄雷;韩露;蔡小满;李志浩;柳立平;孔英;徐志伟;苏肇伉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BCPA)术后不同潮气量时脑血流的变化,以探究BCPA术后机械通气时改善氧合情况的方法.方法 入选21例功能性单心室BCPA术后早期患儿,以随机顺序进行10 ml/kg(PCV1)和15 ml/kg(PCV2)压力控制通气,分别记录每个步骤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情况.结果 21例完成研究患儿平均月龄为(13.8±10.0)个月,平均体重为(8.0±2.2)kg,体外循环时间(63.0±25.7)min,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6±1.5)h,无再插管发生.两种潮气量下患儿心率、血压维持稳定,大潮气量(PCV2)与小潮气量(PCV1)相比,CVP高[(15.65±3.81)mm Hg vs.(14.75±4.10)mm Hg,P=0.001]、气道压力高[PIP为(15.90±3.91)cm H2O vs.(11.32±3.70)cm H2O,P<0.001;MAP为(6.44±2.09)cm H2O vs.(4.21±1.78)cm H2O,P<0.001]、二氧化碳分压[(33.46±5.52)mm Hg vs.(39.34±7.20)mm Hg,P<0.001]和氧分压[(42.31±7.90)mm Hg vs.(47.48±7.66)mm Hg,P<0.001]低、大脑中动脉血流[Vs为(96.55±28.33)m/s vs.(101.84±24.91)m/s,P=0.029;Vd为(26.66±9.68)m/s vs.(32.21±11.30) m/s,P<0.001;Vm为(50.08±16.47)m/s vs.(53.79±16.31)m/s,P=0.042]降低、脑循环阻力(PI为1.46±0.21 vs.1.27±0.31,P<0.001)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功能性单心室行BCPA术后,增加潮气量,轻度过度通气时,将导致脑循环阻力增加,脑循环血流减少,从而使肺循环血流量减少,可以导致BCPA术后患儿低氧血症,相反的,正常潮气量可以使患儿处于正常的氧合状态.

  • HTK保护液与含血晶体液在大血管转位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沈佳;张蔚;姜磊;唐嘉忠;朱德明

    目的 比较HTK液和含血晶体液在大血管转位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回顾2011年3~12月,60例分别应用HTK液(实验组)和含血晶体液(对照组)为心肌保护液,行大血管转位术(Switch术)的病例,每组各30例.对术中保护液灌注方式、心肌保护效果、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于术后24 h采血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脑利钠肽(BNP)含量.记录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插管时间及监护室时间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早期死亡分别为HTK组1例,对照组2例,体外循环时间无差异.HTK液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较短,为(89.67±22.28)min(P=0.004),均灌注一次,保护液用量51.73 ml/kg,停跳效果好,术中无需再行冠状动脉内灌注,自动复跳率100%,术后血清cTnI(P=0.032)和正性肌力药物评分(P=0.018)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HTK心肌保护液较含血晶体保护液更适用于未成熟心肌;心肌保护时间长、避免冠状动脉内灌注的特点,更适合于Switch手术.

  • B-T分流术后体肺循环血流的调节

    作者:李志浩;徐志伟;张海波;郑景浩;史珍英;徐卓明

    目的 探讨Blalock-Taussig分流手术(B-T分流术)后通过呼吸机参数和血管活性药物的调节,维持适当的体肺循环血流量的分配,从而提高此类手术的生存率.方法 总结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接受B-T分流术的连续57例患儿,术后通过呼吸机参数的调节,控制血气分析结果,使PCO2维持于50~55 mm Hg,pH维持于7.30~7.35,通过轻微的呼吸性酸中毒状态提高肺循环阻力从而限制肺血流;控制吸入氧浓度,使经皮氧饱和度(SpO2)维持在70%~80%.同时使用小剂量扩血管药物(米力农,硝普钠)降低体循环阻力,改善体循环灌注.结果 全组死亡13例,死亡率22.8%.急诊手术死亡5例(35.7%),选择性手术死亡8例(18.6%);同时伴有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例,不论导管结扎与否死亡率相同.结论 B-T术后维持适当的体肺循环比例是术后监护的关键,单纯控制肺循环阻力可能存在潜在的不利影响,如果结合对体循环阻力的调节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 产前诊断与生后治疗一体化模式救治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

    作者:潘微;张智伟;庞程程;陈寄梅;周成斌;庄建;何少茹;韩凤珍

    目的 介绍一体化模式的流程并探讨其对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诊治的影响.方法 2004年 8月至2012年3月38例产前诊断的重症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被保留并于出生后得到内、外科治疗,随访6个月至8年.孕妇年龄(25.4±2.2)岁(21~43岁),产前诊断时的孕周为(26.6±2.6)周(22~40周).结果 出生后超声心动图诊断与产前诊断符合率为98%.13例动脉导管依赖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新生儿期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38例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期接受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治疗时间为出生后(14±2.1)d(1~27 d).其中外科手术29例,均为Ⅰ期手术,介入治疗9例.38例接受治疗的患儿存活35例,占92%(35/38),死亡3例,占8%(3/38).存活患儿中29例心脏结构恢复正常,占76.4%(29/35),6例心脏瓣膜存在轻微改变,占23.3%(6/35).结论 产前诊断、生后治疗一体化模式为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争取了诊断、治疗时间,有利于选择佳治疗方式、降低术前、术后死亡率、改善疗效,是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救治的佳模式.

  • 儿童先天性漏斗胸与胸廓扁平程度相关性的多层螺旋CT研究

    作者:路涛;邓开鸿

    目的 评价儿童先天性漏斗胸并发扁平胸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年2~10月经临床诊断并行CT检查的漏斗胸患儿34例,在PACS形态图像上,测量漏斗胸的胸骨凹陷深度、Haller指数、CT凹陷指数及胸廓扁平指数,评价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34例先天性漏斗胸患儿胸骨凹陷深度为(17.12±9.98)mm,Haller指数为4.12±1.48,CT凹陷指数为2.39±0.70,胸廓扁平指数为3.30±0.56.漏斗胸中重度患儿的胸骨凹陷深度及胸廓扁平指数与轻度患儿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胸骨凹陷深度、胸廓扁平指数分别与Haller指数、CT凹陷指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年龄组间患儿的胸骨凹陷深度、Haller指数、CT凹陷指数、胸廓扁平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漏斗胸程度的加重,胸骨凹陷深度和胸廓扁平程度增加,其次漏斗胸的严重程度、胸骨凹陷深度及胸廓扁平程度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

  • 三维超声心动图估测左心室型单心室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珊珊;张玉奇;武育蓉;张志芳;殷璐曼;陈丽君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型单心室患儿的整体心功能及局部心功能的准确性.方法 36例左心室型单心室患儿为病例组,36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应用Q-lab软件分析并计算左心室型单心室主心腔及正常儿童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17节段局部ESV、EDV和EF.结果 病例组的EDV、ESV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EF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除前间隔基底段、后间隔基底段、前壁心尖段及心尖段心尖部无统计学差异外,病例组其余节段局部ESV均大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前壁基底段、后间隔基底段、后壁基底段、后侧壁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及后壁中间段节段EDV均大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除后间隔基底段外,局部EF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心室型单心室患者存在整体心功能不全及局部心功能不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准确地反映左心室型单心室患者整体及局部心功能.

  • 腹腔分流法建立小鼠分流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模型

    作者:张明杰;冯致余;朱丽敏;龚霄雷;徐卓明

    目的 通过腹腔分流法建立小鼠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为研究分流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提供实用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小分流组(n=24,其中4周组、6周组、8周组各8只)、大分流组(n=24,其中4周组、6周组、8周组各8只)、假手术组(n=8)和对照组(n=8).小分流组采用传统针扎法,大分流组采用直接剪开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隔制作腹腔动静脉分流.分流组术后4周、6周、8周测小鼠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室肥厚指数,对肺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大分流组的分流通畅率比小分流组的通畅率高(P<0.01);大分流组小鼠肺动脉压力和右心室肥厚指数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切片见分流组小鼠肺动脉内膜层及肌层增厚,管腔狭窄,大分流组的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腔分流法可建立小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直接剪开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隔的方法提高了分流口的通畅率,为临床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分流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方法.

  • 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武海军;银和平;李树文;白明;杜志才;曹振华

    目的 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培养、鉴定和扩增的方法,同时观察BMSCs的生长特性,为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分离纯化BMSCs并进行体外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生长情况,计数细胞数目,绘制细胞生长曲线.HE染色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29、CD34和CD44的表达,进行表型鉴定.结果 成功地完成了兔B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生长特性观察发现,第1~3代细胞增殖能力强,生长旺盛,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传代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分离培养的BMSCs阳性表达CD29、CD44,阴性表达CD34.结论 体外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相结合,可获得高纯度的BMSCs,培养的BMSCs呈纤维状、克隆样生长,第1~3代细胞活性较强,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siRNA干扰半乳凝集素-3对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MG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晓明;朱廷准;梁国标

    目的 研究抑制半乳凝集素-3(Gal3)的表达对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MG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Gal3 siRNA表达载体,转染U87MG细胞,并筛选出单克隆细胞株U87MG/Gal3 RNAi;用RT-PCR方法检测该稳定细胞株中Gal3的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和MTT法检测Gal3对肿瘤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结果 U87MG野生型细胞株、U87MG/空载体稳定细胞株和U87MG/Gal3 RNAi稳定细胞株的Gal3 mRNA表达值分别为1.28±0.0431,1.31±0.0278和0.38±0.0506;Gal3蛋白表达值分别为0.56±0.0479,0.54±0.0351和0.12±0.0418,U87MG/Gal3 RNAi稳定细胞株的Gal3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P<0.05);三种细胞株对凋亡诱导剂CDDP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83±0.13)%、(30.82±0.159)%和(54.56±0.12)%,U87MG/Gal3 RNAi稳定细胞株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P<0.05);U87MG/Gal3 RNAi稳定细胞株细胞增殖率在不同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P<0.05).结论 抑制Gal3基因的表达能够促进该肿瘤细胞的凋亡,并抑制细胞的增殖.Gal3可以成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有效的靶基因.

  • 超声评估儿童右心室流出道重建围手术期右心收缩功能变化及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孙思娟;陈国珍;吴兰平;郑景浩;张玉奇

    目的 对行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的圆锥动脉干畸形患儿围手术期右心总体及节段收缩功能进行超声评估,并探讨几种超声测量指标变化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二维超声(2DE)及M型超声(M-Echo)对40例行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的圆锥动脉干畸形患儿术前、术后2~3 d进行右心收缩功能评估,并比较手术前、后RT3DE所测右心舒张末容积(3D-RVEDV)、收缩末容积(3D-RVESV)及射血分数(3D-RVEF)、右心室心尖四腔切面面积变化率(RV-4FAC)、右心室两腔切面面积变化率(RV-2FAC)、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及舒张末期右心室游离壁心肌厚度(RVWT)等指标,分析各指标变化的临床价值和意义.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2~3 d 3D-RVEDV、3D-RVEF、RV-2FAC及TAPSE均显著降低(P<0.001),而3D-RVESV、RV-4FAC无明显变化,术后RVWT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前RV-2FAC与RV-4FAC测值无显著差异,术后RV-2FAC较RV-4FAC降低.结论 3D-RVEF、RV-2FAC及TAPSE是反映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围手术期右心收缩功能的敏感指标.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后右心室总体、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长轴方向运动功能均受累,其中右心室流出道收缩功能异常对右心总体收缩功能影响较大.

  • 帕金森病患者疲劳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左丽君;余舒扬;曹辰杰;刘卓;黄曦妍;孙莉;扈杨;王方;陈泽颉;张巍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伴发疲劳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变性疾病专业门诊及病房的176例P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和疲劳量表(FS-14)评价疲劳,完成相关运动症状(MS)、非运动症状(NMS)、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 (1)根据FSS量表的评测结果(4分以上为疲劳组),176例PD患者中92例有疲劳症状,占52.30%,平均评分为(5.59±0.91)分;84例无疲劳症状,占47.70%,平均评分为0.00(0.00~1.53)分;(2)疲劳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及FS-14总分均明显高于非疲劳组:6.00(0.00~8.00)分vs.0.00(0.00~0.00)分;3.00(0.00~5.00)分vs.0.00(0.00~0.00)分;9.00(0.00~12.00)分vs.0.00(0.00~2.00)分(P<0.05);(3)疲劳组与非疲劳组在年龄、起病年龄、病程、性别、受教育程度及临床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疲劳组统一帕金森病量表Ⅲ(UPDRSⅢ)评分、Hoehn-Yahr(H-Y)分期及改良的Webster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非疲劳组[(28.95±11.79)分 vs.(22.96±11.14)分,(2.21±0.75)期 vs.(1.97±0.78)期,(12.82±4.10)分 vs.(11.08±4.70分)](P均<0.05);(5)疲劳组并发症评分(UPDRSⅣ)明显高于非疲劳组:0.00(0.00~3.00)分 vs.0.00(0.00~0.00)分(P<0.05);两组剂末现象的个数无统计学差异:0.00(0.00~5.00)个 vs.0.00(0.00~4.00)个(P>0.05);(6)疲劳组NMS总个数及MS期后NMS个数明显多于非疲劳组:13.00(10.00~16.00)个 vs.9.00(5.00~12.00)个;11.00(8.00~15.00)个 vs.7.50(3.00~11.00)个(P<0.05);MS期前NMS个数无统计学差异[0.00(0.00~2.00)个 vs.1.00(0.00~2.00)个,P>0.05];(7)疲劳组精神情绪总体状况(UPDRSⅠ)、抑郁(HAMD)、焦虑(HAMA)、白天嗜睡(ESS)、睡眠质量(PSQI)、自主神经功能(SCOPA-AUT)及不宁腿综合征(RLSR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疲劳组:4.00(3.00~5.00)分 vs.2.00(1.00~4.00)分;15.00(8.00~19.00)分 vs.8.00(4.00~14.75)分;13.50(8.00~19.00)分 vs.8.50(4.25~13.00)分;5.44(4.89~6.19)分 vs.0.00(0.00~1.53)分;(21.57±7.68)分 vs.(17.45±6.12)分;(33.08±6.87)分 vs.(28.49±6.84)分;11.50(0.00~21.00)分 vs.0.00(0.00~15.75)分(P<0.05);(8)疲劳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UPDRSⅡ)和生活质量(PDQL-39)的评分均显著高于非疲劳组[(14.52±5.57)分 vs.(12.11±5.93)分,(122.26±19.68)分 vs.(141.10±24.83)分](P均<0.05);(9)多重线性相关性分析发现,白天过度睡眠(ESS)、睡眠障碍(PQSI)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SCOPA-AUT)与疲劳的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764、0.084和0.045,P<0.05),生活质量(PDQ-39)与疲劳呈显著的负相关(r=-0.04,P<0.01).结论 PD患者疲劳的发生率高,疲劳组病程更长,运动障碍及运动并发症更重,NMS更多、更重,睡眠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导致疲劳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急诊困难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文强;周永明;祁必富;魏捷

    目的 评价急诊困难气管插管的预测因子.方法前瞻性研究246例急诊插管患者,气道管理方案适用于所有的急诊气管插管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改良的LEMON评分、Cormack and Lehane分级、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预测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 248例患者中,第一次插管成功186例(75.0%)为容易插管组,不成功62例(25.0%)为困难插管组.困难插管组中大切牙、大舌头、颏骨至舌骨距离<3指、舌骨至甲状软骨切迹距离<2指、颈部活动困难、肥胖患者和创伤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容易插管组(均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舌骨至甲状软骨切迹距离<2指(OR值3.54;95%可信区间1.29~7.23,P=0.007)和大舌头(OR值2.89,95%可信区间0.87~5.98,P=0.048)是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子.Cormack and Lehane分级分级1~4级,级别越高插管越困难.结论 改良LEMON评分适合急诊状态下区分困难气管插管,甲状软骨至舌骨的距离<2指和大舌头是急诊预测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子.

  • 双侧心房或右心房吻合治疗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临床研究

    作者:彭永宣;鲁亚南;吴昊;刘锦纷;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目的 探讨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与双侧心房的位置关系和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与双侧心房或右心房后壁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例资料,利用CT影像重建技术分析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在其前方心房层面的投影与双侧心房的位置关系.结果 对27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心脏增强CT影像进行重建.将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的投影落在左心房区域称为左心房型(6例,22.22%),落在右心房区域称为右心房型(12例,44.44%),落在两侧心房中间称为中间型(9例,33.33%).18例单纯性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病例无手术死亡,在8个月(4~45个月)的随访中未出现明显心律失常及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随访提示1例病例出现右上肺静脉左心房入口处回流梗阻.8例行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与双侧心房或右心房后壁吻合的病例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在心房层面的投影是以偏离左心房、偏向右心房为主的.术前通过CT重建判断两者的位置关系,并针对中间型和右心房型的患儿进行肺静脉共汇-垂直静脉和双侧心房或右心房后壁吻合是可行的新方法,对降低术后肺静脉吻合口梗阻的风险有积极作用.

  • Wnt1-Cre标记心脏神经嵴来源细胞在房室瓣分布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向阳;王晔;宋维亚;张臻

    目的 心脏神经嵴细胞(CNCC)与心血管的发育密切相关,其缺陷往往导致心血管的发育畸形.然而对CNCC在心脏中的分布范围却没有统一的认识,为此探讨CNCC在心脏尤其是房室瓣的分布.方法 选用12.5 d胚胎和出生后2.5 d、3周的小鼠为研究对象,Wnt1-Cre与Rosa26LacZ二元系统标记CNCC,X-gal染色后分析CNCC在心脏及大血管的分布.结果胚龄12.5 d,小鼠流出道及其内膜垫上有大量神经嵴来源细胞,而心内膜垫处未见.出生后2.5 d,神经嵴来源细胞在小鼠主、肺动脉半月瓣上广泛分布,三尖瓣处少量分布,而二尖瓣处未见蓝色细胞.在房室瓣和主动脉瓣上发现有许多黄褐色细胞.出生后3周,神经嵴来源细胞在心脏中的分布情况与2.5 d时基本一致,但三尖瓣处无神经嵴来源细胞.结论 Wnt1-Cre标记神经嵴来源细胞主要参与心脏流出道的分隔,是构成大动脉半月瓣及其主动脉附属大血管的重要成分.而在房室瓣上未见分布.出生后小鼠房室瓣的黄褐色细胞,可能为黑色素细胞,但其是否来源于神经嵴细胞有待确认.

  •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MRI诊断的初步探讨

    作者:董素贞;朱铭;李奋;钟玉敏;刘锦纷

    目的 探讨MRI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孕妇,孕龄21~36周.产前常规行超声(US)检查后24~48 h内行超声心动图(Echo)或MR检查.MR采用快速平衡稳态采集(FIESTA)序列或平衡稳态梯度回波(B-FFE)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SSTSE)序列和非门控动态FIESTA电影序列或实时B-FFE序列,行胎儿颅脑胸腹部常规及胸部横断、冠状及斜矢状面扫描,胎儿心脏四腔及短轴扫描,将产前MRI、Echo表现与出生后影像表现、手术或尸解结果对照.采用四格表的Fisher确切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CHD中43例(71.7%)产前Echo和MRI诊断均准确,2例(3.3%)产前Echo和MRI诊断均不正确,8例(13.3%)产前Echo诊断准确而MRI诊断不准确,7例(11.7%)产前MRI诊断准确而Echo诊断不准确.结论 MRI对胎儿CHD有一定诊断价值,在心脾综合征、多脏器复杂畸形、大血管异常方面具有一定诊断优势,能发挥Echo一定的补充作用.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酒精性心肌病右心室功能的价值

    作者:郭丽娟;礼广森;张洁

    目的 探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酒精性心肌病右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酒精性心肌病(ACM)患者35例,正常对照组30例.对两组行常规超声参数及QTVI参数测定,在标准四腔切面下应用QTVI获取三尖瓣前叶及隔叶瓣环处的运动速度曲线,记录包括: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计算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与舒张晚期运动速度之比(Ve/Va)及右心室Tei指数.分析ACM组侧壁瓣环Tei指数与Vs、Ve、Ve/Va相关性.结果 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ACM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右心室前后径(RVEDd)明显增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减低(P<0.05),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无明显变化(P>0.05).QTVI参数ACM组与对照组比较,Vs、Ve、Ve/Va显著减低(P<0.05),Tei指数显著增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ACM组侧壁瓣环Tei指数与Vs、Ve、Ve/Va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QTVI可作为有效评价ACM右心室功能的一种无创性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多态性在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中的作用

    作者:周瑞;丁明剑;熊斌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多态性--TGF-βRⅠ*6A在结肠癌SW48和DLD-1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将TGF-βRⅠ*6A基因转染SW48和DLD-1细胞,MTT法检测TGF-βRⅠ*6A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MatrigelTM侵袭试剂盒检测转染TGF-βRⅠ*6A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GF-βRⅠ*6A在TGF-β1作用下,SW48细胞中ERK、磷酸化ERK、p38、磷酸化p38、Smad2和磷酸化Smad2基因的变化.结果 转染TGF-βRⅠ*6A的SW48细胞和DLD-1细胞,在TGF-β1(5 ng/ml)的作用下,其体外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均增强.此外SW48细胞中磷酸化ERK、磷酸化p38表达增强,Smad2和磷酸化Smad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TGF-βRⅠ*6A在TGF-β1的作用下,能够增强SW48和DLD-1细胞的体外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可能与非Smad信号通路交联增强ERK、p38等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有关.

  • 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肺血管病变影像学方法比较研究

    作者:吴昊;高伟;钟玉敏;朱铭;孙爱敏;王谦;顾晓红

    目的 探讨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方法在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肺血管形态学上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对400例合并肺血管狭窄的青紫型先心病患儿(250例术前,150例术后残存),在手术前或心血管造影(ACG)前行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A)和(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分别测量肺血管狭窄处内径值,并与手术或ACG实测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ACG、CTA和MRA均能清晰显示肺血管及其分支形态学发育情况,CTA、MRA对肺血管内径的测量值与手术或ACG实测值相似.结论 CTA、MRA是无创性评估青紫型先心病肺血管发育情况的良好影像学方法,可以取代有创性ACG检查,尤其是MRI,无辐射,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瓣膜置换与成形手术近远期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苏洁;程蕊;张金洲;刘金成;王红兵;程亮;支伟伟

    目的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常见于风湿性瓣膜病患者,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三尖瓣置换和三尖瓣成形,但是何种术式疗效更好,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回顾性比较三尖瓣置换和三尖瓣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近期、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9年12月共68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5例接受了三尖瓣成形手术,23例接受了三尖瓣置换手术.结果 三尖瓣置换组平均年龄小于三尖瓣成形组[(43.7±22.3)岁vs.(45.9±21.3)岁,P=0.035],三尖瓣置换组术前平均三尖瓣反流量明显大于三尖瓣成形组[(21.9±35.4)ml vs.(19.8±24.5)ml,P<0.001].三尖瓣置换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长于三尖瓣成形组[(152.0±52.0)min vs.(122.6±57.6)min,(86.6±20.6)min vs.(81.5±33.5)min,均P<0.001],三尖瓣置换组术后早期正性肌力药物用量也明显高于成形组(P<0.001).三尖瓣置换组I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三尖瓣成形组[(97.2±75.3)h vs.(83.7±47.5)h,P<0.001].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30.4% vs.17.8%,P=0.234),但是三尖瓣置换组死亡率明显高于三尖瓣成形组(30.4% vs.11.1%,P=0.048).术后随访时间为17个月至10年,三尖瓣置换组随访率93.8%,三尖瓣成形组随访率97.5%(P<0.001).三尖瓣成形组三尖瓣反流复发率明显高于三尖瓣置换组(64.1% vs.20.0%,P<0.001),但两组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复发率没有差异.术后1年、3年、5年、7年和10年实际生存率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 三尖瓣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早期效果优于三尖瓣置换术,主要包括正性肌力药用量小、呼吸机辅助时间短、ICU停留时间短和死亡率较低.但三尖瓣置换患者远期复发率明显低于三尖瓣成形患者,两组之间的10年实际生存率没有差异.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法测定婴幼儿心内直视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佳杰;谈林华;舒强;杜立中;施珊珊;胡蕾;张彩云;朱力行;张泽伟;李建华;朱雄凯;俞建根

    目的 临床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法(PiCCO),初步研究和探索婴幼儿三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PH)、法洛四联症(TOF)]患者围手术期心排血量、血管内容量、血管外肺水、肺血管通透性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进一步提高危重先心病的手术成功率提供更为客观、直接的依据.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根治手术的0~3岁先心病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TOF 10例,VSD 10例,VSD+PH 10例.连续测定和记录所有患儿术后0 h、4 h、8 h、12 h、24 h、48 h、72 h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抽血检测术前、术后4 h、24 h、48 h、72 h的血浆CK-MB活性、CK-MB质量、肌钙蛋白水平,同时监测和记录左心房压(L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血管活性药评分、血乳酸和PaO2/FiO2.结果 (1)30例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VSD、VSD+PH、TOF患者各10例,均顺利出院.(2)三组患者围手术期CK-MB活性、CK-MB质量、肌钙蛋白均于CPB术后4 h达到高值,后逐渐下降恢复.(3)三组患者术后8~12 h CI相对低,但与术后0 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VSD+PH组和TOF组术后48 h CI值均较术后0 h显著上升(P<0.05).TOF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的CI均低于VSD组(P<0.05)和VSD+PH组(P<0.05).(4)所有3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mPAP和PVRI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显示VSD+PH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mPAP和PVRI均显著高于VSD组和TOF组同时点的水平(P<0.05).(5)TOF组、VSD+PH组患者术后早期GEDVI均显著低于VSD组(P<0.05).与术后0 h相比,VSD组患者术后12 h的GEDVI显著增加恢复(P<0.05),TOF组术后24 h的GEDVI开始显著增加(P<0.05),VSD+PH组患者GEDVI于术后48 h显著增加恢复(P<0.05).(6)组间比较显示术后48 h时,VSD+PH组EVLWI显著高于TOF组(P<0.05),而TOF组EVLWI显著高于VSD组(P<0.05);VSD组术后24 h和48 h的PVPI显著低于VSD+PH组和TOF组(P<0.05).结论 微创的PiCCO法揭示了三种先心病心内直视根治术后的详细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包括CI、GEDVI、EVLW、SVRI、PVRI等参数,具有指导临床正确判断和有效治疗的意义.

  • 腹膜透析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肾功能不全中的应用

    作者:董卫;朱丽敏;张海波;徐志伟;刘锦纷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术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8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采用腹膜透析术进行治疗.比较各种手术方式术后腹膜透析发生率以及腹膜透析发生率较高的病种的预后.结果 Nikaidoh手术、全腔肺吻合术(Ⅱ期)、双调转术、ALCAPA纠治术和B-T分流术是术后腹膜透析发生率高的5种手术方式,分别为66.7%、35.9%、33.3%、20.0%和16.7%,其发生率在不同疾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行Nikaidoh手术、全腔肺吻合术(Ⅱ期)和B-T分流术的腹膜透析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较未行腹膜透析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是否腹膜透析有关,研究中未出现严重腹膜透析并发症.结论 腹膜透析术是针对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

  • 利用Collagen/PLCL复合纳米纤维电纺膜构建组织工程化气管补片的初步研究

    作者:何晓敏;付炜;王浩;冯蓓;刘珍伶;殷猛;王伟;徐志伟;郑景浩

    目的 初步探讨以胶原/聚左旋乳酸-己内酯共聚物(Collagen/PLCL)复合纳米纤维电纺膜作为支架材料复合肋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气管补片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及培养2月龄新西兰兔肋软骨细胞,取第二代肋软骨细胞种植于Collagen/PLCL复合纳米纤维电纺膜,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然后利用"三明治"法构建成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外培养4周再植入裸鼠背部皮下,4周后取出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评价组织成软骨效果.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肋软骨细胞在该材料上黏附生长良好,细胞材料复合物在体内培养4周后已形成类软骨样组织,组织学检查HE染色可见有大量软骨陷窝形成,甲苯胺蓝、番红O染色可见有大量软骨基质分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表达提示该组织含有软骨组织特有的Ⅱ型胶原.结论 Collagen/PLCL复合纳米纤维电纺膜对于兔肋软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复合肋软骨细胞形成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类似于正常透明软骨组织,适合于构建组织工程化气管补片.

  • 全腔静脉-肺动脉直接吻合术中期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施国丞;祝忠群;鲁亚南;刘锦纷;苏肇伉;徐卓明;陈会文

    目的 总结全腔静脉-肺动脉直接吻合(DCPC)Fontan术纠治功能性单心室的中期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对25例复杂型心内畸形患儿施行DCPC Fontan术,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6.8岁(1.3~12.3岁);平均体重25.0 kg(11.0~46.0 kg).病种为单心室7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合并肺动脉狭窄伴室间隔缺损6例,纠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合并肺动脉狭窄伴室间隔缺损6例,完全性房室共通道的右心室双出口(DORV)4例,心脾综合征2例.术前分别行右侧双向腔肺动脉吻合术和双侧双向腔肺动脉吻合术各1例.结果 其中10例患儿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并阻断主动脉,体外转流时间76~179 min,平均(134.7±43.8)min,主动脉阻断23~99 min,平均(40.4±16.9)min;另15例患儿在平行循环下行DCPC术,体外转流时间82~139 min,平均(112.1±26.3)min,不阻断主动脉.10例患儿合并其他心内畸形需纠治,15例患儿行"开窗术".术后并发症为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肾功能受损导致无尿需行腹膜透析1例,置胸腔引流管时间>7 d 5例,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1例,心包积液1例.门诊随访2个月至6年,无一例死亡.结论 DCPC术中期随访效果满意,对术前具备肺动脉发育可,主、肺动脉位置合适及上、下腔静脉有足够长度等条件的患儿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可吸收椎体内支撑器体内降解研究

    作者:银保;汤逊;熊成东;尹劲;何祺

    目的 探讨三种材料(6%β-TCP/PDLLA,12%β-TCP/PDLLA,纯PDLLA)的可吸收椎体内支撑器(CASP)植入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及影像学变化,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方法 选择6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三种材料制成CASP分别植入臀大肌内.术后4、8、12、16及24周取出材料,行肉眼观察、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4周、8周、12周、24周各时间点摄X线片.结果 三种可吸收材料组织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基本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X线显示随时间推移(6%β-TCP/PDLLA,12%β-TCP/PDLLA)出现明显降解,其降解过程与骨折的愈合过程基本符合.结论 三种不同配方的可吸收椎体内支撑器中6%TCP/PDLLA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优于其余两组,12%TCP/PDLLA降解速度快于其余两组.

  • 从耐顺铂肺腺癌A549/DDP细胞系分离和鉴定肺癌干细胞的研究

    作者:王伟;李勇;牛旗

    目的 从耐顺铂肺腺癌A549/DDP细胞系中分离侧群细胞(SP)以观察其是否富含肺癌干细胞(CSCs)样细胞,以期为肺癌CSCs样细胞生物学研究和干预建立基础.方法 将A549/DDP细胞经过流式细胞术分选获得SP细胞并检测纯度,经过体外克隆形成试验检验其体外克隆形成能力.通过比较接种A549/DDP SP细胞和A549/DDP non-SP细胞的NOD/SCID鼠成瘤和肿瘤生长情况,观察其体内成瘤能力.结果 流式细胞分析发现A549/DDP细胞中存在10%~17%的SP细胞.分离获得的SP细胞纯度>95%(平均97%).SP细胞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和non-SP细胞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克隆形成率的对数,即lgCFE:1.544±0.150 vs.0.301±0.082,P<0.05).接种A549/DDP SP细胞的NOD/SCID鼠的成瘤率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接种SP细胞的小鼠只需要5×103个SP细胞便足以成瘤,而接种non-SP细胞的小鼠却需要超过5×106个non-SP细胞才能在体内成瘤.A549/DDP SP成瘤能力是non-SP细胞成瘤能力的1000倍.结论 耐顺铂肺腺癌A549/DDP细胞系中分离的SP细胞比例高且富含肺癌CSCs样细胞,可以用于肺癌CSCs样细胞生物学和干预治疗的研究.

  • 右心室心尖部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QRS波时限、QT间期及Tp-e间期的影响

    作者:王又平;李晓宏;徐伟;吉文庆;余洪松;蓝荣芳

    目的 观察右心室心尖部(RVA)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患者体表心电图QRS时限、QT间期及Tp-e间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南京市鼓楼医院行射频消融的患者18例,术中将心室电极分别放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右心室心尖部,给予S1S2刺激,并测量S2刺激后体表心电图的QRS间期、QT间期和Tp-e间期.结果 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同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后QRS时限明显缩短[(131.31±10.00)ms vs.(156.40±13.16)ms,P<0.001],QT间期[(334.62±11.75)ms vs.(351.09±20.13)ms,P<0.01]及Tp-e间期[(71.97±13.03)ms vs.(83.48±14.81)ms,P<0.05)]也明显缩短,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QRS波时限、QT间期及Tp-e间期有明显的影响.

  • 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关节MRI弥散加权成像与滑膜病理相关性分析

    作者:陈悦熙;张芳;沈君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并与临床滑膜病理指标作相关性分析,探讨MRI对评估双手、腕类风湿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及临床活动性的价值.方法 对15例确诊RA患者行双手MRI检查,并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测量DWI上滑膜ADC值,与滑膜穿刺活检的病理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RI滑膜炎评分、骨侵蚀评分、骨髓水肿评分及总分均与C反应蛋白(CRP)、可视化量表(VAS)有相关性;DWI的ADC值与滑膜病理评分具有负相关.结论 MRI能清楚显示RA手腕部小关节的病理改变.MRI可对RA的滑膜炎、骨侵蚀、骨髓水肿进行半定量化分级评分,MRI评分与临床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对双手、腕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评估具有重要价值.DWI结合ADC值测量,可更加直接地反映病变关节的活动程度.

  • 肝内胆管囊腺癌与囊腺瘤的术前鉴别诊断

    作者:杨晓波;万雪帅;郑永昌;徐意瑶;赵海涛;桑新亭

    目的 肝内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术前无创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本文目的在于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5例囊腺癌和24例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标记物、影像学特点等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囊腺癌男10例,女5例,年龄(57.93±14.39)岁;囊腺瘤男4例,女20例,年龄(43.75±12.51)岁,性别与年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为0.002);症状有无、病程长短以及CA199、CEA对比分析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囊腺癌组有14例位于肝左叶,囊腺瘤组有16例位于肝左叶(P=0.115).肿瘤大径分别为(7.38±3.98)cm、(10.21±7.82)cm(P=0.293).囊腺癌组合并胆管扩张的有5例(5/11),而囊腺瘤组只有1例(1/21)合并胆管扩张(P=0.011).其他影像学特点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偏大的男性,病灶合并邻近胆管扩张有助于诊断肝内囊腺癌,CA199、CEA以及临床表现、其他影像学特点对鉴别诊断帮助不大.

  • 房间隔缺损患儿介入治疗前后肌钙蛋白I变化的研究

    作者:陈轶维;张志芳;李奋;周爱卿;吉炜;胡晶晶

    目的 总结并分析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前后肌钙蛋白I(cTnI)变化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介入封堵技术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相关适应证及手术风险的了解.方法 收集146例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介入封堵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介入封堵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分别于介入治疗前1 d、术后即刻、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3 d采集外周静脉血2 ml,测定cTnI数值,并进行对照分析.选取患儿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封堵器腰部直径(封堵器型号)、封堵器腰部直径与体表面积比值等指标与上述结果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入组患儿介入术后6 h及24 h cTnI相对术前均显著升高(术后6 h cTnI值对比术前,Z=-3.410,P=0.005;术后24 h cTnI值对比术前,Z=-1.879,P=0.012),而术后第3天cTnI值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Z=-0.332,P=0.74);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所用的封堵器腰部直径越大或封堵器腰部直径与患儿体表面积比值越大,术后cTnI升高幅度越大(相关系数=6.692,P=0.011);患儿手术时年龄、身高越大,术后cTnI所受影响越小(年龄相关系数=-2.215,P=0.038;身高相关系数=-5.874,P=0.017).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封堵器腰部直径与患儿体表面积比值对于术后6 h cTnI的影响显著(相关系数=0.31,P=0.022),而其余因素并无相关性,回归方程:cTnI=-0.28+0.31×(封堵器型号/体表面积)+0.17×封堵器型号-0.13×年龄.结论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术后可存在一过性cTnI增高或心肌损伤.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介入封堵对于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 吸氧前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OLD-fMRI成像的特征及意义

    作者:翟晓辉;刘敏;王莹;郭晓娟;李杰

    目的 观察与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吸氧前后基于血氧合水平依赖效应的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信号的特征及变化,探讨乳腺癌BOLD-fMRI成像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1年1~12月我院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知情同意后于面罩吸氧前及吸氧15 min后采用3.0 T核磁共振仪行BOLD-f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测定肿瘤BOLD-fMRI的R2*值及DWI的ADC值,比较吸氧前后乳腺癌组织R2*及ADC值关系及变化.结果 2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7.1±9.2)岁,其中术后病理证实9例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12例为浸润性癌Ⅲ级.21例患者吸氧前肿瘤组织BOLD-fMRI呈高信号,R2*值为(51.8±16.7)Hz,吸氧后BOLD-fMRI显示病灶信号减低,R2*值为(49.1±16.9)Hz,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吸氧前后R2*变化,显示Z=-3.425,P=0.001.21例患者吸氧前瘤灶ADC为低信号,ADC平均值为(0.866±0.195)×10-3 mm2/s,吸氧后ADC信号无明显变化,ADC值为(0.866±0.194)×10-3 mm2/s,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吸氧前后ADC值,显示Z=-1.651,P=0.099.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吸氧前R2*值与ADC值无统计学相关(r=0.334,P=0.139),吸氧后R2*值与ADC值无统计学相关(r=0.363,P=0.106).结论 吸氧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总体BOLD信号减低,DWI无明显变化,吸氧前后后BOLD-fMRI成像R2*值变化可能用于评价乳腺癌乏氧状态及变化的方法,为肿瘤治疗评价提供一条新思路.

  • 葡萄膜炎患者视网膜S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检测

    作者:赵长霖;程莹莹;黄振平

    目的 联合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视网膜S抗原(S-Ag)特异性IFN-γ分泌T淋巴细胞,探讨S-Ag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否参与了人葡萄膜炎炎症发展过程.方法 选取活动期葡萄膜炎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以1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采集受试者肘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提取、纯化牛S-Ag,以牛S-Ag作为刺激剂与PBMCs共培养,以不加抗原作为阴性对照,以加anti-CD3单克隆抗体作为阳性对照.应用ELISPOT法检测IFN-γ分泌细胞的数量以鉴定T细胞对S-Ag的反应性,同时确定S-Ag特异性Th1细胞的频率;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从整体水平检测Th1型免疫反应.结果 60.9%(14例)的葡萄膜炎患者的PBMCs对S-Ag的刺激产生免疫反应,S-Ag特异性Th1细胞的频率为7.4±4.7 SFC/2×105 PBMCs.阴性对照组均未见阳性细胞染色,阳性对照中,对S-Ag有反应患者和对S-Ag无反应患者的IFN-γ分泌细胞数量相同,但较正常人均显著增多(P=0.006,P=0.004).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到不同程度的IFN-γ表达,与阴性对照相比,对S-Ag有反应患者IFN-γ表达量显著增高(P=0.018),对S-Ag无反应患者及正常人表达量无明显变化.阳性对照中,对S-Ag有反应患者和对S-Ag无反应患者IFN-γ分泌量相同,但较正常人均增多(P=0.013,P=0.036).结论 大部分葡萄膜炎患者体内存在S-Ag特异性T细胞,这群细胞介导的Th1型免疫反应在葡萄膜炎发生、复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术前服用硝苯地平对吸入七氟醚麻醉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

    作者:冯颖辰;韩如泉;王纲;王明然

    目的 研究术前含服硝苯地平对吸入七氟醚麻醉中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的影响.方法 30例ASAⅠ~Ⅱ级Ⅱ期高血压患者,术前SEP检查无异常,随机分为两组,术前1 h A组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B组舌下含服淀粉片.入室后常规快速诱导.维持用药:吸入七氟醚,使吸入浓度分别达到0.5、1.0、1.5 MAC,并维持15 min,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间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P15、N20、P25波的潜伏期和P15-N20、N20-P25波幅的改变.结果 术前含服硝苯地平组插管期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诱导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随着七氟醚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其SEP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下降.两组患者间P15、N20、P25波潜伏期及P15-N20、N20-P25波幅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前含服硝苯地平对吸入七氟醚麻醉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较小,可以安全地用于需监测体感诱发电位高血压患者术前降压治疗.

  • 冠心病患者胆固醇逆转运调节基因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子A1的表达研究

    作者:潘国忠;仝其广;杨晓东;王春玲;祖德贵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及非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的信使RNA表达差异;观察冠心病患者及非冠心病患者诱导ABCA1基因转录的肝X受体(LXR)的mRNA表达差异.方法 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58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6例)和非冠心病组(22例).所有患者均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并分离、提取单核细胞RNA;逆转录PCR法检测血样中ABCA1的mRNA表达及LXR的mRNA表达.结果 (1)冠心病组ABCA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0.35±0.17)μg/μl vs.(0.66±0.26)μg/μl,P<0.05],而LXR mRNA的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0.76±0.31)μg/μl vs.(0.56±0.34)μg/μl,P=0.80].(2)ABCA1的mRNA表达随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的增加而降低(r=-0.55,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外周血白细胞ABCA1的基因表达较非冠心病患者显著下降;冠心病患者ABCA1表达的调控机制可能不完全依赖于LXR的方式.ABCA1的mRNA表达与HbA1c呈显著负相关,HbA1c可能是影响其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三维稳态自由进动成像技术对比传统MRI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爱敏;钟玉敏;王谦;顾晓红;朱铭

    目的 评价三维稳态自由进动成像序列(3D SSFP)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1例平均年龄(7.27±4.25)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前及术后患者同时进行3D SSFP、2D SSFP和血管增强(CE-MRA)序列扫描,然后比较3D SSFP与2D SSFP、CE-MRA的图像质量,同时将3D SSFP测得的主动脉、肺总动脉分叉前直径和上腔静脉的直径和CE-MR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心内结构清晰度方面,3D SSFP图像质量评分(4.15±0.62)高于2D SSFP(3.98±0.53),但两者图像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1),但3D SSFP心内结构清晰度明显优于CE-MRA(3.70±0.65)(P<0.05).3D SSFP测得的升主动脉、肺总动脉、上腔静脉直径与CE-MRA测量结果一致.3D SSFP对心房定位、房室连接、心室大动脉连接方式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3D SSFP可提供比传统MRI更清晰的心内结构图像,更直观显示房室连接及心室大动脉连接的方式,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新的理想的诊断方法.

  • 联合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监测外伤后脑微循环变化

    作者:马军朋;郏潜新;欧阳林;何平;岳翠;陈懿;肖玉辉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创伤性脑损伤(TBI)中的脑微循环变化.方法使用3.0 T磁共振对45例TBI患者行常规、动脉自旋标记(ASL)、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对比分析TBI患者脑挫伤区与对侧镜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价脑微循环变化情况.结果 8例患者,脑挫伤区rCBF值(354.43±67.58)ml·(100 g)-1·min-1,高于对侧镜区(268.43±45.57)ml·(100 g)-1·min-1(P=0.035),脑挫伤区ADC值(834.78±43.48)mm2/s,高于对侧镜区ADC值(729.00±54.19)mm2/s(P=0.042);22例患者,脑挫伤区rCBF值(144.29±49.33)ml·(100 g)-1·min-1,低于对侧镜区脑组织rCBF值(280.14±69.54)ml·(100 g)-1·min-1(P=0.018),脑挫伤区ADC值(546.35±57.38)mm2/s,低于对侧镜区脑组织ADC值(733.67±63.45)mm2/s(P=0.038).15例患者,脑挫伤区rCBF值(44.21±18.24)ml·(100 g)-1·min-1,低于对侧镜区rCBF值(273.59±57.68)ml·(100 g)-1·min-1(P=0.013),脑挫伤区ADC值(1500.43±40.57)mm2/s,高于对侧镜区ADC值(738.67±53.45)mm2/s(P=0.016).结论 ASL灌注成像结合DWI及ADC图,可用于评估TBI脑微循环改变情况,为临床制定相应的早期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改善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 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代谢和糖代谢及骨密度的关系

    作者:杨军;王博;宣淼;李颖;褚燕倩;张秀珍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和骨质疏松(OP)症妇女患者的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BMD)、骨代谢、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选取上海地区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汉族妇女406例,单纯OP组[96例,年龄(59.96±3.12)岁,BMI(20.51±1.72)kg/m2,绝经年限(7.42±1.64)年]、单纯T2DM组[118例,年龄(60.60±3.20)岁,BMI(24.18±1.77)kg/m2,绝经年限(7.37±1.54)年]、T2DM+OP组[90例,年龄(60.20±3.27)岁,BMI(20.97±1.53)kg/m2,绝经年限(7.34±1.46)年]、健康老年对照组[102例,年龄(60.50±2.8)岁,BMI(21.88±1.43)kg/m2,绝经年限(7.53±1.30)年].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CTR基因多态性,同时检测腰椎(L2~4)、股骨颈BMD、骨代谢指标、糖代谢指标.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绝经年限、BMI后比较各个临床指标与CTR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 在OP组中CC基因型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明显低于CT/TT基因型组(P值为0.013),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则高于CT/TT基因型组(P值为0.019).在OP组中CC基因型组L2~4 BMD高于CT/TT基因型组(P值为0.026),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P值为0.025.T2DM组、T2DM+OP组、健康老年对照组基因型组L2~4 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99、0.258、0.183).OP组、T2DM+OP组、健康老年对照组中CC基因型组股骨颈BMD高于CT/TT基因型组(P值分别为0.002、0.025、0.019),经年龄、绝经年限、BMI校正后P值为0.003、0.037、0.030.分别以T2DM及T2DM+OP有无作为因变量,以CTR基因型、年龄、BMI作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CTR基因型(CC型和非CC型)并未增加T2DM骨量正常人群和T2DM+OP人群的患病风险性(OR=0.753,95% CI 0.339~1.676,P=0.488;OR=0.796,95% CI 0.381~1.665,P=0.545).结论 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CTR基因分布以CC型为主,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T2DM骨量正常患者BMD增高与BMI、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CTR基因型可能是上海地区绝经后汉族女性OP的易感基因,但尚不能作为T2DM及T2DM合并OP的易感基因.

  • 过度通气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脑氧供的影响

    作者:唐嘉忠;王伟;韩露

    目的 观察通气方式对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术后患儿脑血流(CBF)和局部脑氧影响.方法 选取20例先心病术后患儿分成非青紫组与青紫组,在呼吸机辅助通气期间,增加通气频率50%,进行20 min的过度通气,分别于过度通气前(T1)、过度通气10 min(T2)、过度通气20 min(T3)、过度通气后10 min(T4)及20 min(T5)5个时间点,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患儿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s,Vd,Vm)和近红外光谱仪(NIRS)监测脑组织氧合指数(TOI).并在T1和T3两个时间点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在过度通气期间,两组患儿脑血流速度和脑氧合指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Vs分别下降24.32%和20.25%;Vd分别下降30.07%和36.16%;TOI分别下降15.82%和14.64%,变化趋势相同,变化幅度随时间而逐渐减缓.恢复通气频率后,脑血流速度和局部脑氧合约13 min左右恢复.结论 过度通气可大幅度降低先心病术后患儿脑血流和局部脑TOI,因此在使用时应警惕其影响脑血流灌注和脑氧合的效应,控制过度通气的程度和持续的使用时间.

  •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完整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周春霞;张玉奇;张海波;李志浩;徐卓明;张志芳;武育蓉;吴兰平

    目的 评价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完整(PA/IVS)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9例PA/IV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手术前、后行TEE检查.结果 2例患儿体外循环前经TEE确诊心肌窦样间隙开放而改变治疗方案.36例行双心室修复术,5例术后TEE证实肺动脉前向血流少,其中4例加行B-T术,1例加行Glenn术.11例行1心室修复患儿中,1例Glenn吻合口,1例B-T管道血流显示不清,但因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未进行二次转流.15例行B-T术患儿,6例术后TEE示B-T血流显示不清,其中2例再行B-T分流术.10例行Glenn手术,1例因术后TEE示腔肺吻合口狭窄再行腔肺分流术.7例行Fontan手术,1例术后TEE示二尖瓣中度反流,再行二尖瓣整形.结论 TEE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监测手段,值得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完整外科治疗中推广应用.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处理策略

    作者:陆兆辉;王顺民;张海波;徐志伟

    目的 探讨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时,积极或者保守的二尖瓣处理策略间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12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年龄为68~5261(627.58±986.32)d,体重3.8~54(8.90±6.83)kg,男57例,女70例.第一诊断包括室间隔缺损(89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房间隔缺损(9例)、主动脉缩窄(7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例)、主动脉瓣狭窄(3例)、冠状动脉右心室瘘(1例)、主动脉弓中断(1例).以是否进行二尖瓣整形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67例进行了包括第一诊断和二尖瓣整形在内等的矫治手术,而另外60例则未对二尖瓣进行处理.除了主要诊断的外科矫治外,二尖瓣整形手术包括二尖瓣环缩、裂缺缝合、二尖瓣双孔等.随访时间7~1131(235.39±247.81)d.术前、术后随访主要参考依据为经胸多普勒超声,少部分患者术后采用经食道多普勒超声进行评估.结果 二尖瓣整形组术前二尖瓣反流轻度12例(17.91%),轻中度反流24例(32.84%),中度反流29例(43.28%),中重度反流1例(1.49%),重度反流1例(1.49%);未整形组则相应为:轻度反流6例(10%)、轻中度反流39例(65%)、中度反流14例(23.33%)、重度反流1例(1.67%).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果显示,二尖瓣整形组患者二尖瓣反流加重3例,维持原状15例,减轻49例;二尖瓣未处理组,二尖瓣反流加重3例,维持原状14例,减轻44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二尖瓣反流状况的改变进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对比发现,积极外科处理与保守治疗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对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分析两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均未对二尖瓣进行处理,术后二尖瓣反流均有改善(100%).结论 在儿童患者中,二尖瓣反流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存在时保守处理往往也可取得与积极手术治疗类似的效果.对于中度以上的二尖瓣反流,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的二尖瓣反流不需过于积极干预.

  •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围生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仇黎生;刘锦纷;徐志伟;王伟;张玉奇;朱丽敏;周燕萍;徐卓明;朱铭

    目的 立胎儿心脏超声,胎儿心脏磁共振诊断技术;健全新生儿围手术期未成熟脏器保护技术.结果 19例TGA合并冠状动脉畸形,大动脉掉转术后因心律失常死亡4例(死亡率21%).其余291例TGA行大动脉掉转术后因严重低心排血量症死亡7例(死亡率2.4%);心上型TAPVD术后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PA/IVS心内外科镶嵌治疗组12例,术后因出血死亡1例(死亡率8.3%).单纯手术治疗组13例,术后因心力衰竭、猝死4例(死亡率31%).胎儿先心病确诊率由2006年前的70%提高至2010年95%.2004~2010年新生儿心脏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抽搐、手足徐动症的发生率从6%降至0,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率从11%降至5%,术后总体死亡率从15%降至4.0%.结论 新生儿心脏手术的成功开展,需要有先进的治疗理念、治疗技术及医疗团队.

  • 采用国产同心伞片经胸小切口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研究

    作者:王顺民;徐志伟;刘锦纷;严勤;张海波;郑景浩;鲁亚南;祝忠群;苏肇伉;丁文祥

    目的 总结我们通过微创经心室采用国产同心伞片行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的临床经验,探讨这项技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45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34.1±24.2)个月;体重(12.4±9.2)kg]采用胸下小切口经心室途径封堵治疗,患者均为膜周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基底部直径2~9 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 mm,所选伞腰直径4~10 mm.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非体外循环下经右心室放入室间隔封堵伞.结果 术后发生室性早搏1例,经治疗好转并未复发.其余患者术后心功能稳定,随访1~6个月,患儿伞片位置无移位,无心律失常和残余分流.结论 经胸小切口采用同心伞片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但对于初学者应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 Fontan术后乳酸水平增高与血流动力学恶化的关系分析

    作者:黄继红;史珍英;周燕萍;王亮君

    目的 探讨Fontan术后早期乳酸水平改变的规律以及这些改变是否与术后血流动力学状况相关.方法研究对象为10例Fontan手术患儿.纳入标准:体重大于13 kg,Glenn术后二期Fontan手术.于入ICU即刻、入ICU 30 min后、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前30 min、拔管后30 min、拔管后2 h、拔管后48 h上述6个时点测氧耗指数、血动静脉氧饱和度、乳酸水平,计算心指数.结果入CICU后乳酸水平增加,拔管后30 min乳酸水平达到峰值,48 h内乳酸值回复正常水平.拔管后30 min心指数达到高水平.中心静脉氧饱和度于拔管前30 min达低谷,拔管后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结论 Fontan术后早期,血乳酸水平在拔管后30 min达到峰值,该增高与血流动力学状况无关.

  • 应用血管脱细胞基质膜片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初步研究

    作者:付炜;薛继鑫;何晓敏;殷猛;郑景浩;王伟;徐志伟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脱细胞基质膜片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可行性.方法获取成年猪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剔除内膜和外膜后,切成20 μm厚、1.5 cm长、1 cm宽的薄片,经脱细胞处理后,接种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利用"三明治"法构建成管道状的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并于8周后取出进行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检测,评价形成血管效果.结果 动脉血管切成膜片后很容易将细胞脱除干净,细胞外基质成分如弹性蛋白和Ⅰ型胶原得到很好的保存.经"三明治"法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植入裸鼠皮下8周后可以形成良好的管道样结构,接种的平滑肌细胞深入到管道内部,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结论 利用血管脱细胞膜片可以较好地解决脱细胞不完全和细胞接种不到血管壁内部的问题,为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MMP-2和TIMP-2在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德力格尔图;佈和;金灿浩;闫清秀;宋晓燕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分析其与各种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证实MMP-2和TIMP-2在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17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5例正常结肠组织的MMP-2、TIMP-2的表达情况,将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MMP-2在正常结肠组织中阳性表达2例,阴性表达13例;而TIMP-2阳性表达8例,阴性表达7例;MMP-2和TIMP-2两者的阳性表达在正常结肠组织中有着统计学差异(P<0.05).(2)在11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MP-2阳性表达74例,阴性43例;M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MMP-2的阳性表达在肿瘤不同的浸润深度、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TNM分期等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IMP-2阳性表达54例,阴性表达63例;TIMP-2的阳性表达在不同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TNM分期等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随访结果,MMP-2阳性表达者较MMP-2阴性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短,两者间生存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IMP-2阳性表达者较TIMP-2阴性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长,两者间生存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MMP-2和TIMP-2的平衡失调以及表达异常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控制血压对儿童青少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贾俊亚;梁建成;张晓芬

    目的 观察儿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水平与左心结构及功能改变的关系,探讨血压控制在保护儿童慢性肾脏病患者心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观察儿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慢性肾脏病2~3期)血压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结构与功能指标,并与21名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对比.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对左心室结构与功能指标的影响.给予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治疗12个月后观察其左心室指标变化.结果 入选72例儿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入组时24 h内生肌酐清除率为(47±14)ml·min-1·(0.73 m2)-1,高血压发生率为25%.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19.4%.伴高血压的患者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相对室壁厚度(RWT)、二尖瓣口血流E峰和A峰流速比值(E/A)分别为(49.2±8.2)mm、(115.1±38.3)g、(37.0±11.2)g/m2.7、0.36±0.05、1.63±0.32,与无高血压的患儿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FS)、射血分数(EF)分别为(36.2±8.4)%、(68.4±5.3)%,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LVMI与体重、BMI、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密切相关(均P<0.05),与24 h内生肌酐清除率、尿蛋白/肌酐、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钙磷水平、甲状旁腺激素、高敏C反应蛋白等均无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VMI仅与收缩压、血红蛋白水平相关(r2=0.38、0.12,P=0.02、0.04).伴高血压的患者中,13例(72.2%)接受降压药物治疗.12个月后,10例患者行第2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RWT、E/A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其余指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儿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水平升高与左心室肥厚性改变密切相关,降压治疗可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异常.

  • 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型单心室心肌收缩位移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珊珊;张玉奇;张志芳;武育蓉;陈丽君;钟舒文;殷璐曼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在评价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心室各节段心肌室壁运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分两组,病例组为51例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均为左心室型单心室,对照组为51例正常儿童,应用Q-lab软件分析并计算功能性单心室主心腔及正常儿童左心室各节段心肌的大收缩位移值,以及室壁收缩位移占舒张期室壁到左心室重心距离的百分比,即圆心位移值.结果 病例组基底段后侧壁、前侧壁,中间段后侧壁、前侧壁,心尖段后壁、侧壁、心尖部的心肌位移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的相应节段的心肌位移值(P<0.05).病例组余心肌节段心肌位移值与对照组相应节段心肌位移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心肌各节段的圆心位移值与对照组心肌各节段的圆心位移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利用心肌收缩位移评估功能性单心室患者室壁运动.

  • 沉默HCCR-2基因对胰腺癌细胞Bcl-2和Bax表达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姜琳;孙灿林;黄俊星;林梅;吴正东;崔永安;肖蔚;焦霞;叶军;于鸿

    目的 利用反义寡核苷酸(ASODN)干扰技术探讨人宫颈癌癌基因-2(HCCR-2)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HCCR-2 ASODN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信号,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转染效率及凋亡率;噻唑盐(MTT)比色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HCCR-2、Bcl-2、Bax 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 HCCR-2 ASODN转染PANC-1细胞的转染效率为85.04%.反义组、无义组和单加培养液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04±2.38)%、(2.44±0.13)%、(2.54±0.21)%,反义组较其他组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1);相应的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2.38±1.03、3.78±1.69、3.72±1.54,反义组细胞增殖较其他组显著被抑制(P<0.01).反义组、无义组和单加培养液组细胞HCCR-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29±0.16、0.55±0.31、0.57±0.33;Bcl-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31±0.14、0.63±0.28、0.62±0.35;Bax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8±0.36、0.24±0.09、0.23±0.12;HCCR-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7±0.28、0.93±0.48、0.95±0.42;Bcl-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5±0.19、0.82±0.51、0.81±0.45;Bax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1±0.42、0.42±0.21、0.39±0.20,较其他组,反义组细胞HCCR-2、Bcl-2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而Bax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 下调PANC-1细胞HCCR-2表达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增加,其作用机制与Bcl-2表达降低而Bax表达升高有关.

  • 缬沙坦及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影响的对比

    作者:曹萍;沈丹;钟亚;李睿

    目的 观察降压药物缬沙坦及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探讨血浆APN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作用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85例(完成163例),随机分为两组:氨氯地平组94例(完成80例),缬沙坦组91例(完成83例).两组分别用氨氯地平及缬沙坦治疗,12周后观察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腹围、腰围、血脂、血浆APN水平的改变.结果 (1)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组两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经氨氯地平及缬沙坦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氨氯地平组收缩压下降(22.7±11.2)mm Hg,舒张压下降(8.4±6.9)mm Hg;缬沙坦组收缩压下降(20.8±10.8)mm Hg,舒张压下降(9.5±7.2)mm Hg;治疗后两组之间无论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两组治疗前血浆APN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血浆AP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血浆APN水平改变不明显(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血浆APN水平明显高于氨氯地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氨氯地平比较,缬沙坦能提高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APN水平,推测缬沙坦降压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提高血浆APN水平有关.

  •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黄花荣;钟英强;付玉如

    目的 在体外观察不同浓度的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细胞直接计数绘制出MSCs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在第3天,甲基强的松龙在30、40 mg/100 ml浓度下,MSCs的增殖受到显著性抑制[(12.21±0.47)×104与(12.10±0.06)×104,空白对照为(15.88±0.51)×104,P<0.05],而在第7天,增殖恢复至正常状态.甲基强的松龙在40 mg/100 ml浓度下,可减缓MSCs的凋亡[(1.88±0.40)%],空白对照为(2.40±0.36)%(P<0.05).在低浓度下,甲基强的松龙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在40 mg/100 ml浓度下,在第1天,进入G2~M期细胞数明显增加,而第3~7天明显减少,S期细胞增多.结论 在较高浓度下,甲基强的松龙对MSCs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左旋甲状腺素钠对桥本病甲状腺体积的影响

    作者:杨民;吴小忠;祁华;王军强

    桥本病又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本地区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常因颈粗、颈前区肿物、颈前区压迫感而就诊.甲状腺肿大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左旋甲状腺素钠对桥本病甲状腺肿的疗效.

  • 左肺动脉吊带伴气管支气管异常71例分析

    作者:钟玉敏;孙爱敏;王谦;高伟;顾晓红;朱铭;欧阳荣珍;邱海嵊

    左肺动脉吊带是非常少见的血管畸形,即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远端,跨过右支气管向后走行于气管和食管之间,然后走向左侧肺门.左肺动脉吊带常合并心内畸形和(或)其他畸形如气管支气管异常[1-2].本文回顾型总结分析左肺动脉吊带中气管支气管异常,从而能为外科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

  • 前纵隔肿瘤手术小儿麻醉诱导期气道管理

    作者:胡洁;张瑞冬;白洁

    前纵隔肿瘤患儿在全身麻醉诱导期常面临发生气道压迫和(或)心血管意外的巨大风险[1-2],虽然有报道推荐在纵隔肿瘤活检术中尽量采用局部麻醉和轻度镇静[3-4],但是多数患儿仍需在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下才能获取足量的样本组织以便进行病理诊断.本文回顾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行前纵隔肿瘤手术小儿的麻醉资料,总结其诱导期气道管理的特点,报道如下.

  • 经阴道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32例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宁宁;申志扬;喻红霞;甄艳华;许敏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并发症亦随之增多,近期并发症已受到足够重视,而远期并发症--子宫切口憩室尚未引起临床足够的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经阴道超声诊断并经宫腔镜、宫腔造影及手术确诊的3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分析其经阴道超声的声像图特征,并总结经阴道超声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 可吸收内固定装置结合术后铰链支具治疗髌骨骨软骨骨折

    作者:李先启;王书沛;燕志远;顾曙光

    髌骨骨软骨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常规X线检查容易漏诊.薄层CT扫描不仅能确定诊断,而且还能明确骨软骨骨折块大小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本院从2000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可吸收装置术后铰链支具治疗髌骨骨软骨骨折19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选择性120W绿激光汽化术联合电切术治疗100g以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37例疗效分析

    作者:唐飞;陈立军;李学超;刘杰;曲楠;赵立;张景云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其引起的下尿路症候群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一度被认为是BPH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但其依然存在较多并发症,如电切综合征等[1].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hotoselective vaporization of prostate,PVP)是近年来新生的治疗BPH的微创治疗技术,PVP具有操作安全,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2].对于大腺体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单纯采用PVP,一根光纤难以将增生腺体汽化彻底,PVP联合TURP治疗大腺体BPH患者可发挥各自优点,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复发概率[3].我科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行PVP联合TURP治疗前列腺大于100 g的BPH患者3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汪继洪;傅强;谷宝军;崔仁杰;徐月敏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临床少见,发病率为0.01%~0.02‰,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为40~50岁[1].本病由Frankel于1886年首次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为副神经节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定义为嗜铬细胞瘤,将来源于肾上腺外(通常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交感神经节的肿瘤定义为副神经节瘤[2].近年来,随着健康查体的普及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副神经节瘤发病比例逐渐升高,尤其是无功能性肿瘤检出率增加.目前在成人中约占全部嗜铬细胞瘤的15%,在儿童中约占30%[3],其中10%~63%属遗传相关性副神经节瘤[4],RET、VHL、SDHD和SDHB是副神经节瘤主要突变基因,研究证实约40%的SDHB突变患者会发生远处转移[5].以下回顾我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 妊娠期机械瓣功能障碍再次手术四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宁东;夏旭;罗国庆;刘秋华

    瓣膜置换手术后的患者在妊娠时,由于妊娠期的高凝状态,如不能定期及时检查及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可导致机械瓣膜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高[1-2].一旦出现瓣膜严重梗阻,孕妇和胎儿的生命都将面临严重威胁,必须进行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2-3].如何处理妊娠期发生的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大限度地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是外科治疗的难点.我们回顾了7年来4例妊娠期发生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总结对此类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

  • 良性乳腺疾病钼靶X线误诊为乳腺癌30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克德娜;李囡馨;周海;杨蓉

    乳腺疾病临床常规检查以超声和钼靶X线为主,由于影像表现和诊断的限制,有时容易造成误诊,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现就30例乳腺钼靶X线误诊为乳腺癌的良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以提高乳腺疾病影像诊断水平.

  • 保留膀胱的序贯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曲楠;麦海星;唐飞;张景云;赵立;黄晨;李学超;王亚林;陈立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6万新发膀胱癌病例,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九位而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膀胱癌具有多灶性和高复发性特点.膀胱癌侵犯肌层(T2期)的标准治疗方式为膀胱全切除术[1].但膀胱全切除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巨大;此外一些高龄患者无法耐受膀胱全切除术.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借鉴国外经验对T2期膀胱癌尝试开展手术(绿激光)加放化疗的序贯治疗手段以达到保存膀胱及根治肿瘤的目的[2].现将初步结果及近期疗效报道如下.

  • 深低温停循环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麻醉期间中枢神经功能的调控

    作者:余奇劲;陶红;杨洁

    目前涉及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的手术(DeBakeyⅠ型手术居多)需要在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下完成.虽然DHCA为手术提供了一个无血视野,但当停循环时间延长时,其安全时限受限至30~40 min,超过此时限,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害为棘手.虽然主动脉阻断手术期间有很多防治CNS损害的措施,例如全身麻醉DHCA技术、顺行脑灌注(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ACP)、逆行脑灌注(retrograde cerebral perfusion,RCP)和运用辅助药物保护CNS功能等,但是主动脉阻断麻醉期间CNS损害仍有一定比例的发生[1-2].

  • 医用胶在骨科内固定取出术中的新应用

    作者:徐海涛;盛加根;殷文靖;徐佩君;钟宗雨

    近年来,钢板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有移位骨折的常用方法[1-2],在骨折愈合后有相当一部分钢板需要取出[3],因此钢板内固定取出术也成为骨科常见的手术.钢板取出后与髓腔相通的钉孔出血可引起切口渗血、局部肿胀及疼痛[4],给患者带来痛苦与风险.

  • 先天性儿童肺动静脉瘘介入封堵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张志芳;陈轶维;李奋;高伟;余志庆;周爱卿;钟玉敏;张玉奇

    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或称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属于罕见的肺血管发育畸形,人群中发病率约0.2‰[1-2].大部分PAVF属于先天性肺血管发育障碍,多由肺毛细血管袢末梢缺陷,导致血管扩张形成血管囊,引起肺动静脉间异常交通.

  • 一种新的切口缝合处理方法预防切口感染

    作者:刘雄友;高德山;张玲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尤以普外科常见,如何降低、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有较多的文献讨论[1-2],但效果有限.近1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种新的切口缝合处理方法,未再出现切口感染,现将这一新的切口缝合处理方法总结报道如下.

  • 单肺通气时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德祥;曹苏;许忠玲;黄雪莲;江恬

    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DLT)插管行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是胸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DLT隔离双肺、保证健侧肺通气同时,可防止患侧肺的分泌物、血液流入健侧支气管,有助于充分暴露手术野,方便手术操作[1].但是单肺通气对肺呼吸生理学、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有一定的影响,处理不当时易发生低氧血症.为了寻找合适的单肺通气模式,本研究分析食道癌、肺癌手术所采用的定容通气模式(volume-controlled ventilaion,VCV)、定压通气模式(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小潮气量定压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PCV+PEEP)和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小潮气量+PEEP),观察这四种通气模式对单肺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 超声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结石一例

    作者:刘乔建;李宗福;高虹;刘振兴

    患者男,80岁.因黑便一天两次共约300 g就诊.十余年前有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反复发作史6次.查体无特殊.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左后上方的肠道回声内有一强回声,大小约1.6 cm×1.3 cm,声影干净明显,形态固定,紧邻胃幽门部(图1),位置相对固定.超声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强回声,考虑十二指肠球部结石,不除外肠道肿瘤,建议行内镜检查.胃镜检查:食管及胃贲门、底、体、角和胃窦黏膜均光滑,蠕动正常;胃幽门变形,开闭差;十二指肠球部球腔变形,形成假性憩室,变形球腔内嵌顿一直径约1.5 cm的异物,异物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局部有血痂,未见明显溃疡面(图2).十二指肠降部形态未见异常,黏膜光滑.以三抓钳钳牢异物,自口腔取出.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致缓慢心律失常二例

    作者:姜凯莲;林晓静;别自东

    病例1:患者女,66岁,主因"反复意识丧失半年"于2012年1月4日入院.近半年内发生四次晕厥,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入院查体:T 36.2 ℃,P 38次/min,R 16次/min,BP 120/70 mm Hg,神志清,精神一般,口唇无发绀,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42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坦,触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交界区逸搏心律,心率38次/min.入院后完善超声心动图、甲状腺功能、生化检查、胸部CT等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 鼻NK/T细胞淋巴瘤误诊为急性鼻窦炎合并眶蜂窝织炎一例

    作者:姜琳琳;袁慧钧;宁宝礼;李慧军

    患者男,39岁,因"鼻塞脓涕2个月,右眼睑肿1个月,左眼睑胀1周"于2012年1月28日来我科急诊.患者自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鼻塞脓涕,后逐渐呈双侧,伴嗅觉减退,无鼻出血,无颜面麻木,1个月前出现右眼睑肿胀、充血、溢泪,未明确诊治,半个月前到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鼻窦炎",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5 d后停药至今,期间右眼肿胀进一步加重,1周前出现左眼睑肿胀.

  • Stevens-Johnson综合征误诊为咽-结膜热一例

    作者:孟为民;孟浩;朱静;钟原

    患者男,30岁,于2008年12月11日出现发热、口唇水疱、咽痛、眼红、流泪,12日病情加重,口唇水疱破溃、溃疡(图1),13日双眼眼睑肿胀,结膜混合充血、出血,睑结膜面可见白色伪膜、大量滤泡、出血,结膜囊少量分泌物.血常规无异常.

  • 围手术期严重呼吸性碱中毒一例

    作者:刘彬;李蕾

    患者女,25岁,体重65 kg,主因双侧视力、听力下降3年,头痛1年入院.既往:5年前行右手、右膝、右髋骨软骨肉瘤切除手术,余正常.否认肝炎、结核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否认过敏史,无外伤史、输血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视力、听力下降,进行性加重,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持续胀痛,无放射性,1年来头痛较前无变化.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生四肢无力,伴言语不清.3个月前四肢无力明显加重,逐渐不能行走.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一例

    作者:徐建;李敬东;李强;黄亚勇;陈筱莉;张英娟

    患者女,38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月余"于2012年1月13日入院,既往肝炎病史10余年.查体: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腹平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肝区无叩击痛,腹壁静脉无曲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 鞍区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一例

    作者:孟艳举;胡岩;郭付有;宋来君

    患者女,6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1周,呕吐12 h入急诊科.患者19年前因"垂体瘤"行手术治疗,术后放疗.查体:右眼单盲,左眼视力下降伴复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病理征阴性.头颅MRI示(图1):鞍窝扩大,鞍底下沉,鞍内及鞍上区可见团块状长T1混杂长T2信号影,大小约32 mm×26 mm×34 mm(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信号不均,视交叉受压上抬,垂体柄显示不清,双侧海绵窦受压、部分被包绕;静脉注入Gd-DTPA后扫描示鞍内及鞍上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考虑垂体瘤复发.后转入神经外科.

  • 右锁骨上窝钙化性纤维性肿瘤一例

    作者:王昊;白雪峰;王雪峰;郜仝珍;张培龙;陶然岑

    患者女,13岁,主因无意间发现右锁骨上肿物1个月于2012年7月入我院.查体肿物位于右锁骨上窝锁骨近胸骨后方,稍硬,活动度较小,由于较深,不能摸到肿物全貌.

  •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提示肺叶切除术中肺动脉误扎一例

    作者:舒进军;唐育民;张可贤;魏湘华;王朝集;董击夫;张兆辉

    患者女,62岁,体重51 kg,身高155 cm,因咳嗽伴胸痛1个月入院,入院诊断:右肺上叶肿瘤.既往史无特殊,术前检查未见异常.拟行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术.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置管监测有创动脉压.静脉注射咪达唑仑3 mg、芬太尼0.2 mg、异丙酚70 mg、罗库溴铵50 mg行麻醉诱导,经口插入F35左侧双腔气管导管,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腹膜癌一例

    作者:耿爱文;李阳;杨秀珍;咸建春;肖丽

    患者女,59岁,农民,因乏力、食欲缺乏、腹胀2周入院,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皮肤瘙痒,无黑便,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慢性肝病面容,面色晦暗,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膨隆,腹壁静脉显露,下腹部轻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异常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

  • 表现为舞蹈症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一例

    作者:高乐虹

    患者女,59岁,主因面部异常表情、四肢不自主舞动20余天于2012年7月9日入院.患者于20余天前无诱因出现行为异常,表现为阵发口角歪斜、挤眼、右侧肢体舞动,以右上肢为主,动作幅度小,查头颅CT未见异常.当地医院按"脑梗死"治疗无好转,患者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走路不稳,需他人搀扶,头面部动作表现为皱额、眨眼、挤眉、咧嘴及四肢不自主运动,不能控制.

  •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顽固性多形红斑误诊一例

    作者:余小汉;饶正良

    患者男,14岁,因反复皮肤多形红斑伴瘙痒6个月,一直在皮肤科按普通荨麻疹就诊,其中还高度怀疑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次患儿再发皮疹伴瘙痒转我科治疗.患儿每次发病时表现为胸背部,四肢近端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伴瘙痒,呈散在分布,瘙痒剧烈时可见搔抓痕和血痂,偶可见小水疱,破溃后脱屑留下色素沉着.

  • 食管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郑雷;李娟;谷川;李永亮;郑晓云;辛召平

    患者女,55岁.既往体健,近2个月进食偶感轻微阻挡感,无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呕血及黑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食管下段(距贲门约8 cm处)右后壁管壁局部增厚,管腔变窄,见小弧形充盈缺损影,累及范围约2.5 cm,病变处黏膜皱襞完整无破坏,但黏膜皱襞间距增宽、展平,管壁柔软,钡剂通过仍较顺畅(图1).

  • 努力提高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守军

    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数据显示,先心病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的首位出生缺陷疾病[1],且每年新增20万病例.若未经诊治,患儿在1岁以内自然病死率为30%~40%.其中,复杂性先心病(约占全部先心病的20%)对全身重要器官损害大,致残率及死亡率高,是围产儿和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反,先心病患儿如果能够得到及时诊治,绝大部分可以健康成长.

  • 超声心动图无创评估右心室功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张玉奇

    对心脏功能的定量评估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左心功能,许多成熟的方法已应用于临床.但对右心功能的评估常被忽视,主要原因是过去误认为右心室仅为连接肺动脉与右心房的通道,不具备必需的收缩及舒张功能.而目前临床上大多定性判断右心室功能的方法,主观性强,准确性较差[1].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国内治疗进展

    作者:徐一君;邓勇志;王学宁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复杂先心病)主要包括法洛四联症(TOF)、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Ebstein畸形、肺动脉闭锁等心血管畸形比较复杂的先心病.复杂先心病患儿自然病死率极高,<1岁的患儿自然病死率约可达50%,主要与患儿心血管畸形复杂、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组织器官病理改变严重有关,患儿往往因反复肺炎、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或严重的缺氧而夭折,需要尽早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脏外科的迅速发展,在复杂先心病领域的治疗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已不相上下.

  •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争议

    作者:陈树宝

    1938年Gross首次成功实施动脉导管结扎手术开创了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历史.随着临床诊断及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可手术治疗,效果也有长足的进步.然而,经过长期随访结果分析,对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合适时间及方法仍存在不少争议.可以预见,随着对分歧观点的梳理及辨明必将进一步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水平.

  •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的合理用血

    作者:朱德明

    我国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已经得到较大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包括麻醉、手术、监护及体外循环技术的提高使整体治疗效果有了长足的进步.围手术期的合理用血问题以及血制品使用的利弊之争,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同行交流的热点议题之一.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作者:马春野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儿童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活产婴儿先心病发病率为6‰~8‰[1].早产儿先心病的发病率为12.5‰[2].2011年我国出生人口1604万人,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新生儿中,约有13万人以上患有先心病.

  • 主动脉弓离断矫治术的处理策略

    作者:胡志伟

    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ed aortic arch,IA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早于1778年由Steidele所记载并定义为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间缺乏交通性连接.出生后随着动脉导管的自然闭合,若未进行手术矫治,其早期生存时间为4~10 d.1976年Elliott等提出了前列腺素E1的应用,为IAA患儿创造了良好的术前状态;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技术提供了快速早期明确诊断,从而为IAA的早期手术矫治创造了条件[1].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麻醉管理

    作者:黄悦;张马忠

    近年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纠治更倾向于在新生儿或婴儿早期进行.尽早干预可以纠正发绀、调整心脏容量与压力负荷以及治疗肺动脉高压,终改善患儿的生长发育.全面了解复杂先心病的解剖学和形态学,对于诊断和制订外科治疗策略特别重要,而全面了解其病理生理学对于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监护至关重要.

  •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

    作者:陈林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发育缺陷或部分停顿造成的心血管畸形,患儿出生时即存在心血管结构异常,是儿童常见、危害较大的心血管疾病.传统心脏畸形矫治主要是采用外科手术经正中开胸,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灌注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下进行,其术野清晰,显露充分,安全性高,目前仍是治疗先心病的主要手段.但心脏停搏下必然存在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正中开胸存在胸骨连续性破坏、失血过多,切口瘢痕明显,影响美观等问题[1-3].

  •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诊治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者:徐卓明

    近十年来,随着肺动脉高压靶向性治疗药物的研发和推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WHO阶段性更新肺动脉高压诊疗指南[1],国内也有相应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出台[2-3],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的日常工作.肺动脉高压可以是特发性的(特指原因不明的患者),也可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肺部疾患、结缔组织疾病等;儿童肺动脉高压以先心病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4].然而,陆续进入市场的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尚缺乏儿科适应证,目前,全球范围内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5-7].正因如此,我们临床医师需一边实践,一边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及时认识肺动脉高压诊治中的一些误区并纠正偏差.可以预见,随着对一些模糊概念的梳理及辨明,必将推动儿童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规范化诊治.

  • S-1单药及联合用药治疗晚期/进展期胃癌的疗效评价:一项针对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

    作者:张宁宁;郭晓钟

    目的 S-1是一种含5-氟尿嘧啶的复合抗癌新药,在日本已被作为治疗晚期胃癌的一线用药.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S-1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来评价单药及联合用药治疗晚期/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通过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及论文集检索相关文献.依据检索策略收集资料,按纳入标准筛选文献,主要对客观缓解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以及Ⅲ/Ⅳ度毒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4篇随机对照实验(RCT),涉及1392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S-1单药组与联合用药组相比,S-1单药组1年生存率提高76%(95% CI为0.61~0.95);客观缓解率高出49%(95% CI为0.37~0.65),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2年生存率方面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Ⅳ度毒副反应方面,S-1单药组较联合用药组高,S-1单药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增加17%(95% CI为0.12~0.24),白细胞减少症增加13%(95% CI为0.07~0.21),恶心增加43%(95% CI为0.25~0.7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1单药可能有效提高晚期/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值得进一步的临床试验.

    关键词: 胃肿瘤 Meta分析 S-1
  • DNA切除修复基因XPD312位点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作者:安公明;冯茂辉;冷卫东;杨兵;刘长;牛玉明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DNA切除修复基因XPD312位点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90年至2012年6月30日有关XPD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后,采用Meta-Analyst 3.1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共10个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XPD基因Asp312Asn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Asn/Asn+Asp/Asn)vs.Asp/Asp:OR=1.20,95% CI=1.05~1.36,P=0.01;Asp/Asn vs.Asp/Asp:OR=1.15,95% CI=1.01~1.31,P=0.04].未检测出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 对目前相关研究结果的Meta分析显示XPD基因Asp312Asn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生风险具有微弱相关性.

  • 有感于先天性心脏病专栏的刊出

    作者:苏肇伉

    一、组稿的设想和预期效果今年年初,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经多次磋商,定于2012年第22期(11月)刊出一期"先天性心脏病诊治专栏(专辑)".现终于刊出.该杂志是一款综合性电子版医学杂志,同时又有纸质成分,具有纸质版和电子版的长处,弥补单纯纸质版的局限性.学术性电子版是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刊物,电子版可不受文章篇幅限制,尤其在影像、手术和讲座等动态方面的演示,使读物更有可看性,容易理解,是医学杂志的一个进步.

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分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