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

中国循环杂志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 중국순환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2.8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3614
  • 国内刊号: 11-221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盛寿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高血压住院患者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倩;张鹏强;丁彦春;杨东辉

    目的:了解高血压住院患者心房颤动(房颤)的患病率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831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房颤组272例和非房颤组5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数据,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831例高血压患者中有272例(32.7%)合并房颤,83例患者(10.0%)为新近发生房颤.与非房颤组相比,房颤组患者的年龄较大[(69.8±9.6)岁vs(63.8±11.8)岁,P<0.001]、收缩压较高[(150.2±21.9)mmHg vs(143.9±21.8)mmHg,P<0.001]、脉压较大[(63.8±19.0)mmHg vs(57.6±18.7)mmHg,P<0.001]、高血压病史>10年的比例较高(54.4%vs 43.1%,P=0.003)、左心房内径较大[(41.5±6.5)mm vs(35.8±4.9)mm,P<0.001].新发房颤亚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和血压水平与非新发房颤亚组患者相似,但左心房内径明显较小[(40.0±5.9)mm vs(45.0±6.8)mm,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脉压、平均血小板体积、左心房内径、血清总胆固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与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独立相关.结论: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较高,其房颤的发生与高龄、高血压病史时间长以及收缩压和脉压高有关.新发房颤的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长时间房颤的患者.

  • 新一代插入式心电监测器对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检出研究

    作者:李延辉;Venkatakrishna Tholakanahalli;Selcuk Adabag;杨进刚;王仲;李剑明

    目的:探讨新一代插入式心电监测器(ICM)Reveal LINQ在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对心房颤动(房颤)的识别准确性及检出情况.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9月11日至2017年9月10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退役军人中心医院植入新一代ICM Reveal LINQ的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植入指征:6个月内发生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经神经内科专科医生评估确定为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或TIA;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测及至少24小时Holter检查除外房颤病史.结果:连续入选23例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8±9)岁(46~83岁),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新一代ICM Reveal LINQ,无明显并发症.中位随访369(17~944)天期间,未出现电池耗竭,4例患者的ICM被取出;ICM共检出房颤事件293次,经人工校对核实的房颤事件62次,ICM对房颤的识别正确率为21.2%.随访期间房颤检出率为21.7%(5/23),随访1年、1.5年、2年、2.5年时的累积房颤检出率分别为11.2%、19.2%、35.4%及56.2%.结论:ICM Reveal LINQ在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的,虽能有效识别房颤但其识别房颤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在常规检测手段(如普通心电图、Holter等)未能检出房颤的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ICM对房颤的检出率为21.7%.ICM在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有待于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 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正常人冠状静脉定量研究

    作者:贾芳莹;李彩英;寇晨光;王岑;田伟伟;袁迎芳;卓利勇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定量测量正常成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参数,提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的受试者70例,M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无冠状动脉畸形、变异,均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对原始图像选取心脏收缩期(45% 时相)、心脏舒张期(75% 时相)进行重建,测量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并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1)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45%时相数值均较75%时相增大(P<0.05).(2)心动周期同一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无差异(P>0.05);按照身高、体重计算截面积进行标化,在同一时相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3)提出45%及75%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95%参考范围.结论:采用MSCT显示冠状静脉成像可以客观定量测量、分析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其正常参考值提出为临床成功实行心脏介入手术提供了重要影像参考价值.

  • 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于浩;颜涛;童光;王晓武;马涛;许文平;陆华;董文鹏;张卫达

    目的:探讨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策略.方法:入选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75例,179例为主动脉弓部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65例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行升主动脉或近端半主动脉弓置换手术(AAR组),114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TAR组).记录两组围术期临床数据和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7年,记录生存率和再次手术干预情况,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结果:TAR组和AAR组比较,体外循环时间[(208.62±57.82)min vs(114.71±26.22)min]、心脏停灌注时间[(95.55±27.92)min vs(77.32±17.89)min]、停循环时间[(21.27±7.28)min vs 0 min]、术后有创通气时间[(71.86±68.06)min vs(35.86±17.03)min]、重症监护病房时间[(7.33±3.73)d vs(4.46±1.4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R组术后血制品的消耗、急性肾损害及一过性脑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T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9.65%vs 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个月至7年,两组患者的远端血管残余夹层发生率、远期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60岁以上患者的术后30天死亡率(12.50%vs 8.70%)、远期全因死亡率(14.29%vs 6.25%)和远期血管病变再干预率(0%vs 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有较高的围术期安全性,远期疗效与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接近,适用于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和老年患者.

  •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无放射线经皮封堵儿童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作者:叶赞凯;李志强;朱耀斌;伊寒露;孙妍;张红菊;李静雅;李培;马宁

    目的:研究在无放射线条件下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股静脉穿刺封堵儿童房间隔缺损(ASD).方法:34例患儿(男性16例,女性18例),诊断中央型ASD 32例,卵圆孔未闭2例.患儿平均年龄(5.12±1.32)岁,平均体重(17.32±3.60)kg,中央型ASD直径5~20 mm.患儿心功能正常,无合并其他心内畸形.6例患儿合并有其他畸形,其中1例患儿合并小耳畸形,1例患儿合并漏斗胸,1例患儿合并脊柱侧弯及肋骨多发畸形,1例患儿合并癫痫,1例患儿合并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于外科手术室(无放射设备),基础麻醉下经股静脉径路,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行ASD封堵术.结果:34例封堵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22~60 min,手术均无须改行其他切口,均无需进入重症恢复室,术后无封堵伞脱落.术后复查无明显残余分流.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3天.结论: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股静脉穿刺径路的ASD封堵术作为一种微创、无放射线损伤的手术方式在ASD患儿中安全、可行.

  • 急性失代偿性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情况及预后

    作者:张倩;王春梅;孙晓东;师树田;魏璐佳;李庆祥;聂绍平

    目的:探讨急性失代偿性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临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急诊住院的已排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急性失代偿性HFpEF患者326例,根据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表面健康人群的99百分位数0.04 ng/ml分为cTnI升高(≥0.04 ng/ml)组185例和cTnI正常(<0.04 ng/ml)组141例.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30天和180天的全因死亡情况.结果:(1)共185例(56.7%)HFpEF患者cTnI升高.(2)cTnI升高组较cTnI正常组在男性比例(44.9%vs 32.6%,P<0.05)、入院血肌酐水平[(120.6±48.2)μmmol/L vs(107.4±51.2)μmmol/L,P<0.05]、B型利钠肽(BNP)水平[(846±575)pg/ml vs(423±387)pg/ml,P<0.05]、30天(5.4%vs 0.7%,P<0.05)和180天(9.2%vs 2.8%,P<0.05)全因死亡率等方面均明显升高.(3)cTnI和BNP之间呈正相关(r=0.33,P<0.05).(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TnI升高是预测30天全因死亡(HR=4.83,95%CI:1.75~7.31,P<0.05)和180天全因死亡(HR=2.83,95%CI:1.38~5.36,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5)cTnI用来预测急性失代偿性HFpEF 180天死亡率的界值是0.10 ng/ml,其准确性是63%(95%CI:58%~68%,P<0.05),敏感度是76.2%,特异度是51.5%.结论:半数急性失代偿性HFpEF患者cTnI升高,cTnI升高是预测30天和180天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超声心动图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术后随访研究

    作者:齐红霞;孙境;李慧;梁玉;朱振辉

    目的:归纳总结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的超声心动图诊断、鉴别要点,分析婴儿型、成人型ALCAPA的直接及间接超声心动图征象,分析ALCAPA外科手术后短期及中远期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8年2月阜外医院经超声心动图诊断ALCAPA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典型征象,并在术后6个月内(近期)及术后12~60个月(中远期,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ALCAPA共73例,包括31例婴儿型ALCAPA,42例成人型ALCAPA.与婴儿型ALCAPA患者相比,术前成人型ALCAPA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内径较宽,右冠状动脉/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较大,经体表面积校正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近期随访发现,婴儿型ALCAPA患者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但仍低于成人型ALCAPA患者(P<0.05);两型患者LVEDD较术前均明显缩小,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远期随访显示,婴儿型ALCAPA患者的LVEF进一步明显提高,与成人型ALCAPA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型ALCAPA患者LVEDD均未进一步明显改善.两型ALCAPA患者在术前、术后短期及中远期随访中二尖瓣形态及二尖瓣反流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ALCAPA诊断、鉴别诊断、分型及术后随访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及时、有效诊断疾病并制定手术治疗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张荣君;邵明凤;张守文;侯炳波;魏延津;吴芳芳;王佳艺;李新华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对66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患者,在EnSite指导下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进行门诊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心室起搏阈值、R波振幅及阻抗情况.结果:66例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中44例(66.7%)成功希氏束区起搏.术后即刻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19.41±5.99)ms,术后3个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35±6.38)ms.术中(急性期)心室起搏阈值(0.89±0.16)V,R波振幅(8.23±3.06)mV,阻抗(702.73±103.12)Ω;术后3个月(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0.95±0.11)V,R波振幅(8.13±2.26)mV,阻抗(679.77±103.12)Ω,术中各参数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行、有效.

  • 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点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宋光远;王墨扬;王媛;牛冠男;张倩;陈茂;王建安;冯沅;赵振刚;刘先宝;杨跃进;吴永健

    目的:探讨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点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阜外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TAVR的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49例.分析患者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点、手术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进行随访.结果:二叶式主动脉瓣无嵴与带嵴类型占比相当(55.1%vs 44.9%),瓣叶钙化程度重[钙化体积HU850=(604.1±318.7)mm3],平均瓣环周长大于平均瓣环上水平周长[(78.8±7.4)mm vs(67.1±6.7)mm,P<0.001],平均左心室流出道(LVOT)周长大于平均瓣环周长[(81.6±10.5)mm vs(78.8±7.4)mm,P=0.003].置入瓣中瓣患者12例(24.5%),瓣膜置入过深患者14例(34.1%).置入瓣中瓣患者比无瓣中瓣患者瓣环平均内经[(26.8±2.4)mm vs(23.9±2.0)mm,P<0.001]、周长[(85.7±7.0)mm vs(76.6±6.1)mm,P<0.001]及LVOT平均内径[(28.4±2.7)mm vs(24.3±3.1)mm,P<0.001]、周长[(91.3±9.1)mm vs(78.4±8.9)mm,P<0.001]更大,LVOT周长/瓣环上水平周长比值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5±12.3)%vs(119.4±15.7)%,P=0.067],但趋近阈值.瓣膜置入过深患者比无置入过深患者LVOT周长/瓣环周长比值更大[(108.0±7.4)%vs(101.2±6.7)%,P=0.005].结论: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瓣环和LVOT平均内径及LVOT周长/瓣环周长比值对于TAVR中瓣中瓣的置入及瓣膜置入深度具有一定影响.

  • 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医疗服务应用情况及对治疗的影响: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

    作者:随永刚;杨进刚;许海燕;高晓津;冷文修;滕思勇;钱杰;乔树宾;吴永健;杨跃进

    目的:调查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应用情况以及对治疗的影响.方法: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期间107家医院收治的13549例STEMI患者,分为EMS组2015例和自行来院组11534例进行分析.结果:仅2015例(14.9%)患者呼叫救护车就诊.与自行来院组相比,EMS组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高(64.9%vs 52.9%,P<0.001),从症状发作到医院的中位时间较短(170 min vs 240 min,P<0.0001),到达医院至溶栓时间(D2N)较短(47 min vs 53 min,P=0.003),但是门-球时间(即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时间)相似(106 min vs 108 min,P=0.9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使用EMS的独立预测因素是农村居民和家中症状发作,而应用EMS的预测因素是非前壁心肌梗死、持续胸痛、严重呼吸困难或晕厥、院前心脏骤停、Killip心功能分级>2、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超重/肥胖以及至省级医院就诊.结论:中国STEMI患者应用EMS的比例仅15%左右.应用EMS的患者从症状发作到医院就诊时间较短,接受再灌注的比例较高,但门-球时间未缩短.中国应加强公众教育,鼓励胸痛患者使用EMS,以及加强EMS和医院的衔接.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吴九涛;刘凯;谭传辉;王敏;曾英;陈颖豪

    目的: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连续入组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定安县人民医院诊断并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接受PCI治疗的93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ET组,n=836)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SCH组,n=100);SCH组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SCH组1(TSH 4.5~6.9 mIU/L)和SCH组2(TSH≥7.0 mIU/L).比较各组之间PCI后不良临床结局(包括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原性死亡以及上述终点的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差异,并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SCH与不良临床结局之间的独立相关性.结果:中位随访321天(170~473天),SCH组心原性死亡(3.0%vs 1.2%,P=0.00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4.0%vs 3.1%,P=0.018)、再次血运重建(17.0%vs 16.1%,P=0.017)和复合心血管事件(20.6%vs 3.0%,P=0.002)的发生率均高于ET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CH与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独立相关(HR=1.52,95%CI:1.04~2.22,P=0.0293).血清TSH≥7.0 mIU/L与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相关(OR=2.07,95%CI:1.28~3.34,P=0.0029).结论:SCH患者PCI术后预后较差,TSH≥7.0 mIU/L时复合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樊国亮;张英飞;陈铁男;刘志刚;王正清;谢继庆;李志昊;张波;张宁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14例择期行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胸片检查以及呼吸道分泌物培养阳性结果,确诊术后肺部细菌性感染.对患者肺部感染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2例(2.97%)患者确诊为术后肺部感染.相较于无肺部感染组,肺部感染患者年龄较大,吸烟、心脑血管病史比例高,左心室舒张末直径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比例高,术中应用体外循环比例高,悬浮红细胞输注量较大,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二次气管插管、二次开胸探查的比例高,且呼吸机应用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长(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KI(OR=16.239,95%CI:7.551~34.924)、呼吸机应用时间>48 h(OR=7.457,95%CI:3.44~16.161)、术前长期吸烟(OR=2.20,95%CI:1.018~4.825)、LVEF<40%(OR=3.524,95%CI:1.203~10.325)为CABG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BG后肺部感染与围手术期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术后AKI发生、呼吸机应用时间>48 h、术前长期吸烟及LVEF低下是CABG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预防,以期进一步改善预后.

  • 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刘欢欢;吴勇;李莹;高向民;周龙;麦劲壮;夏艳杰;曲艳吉;武阳丰;刘小清;赵连成

    目的:探讨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于1983~1984年在北京和广州的工、农人群中进行基线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水平,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等指标.于1987~1988年开始,每隔2年随访一次,随访截止到2005年底,登记并核实研究对象ASCVD(包括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基线血清TG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切点值分别为0.69 mmol/L、0.95 mmol/L、1.36 mmol/L),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基线不同TG水平与ASCVD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基线共调查35~59岁的研究对象11336人,剔除有心血管疾病或肿瘤病史(181人)、未采集空腹血标本(1709人)及其他关键变量缺失者(12人)后,共有9434人纳入终分析(其中1~4分位组分别为:2371人、2348人、2364人、2351人).其中男性4621人,女性4813人,基线平均年龄(45.8±6.0)岁,中位血清TG水平为0.95(0.69,1.36)mmol/L.对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9年后,共发生ASCVD事件632例(6.70%).从TG第1至第4分位组,ASCVD的发生率依次为4.09%、5.37%、6.68%和10.68%,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1).多因素分析调整基线年龄、性别、工农、南北、工作类型、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体重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后,随着TG水平的升高,ASCVD发生风险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38),与第1分位组相比,第4分位组ASCVD发病风险增加40%(HR=1.40,95%CI:1.07~1.82).结论:血清TG水平与ASCVD发生风险呈显著正关联.

  • 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公绪合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获益明显,主要机制有细胞分化、血管新生和旁分泌.但多数研究显示,移植干细胞在受体心脏生存率低,尤其是心肌缺氧、缺血等恶劣环境下细胞分化证据不足,难以解释心功能的改善,更多研究将治疗获益归因于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包括各种细胞内分子和细胞外物质发挥局部和远处效应,干细胞旁分泌作用成为一大研究热点.本文结合相关基础研究,对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的特点及其与心肌保护、血管新生的关系和治疗前景做一综述.

  • 经导管介入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媛;孟真

    三尖瓣病变(逾90%为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仅次于左心瓣膜疾病且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受重.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干预治疗较为保守的原因,一是因为三尖瓣关闭不全进行性加重的进程缓慢;二是人们认为左心系统瓣膜外科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可逐渐缓解,低估了解除三尖瓣病变后右心系统的中远期获益.伴随着对三尖瓣关闭不全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瓣膜病领域微创介入技术的成熟,三尖瓣关闭不全经导管介入治疗成为有效手段.本文系统阐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经导管介入治疗方法,以期拓宽对该疾病治疗的认识.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行左心耳封堵术二例

    作者:王宇彬;宋光远;张海彤;赵杰;楚建民;王靖;李晓枫;王建德;王巍;张澍;张文佳;张倩;杨跃进;吴永健

    1 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85岁.因"胸闷、胸痛20年,欲行左心耳封堵术"入院.2008年因剧烈胸痛诊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给予药物治疗.2013年行经皮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于左前降支及右冠脉分别置入支架一枚,当时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中度狭窄,瓣口面积1.0 cm2,大跨瓣压差27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跨瓣压差14 mmHg,流速2.6 m/s,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7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0%,术后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好转.2016年1月17日周围血管计算机断层摄影(CT)造影示:左肾动脉起始部狭窄,髂外动脉狭窄50%,未予治疗.

  • 达比加群酯特异性逆转剂依达赛珠单抗应用一例

    作者:冯霞飞;谢强丽;周希;黄伟剑

    1 临床资料男性,63岁,有高血压病史5年余,近来未服药,自述血压控制可.有糖尿病病史5年余,服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否认心脏病病史、脑卒中史、既往大出血史、手术外伤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此次因"心悸半年余"于2018年10月4日入院 ,查动态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心房颤动.查体:体温:36.4℃, 心率:47 次/min,血压:131/74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20次/min.无颈静脉怒张,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无压痛.专科查体:心前区无隆起,未见异常搏动.触诊心尖搏动位于左第V肋间,锁骨中线内0.5 cm,力量强,无抬举感、无摩擦感及震颤.心相对浊音界大小正常.心音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浮肿,足背动脉搏动好.入院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入院后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增大,轻度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窦部及升部增宽,主动脉瓣局部钙化,轻度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三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功能轻度减退.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左心房及两肺静脉主干未见明确血栓,予以完善相关术前检查.

  • 白塞氏病合并冠状动脉真、假动脉瘤一例

    作者:高玉岭;田水水;席大力;辛文龙;雷军强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2岁,因反复口腔溃疡伴胸闷2周入院.入院前7年出现口腔溃疡,无明显诱因,伴皮肤红斑、右侧颈部包块,就诊于外院,行颈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为右侧颈动脉瘤,临床给予泼尼松、羟氯喹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后行右侧颈内动脉结扎术、右颈动脉大隐静脉移植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血管炎症改变.3年前于我院行针刺反应试验结果见皮肤呈疱疹样改变,结合患者反复口腔溃疡及皮肤红斑病史,确诊为"白塞氏病",并给予泼尼松及羟氯喹治疗.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12小时内)侵入治疗及适应证的选择——VERDICT随机试验结果的解读

    作者:唐熠达;陈静

    既往Meta分析显示,对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在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方面,常规侵入治疗策略比保守治疗策略更有益 [1-3];然而侵入性治疗的佳时机尚不清楚.2009年Mehta等 [4]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时机研究(TIMACS研究)是探索侵入治疗时机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研究结果,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及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NSTE-ACS管理指南均推荐对中、高危NSTE-ACS患者行侵入性治疗,但治疗时机取决于患者疾病的危险程度 [4-5].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一项Meta分析表明,对于整体NSTE-ACS人群,早期侵入治疗并不能降低总死亡率 [6].指南建议对极高危NSTE-ACS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原性休克;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选择紧急侵入治疗策略(<2小时)(Ⅰ,C);建议对具有至少1条高危标准患者(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缺血性动态改变或者GRACE评分>140分)选择早期侵入治疗策略(<24小时)(Ⅰ,A);对具有至少1条中危标准的患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m2);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 40% 或慢性心力衰竭;早期心肌梗死后心绞痛;近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109分 < GRACE 评分< 140分或非侵入性检查时复发心绞痛或缺血]选择延期侵入治疗策略 (24~72小时)(Ⅰ,A);对低危患者建议在决定有创评估之前先行无创检查 (首选影像学检查)以寻找缺血证据(Ⅰ,A)[7] .TIMACS研究6个月的主要研究终点(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在早期侵入治疗组(<24小时,平均14小时)及延迟侵入治疗组(>36小时,平均50小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亚组分析表明高危患者(GRACE评分>140分)早期侵入治疗组明显获益 [4].该研究早期侵入治疗组平均时间为14小时,较以往其他研究早期侵入治疗组中位治疗时间长,不能证明更早期侵入治疗能否带来主要研究终点获益.VERDICT研究为旨在研究更早期侵入治疗(<12小时)能否获益的大规膜、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研究结果为后续NSTE-ACS管理指南如何推荐侵入治疗时机提供了重要依据 [8].

    关键词:
  • 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

    作者:《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编写组

    我国的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初显成效.1994~2013年中国男性脑卒中人口标化死亡率年下降率为2.7%,女性下降4.1%.但脑卒中仍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且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40~74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40岁居民脑卒中标化患病率由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6年的2.19%,推算≥40岁居民脑卒中现患人数1242万,每年196万人因脑卒中死亡.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防治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

中国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