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

中国循环杂志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 중국순환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2.8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3614
  • 国内刊号: 11-221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盛寿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分次不同角度头高斜位下心率、血压、心率变异与脑血流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武留信;师绿江;郑学文;强东昌;宋蕾;焦志刚;蒿东献;刘广莉;朱力军

    目的:探讨分次不同角度头高斜位暴露下,正常人体心血管反射与调节特征,从而筛选出有效的倾斜试验生理评价指标和佳技术方案,为飞行员专项医学选拨和鉴定服务.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多功能双向式医用倾斜床,结合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描记方法和经颅多普勒脑血流成像技术,对20名健康自愿者进行分次不同角度(+60°/次、+75°/次、+90°/次)头高斜位暴露下的心率、血压、心率变异(HRV)和脑血流速率的测量与分析.结果:①与暴露前比较:暴露后心率明显增快,平均RR间期和脉压差明显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RR间期标准差在+75°20′和+90°20′明显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率变异系数在+90°明显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收缩压除+60°即刻外均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舒张压在20′时段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收缩期大血流速率在+60°20′和+75°即刻、+75°20′、+90°20′均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血流速率除+90°即刻外均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②各角度间比较:心率和HRV指标在+75°和+90°均较+60°变化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多项脑血流指标在+75°均较另外两个角度变化显著,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同一组个体分次不同角度暴露下心率、血压、HRV和脑血流变化特征和规律各异,但均以+75°头高斜位下表现明显和具规律性.

  • 用导管法评定硝酸酯类药物对中心动脉压的影响

    作者:王亚丽;陈新义;官功昌

    目的:了解硝酸酯类药物对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52例行左心导管术患者,平均年龄(53.3±10.8)岁.其中冠心病32例,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18例;原发性高血压6例;其它14例.晨起停服心血管药物,在冠状动脉造影或射频导管消融术(左心室旁道)后,用导管直接测定升主动脉压,并记录血压波形;同时用袖带汞柱血压计测定右臂肱动脉压,连续测定2次,取均值.其中33例舌下含化硝酸异山梨酯10 mg;19例舌下含化硝酸异山梨酯5 mg后10分重复上述操作.结果:舌下含化硝酸异山梨酯10 mg或5 mg后升主动脉收缩压下降均较肱动脉明显,而舒张压变化不大.用药前后升主动脉收缩压差值与升主动脉脉压虽无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为0.2026.结论:硝酸酯类药物有降低动脉收缩压的作用,且降低中心动脉收缩压的作用明显大于肱动脉收缩压.

  • 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作者:孙寒松;邵孟平;吴清玉;胡盛寿

    目的:介绍并探讨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外科技术和临床经验.方法:经胸骨下段正中较小切口游离左侧乳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同时游离大隐静脉,用于冠状动脉其它分支旁路移植术.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病变血管的旁路移植术.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22例患者采用该手术方法,其中5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17例为多支病变.22例患者前降支旁路移植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平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支数:2.40±1.04(1~4)支/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靶血管包括前降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或后降支和高位边缘支.全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患者术后平均8.1±1.6天痊愈出院.结论:该手术方法创伤较小,安全易行,对有手术适应证的多支病变患者是一种较好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方法.

  • 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功能异常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

    作者:郑卫星;盖晓波;罗助荣;南柏松;杜日映

    目的:观察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FMD)功能变化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22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培哚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组(A组,11例),予培哚普利每天2~4 mg,晚顿服,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20 mg,2次/日,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组(B组,11例),仅予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20 mg,2次/日,口服.疗程均为6周.疗程前后分别进行肱动脉血管超声检测及活动平板试验.正常对照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结果:①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FMD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4.7±2.8)%比(13.5±3.1)%,P<0.001].②A组培哚普利干预后肱动脉FMD活性显著增强,与B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9.6±1.7)%比(4.9±2.1)%,P<0.001].③A组疗程结束前1周内典型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较B组明显减少(2.6±1.4次比4.0±1.6次,P<0.01).A组疗程后与疗程前比较运动诱发的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ST)明显减少(5.2±1.7 mm比7.9±2.3 mm,P<0.01),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8.2±2.3 min比6.6±1.6min,P<0.01),而B组疗程前后无显著差异.∑ST减少及运动持续时间延长与肱动脉FMD活性增强具有明显相关性(γ=-0.68,γ=0.62,P均<0.001).结论:X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培哚普利通过增强FMD活性,改盖心肌缺血,对该病具有治疗作用.

  • 五例心脏淀粉样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分析

    作者:乌汉东;蒋祖勋;严红;王春莲

    目的:探讨心脏淀粉样变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对5例心脏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确诊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为多系统病变伴心力衰竭,可伴限制型心肌病表现、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示心室壁增厚而心腔大小正常.结论:对出现以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者,拟诊为心脏淀粉性变性,确诊靠病理学检查.

  • 肺栓塞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兆进;王慧珍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提高肺栓塞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院外误诊率72.2%.临床表现多样,血气分析、X线胸片、心电图对诊断有帮助.确诊需靠肺灌注通气检查、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有尿激酶溶栓及肝素抗凝.结论:应提高对肺栓塞的警惕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123例报告

    作者:赵全明;田军;李慧平;Martial Hamon;Gilles Grollir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介入材料的选择.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12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88处左冠状动脉病变中,56例使用了Judkins左冠导管,16例使用了Voda左冠导管,14例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另2例分别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和MAC导管.45处右冠状动脉病变中,26例使用了Judkins右冠导管,12例使用了Amplatz右冠导管,6例使用了Amplatz左冠导管,1例使用了MAC指引导管.结果:共对123例患者的138处病变(左主干1例,左前降支53例,左回旋支34例,右冠状动脉4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5例)进行了治疗.其中,对4处病变进行了单纯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65处进行了直接支架术,69处进行了PTCA加支架术.123例中119例获得成功(96.7%).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3.4%和5.8%.共置入支架131枚,其中2.5mm的11枚,2.75 mm的5枚,3.0 mm的50枚,3.5 mm的51枚,4.0mm的13枚,5mm的1枚.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而成功率高的方法,是介入治疗的一种新路径,且具有止血容易、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和易于接受等特点.

  • 影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的因素

    作者:高友山;钱学贤;马大波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PDT)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61例AMI患者,剔除47例资料不全者,将入选414例分为PDT≤6 h组221例,PDT>6 h组193例.分析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吸烟史、既往心绞痛史、发病时间、主要症状、PDT,入院时心功能、梗塞部位等.结果:①PDT>6h组较PDT≤6h组年龄大、女性患者比例高、糖尿病史者比例高、既往有心绞痛史者多、夜间发病者比例高,2组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但典型胸痛症状和入院时心功能不全PDT>6 h组较PDT≤6 h组比率低,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②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既往心绞痛病史、发病时间及入院时心功能不全为影响PDT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史、心绞痛病史、发病时间及入院时心功能不全为影响AMI患者PDT的独立相关因素.

  • 血小板糖蛋白受体IaC807T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塞的关系(摘要)

    作者:朱刚艳;黄从新;江洪;李建军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糖蛋白(GP)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在冠状动脉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检测中国人群血小板GPIaC807T基因多态性,并探讨其与心肌梗塞发病之间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间住院男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组)72例(包括急性、亚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塞),年龄小于60岁,均符合WHO心肌梗塞诊断标准;对照组70例,为本院体检者中与病例组年龄相匹配的非冠心病者.自全血中提取人基因组DNA.采用引物序列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血小板GPIaC807T基因多态性.正义引物为5'-GACA~CATTAATAAATGTCTCCTCTG-3',序列特异性反义引物为5'-CCTTGCATATTGAATTGCTACA-807-3'及5'-CCTTGGATATTGAATTGCTACG-807-3'.2结果心肌梗塞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年龄、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数、吸烟者数、体重指数、空腹血糖与血脂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新贵;徐文莉;戴红艳;葛长江;马爱国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肺炎衣原体(TWAR)IgG、IgM抗体滴度水平,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115例冠心病病人(冠心病组)和6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清肺炎衣原体IgC、IgM抗体滴度.结果:冠心病组病人血清肺炎衣原体IgG平均几何滴度(GMT)(1:57.77±4.42)与正常对照组(1:19.93±4.29)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冠心病组肺炎衣原体既往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0.4%vs36.7%,P<0.001),2组急性感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肺炎衣原体IgG抗体水平(IgG≥1:16)的增高,发生冠心病风险相对增高(OR4.36,95%CI 2.32~8.16).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血清肺炎衣原体IgG平均几何滴度及感染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别,但两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组病人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及血清肺炎衣原体IgG平均几何滴度均较高,有抗体者(IgG≥1:16)发生冠心病的风险相对增加,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是构成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危险因子.

  • 中期妊娠合并心脏病33例引产的临床观察(摘要)

    作者:张凤荣

    1临床资料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中期妊娠合并心脏病实行引产术33例,孕妇年龄19~40岁,孕16~28周.全部病例做心脏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进行确诊.风湿性心脏病20例,其中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5例(合并快速心房颤动3例),单纯二尖瓣狭窄5例,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10例.先天性心脏病11例,其中房间隔缺损4例,右位心2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孕前经手术矫治2例),室间隔缺损1例.心肌炎2例.心功能(NYHA)Ⅰ~Ⅱ级27例,Ⅲ~Ⅳ级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肥厚8例,左、右心室肥厚6例,右心室壁肥厚6例.心电图异常26例,其中右心室肥厚6例,心肌缺血6例,快速心房颤动3例,左心室肥厚5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频发性室性早搏二联律及三联律4例.心肌酶谱检查异常2例.

  • 肺栓塞尸检五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金铎;卢晓梅;张长淮

    目的:总结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来自不同科室的肺动脉栓塞死亡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解剖进行分析.结果:5例均为肺动脉干及左右分支的大块血栓栓塞,临床均漏诊肺栓塞.右心室腔均可见轻度扩大,肺动脉干扩大明显.镜下血栓体部均为混合性.结论:巨大肺动脉栓塞是导致猝死常见原因之一,常继发于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生前临床常不能明确诊断,对这类患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采取特异性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诊治.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新进展

    作者:华倚虹;杨跃进

    静脉内溶栓已被广泛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近年来,随着第三代新型溶栓剂和溶栓辅助治疗方法的开展,溶栓治疗更趋完善.本文结合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结果,对这些新型溶栓剂和新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 2001首届国际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简报

    作者:李玉峰

    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三周年之际,由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协办的2001首届国际老年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于5月15日~18日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召开.十余位来自国外知名医院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众多国内专家出席了会议并做了专题发言.有来自全军及全国的7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有160余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大会由我国著名老年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士雯教授致开幕词.与会的学者对如下众多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老年冠心病的诊治策略:胡大一教授对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UCAD)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做了专题讲座,对UCAD的诊断、危险度分层及规范科学治疗措施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心肌损伤的生化指标如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纤维蛋白原等轻度增高可能反映了小灶性心肌坏死,可用于策划UACD的远期治疗.沈阳军区总医院的韩雅玲教授专门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介入治疗进行了讨论,认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具有肯定的疗效,但与年轻人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及难度,且对于长期预后的改善作用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因此,治疗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在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防治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霍勇教授重点讨论了血管内放射治疗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认为血管内放射治疗,无论是应用β源还是γ源均证实了其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加之与支架相比费用大幅度降低,预计在今后5年内,大约50%的PTCA患者将采用血管内放射治疗.解放军总医院的卢才义教授介绍了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操作的影响经验,认为对支架植入前的病变预扩张好选用比病变血管内径小10%~20%的球囊,这样既可以达到较好的预扩张效果、便于支架到位,又不至于明显加重血管损伤.

  • 介入性血管新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肖帅真;于岱成;郭静萱

    本文综合阐述了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新方法--介入性血管新生的背景、理论依据、机制、生长因子的种类及给药方式,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研究的现状,副作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给以心肌缺血为特征的冠心病开辟了一个新的前景.

  • 凋亡基因Fas系统与心力衰竭

    作者:罗羽慧;李法琦

    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而Fas作为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重要基因,在心衰患者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血清sFas与sFasL可以反映心肌细胞凋亡与心衰的严重程度.

  • 甲状腺机能亢进误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一例

    作者:郑振国;金哲;李玉子

    1 资料和方法对象患者女,50岁.以头晕、胸闷、心悸15天伴尿少及下肢水肿于2000年7月13日入院.查体:血压140/60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31次/分,呼吸16次/分,体温36.0℃.甲状腺肿大Ⅰ度,可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31次/分,律不齐,心尖部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股动脉枪击音(+).辅助检查动态心电图: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长RR间期为2.5秒.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二尖瓣纤维化伴轻度反流.放射免疫分析:T3:30.17nmol/L,T4:23.49 nmol/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2.6,甲状腺微粒体抗体2.6.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应用抗甲状腺素药物(丙基硫氧嘧啶)治疗后窦性停搏消失,甲亢症状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心电图未见异常.

  • 先天性肺动脉瓣缺如

    作者:赵彦芬;戴汝平;罗彤

    先天性肺动脉瓣缺如常合并室间隔缺损及法乐四联症,孤立的先天性肺动脉瓣缺如更为罕见.我们现有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0岁,于2001年2月15日因感冒咳嗽、咳痰、发烧住院.体检:胸骨左缘第2~3肋间有舒张期回流性杂音.X线胸片:肺纹理增多,肺动脉段突出,肺动脉瘤样扩张.超声心动图:右心房内径30mm,右心室前后径32mm,右心室流出道增宽,房室间隔完整,未探及到肺动脉瓣启闭活动,各瓣膜无异常.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肺动脉主干扩张,直径为35.04mm(升主动脉直径为33.01mm),左右肺动脉主干扩张,各叶动脉扩张,各级肺动脉内未见充盈缺损及狭窄.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未见肺动脉瓣影像.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包填塞抢救成功三例

    作者:乔树宾;尤士杰;高润霖;谭慧琼;陈珏;秦学文;杨跃进;陈纪林

    冠状动脉穿孔或破裂导致的心包填塞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极为少见和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截止2000年10月底,我院共完成PTCA3 000例,其中11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3例于术后出现急性心包填塞,并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64岁,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20天入院.住院诊断“冠心病,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左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狭窄,重处95%狭窄;第一对角支粗大,从病变处发出,其起始及近段管状狭窄达90%.

  • 肾动脉异常起源于髂总动脉一例

    作者:蒋雄京;谢晋湘;刘国仗;段兵;刘力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20年前查体时发现血压达150/922mmHg(1 mmHg=0.133 kPa),随后有波动.自2000年开始血压有时达172/110 mmHg,时有心前区刺痛,于2000年5月8日入我院.既往无手术外伤史,其母亲患原发性高血压.入院查体:血压154/90mmHg,心肺(-),下腹部偏右触及一个约7cm×4 cm大小的包块,随呼吸移动,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尿常规(-).肌酐119.7 μmol/L,尿素氮7.9mmol/L.普食卧位肾素0.52 ng/(ml@h),血管紧张素Ⅱ35.3 pg/ml,醛固酮82.0 pg/ml.核素肾动态显像示:右肾显影延迟,位置明显下移,体积明显小,摄取及清除功能大致正常,左肾灌注摄取及清除功能大致正常,开搏通试验(-).

  • 左心室起搏下标测并消融左侧隐匿性旁路一例

    作者:胡建新;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李菊香

    本文报道1例左侧隐匿性旁路患者,右心室起搏的冲动只经房室结逆传.为此,在消融电极导管的第3、4极起搏左心室的同时,采用消融电极导管的1、2极标测靶点,并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于2001年3月5日入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局部麻醉下经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右心室电极.室上速发作时冠状静脉窦远端A波明显提前,诊断为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旁路参与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 心肌致密化不全三例

    作者:柳弘;吕树铮;张金荣;张桂珍

    1 临床资料2000年5月至8月间以“病毒性心肌炎”或“心肌病”入院治疗的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12~16岁.临床体检发现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减低.其中2例心电图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右心室腔内可见大量突向心室腔的粗大的肌小梁,排列错综,小梁间隙大小不等,相互交错呈蜂窝状.受累心腔明显扩大,射血分数亦明显降低.3例中有2例为左室型,1例为右室型.所有病例未发现同时合并其他系统畸形.

  •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一例

    作者:陈露;康连鸣;姚康宝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1年,加重11天入院.2000年4月出现活动时心前区憋闷感,持续10分,休息可缓解,心电图正常.2001年1月5日中午12:00突感心前区广泛闷痛,性质较前加重,向后背放射,伴恶心,持续40分不缓解,外院心电图示V1-2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2 mV,12小时后ST段回落至等电位线,V1~6导联T波倒置,48小时后T波变为正负双向.Ⅱ、Ⅲ、aVF导联无ST-T改变.心肌酶动态变化:2001年1月6日8AM肌酸激酶(CK)265 U/L,CK-MB34U/L;2PM CK213 U/L;2001年1月8日CK 35 U/L, CK-MB 19 U/L.

  • 柯萨奇病毒B3引致心肌细胞钙超载及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胡秀芬;王宏伟;鲁维伟;董永绥;程佩萱

    目的:以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体外培养的小鼠心肌细胞,探讨CVB3感染心肌细胞后对心肌细胞周期、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浆游离钙的影响.方法:制备心肌细胞样本,设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CVB3感染心肌细胞),流式细胞仪、钙荧光探针标记分别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心肌细胞浆内游离钙.结果:CVB3感染心肌细胞后,可显著抑制心肌细胞的分裂增殖,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高心肌细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和减少细胞外钙含量.结论:CVB3感染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可能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浆内钙超载,初步实验提示此种变化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损伤的重要机制.

  • 心肌缺血预处理糖尿病大鼠细胞相关因子的变化

    作者:吴伟;张锦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心肌梗塞面积和细胞相关因子的变化,探讨缺血预适应(IP)对缺血-再灌注(I/R)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向健康SD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2天后,随机测定血糖,将血糖≥11.1 mmol/L定为糖尿病大鼠39只.2周后,麻醉大鼠,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冠脉)左前降支(LADCA)复制IP和I/R模型.将39只糖尿病大鼠分为IP糖尿病大鼠组(IP组)、非IP糖尿病大鼠组(NIP组)、糖尿病大鼠对照组(C组)各13只.记录Ⅱ导联心电图.测定心腔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组织丙二醛(MDA)、Cu-Zn超氧化物岐化酶(Cu-ZnSOD)含量.取心脏切片大体染色,计算心肌缺血范围和心肌坏死范围.结果:IP组和NIP组间心肌缺血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IP组心肌坏死范围较NIP组减少49.7%(P<0.01).再灌注期IP组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尤其是心室颤动(室颤)较NIP组显著减少52.9%(P<0.01).IP组CK-MB、IL-8和TNF-α及MDA显著低于NIP组(均P<0.05),IP组Cu-Zn SOD高于NIP组(P<0.05).结论:IP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和减少TNF-α,减少心肌坏死范围和降低糖尿病大鼠室颤的发生率,从而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损害.

  • 重视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研究

    作者:钱方毅

    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综合征,有关其病理生理的现代观点认为主要有两大因素,即心室重构及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Am Heart J,1998,135:S216-S230.].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研究发现在心衰患者存在着血循环中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升高及心脏中NE含量的减少,继之医学界对心衰时神经内分泌改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后阐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使心功能减退,在心排血量减低及(或)室壁应力增高的情况下,许多神经内分泌系统,尤其是肾上腺素能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下丘脑-脑垂体系统,细胞因子系统,以及肽类信号系统都是激活的.这些系统的激活在急性心衰及低血容量休克时对患者是有益的,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及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血流灌注压,扩张血容量,增强急性衰竭心室的收缩力,在短期内其作用是适应性的(adaptive).至20世纪80年代,明确了在慢性心衰,这些系统的持续激活对患者将产生有害作用,可引起额外的心肌损伤,进一步抑制心功能,激发心肌细胞肥厚,细胞凋亡,心室重构及纤维化,导致恶性循环,因而其作用是适应不良性的(maladaptive).由此可见,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是机体的代偿机制,同时又是导致心室重构和心衰恶化的重要原因[ Circulation,2000,102:IV14-IV23.].

  • (8)心律失常消融所用能源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王方正;姚焰

    长久以来,临床上心律失常的治疗一直都是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各种快速的心律失常.1982年Scheinman等将直流电做为能量对药物难治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His束区进行消融,造成完全性房室阻滞,开创了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时代.尽管射频能量在目前的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事实上,直流电、激光、冷凝、微波及超声等能量均先后被尝试用于心律失常的消融.

  •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7)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治疗的现状与评价

    作者:曹克将

    临床上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主要为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矫正术后)和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发育不良(ARVC).与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射频消融)相比,射频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成功率明显较低,且复发率和并发症均较高.1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研究证实,持续性单形性冠心病室速通常由折返引起.其折返环路可有不同构型,但均具有共同特征,即存在于疤痕区域内或疤痕边缘区的缓慢传导区(SCZ).SCZ既是折返环路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射频消融的靶点.折返环路的全部或部分可位于心内膜下、室壁内或心外膜,后者约占1/3,消融室壁内和外膜下的折返环路需要较大能量.SCZ的电生理特征为:①局部去极化时可产生异常或低振幅的碎裂电位;②在SCZ内起搏可隐匿拖带室速;③隐匿拖带时伴有刺激至QRS波间期延长,表明起搏部位可能位于SCZ.理论上各种类型的折返环路均可能存在,折返可涉及单环,也可涉及多环,在SCZ中心和其出口附近射频消融易获成功.

  •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我们该怎样做?

    作者:朱俊

    如今谈起心力衰竭的治疗,热门的话题莫过于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了.除了在舒张功能不全的治疗中早已有定论外,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收缩功能不全的病人中,不但能降低总死亡率,而且还能明显减少心力衰竭病人的住院率和猝死率.这种结论,与20年前相比,真可谓斗转星移.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决定心力衰竭预后的病理生理学上的新的认识.我们已经知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本来是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但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反而使事情走向反面,变成了影响病人预后的不利因素.于是,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这一方法就应运而生了,而且果然不负众望.

  •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模式及其要点

    作者:顼志敏

    随着对心力衰竭(心衰)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慢性心衰的治疗模式也几经转换、不断完善.40至60年代,对心衰治疗采用心肾模式,主要药物为洋地黄类和利尿剂;70至80年代为心循环模式,在强心、利尿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血液动力学,同时另一方面寻找儿茶酚胺类和非儿茶酚胺、非洋地黄类强心药(如多巴酚丁胺和氨力农等);90年代以来,随着循证医学进展,产生了心衰新治疗模式--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模式,所用代表性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以及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等[1].

  • 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病人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作者:谭慧琼;朱俊;宋有城;袁贤奇;杨艳敏;贺丽霞;郝云霞;欧阳泽伟

    目的:探讨动脉内血压监测在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病人抢救治疗中对血管活性药物的指导作用.方法: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的重症心脏病人1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35±0.10,均应用了多巴胺静脉注射并静脉维持766.7±311.1 μg/min,血压仍不回升,7例病人周围血压为0,5例收缩期血压仅50~80 mmHg(1 mmHg=0.133kPa),心率117±15次/分.我们在常规对症治疗、强心、利尿的基础上,进行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结果:动脉内血压监测示收缩压104.6±15.8 mmHg、舒张压66.9±13.9 mmHg.根据动脉内血压监测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静脉大维持量1 012.5±393.8 μg/min,在此基础上联合硝普钠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加量至30.6±23.6μg/min,半数病人同时应用多巴酚丁胺150~300μg/min以维持动脉内收缩期血压90~100 rmmHg.5例(5/12)病人休克得到纠正,心力衰竭减轻,随访1个月病人稳定;2例病人病情无变化自动出院;5例(5/12)病人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在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下,应用大剂量多巴胺并小剂量硝普钠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的病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抢救治疗成功率.

  • 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有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的经验

    作者:袁贤奇;宋有城;朱俊;王国干;贺丽霞;谭慧琼;杨艳敏;康连鸣;郝云霞

    目的:总结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有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腆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Ⅱ~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4±0.07,伴有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患者.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 mg/kg,稀释后10分内注入,继以0.75~1.00rmg/min维持注射,必要时可每隔30分追加胺碘酮75~150 mg,同时口服胺碘酮每日600~800mg.并逐步减至每日200mg维持.出院后随诊观察.结果:第1个24小时,18/26例心律失常获控制占69%,静脉注射胺碘酮1248.0±135.4mg(1156~2184mg),56小时心律失常全部被控制,血液动力学稳定.患者心功能改善至LVEF 0.33±0.09.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CHF伴VT和(或)VF安全有效,用药强调个体化,预防心律失常发作需长期口服胺碘酮.

  • 钙调蛋白及其基因表达与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发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钟明;张运;张薇;卜培莉;赵静;卞继峰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心肌细胞内Ca2+超负荷、钙调蛋白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r技术测定10例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DHF患者(DHF组)和6例正常对照(对照组)钙调蛋白及其基因的表达.结果:DHF组患者心肌细胞内Ca2+含量较对照组高3倍以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肌浆网钙-三磷酸腺苷酶(SR Ca2+-ATPase)和细胞膜L型Ca2+通道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较对照组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肌浆网磷酸受纳蛋白、兰尼碱受体和肌集钙蛋白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SR Ca2+-ATPase蛋白的相对含量较对照组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磷酸受纳蛋白的相对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细胞膜L型Ca2+通道和SRCa2+-ATPase基因表达减低是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细胞内Ca2+超负荷和右心室DHF发生的主导因素.

  • 大、中、小剂量依那普利防治大鼠急性心肌梗塞左心室重构的作用对比

    作者:张沛;杨跃进;陈纪林;陈在嘉;徐义枢;宋来凤;阮英茆;徐新林;李永利;周燕文;田毅

    目的:对比大、中、小剂量依那普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塞(AMI)左心室重构的防治作用,并评价其量效关系.方法:AMI术后48小时存活的97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AMI对照以及依那普利大、中、小剂量[10mg/(kg·d)、1 mg/(kg·d)和0.1 mg/(kg·d)]4组.另设:假手术组和正常组作对照.给药治疗4周后均行血液动力学测定、心脏标本固定及病理分析.终67只大鼠获完整资料,在上述各组中的数目分别为13、13、12、12、8和9只.结果:AMI各组间梗塞面积均无显著差异(45.4%~47.4%,P均>0.05).与假手术组相比,AMI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压、容积以及实际和相对重量均显著增加(P均<0.001),发生了左心室重构;而左心室内压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及其校正值[±dp/dt/左心室收缩压(LVSP)]均显著降低(P<0.01~0.001).与AMI组相比,依那普利大、中、小剂量3治疗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压、容积以及实际和相对重量均显著降低或减小(P<0.05~0.001),且左心室舒张末压、容积和实际重量在大剂量组比小剂量组降低或减小更显著(P均<0.05);而±dp/dt/LVSP仅在大、中剂量2治疗组显著改善(P<0.05~0.01).结论:①依那普利大、中、小剂量均能有效防治AMI大鼠左心室重构,且大剂量更优.②依那普利大、中剂量能明显改善AMI大鼠的左心室功能,而小剂量则无效.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薛春才;崔家玉;程海宾;王洪云;管庆华;索晓霞;贾荣波;于宏伟;沃金善;李瑞杰

    目的: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是否升高.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190例CHF病人(心力衰竭组)和75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cTnT.结果:心力衰竭组cTnT浓度为0.23±0.17 ng/ml,对照组cTnT浓度为0.03±0.01 ng/ml,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105例病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其血清cTnT浓度为0.31±0.22 ng/ml;85例病人LVEF>0.35,其血清cTnT浓度为0.13±0.07 ng/ml,二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心功能分别为Ⅱ、Ⅲ、Ⅳ级(NYHA)的病人,其血清cTnT浓度分别为0.11±0.10 ng/ml、0.19±0.20 ng/ml、0.38±0.21 ng/ml(Ⅱ级与Ⅲ级相比、Ⅲ级与Ⅳ级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血清中的心肌cTnT浓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成负相关(γ=-0.493,P<0.001).结论:CHF病人血清cTnT浓度升高,其升高程度和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平行.

  • 心力衰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及氯沙坦的影响

    作者:傅广;阳旭军;赵水平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以及氯沙坦(losartan)对其影响.方法:测定41例CHF患者(CHF组)和40例无CHF患者(无CHF组)血清TNF-α和IL-6浓度.41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加用氯沙坦者(50 mg/d)和对照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显像仪测定CH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无CHF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1).CHF组TNF-α、IL-6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γ=-0.654、γ=-0.502).治疗4周后,ΔTNF-α(治疗前、后差值)、ΔIL-6与ΔLVEF呈显著负相关(γ=-0.521、γ=-0.433).氯沙坦者治疗4周后TNF-α、IL-6水平显著下降,LVEF显著提高(P<0.01).结论:CHF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与LVEF负相关;氯沙坦具有调节血清TNF-α、IL-6水平及改善LVEF的作用.

  • 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研究

    作者:李玉峰;王士雯;周荣斌;李宾;王树春;黎莉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测定45例缺血性心衰患者(心衰组)血浆凝血烷A2(TXA2)的代谢产物凝血曙烷B2(TXB2)及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α)、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1(Ⅲa)及血小板聚集率,并与41例NYHA分级心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心衰组患者TXB2的水平、CD62P、CD61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6-keto-PGF1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心衰患者血小板呈相对激活状态,有利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血栓前状态的形成.

  • 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

    作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

    1999年8月6~8日在镇江召开的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学术研讨会上,就1987年在张家港及1995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心肌炎心肌病研讨会上制订的成人急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1,2]进行了广泛、认真的讨论及修订.由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困难,国际上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本次会议所修订的诊断标准仍为参考方案.

  • 介入治疗后股动脉压迫止血的经验

    作者:栾献亭;杨跃进;王娟

    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的压迫止血是介入手术中的基础技术,常常被忽视,出血并发症较多.作者于2000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工作期间,观察了众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甚至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不同个人的压迫止血操作方法、止血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1资料与方法

中国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