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酒精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
目的:探索酒精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相关性.方法:2001-07/2003-12住院急性胰腺炎(AP)患者14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酒精性、胆源性、高脂血症性、其他原因性及未明原因性AP的患病比分别为34.5%,20.3%,13.5%,9.5%y及22.3%.2酒精性AP的Ranson评分≥3分,BalthazarCT分级≥D级及死亡的发生率与非酒精性AP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酒精占本地区AP病因的1/3以上;酒精性AP较非酒精性AP易发展成SAP.
-
无痛结肠镜检查技术在电烧治疗结肠息肉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得普利麻、芬太尼作镇静麻醉辅助在电子结肠镜下进行息肉电切治疗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42例结肠镜下进行息肉电切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麻醉组(96例)静脉注射得普利麻和芬太尼,至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后进行结肠镜检查,并进行息肉电切治疗;对照组(46例)按常规进行结肠镜下息肉电切治疗.观察2组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检查反应和进镜时间.结果:检查过程中,麻醉组血压、心率各时段均变化明显,有显著性差异(t收缩压=36.909,P<0.01;t舒张压=25.423,P<0.01;t心率=4.243,P<0.01),对照组血压、心率各时段均变化明显,有显著性差异(t收缩压=57.470,P<0.01;t舒张压=35.636,P<0.01;t心率=6.132,P<0.01),2组操作过程前、中、后的SpO2无显著性差异(t麻醉组=1.367,P>0.05 t对照组=1.061,P>0.05).麻醉组入镜时间和检查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得普利麻和芬太尼辅助结肠镜检查进行息肉电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入镜时间和检查反应优于常规结肠镜下进行息肉电切治疗.
-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P-选择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研究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在慢性肝病病情判断,疗效观察及预后估计等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肝炎后肝硬化34例,男24例,女10例;原发性肝癌21例,男18例,女3例;正常对照20例,男女各10例.静脉采血,离心取上清.-20℃冰箱保存.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sICAM-1,sP-selectin水平.结果: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ICA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分别为1 131.2±76.2,1 315.0±81.5vs336.1±44.8,t=2.16,P=0.008<0.01);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P-selectin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分别为46.6±6.9,127.3±19.7vs21.3±7.4.t=2.26,P=0.006<0.01);原发性肝癌化学栓塞介入治疗前后sICAM-1,sP-selectin含量变化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l 315±81.5vs1 190.2±40.1,t=2.34,P=0.008<0.01;127.3±19.7 vs65.2±8.0,t=2.36,P=0.03<0.05).sICAM-1与sP-selectin呈正相关(r=0.8820,P<0.0478).sICAM-1,sP-selectin与甲胎球蛋白(AFP)无相关性.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sP-selecti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肝病的炎症反应程度,肝损伤以及肿瘤负荷情况.
-
天睛复欣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
目的:观察天睛复欣两种剂型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性及持久性.方法: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患者,使用天睛复欣针剂(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100 mL)0.6 g,静滴,1次/d,共30 d,继以天睛复欣胶囊0.6 /d,分3次口服,共150 d.对照组30例患者使用甘利欣及一般保肝药物治疗180 d.结果:观察6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缓解,对肝功能的影响明显,肝功能全部恢复,eAg有4例消失(13.3%)(n=30,X2=0.142,P<0.05),有2例出现eAb(n=30,X2=0.938,P<0.05),HBVDNA有12例滴度降低(n=30,x2=0.1,P<0.05),有6例转阴(20%)(n=30,X2=4.29,P<0.05).对照组患者症状,体征和肝功能亦有明显好转,但血清HBV标记物及HBVDNA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有8例(11例次)不良反应.结论:天睛复欣对肝功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HBVDNA的抑制亦较明显,对eAg的转阴有一定的疗效.
-
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夜间酸突破现象治疗方案研究
目的:观察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夜间酸突破(nocturnal acid breakthrough NAB)现象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32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例,A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法莫替丁20 mg睡前口服;B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C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次,1次/d;法莫替丁20 mg睡前口服;D组:口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以上病例均用药5 d,于第5 d早上8时起连续24h监测其胃内pH值,同时检测Hp.结果:发生NAB者:A组0例,B组1例12.5%,C组1例12.5%,D组5例62.5%;A、B、C组NAB发生率均显著低于D组(P<0.05);8例Hp阴性者中4例(50%)发生NAB,24例Hp阳性者中3例(12.5%)发生NAB,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患者的平均胃内pH值、平均中位pH值、夜间平均胃内pH和值夜间平均中位pH值比较,A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2<0.05vsB,C组,P=0.005<0.01vsD组);B组与C组明显高于D组,B、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pH值<4.0的时间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夜间pH值<4.0的时间占夜间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05<0.01),而B组与C组明显低于D组(P<0.05=0.03).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D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2<0.05).结论: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单用奥美拉唑治疗多发生NAB,改变奥美拉唑用药方式、剂量;联用高舒达可降低NAB的发生率.
-
肥胖对急性胰腺炎病程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肥胖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评分(Ranson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我科2002-01-01/2004-01-01急性胰腺炎患者共276例:年龄、性别、病因、入院时Ranson评分、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根据体重指数(BMI)分组,把BMI≥24 kg/m2归为肥胖组;BMI<24 kg/m2归为非肥胖组.比较两组预后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肥胖患者预后评分更高(15/75 vs 21/201,P<0.05),局部并发症(胰腺或胰周坏死、感染/脓肿)及呼吸功能衰竭发生机率更高(分别为18/75vs23/201,P<0.05;8/75vs7/201,P<0.05;14/75vs18/201,P<0.05),预后更差.结论:肥胖患者急性胰腺炎病程更加凶险,肥胖对急性胰腺炎预后有预测价值.
-
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13C-美沙西丁(methacetine)呼气试验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损害程度的方法及意义.方法:自行设计大鼠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检测程序与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方法建立脂肪肝模型;Wistar♂大鼠40只,重量200±20 g,随机分为高脂饲料喂养组(试验组)及普通饲料喂养组(正常对照组).于实验的2,4,6,8 wk分别对二组大鼠进行肝穿,观察其病理改变,根据Brunt积分系统评分;同时应用红外线能谱分析仪(IRIS)进行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检测,观察呼气峰值(DOB)、达峰时间(T)和60 min累积呼气量(CU 60 min)各参数的动态变化,并结合动物的生理学特征分析;观察呼气试验中各参数的动态变化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对照组实验前的DOB分别为34.9±3.9‰和35.4±3.8‰,试验组2,4,6,8 wk的DOB分别为32.2±3.0%0,21.0±2.5%0,16.1±2.8%o和11.6±2.2%o,对照组2,4,6,8 wk的DOB分别为34.7±3.8‰,35.3±3.7%0,35.1±4.3%0和35.0±3.5‰;试验组各时间段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P<0.01);与同期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正常对照组各时间段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气试验结果(DOB)与同期的病理积分负相关(r=0.89,P=0.00,P<0.01).结论: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有可能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变程度无创性评价方法.
-
胰腺癌组织化学趋化因子表达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IL-8,MCP-1和MIP-1α表达特征及与TAM计数的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胰腺癌(n=51)手术切除标本经40 g/L中性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IL-8,MCP-1和MIP-1α表达及TAM染色均采用常规ABC免疫组化法.结果:胰腺癌组织IL-8,MCP-1和MIP-1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7%,66.7%和66.7%,其评分值分别为2.9±1.9,2.6±1.8和2.4±1.7,TAM计数均值为18.0±6.0个/HP;高分化腺癌IL-8评分及TAM计数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P<0.05);转移病例IL-8,MCP-1,MIP-1α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及TAM计数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病例(P<0.05或P<0.01);化学趋化因子阳性表达病例TAM计数均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且其评分值与TAM计数均呈密切正相关(rIL-8=0.52,P<0.01;r MCP-1=0.50,P<0.01;r MIP-1α-=0.46,P<0.01),同样IL-8与MCP-1(r=0.54,P<0.01)和MIP-1α(r--0.52,P<0.01)及MCP-1与MIP-1α(r=0.64,P<0.01)之间也均呈密切正相关;化学趋化因子表达和TAM计数与胰腺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关系.结论:化学趋化因子及TAM计数与胰腺癌进展、血管生成、转移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阳性表达者或TAM计数高者可能进展快和预后差.
-
慢性应激大鼠结肠黏膜NO含量变化的意义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大鼠结肠黏膜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含量变化,探讨NO在慢性应激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模型.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组、应激+氨基胍组.应激组和应激+氨基胍组大鼠每天置于束缚笼内2 h.氨基胍组腹腔注射氨基胍150 me/kg,持续14 d处死动物.化学比色法测定肠黏膜组织NO、诱导型NO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含量,组织切片观察肠黏膜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电镜观察结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应激组结肠黏膜中NO、iNOS含量高于对照组(N0:47.5±7.9 vs32.3±4.7 μmol/g,P<0.0l;iNOS 6.7±1.0vs 4.0±0.6 nkat/g,P<0.0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目增加(N:70±12 vs 30±6/mm2P<0.0l;M:52±9 vs26±8/mm2,P<0.01),并出现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细胞间紧密连接间隙加大等超微结构的变化氨基呱组结肠黏膜NO、iNOS含量低于应激组(N0:27.7±12.4vs47.8±7.9 μmol/g,P<0.05;iNOS3.8±0.8vs6.7±1.0 nkat/g,P<0.01),炎性细胞浸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较轻.结论:慢性应激大鼠结肠黏膜NO含量增加,可能参与了应激诱导的肠黏膜损伤.氨基胍对应激诱导的肠黏膜损伤起保护作用.
-
人血管能抑素canstatin基因的分子克隆
目的:克隆血管能抑素canstatin基因,测定并分析其基因序列.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出canstatin基因,克隆进载体pUCm-T获得重组质粒pUCm-T/canstatin,转化E.coliDH 5α,挑选出阳性克隆,测定基因序列.结果: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出RNA,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3条清晰条带,分别对应28 S,18 S,5 S.分光光度计测定总RNA的A260=0.879,A280=0.410,A26:A280=2.095,总RNA浓度为1.8 g/L.RT-PCR扩增产物与预期的目的基因canstatin长度一致.RT-PCR产物与载体pUCm-T连接过夜后,转化E.coliDH5α,在LB平板上生长出蓝色和白色菌落.挑选6个白色菌落做酶切鉴定,其中一个菌落经BamHI酶切后,只出现l条特异性条带,位置与酶切前质粒相近,而经HindⅢ酶切后,出现2条特异性条带,其中l条与酶切前质粒位置相近,另l条与目的基因位置基本一致,证实为阳性克隆.测定该阳性克隆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其与Genbank中公布的canstatin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成功克隆了canstatin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打下基础.
-
地龙2号对大鼠肝纤维化TGF-β1,MMP-13及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蚯蚓提取物地龙2号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l(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l)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Wistar大鼠52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阴性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地龙2号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8 wk末,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RT-PCR检测肝组织中TGF-βl,MMP-13,TIMP-l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地龙2号大、小剂量组肝组织内TGF-β1及TIMPlmRNA(TGF-βl:0.68±0.16 ys 0.90±0.29,0.66±0.14vs 0.90±0.29,后者P<0.05;TIMP-l:1.0l±0.22 vs2.48±1.18,1.2l±0.38vs2.48±1.18,P<0.01)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TGF-βl:3.14±2.67vs8.22±2.99,3.00±1.90 vs 8.22±2.99,P<0.0l;TIMP-1:3.57±2.23 vs 7.56±3.40,3.30±2.67 vs 7.56±3.40,P<0.01),而MMP-13 mRNA(1.69±0.75 vs 0.62±0.21,1.82±0.71 vs 0.62±0.2l,P<0.01)及蛋白表达则明显高于模型组(7.7l±1.25vs4.67±2.45,P<0.01,8.50±2.88vs4.67±2.45,P<0.01).结论:地龙2号可下调TGF-βl,TIMP-l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上调MMP-13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或减轻肝纤维化的形成.
-
己酮可可碱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Bcl-2,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1)感染对照组,(2)高剂量PTX治疗组(360g/kg/d),(3)低剂量PTX治疗组(180 g/kg/d),(4)吡喹酮治疗组(500 g/kg/d).观察4组小鼠治疗8 wk后肝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高剂量PTX治疗组和吡喹酮治疗组肝组织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程度均较感染对照组和低剂量PTX治疗组轻.感染对照组、低剂量PTX治疗组、吡喹酮治疗组、高剂量PTX治疗组Bcl-2水平分别为(0.574±0.488%),(0.768±0.188%),(1.116±0.964%),(1.681±0.963%).高剂量PTX治疗组Bcl-2水平明显高于感染对照组和低剂量PTX治疗组(P<0.05),与吡喹酮组的表达水平相近(P>0.05).Bax水平分别为(0.372±0.291%),(0.351±0.249%),(0.465±0.356%),(0.79±0.642%).4组间Bax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PTX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阻断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发生.
-
腺病毒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大鼠成体肝干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腺病毒感染成体肝干细胞介导外源基因表达的可行性及建立稳定表达EGFP的成体肝干细胞.方法:采用细菌同源重组法构建CMW驱动的EGFP报告基因腺病毒载体pAd-CMV-EGFP,在293细胞中包装制备腺病毒,并用重组腺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成体肝干细胞WB-F344,观察腺病毒携带的外源基因EGFP在WB-F344细胞中的表达,及分析病毒对肝干细胞的感染效率.进一步单克隆培养纯化建立稳定表达EGFP的细胞株(WBEGFP),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诱导分化实验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成功构建腺病毒载体,并包装制备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Ad-EGFP.重组腺病毒有效的感染WB-F344细胞,感染率约40-70%.建立WB-EGFP细胞株,持续传代8-9代均较稳定表达EGFP及肝干细胞表面标记,仍保持干细胞样的增生、分化等基本生物学特性.结论:腺病毒可高水平的介导外源基因表达于成体肝干细胞,是有效的基因转移系统.稳定表达EGFP的肝干细胞株观察直观、可连续传代,并保持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体内外肝细胞研究中的追踪、鉴定.
-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及其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茶多酚是茶叶中一种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等重要的生物活性,以及抑癌抗癌等药理学作用.茶多酚对CCl4、阻塞性黄疸、急性镉中毒、酒精等所致实验性肝损伤和肝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均有保护或抑制作用.
-
组织蛋白酶B与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的关系
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是一种溶酶体蛋白水解酶,参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现公认结肠腺瘤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CB在结肠癌演变过程中,尤其在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介绍CB的活化作用,表达特点,抑制剂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等,重点对CB与结肠腺瘤和结肠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干细胞与胰腺疾病
干细胞研究无疑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活跃的领域之一,但目前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干细胞治疗必将为胰腺疾病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本文针对干细胞的定义、干细胞的来源和类型、胰腺干细胞及干细胞与胰腺疾病的关系作一介绍.
-
p53抑制剂PFT-α研究进展
p53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各种应激反应损伤后p53短期内即可在细胞内累积,并作为转录因子调节许多下游的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诱导凋亡的发生.研究表明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放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损伤增生活跃的淋巴、造血及肠上皮细胞,产生抗肿瘤的副效应,而p53介导的凋亡是产生这种副效应的关键因素.一种新的p53特异性抑制剂PFT-α(p-fifty threeinhibitor,PFT-α),可以暂时的可逆性抑制p53介导的凋亡发生,因此成为克服抗肿瘤治疗副效应和研究p53功能的有效工具.
-
COX-2及其抑制剂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大约有10-30%Barrett食管发展成食管腺癌,其危险性与Barrett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程度相关.大量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OX-2)的过度表达与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arrett食管发展成食管腺癌的COX-2免疫活性较未发展成食管腺癌的高.试验指出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可降低Barrett食管上皮的增生,减低COX-2的活性,减少食管腺癌的发生率.本文就COX-2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在降低二者发生率的机制做一综述.
-
胰腺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差,死亡率接近于发病率.尽管近50 a,各种传统的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或这些方法的联合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但并未明显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近30 a研究证实血管生成是许多肿瘤包括胰腺癌生长转移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抗血管生成治疗,尤其是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作为胰腺癌治疗新视野,为改善胰腺癌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胰岛素信号转导与肝胰岛素抵抗
主要阐述胰岛素信号转导缺陷与肝胰岛素抵抗的关系.IRS-2是肝胰岛素信号转导核心介子,IRS-2基因的缺失或IRS-2信号网络上一些关键信号分子的异常改变,都将导致肝胰岛素信号转导能力减弱,出现肝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诸多因素,如蛋白和脂类磷酸酶,脂源性细胞因子、游离脂肪酸均可影响肝胰岛素信号转导.肝胰岛素信号转导缺陷参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有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其分子机制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
TNF-α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功能意义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是主要的致炎细胞因子,在许多炎性疾病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炎性疾病中的作用一直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证实TNF-α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影响TNF-α的表达,并且与某些炎性疾病的发生或疾病的严重状态有关,而有些报道却没有发现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目前对于TNF-α基因启动子多态性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308位点.一般认为,-308G/A多态性可能对转录产生影响,A等位基因能够增强TNF-α的转录,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患者的预后相关联,而G等位基因可能与低水平的TNF-α表达有关.其他位点的启动子SNPs研究的较少,对TNF-α录水平的影响及与其疾病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
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骨髓干细胞的横向分化/转分化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骨髓源性肝干细胞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向肝细胞横向分化/转分化的骨髓干细胞,他的发现为肝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近年来对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分化机制、分化环境及条件、分离和培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其在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方面有广阔的前景.现就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前景综述如下.
-
拉米夫定在肝移植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脏疾病的有效方法.拉米夫定在肝移植患者防治术后HBV再感染的疗效是肯定的,他在移植器官短缺时为肝移植提供时间,但只有更深入探讨用药策略才能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提高HBV相关疾病的远期治疗效果.
-
HBx对肝细胞凋亡的双向调控及机制
近年研究发现HBV基因组中的X基因及其产物X蛋白(HBx)能够对肝细胞的凋亡起双向调控作用,在HB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HBx可通过调节Caspases家族成员活性,抑制p53的促凋亡活性,激活Rel家族成员,上调Survivin的表达等途径抑制肝细胞凋亡,导致HCC发生.另一方面,HBx可通过拮抗c-FLIP的抑凋亡作用,抑制p53的抗凋亡活性,调节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上调c-myc及TGF-βl等的表达,直接或间接作用于Fas-FasL,TNF或线粒体死亡途径,增强死亡信号而促进细胞凋亡.总之,HBx可能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和多因子参与的复杂机制对肝细胞的凋亡进行调节.
-
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进展
胃肠动力紊乱是目前胃肠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中医学虽没有胃肠动力紊乱这一概念,但对于相似病症的治疗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相关概念的提出,中医学开始介入到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治疗与研究当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和科研成果,随着该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涌现出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笔者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反流性食管炎(GERD)、肠易激综合征(IBS)、糖尿病性胃轻瘫(DGP)4种为常见的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为综述对象,将近5、6 a来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给予全面的总结和回顾.
-
核孔复合体相互作用蛋白(NPIP)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作用
目的:构建HBV核心启动子及NPIP的重组载体,研究NPIP对核心启动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根据HBV核心启动子及NPIP的序列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别扩增HBV核心启动子和NPIP基因,分别构建HBV核心启动子的报告载体及NPIP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瞬时转染HepG2细胞.结果:成功构建HBV核心启动子的报告载体及NPIP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瞬时转染HepG2细胞48 h后,用ELISA法检测β-gal的表达,显示核心启动子在NPIP的影响下,其活性有降低3-4倍.通过体内实验证明NPIP可以下调HBV核心启动子的表达.结论:NPIP明显降低HBV核心启动子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BV复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FN-γ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γ干扰素(IFN-γ)水平在曼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0名正常人和44例HBV感染者的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前后IFN-γ在上清液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及患者组PBMC上清液中IFN-γ低水平的活性表达;经PHA刺激后其活性明显升高(对照组23.7±12.7升高至117.2±64.7 pe/mL,n=20,t=10.41,P<0.01;轻度组24.6±9.3升高至57.4±27.1 pg/mL,n=21,t=4.92,P<0.01;中度组30.1±15.5升高至81.6±42.2 pg/mL,n=15,t=4.45,P<0.01;重度组35.6±17.9升高至114.5±49.3 pg/mL,n=8,t=4.26,P<0.01),但患者组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77.2±64.7vs57.4±29.1、81.6±42.2、114.5±49.3 pg/mL,t值分别为7.50、5.28和2.77,P<0.01);患者组IFN-γ与血清HBV-DNA水平呈明显负相关(γ-0.49,P<0.01).结论:乙型肝炎慢性化以及高复制状态可能与PBMC分泌IFN-γ性降低有关.
-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rhALR调节基因
目的:筛选与克隆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激活基因,了解其在体内的调节功能线索及机制.方法:应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纯化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蛋白.刺激HepG2细胞,以溶剂PH7.8的磷酸盐缓冲液为平行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I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30个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 bp插入片段.对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19种编码基因,包括15种已知基因和4种未知基因.结论:筛选到的cDNA全长序列,包括一些与细胞生长调节、肿瘤免疫发生及物质代谢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推测了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在体内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的线索,尚需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
RNAi重组体抑制胃癌细胞AGS中DNMT1基因的表达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ing,RNAi)技术,以DNMT1(DNA methyltransferase I)为靶基因,设计构建重组体,研究其对胃癌细胞AGS中DNMTl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有小发夹结构的两条DNA序列,经退火成互补双链,再克隆至载体pTZU6+1中构建重组体,经鉴定正确后,转染胃癌细胞AGS,后使用RT-PCR法定性分析DNMT1的mRNA水平和Western blot法分析DNMTl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地构建了靶向DNMT1基因RNAi的重组体,将其有效转染到胃癌细胞AGS中去后,出现了DNMT1的蛋白和mRNA水平的明显下降,转染后48h的相对抑制率为73%左右.结论:DNMT1靶向RNA干扰重组体转染到胃癌细胞中可抑制DNMT1的表达.
-
5-氟尿嘧啶联合L-精氨酸治疗裸鼠人肝癌移植瘤及其机制
目的:观察5-FU联合L-Arg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BEL-7402细胞株建立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分别给裸鼠ip生理盐水,5-FU,5-FU+L-Arg,观察各组药物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病理学观察移植瘤的坏死程度和范围.免疫组化测定移植瘤组织内iNOS的表达.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one-wayANOVA,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5-FU联合L-Arg能明显增加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对照组,5-FU组、5-FU+L-Arg组的肿瘤体积增长分别为257.978±59.0、172.232±66.0、91.523±26.7 nn3,方差分析F值为30.241,ap<0.05;bp<0.05,vsA,C;cP<0.05,vs B,C.肿瘤的坏死范围与用药有明显关系,5-FU+L-Arg组的坏死范围大(X2=15.963,P<0.05),5-FU组、5-FU+L-Arg组的iNOS表达均明显增加,且5-FU+L-Arg组增加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5-FU联合 L-Arg能够抑制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诱导一氧化氮合酶合成,NO生成增加有关.
-
抗纤复方Ⅰ号对肝星状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其降解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乙醛对肝星状细胞(HSC)细胞外基质(ECM)及其降解酶表达的影响及中药抗纤复方Ⅰ号(KXI)的干预作用.方法:大鼠HSC体外原代及传代培养,大鼠灌以KXI制备药物血清,用乙醛及药物血清处理HSC.以放射免疫分析法及RT-PCR分别检测培养上清中层粘连蛋白(LN)及HSC中α1(Ⅰ),α1(Ⅳ)型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上清中LN含量在100 μmol/L乙醛处理24 h后显著增加(52.0±12.1 vs 10.0±0.3,P<0.01),100 mL/L药物血清起抑制作用(19.2±7.8 vs 52.0±12.1,P<0.01);100 μmol/L乙醛刺激HSCα1(Ⅰ)型胶原及MMP-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100mL/L药物血清抑制其作用;100 μmol/L乙醛减弱HSCαl(Ⅳ)型胶原及MMP-1 mRNA的表达,100 mL/L药物血清则使二者表达有所增强.结论:KXI能抑制乙醛刺激的HSC中LN的分泌,αl(Ⅰ)型胶原及MMP-2 mRNA的表达;而增强乙醛所抑制的HSC中αl(Ⅳ)型胶原及MMP-1 mRNA的表达.
-
肝移植围手术期低钾血症观察与分析
目的:探讨肝移植围手术低钾血症发生的规律、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监测4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各时段的血钾值及所采取的相应治疗措施,分析肝移植低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结果:4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尤其在肝移植新肝灌注到术后24 h期间易出现危险的低血钾状态,术中血钾低达1.5 mm0l/L,全组术后1 wk平均血钾浓度为3.0±1.1 mmol/L.至血钾纠正时平均总补钾量260 mm0l(19.5 g),血钾纠正短时间为11 h,长为98 h.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尤其术中及术后24h易发生低钾血症,原因复杂,纠正较为困难.
-
食管癌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p53基因第5外显子基因突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DNA序列分析技术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西安和林州食管癌p53基因第5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西安和林州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14.3%(6/42)和18.6%(8/43),两地突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西安不经常食用新鲜蔬菜者突变率(37.5%)显著高于经常食用新鲜蔬菜者(8.8%,P<0.05),P=6.20(0.97-39.7).林州食用酸菜者突变率(38.5%)显著高于不食用酸菜者(17.1%,P<0.05),P=5.63(1.10-28.84).其余因素与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未见显著生差异.结论:在西安经常食用新鲜蔬菜可减少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发生,在林州经常食用酸菜可增加p53基因第5外显子突变的机率.
-
新生鼠肠损伤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变化
目的:探讨新生鼠肠损伤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的变化.方法: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实验组每一时相点各8只.将EcoliOss:B5脂多糖5mg/kg注入新生鼠胃内,分别于灌胃后3,6,12,24,72 h处死动物.取部分肝组织固定,包埋,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改变.其余肝组织用于测定XO活性.结果:实验组6,12 h XO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 719±793 nkat/g vs 3 961±387 nkat/g,4 929±477nkat/g ys 3 961±387 nkat/g,P<0.05);3,24,72 hXO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内毒素治疗后随着时间的进行逐渐出现中央静脉扩张,肝窦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水肿,胞质疏松,空泡变性.6,12 h可见大量肝细胞内出血,肝细胞坏死.24,72 h肝细胞水肿渐消失,出血坏死不明显.结论:新生鼠肠损伤时可致肝脏受累,且XO活性愈高,肝损伤愈重.
-
野生型P53基因对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及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野生型p53基因对昆明鼠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及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p53基因的抑瘤机制.方法:♂5周龄昆明鼠30只,随机分类肝癌组(Ⅰ)和p53基因治疗组(Ⅱ).每只鼠于后肢股部皮下接种Hep-A-22肝癌细胞悬液0.2 mL,建立动物模型.接种后24 h,Ⅱ组实验动物于荷瘤局部皮下注射介导野生型p5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液0.2 mL,14 d后处死实验动物.PCR-ELISA定量检测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免疫组化观察肝癌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能够显著抱制肝癌的生长(肿瘤直径23.32±1.45 cm vs5.13±0.37 cm,P<0.001),明显降低端粒酶的活性表达(A值2.46±0.35vs0.78±0.06,P<0.01),下调Bcl-2基因蛋白的生成(表达阳性率67.8%vs 25.9%,P<0.05).结论:野生型p53基因从抑制肝瘤细胞增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两个方面发挥抑癌功能.
-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对50例经过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证实的UC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STAT6和磷酸化的STAT 6(pSTAT6)的检测.结果:UC黏膜组织中STAT6免疫组化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STAT6免疫组化反应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AT6在UC黏膜组织中表达上调,STAT6可能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硫普罗宁体外对人胆石的直接溶解作用
目的:探讨巯基药物-硫普罗宁(Tiopronin)在直接接触溶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形状、重量相似经手术获取的胆囊胆石随机分4组置入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溶石剂浸泡,加盖后置于37℃恒温箱中.A组:溶石Ⅰ号(主要成分为甜橙油)组;B组:硫普罗宁组;C组:硫普罗宁与溶石Ⅰ号混合液组;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试管每日振摇2次,每24h更换溶剂1次.于24,48,72 h取出残石,干燥、称质量作比较,计算胆石相对减质量率.急性毒性试验:60只小鼠分别以不同剂量硫普罗宁与溶石Ⅰ号(1:3)混合液灌胃,计算D50及95%可信限.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结石无溶解.24,48及72h结石减质量率A组均大于B组(P<0.01);A组大于C组(P<0.01).硫普罗宁与溶石Ⅰ号(1:3)混合液为48.57 ml/kg,其95%可信限为44.91-55.91 ml/kg.结论:本硫普罗宁对胆石有直接溶解作用.硫普罗宁与溶石Ⅰ号(]:3)混合乳剂对胆石溶解效果显著.硫普罗宁与溶石Ⅰ号(1:3)混合剂较安全.
-
创伤应激对兔胆汁流量及血浆胃泌素、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创伤应激兔胆汁流量、血浆胃泌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行胆总管插管引流胆汁计量胆汁流量,将兔双下肢钳断制备应激模型,记录创伤应激前后胆汁流量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胃泌素、胰高血糖素含量的改变.结果:创伤应激后兔胆汁流量较应激前明显增多(应激前后分别为2.12±0.24 mL/20 min,3.01±0.36 mL/20 min,P<0.01),血浆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含量升高(应激前后GAS分别为别为823.6±58.1 ng/L,938.8±50.6 ng/L,P<0.01;应激前后GL分别106.3±5.4ng/L,202.0±6.7ng/L,P<0.01),胆汁流量的变化与激素的改变一致.结论:创伤应激可使兔胆汁流量明显增多,胃肠激素的变化可能是影响胆汁分泌和排出的重要因素.
-
氯沙坦对肝纤维化模型鼠Smad2/3,Smad7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鼠肝组织Smad2/3,Smad7的表达及氯沙坦干预后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氯沙坦预防组和治疗组,采用CCl4皮下注射构建肝纤维化模型.行HE和VG染色,判断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Smad2,3和Smad7的表达.结果:氯沙坦预防组和治疗组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Smad2/3在氯沙坦预防组和治疗组的阳性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为1.0 900±0.2 767,1.3 222±0.2 279,2.6000±0.3 500P<0.05);Smad7在氯沙坦预防组和治疗组的阳性表达高于模型组(分别为2.5 000±0.3 464,2.2 111±0.5 926,0.4 667±0.2 598;P<0.05).Smad2/3,Smad7在氯沙坦预防组和治疗组的表达无差异性P>0.05.结论氯沙坦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抑制Smad2/3和促进Smad7的表达有关.
-
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小儿肝母细胞瘤15例
目的:探讨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估计不能切除的小儿肝母细胞瘤治疗的临床可行性、疗效及其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常规估计不能切除的肝母细胞瘤15例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18次,再行Ⅱ期外科手术切除,比较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血AFP的变化、术中情况及随访远期疗效.结果:TACE术后数天至1 mo复查,和术前相比,肿瘤体积平均缩小58.6%(配对t检验,t=3.171,P=0.007),血AFP平均降低57.4%(配对t检验,t=1.784,P=0.096),无明显的化疗毒性反应,肿瘤手术完整切除12例,术后病理显示肿瘤明显坏死,平均坏死区域面积为63.1%.随访6-30 mo,1 a生存率为93.3%(14/15),2 a生存率为66.6%(10/15),3 a生存率为40.0%(6/15).结论:TACE治疗肝母细胞瘤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能使部分不能Ⅰ期手术的患儿重新获得手术机会,并对减少术中肿瘤细胞的扩散和术中出血、改善预后有较大作用.
-
蛋白质组学与肝脏疾病研究
0引言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的概念是在1995年提出来的,当时的含义是对于细胞系、组织以及生物中的全部蛋白进行大规模研究的一门科学[1].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蛋白质组学的定义:第一种是较为经典的定义,限于对基因编码产物进行大规模的分析,研究内容仅限于蛋白质.第二种定义包容性更大,除了蛋白质的研究之外,还包括遗传信息的流向,即mRNA、基因组学(genomics)以及研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yeast-two hybrid)分析等.但是,无论概念上怎么改变,蛋白质组学的任务还是一样,即通过对所有的蛋白,而不是单一的蛋白进行整体、有机的研究,阐明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
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功能缺失研究策略
0引言在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研究中,阐明各种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是其核心任务,不仅是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而且也是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毕竟细胞的功能和表型是由细胞中的蛋白来主导的,许多疾病都是蛋白结构与功能、表达水平与调节的异常引起的.研究蛋白的功能,常常通过改变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来研究蛋白相应的生物学功能.这种研究策略包括强制性地升高特定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包括蛋白表达水平的缺失.研究表明,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功能缺失(loss of function,LOF)策略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
慢性丙型肝炎的肝外表现及处理
0引言自从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以来,丙型肝炎患者的许多肝外表现(extrahepatic manifestation)被认为与HCV感染有关.第一个由31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参与的大规模多中心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39%的患者因至少一种肝外表现而到医院就诊.HCV感染与一些肝外表现,如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C(mixed cryoglobulinemia,MC)、迟发性皮肤卟啉症(porphyria cutanea tarda,PCT)、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等之间的关系已被认可,但HCV感染与其他肝外表现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论[1-2].本文就HCV感染常见的肝外表现、可能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等作简要概述.
-
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相关问题
0引言WHO统计全球HCV的平均感染率为3%,共约1.7亿人受染,而每年新感染者达3.5万.我国平均感染率为3.2%,北方稍高约4.6%,南方为2.6-2.9%,感染人数估计有3 700万[1-2].
-
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特点及处理
1儿童丙型肝炎1.1流行病学我国健康体检儿童HCV感染率约为0.7%,曾多次接受输血的患儿HCV感染率可达到22.9%.近年来根据国内存在的HCV基因型研究报道,发现常见的基因型为1-3型.目前认为感染我国人群的HCV主要是1b/Ⅱ型和2a/Ⅲ型,1a/Ⅰ型和2b/Ⅳ型少见.香港越南尚有基因6型发现.
-
丙型肝炎疫苗研究及面临的挑战
0引言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人类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呈世界流行,感染率为1-3%,约60%的急性丙型肝炎(HC)患者转化为慢性,而慢性患者中分别有8-46%和11-19%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到目前为止,以干扰素为主的抗病毒治疗只能使30%左右的患者得到根治,尚未发现令人满意的治疗药物.α干扰素和病毒唑对治疗丙肝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副作用很大.因此,HCV感染的防治工作更应以预防为主.HCV疫苗的研究对预防HCV感染和阻止病程进展十分重要,HCV疫苗的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的前沿课题.
-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失败者再治疗探讨
0引言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础和临末各方面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在诊断、治疗、疫苗研制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彻底控制丙型肝炎的危害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慢性丙型肝炎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普通α干扰素,300wu,3次/wk,疗程1 a.
-
慢性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关联性研究
0引言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易发展成肝硬化,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密切.据估计,全球约有1.7亿慢性HCV感染者.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家,慢性HCV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
-
丙型肝炎中医研究近况
0引言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高,危害性甚于乙型肝炎.干扰素(INF)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首选药,但6 mo完全反应率(CR)为45%左右,持久反应率(SR)仅为20%,且副作用多.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法,取得一定进展.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治疗
0引言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传染病,约70-85%的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约10-2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1-5%可发展成肝细胞性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危害极大.目前,全球HCV感染者近2亿,在我国也有300-4000万左右的HCV感染者,HCV感染引起的慢性丙型肝炎已经成为重大的世界卫生问题[1].
-
慢性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及其常见并发症
0引言HCV感染是全球性疾病,感染率1-3%左右,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输血、静脉药瘾或某些医学操作是HCV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慢性丙型肝炎是其重要的临床转归形式之一.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除了有肝脏病变外,还会有多个肝外系统的损害,因此本文将对慢性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和并发症做一综述.
-
病理学检查在慢性丙型肝炎诊断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评估药物疗效以及预后判断方面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临床发现与肝功能检查结果密切相关,然而二者与肝活检时的炎症坏死以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很差.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编者按自从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因之一以来,已过15个春秋,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仍在继续,然而其本质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当今HCV的基础和临床各方面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在诊断、治疗、疫苗研制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彻底控制丙型肝炎的危害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可以说,在丙型肝炎临床与科研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任重而道远.因此临床医生对丙型肝炎密切相关的诊疗预防等进展需求显得十分迫切.为了提高临床医生认识,改善国内对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相对落后的现状,了解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研究动态.借今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制定<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处理策略-临床实践指南(AASLD Practice Guideline)>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机会,我们组织一批国内研究丙型肝炎的资深专家和教授撰写了"焦点论坛-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这次"焦点论坛"主要面向临床医生,故在组稿写作过程中注意"紧扣文题,开门见山,突出重点,临床实用性为主,兼顾相关研究进展",以进一步推动丙型肝炎的临床实用性研究.希望能在控制丙型肝炎的工作中履行义务,贡献一份薄力.
-
慢性丙型肝炎的规范性抗病毒治疗及研究进展
0引言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为靶器官的传染性疾病.我国肝炎患者为数众多,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抗HCV阳性者占3.2%,约4 200万人,其中约70-80%的感染者将发展为慢性,即HCV感染后持续6 mo以上可以检测到HCV RNA.慢性患者由于进行性的肝纤维化将导致在20 a内约有12.5%的人发展为肝硬化,部分发展为肝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目前尚缺乏合适、有效的疫苗,远期危害更大.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的关键,其目的是根除或长期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肝内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从而抑制可能出现的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
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与肝癌相关性研究
1病毒感染与肿瘤本世纪初病毒学家们就认识到病毒能引起癌症,1911年RouS发现一种滤过性因子能引起鸡的肿瘤,这就是Rous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RSV).该病毒为一种RNA逆转录病毒.大约20 a后,Shope发现了另一种与肿瘤有关的DNA病毒-兔疣头瘤病毒.但由于缺乏更多的资料说明其他病毒与各种肿瘤之间的关系,尤其缺乏各种人类癌症与病毒相关的资料,致使Rous放弃了他早先开始的病毒与肿瘤关系的研究.
-
进一步加强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实用性研究
1慢性丙肝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性及其潜在威胁自从首次承认并证明有丙型肝炎病毒(HCV)以来15 a已经过去,对丙肝的研究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就,但是关于丙肝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课题的研究仍较欠缺.慢性丙肝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仍在日益显现,这是当前医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1.7亿以上的人是HCV慢性感染者,这些人中约有20-50%经过20-30 a,会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细胞癌,除HCV因素外,年龄、性别、肝脏铁含量、HCV基因型及嗜酒等都是促进肝硬化的重要因素[1-2].
-
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意义
0引言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是丙型肝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特异性抗体(抗-HCV)的检查、HCV基因和HCV核心抗原的检测以及肝细胞损害的检查.抗-HCV阳性是感染的标记,感染的间接证据;而病毒基因和抗原检测阳性是病毒存在的直接证据.
-
乙型肝炎病毒包膜大蛋白的自激活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包膜大蛋白的酵母表达载体,研究其自激活作用.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V包膜大蛋白(LHBs),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及主蛋白(SHBs)的编码基因,并在其5'端引入EcoRI/BamHI内切酶位点,分别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酵母表达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分别铺于含有X-α-半乳糖的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和SD/-Trp-His-Ade上进行自激活验证(蓝/白筛选).结果:成功克隆出编码各种HBV包膜蛋白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转化了pGBKT7-LHBs和pGBKT7-preS1的AH109酵母细胞在两种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均可正常生长,并且可以产生α-半乳糖苷酶从而在铺有X-α-半乳糖的培养基上呈现蓝色,而转化了pGBKT7-preS2和pGBKT7-SHBs的细胞只能在SD/-Trp的培养基上生长,且没有变蓝.结论:LHBs可以作为反式激活子发挥作用,代替GAL4蛋白的激活域来激活GAL4上游激活序列(GAL UAS)和TATA盒,从而激活了下游报告基因(ADE2,HIS3,MEL1和LacZ)的表达,并且其自激活作用来自于前-S1结构域.
-
筛选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4B转染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目的:筛选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4B(NS4B)转染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阐明NS4B蛋白在丙型肝炎慢性化及致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根据HCV-H病毒株序列设计、合成HCV NS4B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以含有HCV-H全基因组cDNA的质粒pBRTM3011作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NS4B蛋白编码基因片段,以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获得的HCV NS4B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到TA载体中进行核苷酸序列的测定,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4B.以脂质体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提取mRNA,逆转录为cDNA,与转染空白表达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进行DNA芯片分析.结果:构建的表达载体经过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测定,证实准确无误.以单链可变区抗体的Western blot杂交技术证实构建的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之后有NS4B蛋白的表达,提取高质量的mRNA并逆转录成为cDNA,进行DNA芯片技术分析.在1152个基因表达谱的筛选中,发现有22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34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成功筛选了HCV NS4B转染细胞后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阐明NS4B蛋白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依据.
-
经导管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门静脉栓塞(PVE)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在电视透视引导下经导管行门静脉右支栓塞.栓塞前、后用CT测量左侧肝叶的体积,并测量栓塞前后的门静脉压力,监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行门静脉右支栓塞,PVE术后左侧肝叶代偿增生明显,13例(65%)在PVE后4 wk内左侧肝叶占整个肝脏的百分比达到或几乎达到了25%,为手术切除创造了条件,其中1例PVE后顺利实行右肝切除术.PVE后未出现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轻,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导管选择性门静脉栓塞能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增加手术切除率,提高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对于大量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奥曲肽对肝癌细胞-HepG2增生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奥曲肽对肝癌细胞HepG2增生和凋亡的作用.方法:将不同剂量的全反式维甲酸和奥曲肽(1 mg/L)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母细胞瘤株HepG2,用MTT比色法分析两种药物联合作用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抑癌基因P21WAF1/CIP1的表达,台盼兰染色观察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结果: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10-6mmol/L)和奥曲肽(1 mg/L)连用后,对细胞具有增生抑制作用,与无增生抑制的奥曲肽作用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 087 P<0.01).细胞免疫化学:全反式维甲酸和奥曲肽药物联合作用48 h后,细胞中目的基因p21WAF1/CIP1由胞膜,胞质微弱表达转为核强烈表达.于作用48 h后药物合用组对细胞各周期均有影响,奥曲肽作用组可使肝癌细胞HepG2阻滞于S期,且药物合用组于作用72 h后,凋亡率为17%,明显高于奥曲肽作用组与对照组.台盼兰染色未发现大片死亡细胞.结论: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10-6mmol/L)联合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1 mg/L)对肝癌细胞HepG2具有增生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抑癌基因表达增强说明二者的诱导凋亡和增生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抑癌基因p21WAF1/CIP1的表达实现的.从而为在临床上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思路.
-
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Fas和FasL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相关基因Fas和FasL影响.方法: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由山东医科院提供.采用脂质体介导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乙酰肝素酶mRNA、Fas mRNA和FasL 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脂质体介导转染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后,SGC7901胃癌细胞内乙酰肝素酶mRNA和FasL mRNA表达下降(分别为1.13±0.05vs0.36±0.22,t=8.37,P=0.0 001<0 01;1.11±0.24vs0.35±0.23,t=5.48,P=0.0 003<0.01),Fas mRNA表达上升(0.45±0.23vs1.02±0.02,t=6.05,P=0.0001<0 01),转染前后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4%,3.85%,3.38%,9.13%,16.00%,15.63%及13.32%.结论转染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可以有效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
-
胃癌发生和演进中maspin和Kail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观察maspin和Kail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并探讨他们在胃癌发生和演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aspin和Kail在正常胃黏膜(n=182)、胃异型增生(n=69)和胃癌(n=113)中的表达,比较他们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maspin和Kail表达的关系.结果:Maspin在正常胃黏膜、胃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9.8%(145/182)、75.4%(52/69)和50.4%(57/113),Kail在相应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81.9%(149/182)、65.2%(49/69)、58.4%(66/113).正常胃黏膜和胃异型增生中maspin表达高于胃癌(P<0.01),正常胃黏膜中Kail表达高于胃异型增生和胃癌(P<0.01).maspin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P=0.003<0.01)、转移(P=0.027<0.05)、Lauren分型(P=0.015<0.05)和组织学分型相关(P=0.024<0.05),而与肿块大小、Borrmann分型、生长方式和TNM分期无关(P>0.05).Kail表达与浸润深度(P=0.043<0.05)、转移(P=0.005<0.01)、生长模式(P=0.034<0.05)、Lauren(P=0.000<0.01)和组织学分型相关(P<0.05),而与肿块大小、Borrmann分型和TNM分期无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胃癌中maspin和Kail表达显著一致(P=0.008<0.05).结论:maspin和Kail表达下调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maspin和Kail的表达可能对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可作为反应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有效的客观指标.
-
前药热化疗对转CD基因结肠癌细胞SW480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热化疗对转染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cytosine deaminase,CD)基因的大肠癌细胞SW480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脂质体法将CEA基因顺式转录调控序列(TRS)驱动CD基因的组织特异性逆转录病毒载体G1CEACDNa转导入大肠癌细胞SW480,以G418筛选阳性克隆扩增后,采用水浴加温法,43℃作用30 min共3次,同时给予前药5-FC进行敏感试验;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电镜检测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结果:SW480-CEACD细胞在43℃作用30 min共3次条件下,CD基因能稳定表达;热疗本身对SW480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P<0.05),转CD基因后,SW480细胞对5-FC的敏感性明显提高(P<0.01),热疗与前药5-FC合用,对SW480-CEACD的杀伤作用显著大于对未转基因细胞的杀伤作用(P<0.01,t=4.356,n=9),亦大于单独应用5-FC时对SW480-CEACD细胞的杀伤作用(P<0.05,t=2.376,n=9),增加了SW480-CEACD细胞对5-FC的敏感性,电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细胞死亡以细胞凋亡为主,前药热化疗导致结肠癌细胞SW480产生G1期阻滞,凋亡细胞比例增加.结论:热疗与前药5-FC联合应用,导致结肠癌细胞SW480产生G1期阻滞,细胞凋亡比例增加,提高了CEA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的靶向性杀伤作用.
-
哈尔滨市南岗区1992/2001年结直肠癌发病死亡趋势
目的:对哈尔滨市南岗区结直肠癌(CRC)发病、死亡流行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结直肠癌对哈尔滨市南岗区人群的危害.方法:CRC发病死亡资料来源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肿瘤发病死亡登记报告,按ICD-9疾病分类进行编码,分别计算粗发病(死亡)率、世界人口调整发病(死亡)率、35-64岁截缩发病(死亡)率和0-64岁累积发病(死亡)率.率的显著性差异用u检验,发病率、死亡率的趋势检验用趋势u检验法,采用灰色模型GM(1,1)对近期CRC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预测.结果:CRC发病率呈显著的逐年增加趋势(u=2.45,P<0.05),由1992/1993年的13.06/10万增加到2000/2001年的19.37/10万,发病率以平均每年4.83%的速度增加.男性平均以每年5.83%的速度增加,女性平均以每年3.78%的速度增加.CRC发病以非体力劳动者所占比重大.预测2006年CRC发病率将达到26.12/10万,男女CRC发病率将分别达到28.15/10万和24.16/10万.CRC死亡率呈明显逐年增加趋势(u=1.97,P<0.05),男性CRC死亡率从1992/1993年的2.83/10万增加到2000/2001年的9.60/10万,平均每年以23.92%的速度增加,但增加趋势不明显(u=1.47,P>0.05).女性则从3.61/10万增加到7.90/10万,年平均增加速度为11.88%,增加趋势明显(u=1.97,P<0.05).预测2006年CRC死亡率将达到17.43/10万,男女性别死亡率将分别达到13.43/10万和20.45/10万.结论:哈尔滨市南岗区居民CRC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2006年CRC发病率和死亡率将分别达到26.12/10万和17.43/10万.
-
肠癌细胞株dynamin Ⅱ的差异表达
目的: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dynaminⅡ基因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细胞株同SW480细胞株及Lovo细胞株之间的差异表达.方法:以三种肠癌细胞株为标本,分别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选择加入的模板量及循环数,优化PCR反应条件,确定适宜的反应体系,凝胶图像分析结果.结果: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细胞株同普通隆起型肠癌细胞株之间存在着dynaminⅡ基因的差异表达.结论:半定量RT-PCR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经济的特点,通过该方法,我们发现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癌细胞株同SW480细胞株及Lovo细胞株之间存在dynaminⅡ基因的差异表达,此结果同我们基因芯片的筛选结果一致,结合dynaminⅡ基因的功能,我们推测该基因可能在LST的形态学或癌变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
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CD44v6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血清中HA和Ⅳ型胶原的定量检测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CD44v6和Ⅳ型胶原的表达以及血清中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的浓度在结肠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结肠癌组织以及10名正常组织中CD44v6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上述60例结肠癌及10名正常人血清中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的含量.结果:结肠癌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75%,明显高于癌旁对照及正常结肠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结肠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70.9%vs33.3%,P<0.01),DukeA和DukeB期明显低于DukeC和DukeD期(30.3%,36.4%vs 62.5%,66.7%,P<0.01);而Ⅳ型胶原在结肠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高分化组结肠癌组织中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61.1%vs29.0%,18.1%,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0.8%vs58.3%,P<0.01),Dukes A和DukeB期明显高Duke C和Duke D期(70.0%,54.5%vs31.3%,16.6%,P<0.01),结肠癌患者血清中HA和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0±160 μg/L,125±42 μg/Lvs61±14 μg/L,60±15 μg/L,P<0.01),且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随着组织中CD44v6和Ⅳ型胶原表达逐渐增加,血清中HA亦逐渐增加,而Ⅳ型胶原则逐渐减少.结论:组织中CD44v6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血清中HA和Ⅳ型胶原的含量对判断结肠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不同基因亚型幽门螺杆菌对大蒜素的敏感性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亚型幽门螺杆菌对大蒜素的敏感性.方法:从新鲜胃黏膜中分离、培养出Hpylori共5l株.经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Hpylori菌株的cagA,vacA(sl,mlb,m2)基因亚型.用琼脂稀释法测定51例Hpylori分离株对大蒜素的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MIC5o值.结果:大蒜素对5l株Hpylori菌株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总抑菌率达92.2%(47/51),其MIC5o值为7.97 mg/L,MIC值范围在1.25-40 mg/L.vacAmlb+基因亚型Hpylori菌株较vacAmlb-基因亚型Hpylori菌株对大蒜素敏感(相对中位数潜力0.55,95%可信区间0.30-0.89);vacAm2+基因亚型Hpylori菌株较vacAm2-基因亚型Hpylori菌株对大蒜素敏感(相对中位数潜力0.67,95%可信区间0.44-0.98).cagA+vacAsl+mlb+、cagA+vacAsl+m2+基因亚型组合Hpylori菌株较cagA+vacAsl-mlb-Hpylori菌株对大蒜素敏感(相对中位数潜力0.38/0.37,95%可信区间0.10-0.78/0.11-0.81).结论:大蒜素对Hpylori菌株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MIC5o值为7.97 mg/L,MIC值范围在1.25-40 mg/L.并且其抗菌作用随着大蒜素浓度的增高而加强.不同基因亚型及组合的Hpylori菌株对大蒜素的敏感性不同.
-
对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共识意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或Hp)与上胃肠道疾病关系密切而复杂,对许多问题尚未达到共识.由于对Hp感染的处理还存在不少争议或分歧,所以全国Hp学组成员及有关专家50余名于2003年10月在安徽桐城开会,就Hp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共识意见包括:Hp感染及相关疾病;Hp感染的诊断;Hp感染的治疗及如何避免Hp耐药菌株的产生.为了便于全国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更好的了解或实施,现将共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
-
致谢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审稿人
-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hTERT基因的表达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基因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增生核抗原Ki-67的关系;探讨hTERT基因对食管癌早期诊断及食管癌预后判定的价值.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食管癌组织42例、不典型增生组织37例及正常食管组织12例中hTERT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Ki-67抗原表达.结果:在正常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食管癌组织中,hTERT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8.6%,83.3%;Ki-67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6.8%,88.1%;癌组织与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TERTmRNA与Ki-67抗原阳性表达率较正常食管黏膜差异有显著性(P<0.01);癌组织中hTERTmRNA与Ki-67抗原阳性表达率较不典型增生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食管癌组织中hTERTmRNA与Ki-67抗原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果还显示hTERTmRNA和Ki-67抗原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异常表达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hTERTmRNA的表达与细胞增生活性有关;hTERT基因表达的检测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以及食管癌预后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