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胆汁细胞学及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诊断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寻找可靠而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同基因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依据病理学变化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光学显微镜定量胆汁细胞学检查,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术后1、2、3、5、7*!d胆汁中细胞因子IL-2、IFN-γ、IL-4和IL-6基因表达.结果同种异体移植组胆汁中细胞数持续升高,并出现淋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组检测到IL-2和IFN-γ mRNA转录,其特异性分别为70%和67%(7/10和8/12),敏感性分别为39%(7/18)和44%(8/18).3组胆汁中均检测到IL-4、IL-6基因表达.结论胆汁细胞学检查和细胞因子IL-2、IFN-γ基因表达检测是急性排斥反应有效而又无创伤的辅助诊断方法.
-
27例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1~2000年间3*!786例胆道术后发生胆漏的 2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8例、胆总管癌切开探查后胆漏 1例、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残端漏 7例、 T管早期滑脱或拔 T管后胆漏 10例、 T管引流术后护理不当 1例.本组保守治疗 21例 (78%),再手术治疗 6例 (22%);除 1例胆管癌晚期自动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及拔 T 管后,主要原因为与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等有关.胆漏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胆道有无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与再手术治疗.
-
丹参对肝脏保存再灌注时Bcl-2、 Bax表达和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对肝脏保存再灌注时Bcl-2、 Bax表达和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建立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Bcl-2、 Bax表达和肝细胞凋亡以及丹参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丹参组保存16、24、32*!h肝脏 Bcl-2表达分别为6.29±0.05、4.88±0.13及4.27±0.30, 明显高于对照组5.54±0.44、4.32±0.39及3.79±0.20(P<0.05).丹参组bax表达分别为 3.34±0.08、4.74±0.22及5.22±0.09,明显低于对照组4.13±0.36、5.77±0.39及6.23±0.11 (P<0.05).丹参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则分别为47.6±1.4、 293±12及 538±8明显低于对照组81±4、506±7及664±12(P<0.05).结论丹参可使肝脏保存再灌注后Bcl-2表达增强,Bax表达减弱,肝细胞凋亡减少.因而可以预防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
-
褪黑素联合肝动脉栓塞化学药物治疗中晚期肝癌
目的比较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单纯行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TACE)及加用褪黑素(MLT)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7年1月至1998年1月收治100例不能1期手术的中晚期肝癌病人,TACE治疗组50例;MLT+TACE组50例,在TACE治疗前1周起开始口服MLT 20*!mg/d.结果两组近期有效率(WHO标准)分别为16%(8/50)和28%(14/50)(P<0.05),0.5年、1年及2年生存率TACE组分别为82%(41/50)、54%(27/50)和26%(13/50),MLT+TACE组分别为100%(50/50)、68%(34/50)及40%(20/50),两组比较MLT+TACE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ACE组(P均<0.05).MLT可使TACE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2的含量提高及SIL-2R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 MLT可增强患者的免疫保护,提高TACE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肝外胆管癌组织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Ⅳ、Ⅴ活力的测定
目的研究肝外胆管癌组织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Ⅳ、Ⅴ的活力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反相高效液相层析(HPLC)系统,测定15例肝外胆管癌以及15例良性胆道疾病组织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Ⅳ、Ⅴ(GnT-Ⅲ、Ⅳ、Ⅴ)的活力.结果肝外胆管癌组织中GnT-Ⅲ、Ⅴ活力升高,其中GnT-Ⅲ活力较良性组织增高约3.3倍;GnT-Ⅴ活力增高约13.5倍,尤以伴淋巴结转移的肝外胆管癌为甚(P<0.05).GnT-Ⅳ活力变化不大.结论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Ⅴ活力升高可作为肝外胆管癌存在或转移的标志物,有助于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关键词: 胆管肿瘤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 -
腹腔内残留胆道结石转归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胆道结石遗留腹腔的转归.方法将腹腔镜胆道手术中所取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药敏和结石成份分析,在无菌条件下将结石置于51 只Wistar大鼠腹腔内,3个月后处死存活大鼠,观察腹腔结石情况并取结石周围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腹壁切口排出结石1只,3个月内死亡8只,死亡原因分别为腹腔感染、腹腔脓肿、肠瘘和肠梗阻.另43只大鼠的结石均被大网膜包绕.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结石周围组织内有灶性脓肿形成.结论腹腔残石对机体有害,腹腔镜胆道手术应避免结石遗留腹腔.
-
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胆囊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68%(23/34),其中PT1 0(0/3),PT2 43%(3/7),PT385%(11/13),PT482%(9/11).按淋巴结部位转移率分别为:胆囊管淋巴结29%(10/34),胆总管旁淋巴结44%(15/34),肝门淋巴结18%(6/34),肝动脉旁淋巴结24%(8/34),门静脉旁淋巴结21%(7/34),胰十二指肠后上淋巴结38%(13/3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4/6.结论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淋巴结清扫范围应根据术中探查和冰冻病理提供的资料确定.
-
肝管十二指肠吻合粘膜乳头成型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目的验证肝管十二指肠吻合粘膜乳头成型术的抗返流作用.方法 16只犬被分为3组:A组行肝管十二指肠吻合粘膜乳头成型术;B组行胆囊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支肠管加抗返流套叠瓣;C组行单纯胆囊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测量3种术式的胆道顺流压和逆流压.临床上采用囊肿切除,肝管十二指肠吻合粘膜乳头成型术治疗13例胆总管囊肿患儿.结果 A组的逆流压明显高于B、C组(P<0.01).临床治疗13例患儿,术后2周有1例出现胆道积气,4年后出现胆道返流症状并发胆管结石,余12例经3.5~7.5年随访,无任何不适的症状.结论肝管十二指肠吻合粘膜乳头成型术具有并发症少及抗返流作用强等优点.
-
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30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含紫杉醇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用含紫杉醇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30例,紫杉醇剂量135*!mg/m2,均匀3*!h静脉输注,3~4周重复1次,平均每例给4次.在紫杉醇化疗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苯海拉明和西米替丁预防过敏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3例,占10%,平均缓解期1.6个月,部分缓解(PR)10例,占33%,平均缓解期5个月,总有效率43%(13/30).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肌肉关节疼痛、手足麻木、脱发和面色潮红.结论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
Vater壶腹部扩大的局部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
目的探讨对Vater壶腹部肿瘤行壶腹部扩大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5~1998年行壶腹部癌扩大的局部切除术8例.切除范围包括肝外胆道、胆胰管汇合部、壶腹部及十二指肠降部后外侧壁乳头区.结果围手术期死亡 1例.术后外压性十二指肠梗阻 1例,经再手术治愈.术后随访半年以上 7例,长生存29个月,无并发症及转移征象.结论该术式虽为局部切除但可达到广泛淋巴清扫的目的,符合肿瘤的治疗原则.
-
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5月~1999年8月收治的189例慢性胰腺炎病例资料.结果本组中135例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占71.4%,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胰体尾切除术12例,假性囊肿内引流术26例,胰管空肠吻合术16例,单纯解除胆系梗阻手术59例,剖腹探查胰腺组织活检术7例.术后98.5%的患者主诉疼痛明显减轻,并发症发生率为1.5%.结论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受到重视,它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疾病发展非常重要.
-
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与Bassini修补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mesh plug)在腹股沟疝修补中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8月至2000年2月间施行的108例次mesh plug修补术与87例次Bassini修补术.结果两组术式比较,原发性疝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复发性疝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活动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mesh plug组术后疼痛及局部不适显著较轻.随访2~20个月,平均11个月.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和23%,复发率分别为0%和2%.结论mesh plug修补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优于传统Bassini修补术,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
己酮可可碱对大鼠脾切除内毒素血症的干预作用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 PTX)为甲基黄嘌呤衍生物,它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的合成与释放具有抑制作用,可减轻炎症过程中的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我们采用脾切除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脾切除对TNFα的影响及PTX对其抑制作用,探讨PTX对脾切除大鼠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意义.材料与方法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雄性Wistar大鼠48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3组:无脾组(18只),以1%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取左肋缘下切口,行全脾切除;有脾组(18只)行部分大网膜切除及脾搬动;PTX治疗组(12只),施行脾切除,内毒素攻击前3*!d,口服PTX 160*!mg/kg,3次/d.术后饲养1周,每组动物尾静脉注射E.Coli O111 B4 LPS 0.1*!mg/kg,内毒素攻击后1.5*!h、4*!h 活杀动物,留取标本.
-
甲状腺瘤促甲状腺素受体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8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瘤100例,用S*#-P法测定促甲状腺素(TSH)受体,连续切片病理检查瘤体及其周围甲状腺组织,了解有无微小瘤灶,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100例甲状腺瘤中,男11例,女89例,年龄10~72岁,平均30岁.均因为颈前肿块就诊,其中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4例,肿块隐痛8例,呼吸困难4例;肿块位于甲状腺右叶57例,峡部6例,左叶37例;肿块单发97例,多发3例.T3、T4升高4例,正常71例,低于正常25例;TSH正常82例、升高18例;吸碘率升高3例,正常97例;131I甲状腺扫描96例,其中冷结节25例,凉结节22例,温结节45例,热结节4例;手术方法:肿瘤摘除术25例,患叶次全切除术33例,患叶切除术40例,双侧叶次全切除术2例.
-
肝吸虫性胆管炎26例
我们总结1994~1999年收治的26例肝吸虫性胆管炎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26~75岁,平均49.0±12.5岁.本组26例均有食生鱼史.以反复发作的胆管炎为主要症状,病史6个月至3年.本组26例均有右上腹隐痛或绞痛;畏寒、发热(81%,21/26);以中、高度发热为主;黄疸(85%,22/26),以轻、中度为主.2例诊为重症胆管炎,1例以深度黄染及陶土样大便为主要症状.肝吸虫卵粪检阳性率15%(4/26), (术后)胆汁检查阳性率100%.B超检查表现为胆囊炎或胆囊结石33%(7/21),胆管炎、胆总管扩张38%(8/21),未发现明显异常29%(6/21).13例行CT检查,诊断肝吸虫3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炎并胆总管扩张7例,未发现明显异常1例,疑胆囊癌1例.
-
蛋白激酶C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中的保护作用
本实验就蛋白激酶C对肝脏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材料与方法1.材料与方法: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1,2-二辛酸甘油(DOG)、多粘菌素B(PB)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腹腔注射麻醉动物,取正中线入腹,在肝动脉和门静脉水平用血管夹阻断左肝血流,撤夹后恢复血流.再灌注90*!min后取血样和组织标本,分别测血清AST、ALT、LDH和组织SOD、LPO.随机将动物分成6组,每组8只. 对照组:仅行麻醉和剖腹术. 缺血再灌注组(I/R):阻断左半肝血流90*!min,恢复血流再灌注90*!min. 预处理组(IPC):先缺血5*!min,再灌注5*!min,然后行I/R. 缺血再灌注加1,2-二辛酸甘油(I/R+DOG):在I/R前5*!min,肠系膜上静脉注射DOG(8*!mg/kg,给药超过2*!min).预处理加多粘菌素B(IPC+PB):在IPC前5*!min,肠系膜上静脉注射PB(0.1*!mg/kg,给药超过2*!min).二甲亚砜(DMSO):在I/R前5*!min,肠系膜上静脉注射DMSO(0.5*!ml,给药超过2*!min).
-
螺旋CT血管成像及多普勒超声对门体适量分流术后分流口观察的比较
体适量分流术后对分流口情况的了解至关重要,因为它对术后疗效和预后提供一个客观的指标并可估计分流的效果.目前常用多普勒(Doppler) 超声观察分流术后的分流口情况,但尚欠满意.而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对血管特别是静脉系统的显像较好.为此,我们将因门静脉高压症而行门体适量分流术的患者行SCTA检查,以了解分流口的显示情况、通畅性、直径及有无血栓的形成,并与16例Doppler 超声检查结果相比较,以探讨其临床价值.
-
纤维胆道镜取石352例治疗分析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们经开腹手术配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35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86例,女266例,男女之比为1∶3;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男为42岁,女为58岁.2.结石分布情况:本组18例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未发现结石;44例肝胆管结石胆囊无结石;290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其中68例术前未明确胆总管结石.3.手术方法: 284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为首次胆道手术;68例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为二次或二次以上胆道手术;全部病例均常规行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检查结果:阴性18例,取净结石296例,取净率88.3%,未取净结石38例;急诊手术 106例,择期手术246例.
-
胆管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早期胆汁中IL-6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关系的研究
有研究[1]表明,白细胞介素-6在刺激肝细胞再生中起重要作用,胆汁中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在肝移植中可作为判断移植早期有无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2],但其与肝功能的关系如何尚缺乏研究.我们通过检测胆管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早期胆汁中IL-6水平的变化,观察其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关系.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胆管癌患者23例,其中右肝管癌16例,左肝管癌7例,其诊断依据彩色超声,CT、MRCP和病理学检查,本组均无肝炎及肝硬化和黄疸史,年龄40~65岁,平均55岁.于 1996~1998年在我院行肝切除术治疗,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6例,死亡2例.
-
家族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一例
患者女,60岁.1974年因孕41周发生右上腹痛、皮肤黄染、"中毒性休克”转入外科治疗.B超示胆囊增大积液,血浆似牛奶样,诊断为高血脂伴急性胰腺炎.在之后长达26年的病程中,共住院22次(3次在妊娠期),手术4次.历次住院检查发现血浆均呈牛奶样,血浆甘油三酯大于11.0*!mmol/L有12次,体温38℃左右,白细胞计数在10.0×109左右,血淀粉酶高于500*!U/L有12次,每次住院予以禁食、抗炎、抑酶等治疗后,多数能使症状缓解.4次手术简要:第1次局麻下置管灌洗引流术;第2次胆囊切除加术中胆道造影,未异常;第3次T型管引流加腹腔引流术,术中见胰腺水肿明显,无坏死、出血;第4次施行胆-肠内引流术.家族史:兄弟、姐妹共5人,均有高脂血症,一姐姐曾有1次"胰腺炎”病史,住院保守治疗痊愈.
-
胰头十二指肠损毁伤中的自然结构重建
患者男,20岁.因骑摩托车发生车祸事故,车把撞击上腹部致腹痛6*!h入院.查体:BP 90~60*!mmHg.神志尚清,精神萎靡.上腹中线偏右侧皮肤挫伤,皮下约有6*!cm×6*!cm范围空虚感.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以上腹部为著.考虑十二指肠损伤的可能性大.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上腹右侧腹直肌完全断裂,腹内有多量浑浊血性液体.吸除液体后见胰头十二指肠损毁伤:十二指肠第2段自胰头剥葱皮样撕脱,并完全断裂,断段挫伤重.胰头多发挫裂伤,损伤达1/3深度,出血.未发现断裂的主胰管,仅有副胰管1支保存,但未发现十二指肠粘膜上的副乳头.胆总管末端撕脱游离.胆囊自肝床撕脱,呈紫黑色,张力高.右肾前脂肪囊破裂,腰2、3椎体横突裸露,腰2横突骨折.
-
胰腺类癌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56岁.2年前开始出现间歇性面部及胸部潮红,以夜间为重.并逐渐出现腹泻,从每天5~6次增加到10余次.于1999年10月收住我院.CT检查提示胰头钩突部有占位性病灶,肝脏多发转移灶. B超引导肝脏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肝脏转移性类癌或未分化癌.诊断为胰腺类癌伴肝脏转移,类癌综合症.应用生长抑素可以控制症状.但是病情仍进展,2个月后善宁用量达每日0.6*!mg才能控制症状.于2000年4月14日行开腹探查,术中见肝脏左、右叶多个质硬、灰黄色、直径约1.5~2.0*!cm结节,约10余枚.胰腺钩突部有一直径为2.5*!cm肿块,与正常胰腺组织关系不清.胰头周围多个淋巴结肿大.遂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及周边淋巴结清扫术.用无水酒精注射肝脏转移病灶.善宁用量递减,于术后2周完全停药,未再出现术前症状.术后3个月复查体重增加3*!kg,食欲佳,大便每日1~2次,成形.CT示:肝脏病灶同前.病理报告:胰头部类癌,侵犯神经.淋巴结转移胰腺上4/9、胰腺下1/1、肠系膜根部1/3、肝固有动脉旁1/1.免疫组化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 ++、突触素(Syn) +++、嗜铬蛋白(CgA)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5-羟色胺(Serotonin) ++、胰高血糖素(Glucagon) +、胃泌素(Gastrin) +、胰多肽+.
-
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介入开窗治疗一例
患者男,69岁,因突发腰背部撕裂样疼痛1周余急诊入院,有20余年高血压史.体检:神志清,BP 160/90*!mm*!Hg,心肺正常,腹软,脐上有轻压痛,腹主动脉、双侧颈动脉、上肢动脉搏动正常,股动脉搏动弱.核磁共振动脉造影(MRA)和心脏B超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分离(DeBakey Ⅰ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介入治疗.
-
直肠癌乳腺转移一例
患者女,35岁.因"直肠癌”入院.术前检查及术中探查均未见远处转移,肿瘤距肛缘约3~4*!cm,占据直肠1周,侵及阴道后壁约1*!cm×1*!cm大小,结肠系膜根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数枚.行直肠癌根治(Mile′s)术,并切除部分阴道后壁.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病理报告为:直肠低分化腺癌伴印戒细胞癌,溃疡型,侵出浆膜,周围淋巴结10/14癌转移.术后行化疗、放疗.于术后8个月患者无意中发现双侧乳腺包块,轻度胀感,无明显疼痛,无乳头溢液.术后停经,已婚,生有一子,母乳喂养,既往无乳腺疾病及外伤、手术史.查体:满乳腺结节感,双侧乳晕下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均质韧,边界不清楚,乳头无内陷,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行双侧乳腺包块切除并做活检,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报告:印戒细胞癌,遂行双侧乳房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乳腺印戒细胞癌,周围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提示:恶性肿瘤考虑来源于消化道.
-
内镜配合手术治疗黑斑息肉病一例
患者女, 30岁.因间断性腹部胀痛,便中带血8年入院.患者于15年前曾因肠套叠行肠切除术.查体:口唇及口腔粘膜可见黑斑,双手、双足可见对称性黑斑,腹部可见手术疤痕.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息肉.入院后行结肠息肉电切术,将结肠肝曲以外结肠息肉12块予以切除,结肠肝曲可见息肉4*!cm×4*!cm×3*!cm大无法电切,3*!d后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切除肠段内有息肉4*!cm×4*!cm×3*!cm~1*!cm×1*!cm×1 *!cm共6块,于回肠断端伸入结肠镜,共切除2*!cm×2*!cm×2*!cm~1*!cm×1*!cm×1*!cm息肉15块,检查小肠长度约2.5*!m,行回肠结肠端端吻合术,手术顺利.病理学检查:黑斑息肉病.
-
外伤性单纯性十二指肠肠壁血肿一例
患者男,22岁.以车祸后右上腹痛15*!d,腹胀伴呕吐8*!d于1999年10月26日入院.既往有周期性右上腹饥饿痛病史2年,不规则使用雷尼替丁治疗.近3个月来无上腹痛发作.查体:体温36.8℃,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5*!mm*!Hg,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口唇干燥.腹平坦,上腹部轻压痛,未扪及包块,肠鸣音稍活跃.实验室检查:血钾4.5*!mmol/L,血钠155*!mmol/L,血钙2.3*!mmol/L.胃镜:胃腔内见大量液体残留,十二指肠降部前壁见一淡蓝色包块,约4*!cm×5*!cm大小,质软、有波动感.诊断:十二指肠肠壁血肿,上消化道梗阻,中度脱水.治疗过程:禁食、胃肠减压、制酸、保护胃粘膜、补液、补充电解质等处理.腹胀、呕吐缓解.3周后复查胃镜,胃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十二指肠降部前壁见一不规则瘢痕,大小约2*!cm×2.5*!cm,肠腔变形,稍变小.
-
结肠巨大憩室外伤性穿孔二例
憩室穿孔为重症急腹症之一,我科收治二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报告如下.本组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4岁、56岁.1例因腹部肿物在外院就诊,查体时突然出现剧烈腹痛,2*!h后转来本院.检查患者呈急性腹膜炎体征,末稍血白细胞增高,腹透未见游离气体,腹穿为黄色混浊液体.以急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腹腔内为粪性液体,污染严重,结肠脾区下方5*!cm处近系膜缘可见1肿物,直径10*!cm,呈烧瓶状,底部有1*!cm之穿孔,有粪便外溢,诊断结肠憩室穿孔.行病变肠段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冲洗腹腔置引流管.剖视肿物其内为粪便团块,黏膜糜烂,基底部开口2*!cm.病理学诊断:结肠憩室炎并穿孔.经二期手术而愈.另1例患者因从高处跳下,落地后突发难以忍受的腹痛而就诊.
-
结直肠癌切除术后预防性门静脉灌注化疗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脏是常见的转移部位(40%).防止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对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意义.一些研究已表明辅助性全身化疗未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经门静脉灌注化疗(intraportal infusion chemotherapy,IPIC)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一、IPIC的理论基础1.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血液供应:由于肝脏存在肝动脉及门静脉两套血管系统,因此肝转移性肿瘤的血供较其他器官的转移性肿瘤复杂.Archer等\的研究表明,较大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肝脏的微小转移灶一直由门静脉供血到其直径达0.5*!mm.当肿块直径超过0.5*!mm时,其血供以肝动脉为主.
-
腹腔镜腹膜后阑尾切除术13例
镜阑尾切除术已逐渐为外科医师所接受,但遇到腹膜后阑尾炎时,一部分医师往往改中转开腹完成手术.我科于1996年10月至2001年元月使用腹腔镜行腹膜后阑尾切除术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7~62岁.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为6~48*!h.手术时间为40~90*!min.
-
机器人腹腔镜手术
一、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系统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系统由控制台和操作臂组成.术者坐在控制台前,通过控制监视器的触摸屏来调节器械动作的幅度,张开的角度大小,器械闭合后是否锁定等.当操作臂设定完成后,术者就可以看着手术操作监视器,利用操作手柄进行手术操作.对腹腔镜的控制可以通过声控、手控或踏板进行.手控或踏板是比较早期的腹腔镜控制形式.声控是通过术者的声音来控制腹腔镜的活动.手术时术者戴上头戴式麦克风,对机器人发出经过训练后专门的指令来操纵腹腔镜的活动.操作臂通常有3个:1个用于控制腹腔镜,另2个用于控制器械.手术前需要对操作臂活动范围进行设定.首先将腹腔镜与其操作臂连接,经套管置入腹腔,根据手术视野调整好下限,完成腹腔镜臂的设定.在腹腔镜直视下置入其他套管,将特制的机器人用腹腔镜手术器械与操作臂相连,经套管置入腹腔.将器械头端置于适当位置,调整好操作臂的下限.3个操作臂设定后可开始手术.
-
直肠类癌33例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将其按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生存率的区别.结果直肠类癌以大便习惯改变(17/33,52%)、便血(14/33,42%)和体检发现直肠肿块(14/33,42%)为主要临床表现.直肠类癌一般发现较早,肿瘤直径>2*!cm或浸润肌层者分别占12%(4/33).电灼术、局切术和扩大局切术共占79%(26/33),根治性手术仅占18%(6/33).所有病例(n=29)总的10年生存率为84%,肿瘤直径<2*!cm组(n=26)10年生存率为94%,而>2*!cm组(n=3)无1例活过5年,两者差别非常显著(P=1.0×10-9);未浸润肌层者(n=25)10年生存率为94%,而浸润肌层者(n=4)仅1例活过5年,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1.2×10-5).结论直肠类癌一般能早期发现,局部切除效果好.
-
唾液酸化Lewis X 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唾液酸化Lewis X (sialyl-Lewis X)的表达状况和分布特点,以及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微波-LSAB法,对90例大肠癌及30例正常粘膜组织进行Sialyl-Lewis X检测,并进一步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阳性物质的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大肠癌组织中83例呈Sialyl-Lewis X阳性表达,阳性率为92.2%;正常大肠粘膜中5例呈弱阳性表达,阳性率仅为16.7%.Sialyl-Lewis X表达阳性率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为10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2.1%)(P<0.01).免疫电镜显示,在阳性癌细胞中Sialyl-Lewis X主要分布于细胞浆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而在正常粘膜则主要分布于细胞浆的界膜处.结论Sialyl-Lewis X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行为有关,它可能是通过改变糖链的糖基及其构型而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
-
Fas配体mRNA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Fas配体mRNA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配体mRNA在5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大肠癌Fas配体mRNA表达阳性率为58%(30/52).存在癌周炎性反应的大肠癌组织中FasL mRNA阳性率为25%(3/12),而无癌周炎性反应的大肠癌阳性率为68% (27/4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as配体mRNA表达在Dukes B期组38% (10/26),C期组为73% (16/22),D期组为100% (4/4),差异有显著性(P<0.05).FasL mRNA阳性组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为50%(15/30),明显低于阴性组86% (19/2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as配体对大肠癌临床分期和预后起重要作用.
-
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了解其是否存在Th1与Th2细胞因子的不平衡及肿瘤免疫缺陷,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62例患者及15例正常志愿者参与本研究,分别抽取外周晨血测定IL-2、IL-6、IL-10、IL-12、TNF及测定NK、CD3+、CD4+、CD8+.结果IL-2、IL-12水平在肿瘤组显著下降,IL-12与Dukes分期相关.IL-6、IL-10在肿瘤组中显著升高(P<0.05),Dukes D期患者升高更显著,IL-10还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有关.肿瘤组NK活性、CD4+及CD4+/CD8+比例降低.结论大肠癌患者出现以Th1为主的细胞因子降低及Th2细胞因子的升高,肿瘤免疫缺陷.部分细胞因子代谢紊乱可能与大肠癌的不良预后有关.
-
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与PCNA、AgNORs的关系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核仁组成区嗜银染色(AgNORs)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改良银染法检测48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粘膜胃泌素和PCNA的表达及AgNORs计数. 结果大肠癌组织胃泌素阳性率为39.58%,高分化腺癌明显高于低分化和粘液腺癌(P<0.05).癌组织的PCNA-LI及AgNORs计数显著高于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P<0.01),胃泌素阳性表达组癌组织PCNA-LI和AgNORs计数均明显高于胃泌素阴性表达组(P<0.01). 结论部分大肠癌细胞可通过自分泌方式合成产生胃泌素,促进癌细胞的增殖.
-
直肠癌根治术后髂内动脉加门静脉置泵化疗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研究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加门静脉置泵化疗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将我院96例直肠癌术前随机分成两组,门静脉加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治疗组)48例与外周静脉化疗组(对照组)48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83%、52%;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率是13%、13%.对照组是88%、68%、32%,26%、28%.两组各项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置泵灌注化疗在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肝脏转移的治疗效果优于外周静脉全身化疗.
-
大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预后因素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经我院治疗的46例结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大肠类癌男女之比为1.4∶1.直肠类癌发病率高(83%,38/46),肿瘤体积小(直径<2*!cm 者占82%,31/38),预后较好.肿瘤直径大于2*!cm的直肠类癌转移率为71%(5/7),平均生存时间25个月.结肠类癌发现晚,转移发生早,转移率为83%(5/6),大于2*!cm结肠类癌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结论结直肠类癌的大小,有无浸润及远处转移,是判断结直肠类癌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的主要依据.
-
国外及香港地区外科医生的培训和医学继续教育概况
一、历史回顾现代外科的发展和外科医生培训制度,首先是在欧洲各地开始,随后渐渐向其他各国扩展.自 1123年教皇 Calistas禁止神甫行医后,外科手术主要由理发师施行.当时外科技术的培训是以师授徒的方式进行.14世纪时的英格兰尚无医学院校、医学协会或医学刊物. 1462年英王爱德华六世特许成立理发师协会,授权协会的负责人考查新会员和检查他们使用的器械.到1518年,在伦敦可培训医生的只是大学、主教、军事外科协会和理发师协会.1540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将过去理发师和外科医师两个分开的协会合并成为一个.亨利八世的御医 Thomas Vicary 就成为第一个合并协会的主持人(master).当时英格兰的医学水平不高,外科和解剖学方面居领先地位的医学中心主要在欧洲大陆,因此很多医生都往欧洲大陆求学.有鉴及此,英格兰 St. Thomas医院的外科医生 William Cheselden认识到如果外科医生和理发师仍互相兼职,外科的水平是不会提高的,于是他在1745年5月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外科学会.约一个世纪后该协会演变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他的学生 John Hunter 被公认为外科学科学基础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