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mmunology 중국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484X
  • 国内刊号: 22-1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杨贵贞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及P53蛋白表达水平的调节

    作者:刘加军;潘祥林;伍新尧;陆惠玲;蔡贵庆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急性白血病K562细胞的凋亡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As2O3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观察细胞凋亡时的形态学变化,对细胞端粒酶活性及P53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As2O3可显著地降低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升高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出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结论:As2O3能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降低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升高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 CⅡ诱导RA患者关节滑液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分析

    作者:王利;沈佰华;李宁丽;张继英;余奇文;聂红;张冬青;冯国璋;戴号;胡军林

    目的:探讨CⅡ诱导的RA患者关节滑液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免疫学特性.方法:分离RA患者关节滑液中SFMC,用CⅡ刺激后分析反应性的T细胞频率;用ELISA方法检测CⅡ刺激SFMC后上清中的IFN-γ和IL-4的含量及通过流式细胞检测SFMC表面标志的表达;应用半定量PCR分析外周血及滑膜液中TCR Vβ基因表达格局.结果:SFMC中CⅡ反应性的T细胞频率高于PBL;IFN-γ的含量在CⅡ刺激SFMC后上清中较高,而在未刺激中较低 (P<0.01),在PBL中更低 (P<0.05); SFMC上CD8及CXCR3表达多于PBMC(P<0.05);外周血T细胞表达绝大多数Vβ基因,而滑膜液中TCR Vβ基因取用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结论:CⅡ反应性T细胞在SFMC中占优势,可能是介导RA发病的主要原因.

  • DV2 NGC株感染BALB/C小鼠后IL-4、IFN-γ产生动态的研究

    作者:陈文捷;左丽;潘宇;商正玲

    目的:观察2型登革病毒NGC株感染BALB/C小鼠后其IL-4、IFN-γ产生动态,研究登革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用不同含量的DV2 NGC株经皮下多点注射,间接ELISA法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各组小鼠血浆IL-4、IFN-γ含量.结果:DV2 NGC株感染小鼠产生IL-4和IFN-γ动态不同.初次感染早期,IL-4水平明显升高,而IFN-γ处于较低水平;再次感染后第1天,IL-4水平达高峰(4 294.668±349.038 pg/ml),IFN-γ则于第4天和第11天达较高水平,两者的产生彼消此长,且产生动态与感染病毒量有关.结论:DV2 NGC株感染早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影响,体液免疫占主导作用,为Th2应答优势.但在登革热感染后期,细胞免疫一定程度抑制Th2应答,使病情好转.

  • 幽门螺杆菌HpaA-CtxB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吴利先;杨致邦;林珊珊;刘淼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融合蛋白粘附素-霍乱毒素B亚单位(HpaA-CtxB,HCTB)经口服免疫小鼠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方法:用PCR方法扩增HpaA和CtxB两个目的基因片段,将它们分别克隆至pET-32a(+)和pQE-30质粒上,然后同时插入pQE-30表达载体中,构建含双基因的的表达质粒pQE-HCTB,转化E.coli DH5α,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HCTB;Western blot分析其免疫反应性.融合蛋白经镍离子柱纯化后,HCTB和HpaA分别给小鼠灌胃进行免疫, ELISPOT和ELISA分别检测小鼠胃粘膜、派伊尔小结(Peyer′s patches, PP)抗原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ASC),和血清IgG、IgA、小肠粘液sIgA和粪便sIgA.结果:经测序HCTB融合基因片段由1 161 bp组成,为编码387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经SDS-PAGE分析相对分子量(Mr)约为 40 000.可溶性表达占全菌的25%以上,经亲和层析后可获得纯度为92%以上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其能分别与HpaA抗血清和CT抗血清特异性反应.灌胃免疫小鼠后ELISPOT和ELISA检测结果,胃和PP sIgA-ASC、IgG-ASC数量明显增加,尤以sIgA-ASC为甚,同时血清IgA、IgG,粪sIgA,肠粘液sIgA也明显高于HpaA组和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融合蛋白HCTB经口服免疫可有效诱导粘膜免疫应答,产生高水平的sIgA,发挥局部粘膜免疫作用.HCTB可作为集预防和治疗为一身的Hp候选口服疫苗.

  • 年龄、性别在幼鼠胸腺T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李红梅;仲人前;钱晓萍;张玲珍;孔宪涛;陈慰峰

    目的:分析年幼小鼠性别、年龄与CD3、CD4、CD8免疫参数表达的关系.方法:分离3~9周小鼠胸腺、脾脏T淋巴细胞,FACS分析细胞表面CD3、CD4、CD8的表达; CFSE标记后细胞,加入ConA、抗TCR抗体、PMA+IONO刺激剂培养72小时,流式细胞仪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刺激剂作用下雌、雄小鼠T细胞的增殖.结果:结果胸腺和脾脏表面CD3、CD4、CD8的表达与性别无明显关系,6~9周小鼠脾脏CD3+细胞明显多于3~4周小鼠;胸腺细胞的增殖与年龄、性别无关,而3周雌性小鼠脾细胞对PMA+IONO刺激后的增殖应答比雄性明显,4~6周雄性小鼠脾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雌性小鼠,7~8周雌性小鼠脾细胞对抗TCR抗体的应答能力明显减小.结论:免疫系统的雌雄异型可能早于青春期.

    关键词: 性别 年龄 T淋巴细胞
  • 抗HPT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生物学特性鉴定

    作者:杨丽琛;张素香;皮国华;朱祯;杨晓光

    目的:制备抗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T)的单克隆抗体(McAb),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转基因作物中该选择标记基因HPT编码蛋白的方法.方法:用基因重组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PT)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cAb.选择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与兔抗HPT多抗配对,建立双抗夹心ELISA检测HPT抗原.结果:筛选出四株稳定分泌抗HPT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IgG亚类鉴定均为IgG1,ELISA检测证实单抗可特异性识别细胞培养上清、重组子菌体裂解产物中及纯化出的HPT蛋白.结合位点测定实验表明4株单抗是针对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与多克隆抗体组成双抗夹心ELISA法,均可较好地检测到HPT抗原.检测的灵敏度为30 ng/ml,且与别的无关抗原无交叉反应性.结论:4株杂交瘤细胞株特异性好,亲和力强,组成双抗夹心ELISA法可用于快速、灵敏检测HPT抗原.

    关键词: HPT 单克隆抗体 鉴定
  • 抗五步蛇毒ScFv噬菌体显示文库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尹惠琼;范泉水;谭德勇;王双印;孙阳;李刚山;邱薇;余敏

    目的:构建抗五步蛇毒的特异性ScFv噬菌体显示文库,并从中筛选出阳性克隆.方法:用五步蛇毒素免疫BALB/C小鼠,挑选其中效价高的3只小鼠提取脾脏组织,抽提细胞总RNA,经RT-PCR分别扩增出VH、VL基因片段,经Linker连接成ScFv基因(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再把ScFv基因重组到pCANTAB 5E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TG1中表达,经辅助噬菌体(Helper phage)M13K07拯救后建成噬菌体显示文库.结果:经4轮吸附-洗脱-富集筛选后,库容量达到4×108cfu/L,随机挑取90个克隆进行ELISA检测,结果16个呈阳性,并进行了重复验证.结论:成功构建出具有一定库容的特异性ScFv噬菌体展示库.

  • 采用二氧化硅微球法回收DNA的实验研究

    作者:丛宪玲;张德宝;吴秀丽;于永利;王丽颖;朱广山

    目的:探讨一种以二氧化硅微球为载体从琼脂糖凝胶中高效回收DNA片段的方法.方法:用3 mol/L NaI溶胶液将琼脂糖凝胶溶解后与一定量的二氧化硅微球一起孵育,充分洗涤干燥后以双蒸水洗脱DNA,通过凝胶成像系统计算DNA回收率.结果:①用二氧化硅微球从凝胶中回收DNA时溶胶液的pH值对回收效率影响大,佳pH值为5.0~5.5;二氧化硅微球大小、用量、溶胶液的浓度、洗液的浓度及酸碱度也会对回收效率产生影响.②DNA片段大小也可影响回收效率,500 bp以上片段的回收效率在80%以上,而500 bp以下则为50%~70%.结论:以二氧化硅微球为载体可以简便、高效、快速地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目的DNA片段.

  • 人树突状细胞体外直接抑瘤作用研究

    作者:王群;张利宁;丁培芳;王晓燕;刘军莉;张蘋;冯照雷;孙汶生

    目的:诱导获得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研究其体外直接抑瘤作用及机制.方法:自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体外rhGM-CSF和rhIL-4联合诱导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并检测其相关表型;利用MTT法检测所诱导DCs及其培养上清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体外直接抑瘤效应.结果:诱导5~7天后的悬浮细胞具有典型的DCs形态,流式分析显示HLA-DR表达率为64.02%,CD14表达率为2.34%;抑瘤实验显示:DCs对HT29、Hela及HepG2.2.15三种肿瘤细胞系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其抑制率分别为20.16%,25.44%,75.41%,而对Lovo和HepG2两种肿瘤细胞系,则无明显的抑制作用.DCs培养上清均未见明显的抑瘤效应.结论:人类DCs可对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产生直接抑制作用,但对不同的肿瘤细胞其作用不同.此作用可能由DCs与肿瘤细胞的直接接触而触发,而与DCs分泌的细胞因子关系不大.

  • 小檗碱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CD44V6表达的影响

    作者:娄金丽;邱全瑛;林洪生;祁鑫;裴迎霞;何秀娟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CD44V6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及抗肿瘤转移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小檗碱对人胃癌MGC-803细胞体外增殖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用药后细胞形态的改变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技术检测药物对细胞表面CD44V6表达的影响.结果:小檗碱对MGC-803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在10、20、40 μg/ml浓度下,其抑制率分别为36.2%、49.7%和59.3%,有明显剂量依赖关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细胞核固缩,并可见凋亡小体.药物可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并使细胞表面的CD44V6表达降低.结论:小檗碱可通过诱导MGC-803细胞凋亡并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发挥抑制瘤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小檗碱可降低MGC-803细胞株CD44V6的表达,具有抗肿瘤转移作用.

  • 骨髓微环境对骨髓瘤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

    作者:李娟;罗绍凯;熊文杰;黎军和;彭爱华

    目的:观察骨髓瘤患者基质细胞(BMSC)及其对瘤细胞几种细胞因子及瘤细胞膜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细胞培养、RT-PCR、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BMSC及与BMSC共同培养前后瘤细胞IL-6 mRNA、IL-1β mRNA、TNF-α mRNA及瘤细胞膜上ICAM-1、VCAM-1的表达.结果: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BMSC与瘤细胞共同培养后,初治和复发、难治性MM患者瘤细胞ICAM-1、VCAM-1表达增加;复发、难治MM患者BMSC与瘤细胞共同培养后,初治和复发、难治MM患者瘤细胞的IL-6 mRNA、IL-1β mRNA、TNF-α mRNA及ICAM-1、VCAM-1表达均增加;初治MM患者BMSC膜上ICAM-1、VCAM-1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复发、难治MM患者BMSC IL-6 mRNA、IL-1β mRNA、TNF-α mRNA及ICAM-1、VCAM-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初治MM患者.结论:初治MM患者BMSC表达粘附分子增加,复发、难治MM患者BMSC除粘附分子表达异常外,其IL-6 mRNA、IL-1β mRNA、TNF-α mRNA亦表达异常;MM细胞与BMSC共同培养后,粘附分子和(或)IL-6 mRNA、IL-1β mRNA、TNF-α mRNA表达增加,可能与MM细胞的存活、生长、耐药及疾病复发密切相关.

  • IL-2联合银耳多糖激活的同种脾细胞对肝癌实验性治疗的研究

    作者:董志恒;魏春利;曲萌;范哲

    目的:研究淋巴因子IL-2联合银耳多糖(Tremella Polysaccharide TP)共同激活的小鼠腺细胞对体外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小鼠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将IL-2激活的小鼠脾细胞(即LAK细胞)和IL-2与银耳多糖协同激活的小鼠脾细胞(即TP-LAK细胞)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H-TdR标记的肿瘤细胞P815、H22和B16,2小时后用γ-闪烁计数仪进行检测,并记算杀伤程度.将上述激活的小鼠脾细胞在小鼠荷肝癌局部皮下注射,隔日1次,共5次.检测肿瘤重量、体积、组织学改变和主要脏器的形态学改变.结果:IL-2与银耳多糖激活的小鼠脾细胞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两种效应细胞对B16杀伤作用强,H22次之,P815弱,TP-LAK细胞的作用较之LAK细胞更强(P<0.05).治疗组肝肿瘤重量、体积均低于对照组.组织学上肿瘤坏死程度重且范围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明显,纤维组织增生明显.银耳多糖协同IL-2实验组织较单纯的IL-2实验组表现的更为明显.除脾脏外,其它主要脏器无明显形态学变化.结论:IL-2激活脾LAK细胞是有效的抗肝癌细胞,IL-2与银耳多糖在活化脾细胞提高抗肿瘤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对体内主要脏器无明显影响.

  • 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颅内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新梅;吕传真;肖保国;乔健;方明

    目的:观察肿瘤细胞冻融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瘤苗对颅内胶质瘤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接种C6胶质瘤细胞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自大鼠骨髓分离DC前体细胞,经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白细胞介素4(rrIL-4)诱导培养、扩增获得功能性DCs;DCs经反复冻融的C6胶质瘤细胞裂解物体外致敏后皮下回输荷瘤大鼠体内,1次/周,共5次.观察荷瘤大鼠的存活期;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循环血中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体外细胞毒反应;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及IFN-γ水平.结果:经肿瘤细胞冻融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的荷瘤大鼠生存期明显延长,外周血中CD8+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并且治疗组大鼠循环血中IFN-γ水平明显升高,而IL-10水平很低,甚至检测不到.结论:经肿瘤细胞冻融裂解物致敏的DC瘤苗对颅内胶质瘤进行免疫治疗能获得有效的治疗性保护作用.

  • HLA-DRB1等位基因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伟华;刘国良;曹峰林;张巾超

    目的:探讨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 PCR-SSP)检测了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88例T2DM患者(52例无并发症,36例合并大血管病变)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T2DM患者至少存在11种HLA-DRB1等位基因,T2DM伴大血管并发症组HLA-DRB1·03、HLA-DRB1·09012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HLA-DRB1基因中DRB1·03、DRB1·09012等位基因或其连锁不平衡基因可增高T2DM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

  • 毛细管参考链介导的构象分析法在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作者:毕熲;陈规划;刘泽寰;徐安龙;黄丽英

    目的:探讨应用参考链构象分析法对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应用毛细管参考链介导的构象分析法建立31个等位基因的标准迁移率,对50例样本进行分型,并与SBT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0例样本中47/50与测序法测得的等位基因一致,以DRB1·08032、 DRB1·09012为参考链无法检测出DRB1·1101、DRB1·1403.结论:毛细管参考链介导的构象分析法具有准确性高、分辨率高、成本低、高通量的特点,值得在HLA分型中应用推广.

  • 高血糖对SARS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修双玲;王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HO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 .众多研究发现该病有显著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记数改变,主要表现为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下降,提示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治疗SARS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加重这一抑制,并使血糖升高,而高血糖可进一步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预后.为此,本文分析了高血糖对SARS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期为合并高血糖SARS患者的治疗提供某些提示.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SARS患者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李筠;李绍旦;刘敬超;杜宁;董漪;王福生;杨永平;肖小河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对SARS患者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影响,探讨其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将该院48例SARS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案,结合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根据病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服用中药3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日本sysmexk-4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分析,T细胞亚群CD3+、CD4+/CD8+系采用荧光技术、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①治疗前所有患者中有38例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下,所测38例患者中有19名患者CD3+及CD4+/CD8+百分比降低.②结合组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在治疗前平均值为1.00×109±0.46×109 L-1,西医组为1.26×109±0.59×109 L-1,治疗后分别为1.92×109±0.74×109 L-1和1.76×109±0.52×109 L-1,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合组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西医组(P<0.01).③在治疗前CD3+异常低下19例中,结合组有9例,西医组有10例,经治疗后仍低于正常分别有2例和8例.治疗前CD4+/CD8+异常低下共28例,结合组及西医组分别有15例和13例,经治疗后仍低于正常分别有5例和10例;经Fisher精确检验后表明在促进T细胞亚群的恢复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要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P<0.05).结论:SARS患者存在有细胞免疫功能的障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减轻淋巴细胞的抑制状态、提高T细胞亚群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 影响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作者:茆达干;杨利国;曹少先

    基因免疫,即把外源目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然后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Wolff等(1990年)发现小鼠的骨骼肌细胞能捕获含外源基因的质粒并表达外源基因,首次提出了基因免疫的概念[1].

  • 一对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CTLA-4及其抗体

    作者:蔡雷;任大明

    杀伤性T细胞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分子是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与免疫信号传递有关的配体蛋白分子[1],又称CD152,它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为Ⅰ型膜蛋白分子.CTLA-4和CD28是同源性蛋白,它们在结构上相似,且都可以特异性结合B7-1/B7-2分子,但CD28与B7的结合,正调节T细胞的活化,而CTLA-4与B7结合后,负调节T细胞的活化,可减缓细胞周期的进程,降低IL-2的产生,使T细胞活化增殖受到抑制,从而使免疫达到平衡状态,保持外周的免疫平衡.而CTLA-4分子作为一种免疫活化的制动剂,表现为较少的量即可发挥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功能.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使人们不断认识到此分子及其抗体在免疫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04 05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