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mmunology 중국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484X
  • 国内刊号: 22-11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8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杨贵贞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分析在壮族IgA肾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尤燕舞;廖品琥;林栩

    目的:通过分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3个关键基因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和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在壮族IgA肾病患者中的分布,进而探讨RAS基因多态在壮族IgA肾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壮族IgA肾病患者68例(肾病组),并选取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直接聚合酶链反应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RAS ACE基因I/D多态、AT1R基因A1166C多态和AGT基因M235T多态,并分析其与肾脏病变程度、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的关系.结果:肾病组ACE基因I/D多态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在肾病组中占显著优势(P<0.05),而不同HAAS病理分级比较,ACE I/D多态DD基因型在≥Ⅲ级组中占显著优势(P<0.05),肾损害组DD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无肾损害组(P<0.05),ACE基因I/D多态在伴蛋白尿组和不伴蛋白尿组、伴高血压组和不伴高血压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中AT1R A1166C和AGT M235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E I/D多态的DD基因和D等位基因是壮族IgA肾病发生的易感因素之一,携带DD基因患者易于表现为严重病理分级和出现肾功能损害,DD基因型是预测壮族IgA肾病预后不良的标志.

  • 系统性红斑狼疮PBMCs c-myc mRNA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性研究

    作者:姚媛;王吉波;李华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c-myc mRNA表达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从33例SLE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静脉血中分离PBMCs,提取总RNA作模板,按文献设计合成c-myc引物,以β-actin作内参,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的PBMCs c-myc 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定每例患者疾病活动性,并对SLE患者PBMCs的c-myc mRNA表达水平与SLEDA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myc及β-actin的RT-PCR扩增产物电泳显示分别为268和163 bp条带.SLE患者PBMCs的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为0.58±0.26,而正常对照的相对表达量为0.07 ±0.04,两组差别有显著性(t'=11.024,P=0.000).25例活动期SLE患者的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2±0.25,而8例缓解稳定期SLE患者的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为0.25 ±0.01,组间差别也有显著性(t'=7.86,P=0.000).SLE患者PBMCs的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与SLEDAI呈正相关(r =0.865 1,P<0.05).结论:SLE患者PBMCs的c-myc mRNA表达异常,c-myc mRNA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评分指数呈直线正相关关系.c-myc 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一个指标.

  •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MICA及其受体NKG2D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文君;崔爽爽;邢国胜;于顺禄

    目的:探讨共育培养体系中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MICA mRNA及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受体NKG2D mRNA表达的改变及其在RA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方法:RA滑膜成纤维细胞与Jurkat T细胞株以相同浓度共育培养.MTT法测定共育培养后T淋巴细胞的扩增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T淋巴细胞NKG2D mRNA的表达水平及滑膜成纤维细胞MICA mRNA、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别与单纯培养组比较.结果:共育培养组与单纯培养组比较,第4天T淋巴细胞增殖率明显增加(P<0.001),其NKG2D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时滑膜成纤维细胞MICA mRNA及TNF-α mRNA表达水平也升高.结论:共育培养的RA滑膜成纤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可能通过MICA-NKG2D结合激活T淋巴细胞,RA滑膜成纤维细胞分泌的TNF-α很可能在诱导T淋巴细胞NKG2D表达升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儿童过敏性紫癜急性期免疫功能探讨

    作者:丁艳;尹薇;何学莲;熊越华;彭芳

    目的:总结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细胞及体液免疫特征,分析其与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关系,探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检测价值.方法:HSP急性期患儿190例,按有无肾脏损害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和非肾炎组(NHSPN),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B淋巴细胞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10、TNF-α的含量,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E、C3、C4水平.结果:190例HSP患儿中,合并肾脏损害33例,不合并肾脏损害157例.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HSP组CD19细胞绝对值、IL-4、IL-10、TNF-α、IgG、IgA、IgE、补体C3显著升高(P均<0.05),CD3、CD4、CD8、NK细胞绝对值显著降低(P均<0.05);HSP患儿中,HSPN组的IL-10、IgA水平高于NHSPN组(P<0.05),两组之间其余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gA水平升高组HSPN发生率(21.64%)高于IgA水平正常组(7.14%,x2=5.785,P<0.05).IL-10水平与IgA呈正相关(r=0.425 9,P<0.05),IL-4水平与IgE呈正相关(r=0.541 7,P<0.05).结论:HSP急性期存在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均参与了HSP的发病机制,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炎性介质分泌增多,导致多克隆B细胞活化及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增加,介导了系统性微小血管炎,其中IgA介导的体液免疫紊乱在HSP的发病机制中起了主要作用;HSPN的IgA水平升高更为显著,可能是预测HSP发生肾脏损害的一个危险因素.

  • 抗β2GPI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李刚;刘彦虹

    目的:探讨抗β2GPI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对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血栓患者20例,单纯SLE患者30例,正常对照23例,采用AggRAM-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β2GPI抗体.结果:SLE血栓组患者和SLE非血栓组患者抗β2GPI抗体滴度和抗体阳性率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SLE血栓组患者抗β2GPI抗体滴度和抗体阳性率高于SLE非血栓组患者;SLE血栓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SLE非血栓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LE非血栓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正常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所有SLE患者中抗β2GPI抗体阳性组比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β2GPI抗体和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可为SLE患者继发血栓性疾病提供辅助诊断;抗β2GPI抗体促进SLE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上升,加速SLE患者血栓形成.

  • 咪唑立宾对急性Thy1肾炎大鼠系膜细胞YB-1的影响

    作者:秦福芳;孙倩;邵凤民

    目的:观察Y-盒结合蛋白-1(YB-1)在急性Thy1肾炎大鼠系膜细胞增殖中的变化,研究咪唑立宾(MZ)对系膜细胞YB-1的影响.方法: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A组)、肾炎组(B组)及咪唑立宾治疗组(C组).诱导肾脏疾病后第1、3、5、7天,取肾脏组织.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系膜细胞计数评估系膜细胞增殖;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YB-1基因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YB-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肾炎组系膜细胞大量增殖,YB-1的mRNA及蛋白质水平高度表达(P<0.05).与肾炎组比较,咪唑立宾组系膜细胞增殖程度减轻,YB-1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YB-1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成正相关;咪唑立宾能够下调YB-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咪唑立宾抑制急性Thy1肾炎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可能是通过下调YB-1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实现的.

  • PCNP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刘瑞敏;王明丽;孙颖川;张爱红;朱诗白;白慧玲;马远方

    目的:探讨PCNP在牛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小鼠关节炎模型(CIA)脾脏及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使用牛Ⅱ型胶原免疫DBA-1/j小鼠,建立CIA小鼠模型;将RA患者分为静止组和活动期组,取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分别用半定量RT-PCR及荧光定量RT-PCR检测CIA小鼠脾脏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CNP基因的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CIA小鼠脾脏及患者淋巴细胞中PCNP蛋白表达差异.结果:CIA小鼠的脾脏细胞中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CNP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强,RA患者在活动期PCNP表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因和蛋白水平,PCNP在CIA小鼠脾脏和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PCNP的表达水平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Th17细胞分化的转录调控网络

    作者:徐丹;杨丹;付锦

    初始T细胞通过其表面的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受不同共刺激分子的调节,活化各种信号转导通路,终分化为多种效应性T细胞,发挥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经典的根据初始T细胞所分泌细胞因子种类和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辅助性T细胞1型(T help cell 1,Th1)、2型(T help cell 2,Th2)和调节性T(Treg)细胞,Th1和Th2细胞分别参与细胞和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Treg细胞可以抑制免疫反应.近来,研究报道一种新的T细胞系,因其能特异性的分泌产生IL-17细胞而被称为Th17细胞,Th17细胞通过孤核受体γt(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γ t,RORγt)介导的IL-17的产生调节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

  • BMP与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性成骨

    作者:付姣;刘宏潇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常见炎性风湿性疾病,以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尤其是髋关节)骨化强直和外周附着点病理性成骨为特点.其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部位慢性炎症、滑膜细胞增生、淋巴样浸润和血管翳的形成,随之造成骨骼的侵蚀和软骨的破坏,以及脊柱周围韧带、纤维环、椎间盘、关节软骨、关节囊等周围组织纤维化及骨化强直并伴局部的骨质疏松.可见,强直性脊柱炎存在着明显的病理性成骨过程,脊柱和关节骨化强直是AS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AS病因尚不明确,大多研究认为与遗传、感染、免疫环境因素等有关.近年来关于AS骨化机制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表明[1],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参与骨形成的重要活性物质.BMP具有诱导成骨与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能够诱导血管、肌肉和筋膜周围游离的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以及纤维细胞,转化为不可逆的骨系细胞[2].

  • 白细胞介素17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对滑膜细胞的作用

    作者:尚辰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起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其病程终转归往往导致关节破坏和功能障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与滑膜细胞特征性的改变相关,活化的滑膜细胞过度增殖,滑膜血管增生形成血管翳,炎性细胞浸润.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与关节滑液中水平升高,并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1].IL-17是一种主要由CD4+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分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募集中性粒细胞及促进多种炎性因子释放的作用,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抗原特异性TCR基因转导T淋巴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轶群;马骊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疗肿瘤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将自然产生的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CLT)在体外扩增后回输入患者体内[1].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在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身上联合使用特异性肿瘤杀伤细胞(CLT)、淋巴细胞删除性化疗和IL-2能产生50% ~ 70%反应率.但是,特异性的肿瘤活性淋巴细胞的扩增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因此限制了这项治疗在癌症患者身上的广泛运用[2].

  • 苏丹红Ⅳ和柠檬黄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作者:刘珍;张改平;职爱民;王方雨;李青旺

    目的:制备并鉴定苏丹红Ⅳ和柠檬黄人工抗原.方法:琥珀酸酐法构建苏丹红Ⅳ半抗原;以牛血清蛋白(BSA)为载体,用活性脂法分别与苏丹红Ⅳ半抗原和柠檬黄进行偶联.并用紫外吸收色谱法和电泳凝胶色谱鉴定制备是否成功.结果:经紫外吸收和摩尔吸收系数法估算得到苏丹红Ⅳ与BSA的偶联比31∶1,柠檬黄与BSA的偶联比17∶1.结论:成功制备出苏丹红Ⅳ和柠檬黄的人工抗原.

  • T细胞衔接活化因子-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Jurkat细胞的定位

    作者:秦云;高美华;王冰;姬静;张蓓

    目的: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与T细胞衔接活化因子(Linker for activated ofT cells,LAT)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观测LAT-EGFP在Jurkat细胞中的定位表达.方法:利用RT-PCR技术提取并扩增LAT除去终止密码子外的全部序列,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酶切鉴定并测序.瞬时转染到Jurkat细胞中进行表达,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AT-EGFP在Jurkat细胞中的表达及细胞定位.提取转染后细胞总RNA,通过RT-PCR的方法检测LAT-EGFP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法进一步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重组载体经酶切鉴定,切出片段长度在750 bp左右与插入序列长度相符,并进一步进行测序鉴定证实连接完全正确.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达的LAT-EGFP融合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并呈点簇状聚集状态.RT-PCR扩增证实了LAT和EGFP的融合蛋白在Jurkat细胞中在转录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进一步证明了LAT和EGFP融合蛋白构建成功,并在蛋白水平上有明显的融合表达.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LAT-EGFP,且融合蛋白LAT-EGFP与野生型LAT在Jurkat细胞中的定位一致,具有功能表达效应,这为后续准确研究具有棕榈酰化位点的跨膜接头蛋白的信号转导作用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研究载体和方法.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原的ELIS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周钦;贾继宗;刘剑;陈丽宏;杨连威;曾丽文;韩金乐;叶祥忠;李益民

    目的:建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定量检测方法,用于质控VZV灭活疫苗研发和生产中抗原含量.方法:以VZV中和单抗5F6C8为包被抗体、8H5D1为酶标抗体,构建定量检测VZ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对本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线性和稳定性等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建立的双抗体夹心定量检测VZV抗原的ELISA方法,线性范围为0.4 μg~13 μg/ml,相关系数为R2=0.994,定量限度为0.4.μg/ml;变异系数CV< 15%、准确性回收率介于87.5% ~ 111.6%之间,稳定性37℃6天的回收率>80%.与VZV以外的相关病毒样本没有交叉反应.结论:构建的VZV抗原ELISA定量检测方法的各项性能符合定量检测需要,可用于VZV灭活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过程的抗原含量检测.

  • 猫主要过敏原Fel d 1的T细胞抗原表位分析及三维结构模拟

    作者:许晨霞;何颖;肖琪;邹泽红;袁旭平;关学琛

    目的:预测猫主要过敏原Fel d 1与MHC Ⅰ、MHCⅡ类分子的结合力获得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并模拟Fel d 1的三维结构,为猫主要过敏原的改造及其临床研究等提供依据.方法:从Uniprot数据库中得到猫主要过敏原Fel d 1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在线软件NetMHCⅡ2.2对Fel d 1氨基酸序列进行MHCⅡ抗原表位分析,使用软件SYFPEITHI分析MHC Ⅰ的抗原表位,再通过在线软件Swiss-Model预测Feld1的三维结构,以Ramachandran图评估三维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运用生物学软件分析得到Fel d 1上两个高值MHCⅡ抗原表位区域分别为22~43、80~95,MHC Ⅰ抗原表位优势区为17~30、56~84、91 ~103.Ramachandran图显示Feld 1的空间构象稳定.结论:本研究有助于确定Fel d 1的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及其三维结构模型,为Fel d 1抗原性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及将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 mTOR 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包装

    作者:游燊;涂旺招;王耀东

    目的:构建mTOR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为探讨RNA干扰技术抑制T细胞mTOR基因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合成针对小鼠mTOR基因的shRNA片段,与酶切后的pLKD.UBC.GFP.U6载体片段进行连接并转化DH5α,提取阳性克隆质粒,测序,转染293T细胞.通过GFP表达水平测定病毒滴度.结果:DNA测序结果及PCR鉴定证实成功构建小鼠mTOR-shRNA重组慢病毒载体,对其进行包装后测定慢病毒滴度为1.38E+ 08 TU/ml.结论:成功构建并包装小鼠mTOR-shRNA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

    关键词: mTOR shRNA 慢病毒载体
  • 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ITP患者CD4+CD25+T细胞影响

    作者:赵霞;丁慧芳;刘国强;郭成山;邢健;徐敏

    目的:体外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D4+ CD25+T细胞比例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体外培养,扩增出MSCs,通过Ficoll分离法和尼龙棉柱法获取正常人及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中CD4+ CD25+T细胞比例;MSCs经丝裂霉素MMC处理后按不同数量(2×103、1×104、5×104个细胞/孔)接种培养板作为基底层细胞,然后分别接种体外分离纯化的异体ITP及正常人T淋巴细胞,于2、4、6天后各自收集T淋巴细胞及培养上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接种于骨髓MSCs的ITP患者CD4+ CD25+T细胞比例.结果:ITP患者外周血CD4+ CD25+T细胞数量及CD4+ CD25+/CD4+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PHA作用下,数量>1×104的骨髓MSCs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4天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SCs可显著上调ITP患者及正常人T淋巴细胞中CD4+ CD25+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 CD25 +/CD4+比值(P<0.05),且随MSCs量的增加,作用增强(P<0.05).体外骨髓MSCs对ITP患者CD4+ CD25+T淋巴细胞具有上调作用,以上这种机制可使ITP患者的细胞因子及CD4+ CD25+T淋巴细胞逐渐接近于正常人但仍达不到正常人水平(P<0.05).结论:MSCs在体外可能通过上调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进而诱导ITP患者免疫耐受形成.

  • DEN2感染对MyD88沉默的小鼠树突状细胞相关膜分子表达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作者:尹科;左丽

    目的:探讨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在DEN2感染BMDC后对其成熟及相关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利用rmIL-4、rmGM-CSF联合诱导培养BMDC;针对BMDC MyD88基因,设计并合成3对MyD88 siRNA,脂质体法转染BMDC;通过Western blot筛选一对高沉默效率的MyD88 siRNA;常规方法增殖及鉴定DEN2;直接免疫荧光及RT-PCR鉴定DEN2吸附BMDC;流式细胞术分析对照组、感染组、RNAi组、感染RNAi组、无义RNAi组BMDC膜表面分子CD86、MHCⅡ的表达,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P-10、TNF-α及IFN-α的分泌水平.结果:经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可获得CD11c表达为70.85% ±2.66%的相对未成熟的BMDC;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序列1~3组的MyD88蛋白质表达率分别降低28.36%±14.26%、54.20% ±22.93%、73.14%±11.80%,其中序列3的沉默效率高,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DEN2可吸附BMDC.与对照组比较,DEN2感染组DC膜表面分子CD86表达降低,MHCⅡ增高,感染RNAi组的MHCⅡ、CD86表达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DEN2感染组分泌TNF-α、IFN-α及IP-10的水平均增高,而感染RNAi组分泌的IP-10、IFN-α、TNF-α则无明显变化.结论:DEN2可吸附BMDC,并促使其成熟及细胞因子分泌;siRNA可沉默MyD88,有效阻断DEN2感染BMDC的胞内信号传导及其所引起的成熟及炎症因子分泌.

    关键词: DEN2 BMDC MyD88 RNA干扰
  • 鸡胚视顶盖早期产生的神经元迁移规律和层定位研究

    作者:杜蕊;杨慈清;李玲玲;黄映雪;张伟;陈树林;赵善廷

    目的:阐明鸡胚胎发育过程中视顶盖层的形成以及神经元的迁移模式.方法:新鲜种蛋正常发育到第4.5天~第5天(E4.5-E5),将质粒pCAG-GFP通过活体原位电转技术转入视顶盖,继续培养到E8、E10和E12,取材、固定、包埋、切片后用PI复染核.结果:到E12鸡胚胎视顶盖从内向外终形成6层结构,大部分神经元进行放射状迁移,部分神经元进行切向迁移,不同层的神经元有各自的形态特点.结论:鸡胚胎发育过程中不但存在由内向外的放射状迁移,还存在切向迁移模式.

  •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飞;李亚男;尹飞;赵东旭;武云涛;李野;刘景臣;朱庆三

    目的:在整体水平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水通道蛋白4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和SCⅡ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于1、3、5、7天四个时间点分别处死6只.BBB评分评价神经功能,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AQP4的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不同时间点的BBB评分均为21分,SCⅡ组的BBB评分在1天时低,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3天明显优于1天(P<0.05),5天明显优于3天(P<0.05),5天明显优于7天(P<0.05).Western blot在34 kD及43 kD分子量处可见特异性条带,SCⅡ组早期AQP4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即在1、3、5、7天四个时间点AQP4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但呈逐渐增加趋势;在7天仍显著低于正常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5).免疫荧光检测AQP4的表达变化趋势与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相似.结论:SCⅡ存在AQP4低表达,这可能是造成SCⅡ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 六月青皂苷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汤小军;黄建春;梁韬;黄仁彬

    目的:研究六月青皂苷(Liuyueqing Saponins,LYQS)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模型组和LYQS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小鼠于给药的第2、4、6、8、10天腹腔注射CTX(0.02 g·kg-1·d-1)造模.空白对照组和CTX模型组均用生理盐水(20ml·kg-1·d-1)灌胃;LYQS高、中、低剂量+CTX组用LYQS[(1、0.5、0.25)g·kg-1·d-1)]灌胃,给药10天后,检测小鼠血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数量、血红蛋白(Hb)含量和TNF-α、IFN-γ、TGF-β1、IL-2含量;检测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NK细胞杀伤活性和血清50%溶血值(HC50);观察二硝基氟苯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果:与CTX模型组比较,LYQS各剂量组的胸腺指数明显提高;高剂量组的WBC数量、耳肿胀度明显提高;高、中剂量组的RBC、Hb、IL-2、脾脏指数、HC50、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巨噬细胞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明显提高;高、中剂量组的TGF-β1明显降低.结论:LYQS能增强CTX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其免疫功能.

  • 急性MCMV感染对小鼠脾Th1/Th2/Th17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

    作者:李旭芳;刘玲玲;张菊;廖毅;刘杨;于萌;刘兴楼;李革;舒赛男

    目的:在整体水平观察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对小鼠脾Th1/Th2/Th17细胞亚群分化及其主要的效应性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MCMV感染模型,8只BALB/c小鼠分别于接种MCMV Smith株后3天和14天各处死4只;另设8只接种唾液腺匀浆的模拟感染小鼠作为对照.用空斑形成试验测定肝、脾和唾液腺组织病毒滴度;流式细胞术检测脾T淋巴细胞中Th1(CD4+ IFN-γ+)、Th2(CD4+ IL-4+)、Th17(CD4+IL-17A+)细胞比例,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病毒特异性IFN-γ、IL-4、IL-17A水平.结果:MCMV感染早期肝、脾和唾液腺组织中病毒呈低水平复制,而感染后14天仅在唾液腺组织呈高水平复制;Th1细胞比例及病毒特异性IFN-γ主要在MCMV感染早期呈显著升高(P <0.01);Th2细胞及IL-4均无明显表达及改变;Th17细胞及病毒特异性IL-17A则主要在感染后14天升高(P<0.05).结论:MCMV感染早期,机体通过上调Th1细胞分化比例及IFN-γ的表达发挥抗病毒效应,而MCMV诱导Th17细胞分化及IL-17A的高表达可能是MCMV感染致宿主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并逃避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攻击的原因之一.

  • GTP酶激活蛋白(Src同源结构域3)结合蛋白1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迁移中的作用

    作者:韩堃;黎燕;张宁

    目的:研究GTP酶激活蛋白(Src同源结构域3)结合蛋白1[Ras-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Src homology domain 3)binding protein 1,G3BP1]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培养于RPMI1640培养基中;Western blot检测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刺激,以及10 ng/ml EGF分别刺激30秒、1分钟、2分钟和5分钟条件下乳腺癌细胞内G3BP1、蛋白激酶Cζ(Protein kinase Cζ,PKCζ)、Akt、pPKCζThin410/403及pAktSer473的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内G3BP1与PKCζ的相互作用;转染小干扰RNA抑制内源性G3BP1的表达;趋化实验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G3BP1抑制前后MDA-MB-231细胞穿过10 μm聚碳酸酯膜及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结果:Western blot检测显示G3BP1在MDA-MB-231细胞内过表达;无EGF刺激时MDA-MB-231细胞内G3BP1,PKCζ与Akt均过表达,pPKCζThe410/403及pAktSer473不表达或低于Western blot检测下限;10 ng/ml EGF刺激后G3BP1、PKCζ与Akt表达水平不变,pPKCζThr410/403及pAktSer473的表达刺激时间增加而升高,至5分钟时达到峰值;在乳腺癌细胞内G3BP1与PKCζ具有相互作用;G3BP1表达抑制后乳腺癌细胞的趋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 <0.05,P<0.05).结论:G3 BP1通过与PKCζ相互作用,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体外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G3BP1 乳腺癌 趋化 侵袭
  • 人外周血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其DC-STAMP的表达研究

    作者:刘剑雯;曾志勇;陈君敏

    目的:诱导培养人外周血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并动态观察TolDCs诱导过程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 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免疫磁珠分选法获得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采用细胞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地塞米松和LPS联合培养诱导TolDCs;(2)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和CD14的表达,并将培养的细胞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3)采用实时定量PCR对TolDCs诱导培养过程中DC-STAMP mRNA表达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 CD14+单核细胞GM-CSF、IL-4、脂多糖诱导培养后胞体变大,出现树枝状突起,为典型的成熟DCs形态,加地塞米松诱导培养后胞体亦变大,但未见明显树枝状突起,缺乏典型的成熟DCs形态;(2)CD14+单核细胞经GM-CSF、IL-4培养后使CD83和CD86表达上调,CD14表达下调,加Dex联合诱导培养后DCs表面CD83、CD86表达下调,CD14表达上调,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增殖反应明显减弱,显示TolDCs的免疫表型和功能特性;(3) CD14+单核细胞经GM-CSF、IL-4培养后DC-STAMP mRNA的表达水平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加入地塞米松联合诱导后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采用GM-CSF、IL-4和地塞米松联合培养可诱导TolDCs生成,DC-STAMP可能与DCs的致耐受功能有关.

  • 留学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心得体会

    作者:李侃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课的桥梁,它涉及基因、分子、细胞等多个方面不同层次.免疫学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为后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免疫学理论、概念逻辑严密而抽象,不像形态学那么形象、生动、直观,也不像临床学科有着具体的病例显得贴近生活,所以学习起来枯燥而又难懂.我院自2009年招收来自美国、巴基斯坦、印度等世界各地留学生来我院学习,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我们从"师道、传道、授业、解惑"几方面着手,逐渐摸索出一些实践经验并进行归纳总结,与同行交流与共勉.

中国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04 05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