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内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중화내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78-1426
- 国内刊号: 11-213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维生素E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维生素E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未治疗组、糖尿病给予维生素E (20mg.kg-1.d-1)治疗组,共观察8周。测定尿白蛋白排泄量(UAE),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浆及肾脏组织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内皮素(ET)和肾小球蛋白激酶C(PKC)。结果 2周时糖尿病未治疗组Ccr [(6.47±1.51) ml·min-1·kg-1]、尿白蛋白排泄量[(15.60±1.64) μg/24h]、NO[(37.30±3.77) μmol/L]、NOS[(34.89±3.83) U/L]及肾小球细胞膜PKC[(86.85±11.37) pmol·min-1·mg protein-1]明显高于对照组,ET低于对照组。8周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细胞膜PKC[(84.18±12.14) pmol·min-1·mg protein-1 ]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但NO[(22.75±2.89) μmol/L]及NOS[(21.34±1.92) U/L]低于对照组,ET高于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治疗组8周时,Ccr[(4.46±0.49) ml·min-1·kg-1]及尿白蛋白量[(16.31±1.12) μg/24h]显著低于未治疗组,8周时肾小球细胞膜PKC [ (65.19±8.83 )pmol·min-1·mg protein-1],2周时NO[(33.13±3.77) μmol/L]及NOS[(30.16±2.89) U/L]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维生素E治疗组2周时与8周时的NO及NOS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未治疗组。结论维生素E通过抑制蛋白激酶C 可以纠正糖尿病早期的肾脏高滤过、高灌注,并与抑制肾脏NO合成有关,抑制蛋白激酶C活性对糖尿病肾病防治尤为重要。
-
医疗卫生人员脑卒中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的调查
目的了解医疗卫生人员脑卒中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B)的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提供指导。方法 1998年8~10月采用自填式问卷方法进行集中调查结合个案访问,在“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协作网内,按4个级别抽取并调查医疗卫生人员共1 609人,符合要求 1 573人,仅分析与脑卒中相关部分情况。结果 25.7%的医师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常见的原因,建议并帮助脑卒中患者在非急性期坚持锻练的仅有28.0%、减肥和限盐的分别为57.8%和48.1%。多因素分析提示后学历、职称、从事专业、是否参加过脑血管病防治知识培训、家人是否患脑血管意外分别是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我国医疗卫生人员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较差,以脑血管病防治知识培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应作为改善的主要手段。
-
慢性正己烷中毒10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正己烷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102例中男30例,女72例,年龄17~29岁,平均(21±3)岁。所有病例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病学、神经-肌电图、心电图、生化和眼科检查,尿2,5-己二酮含量以及工作环境空气正已烷浓度测定。结果车间空气正己烷浓度188.0~7 848.6 mg/m3,均超过安全水平。潜伏期平均(8.3±2.6)个月,病程平均(12.1±4.2)个月。前驱症状有头昏头痛、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临床表现主要为自四肢远端开始的感觉异常、感觉和运动障碍,患者出现肢体麻木、乏力、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萎缩等,神经-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改变。用B族维生素、中药、理疗和体疗治疗后全部病例完全康复。结论此病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为主要表现,根据正已烷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神经-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可作出诊断,预后一般较好。
-
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与临床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UA)临床表现、心电图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病变形态的关系,确定不稳定病变及住院心脏事件的临床预测因子。方法选择冠脉造影异常(血管狭窄≥50%)的住院UA病人120例,观察不同Braunwald分级病人造影病变形态等的发生率,评估心电图ST段异常对复杂病变、住院心脏事件等的预测价值。结果复杂病变的检出率Ⅲ级(20/33例)高,较Ⅰ级(13/43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栓的检出率Ⅲ级(6/33例)亦高于Ⅰ、Ⅱ级,与Ⅱ级(1/44例,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住院心脏事件发生率Ⅲ级明显高于Ⅰ级(58%与19%,P<0.01)与Ⅱ级(58%与25%,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示,心电图ST段异常及BraunwaldⅢ级均能预测复杂病变的存在(P<0.01,OR为4.9;P<0.01,OR为3.3),心电图异常能预测三支病变(P<0.01,OR为3.9)和心脏事件(P<0.01,OR为4.8)。结论心电图ST段异常及48h 内发作的静息心绞痛对复杂病变有预测价值。ST段异常的病人,三支血管病及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高。
-
血管内超声的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机制研究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的方法研究病人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冠脉内的粥样斑块和血管壁的变化,进一步明确PTCA的机制。方法择期行PTCA的病人50例,共68支血管于球囊扩张前后行冠脉内超声(ICUS)检查。记录病变部位粥样斑块的特性,小管腔面积,弹力内膜面积和斑块面积。结果 PTCA球囊扩张前后病变部位的内弹力膜面积(IELA)分别为(6.67±1.45) mm2和( 8.14±1.13)mm2 ,术后有明显的扩大(P<0.05)。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各组PTCA手术前后IELA 之差(ΔIELA)分别为 1.84, 1.52, 0.40, 1.23 mm2,钙化斑块球囊扩张前后内弹力膜面积无明显扩大,P<0.05。斑块的撕裂程度及管壁变化根据Honye分类法记录:A型10 例,B型20例,C型16例,D型12例,E1 型5例,E2 型5例。68个病变中有58个(85%)病变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撕裂。12个D型撕裂中有11个是钙化的斑块,1个是混合斑块。结论粥样斑块的撕裂和管壁的牵伸在冠脉球囊扩张术的管腔增大方面同时起关键作用,较硬的斑块如钙化的斑块球囊扩张时易出现大的夹层,而血管牵伸的程度较差,用旋磨或旋切的方法处理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
原发性痛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原发性痛风在本地区和北京的流行情况以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按国际抗风湿病联盟中国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或社区控制风湿病规划规定的程序进行。临床病例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和放射学检查结果,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澄海市3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原发性痛风患病率分别为0.17%、0.15%和0.26%,北京调查未发现痛风患者。总结临床病例10年共419例中,男女比例21∶1;女性平均发病年龄显著高于男性;10年间病例数分布呈上升的趋势;79.7%的病例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部位,而第四跖趾关节未见累及;生化检查以高脂血症,尤其是甘油三酯升高为多见(57.1%);X线检查典型的穿凿样改变只占49.4%(207例),且多数见于发病5年以后。结论汕头地区痛风患病率明显高于北京,且有增长趋势。种族和遗传不一定是痛风患病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地理、气候、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不能低估。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抬高的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AMI患者共30例,比较PTCA前及术后 1h 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AMI发病早期基础状态和负荷状态及发病后第1、2、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均明显大于B组。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主动脉峰值血流加速度、每搏输出量及每搏指数A组明显大于B组。基础状态和负荷状态下总室壁运动积分指数(GWMSI)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积分指数(IWMSI)A组均明显小于B组。AMI发病后1、2、3个月GWMSI A组均明显小于B组。发病第1、2个月IWMSI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第3个月IWMSI A组明显小于B组。结论 AMI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储备功能以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低于ST段迅速下降者。
-
41例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目的了解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相关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及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科近6年来检测出的41例抗GBM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41例为Goodpasture病(GP),其中2例肾功能正常。32/41例患者为单纯抗GBM抗体阳性,其中31/32例男性,平均年龄(26.8±9.7)岁。9/41例抗GBM抗体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其中7/9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4.5±19.6)岁。两组在性别和发病年龄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32/41例作了肾活检,平均发病至肾活检时间为(62.7±43.5)d。2/32例肾功能正常的GP患者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30/32例为新月体肾炎,其中24/30例(80%)患者的肾小球100%受累,多伴有毛细血管襻和球囊严重破坏。免疫荧光检查仅16/23例呈典型的IgG、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襻(GCW)呈线样沉积; 7/23例表现为IgG和(或)C3等沿GCW呈细颗粒状沉积,少数伴有系膜区沉积。典型和不典型的免疫荧光改变与光镜病理的严重程度不相关(P>0.05)。所有患者均有贫血、血尿和蛋白尿,其中7/41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经强化免疫抑制治疗,4例患者临床完全缓解或好转,包括2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的GP患者。其余患者均依赖肾脏替代疗法或死亡。结论中国人抗GBM抗体相关疾病并不少见。单纯抗GBM抗体组多发于青年男性,双抗体阳性组多发于中老年女性。抗GBM抗体相关疾病多预后差,肾脏病理多为新月体性肾炎,但免疫病理并非均表现为典型的IgG、C3沿GCW呈线条样沉积。仅少数无少尿的轻型患者或肾功能损伤轻者可临床完全缓解或好转。
-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伴多发肺栓塞一例
患者男,71岁。因间断发热伴咳嗽10月余,于2000年5月5日入院。患者于1999年6月起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40℃,伴寒战,咳嗽,咳白痰,无胸痛、呼吸困难和咯血。抗感染治疗后体温3日内降至正常,停药后体温,症状同前。1999年7月胸片(图1),8月CT(图2)示:左肺下部,中上部多发斑片浸润影。9月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多次痰找结核菌及瘤细胞均阴性。2000年4月胸片(图3)、 CT(图4)示:左肺少许炎性病变,右肺门旁及下肺斑片浸润影。起病后无双下肢肿痛。既往否认结核,心脏病病史,无外伤手术史。吸烟40年,10支/d。查体:T 37℃,P66次/min,R 16次/min,BP 110/70 mm Hg (1 mm Hg =0.133 kPa),浅表淋巴结未及,双肺未闻及干湿音。心率66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肿痛,无杵状指,诊断:肺部游走性阴影原因待查。入院后体温正常,无咳嗽、咳痰及其他不适,未予特殊治疗。血象正常,动脉血气:二氧化碳分压:30mm Hg ,氧分压:87mm Hg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28 mm Hg 。烟曲霉菌皮试阴性。心电图: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赘生物可能性大,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高压。
-
腹主动脉夹层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患者男,45岁,入院40 d前因劳累、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5 ℃)、畏寒、寒战、头痛、恶心呕吐伴左侧腰部持续剧烈疼痛,在当地医院查尿蛋白(+++),尿RBC 4~5/HP,颗粒管型0~1/低倍视野,B超示“左肾窦回声稍浊,未见结石,肠间隙有少量液体回声”,拟诊为“肾结石”,予以氧氟沙星静滴治疗,疼痛略有缓解。次日于另一家医院查血压1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剑突下及右下腹有压痛,左肾区叩痛。复查尿蛋白(+++),尿RBC(++),外周血WBC 15×109/L,分叶核0.9,胸腹部X线透视阴性,B超示“双肾盂结构紊乱”,拟诊为“急性肾盂肾炎”,予以抗炎治疗,效果不著。发病第4天进第三家医院住院检查,复查尿蛋白(+++),尿RBC(+++),尿WBC(+),外周血WBC 27.5×109/L,分叶核0.9, B超示“肾窦回声增强”,仍予抗炎治疗,但尿蛋白及红细胞始终存在,且血肌酐(Scr)由正常渐增高至223 μmol/L,核素肾动态显像显示“左肾无功能,右肾滤过率偏低(每1.73 m2为33 ml/min)”,彩超检查示“左肾萎缩,血流速减慢且阻力大,右肾血流略减慢”。患者发病后尿量无减少,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不明)于病后第10天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
-
γ/δ肝脾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43岁。因右上腹部肿物7年,发热、消瘦、盗汗3个月于2000年1月入院。体检:T 39.8℃,贫血貌,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右肋下10 cm),脾肿大(1线15 cm,2线17 cm,3线3 cm)。血常规:WBC 0.9×109/L,RBC 2.56×1012/L,Hb 74 g/L,血小板44×109/L。外周血可见一类胞体大、核圆或有凹陷、核大、胞浆丰富的淋巴细胞。骨髓活检:骨髓内可见肿瘤细胞浸润,呈灶样分布,造血细胞增生活跃。肝脏穿刺病理: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查:Pan-T(+++),CD3(+),CD4(-),CD8(-),CD20(-),CD68(-),Vimentin试验(-)。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γ/δ肝脾T细胞淋巴瘤。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症状无缓解,遂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脾红髓大量肿瘤细胞浸润,细胞体积中等偏小,胞浆少,核体积大,核仁不清楚,偶可见较小核仁,染色质疏松,白髓受压萎缩,视野中可见少量浆细胞。术后发热缓解,外周血象恢复。但1个月后再次发热,继以多种方案化疗,疗效欠佳,高热、黄疸、体重减轻呈进行性加重,肝功能损害明显。
-
原发性家族型内脏肌病三例
例1 先证者,长女,18岁。因腹胀、腹泻4年,加重2年,于1998年8月27日入院。患者4年前无诱因开始间断出现腹胀、腹泻,伴恶心、呕吐、稀水样便,有时混有黏液及食物残渣,3~5次/d。2年前开始加重,出现乏力、消瘦。当地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为克罗恩病,口服中药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体检:身高144 cm,体重24 kg,一般情况差,重度营养不良,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智力正常,结膜苍白。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正常,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四肢肌力正常,神经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Hb87g/L,血沉11 mm/1h。尿、便常规正常,便潜血阴性,苏丹Ⅲ染色有或无脂肪球。糖耐量试验和胰腺系列检查均正常。游离T3、游离T4、促甲状腺激素、总T3 、总T4和γT3均正常。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 24.6 ng/L,皮脂醇正常。生长激素2.4 μg/L。血脂降低。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血清胃泌素、电解质和雌二醇孕酮均正常。
-
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一例
患者男,17岁,学生。间歇性头痛1年伴腰痛、发热1个月余,于2000年1月7日入院。1年前觉双颞部疼痛伴呕吐。10个月后头痛加重伴发热38.5℃,4d后出现嗜睡、短暂意识障碍,骶腰痛,向双下肢放射。当地医院X线腰椎(L)正侧位相示:L1 、L2椎体破坏,椎旁冷脓肿,未见楔形变。诊断:结核性脑膜炎、腰椎结核,予正规抗结核、氟美松(10 mg/d ) 等治疗,头痛、腰痛无缓解,腰穿测颅内压为90 cm H2O(1 cm H2O=0.098kPa),眼底检查视乳头明显水肿,即行颅顶钻孔抽出脑脊液90ml,并用20%甘露醇脱水,患者神志清,头痛减轻。拟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转入我科。体检:体温 36.4 ℃,呼吸 24次/min,脉搏 76次/min,血压 115/75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消瘦,双侧瞳孔D=1.5 mm ,对光反射灵敏。颈抵抗。心、肺未见异常。L5及骶椎轻压痛。布氏征(+) 、克氏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8.4×109/L,中性0.72、淋巴 0.2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阴性。
-
病毒性心肌炎酷似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一例
患者女,48岁。因胸痛、胸闷、心悸1个月。患者于发病前2周受凉后发热,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治疗中出现胸痛,为压榨性,有窒息感,持续数小时,伴胸闷、心悸。给予硝酸酯类、阿司匹林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月经正常,无吸烟、饮酒史。入院查体:平卧位,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不大,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10次/min,律齐,可闻及舒张早期奔马律,心音低,心尖部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肺无干湿性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柯萨奇病毒IgM抗体(++),心肌酶学检查、血脂、空腹血糖正常。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1);心脏彩超示:左房、室明显扩大(左室138 ml,左房95 ml),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活动度明显减小,二尖瓣中量反流、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少量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EF)22.1%,短轴缩短分数(FS) 10.1%]。24 h心电监测示:多发室早,短阵室速。冠状动脉造影:左、右冠状动脉未见异常。经激素、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利尿及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改善,复查心脏彩超:FS 22.5%,EF44.4%。胸后前位片心影明显缩小,病情好转出院。
-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合并肌红蛋白尿及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患者女,52岁。多饮多尿2个月,嗜睡 1d,拟诊糖尿病非酮症高渗(NKH)昏迷入院。病人入院前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糖尿病,经皮下注射胰岛素(诺和灵 R,32 IU/d)1周,症状无缓解,出现嗜睡,查随机血糖 24 mmol/L、 Na+177 mmol/L,肾功能正常转入我院。患者既往健康,无毒物接触史及细胞毒性药物应用史。体检:体温36.5℃,呼吸18次/min,血压130/84 mm Hg。嗜睡,呼吸平稳,皮肤干燥,弹性差,无肤色异常及出血斑点,双肺未见异常,心率76次/min,律齐,未闻杂音,肝脾未见异常,四肢无水肿及缺血坏死改变,周围血管搏动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酱油色尿,镜检红细胞1~2/HP,尿糖(++++),酮体(-),潜血(+++)。血WBC 6.7×109/L, RBC 4.5×1012/L, Hb 125 g/L,网织红细胞0.008,血小板61×109/L, 3P试验、Coombs试验和蔗糖水试验阴性。
-
对胆红素的再认识
传统观念一直认为胆红素是人体内的一种有害代谢产物,近1个世纪以来,临床上一直把血中胆红素含量作为肝、胆、胰疾病的诊断指标。但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血红素氧合酶(HO )/一氧化碳(CO)-胆红素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传统观念对胆红素的认识不够完全。胆红素不只是体内的代谢产物,在一定的浓度下,它还是一种内源性强抗氧化剂,具有抗氧化、抗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免受伤害以及增强维生素C和E的抗氧化能力等作用。因此,现就胆红素对心、脑、肝和血管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
建立并重视个体化心血管危险的概念
心血管危险的概念建立已半个世纪了,近20余年由于流行病学、临床试验、基础医学及治疗效价经济学的进展,人们对此概念的认识更深了一步。 心血管危险的概念是指个人在一定年限内(一般为5~10年)发生心血管病的概率,估测此概率的根据是从流行病学资料所获得的。但是若将以此概念所获得的概率用于个体,则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并不简单易行。流行病学及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资料证实,形成心血管病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不健康生活方式等) 。调整或控制诸多危险因素,有可能减少常见心血管病的发生或死亡[1]。已知诸多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结果是建立在心血管危险概念基础上的,近年来,针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国内外专家们制订了多种对策并形成了共识[2]。研制出许多新的更方便使用的药物,如降低血脂水平,长效降压药物等,并组织了许多临床随机试验,这些努力取得一定的有益于患者的效果。另外,还有不断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细胞分子水平以及基因的各种因素,逐步有待于临床试验的深入,以证实其重要意义。
-
依那普利治疗西藏高原地区老年高血压病分析
观察了西藏世居者或进藏超过3年,居住在海拔3 700米以上高原地区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8例,服用依那普利治疗,监测其偶测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的变化。 1. 对象和方法:患者系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1999年6月至2000年2月间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68例,男50例,女18例,藏族53例,汉族13例,其他少数民族2例,年龄60~77岁,平均64.8岁。所有观察病人入院停用各种降压药及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给安慰剂口服。5天后,测病人当天9∶00、21∶00血压各1次,取其均值作为治疗前的偶测观察血压,并在当天上午给于24h 动态血压监测(ABPM),按6∶00~22∶00每15 min、22∶00~6∶00每30 min 测血压1次安排,然后计算白昼64次和夜间16次所测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值,作为治疗前的动态观察血压。次日,单用依那普利片(悦宁定),每次10mg,2/d,并于服药后1h 各测血压1次,取其均值,做为治疗后每天的偶测观察血压。然后,将治疗后第1、2、4周的偶测观察血压分别与治疗前对比。于治疗后第4周再次按治疗前安排的程序进行ABPM,亦与治疗前比较,分析其效果。
-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的研究
本研究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普伐他汀的作用,旨在探讨P-选择素表达改变在高胆固醇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诊断参照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制订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非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指清晨空腹血清总胆固醇<5.2 mmol/L的患者,可包含或不包含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凡具有以下任何一项因素则不列入本研究:(1)空腹血糖≥7.77 mmol/L;(2)收缩压≥165 mm Hg(1 mm Hg=0.133kPa)或舒张压≥100 mmHg;(3)血肌酐≥132.6μmol/L或尿素氮≥8.9 mmol/L;(4)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5)风湿性心脏病和心内膜炎;(6)房颤持续时间>10h;(7)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患者。入选患者66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组31例,对照组为35例非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
早期足量复能剂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28例临床分析
我院从1997年至1999年抢救28例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早期应用足量的复能剂,同时酌情应用少量抗胆碱药物,抢救成功率达96%,现报道如下。
-
幽门螺杆菌体外药敏和耐药性的研究
随着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中抗生素的广泛应用,Hp的药敏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我们采用E-test试验对Hp感染率较高的西安地区Hp药敏和耐药问题加以探讨。 1.材料和方法:(1)菌液制备:将50株Hp临床分离株制成菌悬液,使其浊度达到0.5麦氏单位,并计数为3×108菌落形成单位(CFU/ml)。(2)E-test试剂条:瑞典AB Biodisk公司产品。(3)E-test试验:用无菌棉拭子将所制菌液均匀涂布于MHA琼脂平板上,待平板干后,取试条放置于琼脂表面(1条/90mm平皿),37℃微需氧培养72 h后,终点法记录低抑菌浓度(MIC)值。(4)结果判定范围:敏感:MIC≤4 mg/L;中界:4 mg/L<MIC<32 mg/L;耐药:MIC≥32 mg/L。
-
胰岛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本研究拟在分析脑梗死患者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突变热区第17、20外显子序列变异的基础上,探讨该基因在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9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S)性血栓性脑梗死(ACI)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龄(66.6±9.5)岁;腔隙性脑梗死(LI)81例,男51例,女30例,年龄(66.4±9.8)岁。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2例作为正常对照者(HC),男40例,女22例,年龄(65.3±7.3)岁。对3组间分别以χ2 检验性别(χ2 =0.27,P>0.05)、以F检验年龄(F=2.52,P>0.05)差异未见显著性。以苯酚-氯仿法抽提白细胞基因组DNA;根据Seino等[1]对INSR基因研究,PCR扩增第17、20外显子序列;以8%非变性聚丙酰胺凝胶(Acr∶Bis为49∶1)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单链构像多态性(SSCP)分析。血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po)B和ApoA-Ⅰ等由医院检验科测定。
-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哮喘患者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本研究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β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第46、79位点及高亲和力免疫球蛋白Eβ链受体基因第5189、5191、5195、6843位点的多态性,探讨其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哮喘组:支气管哮喘患者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20~66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和所需药物情况,将患者分为轻度(包括间歇发作)和中重度,轻度患者25例,中重度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正常健康成人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25~46岁。两组均为北方汉族人。
-
痴呆患者记忆损害的检测方法研究
记忆功能的减退,是大多数Alzheimer病(AD)患者早出现的认知功能变化。这种早期记忆变化突出表现在词语延迟回忆和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CE)功能上的损害[1,2]。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组记忆任务,对词语延迟回忆和CE功能进行了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共四组,Y1组:18例,年龄(19.3±1.1)岁,初、高中毕业生;Y2组:18例,年龄(18.1±0.9)岁,大学生。ONOM组:14例,年龄(74.9±4.3)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简短智力状态检查评分≥28分。PAD组:6例,年龄(76.2±5.2)岁,符合NINCDS-ADRDA的AD诊断标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简短智力状态检查评分为22~26分。
-
胃癌患者明胶酶A基因表达的研究
向周围组织浸润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特征;对细胞外基质的溶解是肿瘤细胞向外扩散的基础。近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肿瘤溶解细胞外基质向外侵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胶酶A(MMP2)是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一种,它在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结肠癌中的研究已有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明胶酶A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
雷公藤抑制致敏小鼠T淋巴细胞活化及其白细胞介素-5mRNA表达
通过对致敏小鼠活化T淋巴细胞(CD25)与白细胞介素(IL)-5mRNA表达相关性的观察,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活化和IL-5mRNA表达的影响,同时就雷公藤内酯醇的作用机制与氟美松进行比较。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4~6周健康BALB/c小鼠(第三军医大学动物所提供)24只,雌雄不限,体重16~2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1)A组:致敏组,以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1]建立致敏模型;(2)B组:雷公藤内酯醇组,每次激发前1 h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 40 μg/kg体重;(3)C组:氟美松组,每次激发前1 h腹腔注射氟美松 10 mg/kg体重。B组与C组在后一次激发后24 h再给药一次。(4)D组: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致敏和激发。
-
精氨酸和维生素C对糖尿病家兔髂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临床观察到糖尿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发生率在49%~71%之间,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1],而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受损是导致其PTCA后高再狭窄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拟探讨糖尿病时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的变化,检测L-精氨酸(L-arg)和维生素C(VitC)对内膜增生的影响。
-
血浆内皮素和心钠素等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MHD)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充分透析及药物治疗虽可使多数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但部分患者,特别是应用促红素(EPO)的患者仍存在顽固高血压。近年来,血管活性物质与高血压的关系倍受关注,为此我们观察了CRF MHD 患者及同时接受EPO治疗的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或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以探讨此类高血压发生的可能机制。 一、对象和方法 1.病例选择:CRF未透析者(NHD)20例,平均年龄51.8岁;分为血压正常组(NHD-N)10例,高血压组(NHD-H)1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组40例,平均年龄49.8岁,每周行10~12 h碳酸盐透析;本组患者又进一步分为:(1)血压正常组(HD-N)20例,其中应用EPO 患者组(HD-N1)10例,未用EPO 患者组(HD-N2)10例,(2)高血压组(HD-H)20例,其中应用EPO患者组(HD-H1)10例,未用EPO 患者组(HD-H2)10例。另10例为健康对照组(CON)。 所有受试者近2周内均停用影响血小板药物,透析前采血备检。EPO为利血宝, 每次3 000 U,每周2次,使用均大于4周。高血压以停药24 h后血压仍高于正常为准。
-
生姜产地与非产地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调查生姜产地与非产地居民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及其与食用生姜等因素的关系,于2000年3~5月,我们分别在福建省生姜产地之一福安市双峰村和非生姜产地宁德市屿头村,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居民Hp感染抽样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生姜产地居民以家庭为单位,随机抽样,共88户441人,男215人,女226人,年龄5~73岁。对照组非生姜产地选择与生姜产地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相近的乡村居民,以相同的方法抽样共60户312人,男153人,女159人,年龄5~68岁。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烟酒史,饮食史,饮食习惯主要包括食用生姜情况,及既往胃肠道疾患和家族史等。根据生姜食用量的多少分为:喜食:食用量≥20 g/d,每年食用≥6个月;或年食用量≥3.5 kg;不喜食:食用量<10 g/d,每年食用<3个月,或年食用量<1 kg;两者之间的食用量为一般。 2.方法:血清Hp IgG抗体检测采用Hp快速检测盒(金标试剂条),并按说明书操作。 3.统计学方法:用χ2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
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的无症状携带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乙型肝炎病毒X及前C基因变异
抗-HBe阳性的HBV感染者存在两种临床现象,即表现为HBV低复制水平的无症状携带(AsC)和HBV高复制水平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CAH)。两者均可存在HBV前C终止密码的变异[1]。可能在HBV基因中,存在其他重要变异而导致此两种不同的临床现象。本研究旨对抗-HBe阳性的AsC和CAH各14例HBV X区序列测定,研究X基因变异与病变活动的关系。
-
两种标准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价值的比较
感染性心内膜炎( IE)迄今仍为一严重疾病,病死率高达10%~20%[1]。本研究对本院30年间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诊断标准的175例IE病例,分别采用Duke标准[2]和Von Reyn标准[3]重新进行诊断,以比较两种标准的优劣。
-
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分层与治疗策略
人们熟悉的“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ICS),是由于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引起冠脉内血栓形成所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进展性的疾病谱,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MI)及心脏性猝死。而不稳定性冠脉疾病( UCAD)则包括UA和 NQMI。 UCAD可视为稳定性心绞痛与Q波MI或猝死之间中间状态。文献报告UA有7%~16%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脏性猝死。由于UA、NQMI与 AMI在规范治疗上有原则性区别。故近年来文献上推荐UCAD的分类,目的是通过 UCAD的危险分层,及早评估其危险性,从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防止或减少UCAD发展至AMI或猝死的危险。
-
降血脂防治冠心病的现代观点
冠心病是一多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血脂异常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公认的冠心病5项大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中,有2项是属血脂异常,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其他3项包括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降血脂治疗是防治冠心病的有效措施。
-
21世纪医生的多元化发展
“医生”这个职业,历来倍受尊敬,因为他们担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而且由于医学科学的专业性,使得他们在面对病人时,往往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很久以来,医护人员兼有着“天使”与“上帝”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关注健康。医疗服务在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同时面对信息化科技不断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中国医疗体制进行一系列深刻变革的时期,医生的角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医生”所代表的内涵及外延均得到了扩展。
-
第271例——寒战、发热、室性心律失常
病历摘要 患者男,39岁。于1999年11月3日因发热1 d来院急诊,否认咳嗽、咳痰。体检:T38.7℃,BP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咽红,扁桃体无肿大,心率84次/ min,律齐,两肺无音,腹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6.4×109/L,中性0.75。ALT 105 IU/L,总胆红素34 mmol/L。尿胆红素(++),尿胆元(++),尿白细胞1~3/HP,红细胞1~3/HP。胸透心肺正常。B超示:胆囊无结石,胆总管6 mm,肝、胰、脾无异常。曾先后予口服头孢拉定,静滴病毒唑0.3/d、青霉素640万U/d以及头孢三嗪2.0/d等治疗,但发热不退并伴畏寒。11月6日10∶00患者寒战又起,查体:血压42/20 mm Hg,心率90次/min,心律不齐,两肺未闻及干湿音。心电图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下壁异常Q波伴ST段抬高。虽经抗休克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但因瞬间心电图描记为室性心动过速,继而心搏骤停,复苏抢救无效死亡。
-
基因及基因组研究大事记
1860年至1870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基因”这一名词,用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1944年,3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并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 1953年,美国人沃森和英国人克里克通过实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 1969年,科学家成功地分离出第一个基因。 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8年,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尔组建塞莱拉遗传公司,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 1998年 12月,一种小线虫完整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工作宣告完成,这是科学家第一次绘出多细胞动物的基因组图谱。 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中国是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6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惟一的发展中国家。 1999年12月1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染色体完整基因序列的测定。 2000年4月6日,美国塞莱拉公司宣布破译出一名实验者的完整遗传密码,但遭到不少科学家的质疑。 2000年4月底,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2000年5月8日,德、日等国科学家宣布,已基本完成了人体第21对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2000年6月26日,科学家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0年12月14日,美、英等国科学家宣布绘出拟南芥基因组的完整图谱,这是人类首次全部破译出一种植物的基因序列。 2001年2月12日,中、美、英、日、德、法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科学家首次公布人类基因组草图“基本信息”。 (摘自健康报2001年2月14日第一版)
-
诱导痰在研究气道炎症中的应用
支气管哮喘(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气道炎症,治疗的目标在于抑制炎症。评估病情及治疗效果,亦应以气道炎症的改变为准。经支气管镜检获取的下气道组织,可直观的了解气道炎症的状态,但因有创及操作复杂而难以普及。目前通常仍仅以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改变作为间接指标。由于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症状得以改善,但气道炎症并未完全消除,且可能影响肺功能的检测值,甚至掩盖临床症状。有报道认为,如以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为治疗导向,症状及肺功能虽已改善,但气道活检显示,其炎症仍持续存在。 近年来,相对无创但又能直接反映气道炎症的检测技术已引起关注。诱导痰不仅能客观地反映气道炎症状态,且与气道活检的结果基本相符,能早期、敏感地发现病情变化,客观评估抗炎平喘药物的疗效,适于连续监测及动态观察,并可藉此深入研究气道炎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干预。
-
中华医学杂志“继续教育园地”栏目开办危重病医学系列讲座
为提高各科医生对危重病医学的认识以及对危重病病人的救治水平。中华医学杂志的“继续教育园地”栏目自2001年第2期开始开办危重病医学系列讲座12讲,由危重病学会主任委员陈德昌教授主持。(1)每期讲座之后刊出思考题2~3道,读者需仔细阅读后再答题,然后将答案邮回本刊编辑部。经危重病继续教育组委会统一审阅,答案准确者,每期(每讲)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2分,凡积累学分至10分者即可被授予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学分证书;(2)凡愿参加学习者,即日起开始报名,报名注册费60元(包括继续教育学分证书)。请通过邮局将报名费汇至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2号《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纪利莹收(邮编100710)。并请注明“危重病医学”字样;(3)本刊在收到报名注册费后即予注册,在寄发继续教育证书时,将汇款收据一同寄回。(4)本次活动的咨询电话为010-65273362,联系人:李群。欢迎广大医生踊跃参加。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