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

    作者:史金辉;周峰;孟斌;刘滔;钮俊杰;杨惠林

    [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30例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均采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与固定,随访时间12 ~ 36个月,平均22个月.其中胸椎骨折脱位13例,胸腰段(T11~L2)8例,腰椎骨折脱位9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luage Analogue Score,VAS)评估腰背部疼痛状况.在标准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1)骨折椎体前缘、后缘高度百分比(anterior vertebralheight,AVH;posterior vertebral height,PVH);(2)后凸角;(3)伤椎前后移位比;(4)伤椎侧方移位比.神经功能的状况按照ASIA分级评估.[结果]术前与随访时相比,30例患者VAS评分由(8.8±1.2)分下降为(1.4±1.3)分,AVH由(68.7±9.6)%改善为(91.2±8.6)%,PVH由(92.6±6.8)%改善为(95.4±3.0)%,Cobb角由(14.4±7.3)°改善为(7.1±7.7)°,伤椎前后移位比由(53.5±24.6)%改善为(8.6±5.2)%,伤椎侧方移位比由(43.3±17.9)%改善为(4.1±3.6)%.术后3个月CT检查提示骨折愈合良好,椎管容积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除术前神经功能A级的10例无恢复;19例不全瘫患者均有一级以上的恢复,1例E级无加重.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2年时螺钉断裂,未造成不良后果.[结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具有手术入路安全,固定坚强,复位效果良好,椎管减压满意等优点,即使陈旧性骨折脱位也可以得到良好的疗效.

  • 经椎旁肌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作者:吴继彬;郭开今;袁锋;吴东迎;孙玛骥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2014年5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31 ~61岁,平均36.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h~4d,平均2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8例,爆裂型骨折13例.骨折部位:T112例,T1212例,L113例,L24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form health sutvey,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通过影像学测量评估伤椎的高度丢失及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8个月(12 ~41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d、术后1年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47.2±9.4)%、(96.7±9.3)%、(93.6±6.5)%;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39.31±2.56)°、(5.71±0.42)°、(5.81±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9.76±0.24)分、(1.55±0.06)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92.4±2.11)分、(118.01±2.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提示患者的脊柱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的矫正.[结论]经椎旁肌间隙人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同时复位良好,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

  • 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宋仁谦;周英杰;赵刚;段小波

    [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两种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KP和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以及两种手术方式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改善值、平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PKP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KP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优于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影像学资料比较,PKP组患者骨水泥分布集中,密度较高;高黏度骨水泥组患者骨水泥呈弥散状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结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且效果相当,两者渗漏率无明显差别;PKP在椎体高度恢复方面具有优势,而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

  • 经皮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研究

    作者:柴明祥;何泽阳;吴希瑞

    [目的]比较经皮闭合缝合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共4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经皮组及开放组各2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腓肠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3、6个月时单足提踵结果;6个月时测量小腿大周径与跟腱断裂平面小腿周径,并计算与健侧的差值,有无跟腱黏连及再断裂,应用ATR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随访,且开放组(平均16个月)与经皮组(平均15个月)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组住院时间(中位数7d)、手术时间(中位数30 min)、总并发症发生率(5%)均低于开放组,开放组分别为12 d、60 min和40%,经皮组跟腱断裂平面小腿周径健侧与患侧差值(9.0±2.0) mm,大于开放组(7.1±1.7) mm,且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20%)、再断裂率(10%)、跟腱黏连发生率(10%)、3个月时单足提踵试验阳性率(40%)均高于经皮组,经皮组分别为0、0、0和35%,经皮组腓肠神经损伤率(5%)、ATRS评分(88.6±4.8)分、小腿大周径健侧与患侧差值(8.1±2.3) mm,均大于开放组,开放组分别为0、(86.0±7.0)分、(7.5±2.2) mm,但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3个月时单足提踵试验结果分组,阳性15例,ATRS评分为(86±7)分;阴性25例,ATRS评分为(90.9±3.2)分,阴性组ATRS评分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闭合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可以获得同样的功能结果,且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降低总并发症发生率.跟腱修复术后3个月时,单足提踵试验阴性比阳性者功能结果更好.

  • 解剖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作者:汤文杰;王金辉;王满宜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8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89例,男63例,女26例;平均年龄(34±9.1)岁(19~60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解剖锁定钢板组及普通钢板组.收集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伴随基础疾病、受伤机制;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术前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伤足功能评分.伤足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an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随访资料均通过门诊复查方式获得.对解剖锁定钢板组及非锁定钢板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个月.3例普通钢板患者出现螺钉松动,骨折关节面再移位.锁定钢板组未出现螺钉松动情况.切口相关并发症8例,非锁定钢板患者5例,锁定钢板患者3例,经换药对症治疗伤口均愈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伴随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非锁定钢板组B(o)hler、Gissane角分别为(14.0±4.8)°、(109.0±4.9)°,锁定钢板组分别为(27.0±6.3)°、(129.0±9.1)°,两组间B(o)hler、Gissane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全足负重时间显著低于普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术后B(o)hler、Gissane角高于普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显著高于普通钢板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对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有更优良的效果.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当重视跟骨锁定钢板的作用.

  • 传统手术与应用3D打印技术后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何志勇;张擎柱;林影影;刘正蓬;谷锐;杨小华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与应用3D打印技术后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3例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资料,男51例,女22例,年龄19 ~ 57岁,平均38.2岁,骨折按照Schazker分型:Ⅳ型33例、Ⅴ型24例、Ⅵ型16例;按照CT分型:双柱骨折51例,三柱骨折22例.其中19例术前采用三维CT重建,3D技术打印实体模型,并在3D模型上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计划手术(3D技术组).54例行常规CT扫描、术前准备及手术(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按照HSS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12个月~4年随访(平均24个月).与常规组相比较,3D技术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d拍膝关节X线片,3D组:解剖复位17例,移位<1 mm1例,移位>1 mm1例,解剖复位率89.4%;常规组:解剖复位35例,移位<1 mm 15例,移位>1 mm4例,解剖复位率64.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技术组与常规组分别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例、3例;关节僵直0例、2例;关节不稳1例、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0例、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具有明显的优势.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作者:章文杰;许晓光;叶嘉靖;洪盾;王章富;洪正华;陈海啸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随访12例重度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成形术的患者,用PACS阅片软件测量伤椎中部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的比值(压缩比)、脊柱后凸Cobb角,VAS评分评价腰痛程度.[结果]压缩比由术前的(40.50±4.20)%增加至术后的(67.70±7.28)%;Cobb角由术前的(23.41 ±4.85)°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7.39±3.72)°;VAS评分由术前的(8.56±0.73)分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33±0.21)分.[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后凸畸形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 老年人营养状况对股骨颈骨折术前隐性失血的影响

    作者:刘国印;张勇;王进;朱冬梅;鲍磊;徐院生;王梦茹;贾小宝;陈建民

    [目的]明确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入院时营养状况对术前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纳入345例获得完整随访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平均年龄77.71岁,均为新鲜初次股骨颈骨折;根据MNA评分分为营养正常组、潜在营养不良组和营养不良组,根据身高、体重、入院时和术前红细胞压积,计算术前血容量和隐性失血量,按照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比例将患者分为低和高隐性失血量组.比较两组间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和术前高隐性失血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术前营养状况与术前高隐性失血之间的关系.[结果]共90例患者发生高隐性失血,术前隐性失血量平均166.40 ml,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的平均比例为4.04%.其中营养正常组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分别为120.10 ml和2.87%,高隐性失血发生率为14.13%(13/92例);潜在营养不良组为158.98 ml和3.86%,高隐性失血发生率为25.62%(31/121例);营养不良组为200.41 ml和4.92%,高隐性失血发生率为34.85%(46/132例).营养不良和潜在营养不良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比例和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营养正常患者,各分组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和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均随着营养状况的恶化而逐渐升高;营养状况是术前隐性失血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作为判断高隐性失血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手术时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程建;冯仕明;马勇;雷会宁;杨六中;刘明明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伤后48 h内手术)52例与延期组(伤后48 h~7 d手术)46例.统计两组患者住院相关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早期组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延期组,术后3个月、1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住院费用,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对死亡率并无明显影响.

  • 八字切口异形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周颖;顾向军;马一平;胡成挺;陈林

    [目的]探讨八字微创切口结合异形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25例跟骨骨折患者,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男23例,女2例,年龄19 ~ 74岁,平均39.3岁,SandersⅡ型6例,Ⅲ型19例.采用八字微创切口结合异形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结果]经12 ~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无骨折再次移位或内固定失效.术后X线片示跟骨复位良好.术后无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腓骨长短肌腱损伤,有1例出现表浅皮肤坏死,根据AOFAS(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术后功能:优13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8.0%.[结论]八字切口异形钢板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切口并发症少的优点,疗效满意.

  • 舒适化医疗理念在儿童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罗冬冬;赵飞宁;潘琪;朱海云;杨岚;董贝

    [目的]探讨舒适化理念在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5月~2015年3月运用舒适化治疗理念制定不同时期的措施治疗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儿术后1个月肘关节活动范围0°~ 120°.本组患儿至随访结束时未出现肘内翻畸形.有6例出现克氏针刺激皮肤,引起局部红肿,在拔除克氏针后局部症状肖失.末次随访Mayo评分对患侧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平均96.8分,优29例,良1例.患儿家长满意度100%.[结论]采用基于舒适化医疗制定的治疗手段治疗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可靠,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 小切口复位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广;崔全章;夏亚一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置治疗,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外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探讨锁定钢板外置在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关数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均低于后者.[结论]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银离子洗液联合改良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慢性创面

    作者:李健;林茂辉;陈晶晶;孟英堂;龙腾;郭芳芳;彭涛;杨媛

    [目的]探讨银离子洗液联合改良负压封闭吸引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用以治疗慢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银离子洗液联合改良VSD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改良VSD治疗.治疗7d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创面外观恢复情况、肉芽组织覆盖率、细菌清除率、敷料干瘪率,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7d后,试验组慢性创面愈合良好,肉芽组织覆盖率、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敷料干瘪率低于对照组,其P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离子洗液联合改良VSD技术治疗慢性软组织创面效果满意,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治疗费用下降,值得临床推广.

  • miRNA在骨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阮文东

    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一类具有组织特异性或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特征的非编码调控小RNA,近年来,miRNA与骨形成和代谢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研究发现miRNA在骨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巨大.部分miRNA能够调节骨重建过程中的血管生成以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分化,通过改变相关miRNA表达水平进而深入研究miRNA在骨重建中的调控作用,同时miRNA可作为早期检测骨代谢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本文通过对已知的miRNA在骨重建中血管生成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中生物学和骨病理学作用机制的总结,说明其在骨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miRNA在骨重建中的调控作用,并在骨代谢相关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开辟新的领域,进而对骨代谢疾病有治疗作用.

  • 关节软骨损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罗韬;刘炀

    关节软骨损伤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成为研究关节软骨损伤的新思路,可能成为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有效方法.基因治疗关节软骨损伤是一项新兴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合适的目的基因、靶细胞、载体及基因导入方式等,本文将对关节软骨损伤基因治疗的以上几个内容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

    作者:王宏亮;干阜生;李超;程其远;李立;董磊;崔西龙

    [目的]评价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0月~ 2014年7月对7例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患者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男5例,女2例,年龄25~54岁,平均35.2岁.彻底清创,截除病骨,干骺端截骨,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定期随访,软组织靠拢后,予以清创缝合.随访X线片示两缺损端对合后,根据骨愈合及矿化情况,逐步简化Ilizarov外固定架,达到骨性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统计并发症、骨愈合情况,踝、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 ~ 33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外支架取出后再次骨折,患膝、踝关节功能良好.1例出现钉道感染,经清创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1例出现外固定架术后软组织阻挡,行软组织松解术后阻挡解除.Paley骨愈合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2例.[结论]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等优点.

  • 不同类型髌骨下极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潘明芒;薛锋;唐果;吕波;丁亮;田红波;沈玉春;赵勇

    [目的]探讨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4岁(28 ~72岁).按骨折类型及骨折块大小的不同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组,14例)与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固定(B组,16例).观察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8~3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A组2例,B组3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无切口深部感染、再骨折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A组无内固定失效发生;B组6例出现钛缆断裂,均正常愈合,无再骨折发生.Insall-Salvati(I-S)指数A组为1.06±0.13,B组为1.05-±0.10,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3,P=0.135).按B(o)stman评分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12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B(o)stman评分平均(29.00±0.78)分;B组优1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B(o)stman评分平均(27.50±1.97)分,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1).[结论]克氏针张力带主要适用于下极骨折块较大且完整的骨折类型,而对于骨折块较小或粉碎较为严重的下极骨折采用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钛缆断裂并不影响术后功能效果.

  • 浮肩损伤的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钟诚;李宇明;焦根龙;周霖;刘彦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机制、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浮肩损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23~65岁,平均45.0岁.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通过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患者末次Constant评分和Herscovici疗效评价标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1个月随访,12周内均达到骨性愈合,Constant评分平均分为84.6分,Herscovici疗效评价标准,优9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根据浮肩损伤分型,复位、固定肩胛骨外侧柱是治疗的关键,选择性重建肩部稳定性是治疗浮肩损伤的有效方法.

  • 髋臼方形区安全置钉的数字化测量研究

    作者:王正坤;蔡贤华;兰生辉;刘曦明;张宝成

    [目的]通过对成人完整骨盆CT三维重建及数字化测量,明确髋臼方形区骨质分布特点,为前路钢板治疗髋臼方形区骨折安全置钉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 2015年6月于本院行CT检查的27例成人完整骨盆CT断层扫描数据,男13例,女14例;平均54.9岁.应用Mimcs 10.01和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对骨盆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抽壳”、“加厚”处理髋臼并与骨盆重组,根据髋臼方形区厚度将方形区分为不可置钉区、相对可置钉区和可置钉区,测量置钉危险区(包括不可置钉区和相对可置钉区)边界上特殊点(B、P点)与骨盆界线(ALP)、闭孔(OF)间的绝对距离(B-ALP、B-OF、P-ALP、P-OF)及其沿界线方向上、垂直界线方向上的分布范围(PA、BT),并将结果转换为相对方形区宽(w)和高(d)的相对数.比较左、右侧骨盆及男、女性别之间数据的差异.[结果]左右侧骨盆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形区表面不可置钉区平均位于距界线(33.80±4.32) mm以内、范围为(15.32±.6.69) mm或距闭孔(29.09 ±4.05) mm以内、范围为(17.84±7.42) mm的区域,该区占方形区宽和高的比例分别约为1/3 (0.27)、1/4 (0.24);可置钉区平均位于距界线(39.75±4.53) mm以下或距闭孔(34.79±4.47) mm以远的区域;不可置钉区和可置钉区之间为相对可置钉区,该区占方形区宽和高的比例分别约为1/2 (0.52)、1/2 (0.45).男、女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臼方形区置钉时,应考虑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根据方形区骨质分布特点在不同的置钉区域选择合适的置钉方式.

  • EDC交联结合化学萃取制备脱细胞脊髓支架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邢辉;任先军;蒋涛;阴洪;孙超;李邦银

    [目的]采用EDC(碳化二亚胺)交联结合化学萃取法制备脱细胞脊髓支架,探讨脱细胞脊髓支架制备效率,分析支架的生物学特性,观察支架能否保留细胞外基质黏多糖成分.[方法]采用EDC交联结合化学萃取法(液氮结合42℃恒温水浴反复冻融6次+1% Triton X-100± 1%脱氧胆酸钠±EDC交联±液氮结合42℃恒温水浴反复冻融6次± 1% TritonX-100± 1%脱氧胆酸钠)处理正常脊髓20根,得到脱细胞脊髓支架(支架组);对照于正常大鼠脊髓组织(对照组).通过HE染色检验支架组脱细胞效果,统计脱细胞脊髓支架的等级评分“优”、“良”、“一般”、“差”的百分比;选取HE染色脱细胞彻底、评分为“优”的脊髓支架,DAPI染色验证其内部细胞残留情况的等级评分是否一致为“优”;通过电镜扫描观察两组内部三维结构并分析其孔径;分析脊髓组织脱细胞处理前后的含水率、孔隙率、抗酶解性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两组材料细胞外基质中黏多糖分布情况.[结果]支架组通过HE染色观察到脱细胞彻底、评分为“优”的百分比为80%;HE染色观察评分为“优”支架经DAPI染色验证其内部细胞残留量评分也为“优”;其三维结构完整,其孔径均值为9.07 μm;含水率为(228.14±19.39)%;孔隙率为(71.82±2.10)%;在胰酶中,第20 h的酶解率平均为(35.904±1.911)%;免疫组化分析鉴定细胞外基质中包含一定的黏多糖.对照组中正常脊髓经HE染色和DAPI染色观察到大量细胞;三维网孔状结构,孔径均值为40.7 μm;含水率和孔隙率分别为(109.32 ±12.44)%和(61.18±4.19)%;在胰酶中,第20 h的酶解率平均为(25.704±1.030)%;细胞外基质中包含大量的黏多糖成分.[结论]EDC交联结合化学萃取法制备的支架脱细胞彻底、制备效率高,具有三维网状结构、良好的含水率、空隙率、抗酶解性,一定程度上保留细胞外基质中黏多糖成分,符合组织工程学支架制备要求,为脊髓支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中国首例3D打印假肢临床报告

    作者:徐贵升;徐猛贤;区国集;陈友明;林宇宁;黄朝荣

    假肢是为恢复原有四肢的形态或功能,以补偿截肢造成的肢体部分缺损而制作和装配的人工手、足….主要分肌电假肢和索控假肢[2],肌电假肢的仿真程度相当高,但是肌电假肢的制造工艺复杂、配套设备多,有些还需要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因此价格高昂,装配复杂,训练周期长,使用者的掌握难度也大.这些问题无疑限制了肌电假肢在广大普通患者中的应用.索控假肢构造简单、操作简易、训练过程简便、基本功能满足,但传统工艺制作仍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更换麻烦等问题[3].

    关键词: 3D打印 假肢
  • 国内Ilizarov技术被引频次高20篇文献的分析与启示

    作者:郭保逢;桂鉴超;刘振东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关于Ilizarov技术被引频次高的20篇文献.了解目前Ilizarov技术在我国具有高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内容,推荐该领域值得借鉴的经典文献.[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CMCC、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等经典中文数据库,分别以“Ilizarov、伊利扎诺夫、伊里扎诺夫、伊利扎洛夫、伊里扎洛夫、牵拉组织再生、牵拉成骨、微创牵拉、骨痂牵拉、骨搬移、骨滑移、骨段转移、肢体延长”为主题词,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去除交叉重叠文献,选择高被引频次数据作为检索结果.对文献的被引频次、发表时间、主旨内容、发表期刊、文献来源区域、第一作者等统计分析.[结果] 20篇文献被引频次从115次到21次.发表时间在1994~2010年间,其中以2004~2010年多.文献内容涉及Ilizarov技术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发表在7本学术核心期刊,以《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多(7篇),其次是《中华外科杂志》(4篇)和《中华骨科杂志》(4篇).文献来自全国6个省市,除香港地区1篇外其余均来自北方地区,以北京多(15篇).第一作者13位,以秦泗河多(7篇),其次是夏和桃(2篇),其余作者均为1篇.[结论]Ilizarov技术基础与理论关注度高,其次是经典应用和适应证扩展.该技术在2010年前主要集中在北方医生应用,北京处于突出的主导地位.近年学习应用及研究的医生明显增多.检索结果有助于了解我国应用Ilizarov技术现状、相关医生在临床、学术的既往工作,作为中文经典文献推荐给致力于这项技术的医师和相关研究者.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