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锁定加压钩板与张力带治疗单纯外踝远端骨折的比较

    作者:张如意;云才;苏鹏;杨涛;尤锡东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钩接骨板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简单外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10年3月~2017年3月收治单纯简单外踝远端骨折(横形、短斜形)患者42例,随机分为钢板组和张力带组,每组21例.其中,钢板组采用锁定加压钩接骨板治疗,张力带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术后踝关节功能和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钢板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明显早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9~23个月,平均(15.27±7.93)个月.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ROM和临床结果优良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53%,张力带组为13.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钩接骨板和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简单外踝远端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克氏针张力带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且其术后下地负重康复时间晚.

  • 彩超定位辅助桡神经显露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

    作者:郭玉冬;钱方媛;王善正;贾军;王宸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定位桡神经,辅助术中显露桡神经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入院的64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38±13.45)岁,4例患者术前合并有桡神经麻痹.术前用彩超标记桡神经位置,明确桡神经受损情况及桡神经大小.术中采用上臂背侧后正中切口,松解并保护桡神经,复位骨折行钢板固定.术后常规检查桡神经功能支配区感觉运动功能,观察桡神经损伤恢复时间及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术前桡神经前后径1.28~1.82mm,平均(1.59±0.15) mm,4例桡神经麻痹患者中有1例出现神经挤压.桡神经显露时间2~15 min,平均(7.52±3.14) min.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3±6.37)个月.所有术前无桡神经损伤患者术后桡神经支配区感觉运动正常.4例术前桡神经麻痹患者术后2~6个月均得以恢复,平均(3.50±1.7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24周,平均(15.45±3.73)周.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无钢板断裂、移位,无骨折成角及旋转畸形.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46例,良18例,优良率100.00%.[结论]术前彩超定位有助于准确显露桡神经,有利于降低医源性桡神经麻痹的发生率,设备简单,可重复性高,安全有效.

  • 手术治疗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郝有亮;周方;姬洪全;田耘;张志山;郭琰;吕扬;杨钟玮;侯国进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桡骨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本科收治的57例桡骨头骨折的患者.根据Mason分型,其中Ⅱ型19例、Ⅲ型33例、Ⅳ型5例.根据骨折类型,Ⅱ型19例中,1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4例采用克氏针闭合撬拨复位,1例采用切开撬拨复位.Ⅲ型33例中,15例采用桡骨头置换,12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6例采用桡骨头切除.Ⅳ型5例中,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1例同时使用外固定架,1例采用桡骨头置换.采用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4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48个月,平均(28.53±6.54)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0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为95.92%.所有病例内固定及假体均未见松动,无1例发生感染和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4例(Ⅲ型3例,Ⅳ型1例)发生异位骨化.MasonⅡ、Ⅲ、Ⅳ型骨折患者术后患侧肘关节活动范围小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son Ⅱ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取得满意效果,Ⅲ、Ⅳ型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若无法重建桡骨头,可选择人工桡骨头置换,对于桡骨头切除应当慎重选择.

  • ASTLOF评分对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意义

    作者:宋海涛;张伟;李民;高卫良;吴玉泉;曲邵政;刘彦斌;盛文博

    [目的]评价ASTLOF评分系统在量化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损伤程度及治疗策略选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2017年6月采用郝定均等提出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评估系统(ASTLOF),对206例OVCF患者进行治疗评估.其中,42例ASTLOF评分≤3分和20例ASTLOF评分-4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对27例ASTLOF评分-4分和117例ASTLOF评分≥5分患者采用PVP/PKP手术治疗,验证ASTLOF评估系统对治疗方案选择的作用,比较ASTLOF评分与VAS和ODI评分的关系.[结果]不同ASTLOF评分、不同治疗患者治疗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手术治疗的各ASTLOF评分级组VAS和ODI评分术后l周下降速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6例患者治疗前ASTLOF评分与VAS评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986,P<0.001),与ODI评分呈现非常显著正相关(r=0.943,P=0.005).此外,手术治疗的144例患者中ASTLOF评分与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和ODI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对于OVCF患者,PVP/PKP手术治疗的早期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优于保守治疗.ASTLOF评分与VAS及ODI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不仅可用于评估OVCF的损伤程度,指导治疗选择,还可用于评估手术预后.

  • 3D打印模型在寰枢椎陈旧性脱位评估及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栋;董晖;赵波;李锋涛;秦杰;李浩鹏;贺西京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寰枢椎脱位术中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22例采用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及3D打印导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进行后路手术(3D组),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41.67±8.85)岁.20例患者采取常规术中牵引,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植骨融合手术(传统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2.73±5.40)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颈椎JOA评分,以及影像测量的置钉准确度和延髓颈脊髓角(CMA).[结果]在手术时间[(128.34±4.53) min v8(164.50±8.46) min,P<0.05],术中出血量[(200.64±12.78) ml vs (320.22±30.63) nl,P<0.05],置钉总准确率[90.91% (80/88) vs76.25% (61/80),P<0.05]方面,3D组显著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64±3.58)个月.两组术后CMA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D组有1例(4.55%),传统组有2例(10.00%)发生不融合,均进行了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行颈枕固定融合的病例活动受限较明显,寰枢椎融合病例无明显活动受限.[结论]3D打印术辅助治疗寰枢椎脱位,有助于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提高椎弓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方式对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影响

    作者:邹海波;王宇鸣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的不同方式对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自数据库中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月在本科因腰椎疾病初次手术的患者共79例纳入本研究,男35例,女44例,年龄32~79岁,平均(56.94±1.15)岁.按椎体间融合方式分为,自体骨植入组37例,自体骨加融合器置入42例.所有患者均记录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中应用自体血量、术中应用同种异体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的引流量、引流管体内放置时间、终引流量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自体骨植入组手术时间少于自体骨加融合器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自体骨加融合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骨植入组术中自体血输入量显著少于自体骨加融合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均与术中失血量呈正相关(P<0.05),自体骨组引流管放置时间与终引流量璺正相关(P<0.05).[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椎体间融合的不同方式对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是,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

  • 新型骨盆髂嵴外固定结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OTA-61C1.3型骨盆骨折

    作者:蔡鸿敏;李红军;倘艳锋;唐洪涛;李无阴;刘又文

    [目的]评价新型骨盆髂嵴外固定结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OTA-61C1.3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5例OTA-61C1.3型骨盆骨折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21~59岁,平均(38.23±12.28)岁.复位满意后经皮置入骶髂螺钉固定骨盆后环,应用新型骨盆髂嵴外固定稳定骨盆前环.术后影像资料评估外固定Schanz钉置入情况,应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应用Majeed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影像检查显示骶髂螺钉及外固定Schanz钉置入精准,后者位于骨内深度在70~135mm,平均(92.14±18.16) mm.Matta评价标准显示骨盆复位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4.29%.35例术后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15.26±4.45)个月.术后6周复查时去除外固定物.所有病例均无钉道感染、螺钉松动、固定失效.术后12个月随访时Majeed评分显示骨盆功能优3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7.14%.[结论]新型骨盆髂嵴外固定技术置钉精准深入,稳定可靠,结合后环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折创伤小且疗效确切.

  • 氨甲环酸减少膝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芦北极;赵云龙;霍维玲;马超;李杰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膝关节周围骨折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A、B、C和D组,每组27例.A组为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B组、C组和D组分别静脉应用、局部应用和联合应用氨甲环酸.记录各组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术后24h引流量;术后3d血红蛋白减少量、平均红细胞比容下降大值和术后24h D-二聚体;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输血率.[结果]4组手术均在3h内完成.4组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组间均显著低于A组(P<0.05),D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D组血红蛋白减少量和平均红细胞比容下降大值呈逐渐降低趋势,血红蛋白减少量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红细胞比容下降大值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术后24h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A组和B组,且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D组1例患者术后第3d白蛋白为28 g/L,静脉输入人血白蛋白20g;其余患者均未输血.[结论]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均可明显减少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 改良创伤严重度评分与药物在预防骨创伤脂肪栓塞的应用

    作者:覃宇宙;蔡贤华;刘曦明;谭宗奎;钟炎军

    [目的]观察改良创伤严重度评分法(RISS)结合药物预防骨创伤并发脂肪栓塞(FES)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骨刨伤患者1305饲,根据是否合并胸、腹、颅脑等其他部位的多发损伤和RISS分值,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104例为单纯四肢长管状骨骨折,RISS分值<11分;B组256例为单纯四肢长管状骨骨折,RISS分值≥11分;C组358例为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同时合并有多发损伤,RISS分值<18分;D组587饲为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同时合并有多发损伤,且RISS分值≥18分.其中A、C两组不给予药物预防措施,B、D两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地塞米松药物预防,观察FES的预防效果.[结果]1305例骨刨伤患者中,发生临床FES3例,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为(38.32±13.22)岁.A组和C组均无FES发生;B组发生1例FES,RISS分值为13分;D组发生2例FES,其RISS分值分别为21分和25分.各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入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RISS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RISS评分法对骨刨伤易并发FES患者进行快速筛选并给予药物预防,有肋于降低FES的发病率.

  • 经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入路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作者:廖明新;曾卡斌;陈小杰

    [目的]探讨经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入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0月~2016年6月,本科采用经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入路镇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并通过随访比较患侧、健侧的腕关节活动度以及终的Gartland-Werley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未发生血管、神经和肌腱损伤及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其中50例患者随访(12.96±1.09)个月.术后12周测量患侧与健侧腕关节活动度,两侧在掌屈、背伸、旋前、旋后、桡偏和尺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显示所有的骨折均在8个月达到骨愈合,桡骨远端无畸形,桡骨的高度和宽度无继发改变,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下尺桡关节匹配良好.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临床评定标准,优37例,良11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6.00%.[结论]经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入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功能可以更早、更好地恢复,临床疗效好.

  • Supercap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置换软组织损伤的比较

    作者:贾小林;杨明;胡维;甘强;王少林;周明全

    [目的]比较Supercap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软组织损伤程度.[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6月87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随机分为两组:44例经微刨Supercap入路,43例经传统后外侧入路,均行非骨水泥柄双动头半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各随访时间点的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比较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血红蛋白(hemoglobin,Hg)、肌钙蛋白I(troponinI,TnI)、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结果]Supercap组手术切口长度(5.91±1.15) cm,而后外侧组为(6.47±1.33) 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各随访点血红蛋白水平及肌钙蛋白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d Supercap组VAS评分及C反应蛋白值较后外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14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 Supercap组肌酸激酶值及肌酸磷酸激酶值显著低于后外侧组(P<0.05),但术后7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Supercap入路的肌肉损伤及炎症反应明显低于传统后外侧入路,提示Supercap是一种侵袭性更小的手术入路,更利于老年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 椎弓根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童金玉;李新华;晏美俊;韩应超;谭军

    椎弓根螺钉技术因其具有良好的固定强度,目前广泛运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中.术后螺钉的松动、拔出是其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发病率更高.对此,Santoni等提出了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相较传统椎弓根螺钉具有抗拔出力大、创伤小等特点.由于其特殊的置钉轨迹(自内而外、由下而上)可降低血管、神经损伤的概率,置钉安全性更高.因此,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可以为脊柱外科手术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膝关节置换假体研究进展

    作者:原福贞;孙泽文;齐岩松;余家阔

    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率很高的膝关节置换手术缓解了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并改善了他们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经历了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相对成熟.而各种膝关节置换用假体的设计特点各异,且种类繁多,应用指征不尽相同.为不同的膝关节置换患者选择合适的假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不同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的特点以及假体性能的优缺点,概括了不同假体类型的应用原则及其疗效,并对膝关节假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 根据损伤应力顺序复位固定治疗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

    作者:高翔;张殿英;陈玉宏;李建鹏;王松

    [目的]探讨根据损伤应力顺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7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7例,女10例;年龄18~64岁,平均(39.14±9.47)岁.按照Lan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Ⅲ度损伤15例,Ⅳ度损伤22例.所有骨折均根据损伤应力顺序由内向外进行复位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37例患者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7周.AOFAS评分由术前的(45.23±5.6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7.88±6.21)分(P<0.001),VAS评分由术前的(7.68±3.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11±1.45)分(P<0.001),无踝美节不稳定表现.[结论]对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根据损伤应力顺序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容易,固定坚骚,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 改良张力带钢板重建骨盆后环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谭国庆;薛海鹏;何吉亮;刘亚娟;朱秉瑞;徐展望;周东生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验证一种新的改良张力带钢板重建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的效果,并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方法]8具成人骨盆标本,制成不稳定性骨盆环损伤(AO分类C1.2)模型,随机依次应用三种不同内固定来重建骨盆后环:传统张力带钢板;改良张力带钢板;双骶髂螺钉.分别依次予以0 ~600N垂直和0~8N·m扭转加载,测量整体骨盆环垂直位移和扭转角度并计算轴向和扭转刚度;测量损伤侧骶髂关节在垂直、左右和前后方向上的位移以及在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结果]在垂直和扭转载荷下,改良张力带钢板固定后的整体骨盆环垂直位移和扭转角度均明显小于传统张力带钢板(P<0.05),虽大于双骶髂螺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张力带钢板固定后的整体骨盆环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均明显大于传统张力带钢板(P<0.05),虽小于双骶髂螺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载荷下,改良张力带钢板伤侧骶髂关节在垂直、左右、前后方向上位移以及在矢状面上的旋转位移明显小于传统张力带钢板(P<0.05).[结论]与传统张力带钢板相比,改良张力带钢板重建骨盆后环提供了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藻酸钙复合自体软骨细胞修复羊膝关节负重区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郝春香;黄靖香;眭翔;韩春姬;陈国庆;张昌盛;郭全义;刘舒云

    [目的]以中国山羊为动物模型,观察藻酸钙复合自体软骨细胞修复膝关节负重区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羊肩关节软骨,分离、培养软骨细胞,蕃红“O”、Giemsa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进行鉴定.将自体软骨细胞与藻酸钙凝胶复合,修复山羊股骨髁负重区全层软骨缺损(直径6 mm),实验分为四组:(1)缺损旷置组:缺损内未植入任何组织;(2)骨膜覆盖组:自体骨膜覆盖缺损区;(3)藻酸钙+骨膜组:凝胶植入软骨缺损区,并用自体骨膜覆盖;(4)藻酸钙+细胞+骨膜组:藻酸钙复合自体软骨细胞植入软骨缺损区,自体骨膜覆盖;分别于手术后3、6个月取材,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评分检测修复效果.[结果]软骨细胞复合物蕃红“O”、Giemsa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阳性,将藻酸钙凝胶-软骨细胞复合物用于羊负重区关节面软骨缺损修复,从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评分进行比较,发现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修复,藻酸钙+细胞+骨膜组效果好,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藻酸钙凝胶-软骨细胞复合物结合自体骨膜覆盖,可较好修复山羊膝关节负重区软骨缺损.

    关键词: 软骨 组织工程 再生
  • 胫骨外侧锁定板结合空心钉治疗Hoffa骨折2例报道

    作者:曾凡辉;涂淑强;帅永明

    Hoffa骨折是指股骨远端冠状位骨折,包括单髁或双髁,属于关节内的骨折,存在很大的剪切力.无论移位与否,都主张手术治疗,要求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1-2].从以往的文献报道及临床实践中得知,保守治疗存在再移位的风险.目前对于内固定的选择较多,包括髁部钢板、“T”板及重建板等,但仍有不足.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灵活运用同侧胫骨远端外侧锁定钢板结合空心螺钉治疗外侧Hoffa骨折Letenneur Ⅰ型及异侧胫骨远端外侧锁定钢板结合空心螺钉治疗内侧Hoffa骨折Letenneur Ⅲ型各1例,疗效显著.为今后的Hoffa骨折治疗提供一种方法及思路,仅供参考.

  • 3D打印导板辅助骶2髂骨螺钉置入

    作者:郑礼鹏;雷飞;孙先润;叶飞;周庆忠;杨函;杨楠;刘志强;冯大雄

    [目的]介绍3D打印导板辅助骶2髂骨(S2AI)螺钉置入技术.[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需使用骶2髂骨螺钉内固定患者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40~65岁.术前行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扫描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模拟骶2髂骨螺钉钉道的长度及方向,方向确定后生成导向导管模型;根据S1-S2椎板及棘突形态设计导航模块底座;将导管及底座终合成导板并打印成形.术中使用导航模块辅助置入骶2髂骨螺钉,记录术中每枚骶2髂骨螺钉置入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复查骨盆CT扫描,复查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骨盆.观察钉道是否穿过骶髂关节,是否穿破骨皮质,浏量骶2髂骨螺钉头倾角、外倾角,测量进钉点,统计每枚螺钉数据并分析术前模拟和术后实际相关性.[结果]导板辅助下置入骶2髂骨螺钉34枚,单个螺钉置入时间(11.82:±2.09) man,每名患者术中透视次数(4.47±0.94)次.所有螺钉均穿过骶髂关节、在骨皮质内.每侧螺钉术前规划进钉点、实际进钉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侧螺钉术前规划头倾角、外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置入骶2髂骨螺钉技术有助于个性化精准置钉,降低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减少透视次数,缩短置钉时间.

  • 特殊踝关节骨折-单纯后踝骨折的治疗策略

    作者:唐波;徐亚风;于鑫;燕晓宇

    [目的]探讨特殊的单纯后踝骨折的临床特点翱治疗策略.[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治疗单纯后踝骨折共32例,伤后行踝关节查体及踝关节放射影像、CT及MR检查评价韧带损伤情况及通过CT测量后踝骨块面积比值.对于不稳定单纯后踝骨折,应用带线锚钉系统解剖修复韧带损伤,同时固定后踝骨块.[结果]所有病例至少随访2年,术后1年及2年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Olem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OMAS)评价踝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韧带松弛不稳及内固定失效松动断裂.所有患者对术后踝关节稳定及功能有较高满意度.[结论]手术固定骨块的同时修复韧带损伤治疗不稳定单纯后踝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

    作者:吴晓天;潘福根;付文芹;翟启麟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Medline、Cochrane Database、Embase Database等外文医学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2018年3月国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危险因素的英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英文文献,对侧髋部再骨折患者2 542例,单侧髋部骨折对照患者27 949例.影响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有患者性别(OR=1.55,95%CI 1.39~1.73,P<0.01)、心脏病(OR=1.34,95%CI 1.03~1.75,P=0.03)、老年痴呆(OR=1.67,95%CI 1.29~2.15,P<0.01)、呼吸系统疾病(OR=1.86,95%CI 1.06~3.27,P=0.03)、视觉障碍(OR=1.90,95%CI 1.27~2.84,P=0.002),而与年龄、BMI、ASA评分、初次髋部骨折类型、手术方案、Singh 指数、BMD、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病、脑卒中、骨骼系统疾病、酗酒嗜好无关.[结论]女性、心脏病、老年痴呆、呼吸系统疾病、视觉障碍是老年髓部骨折术后对铜髓部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