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股骨髓内定位通道嵌压植骨减少全膝置换术后出血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胡飞;尚希福;朱亚林;纪晓封;张晓琪

    [目的]探讨股骨髓内定位通道采用截骨块嵌压植骨减少全膝置换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1月~2015年5月在本院接受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的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0例术中股骨侧髓腔定位通道用截骨块植入封闭(植骨组),另30例髓腔通道不做处理(对照组).随访6~68个月,平均32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HSS评分评价患膝功能.[结果]植骨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比对照组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末次随访时患膝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6例患者术后两个月患膝关节内反复出现血性积液.[结论]股骨髓内定位通道采用截骨块嵌压植骨能够有效减少全膝置换术后失血量,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两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近中期疗效对照

    作者:尹东;黄宇;莫冰峰;熊春翔;孙可;梁斌;丘德赞;韦建勋

    [目的]比较前外侧小切口(OCM)入路与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2011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61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OCM和前外侧两种入路.对两组术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术后起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X线片影像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4~14年,平均(5.8±2.5)年.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口长度、术后起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CM入路明显优于前外侧入路(P<0.05);两组术前、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髋关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中期疗效相当;OCM入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 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

    作者:曾忠友;宋永兴;吴鹏;张建乔;严卫锋;唐宏超;毛克亚

    [目的]分析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方法]男47例,女65例;年龄29~79岁,平均55.1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变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1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7例.单节段病变93例,双节段病变19例.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出现腰椎病变节段定位错误3例、异常出血2例、硬脊膜撕裂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骨折3例、终板损伤2例.术后出现切口问题10例、血肿形成2例、神经损伤5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3例、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正确10例、再次手术2例、融合器移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1%.[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开展的早期阶段.并发症的发生除了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病例和融合器的选择、手术操作亦是重要的因素.只要严格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细致的手术操作,以及影像系统的辅助应用,并保持循序渐进,可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血管瘤致屈膝畸形

    作者:郭保逢;秦泗河;任龙喜;赵巍;吴鸿飞;郑学建;石磊;梁喜斌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血管瘤继发屈膝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2014年5月,共收治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12~27岁,平均22岁,合并马蹄足畸形4例.左下肢5例,右下肢9例,病史1~7年.屈膝畸形20°~55°,平均37.4°;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4~ 10分,平均7.8分.所有患者均单纯实施Ilizarov膝关节外固定牵伸术;伴有跟腱挛缩马蹄足畸形者,同时行经皮跟腱松解术后安装Ilizarov足踝牵伸器.术后5~7d开始牵拉矫正屈膝及踝足畸形,牵伸治疗期间,可以扶双拐下地术肢轻负重行走.[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 ~ 47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屈膝均矫正,膝关节伸直达0°~5°,平均2.2°,合并马蹄足同期矫正,恢复下肢负重力线.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0~5分,平均3.4分.牵拉矫形时间12~37 d,平均17 d;治疗期间未出现持续的针孔及牵拉区域出血,5例牵伸区域针孔周围渗血经针道周围无菌纱布加压、口服云南白药及减慢牵伸速度渗血停止.[结论]采用Ilizarov技术缓慢牵拉矫正下肢血管瘤所致的屈膝畸形,无需开放手术切除畸形血管,避免了开放手术引起的出血风险,能够满意一期矫正屈膝畸形及合并的足踝畸形,恢复下肢负重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活动性疼痛,是治疗血管瘤致屈膝畸形的有效方法.

  • LenkeⅠ型脊柱侧弯肩部平衡的2年随访研究

    作者:王其飞;杨军林;黄紫房;范恒伟;邓耀龙;李佛保

    [目的]评估单胸弯(Lenke Ⅰ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患者术后及少2年随访过程中肩部平衡的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8月在本院脊柱侧弯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72例,男14例,女58例;平均年龄15.8岁(9~21岁),平均随访29.7个月(24 ~62个月).均为Lenke Ⅰ型.研究利用术前术后及随访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双肩高度差、锁骨角等指标,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对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手术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对患者肩部平衡的影响.[结果] 72例患者皆采用单纯后路椎弓根钉棒矫正,手术完成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主胸弯Cobb角从术前平均(53.7±11.1)°矫正至术后平均(11.1±7.4)°,平均主弯矫正率为77.7%;上胸弯Cobb角从术前平均(23.2 ±7.6)°矫正至术后平均(7.4±11.1)°,平均主弯矫正率为70.6%.术前双肩高度差(RSH)及锁骨角(CA)分别为平均(1.3±1.0)cm和(3.0±1.9)°,术后矫正至平均(1.7±1.1)cm和(3.9±1.8)°,半年随访平均(1.4±1.0) cm和(3.0±1.8)°,1年随访平均(1.2±1.2)cm和(2.8±1.8)°,2年后随访平均(1.1±1.0)cm和(2.7±1.6)°,双肩高度差在术后及末次随访差异皆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两年的随访中,RSH和CA指数分别得到了35%及31%的恢复,其术后1年内恢复所占比例分别为95%及97%.[结论]对于Lenke Ⅰ型患者来说,手术矫正可能会导致肩部不平衡情况加重,但术后所残留的肩部不等高在术后远期功能重建中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而术后1年的时间段是肩部平衡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

  • 玻璃酸钠注射液与生理盐水对照对于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刘爱峰;裴开源;王平;金哲峰;尹广斌;李远栋;张超;杨硕

    本Meta分析对临床上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的临床预后进行比较.收集采用上面两种药物做研究的临床文献,共2 009例患者(均为单侧纳入研究).统计结果发现玻璃酸钠注射液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愈率和长期疗效优于生理盐水安慰剂.但是短期疗效两者差异并不明显,生理盐水安慰剂组也有效果,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玻璃酸钠注射液的疗效较生理盐水越发明显,维持治疗效果时间长于生理盐水组.目前对于不同分子量玻璃酸钠注射液的临床差异尚没有一个总结,其所导致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临床上对不同生产工艺玻璃酸钠注射液种类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其效果和经济消耗.

  • 多节段内固定单节段融合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价值

    作者:马广仁;杨素珉;赵明伟;周伟东;刘朝阳;李磊;曹帅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后路多节段内固定、前路单节段(有限)融合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4年1月青岛市胸科医院诊断为腰椎结核并行腰椎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手术患者102例,根据后侧入路方式分为两组:后正中切口组和多裂肌间隙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VAS评分、病灶清除范围、脊柱矫形、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取出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后正中切口组为(65.2±8.5) min,多裂肌间隙组为(41.5±6.4)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切口长度分别为(12.5±1.35) cm,(5.8±0.2)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两组分别为(208.4±25.3) ml,(97.3±18.6)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在术后l周、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病灶清除有限融合手术病灶显露充分,能够顺利完成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后路内固定符合微创理论,能够满足腰椎结核后路内固定手术要求;前路单节段融合减少了对正常椎间盘的破坏,保护了脊柱功能单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腰椎结核手术中推广.

  • 3D打印技术在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置换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杨龙;王建吉;刘国勇;马敏先;段宜强;孙琦;李靖;叶川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置换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效果及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月对收治的10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髋关节进行3D打印.采用64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平扫,扫描结束后进行薄层重建.提取患者CT检查结果的DICOM格式文件,使用三维医学影像数据处理平台进行后处理,然后进行3D打印获得患者髋关节的3D打印模型.设计分别针对医学专业人员和患者的开放性调查问卷,作为评价工具验证模型的逼真性和有用性.请5名关节外科专家使用针对医学专业人员的间卷对模型的逼真性及有用性进行评分,2名术者于术后对3D打印模型规划的手术效果进行反馈评分,评估术前计划拟定的置入假体型号与关节置换中实际使用型号的差异.使用患者个性化髋关节模型与患者或指定家属进行术前谈话,使用针对患者的问卷对谈话效果评分.[结果]成功打印出10例患者的髋关节3D模型,髋关节的解剖形态显示良好.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5名专家和2名术者对3D打印模型的逼真性和有用性的总体评分为(8.1±0.7)分.2例患者实际假体的型号与术前计划拟定的相差一个尺寸.患者对3D打印模型用于手术交流的满意度评分为(9.1±0.7)分.[结论] 3D打印模型能够很好地显示髋关节的解剖形态,并可以有效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还可以用作与患者交流的工具,使医患沟通变得顺畅.

  • 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股骨转子下截骨技术治疗Ⅳ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作者:顾建钦;郑稼;刘珂;金毅;王振;高宗炎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股骨转子下短缩旋转截骨在髋关节发育不良Ⅳ型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改良研究.[方法]对2006年8月~2011年8月5年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8例(52髋)髋关节发育不良Ⅳ型患者术中实施股骨转子下2.5 cm处短缩旋转截骨,女27例,男11例,年龄28 ~52岁,平均34.6岁,均为Crowe分型Ⅳ型患者,术前X线片测量股骨前倾平均(48.7±12.2)°,单侧患者,下肢长度较健侧短缩(4.5±1.2)cm,术前Harris评分(37.3±9.6),VAS评分(5.6±1.6).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常规清理骨赘及增生纤维组织,松解关节囊,完整保护臀中肌,髋臼侧寻找真臼内常规植骨磨臼,植入生物型髋臼假体,股骨试模内支撑下线锯横行截骨(截骨长度2.2 ~4.8 cm),短缩并纠正前倾角至15°~20°后,断端采用6孔AO单皮质锁定钢板(LCP)外侧固定,再置入Zweymuller-S L喷涂生物股骨柄,术后6周拄双拐下地锻炼,术后12周弃拐行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5 ~32个月,平均19个月,手术时间(87±22) min,术中出血量为(106±15) ml,术后引流量为(218±42) ml,均未出现坐骨神经损伤表现,住院期间无伤口感染及深部感染.至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1.6±5.2)分,VAS疼痛评分(1.0±0.2)分,二者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0.12±0.01)cm,CT测量股骨前倾角(16.8±2.1)°,二者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股骨转子下截骨技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Ⅳ型)的一种有效方法.

  • 肩胛内下移位筋膜可吸收线固定治疗高肩胛症

    作者:陈福海;王洪玉;孙磊;高加智

    [目的]探讨肩胛骨内下移位、筋膜+可吸收线固定治疗高肩胛症的疗效.[方法]对4例翼状肩胛症患者应用肩胛骨内下移位、筋膜+可吸收线固定治疗的方法,术中牢固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4例均无臂丛神经牵拉伤,外观明显改善,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个月.按Hardegger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优3例,良1例.[结论]肩胛骨内下移位、筋膜+可吸收线固定方法治疗翼状肩胛症疗效满意.

  • 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贾金领;侯文根;张君;赵斌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2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资料.依据术后脱位情况,将其分为脱位组(24例)和未脱位组(40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2年以上,24例(5.6%)术后出现了脱位.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肢体或精神疾病、入路方式、人工股骨头直径、手术史、假体放置位置、搬运不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脱位的危险因素.[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易出现脱位,应明确发生脱位的危险因素,并制定个性化治疗和护理方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发生.

  • 雌激素及其受体与骨性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戴小宇;王昭明

    雌激素作为一种由卵巢、胎盘和肾上腺皮质分泌产生的激素在维持女性正常功能和骨代谢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逐渐表明,人雌激素受体能在软骨细胞中表达且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基因多态性与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发病密切相关.同时,对OA患者行雌激素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SERMS)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性作用.本文从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分析的角度就雌激素及其受体与OA的具体相关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更好的为O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对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认识

    作者:王善金;潘福敏;麻彬;赵晶;潘雅琴;赵卫东;吴德升;谭军

    伴眩晕的颈椎病临床多被命名为交感型颈椎病、颈性眩晕、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其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激惹学说、本体感受器移位学说以及椎动脉扭转学说.诊断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动态的影像学检查,颈椎重定位检查以及颈椎扭转检查是鉴别该疾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重要检查方法.有针对性的保守治疗多有效,存在颈椎不稳或血管神经受压时,可以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 膝骨关节炎的非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赵蔚峰;段戡;袁长深;梅其杰;郭锦荣;郑海军;赵舟益

    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变性并伴有骨质增生的常见慢性骨关节疾病,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好发病之一.目前对于该病的手术治疗种类繁多,但何时选择非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对KOA的非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microRNA在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作用

    作者:王健;谷文光;董志伟

    肿瘤微环境的细胞类型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浸润性免疫细胞,这些细胞都与肿瘤细胞相联系.它们可以通过改变microRNA的表达促进肿瘤的演进.microRNA参与肿瘤微环境诸多因素的调控,而微环境变化对肿瘤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microRNA在肿瘤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复杂作用有助于理解肿瘤的发展过程及为肿瘤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 解剖型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术后中远期随访观察

    作者:陈永志

    [目的]观察解剖型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解剖型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实施膝关节置换术的72例患者进行随访,采用膝关节HSS评分对膝关节功能、疼痛情况、膝关节X线片、患者满意度,以及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75.12个月,患者在疼痛、功能方面改善明显,减轻了膝关节疼痛的同时明显增大了膝关节的活动度,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大130°(平均水平108°),86.28%的患者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解剖型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有满意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关节功能,纠正关节畸形,提高生活质量.

  • 吻合血管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疗效研究

    作者:孙荣涛;焦涛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患者在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通过吻合血管腓骨小头移植的方式修复骨缺损的疗效和术后腕关节恢复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3年2月于本院进行骨巨细胞瘤切除术后,以吻合血管腓骨小头方式修复桡骨远端骨缺损的51例患者.随访并记录术后一般情况,如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移植骨成活与否,骨愈合时间,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等.根据腕关节和前臂活动情况、Krimmer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腓骨小头都顺利成活,骨愈合时间平均(15.1±5.8)周.随访结果显示,腕关节和前臂活动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骨肿瘤无复发且无肺转移.根据Krimmer评分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结论]吻合血管腓骨小头移植重建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miRNA-137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周强;李颖;张恩军;刘琨

    [目的]通过转染miRNA-137至人骨肉瘤细胞MG-63,观察细胞内TWIST蛋白含量变化及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探讨miRNA-137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TargetScan预测miRNA-137与TWIST结合靶位;PCR扩增TWIST基因3'UTR区并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化学法合成miRNA-137 mimics,miRNA-137 inhibitor及NC序列,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共转染293细胞,48 h后检测荧光素酶活性;转染miRNA-137至MG-63细胞,转染后48 h,Real Time-PCR检测转染后细胞内miRNA-137含量,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TWIST蛋白含量变化;转染后0~72 h,CCK-8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证实了miRNA-137与其靶基因TWIST的结合位点;miRNA-137 mimics转染MG-63细胞,可明显抑制细胞内TWIST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RNA-137 inhibitor转染细胞后可明显增强胞内TWIST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137 mimics可明显抑制MG-63细胞对数期增殖活性,而miRNA-137 in-hibitor则使细胞增殖活性进一步增强,相同时间点与对照相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miRNA-137可以通过抑制其靶基因TWIST表达来抑制MG-63细胞增殖活性.

  • 唑来膦酸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软骨退变的保护作用

    作者:佘国荣;查振刚;刘宁;汪飞;罗斯敏;潘晓婷;弓健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干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下骨改变及关节软骨退变的效果,探讨ZOL抑制早期OA病情进展的可能机制,为ZOL干预早期OA的疗效评价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 3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四组:唑来膦酸高剂量组(A组)、唑来膦酸中剂量组(B组)、唑来膦酸低剂量组(C组)、安慰剂组(D组),每组8只.A、B、C组造模术后分别于耳缘静脉推注ZOL 250 ug/kg、50 ug/kg、10 ug/kg,D组推注生理盐水2ml.造模后0、4、8周行DXA扫描,8周行MRI扫描后处死实验动物,取双侧膝关节制作病理组织学切片,比较各组膝关节影像学表现、大体形态及病理变化,并采用Mankin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造模后0、4、8周实验侧膝关节骨密度降低程度A组<B组<C组<D组.MRI显示实验侧股骨内外髁关节软骨厚度变薄,厚度A组>B组>C组>D组.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观察A组OA程度轻,B、C组较重,D组重.右膝关节Mankin评分A、B、C、D组分别为(3.67-±0.82)、(4.83±1.17)、(6.33±1.21)及(7.50±1.52).[结论]ZOL静脉注射能够增加软骨下骨骨量,改善微观结构,减轻兔膝关节不稳定诱发的OA关节软骨退变.干预效果与剂量相关,250 ug/kg、50 ug/kg组手术侧骨关节炎病变程度均较轻.

  • 股骨干包虫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守刚;焦晓虎;王志奇;王旭刚;王福顺;黄河

    骨包虫病发病率低,仅占包虫病的0.5%~4%[1],其生物学行为相对肝脏、腹腔包虫更为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结核、肿瘤、骨囊肿以及其他疾病,发病隐匿,难以早期确诊,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致残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就本科收治的1例股骨干包虫病病例进行报告并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关键词: 股骨干 包虫病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