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评价

    作者:刘滔;王晟昊;谭成龙;刘彬;史金辉;周峰;孟斌;杨惠林

    [目的]探讨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PLIF)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2010年1月~ 2014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共23例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男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83±8.82)岁.手术方式均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和或椎体间融合术.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和腰椎JOA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椎体滑脱程度,椎体融合率,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r)和骨盆入射角(PI)评估影像学表现,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VAS评分:术前为(7.54±0.39),末次随访为(2.68±0.32) (P <0.05).ODI指数:术前(79.22±7.62),末次随访为(21.57±12.09)(P<0.05).腰椎JOA评分:术前为(8.52±3.17),末次随访为(22.52±3.17) (P <0.05).术前腰椎滑脱度平均为(3.22±0.60),末次随访为(1.09±0.79) (P <0.05).LL:术前腰椎前凸角平均(52.34±13.79)°,末次随访为(42.13±17.55)°(P<0.05).SS:术前骶骨倾斜角平均(36.83±11.31)°,末次随访为(36.85±9.99)°(P<0.05).PT:术前骨盆倾斜角平均为(23.61±2.13)°,末次随访为(23.68±7.56)°(P<0.05).PI:术前骨盆入射角平均为(54.32±13.55)°,末次随访为(54.35±17.78)°(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5例发生一过性下肢神经症状加重;1例发生轻微肺栓塞;1例第一次手术后滑脱纠正不多且未减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2例发生螺钉断裂,再次手术.[结论]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PLIF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手术应在不造成神经损伤的前提下尽可能进行滑脱的复位,但并不强求滑脱完全复位,同时有条件应尽量行椎体间融合.

  • 椎间孔镜术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作者:任佳彬;刘鹏飞;孙兆忠;房清敏;韩雪馨;李瑞

    [目的]对于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这两种不同外科术式进行比较.[方法]对本院2011~2014年23例青少年LD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TESSYS技术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组13例,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组10例.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并利用Gross循环血量线性方程,计算总失血量;根据患者术前、后下肢痛VAS评分及术后改良MacNab标准评分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3.7个月.两组术后3d,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PTED组优10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开窗术组优8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TED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开窗组(P<0.05).[结论] PTED治疗青少年LDH疗效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术相当,但PT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下床活动早、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青少年LDH的一种良好术式.

  •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中重度膝内翻畸形

    作者:苏伟平;雷鹏飞;谢杰;李明清;曾敏;胡懿郃

    [目的]评估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中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中期疗效,并探究手术技巧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10月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中重度膝内翻畸形(内翻> 10°)病例50例(50膝),其中原发骨性关节炎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平均病程12.5年(3~ 24年),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缩小胫骨平台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术后采取常规抗凝及对症的康复治疗.术前及术后摄取X线片测量患者股胫角,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定期随访行X线复查假体位置,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KS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15 ~60个月).无失访病例.手术时间58 ~94 min,平均73 min,显性失血量650 ~1 025 ml,平均770 ml,膝关节平均股胫角由术前的内翻13.1°改善成为术后外翻5.3°,置换后有3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僵硬并发症,13例术后出现膝前痛.无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骨折、髌骨低位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KS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重度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应用骨赘清理、缩小胫骨平台截骨及选择性软组织松解等手术技巧,内翻畸形可得到纠正,术后下肢力线恢复,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较前明显改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 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三种重建方法的比较

    作者:李文忠;袁涛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术后三种重建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0年10月~ 2013年12月间15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进行瘤段切除,之后根据患者病情分别采取自体腓骨移植重建、同种异体骨移植、人工腕关节置换术三种重建方式,其中接受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5例,接受同种异体骨移植术6例,接受人工腕关节置换术4例,之后对三组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跟踪随访,比较三组患者腕部功能恢复情况,并统计不良症状发生的比例.[结果] MSTS保肢评分系统显示,接受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患者有4例优、1例良,明显优于接受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患者与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患者;在腕部功能方面,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患者腕关节屈伸功能分别为(51.32 ±9.31)°、(38.13±7.80)°,旋前、旋后功能平均为(71.32 ±5.63)°、(70.31 ±4.52)°,明显高于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患者、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患者(P<0.05);而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接受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患者较少.[结论]对于患有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自体腓骨移植重建,同种异体骨移植术,人工腕关节置换术三种重建方式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安全性较好,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自体腓骨移植重建术效果更优,可适当临床推广.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疗效分析

    作者:唐竞;周一新;邵宏翊;张纪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临床非常少见的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特点,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患者,占同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0.3%.其中男11例,女1例;平均年龄(49±12)岁.从初出现髋关节疼痛的症状到影像学检查股骨头消失时间平均为(9±3)个月.全部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术后平均随访(37±12)个月,无松动失败病例.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20±2)分提高到术后(97 ±3)分(P<0.01).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临床上非常少见,病情进展迅速,破坏严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 体位变化对肠道移位及内窥镜侧方入路设计的影响

    作者:关家文;孙海涛;韩大鹏;刘维财;马宗雷;张洪涛;魏帅帅

    [目的]通过测量对照同一患者的侧卧位和俯卧位肠道移位变化,为选择手术体位和设计内窥镜侧方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54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沿椎间隙CT扫描的侧卧位和俯卧位断层图像中,选取具有可比性的相同平面进行测量统计;以L5椎体上关节突前缘连线的延长线为基准线,测量其与肠管的距离,对比体位变化时的变化.[结果]侧卧位和俯卧位时基准线与肠管的距离分别为(26.12±19.7) mm和(12.9±13.9)mm,基准线经过肠管的比率分别为11% (6/54)和22% (12/54).[结论]椎间孔镜手术采用侧方入路时,就肠道安全而言,侧卧位优于俯卧位;肠道的位置存在个体差异,不论什么体位,侧方入路途径均存在伤及肠管的危险率,因此其穿刺角度、穿刺点等不能一概而论,应遵循个性化设计的原则而定.

  • 不同术式治疗脊柱结核疗效评价及预后

    作者:谢申;祝少博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的不同术式选择,并评价其疗效和预后.[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147例,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分为四组进行对比研究,包括: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前路内固定术(A组),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B组),胸腰侧前方病灶清除及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C组),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内固定术(D组).从创伤指标、影像学指标、化验指标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进行手术后疗效的评价.[结果]C、D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相当,且远远小于A、B组,而B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采用前路固定术式的A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率低于采用后路固定的B、C、D组患者,而矫正角度丢失率明显高于B、C、D组.A组术后并发症多,各组植骨融合时间差异较小.各组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均较好.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患者的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有明显的临床意义,有助于在清除病灶、矫正畸形的基础上维持正常脊柱功能,建议进行临床推广.

  • 胫骨后倾角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吴羽;王振虎

    [目的]探讨胫骨后倾解剖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术后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采用同一类型的PS假体行单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80例.按胫骨的后倾截骨方法不同随机抽样分为两组,胫骨后倾解剖截骨组42例,常规7°~10°后倾截骨组3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评估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80例患者中75例获得随访,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畸形得到了矫正,疼痛及活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解剖组每名患者的术后胫骨后倾角相比术前变化范围较小;常规组患者的术后后倾角变化范围较大,93%集中在7°~10°之间;两组患者术后6周,3、6个月,1年随访的HSS评分,解剖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作为一种成熟的矫形外科手术,对晚期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使用胫骨后倾解剖截骨的方法能够使术后患者的后倾角与术前趋于一致,较常规后倾截骨能够获得更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 SPN配合多平面同步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后遗复杂肢体畸形

    作者:王玉欢;王加宽;李俊;陈智博;盛春勇

    [目的]探讨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配合多平面同步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后遗复杂肢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2月应用SPN配合多平面同步矫形手术策略治疗痉挛性脑瘫后遗复杂肢体畸形患者3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2004年1月~ 2009年12月单独应用多平面矫形手术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拆除石膏时)、末次随访(拆除石膏后行康复锻炼2年)应用临床痉挛指数(CSI)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 88项评分评估疗效,并将其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及末次随访CSI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CSI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两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GMFM-88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末次随访评分较术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对照组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N配合多平面同步矫形手术在对多肢体挛缩固定畸形进行矫正的同时降低其肌张力与痉挛程度,与单独应用矫形手术相比术后近期疗效类似,而中期疗效更优且症状复发风险更小,但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人群并制定个体化手术组合方案,同步与分期手术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内科并发症分析

    作者:唐杞衡;周一新;尹星华;宋洋;黄行健;杨德金;吕艳伟

    [目的]调查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内科并发症的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管理和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1日~ 12月31日期间行初次人工髋或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麻醉、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 050例患者行1 188个初次人工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9±11.9)岁,70.1%的患者为女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内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包括心梗(0.1%)、心绞痛(1.9%)、心律失常(1.2%)、心衰(0.4%)、脑梗(0.6%)、肺栓塞(0.2%)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0.4%).90%的严重内科并发症发生于术后4d内.年龄≥70岁(OR: 2.49, 95%CI: 1.17~5.29)和ASAⅢ级(OR: 15.97,95% CI: 2.66 ~95.79)是严重内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会出现严重的内科并发症.要重视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尤其是高龄和高ASA分级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住院日不宜过短.

  • 带血管神经蒂皮瓣切除修复21例多指畸形治疗体会

    作者:任一;胡建山;李溥;贺叶彬;肖松;江勇;唐广应;岑石强

    [目的]探讨利用带血管神经蒂皮瓣修复拇指多指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2012年1月~ 2014年9月共收治21例先天性多拇指畸形患儿,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皮瓣移位的手术方法矫形.[结果]所有带血管神经蒂皮瓣成活、拇指血供感觉良好,21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矫形拇指接近正常指:其大小形态、功能均恢复良好,骨的X线轴线正常,特别是移植后的皮瓣或矫形拇指感觉正常.[结论]利用带血管神经蒂皮瓣修复拇指多指畸形,是修复拇指多指畸形的有效方法.

  • 降钙素臭氧透明质酸钠联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作者:赵景才;冯献礼;杜军;高剑

    [目的]探讨分析降钙素、臭氧、透明质酸联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臭氧和透明质酸钠治疗;B组采用肌肉注射鲑降钙素联合关节腔内注射臭氧和透明质酸钠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5周.[结果]所有病例都获得12个月随访.治疗5周及12个月后,两组统计资料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注射降钙素联合关节腔内注射臭氧和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显著疗效.

  • 自然抵抗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许洪;张宏其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自然抵抗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 (natural 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 1,NRAMP1)基因多态性与结核易感性密切相关.目前,自然抵抗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基因主要有4个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结核病有关:5'(GT)n、INT4、D543N和3'UTR.本文就自然抵抗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基因与结核病的关系予以综述.

  • 骨肉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耿磊;陈继营;许猛;冯辉;张国强;柴伟;杨晓曦;王岩

    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儿童和年轻成年人中常见的原发肉瘤,并在10 ~ 20岁人群及老年人群中形成典型的双高峰分布.OS总体而言治疗策略类似,包括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肿瘤并重建肢体功能以及高剂量化疗的系统疗法.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需要截肢手术的患者明显减少,保肢手术成为主要的手术方式.随着治疗理念与化疗水平的改进,OS的生存率已由原先的不到30%升高到70%以上,但近几十年来疗效上没有本质上的提高,尤其是对转移的患者.本综述总结了治疗OS的主要进展、目前已有的标准治疗方案、手术策略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研究领域的进展.

  • 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进展

    作者:黎俊;瞿玉兴;赵洪;高益;彭立波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其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治疗方式正逐渐被广大脊柱外科医师所采用.精准的穿刺定位是影响该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穿刺定位的方式有很多,其中靶向穿刺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穿刺技术正逐渐被大家所熟知.本文依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各种分型(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总结出不同的穿刺方式,并简述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股骨头缺血坏死保髋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舒科杰;尹良军;陆洋;付廷;张平;付炯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好发于青壮年人群,致残率高,其病因、病理机制的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目前认为ONFH主要为各种因素引起股骨头微循环障碍,骨组织缺血坏死,后期纤维、血管增生使髓内压增高,而髓内高压进一步影响股骨头血供,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早中期ONFH如何逆转缺血环境、保存股骨头是近几年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在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基础上将保髋治疗现状及进展总结如下.

  •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花奇凯;王林;冼呈;赵劲民

    [目的]初步探讨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21例患者,共25个患肢.术中在患肢胫骨中下段内侧面上制一约2 cm×12 cm骨窗,术后第5d开始缓慢横向搬移骨窗,使骨块周围软组织(包括血管)再生,重新生成新的微循环系统以改善患肢血供.[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3个月,随访病例中24个患肢的缺血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消除,溃疡创面愈合.1个患肢术后2个月溃疡范围虽已稍微缩小,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不愿再继续换药治疗,当地医院予小腿中下段截肢,截肢伤口顺利愈合.[结论]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对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手术操作简单,可极大地降低截肢的概率,消除患者疼痛,恢复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

  • 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曲度的远期影响研究

    作者:孔维军;廖文波;敖俊;蔡玉强;杨朔;季文军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对颈椎曲度的远期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本院骨科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8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JOA评分、椎间活动度、Cobb角、颈椎生理曲度差异.[结果]术前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颈椎活动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第3、12、24个月观察组的颈椎曲度指数改善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的Cobb角丢失度小、颈椎曲度指数改善率高.

  • 计算机辅助Taylor外固定架结合足部截骨治疗成人严重马蹄内翻足

    作者:颜景涛;陈建文;王现海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Taylor外固定架治疗成人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Taylor外固定架技术,结合有限矫形手术治疗11例(14足)多种原因引起成人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术后牵伸60~92 d,平均72 d,拆除外固定器后,穿矫形鞋行走6~9周.[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11 ~37个月,平均23个月.畸形矫正均满意,截骨处均骨性愈合,足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ICFSG)评分系统:优10足,良3足,可1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Taylor外固定架结合足部有限截骨技术,能够矫正传统矫形手术难以治疗的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且疗效满意.

  • 硫酸钙/聚氨基酸复合三联抗痨药人工缓释材料的制备及物理性能测定

    作者:刘海涛;施建党;王骞;王自立;耿广起;杨宗强;王洁

    [目的]通过压缩强度的测定和扫描电镜的观察,评价本研究制备的载三联抗痨药HRZ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的物理性能,从而制定构成缓释材料各成分的优化配比方案.[方法]实验组分为A1、A2、A3、A4、A5五个亚组,避光环境下分别根据五种不同比例的配比方案,称取适量硫酸钙/聚氨基酸、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制备成直径9 mm、高6 mm圆柱状载药人工缓释材料,每一亚组制备8块,干燥.对照组B组为不含任何药物的人工缓释材料,以同法制备8块.将制备好的人工缓释材料在电子力学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测定压缩强度;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微结构.[结果](1)实验组各亚组药占比重量A19.09%、A2 12.28%、A313.79%、A416.67%、A528.57%时,压缩强度分别依次为(11.63±0.18)MPa、(10.74 ±0.25)MPa、(10.11 ±0.24) MPa、(3.48 ±0.22) MPa、(1.18 ±0.18) MPa;对照组不含药物,压缩强度为(18.62±0.16) MPa;6组数据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 141.068,P=0.000);(2)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晶体之间存在大量的空隙,为承载药物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结论]载三联抗痨药HRZ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随着抗痨药物药占比的增加,压缩强度逐渐降低;但在一定药物含量范围内,人工材料的强度变化并不明显;硫酸钙晶体间的空隙是该人工材料承载抗痨药物的空间.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浓缩上清液对骨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包德明;吕秉舒;李东升;许京华;吕秉乐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浓缩上清液对骨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SD大鼠骨髓,筛选、纯化并鉴定MSCs,SDS-PAGE电泳初步了解培养后上清液所含可溶性蛋白的分子量.动物分组:造模组、正常对照组、造模MSCs上清液治疗组、造模L-DMEM培养液对照组.MSCs浓缩上清液治疗后分不同时间段分别测量大鼠体重、踝关节周长和后足爪体积,同时观察大鼠食欲、活动情况及毛色等,治疗后4周四肢踝关节病理检查.[结果](1)成功分离培养并鉴定了MSCs,SDS-PAGE电泳示MSCs上清液中含18.4 ~ 25 KDa的蛋白物质;(2)骨性关节炎大鼠动物模型用上述MSCs上清液治疗4周,原发病变缓解,关节滑膜病理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体重增长等指标接近生理盐水对照组,与造模组大鼠相比,体重、足爪体积以及踝关节周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造模L-DMEM对照组,各参数与造模组大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s上清液中存在治疗骨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可溶性细胞因子,并能有效减轻关节肿胀情况.

  • 参数化微型导航模板在辅助寰椎个性化椎弓根置钉的研究

    作者:覃涛;杨德鸿;王吉兴

    [目的]制造微型寰椎导航模板,统计设计、制造时间,并检验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16例受试者的寰椎CT连续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后导UG7.0,设计并测量直径为3.5 mm螺钉通道,分别记录左、右侧出钉点同寰椎顶点(LA1,RAl)、寰椎后弓左下方拐点(LB1,RB1)、右侧下方拐点(LC1,RC1)直线距离.记录通道出入点、寰椎后弓高点、寰椎后弓下方左、右侧拐点至外侧1 cm骨脊的空间坐标和几何参数,参数化设计导板.利用三维打印机,制作寰椎椎体、导向模板实物模型.用直径3.0 mm克氏针模拟置钉,利用游标卡尺在实物上测量左、右侧出钉点同寰椎顶点(LA2,RA2)、寰椎后弓左侧(LB2,RB2)、右侧下方拐点(LC2,RC2)的直线距离,后统计导板设计时间,打印时间.[结果]32枚克氏针,经观察均未穿过椎弓根骨皮质,计算机测量组各参数同3D打印后游标卡尺测量参数对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枚平均重量9.37 g,平均设计时间15分30秒,平均打印时间29分40秒.[结论]该微型导板能保证置钉精度,能快速的设计和制造,满足临床需要.

  • 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朱广铎;郭万首;程立明;刘朝晖;张启栋

    [目的]建立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作为行进一步生物力学分析的基础.[方法]对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左膝关节CT和MRI平扫,以Dicom格式保存数据.利用Mimics 17.0行影像学处理及三维重建,得到正常膝关节各结构STL三角网格模型,再利用Rapidform 2006行曲面拟合生成实体模型,经Abaqus 6.10建立正常膝关节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及载荷,计算载荷分配、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与文献结果对比进行验证.然后利用Abaqus 6.10在经过验证的正常膝关节模型基础上建立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行网格划分及赋值,设定边界条件和载荷,计算胫骨内外侧间室载荷分配及应力,与文献结果对照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在经过验证的正常膝关节模型基础上成功建立了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包含了膝关节的主要结构,整个模型共218 043个单元和229 524个节点,于股骨施加1000N垂直压缩载荷,计算胫骨内外侧间室载荷分配及应力,与既往文献中研究结果相比较为接近.[结论]本研究所建立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创新性及有效性,可用于进一步生物力学模拟和分析.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