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两种髓外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髋动力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锁定接骨板(locking comprass plate,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2008年12月本院治疗的9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6例用DHS治疗,44例用LCP治疗.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8个月.LCP组比DHS组的手术时间短(P≈0.0002)、术中出血量少(P≈0.0006)、下地行走时间短(P≈0.001),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82).对于稳定性的Evans Ⅰ、Ⅱa型股骨粗隆间骨折,LCP、DHS的优良率并无明显差异(P≈0.064);对于不稳定性的EvansⅡb、Ⅲ型、Ⅳ型及逆粗隆型股骨粗隆间骨折,LCP组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P≈0.0001).[结论]两者有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好方法,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LCP比DHS疗效更好,适应证更宽.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治疗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6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程度分为轻度损伤组(Ⅰ)与重度损伤组(Ⅱ),其中轻度损伤组分为Ⅰa与Ⅰb两组.重度损伤组分为Ⅱa(非手术组)与Ⅱb(手术组)两组.应用ASIA残损分级及JOA评分对治疗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定并计算其改善率;分析脊髓损伤程度及不同治疗方法与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治疗前后脊髓损伤ASIA残损分级结果显示轻度损伤组非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而重度损伤组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治疗前后JOA评分其改善率Ⅰa与Ⅰb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Ⅰa、Ⅰb与Ⅱa之间改善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a与Ⅱb之间改善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轻度脊髓损伤经保守治疗后可得到满意的效果,重度脊髓损伤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但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保守治疗.依据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程度来选择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得到更满意的效果.
-
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内固定方式选择
[目的]比较股骨远端复杂骨折2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2006年1月~2009年3月,分别采用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成年股骨远端复杂骨折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26~71岁,平均42.9岁.其中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0例,加压锁定钢板内固定组26例.X线片按AO/ASIF分型,均属复杂类型骨折(A3、C2、C3型).[结果]入选病例均获随访16~36个月,平均24个月.切口Ⅰ期愈合,复位满意,无术后感染、内固定物断裂、骨不连、深静脉血栓、肢体短缩、膝内翻畸形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15~20周,A组平均18.18周,B组平均18.38周,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膝关节功能按Merehan评分标准评估,A组:优11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85.0%.B组: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88.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股骨远端的复杂类型骨折,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加压锁定钢板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但本组结果显示,加压锁定钢板系统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确切,适应证更广泛,临床上较逆行髓内钉系统常用.
-
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齿状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横轴位像、MPR及SVR成像在齿状突骨折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选择18例齿状突骨折病人,行X线和四层螺旋CT检查,将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和SVR处理,观察骨折细节,并比较X线平片、CT轴位、MPR及SVR之异同.[结果]多层螺旋CT-3D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各种类型的枢椎齿状突骨折.MPR可从任意平面观察骨折及其周围情况,VR可以显示骨折的立体关系.[结论]螺旋CT二、三、四维图像在齿状突骨折诊治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
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1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脊柱损伤形态学、神经功能状况和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完整性三个方面情况,给予TLICS评分.根据评分结果,TLICS 评分>4分者行手术治疗,TLICS评分<4分者行保守治疗(包括行椎体强化术),TLICS评分=4分者视情况行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以此将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对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的治疗前、治疗后ODI评分及改善率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进行12个月~3年随访,TLICS评分:>4分者11例,等于4分者5例,<4分者15例.16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15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其中9例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前ODI评分平均74.19分,治疗后随访ODI评分平均30.45分,平均手术改善率为60.24%.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胸腰段骨折患者,TLICS评分系统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效分析及技巧
[目的]分析总结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白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PKP术治疗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经术前、术后1 d、术后6月的定期随访,通过骨折部压叩痛程度对比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并分析总结手术技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定期随访,术前骨折部压叩痛明显、VAS评分为7.85±1.48,术后骨折部位压叩痛明显减轻或消失,VAS评分1.58±0.24,术后6个月随访时骨折部位基本无明显压叩痛,VAS评分为1.03±0.74,采用同一单纯样本t检验对骨折部压叩痛程度指标进行分析,有显著性差异(α=0.05,P<0.01),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1 d、术后6月随访时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一定的手术技巧,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为本病提供一种微创、有明显疗效、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两种不同顺序复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两种不同顺序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1月采用切开复位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术中分别采用不同的复位顺序进行复位.A组:先复位侧方移位,后复位前后移位;B组:先复位前后移位,后复位侧方移位.直视下观察两种不同顺序复位的效果.对两组患者的解剖复位成功率、获得解剖复位花费的时间及骨折端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A组30例均在第1次复位取得解剖复位,平均花费时间3 min,25例骨折端稳定,5例不稳定.B组第1次复位6例获得解剖复位,24例失败.失败患者改变复位次序进行第2次复位后均取得解剖复位.获得解剖复位平均花费时间11rain.23例骨折断端不稳定,7例稳定.两组资料的第1次解剖复位率、复位花费时间和稳定骨折端所占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当按照先复位侧方移位后复位前后移位的顺序进行复位.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及分析
[目的]研究MRI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MRI失误的原因,探寻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病例人选标准的127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行临床检查、MRI及关节镜检查.以关节镜检查为标准,分析MRI诊断ACL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及Kappa值.[结果]关节镜证实89例患者ACL撕裂,38例正常,ACL撕裂患者中部分撕裂7例,完全撕裂82例.MRI诊断ACL撕裂的灵敏度96.6%,特异度86.8%,准确度93.7%,阳性预测值94.5%,阴性预测值91.7%,Youden指数83.4%,Kappa值0.85.[结论]MRI诊断ACL损伤具有较高的准确度,MRI是诊断ACL撕裂的理想检查方法.
-
前路分段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结合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加长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16例患者全部采用单个或相邻两个椎体次全切加单纯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加长钛板固定术.[结果]16例6个月全部达到骨性愈合.JOA评分优10例,良4例,好转2例,由术前平均9.5分上升至15.5分.[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结合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长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式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2009年6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66例,男43例,女23例.其中闭合性损伤54例,开放性损伤12例.按Schatzker分类,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经皮松质骨螺钉固定12例,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固定并植骨49例.[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2个月.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进行综合评分:优34例,良26例,可5例,差1例,总优良率91%.[结论]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是治疗的主要目的,坚强内固定是次要的;术后积极的无负重下膝关节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
合并非典型Scheuermann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合并非典型Scheuermann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提高对它的认识水平.[方法]2002年9月~2008年12月本院经影像学结果证实需要手术治疗的3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发现合并有非典型Seheuermann病共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8~39岁,平均36.4岁.L<,2/3>1个间隙,L<,4/5>7个间隙,L<,5>S<,1>3个间隙.其中5例单纯采用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3例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间盘切除、CAGE置入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并发症2例次,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平均随访22个月,Oswestry评分从术前(57.16±9.65)分改善至(23.50±6.59)分.并获得较好的植骨融合,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结论]非典型Scheuermann病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之一,通过正规后路减压间盘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
旋股外动脉全支植入联合改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治疗中青年中晚期股骨头坏死
[目的]探讨旋股外动脉全支植入联合改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治疗中青年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2008年采用旋股外动脉全支植入联合改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治疗中青年中晚期股骨头坏死128例136髋,手术先将旋股外动脉全支在手术显微镜下游离后植入股骨头坏死区内,然后采用改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以改变负重力线,增加股骨头包容,减轻股骨头坏死区应力,促进其修复.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百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10 min,手术出血量平均560 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96个月),大多数患者髋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24个月随访显示优良率达84.6%,X线片示大部分患者塌陷没有加重,死骨吸收并出现修复.[结论]旋股外动脉全支植入联合改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是中青年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头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可保留一个无痛且功能良好的髋关节.
-
螺旋CT扫描建立股骨颈骨囊肿三维数字模型
[目的]寻求更为快捷、精确的基于CT断层图像重建股骨颈骨囊肿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的建立方法.[方法]基于587层髋关节的连续断层图像,Mimics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图像,界定组织阈值后软件自动提取各层面轮廓线,每层图像经边缘分割、选择性编辑及补洞处理,去除冗余数据,三维化处理后获得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建立了更为精确、快捷的股骨颈骨囊肿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结论]Mimics软件根据CT扫描所得的Dicom原始数据能准确重建股骨颈骨囊肿的三维数字模型,为股骨颈残余骨质的评估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
术中恢复B(o)hler角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恢复B(o)hler角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05月本院收住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采用术中监测并恢复B(o)hler角的手术方法,B(o)hler角≥25°(25°~36°),平均29°±3.2°.样本数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1~60岁,平均35.3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Ⅲ型12例、Ⅳ型9例;术后随访包括临床检查、问卷式调查、摄X线片,术后评分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1~22个月,平均16.5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患侧在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9.7分(62~95分),其中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0.4%.末次随访X线片上的跟骨形态学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Ⅲ、Ⅳ型骨折治疗中,术中恢复良好的B(o)hler角有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0月~2010年2月对31例腰椎滑脱症运用改良的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男18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51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进行评价,并测量滑脱复位率.[结果]术后1 d JOA评分改善率32%~100%,平均65.5%,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40%~100%,平均76.6%,滑脱复位率为82%,临床疗效满意84.2%.内同定材料无松动,断裂.Cage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对腰椎的生物力学性质影响较小,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疗效满意.
-
软骨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在关节软骨早期退变中的作用
退行性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和关节周围骨质增生为病理特征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是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软骨下骨三者降解和合成偶联失衡的结果[1].
-
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治疗现状与展望
跟骨骨折临床上较常见,多因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致伤,约占全身骨折的1%~2%,其中约75%为关节内骨折[1].跟骨骨折保守治疗和不及时或不正确手术治疗后,常出现畸形愈合.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病理变化复杂多样,临床处理相对棘手,选择治疗方法较多,而多数都要采用跟骨截骨矫形手术的方法.
-
合并肱骨干骨折的桡神经麻痹的治疗进展
桡神经麻痹(radial nerve palsy,RNP)是肱骨干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8%[1],多数病例可自行恢复,是否早期探查存在争议.本文就合并肱骨干骨折的桡神经麻痹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肾移植术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治疗特点
随着我国肾移植技术的全面开展,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寿命得到明显延长,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病例数量的增加使得肾移植并发症日益突出.因为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所以缺血性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等骨科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文献报道的肾移植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在3%~41%,其中85%为双侧[1].
-
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愈合的有关因素
肱骨近端骨折是包括肱骨外科颈及以上部位的骨折,由于社会发展及人口老年化,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率逐渐升高,骨折也越显复杂,而骨折愈合情况直接影响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骨折的愈合影响因素很多,这里从解剖结构、骨折分类和治疗三个方面对肱骨近端骨折愈合进行分析.
-
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VEGF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培养BM-SCs并传代.参照Taoka's方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脊髓损伤后30 min,进行BMSCs或DMEM培养液损伤周围注射.术后3、7和14 d,应用Westem Blot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内VEGF蛋白的表达,应用TUNEL方法检测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移植术后3、7、14 d,BMSCs组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增加,与DMEM组相比,术后3 d两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7和14 d,BMSCs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MEM组(P<0.01).此外,与DMEM组大鼠相比,移植术后3、7和14 d,BMSCs移植显著减少脊髓损伤周围区凋亡的神经细胞数目(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能够增加VEGF蛋白的表达并且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
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脊髓半切模型,随机分4组:局部移植组(A)、静脉移植组(B)、D/F12静脉移植组(C)、空白对照组(D).定期行CBS功能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评价脊髓修复情况.[结果]A、B两组功能恢复和组织学改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A、B两组间无显著差别.[结论]嗅鞘细胞静脉移植可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并修复损伤脊髓,该移植方式即简化了操作,又有较好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
NUMBL在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NUMBL在大鼠脊髓损伤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利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等技术观察NUMBL在损伤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组织分布与细胞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NUMBL在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意义.[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UMBL经历了在损伤后8 h和1 d的显著增加后开始下降,直到损伤后2周仍没有明显上调的变化趋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脊髓损伤后1 d,NUMBL的表达在临近损伤中心的脊髓中显著增加,而在脊髓损伤后1周,NUMBL的表达较1d时明显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UMBL与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而与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共定位.[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中NUMBL的表达上调参与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
-
强直性脊柱炎关节滑膜高表达碳酸酐酶1的研究
[目的]过度的新骨形成和骨吸收是强直性脊柱炎(AS)的重要病理特征.研究表明,AS病人滑膜的病理变化与该病的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AS、类风湿性关节炎(RA)、骨关节炎(OA)滑膜组织的蛋白表达谱,筛选AS疾病相关的特异性表达蛋白.[方法]AS滑膜取自髋关节,RA和OA滑膜取自膝关节.提取每个滑膜(每种疾病n=10)的总蛋白,然后按等比例浓度混合分别制备每种疾病的样本池.用双向凝胶电泳分析AS、RA、OA滑膜的蛋白表达谱,用质谱分析方法鉴定AS中特异高表达的蛋白.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逐一分析靶蛋白在每个滑膜中的表.[结果]与RA和OA相比,蛋白质组学发现碳酸酐酶1(carbonic anhydrase I,CA1)在AS滑膜中特异性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均证实CA1在AS滑膜中明显表达(P=0.01).[结论]研究证实,CA1可以促进钙沉淀和骨吸收.AS关节滑膜组织中高表达CA1可能会通过刺激新骨形成和骨吸收而参与AS病理过程.
-
CT灌注成像在组织工程骨材料修复缺损早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检测的应用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组织工程骨材料植入早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层层自组装方法制备肝素-壳聚糖涂层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并测定其体外释放肝素抗凝效果;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依据观察时间不同随机分为6组(1、3、7、14、21、28 d),在桡骨中段(60侧)制作15 mm的骨膜与骨缺损模型;一侧植入复合肝素/壳聚糖脱细胞基质材料;另一侧植入单纯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进行自身对照.分别于术上述各时间点行CT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血容量(Blood volume BV)、血流量(Blood flow BF);标本取材行常规切片,HE染色组织学观察,计数新生血管数.[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复合材料组的BV及BF值均显著高于单纯材料组(P<0.05);复合材料组术后3~7 d材料微孔间出现新生血管并呈逐渐增多趋势;而单纯材料组2周后见周围有少量血管,材料逐渐吸收并纤维包裹.材料植入3 d后,CT灌注成像BV变化与组织血管数成正相关(r=0.78).[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及时地反映组织工程骨植入后初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情况,且具有无创、动态和可定量分析的优点.抗凝处理可显著改善材料植入后初始阶段的血液灌注及早期血管化.
-
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治疗方法探讨附典型病例1例
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多发生中、青年患者,一般由高能量创伤引起,由于治疗方式、时间选择和创伤原因的影响,往往预后不良,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是目前迫切需要的.
-
股骨干骨折手术后再骨折病人的康复训练指导
股骨干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6%[1],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则较少见.二次骨折病人一般病情重,心理复杂,护理难度大,大部分需再次手术治疗.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NeerⅢ和Ⅳ型骨折
Neer Ⅲ、Ⅳ型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难度大,且术后肱骨头坏死率高,在2、3部分骨折,肱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是3%~14%,而在4部分骨折,其发生率高达26%~75%[1],而且并发症多.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院内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分析该类患者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及可能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月本院骨科住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且资料完整的病例206例(206髋),按照有无院内感染分为院内感染组(A组)、无院内感染组(B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情况、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白蛋白、手术时间、输血量、尿管留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同时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统计院内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及转归情况.[结果]206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20例,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10例,泌尿系9例,皮肤感染1例,发生率为9.7%,院内感染组患者的年龄、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无院内感染组,贫血、低蛋白血症与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两组患者在基础疾病、抗生素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是多因素所致,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手术时间以及尿管的长期留置与院内感染密切相关.
-
显微足外科的研究
经研究证实足的支撑结构为一个三臂桁架动态结构,距骨为顶,跟骨为后支撑力臂,第一跖骨、楔骨及舟骨构成前内支撑力臂,第4、5跖骨与骰骨组成前外支撑力臂,其附着韧带与跖间膜有绑固和拉杆作用,拉杆缩短桁架顶升高,其耐压负载力量增加.
-
纤维状脱钙骨基质用于大面积骨缺损髋臼重建的手术技术和初步结果
骨溶解导致髋臼假体松动是全髋关节置换主要远期并发症之一.如果髋臼侧宿主骨与髋臼杯有效接触面积<50%,应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和带金属环或骨笼的骨水泥髋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