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尼妥珠单抗及塞来昔布联合放化疗临床观察
目的 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评价诱导化疗序贯调强放疗同期联合尼妥珠单抗及塞来昔布,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3-06-01-2016-09-30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1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给予2个周期诱导化疗,采用IMRT技术,放疗同期给予尼妥珠单抗及塞来昔布治疗.根据RTOG评分标准评价放疗不良反应,NCI CTCAE 3.0标准评价化疗不良反应,RECIST实体瘤评价标准评价客观疗效.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放疗结束后3个月客观有效率100%.2年无进展生存率89.2%,95%CI为75.8%~98.5%,2年总生存率96.8%,95%CI为84.1%~100%.放疗期间不良反应3~4度发生率38.7%(12/13),其中口腔黏膜炎3~4度发生率25.8%(8/31),中性粒细胞减少3度发生率12.9%(4/3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尼妥珠单抗相关的皮疹、腹泻、过敏反应及塞来昔布相关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结论 诱导化疗序贯IMRT联合尼妥珠单抗及塞来昔布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耐受性良好,初步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个体化与预混肠外营养配方对胃肠肿瘤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胃肠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保障手术安全有效的基本措施.本研究分析胃肠肿瘤围手术期患者肠外营养配方应用情况,评价个体化与预混式肠外营养配方对于胃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成本-效果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1-2016-12-3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334例接受胃肠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营养支持方案分为个体化配制的"全合一"营养液(compounded parenteral,COM)组(127例)和商业预混多腔袋(multi-chamber bag,MCB)组(122例).COM组患者营养液配方能量由葡萄糖和中、长链脂肪乳提供,氮源为复方氨基酸,均常规加入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矿物质等;MCB组营养液配方为使用商业预混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卡文).评价两组临床结局指标,计算各种费用,并进行"成本-效果比"评价.结果 总住院时间COM组(18.5±6.1)d,MCB组(17.6±9.1)d,P=0.408;术后住院时间COM组(12.7±4.9)d,MCB组(11.1±6.5)d,P=0.331;再次手术率COM组2.3%,MCB组1.6%,P=0.45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B组营养支持的时间(4.9±2.6),费用(1.7±0.9)千元;COM组营养支持的时间(8.0±3.5)d,费用(6.3±3.5)千元;MCB组明显少于COM组,P<0.05.MCB组总住院费用(63.3±28.4)千元,药费(21.3±11.6)千元;COM组总住院费用(75.0±28.8)千元,药费(30.0±13.7)千元;MCB组明显低于COM组,P<0.05.术后感染率COM组26.0%明显高于MCB组10.6%,P<0.05.MCB组未发生感染成本-效果比(645)元,未再次手术成本-效果比(586)元;COM组发生感染成本-效果比(1047)元,未再次手术成本-效果比(793)元;MCB组低于COM组,P<0.05.结论 胃肠肿瘤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MCB配方较COM配方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比和药物经济学价值.
-
胃肠道间质瘤骨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分析
目的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术后常出现肝脏和腹膜转移,骨转移却极其罕见.本研究通过探讨GIST骨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总结3例罕见GIST骨转移病例的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为中老年患者,男2例,女1例.3例原发病灶分别为小肠、食管、胃,且原发灶2例呈高危险度;3例相应骨转移灶分别为胸椎和肋骨、肱骨和胸椎、肋骨,其中2例同时合并肝转移.骨转移灶镜下形态为梭形细胞,可见核端空泡,核分裂象易见,靶向治疗后出现横纹肌样分化及多灶性坏死;免疫组化显示弥漫表达CD117和DOG1;基因检测均出现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结论 GIST骨转移部位多见于椎体,病理诊断通常需结合相应临床病史和免疫表型,对于出现肝转移或高危险度的GIST应高度警惕骨转移可能.
-
MRI对乳腺癌肿瘤大小测量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肿瘤大小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于乳腺癌肿瘤大小测量的准确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01-2016-08-3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行MRI检查的195例(198个病灶)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检查资料.根据免疫组化ER、PR、HER-2及Ki-67值,将分子分型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RI测量乳腺癌肿瘤大小不准确的预测因素.结果 病理学及MRI测量肿瘤大小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6(1.0)cm、1.8(0.9)cm.198个病灶中,MRI检查准确评估病灶大小为78.3%(155/198),高估病灶14.6%(29/198),低估病灶7.1%(14/198).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RI与病理所测乳腺癌肿瘤大小呈高度相关,r=0.79,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与病理结果比较,MRI略高估病灶大小,平均差值为0.19 cm,95%CI为1.42~1.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非肿块型病变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是MRI测量肿瘤大小不准确的独立预测因素(OR=5.45,95%CI为1.91~15.54,P=0.002;OR=5.03,95%CI为1.30~19.51,P=0.02).结论 MRI对于乳腺癌肿瘤大小的测量准确性较高,但仍存在高估或低估肿瘤大小的情况.病变强化形态和分子分型与MRI测量肿瘤大小准确性相关,非肿块型病变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更易出现测量肿瘤大小不准确.
-
粪便中SOX21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应用价值
目的 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域相关高迁移率族盒21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 of Y chromosome related high-mobility-group box 21,SOX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发生异常甲基化,然而该基因在结肠癌粪便标本中是否发生异常甲基化及其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检测组织和粪便标本中SOX2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旨在评估甲基化的SOX21基因作为结直肠癌粪便基因检测标志物价值.方法 选取2014-05-20-2015-02-26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0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与癌旁正常组织,分别组成结直肠癌组和癌旁正常组.以及2014-04-03-2016-10-10收治的240例患者粪便标本,其中结直肠癌80例为结直肠癌组,腺瘤77例为腺癌组,正常83例为正常组.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MSP)技术检测SOX21基因甲基化水平,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ROC曲线下面积,并分析SOX21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结果 组织标本结果显示,肿瘤组织SOX21基因甲基化水平高于其对应癌旁组织,Z=8.679,P<0.001;当甲基化的SOX21特异性为97.1%(102/105)时,结直肠癌检出率为84.8%(89/1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30,95%CI为0.889~0.971;SOX21甲基化与年龄、性别、部位、TNM分期、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联,均P>0.05.粪便标本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和腺瘤组SOX21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当甲基化的SOX21特异性为97.6%(81/83)时,对结直肠癌敏感性为80.0%(64/80),对腺瘤敏感性为33.8%(26/77);SOX21检测结直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为0.885~0.968,检测腺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7,95%CI为0.583~0.751;SOX21基因对肿瘤检出率与肿瘤近、远端发生位置有关联,远端肿瘤检出率高,χ2=17.372,P<0.001,但与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联,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粪便标本中,SOX21基因启动子区均发生异常高甲基化.甲基化的SOX21基因是结直肠癌粪便基因检测的潜在良好标志物.
-
晚期结直肠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 肿瘤的免疫治疗多使用单靶点治疗,极大的限制了其疗效.每个肿瘤患者外周血中都存在肿瘤特异性的个体化靶点,可以用于免疫治疗.本研究评价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负载树突状细胞(dendlitic cell,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共培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8-01-2018-07-3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生物治疗科,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细胞治疗的2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不良反应和近期临床疗效,检测患者单个核细胞采集前后及治疗后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变化,并检测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22例晚期结直肠患者经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0,疾病控制率为86.4%(19/22).治疗前后CEA水平分别为49.23和58.09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2,P=0.742.细胞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22例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55.32 pg/mL vs 122.32 pg/mL,t=3.966,P=0.001)、γ-干扰素(5.81 pg/mL vs 35.70 pg/mL,t=-4.449,P<0.001)和肿瘤坏死因子α(69.22 pg/mL vs 113.29 pg/mL,t=-3.061,P=0.006)的平均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是安全可行,能受到一定的临床获益并可能改善免疫功能.
-
基于TCGA研究PAFAH1 B2状态与乳腺癌放疗敏感性关系
目的 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1B2(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acetyl hydrolase 1b2,PAFAH1B2)广泛参与肿瘤信号通路.本研究探讨PAFAH1B2表达状态与乳腺癌放疗及临床预后关系,以辨别潜在的放疗敏感性患者.方法 采用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乳腺癌数据库中筛选的700例白种人患者PAFAH1B2基因mRNA二代测序数据和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样本中PAFAH1B2 mRNA表达中值将患者分为PAFAH1B2高表达组(350例)和PAFAH1B2低表达组(350例).Kaplan-Meier单因素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PAFAH1B2 mRNA表达状态与乳腺癌放疗及临床预后关系;χ2检验分析PAFAH1B2表达状态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关联性.结果 PAFAH1B2表达状态与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无关联,单因素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P值分别为0.221和0.063.但基于放疗和PAFAH1B2表达交互作用模型结果(P=0.001),说明PAFAH1B2不同表达水平下放疗疗效存在差异.PAFAH1B2低表达组,放疗与非放疗患者之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2,多因素调整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190,而PAFAH1B2高表达组,术后接受放疗较未放疗患者总生存率得到改善,HR=0.397,95%CI为0.217~0.727,P=0.002,多因素调整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HR=0.299,95%CI为0.135~0.662,P=0.003.进一步研究发现,组织型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或分子型为Luminal A型的PAFAH1B2高表达组,放疗患者较其他组别放疗患者总生存率改善;χ2检验分析显示,PAFAH1B2表达状态与肿瘤T分期(χ2=5.506,P=0.019)和组织分型(χ2=42.509,P=0.001)有关联,而与年龄、ER、PR、HER-2和术后组织边缘状况无关联.结论 基因PAFAH1B2表达状态与乳腺癌患者放疗敏感性有关联,高表达PAFAH1B2的患者术后接受放疗总生存率提高,推测高表达PAFAH1B2的乳腺癌患者存在较好的放疗敏感性.
-
喉鳞癌组织miR-155-5p及其宿主长链非编码RNA MIR155HG表达临床意义
目的 近年来非编码RNA在肿瘤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尤其是微小RNA(microRNA;miRNA)及长链非编码RNA(1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微小RNA155-5p(microRNA-155-5p,miR-155-5p)及其宿主长链非编码RNA MIR155HG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探讨喉癌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收集2016-09-01-2017-12-30河北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生物样本库40例LSCC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技术(RT-qPCR)检测LSC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55-5p及MIR155HG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L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同时分析miR-155-5p及MIR155HG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LSCC组织中miR-155-5p的相对表达量为3.158±1.049,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58±0.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1,P<0.05;喉鳞癌组织中MIR155HG的相对表达量为3.865±1.012,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686±0.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8,P<0.05;LSCC组织中miR-155-5p与MIR155HG的表达与年龄、吸烟和饮酒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NM分期、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55HG与miR-155-5p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43,P<0.05.结论 miR-155-5p及其宿主基因lncRNA MIR155HG表达上调与喉癌的发生和侵袭转移密切有关,而且MIR155HG与miR-155-5p的表达具有一致性,二者有可能成为新的喉癌靶向治疗肿瘤标志物.
-
PFKFB3对宫颈癌细胞影响机制探讨
目的 肿瘤细胞产生能量的方式是糖酵解,且糖酵解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因此糖酵解中涉及的限速酶可能是恶性肿瘤治疗重要靶点.本研究分析宫颈癌细胞中糖酵解限速酶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6-phosphofructo-2-kinase/fructose-2,6-biphosphatase 3,PFKFB3)的表达水平,并探讨PFKFB3对宫颈癌细胞生长、迁移、体内成瘤的影响,以期为宫颈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正常上皮细胞中PFKFB3的表达.腺病毒载体抑制Hela细胞中PFKFB3的表达,并观察PFKFB3沉默对细胞生长、迁移、体内成瘤的影响.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Hela细胞中PFKFB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上皮细胞.抑制Hela细胞PFKFB3表达,可抑制Hela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裸鼠移植瘤模型结果显示,Sh-PFKFB3-Hela细胞组肿瘤体积(514±147)mm3明显小于Hela细胞组肿瘤体积(1424±254)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001.Sh-PFKFB3-Hela细胞组肿瘤质量(301±74)mg小于Hela细胞组肿瘤质量(623±87)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P=0.006.肿瘤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h-PFKFB3-Hela细胞肿瘤标本中Ki-67表达阳性率为(11.3±1.2)%,明显小于Hela细胞组阳性率(4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02.裸鼠肺转移模型结果显示,单位面积内Sh-PFKFB3-Hela细胞组平均肺部转移灶数目为3.5个,明显少于Hela细胞组平均转移灶数目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P=0.003.结论 Hela细胞中高表达的PFKFB3在Hela细胞增殖、迁移、体内成瘤及转移等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PFKFB3可能作为宫颈癌生物治疗的分子靶点.
-
兔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荧光素钠和纳米碳对比研究
目的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状态是评估预后重要的因素之一.本实验对比研究10%荧光素钠及5%纳米碳混悬液作为示踪剂在兔乳腺VX2移植癌模型中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示踪效果,探讨10%荧光素钠作为乳腺癌SLNB示踪剂的可行性.方法 以VX2瘤细胞株造兔乳腺肿瘤模型,将108只造模兔随机分为荧光素钠组(54只)和纳米碳组(54只),两组分别于病灶乳头周围皮下注射10%荧光素钠或5%纳米碳混悬液.观察腋窝淋巴管走形及淋巴结的分布状况,行腋窝淋巴结清除,将前哨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及非染色淋巴结分别切除行连续切片病理检查,计算各组SLNB的检出率、灵敏度、准确率及假阴性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兔乳腺VX2移植癌模型中荧光素钠组SLNB检出率为98.15%(53/54)明显优于纳米碳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4,P=0.019.荧光素钠组体质量为(2.54±0.25)kg,纳米碳组为(2.57±0.23)kg;荧光素钠组前哨淋巴结与同侧第二对乳头间距离为(12.81±2.30)cm,纳米碳组为(12.78±2.26)cm;荧光素钠组第二站淋巴结与同侧第二对乳头间距离为(14.68±2.07)cm,纳米碳组为(14.63±1.93)cm;荧光素钠组前哨淋巴结检出个数为(1.39±0.60)个,纳米碳组为(1.36±0.57)个;荧光素钠组第二站淋巴结的检出个数为(1.19±0.88)个,纳米碳组为(1.14±0.84)个;荧光素钠组SL-NB灵敏度为100.00%(10/10),纳米碳组为85.71%(12/14);荧光素钠组准确率为100.00%(53/53),纳米碳组为95.24%(40/42);荧光素钠组假阴性率为0(0/10),纳米碳组为14.29%(2/1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0%荧光素钠应用于兔乳腺VX2移植癌模型SLNB中,其检出率高于纳米碳混悬液.10%荧光素钠可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乳腺癌SLNB示踪剂.
-
乳腺癌胃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女性癌症发病率的首位[1].乳腺癌的胃肠道转移罕见,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病理特征,易误诊为原发性胃癌,正确区分两者对临床治疗极为重要.本研究报告 1 例乳腺癌胃转移患者,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方法.
-
加速超分割联合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Meta分析
目的 放化疗联合治疗为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加速超分割放疗为其中一种剂量分割模式.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评价加速超分割联合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mcer,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全面搜索有关加速超分割(accelerated hyper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HFRT)与常规分割放疗(convention radiotherapy,CR)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326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imited stage small-cell lung camcer,LD-SCLC)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加速超分割放化疗组与常规放化疗组相比,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为1.01~1.56,P=0.04.在不良反应方面,超分割放化疗组与常规放化疗组相比,≥3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95%CI为1.53~2.88,P<0.001)、≥3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95%CI为1.09~3.06,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3级血液毒性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诱导化疗序贯顺序进行亚组分析,3个周期诱导化疗后行同步放疗分别与1个周期和2个周期诱导化疗后行同步放疗分别比较,2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4;P=0.72).对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疗进行亚组分析,2年生存率(P=0.57),5年生存率(P=0.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放疗相比,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LD-SCLC患者可提高治疗近期生存率,但加重副作用、降低了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