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zgzlx@public.jn.sd.cn
  • 曾用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社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大肠癌患者Xelox方案化疗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王清波;李晟;沈波;史茜;朱梁军

    目的 淋巴细胞亚群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化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其对免疫功能具有双重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大肠癌患者术后应用Xelox方案化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初步探讨该方案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8例)及江苏省肿瘤医院(34例)2014-01 01—2015-03-31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共42例,予Xelox方案(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入2h,d1;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2次/d,d1~d14;21d为1个周期)化疗.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第1、2、4、6个周期化疗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计数,并分别对首次化疗前和2、4、6个周期化疗前的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大肠癌患者化疗后CD4+T细胞比例分别为(40.33±10.17)%、(40.70±11.01)%和(39.97±8.68)%,较化疗前显著升高(37.37±9.96)%,P<0.05.CD4+/CD8+比值在第4、6个周期化疗前分别为(2.02±1.27)%、(2.01±1.15)%,较开始化疗前显著升高(1.75±0.87)%,P<0.05.CD19+B细胞比例第4、6个周期化疗前分别为(4.66±2.76)%、(3.64±2.41)%,较开始化疗前显著降低(6.08±3.10)%,P<0.05.CD3+、CD8+T、NK和NKT细胞比例化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Xelox方案化疗可改善大肠癌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但对体液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 鼻腔鼻窦肿瘤精确放疗影响因素及失败模式分析

    作者:罗山泉;石梅;王建华;赵丽娜;许曼

    目的 随着三维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鼻腔鼻窦肿瘤局部控制率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以及失败模式是否发生变化,截至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鼻腔鼻窦肿瘤精确放疗的预后因素和治疗失败的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2002-01-01—2011-12-20共155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其中同期化疗36例,单纯放疗119例),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预后因素、治疗毒性反应以及治疗失败模式,数据采用SPSS 16.0分析.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差异检验采用Log-rank法,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复发与转移资料比较分析行x2检验.结果 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0.0%、78.1%和67.7%.同期化疗组36例,5年总生存率为65.3%,而单纯放疗组5年总生存率仅为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总生存率的因素是鳞癌、手术切缘阳性、颈淋巴结阳性.影响局部控制率的因素是鳞癌、翼腭窝侵犯、颞下窝受侵和手术切缘阳性.鳞癌和颈淋巴结阳性是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失败模式分析,17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其中11例为射野内复发,6例为边缘复发,4例出现区域淋巴结复发.复发病例中,有10例病理类型为鳞癌(47.6%).远处转移32例,其中病理类型为鳞癌的15例(46.9%).复发及转移率差异分析显示,腺癌及是否同期化疗的远处转移率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相关毒性反应主要是黏膜炎、口干和放射性皮炎.化疗相关急性毒性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无3级以上毒性反应的发生.结论 随着三维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失败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远处转移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影响总生存率的因素是鳞癌、切缘阳性、颈淋巴结阳性.影响局控率的因素是鳞癌、翼腭窝侵犯、颞下窝受侵和切缘阳性.鳞癌和颈淋巴结阳性是影响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即使采用了精确放疗技术,同期放化疗提高疗效仍然很有必要.

  • 甲状腺癌改良腋乳入路腔镜手术应用研究

    作者:赵明;谭卓;王可敬;赏金标;郑传铭;梁忠

    目的 随着甲状腺腔镜手术的不断成熟,手术的入路方式仍在不断探索.本研究拟探讨改良腋乳入路腔镜手术对比胸乳入路手术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优缺点.方法 收集2012 06-01—2015-06-01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96例,采用完全腔镜下手术,将其随机分为改良腋乳入路组50例(改良腋乳组),胸乳入路组46例(胸乳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清除淋巴结数目、术后甲状腺有无残留、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改良腋乳组与胸乳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3.9±8.2)、(85.5±9.7) min,t=6.389,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9)、(22±12) mL,t=0.710,P=0.479;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7±5)、(141±77) mL,t=5.908,P<0.05;拔管时间分别为(3.8±1.3)、(5.0±1.2)d,t=4.578,P<0.05;清除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7±1.7)、(3.1±2.6),t=0.908,P=0.3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侧均无甲状腺残留、皮肤瘀斑及皮下气肿,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98%和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腋乳入路相比胸乳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引流液少,拔管时间短,皮肤瘀斑及皮下气肿轻,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改良腋乳入路手术值得在单侧甲状腺癌全腔镜手术中应用.

  • Ratio对食管癌术后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液体治疗的评价

    作者:厉辛野;张鹏;吕扬;张超逸;彭民;张琦;林翠玲

    目的 食管癌术后常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发生,P(cv-a)CO2/C(a-cv)O2 (Ratio)是一种能够反映机体无氧代谢情况的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Ratio对食管癌术后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液体治疗效果的评价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2016-01-01-2017-06-30收治的食管癌切除术后合并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患者69例,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术后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各项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计算Ratio对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发生并发症的识别能力,并通过约登指数得出cut off值;对术后血红蛋白(Hb)、ICU住院时间、术后每小时尿量[mL/(kg·h)]、呼吸机使用时间、△APACHEⅡ值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共有29例(42%)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组术后6、12、24 h Ratio分别为1.7±0.2、1.8±0.2和1.7±0.2,均高于无并发症组的(1.5±0.2)、(1.6±0.2)、(1.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发症组术后6、12 h P(cv-a)CO2分别为(8.0士1.3)、(8.0±1.4) mm Hg,均高于无并发症组的(6.7±1.3)、(6.9±1.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术后24 h Lac为(1.2±0.5)mmol/L,高于无并发症组的(0.8±0.2)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 h Ratio为食管癌术后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35,95%CI:1.287~6.697,P=0.011).以ROC曲线得出6 h Ratio的cut-off值为1.675(AUC=0.853±0.045,95%CI:0.766~0.941,P<0.001),重新分组,HR组ICU住院时间[(7.8±2.0) d]较L-R组ICU住院时间[(6.5±1.1) d]明显增加,P=0.001;H-R组术后平均Hb[(94.4±10.5) g/L]较LR组术后平均Hb[(99.6±9.3)g/L]明显降低,P=0.031;H-R组△APACHEⅡ值(3.9±1.3)较L-R组△APACHEⅡ值(2.5±0.9)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Ratio的增高与食管癌术后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发生并发症密切相关,且对其液体治疗效果有一定的评价作用.

  • 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一线阿法替尼与顺铂联合培美曲塞化疗对照单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别志欣;冯林

    目的 国内对阿法替尼作为一线方案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non-small cell lung adenocarcinoma,NSCLAC)的报道少见,比较一线阿法替尼方案与顺铂(DDP)+培美曲塞(PEM)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i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晚期NSCLA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07-01-2015-12-31 EGFR突变晚期NSCLAC患者34例为观察组,按照年龄、性别配伍原则,回顾性收集2013 07-01-2014 12-31晚期NSCLAC患者34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予口服阿法替尼靶向治疗,对照组予4~6个周期DDP+ PEM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近期疗效、肿瘤标志物变化,记录两组随访期间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结果 治疗3个月,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58.8%,高于对照组的47.1%;观察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8.2%,高于对照组的79.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为(55.6±12.6) μg/L、癌抗原(CA125)为(49.8±14.8) U/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为(3.56±1.21) μg/L、血管内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为(60.1±14.0) pg/mL,对照组CEA下降为(52.3±14.5) μg/L、CA125下降为(54.1±16.6) U/mL、CYFRA21-1下降为(3.07±1.03) μg/L、VEGF下降为(55.4±12.5)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截至2016-12,观察组、对照组中位PFS分别为11.5、6.8个月,观察组入组12个月PFS比例为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5%,两组PFS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S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皮疹、黏膜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呕吐、末梢神经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一线阿法替尼方案与DDP+ PEM方案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AC近期疗效相当,阿法替尼方案在无疾病进展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主要毒性反应为腹泻、皮疹和黏膜炎.

  • 胃癌干细胞与上皮间质转化研究进展

    作者:陈彦臻;刘沈林;邹玺

    目的 总结国内外关于胃癌干细胞(gastric cancerstem cells,GCSCs)和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胃癌干细胞在胃癌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以“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胃癌干细胞(gas-tric cancerstem cells,GCSCs)”为关键词,检索2012-02-2018-02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GCSCs与肿瘤恶化的联系;(2)EMT与胃癌的关系;(3)GCSCs对EMT的正/负反馈调控机制.排除标准:根据纳入标准分析45篇文献.结果 GCSCs是胃癌扩散、复发的根源,EMT直接导致细胞黏附力减弱、侵袭力增强.多种转录因子及其他调控因子、mi-croRNAs、各种细胞微环境等可通过Wnt/β-catenin、EGFR/Ras和TGF-β/Smad等信号转导通路激活EMT,启动并维持胃癌细胞EMT过程,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性的同时赋予其自我更新能力等GCSCs特性,进一步促进干细胞的致瘤性;GCSCs可反向调控EMT,促进胃癌细胞生长转移,完成相关转化;EMT与GCSCs共同受多种影响因素的调节.结论 EMT与GCSCs之间关系十分密切,需在进一步研究中阐明EMT与GCSCs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靶向抑制EMT-GCSCs信号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以阻断EMT过程,或可诱导GCSCs分化成其终末细胞抑制增殖,将GCSCs转化为具有较高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对EMT及GCSCs标志物作为潜在靶点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胃癌防治提供新途径、新思路.

  • 乳腺癌免疫组化分子分型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敬华;郑美珠;李永清

    目的 乳腺癌具有明显的激素依赖性,包括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都可以促进乳腺癌的生长发展.本研究初步探讨乳腺癌免疫组化分子分型与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相关性.方法 2014-06-01-2016-06-30连续收治齐河县人民医院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NAG,观察该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化疗前后患者乳腺癌组织中ER、PR、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测量,探究乳腺癌分子分型与NAC疗效相关性.结果 NAC后临床有效率为80.9%(136/168),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为3.0%(5/168),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78.0%(131/168).临床无效率为19.0%(32/168),其中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为17.9%(30/168),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为1.2%(2/168).分子分型后发现,Luminal A型有效率为60.0%(24/40),Luminal B型HER2阴性有效率为95.2%(40/42),Luminal B型HER2阳性有效率为90.0%(44/49),三阴型有效率为76.2%(16/21),HER2过表达型有效率为75.0%(12/16),Luminal B型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分子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AC前后ER改变率为14.3%(24/168).PR改变率为19.6%(33/168).HER2改变率为3.0% (5/168).Ki-67总的改变率为26.2%(44/168).但NAC前后ER、PR、HER2和Ki-67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的有效率与ER、PR、HER2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Ki-67的增殖指数呈正相关.NAC可以改变ER、PR和HER2和Ki-67的状态,但改变趋势不明确,ER、PR、HER2和Ki-67的改变与NAC疗效无相关性.

  • 非小细胞肺癌miR-155和FoxO1表达临床意义

    作者:杨希;朱君飞;吴旭佳;徐亚妮

    目的 miR-155在多种肿瘤组织或细胞中过表达,促进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抑制细胞凋亡,FoxO1是一种抑癌基因,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中表达下调.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55和FoxO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以及miR-155和FoxO1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01-01—2014-11-30台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30例作为实验组,距癌组织≥3 cm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同时收集临床资料.qRT-PCR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155和FoxO1表达.建立稳定过表达miR-155的A549和H1975细胞株并用qRT-PCR进行鉴定.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Fox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iR-155在NSCLC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1.93±0.5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8,P=0.006 2.FoxO1在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1±0.098,癌旁组织中为2.729±0.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8,P=0.001 4.miR-155表达水平与TNM分期(P<0.000 1)、淋巴结转移(P<0.000 1)呈正相关.FoxO1表达水平与TNM分期(P=0.000 2)、淋巴结转移(P<0.000 1)呈负相关.癌组织中FoxO1相对表达量与miR-155的表达呈负相关,r=-0.525,P<0.000 1.在miR-155过表达的A549和H1975细胞株中,FoxO1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结论 miR-155在NSCLC组织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FoxO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miR-155可能是通过下调FoxO1基因来促进NSCLC的发展.

  • 骨桥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敏感性关联分析

    作者:冯婉雯;杜雪莲;王聪;单天娇

    目的 放化疗抵抗是宫颈癌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不同放化疗敏感性宫颈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并联合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评价其作为放化疗敏感性指标的可行性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01-01—2015-12-30山东省肿瘤医院116例行同步放化疗的ⅡB~ⅢB期宫颈鳞癌患者进行临床放化疗敏感性检测,将治疗结束4~6周达到完全缓解(CR)病例归为放化疗敏感组(n=97),部分缓解(PR)、好转(MR)及病变进展(PD)归为放化疗抵抗组(n=19).免疫组化检测OP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血清OPN及MMP-9水平.评价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临床疗效和生存期的关系.比较血清OPN与MMP-9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价放化疗敏感性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并分析两血清物质的相关性.结果 放化疗抵抗组和放化疗敏感组肿瘤组织中,OPN高表达率分别为89.47%和57.73% (P=0.009),血清OPN高表达率分别为84.21%和37.11% (P<0.001),OPN高表达与FIGO分期、肿瘤大小、放化疗敏感性相关.两组患者血清MMP-9高表达率分别为78.95%和42.27%(P=0.002),血清MMP-9高水平与FIG()分期、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放化疗敏感性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因素包括FIGO分期(P=0.009)、放化疗抵抗(P=0.001)、血清MMP 9(P=0.037)、血清OPN水平(P=0.018),与组织OPN表达无相关性(P=0.373);影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包括FIGO分期(P=0.038)、放化疗抵抗(P=0.004)、血清OPN水平(P=0.031),与组织OPN表达(P=0.585)、MMP-9水平(P=0.183)无明显相关性.患者血清OPN水平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481,P<0.05),两者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的特异度(69.1% vs 85.6%),但未能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结论 放化疗抵抗组宫颈癌患者组织中及血清OPN、血清MMP-9均呈高表达,且血清OPN水平与不良预后相关,联合检测血清MMP-9水平可提高检测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特异度.OPN及MMP-9可作为评估预后、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有用指标.

  • 乳腺癌组织Ki-67和HER2及PHH3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性分析

    作者:马海明;刘涛;刘晓康;任燕;王新营;王哲海

    目的 乳腺癌发病率已占据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本研究探讨分子标志物Ki-6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和磷酸化组蛋白H3(phospho-histone H3,PHH3)对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01-01-2016-12-31广饶县人民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瘤体组织化疗前后分子标志物Ki-67、HER2和PHH3进行检测,通过统计学分析化疗前后各因子表达变化以及各因子表达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化疗前后有效组Ki-67、HER2和PHH3高表达与无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后Ki-67、HER2高表达明显低于化疗前,而PHH3高表达变化在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67、HER2和PHH3表达与年龄、病理组织分型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分期有相关性(P<0.05).化疗前后Ki-67与HER2、PHH3表达均呈两两正相关,P<0.01.结论 Ki-67、HER2和PHH3在化疗前可能不具有预测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效果,但可作为评价化疗疗效的指标.

  •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和自噬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何思佳;何志旭;舒莉萍;周志伟

    目的 达努塞替(Danu)是一类主要产生激酶抑制作用的吡咯吡唑类化合物,能有效抑制在细胞有丝分裂中产生关键作用的极光激酶A和B.为了寻找新型靶向小分子药物治疗白血病,本研究探讨小分子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抑制剂Danu对人白血病细胞的周期阻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Danu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THP-1和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的细胞周期、凋亡及自噬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1/CDC2、CDK2和Cyclin B1的表达情况,凋亡相关蛋白Bcl-xl、Bcl-2、Pax、c-Caspase-3及c-Caspase-9以及自噬相关蛋白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Beclin 1、LC3I和LC3Ⅱ的水平.结果 Danu显著抑制THP-1、K562细胞的活性,其中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6.89和32.51 μmol/L;Danu可以诱导THP-1、K562细胞周期阻滞,其中THP-1细胞中Danu浓度梯度处理组细胞后G2/M期百分率与对照组细胞(9.9%)相比增加至(31.3±2.1)%、(35.6±2.7)%、(39.1±1.5)%,F=108.5,P<0.01;K562细胞中G2/M期百分率与对照组细胞(5.3%)相比分别增加至(5.8±3.6)%、(15.8±1.4)%、(45.1±4.2)%,F=112.1,P<0.01;Danu可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自噬,其中,THP-1细胞中对照组自噬率为5.2%,而Danu浓度梯度处理后分别为(10.4±0.5)%、(16.1±1.7)%和(17.1±1.6)%,F=59.5,P<0.01.K562细胞中,细胞自噬率分别为(22.7±0.8)%、(23.0±2.6)%和(24.9±4.1)%,与对照组自噬率6.9%相比显著增高,F=30.17,P<0.01;Danu可以通过线粒体Caspase-3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其中THP-1细胞对照组总凋亡率为5.2%,而Danu浓度梯度处理总凋亡率分别为(10.4±0.5)%、(16.1±1.7)%和(17.1±1.6)%,F=ll.8,P<0.001;而在K562细胞组中,与对照组(2.4%)相比,Danu浓度梯度处理总凋亡率分别为(11.3±1.8)%、(16.9±1.35)%、(18.4±2.4)%,F=31.6,P<0.01.结论 Danu可通过抑制极光激酶B有效抑制THP-1、K562细胞生长,同时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和自噬发生,可做为白血病治疗的靶向小分子抗肿瘤候选药物,为该药物在白血病治疗上的应用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 EP300基因外显子区SNP与中国人食管鳞癌易感性关联分析

    作者:孙楠;卢志亮;黄键兵;赫捷

    目的 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EP300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拟探索EP300基因外显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人群ESCC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从千人基因组计划中寻找EP300基因外显子区的SNP,发现2个位点(rs146242251和rs20551)在中国人群的小等位基因型频率>1%.收集2000-01-01-2009-12-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ESCC患者528例,收集同期在社区营养调查中的健康人571名作为对照人群,使用Taqman基因分型法对这2个SNP进行了基因分型.SNP与ESCC风险之间的关联使用Logistic回归计算,并校正性别、年龄和吸烟饮酒状态.结果 EP300基因外显子的rs20551的低频变异与ESCC易感性之间无显著关联.与携带rs20551的AA基因型人群相比,携带AG基因型人群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9,95%CI:0.77~0.54,P=0.620),携带GG基因型人群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1.39,95%CI:0.40~4.80,P=0.604).而另一个错义SNP(rs146242251)与ESCC易感性显著相关.相比携带rs146242251的AA基因型人群,携带AG基因型的人群具有更高的ESCC发病风险(OR=2.20,95%CI:1.14~4.27,P=0.019).结论 EP300基因外显子区遗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ESCC易感性相关,提示其可能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中国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BRCA1/2和CDH1基因胚系突变研究

    作者:曹文明;高赟;丁小文;黄圆;楼彩金;王晓稼

    目的 乳腺小叶癌具有独特的遗传学背景,目前针对我国乳腺小叶癌人群的遗传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我国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BRCA1、BRCA2和CDH1基因的胚系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2007-09-28-2014-12-06浙江省肿瘤医院183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癌诊断标准,选择其中的乳腺小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测序方法检测BRCA1、BRCA2和CDH1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以及内含子和外显子拼接区的突变情况,对比基因组数据库以及in silico分析,明确突变是否为致病性;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筛查BRCA1和BRCA2基因大基因组重排情况.结果 共有12个家系符合家族性乳腺小叶癌入选标准,所有家系中无胃癌患者.12个家系的乳腺癌先证者接受BRCA1、BRCA2和CDH1基因胚系突变研究.发现2例患者携带BRCA2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别为c.5682C>G(p.Y1894X)和c.6359C>G(p.S2120X),突变率为16.7%(2/12).未发现BRCA1和CDH1基因明显的致病性突变.共有5个新发突变,分别为BRCA1基因c.1537C>G和c.1966A>T、CDH1基因c.1937 13T>C、c.1008-+-139insAG和c.48+ 53de113.In silico分析发现,BRCA1基因非同义突变c.1966A>T和CDH1基因c.48+ 53de113可能具有致病性.在12例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中未发现BRCA1和BRCA2基因大基因组重排.结论 我国家族性乳腺小叶癌患者中BRCA2是常见的遗传易感基因,BRCA1和CDH1突变少见,但由于病例数少,需要大组病例研究予以验证.新发现的BRCA1基因c.1966A>T和CDH1基因c.48+53del13可能与乳腺小叶癌遗传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中华肿瘤防治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