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X线及CT、MRI改变,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变化.非手术治疗24例,手术治疗2例.结果:共18例获12个月~5年随访.手术2例,腰腿痛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1例生活自理困难.结论:椎间盘突出术后症状缓解后再发的剧烈腰痛,腰肌痉挛,血沉及C反应蛋白显著的急速升高提示早期诊断,MRI检查对早期诊断极具价值.非手术治疗疗程长,病人痛苦大,且预后差.早期手术治疗能立即缓解疼痛,缩短疗程,预后良好.
-
腰椎滑脱症不同术式治疗的疗效分析(附 84 例报告)
目的:探讨5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4例腰椎滑脱不同程度的患者,分别采用A式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8例,B式后路椎弓根加压螺丝钉固定、峡部及横突椎板植骨融合术4例,C式后路椎管减压,R-F、steffee、C-D等系统复位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31例,D式是在术式C的基础上加椎间植骨融合术35例,E式是在术式D的基础上加椎管成形术6例.结果:经6个月~14年平均4年3个月的复诊随访、根据疗效标准评定术式A、B、C、D、E的优良率分别为100%、100%、77.4%、94.2%、100%;术后断钉发生5例、其中C式3例、D式2例.结论: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术式,并做为围手术期的处理;椎管尤其是神经根管的彻底减压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是保证大限度复位的重要前提;植骨融合时,需强调椎间植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三种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三种术式疗效分析,讨论术式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A组:经切除全棘突椎板入路,椎管减压并脊柱融合术式.B组:经切除棘突间韧带入路,椎管潜行减压术式.C组:经椎板间开窗入路,潜行扩大减压术式.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30个月,优良率:A组75.71%,B组87.14%,C组89.13%.结论:术式与疗效是直接因果关系,不同类型病变须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无论何种术式都应把握椎管减压彻底和保持脊柱稳定性两点原则.
-
综合术式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88例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从1985年1月~1995年1月采用综合术式治疗先天性髋脱位88例(96髋)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按患儿年龄分3组,结合其病理选择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骨盆截骨、粗隆下旋转截骨或同时股骨短缩.平均纠正前倾角45°,切除股骨1.5cm.2.5~3.5岁行Salter术22髋、Salter+股骨截骨7髋;3.5~5岁行Salter+股骨截骨19髋、Chiari+股骨截骨16髋、髋臼造盖+股骨截骨9髋;5岁以上行髋臼造盖+Chiari+股骨截骨23髋.结果:获随访65例70髋,平均随访6.5年(4~14年).按Mckay临床评定标准,优良者61髋占87%;可3髋占4.3%;差6髋占8.6%.差中有3髋因半脱位再手术.3髋有头坏死占4.3%.结论:根据患儿及其病理选择综合术式纠正头臼异常改变,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复发,为一项实用方法.
-
带阻挡髋骨短缩弧形旋转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29例报告
目的:带阻挡髋骨短缩弧形旋转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方法:在髂前下棘至坐骨大切迹做一弧形截骨,截骨近端短缩平均0.9cm,后侧保留少部分不予短缩,远端向下向外旋转1.2~1.5cm嵌入近端,防止截骨远端旋出的距离回移,使股骨头复位后获得稳定.结果:自1989年以来,已做47例63髋,其中随访29例35髋平均4年9个月,治疗效果满意,术前髋臼指数平均为35.8°,术后平均降至15.7°.结论:本术氏的优点是截骨后臼顶下移很少,对股骨头产生较小的机械压力.矫正髋臼主向的效果准确,复位后股骨头得到良好的覆盖,能较好地恢复头、臼的持重关系.本术式不需植骨,愈合快,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
髓核化学溶解术疗效欠佳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髓核化学溶解术疗效欠佳的原因.方法:髓核化学溶解术后疗效欠佳16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据术中所见及综合文献报道,将失败原因归纳为:(1)适应证选择不当;(2)巨大椎间盘突出;(3)中央型突出;(4)继发性椎管狭窄;(5)双间盘突出漏诊;(6)神经根粘连;(7)定位错误;(8)间盘退变硬化;(9)极外侧型突出.结论:术前严格控制适应证,仔细查体,细心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
椎弓根螺钉位置与手术效果的关系
目的:分析螺钉位置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对305例共1 214枚椎弓根螺钉位置进行XCT扫描或X线平片分析,以器械中穿破率大螺钉为标准将305例分为好、可、差3组.结果: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占85.7%,螺钉少部分穿破椎弓根皮质占11.4%,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较多占2.9%,穿破率在T11~T12节段较高为18.7%.好206例、可80例、差19例,好与可组的脊椎骨折复位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可组仅1例有轻微神经根刺激症;但差组的骨折复位较差,神经损伤率较高达21%,与好、可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螺钉位置与手术效果相关,术者必须熟悉椎弓根解剖特点,应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椎弓根螺钉类器械和不同的进钉方法,提倡术中借助X线透视或摄片帮助螺钉定位.
-
国产SPA测定门诊中老年人骨密度的临床意义
目的:应用国产SPA骨密度仪测定门诊290例主诉有周身无力、疲倦及腰腿痛的中老年人骨密度(BMD),了解其变化水平.方法:采用BMD-400型骨密度仪测定受试者前臂中远端1/3部位BMD,并做了服药前后对比.结果:受试者BMD,服药后较服药前升高.结论:门诊中老年人周身无力、疲倦及腰腿痛者的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服用珍牡胶囊补钙后,其骨密度值达有效或升高;国产BMD-400型骨密度仪诊断骨质疏松数据可靠.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三种术式结果的对比
目的:分析不同颈前路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84例患者手术前后情况进行回顾.第Ⅰ组154例为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第Ⅱ组102例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第Ⅲ组28例为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患者.比较三组优良率、椎间融合率、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效果第Ⅲ组好.Ⅰ组差.短暂性并发症3组间无明显差异.永久性并发症Ⅱ组明显高于Ⅰ、Ⅲ组.结论:对于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多平面减压植骨融合结合AO带锁钢板固定术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术,更适合于伴有颈椎不稳或后纵韧带骨化患者.
-
椎体后缘骨块类疾病伴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椎体后缘骨块类疾病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50例椎体后缘骨块类疾病根据临床表现、CT及X线、治疗、进行分类分析.结果:通过对550例根据临床特点的鉴别分析,达到分类合理,提高了此类病的诊断符合率及治愈率.结论:要取得椎体后缘骨块类疾病伴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治疗,关键在于认识各类病变特点,明确诊断,采取针对性治疗.
-
足横弓与NFEA7外翻关系的研究进展
足横弓的组成与部位,目前认识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各跖头站立时完全着地,不宜看作足横弓的组成[1].但从解剖及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各跖头平面横弓在吸收震荡,减轻足底应力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跖骨头平面足横弓作讨论.
-
诊断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深部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术后并发症.对深部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时防治可尽量减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促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防止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失败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
马尾神经压迫症实验研究近况
马尾神经压迫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由于人体研究的局限性,动物模型的设计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补充和条件.近年来各国学者制作了多种动物模型,本文主要对马尾神经慢性和分级压迫进行讨论、总结.
-
椎间盘退变机理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是由多种结缔组织构成的高度特异性结构,这些成分有序合理的组织是椎间盘行使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在椎间盘的结构组成中,胶原和蛋白多糖两种大分子化合物起关键作用.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在退变椎间盘中,胶原类型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完全转换[1];蛋白多糖含量下降,其中呈聚集状态的蛋白多糖下降尤为明显,非聚集状态蛋白多糖比例相对增加.另外,硫酸软骨素浓度下降,硫酸角质素浓度增加[2].因此,伴随年龄增大所引起的椎间盘老化或退变可能是基质合成和破坏之间不平衡所引起的.到底哪种成分在椎间盘退变中起主要作用还不清楚.从机体的生长与发育过程看,椎间盘退变是一与年龄相关的自然老化过程.在出生后不久,椎间盘的高度和直径快速增长以适应椎体生长的需要.椎间盘的结构和组成必然先于其形态学的变化,这些变化出现在退变之前,同时也构成了成熟的基础.从生物化学角度上讲,与年龄相关的椎间盘退变开始于出生后不久.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椎间盘在其自然生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过程相似的变化,只不过程度及早晚不同而已.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腰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 IVD)退变是下腰痛及IVD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退变主要表现在细胞和基质成分的变化,其中基质成分的改变是IVD力学特征丧失的直接原因.基质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基质成分的紊乱,在此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作为基质降解酶发挥重要作用.
-
人类椎间盘退变与年龄的关系
人类椎间盘退变与年龄相关,并引起中老年患者的脊柱损伤甚至致残.脊柱强硬、颈部及腰背疼痛,其可能的原因是:椎间盘内营养物质的降低,盘内活性细胞数量减少或细胞外基质的敏感性丧失,盘内基质蛋白翻译后的修饰,降解基质翻译后的积累,基质疲劳等.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椎间盘中央营养物质的降低,细胞代谢废物的堆积及降解的基质分子的积累,引起pH降低,并进而影响盘内细胞的功能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退变是不可避免的.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内皮素(Endothelin ET)值的测定,探讨其在该病病因学和病理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对20例正常人,43例患者和手术病人做了术前和术后的血浆ET值测定.结果:CSM患者血浆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1例术后患者血浆ET值明显低于术前,经统计学t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T参与了CSM发病过程,ET可能是CSM的致损伤因子之一,寻找ET拮抗剂将为非手术治疗CSM和减轻脊髓损害提供新的途径.
-
实验性胫骨延长时关节接触压力分析
目的:为阐明延长诱发关节软骨损伤的力学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新鲜离体兔胫骨干骺端截骨微型半环槽式外固定器不同增量牵伸延长为实验模型,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定延长后即刻、3min、5min时膝关节接触压力值变化,同时测定骨延长幅度.结果:(1)关节接触压随延长幅度加大而加大,当骨延长幅度低于6%时,接触压增加趋势尚缓,但此后则上升趋势明显加快,尤以1.5mm/次组为甚,0.5及1mm/次组上升趋势相似.(2)延长后即刻、3min、5min3个时相点的关节接触压无显著性差别(P>0.05).(3)固定器牵伸长度与骨延长幅度呈线性关系,但后者具有滞后性.结论:肢体延长可导致关节接触压增大,并与延长速度及幅度成正比,因而有诱发关节软骨高应力损伤的可能.
-
中下段颈椎的蠕变特性及前后路手术对其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下段颈椎的蠕变特性,并评估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与后路椎板成形术对其的影响.方法:对6例新鲜尸体颈段脊柱,在模拟生理状态下进行屈曲及伸展位的蠕变特性研究,测定完整颈椎及手术后颈椎蠕变效应.结果:得出在恒应力条件下应变-时间数据及曲线.结论:颈椎有着极好的蠕变能力,屈的蠕变量要比伸的蠕变量大.椎板成形术及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术都使颈椎的蠕变能力降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术的影响更大.
-
不同时期胎儿长骨骨骺软骨管形态学研究
目的:研究骨骺软骨管的形态结构.方法:胎儿和新生儿胫骨近端骨骺标本,用组化染色方法及电镜观察.结果:胎儿8周时无软骨管,14周软骨管数目少,22周增多,29周多,分支复杂,新生儿软骨管数目减少.软骨管除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还包含淋巴管.结论:胎儿胫骨近端骨骺软骨中存在淋巴管,淋巴管是软骨管的重要组成成分.
-
在培养的人胚软骨细胞中硒的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观察
目的:观察自由基对培养的人胚软骨细胞损伤及硒的防护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的人胚关节软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及微量元素硒.测定软骨细胞DNA和蛋白质及软骨基质中蛋白多糖和胶原的含量.结果:培养144h后,软骨细胞DNA、蛋白质及软骨基质中蛋白多糖含量都明显减少,但胶原含量无明显改变,含硒组减少程度轻.结论:自由基可能和退形性关节疾病病因有关,是否选择微量元素硒预防及治疗自由基引起的软骨损伤需动物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
实验性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后椎间盘胶原酶活性观察
目的:探讨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对颈椎间盘组织胶原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通过手术切除大鼠颈背部浅肌群、深肌群、全肌群建立了颈椎不同程度动力平衡失调的实验模型,6月后动态观察颈椎间盘组织胶原酶活性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颈椎动力平衡失调状态下对照组、深层肌群损伤组、浅层肌群损伤组及全层肌群损伤组椎间盘组织胶原酶活性值渐增高,以全肌群损伤组为明显,浅肌群损伤组次之,深肌群损伤组较轻.结论: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可引致颈椎椎间盘组织胶原酶活性增高,进而影响胶原代谢,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
Ferguson法治疗先天性髋脱位
目的:观察Ferguson法治疗小年龄髋脱位的效果.材料和方法:采用Ferguson法治疗先天性髋脱位21例28髋.患儿平均年龄18个月(15~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年(3~7年).结果:终随访时91%结果为优或良,5髋(17.85%)行二次骨性手术,5髋(17.85%)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作者认为该方法对2岁以下患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髋臼缺损重建及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全髋置换术髋臼缺损处理的方法.并对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比较.方法:采用切下的股骨头,保留软骨修成帽状,软骨面位于腹腔侧,然后将假臼杯用骨水泥与重建的髓臼相嵌.同时将一组髋臼采用非骨水泥,而骨水泥固定股骨干假体,另一组采用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进行了临床和放射学随访.随访时间为1~3.5年(平均为2.4年).发现非骨水泥组16例优良率为94%,采用骨水泥置换组16例优良率为95.6%.随访期间两者均未发现假体有松驰象.但非骨水泥组中有2例行走时觉轻微疼痛.98%随访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对60岁以下用非骨水泥.70岁以上用骨水泥为佳.对60~70岁之间髋臼采用非骨水泥,而骨水泥固定股骨干假体效果更好.本文对选择人工关节类型、掌握骨水泥和非骨水泥适应证及术中出现髋臼缺损的处理有其重要指导意义.
-
重度膝外翻的外科治疗
目的:报道18例重度膝外翻的外科治疗,作者对重度膝外翻的畸形成因、截骨平面选择和固定方法进行探讨.方法:18例病人男7例,女11例,年龄12~34岁,双侧者16例,共34个膝.术前膝外翻畸形平均42°,立位双踝之间的距离多者55cm.手术方法:单纯实施股骨髁上截骨者16膝,股骨髁上+胫骨结节下双截骨18膝.结果:27膝平均随访16个月,畸形完全矫正无并发症者23膝,大部矫正者3膝,并发8°膝内翻者1膝.结论:术前精密的手术设计、正确的手术操作、用骨外固定器固定截骨段,对不同类型的重度膝外翻可达良好治疗效果.
-
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22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方法.结果:常见早期症状是下肢麻木、无力和间歇跛行 ,多数侧位X线片和断层片显示骨化韧带.CT全部表现为不同程度骨样密度区.MRI主要表现为黄韧带附着区,T1W1和T2W1像增厚的异常低信号影,19例病人行后路椎板切除和骨化韧带切除(其中12例应用漂浮法),完全恢复8例,部分恢复9例,加重2例,漂浮法者无加重,半环状减压3例,1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结论:MRI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的佳方法,CT在显示骨化韧带方面优于MRI,漂浮法椎板切除和骨化韧带切除是手术主要方法.
-
UNION-2000型脉冲电磁场系统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对骨代谢的影响及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30例,年龄48~82岁,平均59.8岁.采用UNION-2000型骨质疏松治疗系统进行治疗,每次治疗40min,10次为一疗程,总共3个疗程.应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完成后3个月进行L2~4及wards区骨密度测定.采用腰痛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总疗程结束后,16例患者L2~4骨密度平均增加5.64%,14例患者wards区骨密度平均增加6.18%,治疗前后骨密度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腰痛疾患治疗成绩:治疗前评分(11.3±2.8),治疗后评分(19.7±3.2),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改善率为71.8%.结论:UNION-2000型骨质疏松治疗系统通过激活酶系统,改善骨代谢,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缓解骨痛,增加骨密度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邻关节骨化性肌炎的外科处理
目的:探索邻关节骨化性肌炎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了近10年来28例邻关节处骨化性肌炎,对其发病诱因、关节功能影响,神经、血管受压综合征候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结果:28例邻关节骨化性肌炎均有程度不同的外伤史,其中22例骨折病例均有反复多次暴力程度不同的骨折复位史,另有16例伴有继发性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所有受累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呈僵硬状态.结论:邻近关节骨损伤形成骨化性肌炎对其关节功能影响,神经、血管的继发性压迫远较关节处的危害性大,本组病例的总结,为邻关节处骨化性肌炎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
-
TSRH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目的:通过使用新的通用脊柱内固定器械矫治脊柱疾病,获得更好的疗效.方法:1997年8月~1999年3月共用TSRH系统手术治疗脊柱疾病18例,平均年龄17.2岁,术后随访2~21个月.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15例,矫正率在KingⅡ型为65.5%,KingⅢ/Ⅳ型为57.3%;马凡氏综合征脊柱侧凸1例,矫正率60%;强直性脊椎炎驼背1例,矫正率86.5%,所有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无脊髓神经损伤,植入物无松动折断.侧凸矫正丢失平均5.2°,出现迟发性深部感染1例.结论:TSRH系统手术适应证广,安装方便易行,固定牢靠,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离床活动,疗效满意.
-
高原地区卡车驾驶员的腰痛状况调查
目的:对高原地区卡车驾驶员腰痛的状况进行调查.方法:本研究通过发放腰痛调查表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669名在青藏高原实际驾龄在3年以上的载重卡车驾驶员腰痛的状况进行了调查.本组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7.07岁.结果:(1)高原地区卡车驾驶员腰痛患病率为95.07%,明显腰痛者占67.12%.(2)高原地区卡车驾驶员腰痛发病时的平均驾龄为2.5~3.027年.(3)高原地区卡车驾驶员腰痛程度随开车年限增加而加重.结论: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高原汽车驾驶员高发腰痛与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特殊工作方式、高原缺氧反应等因素有关.
-
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清理术在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1989年7月~1997年11月采用关节镜下清理加关节镜下置管冲洗术治疗急性化脓性关节炎43例.依据关节穿刺液的性质和关节镜下所见分期:浆液性渗出期24例,浆液性纤维蛋白渗出期19例,通过半年以上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6~24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75.68%,可24.32%.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的方法,可以完成切开手术同样的效果,且损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
-
颈椎间不同植入物固定后稳定性的比较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后分别植入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对椎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用8具人尸体颈椎为空白模型,环锯减压后,分别植入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测试以上状态下标本的应变和位移.结果:减压后标本较空白对照应变和位移增加,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固定能减少这种增加,而自体髂骨只能减少总体位移增加.结论:Cloward术减压后,颈椎稳定性下降,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固定后能恢复椎间稳定性,而自体髂骨只能部分恢复椎间稳定性.
-
马蹄足畸形的分型和手术方案制定
目的:研究马蹄足畸形的分型与正确手术方案的制定.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80~1996年3月手术治疗的2 381例、2 465个足进行总结统计分析,将马蹄足畸形分为跟腱挛缩型;跗骨高弓型;跖骨头下垂型和混合型,并分析了6种马蹄足畸形的特殊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了较正确的手术方案.结果:1 074个足术后平均获得3年6个月随访,1 011个足畸形矫正和功能恢复达到术前设计的矫正效果,优良率94.1%.结论:应用马蹄足畸形的分型,能够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畸形的复发.
-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
目的:观察保留终板对维持融合间隙高度的作用.方法:45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在颈前路融合术中采用保留椎体终板的植骨方法,与未保留终板组相比,评价两组椎间隙高度、后凸畸形及骨性融合率.结果:保留终板组融合节段高度平均降低0.9mm,后凸成角平均为2°.对照组融合节段高度平均降低2.9mm,后凸成角平均为5.6°,相差非常显著(P<0.01).两组全部获骨性融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8(6~12)周.结论:植骨块沉陷是导致术后融合椎间隙狭窄的主要原因,保留终板能有效防止植骨块沉陷,并可获良好的骨性融合.
-
BAK椎间融合器治疗退行性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初步报告
目的:报告一种作者自行设计的新融合术式治疗退行性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初步结果.方法:本组共15例,均为L4/5椎间隙退行性失稳症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2~63岁,平均52.1岁.滑脱程度Ⅰ°~Ⅱ°,L4/5椎间隙高度较邻近之正常间隙降低30%以上.手术方式为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BAK)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皆达到临床融合.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患者主观满意率90%.结论:作者认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既能尽可能多的保留脊柱后部结构,又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下腰椎退行性失稳症术式.
-
麻痹性马蹄后屈足的外科治疗5例报告
马蹄样足是矫形外科常见的畸形,然而由马蹄足发展成马蹄后屈足畸形既往国内外文献未见报告,作者自1988~1995年10月共收治5例.
-
环锯法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
自1994年2月~1998年6月,作者应用环锯法切取缝匠肌髂骨瓣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19例,22髋,经1.5~4年随访,平均随访2.3年,优良率86.4%,效果良好.
-
先天性偏身肥大畸形1例报告
患儿,男,7岁,足月顺产.出生后即发现左足、左手肥大,第2~4趾畸形.随年龄增大左右半身不对称,左侧上下肢、臀部、躯干及面部均较右侧肥大,尤以上下肢、臀部肥大更显著.患儿智力正常,皮肤外观正常,患侧皮下组织肥厚.肢体运动、感觉正常,步态平稳,动作尚协调.家族中无类似病患者.
-
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36例
自1990年8月以来采用综合手术方法治疗顽固性跟痛症36例,经1~3年随访,疗效满意.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本文对我科1994~1998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和预防措施.
-
沿大转子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6~16岁,平均9岁,均为双侧.
-
脊柱结核的CT诊断
随着近年来结核病的不断增加,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现将我院近年来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1例脊柱结核作一总结,讨论一下CT表现及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
臀肌挛缩原因探讨及预防
臀肌挛缩症多见于婴幼儿期发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国内1978年马承宣首次报告此类病例,我院从1985~1998年共收治356例.现对其病因分析如下.
-
急性大腿筋膜间区综合征1例
患者,男,34岁,农民.1997年12月22日因左大腿被水泥板压伤肿痛伴活动受限1d入院.4年来病人感左大腿间隙性疼痛,未治疗.查体:左大腿畸形肿胀、压痛,肢端感觉正常.X线片显示左股骨中上段骨折,重叠移位,骨干增粗,密度增加,轮廓不规则.诊断左股骨慢性骨髓炎并发骨折,给予抗生素、止血镇痛及骨牵引治疗.3d后,病人左大腿肿痛加剧,大腿周长是健侧的一倍,足皮肤发冷苍白、感觉减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被动牵拉大腿部肌肉牵拉痛,肾功电解质正常,诊断左大腿急性筋膜间区综合征.立刻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大腿筋膜切开彻底减压,切开皮肤筋膜后即见肌肉膨出切口外,肌肉严重挫伤,充血水肿,股外和股间肌表面存在着弥漫交错扩张充盈的血管,肌肉有一个大裂口,有活动出血,骨折移位明显.缝合止血,清除大量血凝块和500ml浓液,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骨折处放置冲洗引流管,缝合切口,冲洗引流7d后拔管,使用抗生素4周,切口一期愈合.9周后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好,有较多骨痂生长.将牵引改成石膏固定.随访2年,左下肢短1.5cm,肌肉轻度萎缩,感觉正常,膝关节屈曲稍受限,能参加日常生活劳动.
-
跗骨窦综合征19例报告
O′Connor 将跗骨窦部持续性疼痛命名为跗骨窦综合征.作者自1993年2月~1998年12月封闭治疗了1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症的显微外科治疗
我院自1990年7月~1997年3月收治腓浅神经卡压症10例,其中6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
-
治疗性血浆置换术治疗嗜酸性筋膜炎1例报告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1974年由Shulman首次报道2例.迄今,国内外文献已有200多例报道,治疗多用激素类药物,疗效尚欠满意.笔者报告1例确诊为EF病人试用治疗性血浆置换术(Therapeutic Plasmaphresis,TPE)治疗,效果显著,全身症状改善,局部功能恢复.报告如下.
-
髌前滑囊炎的治疗
自1997年1月~1999年10月,我们共收治髌前滑囊炎患者48人,其中43人采用手术治疗,经过近3年的随访,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先天性高肩胛症3例报告
先天性高肩胛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畸形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单侧居多.作者自1996年5月~1998年12月共收治本症3例,并行手术治疗.
-
胫腓骨远端融合1例报告
患者,男,36岁,因行走时不慎被轿车撞上右小腿人向左侧倒地,致右膝关节、右踝关节受伤,感伤处疼痛,右下肢活动受限而就诊.查体发现:右膝关节轻度肿胀、压痛、浮髌征阴性;右踝关节明显肿胀、压痛、主、被动活动受限,但未及骨擦感;足部诸趾屈、伸运动及感觉均正常,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X线片示:右胫腓骨远端5cm长度完全融合;右膝关节、右跟、距骨及其余跗骨均未见骨折.
-
液体石蜡注入手部整形20年后病理变化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20年前因右手大鱼际肌及第一背侧骨间肌严重神经性萎缩,经当地医院行手部整形治疗:分别于虎口掌侧及背侧皮下注入大量液体石蜡以改善手部外形.约10年前始,患手局部变硬,肤色暗紫,且范围渐扩大.握拳伸掌功能渐趋丧失.近2年以上症状更明显.3月前,患手虎口背侧皮肤不慎擦伤,因反复流脓不愈于1999年2月入院.物理检查:全身状况良好;右手虎口背侧皮肤一慢性溃疡性伤口,直径2cm,周边皮肤苍白缺血,伤口内见粘稠脓性分泌物(见图1).触压伤口周边,有脓液流出.手掌、背软组织广泛硬化,质地坚韧.患手被动对掌及被动虎口活动严重受限.X线片显示患手软组织广泛肿胀,散在点状钙化影.实验室:血白细胞总数4.9×10/L,中性粒细胞68.7%;血沉3mm/h;血生化检验正常.入院诊断:右手瘢痕性硬化,虎口背侧皮肤慢性溃疡.治疗:于1999年3月8日在臂丛麻醉下行患手背侧病灶清除,前臂桡动脉皮瓣转移术.考虑手部硬化病灶广泛,病史长,血运系统受异物及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多已不完善,若同时清除掌侧病灶,恐导致大片皮肤坏死,故手掌部病灶未进行同期清除,待3个月后二期治疗(见图2).
-
与妊娠相关的股骨头坏死
本文研究了从1992~1995年在妊娠期间或产后头4周出现髋痛的13名妇女(17髋).平均年龄31.5岁,平均身高1.61m,平均体重56.0kg,妊娠期间平均体重增加16.3kg,平均妊娠39.5周,11人为初次妊娠.13人均为胎儿头先露,4人剖腹产,2人器械助产阴道分娩,8人出现下肢浮肿及静脉曲张.在妊娠中间或后3个月时出现间断性或持续性髋痛,有时扩散至腹股沟和大腿外侧.没有股骨头坏死的其它危险因素.MRI检查出现双线征,X线片见低密度区、硬化带、新月征或头塌陷.
-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骨科简介
-
尺神经深支卡压的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尺神经深支卡压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显微镜下观测30例成人手的尺神经深支.封闭及手术治疗9例患者.结果:尺神经深支分4段.封闭(4例)和手术(7例)各治愈1例、5例.结论:腕尺管段尺神经深支易受损,在其它部位也会被卡压.本病应尽早手术.
-
腰椎上关节突关节面后缘与椎弓根中心关系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上关节突关节面后缘与椎弓根中心的关系.方法:成人干燥腰椎骨100套,对上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特点及其后缘与椎弓根中心的关系进行了观测.结果:上关节突关节面后缘在L1 36.7%,L2 27.2%,L3 25.6%,L4 7.3%,L5 2.3%位于椎管内或与椎弓根内侧皮质重叠,其切线距椎弓根中心距离: L1 2.3mm±1.9mm,L2 2.9mm±1.7mm,L3 3.5mm±1.8mm,L4 3.7mm±1.5mm,L5 5.4mm±1.7mm.结论:以上关节突关节面后缘作为椎弓根螺钉定位点的纵向标志易穿破椎弓根内侧骨皮质,该定位线偏内,是造成螺钉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
病例讨论(二)[续]
讨论广州珠江医院余斌傅海鹰:本例发病急,以高热、腰部急性炎症反应为特征,周围血象升高,血沉增快;L2~3椎体虫蚀样破坏,椎间隙变窄;无脊髓压迫表现;有颅脑损伤手术史,遗留右下肢感觉麻木、无力.初步诊断为化脓性脊柱炎,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硬膜外脓肿一般脊髓压迫症状及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2)而脊柱结核与椎间盘感染一般无急性感染表现.前者病变椎体多呈楔形变、椎旁冷脓肿,而后者神经根刺激症状;(3)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一般有流行病接触史及波浪型发热.
-
跟骨截骨加自体楔形骨植入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自1990年1月~1998年1月,我们选择性地应用跟骨截骨加自体楔形骨植入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液压扩张疗法结合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
我院于1996年1月~1999年1月,运用液压扩张疗法结合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15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
介绍一种防止留置针衔接时溢血的方法
静脉留置针是近年来病人乐意接受的输液工具.它不仅能够保留较长时间,而且变动体位时不易造成液体渗漏.但留置针与输液(血)器衔接时稍有不迅速,往往就会出现溢血情况.为此,我们采取一些措施,经使用效果良好,供同行借鉴.
-
新式椎间盘环钻切割摘除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后路保护好硬膜囊及神经根,显露突出的椎间盘,用尖刀片"十"字切开后纵韧带,用髓核钳夹出椎间盘组织,再用刮匙搔刮周围残余组织.但术中并发症较多[1~5].我院1994年研制出新式椎间盘环钻切割摘除器,至1998年12月通过临床41例应用,手术满意,无并发症.报告如下:
-
因特网上矫形外科信息资源
1 因特网上组织概述1.1历史网络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其后在60年代发展形成阿帕网(ARPANT).该网络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在核战争或其它重大突发事件时,研究策略者们可以通过联网的巨型计算机进入其可以信赖合作的国家进行指挥.早在1969年有4所大学通过电话线与阿帕网联机.至1973年时,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络形成.第一个应用网络始建于1979年,该网络是由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和度克大学的大学生所创建,以电子论坛的形式讨论各种专题.术语因特网或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形成于1981年.
-
介绍一种马蹄内翻足矫形支具--可变式矫形靴
目的:介绍一种根据马蹄内翻足形成原理自行设计的矫形支具--可变式矫形靴.方法:将其应用于临床,对6例9足马蹄内翻足患儿进行了穿靴治疗.结果:6例患儿均得到随访,时间5~18个月,效果良好,足均能摆平,无复发.结论:认为可变式矫形靴兼有楔形石膏及矫形鞋的二重作用.具有简便、易用、灵活的特点,适应患儿生理,是目前较好的治疗马蹄内翻足的矫形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