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血清p53自身抗体对胶质瘤诊断与预后判断价值探讨
目的 脑胶质瘤目前尚缺乏血清学的指标用于早期诊断以及判断预后.本研究拟探索胶质瘤患者血清中p53自身抗体表达在胶质瘤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01-01-2014-1 2-30收治的48例脑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血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38例正常人血清为对照.采用多肽微阵列纳米芯片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p53自身抗体对多肽的响应,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组织中p53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48例胶质瘤血清样本中,p53自身抗体的信号噪声比(signal noise ratio,SNR)总值为19.05士22.21,高于正常人群的7.08±5.75.p53自身抗体的胶质瘤诊断cut-off值为18.58,ROC曲线下面积为0.63.48例患者中p53自身抗体阳性率37.5%,38名正常对照p53自身抗体阳性率2.6%.p53自身抗体对胶质瘤诊断的敏感性为37.50%,特异性为97.36%.p53自身抗体在不同级别的胶质瘤中无明显差异.p53自身抗体与p53mRNA水平以及免疫组化中的p53蛋白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对48例胶质瘤患者进行随访发现,p53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较阴性的患者有较长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人血清p53自身抗体阳性率较低,而胶质瘤患者血清中p53自身抗体阳性率较高,且SNR值较高.多肽微阵列技术检测血清p53自身抗体在胶质瘤诊断有一定的作用.对于胶质瘤患者术后的随访以及预后判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
多参数MRI对舌鳞状细胞癌诊断价值
目的 MRI具有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及多方位成像的优点,也能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可精细评估舌鳞状细胞癌原发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血供、周围结构受累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对于制订临床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等多参数MRI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及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7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20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17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头颈部DWI、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和分析肿瘤的部位、长、短径、厚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比较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MRI测量参数的差异,同时分析肿瘤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结果 37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长径均值为(29±15) mm,短径均值为(24±13) mm,厚度均值为(19±10) mm,ADC均值为(1.067±0.137)×10-3 mm2/s.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间,肿瘤长径、短径、厚度和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值<o.05.37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中21例TIC为速升-平台型,16例TIC为速升-流出型.结论 多参数MRI联合应用可较好评价肿瘤的部位、大小、血供、周围结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ADC值与TIC类型对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肿瘤大小对预测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转移病灶CT检查PACS半自动病变管理分析
目的 采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中的半自动病变管理应用,对癌症患者的CT检查转移灶进行分析,评价其成功率、一致性和有效性.方法 两名研究者分别对患有转移癌的58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随访,共97个目标转移灶(包括19个肺转移灶、6个肝转移灶和72个淋巴结转移灶).测量每个转移灶的长轴或淋巴结的短轴,并用手动和病变管理应用2种方法分别给出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检查回顾、RECIST计算和数据输入的时间分别进行记录.使用测量时间中位数来评价时间的差别,Bland-Altman分析法来评价这2种方法上研究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使用病变管理应用,肺和肝脏的病灶都可被半自动的进行分割.比较病变管理应用和手动2种方法发现,病变管理应用节省时间百分比,随访扫描研究者1为47%,研究者2为30%;初次扫描研究者1为29%,研究者2为15%.测量的差异性显示,使用病变管理应用平均差异百分比仅为7.6%,而手动测量为28.2%.结论 使用病变管理应用方法相比手动的测量方法,肺和肝脏的病灶都能被成功半自动分割,两名研究者的结果一致性更高,评价肿瘤的大小更快.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目的 有卵巢子宫内膜并位囊肿的女性发生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几率远大于没有的女性.本研究拟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6-30-2015-12-3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患者(病例组)及51例良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住囊肿恶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1)、囊肿直径(P=0.03)、绝经与否(P=0.006)、囊肿有乳头(P<0.001)等因素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9岁(OR=1.92,P<0.05)、绝经(OR=3.09,P<0.001)、囊肿直径≥11 cm(OR=2.68,P<0.05)、囊壁有乳头(OR=3.63,P<0.05)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49岁、已绝经、囊壁有乳头、囊肿直径≥11 cm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类患者囊肿恶变风险增大,应予以积极的干预治疗.
-
MIC-1及其多标志物联合对肠癌诊断分析
目的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s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广谱肿瘤标志物,广泛参与细胞凋亡、侵袭及转移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旨在研究MIC-1在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MIC-1、CA19-9和CEA多标志物联合用于肠癌检测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1-01-01-2014-12-3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肠癌患者162例作为肠癌组,另选取同期3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定量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162例不同临床分期未治疗肠癌患者和300名正常人群血清样本中的MIC-1、CA19-9和CEA水平,比较MIC-1与其他标志物、肿瘤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以及在肠癌诊断与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肠癌患者血清MIC-1水平高于正常人群,P<0.001;且随临床分期进展呈上升趋势,并与TNM分期和患病部位呈现相关性,均P值<0.05.MIC-1诊断敏感性为53.7%,高于CA19-9(10.5%)和CEA(30.2%).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性为67.9%,MIC-1与CEA联合检测敏感性为66.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肠癌诊断与MIC-1和CEA有关(P<0.001,P<0.05),回归方程转化的预测概率值ROC曲线AUC=0.915,约登指数大为0.656,敏感性为92.6%,特异性为73.0%.结论 MIC-1对肠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辅助价值,多标志物联合联合检测能大幅提高诊断敏感性,适于正常人体检以及肠癌患者早期诊断.
-
RASSF1A与GSTP1基因甲基化检测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联合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探讨RASSF1A与GSTP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过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42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于术前或体检时获取血液标本,提取DNA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甲基化特异PCR(MSP)法检测RASSF1A与GSTP1基因甲基化率,分析年龄、性别和临床分期等指标对甲基化的影响.探讨两类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病例组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为66.67%(28/42),GSTP1基因甲基化率为61.90%(26/42);对照组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为15.00%(6/40),GSTP1基因为10.00%(4/40).各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RASSF1A和GSTP1基因甲基化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均P值>0.05.RASSF1A和GSTP1基因甲基化均为前列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值<0.05.联合检测RASSF1A和GSTP1基因甲基化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83.33%)及特异性(83.87%).结论 RASSF1A和GSTP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可显著提升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盐酸埃克替尼联合放疗及微波热疗临床观察
目的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盐酸埃克替尼联合放疗及微波热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盐酸埃克替尼联合放疗和微波热疗与单纯放疗联合微波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2013-04-01-2015-03-31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放疗科收治的36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6~69岁,中位年龄56岁.根据EGFR基因突变情况分组,试验组17例,男9例,女8例;对照组19例,男10例,女9例.试验组患者行胸部三维适形放疗DT:50~60 Gy,放疗期间联合微波热疗及盐酸埃克替尼(凯关纳),125 mg,口服,3次/d.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放疗联合微波热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治疗结束后第1、3、6和12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第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PR分别为58.8%和52.6%(x2 =0.139 3,P=0.709 0),SD分别为41.2%和47.4%(x2 =0.139 3,P=0.709 0).第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PR分别为64.7%和36.8%,(x2=3.950 6,P=0.046 9),SD分别为35.3%和26.3%(x2 =2.184 4,P=0.044 3),PD分别为0和26.3%(x2=5.195 2,P=0.022 6),DCR分别为100.0%和63.2%(x2 =7.775 0,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试验组部分缓解率(PR)为58.8%,疾病稳定率(SD)为41.2%,无疾病进展(PD);对照组PR为31.6%,SD为47.4%,PD为21.0%.试验组从治疗结束到症状缓解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4.试验组中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7.6%,对照组为31.6%,对照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于率高于试验组,P=0.034.结论 盐酸埃克替尼联合放疗及微波热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优于行单纯放疗联合微波热疗的患者,毒副作用轻.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腔恒温持续循环热灌注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恒温持续循环热灌注治疗已广泛用于胸、腹腔脏器肿瘤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本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恒温持续循环热灌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02-01-2016-02 28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6例)和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3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7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BR-TRG-Ⅱ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配制无菌蒸馏水1 500 mL,恒温43.5℃,共进行156次恒温持续循环热灌注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双侧腋温、双侧掌心温度、局部皮肤颜色、伤口局部渗液及漏液、伤口愈合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患侧腋窝温度分别为(36.8±0.2)℃和(37.5±0.2)℃,健侧腋窝温度分别为(36.9±0.2)℃和(36.9±0.2)℃,患侧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侧掌心温度分别为(36.8±0.2)℃和(37.1士0.2)℃,健侧掌心温度分别为(36.7±0.1)℃和(36.8±0.2)℃,双侧掌心温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体征在治疗前、中、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灌注治疗后24 h创腔引流量<100 mL,48 h引流量<40 mL,72 h引流量<30 mL,引流管均在1周内拔出.所有伤口均甲级愈合.29例皮肤厚度<3 mm的患者,随皮肤温度升高出现局部皮肤发红,但无皮肤烫伤和坏死患者.14次出现伤口渗液,仅包扎敷料渗湿,无发现漏波及水肿.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恒温持续循环热灌注治疗,对非治疗部位影响较小,不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和生命体征,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依托泊苷胶囊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含铂双药化疗后的维持化疗是晚期肺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维持治疗的佳模式仍有争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后依托泊苷胶囊换药维持治疗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12-07-01-2015-01-31收治的200例初诊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均为野生型.200例患者均接受GP方案诱导化疗,吉西他滨1 350 mg/m2,d1;顺铂25 mg/m2,d1~d2,14d为1个周期,总共6个周期.3和6个周期化疗后复查CT,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无疾病进展的患者共115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1∶1分配至两组:A组55例随访观察;B组60例接受依托泊苷胶囊维持治疗,25 mg/d,连续口服14 d,21 d为1个周期,至少服药3个周期,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停药.两组均每2个月复查CT评价疗效至肿瘤进展或患者死亡.结果 200例患者均可评价,客观缓解率为28.0%(56/200),疾病控制率为57.5%(115/200);中位随访期16.8个月,总体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4个月.符合入组的115患者的中位PFS为8.2个月,其中A组和B组的中位PFS分别为7.8和9.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71,P=0.027.不良反应方面,两组的血液学毒性相似,主要为Ⅰ~Ⅱ度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和贫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Ⅰ~Ⅱ度恶心呕吐,A、B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0.0%(11/55)和36.7% (2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6,P=0.048.结论 依托泊苷胶胶囊换药维持可显著延长晚期无EGFR突变的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进一步研究.
-
放射性肺损伤预测因素
目的 肺癌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恶性肿瘤的第1位,大约2/3的肺癌患者需要放射治疗,然而肺癌患者的放疗剂量因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RILI)而受限.本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预测RILI的因素,为胸部放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Pubmed和万方数据库检索系统,以“RILI、剂量体积参数、生物因素”为关键词,检索2001-01-01-2015-12-31有关RILI的文献,共获得102篇英文文献和21篇中文文献.纳入标准:(1)RILI的影响因素;(2)RILI的预测因素.根据纳入标准纳入分析33篇文献.结果 预测RILI的主要因素包括:(1)患者情况:年龄、吸烟状况和基础肺功能;(2)疾病本身;(3)剂量体积参数V5、V20、V30和MLD,化疗药物;(4)生物因素:细胞因子、抗氧化酶、免疫因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结论 在胸部放疗中RILI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关于RILI的预测还需进一步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免疫机制是研究热点.
-
结直肠癌中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467表达特征与预后分析
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 nt的RNA分子,其异常表达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46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382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qRT-PCR检测LINC00467表达,根据其不同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行预后分析.结果 LINC0046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表达LINC00467与TNM分期、远处转移、神经浸润和脉管侵犯密切相关,均P值<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表达LINC00467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脉管侵犯及瘤栓密切相关(均P值<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神经浸润及CEA未见明显关联性,均P值>0.05.相对于低表达者,高表达LINC00467不利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P<0.05.结论 LINC0046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脉管侵犯及瘤栓密切相关,其高表达不利于患者预后,有望为结直肠癌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乳腺癌miR-34a表达及其对化疗耐药分子机制影响探讨
目的 miR-34a在多种肿瘤有异常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多药耐药.本研究探讨乳腺癌miR-34a表达及其参与乳腺癌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南昌市第三医院2008-08-01-2010-11-30收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13例,采用q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及乳腺癌组织miR-34a表达,对比分析耐药细胞与亲代细胞的表达差异,分析miR-34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转移的关系.miR-34a mimic转染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DR-MCF-7,MTT检测细胞耐药指数的改变,流式细胞方法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53、Bcl-2、TOP-2a、CCND1和Notch1的表达变化.结果 耐药细胞株MDR-MCF-7较其亲代乳腺癌细胞MCF-7的miR-34a表达降低了73.8%.耐药细胞株MDR-MCF-7转染miR-34amimic后,细胞对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多西他赛和5-FU的IC5.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出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处于分裂期(G2/M)的细胞数明显减少.miR-34a可明显下调靶基因Bcl-2、CCND1和Notch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而p53和TOP-2a变化均不明显.乳腺癌组织miR-34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状态、Bcl-2、CCND1、HER2和Notch1表达相关,而与月经状态、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ER、PR、p53和TOP-2a的表达无关.复发乳腺癌组织的miR-34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无复发转移的乳腺癌组织,P<0.01.结论 miR-34a参与乳腺癌的化疗耐药,其可能通过下调靶基因Bcl-2、CCND1和Notch1的表达来抑制细胞耐药,乳腺癌组织miR-34a低表达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
结肠癌组织CBX7表达及其对SW480细胞侵袭影响机制探讨
目的 染色盒同源物7(chromobox homolog 7,CBX7)是黑腹果蝇的异染色质蛋白在人类细胞中的同源物,主要分布于细胞核的染色质中,通过与染色质的结合而发挥其调节功能.本研究探讨CBX7在人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癌SW480细胞上皮细胞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成都肛肠专科医院2014-01-01-2015-01-01行手术切除的48例结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距离组织边缘>2 cm),免疫组化检测CBX7蛋白表达,采用卡方x2检验分析结肠癌组织中CBX7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通过重组质粒在SW480细胞中过表达CBX7,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过表达CBX7后SW480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检测过表达CBX7后SW480细胞内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改变.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CBX7蛋白的表达量为1.13±0.44,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3.43±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4,P<0.001.过表达CBX7后采用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发现CBX7组侵袭细胞数量为25.324±5.157,较对照组的50.208±7.071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36,P<0.001.CBX7过表达质粒转染后SW480细胞内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量为0.79±0.12,高于转染前的0.2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65,P<0.001.转染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量分别为0.37±0.05和0.22±0.03,较转染前的0.75±0.09和0.35±0.04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值<0.001.结论 结肠癌组织CBX7表达下调,过表达CBX7通过抑制SW480细胞上皮细胞间质化改变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
-
siRNA沉默Galectin-3基因对血管内皮EA.hy926细胞增殖和迁移影响
目的 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在肿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关于其在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siRNA转染下调Galectin-3表达对血管内皮EA.hy926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EA.hy926细胞分为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干扰组转染Galectin-3特异性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空白对照组只加转染空白试剂.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EA.hy926细胞内Galectin-3蛋白表达的变化,MTT比色法检测转染前后EA.hy926细胞增殖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转染前后EA.hy926细胞迁移变化.结果 干扰组EA.hy926细胞转染3条靶向siRNA后,Galectin-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07±0.02、0.25±0.01和0.26±0.04,其中序列1的干扰效果佳.转染序列1的EA.hy926细胞中Galectin-3蛋白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0.77±0.05(t=9.52,P=0.011),也低于空白对照组的0.87±0.11(t=11.23,P=0.003),故选择转染序列1的细胞作为干扰组进行后续实验.干扰组EA.hy926细胞增殖能力在72 h为0.38±0.02,低于阴性对照组的0.52±0.01(t=11.32,P=0.001)和空白对照组的0.54±0.01(t=11.73,P=0.001).干扰组EA.hy926细胞迁移的细胞数目为32.67±9.02,低于阴性对照组的84.00±2.65(t=12.54,P=0.001)和空白时照组的85.33±4.73,t=12.66,P=0.001.结论 靶向Galectin-3的特异siRNA能够下调Galectin-3在EA.hy926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效抑制EA.hy92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
腓肠肌错构瘤误诊血管瘤原因分析
腓肠肌错构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骨科肿瘤疾病,对此疾病的报道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较少[1].因与伴有钙化的血管瘤形态、结构相似,容易被误诊为血管瘤[2].本研究现将我院诊治的腓肠肌错构瘤病例分析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女,26岁,因发现左小腿包块10 d余,于2013-11-04收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
局限性胸膜纤维瘤6例治疗体会
局限性胸膜纤维瘤又称为孤立性胸膜纤维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亚间皮结缔组织细胞起源的肿瘤.因发病率较低,且肿瘤巨大,常被误诊为纵膈肿瘤或肺癌[1].本研究收集6例局限性胸膜纤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06-01-2016-08-30山东省胸科医院收治的6例局限性胸膜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例,女1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2.3岁,中位年龄56.1岁.临床上以胸闷、胸痛为首发症状者3例,咳嗽为主者2例,查体发现1例.合并发热1例,有空腹血糖降低1例.均无石棉接触史.病变均为单发胸膜纤维瘤,其中左肺上叶3例,右肺上叶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1例.
-
徐州市三级综合医院2007-2013年肺癌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目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肺癌因其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已成为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公共问题.本研究分析2007-2013年徐州地区三级综合医院肺癌患者的住院费用,为下一步肺癌防控及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徐州市3家三级综合医院,并摘录其2007-2013年收治的肺癌患者病例资料,采用我国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将费用数据贴现,再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线性模型及年均增长率等方法估算次均住院费用、日均住院费用以及各自构成的趋势变化情况.结果 3家医院累计摘录肺癌患者病例资料17 235人次,终获取有效病例资料15 868人次,有效率92.07%(15 868/17 235).患者平均年龄为(63.30±11.31)岁.肺癌患者次均住院费用自2007年的14 587.93元上升至2013年的21 103.92元,年均增长率为6.35%(F=39.255,b1=1 292.681,P<0.05);费用构成中,以药品费用所占比重高,范围在41.00%~52.00%,但构成比的上升速度以其他费用快,年均增长率为27.51%;各项目费用中,以其他费用的增长速度快,自2007年的621.36元上升到2013年的3 556.10元,年均增长率为33.10%(F=28.967,b1=541.334,P<0.05).肺癌患者日均住院费用自2007年的778.05元上升至2013年的1 475.69元,年均增长率为11.26%(F=263.614,b1=118.149,P<0.05);各项费用中以其他费用的日均费用上升速度快,年均增长率为31.07%(F=33.310,b1=16.164,P<0.05).结论 徐州市肺癌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呈日益上升趋势;药品费用仍占有高构成比,且与蛋白质、化验和其他费用数值呈不同程度增长,但因其增长速度慢,在总费用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单纯通过减少住院天数并不能降低肺癌患者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