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胸部食管癌放射治疗心脏及心包受量量化分析
目的 心跳运动会导致心脏结构实际剂量和计划剂量之间存在差异,但目前对于心跳导致的心脏结构受量评估误差范围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屏气下心电门控四维螺旋断层扫描(four-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4DCT)分析心跳对食管癌放疗中心脏及心包剂量-体积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2015-03-26-2016-11-24的2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心电门控4D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将4DCT图像传入商用软件MIM Maestro(MIM)进行心脏及心包的勾画.在所有患者的定位CT上进行计划设计,剂量分布导入MIM进行四维剂量体积直方图(four-dimensional dose-volume histogram,4D-DVH)重建.分析心跳周期中心脏及心包的体积及相似性指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变化,及由这些变化所引起的Dmean、V20、V30及V40等剂量-体积指标变化.结果 心脏的体积及DSC变化均大于心包,且心脏和心包的不同时相体积及DSC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脏及心包Dmean变化率分别为(3.33±1.04)%和(2.66±1.15)%,V20、V30及V40大差值分别为(1.94±0.77)%、(1.34±0.66)%、(1.97±0.78)%和(1.34±0.71)%、(1.39±0.42)%和(0.91±0.23)%,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跳导致心包轮廓不能包含所有时相心脏,心脏轮廓超出心包的体积大为13.77%,由此引起的Dmean差值高达2.08 Gy.而由心跳造成的各个时相心包Dmean超出心脏Dmean的值大可达1.80 Gy.结论 胸部食管癌放疗时,心跳可能不是影响心脏及心包剂量-体积指标准确评估的主要因素.对于可能伴有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心脏和心包的双重剂量限制.
-
骨破坏性病变细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是一种有效的、侵袭性小、价廉的诊断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FNAB对常见骨破坏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05-01-2017-06-30收治的133例常见骨破坏性病变病例,术前直接经皮或在CT、X射线和超声引导下行FNAB病理检查,并与术后或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作对比.观察分析其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和细胞块切片的形态学特点(包括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FNAC及联合细胞块定性诊断准确率均显示较高,其敏感度分别为89.9%(80/89)和91.0%(81/89),特异度分别为90.9%(40/44)和93.2%(41/44),总准确率分别为90.2%(120/133)和91.7%(122/13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3,P=0.669;FNAC和FNAB对良性/中间性病变分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8.2%(30/44)和93.2%(41/44),x2=8.822,P=0.003;恶性病变分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9.7%(62/89)和87.6%(78/89),x2=8.565,P=0.003.对良/中间性和恶性病变的分类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转移癌的分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4%(21/29)和96.6%(2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44,P=0.011.结论 FNAB较FNAC具有较高的分类诊断准确率,是骨破坏性病变术前诊断的有效方法.
-
颈椎形变配准与剂量叠加MIM软件临床应用可靠性研究
目的 形变配准在靶区勾画领域中应用广泛,配准软件层出不穷.本研究通过分析Medical image merge(MIM)软件在颈椎形变配准以及剂量叠加的可靠性,确定其在放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在2015-05-01-2017-05-31放疗期间复发的舌癌患者,分别运用MIM软件完成刚性配准与形变配准,进行相似度验证和剂量叠加验证.相似度验证:获取每位患者的首次定位CT以及复发时定位CT,将两组CT图像输入MIM软件,每个患者都做刚性配准和形变配准,利用DICE流程分别计算出刚性配准和形变配准的Dice系数、Jaccard系数扣Jausdorff距离,比较两种配准结果.放疗剂量叠加验证:将两组CT图像以及颈椎勾画分别输入到Pinnacle的治疗计划系统中进行计算,得到每个椎体的平均照射剂量,并将两组椎体平均剂量相加得到每个椎体叠加照射剂量,再将两组CT图像、椎体勾画以及剂量文件传回MIM软件中,在MIM上分别运行刚性剂量叠加以及形变剂量叠加流程得到得到叠加剂量,比较放射治疗计划系统(radio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计算结果跟MIM软件得到的结果差异.结果 相似度验证中,刚性配准中Dice系数=0.73±0.09,Jaccard系数=0.58±0.14,Hausdorff距离=0.68±0.21;在形变配准中,Dice系数=0.85±0.03,Jaccard系数=0.75±0.04,Hausdorff距离=0.60士0.1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叠加验证中,刚性配准得到的叠加剂量跟TPS计算的剂量平均差别为1.38%,但是剂量差别>3%有16%,大剂量差别>9%;而形变配准得到的叠加剂量跟TPS计算得到的剂量平均差距为0.05%,>3%为0,<1%为88.1%.结论 相对于刚性配准,MIM软件的形变配准功能可以将CT图像进行更好的融合,其剂量误差<3%允许范围,因此,其剂量叠加功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目的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术后早期复发(<2年)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2年)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复发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05-01-01-2014-12-30行根治性切除术且经病理确诊的564例HCC患者的病历信息资料,并对患者的术后早期复发情况进行追踪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术后早期复发率,绘制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曲线.运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复发预测模型.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术后6、12、24个月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7.0%(152/564)、39.7%(224/564)和45.6%(257/564).早期复发率为70.4% (257/365),肝内复发率为56.2% (205/365).早期复发HCC患者中肝外转移比例为50.2%(129/257),明显高于非早期复发HCC患者中肝外转移的比例28.7%(31/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65,P<0.001.共有293例HCC患者死亡,死于肿瘤复发转移273例(93.2%).早期复发HCC患者中肿瘤复发病死率为82.5%(212/257),明显高于非早期复发HCC患者的肿瘤复发病死率56.5%(61/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286,P<0.001.564例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63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6%、66.5%和50.8%;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38个月,1、3、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4.0%、53.9%和33.8%.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直径>5 cm、肿瘤结节数≥2个、肿瘤血管侵犯、肿瘤肝外侵犯是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为h(t)=h0exp(1.126X1+1.473X2 +2.215X3 +2.299X4).结论 肿瘤大直径>5 cm、肿瘤结节数≥2个、肿瘤血管侵犯和肿瘤肝外侵犯是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MDM2SNP309T/G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 MDM2基因是TP53基因重要的负反馈调节因子.既往研究表明MDM2异常扩增或蛋白过表达可以引起p53功能失活并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MDM2 SNP309T/G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399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其MDM2 SNP309T/G基因型,分析MDM2 SNP309T/G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399例患者中SNP309基因TT型81例(20.3%),GT型209例(52.4%),GG型109例(27.3%).SNP309T/G基因型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分子分型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等临床特征无明显关联(P>0.05),但与一线化疗疗效相关联,TT/GT型较GG型的总有效率更高,x2=5.910,P=0.015.全组中位随访65.7(2.0~202.6)个月,399例患者中172例(43.1%)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149例(37.3%)死亡.TT/GT型与GG型相比,5年无进展生存率(62.9% vs 61.9%,x2=0.030,P=0.862)和5年总生存率(64.7% vs 64.8%,x2=0.085,P=0.7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在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5分亚组中,TT/GT型5年总生存率为50.4%,高于GG基因型的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7,P=0.03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DM2 SNP309GG型、non-GCB分子分型、β2微球蛋白升高及治疗无效是这部分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IPI评分3~5的亚组进一步分组分析,结果发现在CHOP/CHOP样治疗组,TT/GT基因型5年总生存率明显优于GG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8,P=0.019;而在R-CHOP/CHOP样治疗组,这种优势趋势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05,P=0.100.结论 MDM2 SNP309T/G基因多态性能够预测DLBCL患者一线化疗的疗效,TT/GT基因型与GG型患者相比,一线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对于高危患者(IPI 3~5分),GG基因型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而利妥昔单抗可能能够改善这部分人群的预后.
-
血清PHI和尿PCA3联合检测评分对PSA灰区前列腺癌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前列腺癌是影响老年男性健康的常见的恶性肿瘤,诊断及筛查方法的改进是提高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探讨血清前列腺健康指数(prostate health index,PHI)和尿液前列腺癌基因3(prostate cancer gene 3,PCA3)评分联合检测在血清总PSA(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灰区(4~10 ng/mL)前列腺癌患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2015-06-01-2017-07-31经病理确诊的103例tPSA灰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癌组29例,前列腺良性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组74例.检测tPSA、游离PSA(free PSA,f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体(p2PSA)和尿液PCA3基因表达,分别计算PHI及尿PCA3评分,并以前列腺穿刺活检作为前列腺癌确诊依据,建立PHI及尿PCA3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PHI及尿PCA3评分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前列腺癌组与BPH组患者年龄(t=0.616,P=0.539)、血清tPSA(t=1.367,P=0.175)和P2PSA(t=1.255,P=0.2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PHI(t=3.889,P<0.001)、尿PCA3评分(t值=4.175,P<0.001)、fPSA(t=-2.015,P=0.047)及前列腺体积(t=-3.875,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HI及尿PCA3评分检测的AUC值显著高于血清tP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AUC值高于两者单独检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I及尿PCA3评分均可以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但两者联合检测并无协同作用.
-
抗病毒治疗对HBV DNA阴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功能及预后影响
目的 抗病毒治疗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对血清HBV DNA阴性HBV相关性HCC患者术后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07-01-2015-06-30收治的116例血清HBV DNA阴性HBV相关性HCC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行抗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抗病毒组(41例)与未抗病毒组(7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状况、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 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异常率分别为31.7%(13/41)和53.3%(4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2,P=0.036.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14.6%(6/41)和33.3%(2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44,P=0.033.抗病毒组术后6、12、24个月复发率分别为7.3%、17.1%和26.8%,未抗病毒组分别为13.3%、28.0%和46.7%,两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8,P=0.043.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术后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5.1%、90.2%和82.9%,未抗病毒组分别为93.3%、88.0%和78.7%,两组间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8,P=0.555.结论 在血清HBVDNA阴性HBV相关性HCC患者术后24个月内,抗病毒治疗能保护该类患者术后肝功能,降低复发率,但对生存率的影响不明显.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进展
目的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在颅内肿瘤中高.该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具有病程短、进展快、生存期短和预后差的特点.故本文旨在通过总结PCNSL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应用PubMed、CNKI数据库等检索,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方法,化疗,放疗,靶向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检索词,检索1992-2017年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与PCNSL治疗有关的文献.排除标准:(1)综述类文献;(2)研究资料缺失.根据上述标准终共纳入分析45篇,英文文献39篇,中文文献6篇.结果 PCNSL目前尚无佳治疗方案,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联合化疗成为PCNSL的一线方案.化疗联合放疗可延长生存期,但带来的神经毒性大.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年轻初发及复发难治患者的选择.利妥昔单抗、替莫唑胺、噻替哌和培美曲赛等延长了PCNSL的生存期.新的靶点药物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PCNSL的治疗仍以甲氨蝶呤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为主,靶点药物治疗的疗效有所期待.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IGF-1R和HIF-1α表达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和乏氧诱导因子1α(anoxic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4例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中IGF-1R和HIF-1α表达,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合临床病理特点对其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NSCLC组织中IGF-1R和HIF-1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96%(34/54)和57.41%(31/5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5.00%(3/20)和20.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30,P=0.010;x2 =8.193,P=0.040).IGF-1R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x2=5.082,P=0.024)和淋巴结转移(x2=6.480,P=0.011)相关;HIF-1α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x2=9.891,P=0.002)、分化程度(x2=6.312,P=0.012)和淋巴结转移(x2=5.035,P=0.025)相关.IGF-1R和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0.465,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IGF-1R和HIF-1α阳性表达是患者1年DFS的危险因素(x2=6.392,P=0.011;x2 =10.596,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F-1α(HR=3.649,95%CI:1.598~8.346,P=0.02)为1年DFS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SCLC组织IGF-1R和HIF-1α表达呈正相关性,提示在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可能会成为判断NSCLC复发转移的指标,并为临床分子靶向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
胃癌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组织SSBP1表达临床意义
目的 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 DNA-binding protein 1,SSBP1)是由核基因组编码定位于线粒体内的单链DNA结合蛋白,在线粒体DNA的复制、转录以及损伤后修复等一系列生物学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已在多种肿瘤中发现SSBP1的异常表达,且这种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及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联.本研究旨在探讨SSBP1在胃癌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SSBP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01-01-2016-12-31收治的60例胃癌标本、30例胃癌前病变标本和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SBP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究SSBP1表达水平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关系.结果 SSBP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3%(10/30),癌前病变为76.7%(23/30),胃癌为58.3%(35/60),SSBP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癌前病变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06,P=0.003;SSBP1与TNM分期(x2=9.051,P=0.011)和肿瘤浸润深度(x2 =6.6,P=0.037)有关联.结论 SSBP1的表达可作为筛查早期胃癌以及预测进展期胃癌肿瘤浸润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
喉鳞状细胞癌SMAD3和hsa-miR-193b表达与靶向关系验证
目的 Hsa-miR-193b与L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LSCC中miR-193b与SMAD3的表达及二者的靶向调控关系.方法 qRT-PCR检测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3-01-03-2014-06-30来源的20例喉鳞状细胞癌(laryng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iR-193b的表达,qRT-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MAD3的表达.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SMAD3 3'UTR载体,与miR-193bmimics或NC共转染HEK-293T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各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癌组织miR-193b总表达为11.50±6.289,癌旁正常组织为1.00±0.000,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miR-193b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66,P<0.001;癌组织SMAD3表达为0.402±0.201,癌旁正常组织表达为1.00±0.000,SMAD3在LSCC组织中的表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1,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癌组织SMAD3表达为1.57±0.127,癌旁正常组织表达为3.68±0.198,SMAD3在癌组织的表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0,P<0.001.经测序,成功构建野生型与突变型SMAD3 3'UTR载体,共转染后各组样品经检测显示,miR-193b+ mutSMAD3组荧光素酶活性变化倍数为1.042士0.100 8,NC+ mutSMAD3组为1.102±0.070 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4,P=0.442),miR-193b+SMAD3组荧光素酶活性变化倍数为0.449±0.047 2,NC+ SMAD3组为1.124±0.014 1,miR-193b+SMAD3组比NC+SMAD3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t=31.89,P=0.001),说明miR-193b可以与SMAD3 3'UTR结合.结论 LSCC组织中miR-193b表达上调,SMAD3表达明显降低.SMAD3是miR-193b的直接调控靶基因.
-
p53和p16基因过表达对人肺腺癌细胞株H1299生物学功能影响实验研究
目的 p53及p16基因是肺腺癌的两种重要的驱动基因,但其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外源性突变型p53(p53mut)、野生型p53(p53wt)和p16基因过表达对人肺腺癌细胞株H1299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p53mut、pIRES2-EGFP-p53wt和pIRES2-EGFP-p16,将H129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转染组(p53mut转染组、p53wt转染组、p53wt和p16联合转染组),空白对照组只加转染试剂,阴性对照组转染空载体,转染组转染含目的基因的过表达载体.蛋白质印迹法验证质粒载体转染效果,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8 (cell counting kit 8,CCK8)、划痕试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结果 真核表达载体质粒经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蛋白质印迹法证实,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的H1299细胞不表达p53和p16蛋白.转染组的H1299细胞成功过表达目的基因(p53mut、p53wt及p16).CCK8实验提示,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在细胞增殖能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mut转染组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53wt转染组及p53wt、p16共转染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且以后者下降更为明显,P<0.001.划痕试验提示,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在迁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mut转染组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53wt转染组及p53wt、p16共转染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且以后者下降更为显著,P<0.001.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提示,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mut转染组细胞侵袭能力增强,p53wt转染组及p53wt、p16共转染组细胞侵袭能力减弱,且以后者减弱更为明显,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G1期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53wt转染组及p53wt、p16共转染组出现了G1期阻滞,且以后者更显著,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在凋亡比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53mut转染组细胞凋亡受抑制,p53wt和p16共转染组细胞凋亡增加,且以后者凋亡更多,P<0.001.结论 过表达p53mut基因在H1299细胞中有显著的促癌作用;过表达p53wt基因在H1299细胞中有显著的抑癌作用,当p53wt联合p16共同过表达时,其抑癌作用进一步增强.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联合巩固化疗Meta分析
目的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对同步放化疗联合巩固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效果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究同步放化疗联合巩固化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和总有效率的差异,为局部晚期NSCLC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主题词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07发表的比较同步放化疗联合巩固化疗与单独使用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疗效的文献,从中提取数据,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标准,敏感性分析采用不同模型分析同一数据和排除小样本的研究,发表偏倚采用Egger's检验.软件使用Stata 12.0.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2 92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同步放化疗联合巩固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优于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的患者(总生存率HR=0.86,95%CI:0.78~0.93;无进展生存期HR=0.85,95%CI:0.74~0.98),两种治疗方案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9,95 %CI:0.96~1.25).结论 同步放化疗联合巩固化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
-
TNF-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Meta分析
目的 目前关于TNF-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报道不一致.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TNF-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维普、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6-01-2016-12,获取相关文献及研究结果,以乳腺癌组与对照组人群TNF-α基因SNP-238位点基因型分布的OR值为效应指标,采用Stata 1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Meta分析共纳入9篇文献,累计共77 181例,包括37 429例病例和39 752例对照.等位基因G与A比,OR值为0.980,95%CI:0.960~1.000,P<0.001.亚组分析中亚洲人G等位基因相对于A等位基因OR值为0.982,95%CI:0.782~1.233(P<0.001),而欧美洲人对应的结果OR值为0.979,95%CI:0.958~1.002,P=0.202.结论 总体上,TNF 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无关,不推荐作为筛选乳腺癌基因的候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