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18F-FDG PET对鼻咽癌诊断和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是头颈部的一种特殊的肿瘤,18F-氟脱氧葡萄糖(18 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其生物学因素对鼻咽癌诊疗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在国内外研究的文献报道中,得到一些较肯定的结论,也存在相当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特做一综述,内容包括18F-FDG PET在鼻咽癌应用中的计算方法、对鼻咽癌诊断、TNM分期及相应放疗靶区勾画的影响、延迟扫描在鼻咽癌诊疗中的价值、诊断肿瘤残留与复发的作用、应用18F-FDG PET判断放化疗的疗效等.
-
Notch信号通路与神经系统肿瘤
Notch信号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对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起关键性的作用.Notch信号通路的失调与神经系统肿瘤关系密切,在神经母细胞瘤,胶质瘤,髓母细胞瘤等神经系统来源的肿瘤中均发现Notch信号通路受体、配体及其下游成分的失调.通过对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及促进死亡,Notch信号分子可作为神经系统肿瘤基因治疗及新药开发的靶点.
-
高分级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
高分级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脑瘤,预后差,综合治疗可以提高其疗效.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对于大多数预后不良的高分级脑胶质瘤,首程尽量完全切除和术后短程放疗被推荐为标准的前期治疗方法,而多疗程的化疗作为后续的治疗手段,疗程的多少要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而定;而对存活时间短的少数患者,可实施临终关怀.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综述目前高分级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
脑胶质瘤放疗靶区确定的方法学研究
探讨脑胶质瘤放疗靶区的确定方法.方法:9例脑胶质瘤患者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勾画靶区,然后通过软件分别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融合,把在MR所勾画的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GTV)及水肿区覆盖在CT图像上,通过CT图像的电子密度来计算吸收剂量并设照射野.结果:通过CT与MR在勾画靶区上的不同体积比较,MR上勾画靶区体积往往大于在CT上勾画靶区体积,GTV平均增大18.1%,水肿区平均增大29.0%,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平均增大40.1%,并可更清晰地区分GTV与水肿区.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在脑胶质瘤靶区确定方面,MR有着CT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脑胶质瘤Ⅲ及Ⅳ级,水肿区为亚临床病灶(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而对于脑胶质瘤Ⅱ级,水肿区为GTV.
-
放疗同期卡莫氟化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疗效评价
探讨联合应用诱导化疗和放疗同期口服卡莫氟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将收治的70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诱导化疗后放疗组(对照组)和诱导化疗后放疗同期卡莫氟治疗组(治疗组)两组,两组均为35例,两组患者放疗前均接受2个疗程诱导化疗,治疗组在放疗期间同时口服卡莫氟.鼻咽肿瘤及颈部淋巴结完全消退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和5年内局部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是11.4%、22.9%和34.3%、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7.1%和51.4%,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放疗同期口服卡莫氟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降低了鼻咽和颈部肿瘤完全消退的照射剂量,提高了鼻咽和颈部肿瘤的完全缓解率,抑制或延缓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尽管患者的不良反应加重,但可以耐受.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
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16例口腔癌患者术后所致软组织缺损.供区皮肤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胸大肌肌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全部或部分皮瓣坏死,移植成活率100%.患者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经过6个月~5年的随访,无1例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制备较简单,效果可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且成活率高.可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复发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IMRT)后复发的原因.方法:初治鼻咽癌患者211例中,Ⅰ期3例,Ⅱ期44例,Ⅲ期96例,ⅣA期68例;Ⅰ、Ⅱ期行单纯根治性放疗,Ⅲ、Ⅳ A期化放综合治疗.鼻咽和上颈部采用IMRT技术,将鼻咽的靶体积划分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T)、临床靶体积1(CTV1)和临床靶体积2(CTV2);颈部的靶体积划分为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和上颈部淋巴引流区靶体积(CTV-N).GTV-T、GTV-N、CTV1和CTV2、CTV-N的处方剂量分别为66~68 Gy、60~68 Gy、60~62 Gy和54~56 Gy,共(30~31)次/(6~6.2)周.下颈及锁骨上区常规切线照射.结果:211例患者中鼻咽复发2例,上颈部复发1例,鼻咽和颈部同时复发1例,近期复发率1.9%;鼻咽复发部位均在GTV-T内,1例上颈部复发于GTV-N内,1例上颈部复发因GTV-N脱靶于CTV-N内;2例分别于首程放疗后19和20个月死亡,2例健在.结论:IMRT对鼻咽癌能获得理想的局部控制,但仍存在复发问题.对鼻咽肿瘤的佳照射剂量存在个体差异,照射剂量不足、乏氧细胞多、治疗中断以及对靶区认识不足等可能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
-
不同分次剂量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X线立体定向不同分次剂量放射治疗脑胶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对78例脑胶质细胞瘤患者,进行不同分次剂量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随机分为A、B、C三组,各组26例.A组分次剂量3.0 Gy/次,5次/周,肿瘤总量DT 45.0~50.0 Gy;B组分次剂量5.0 Gy/次,(3~4)次/周,肿瘤总量DT40.0 Gy;C组分次剂量8.0 Gy,2次/周,肿瘤总量DT 32.0 Gy.三组均采用非共面弧形旋转照射或固定野多野照射.另选一组为D组,常规放射治疗的患者共28例,肿瘤总量DT 60.0 Gy.结果:A、B、C、D组有效率分别为86.3%、83.3%、82.2%和73.2%,各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年生存率A、B、C、D组分别是92.3%、93.7%、77.9%、69.0%,84.5%、83.7%、57.8%、66.9%和80.0%、78.2%、41.7%、56.8%.A组与C组间生存率比较,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次剂量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等分次剂量疗效肯定.
-
CHOP和CHOE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观察2周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和CHOE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有效性和毒副反应.将51例NHL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采用标准CHOP、CHOEP和CHOP-14方案治疗并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51例中CR 29例,PR 16例,总有效率(OR) 88.2%(CR+PR),各组的CR和OR分别为50.0%和85.0%(CHOP),56.0%和87.5%(CHOEP),66.7%和93.3%(CHOP-14).CHOEP和CHOP-14对NHL的疗效比标准CHOP有提高的趋势,但各组之间CR和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之间毒副反应相似.CHOEP和CHOP-14均可作为NHL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和防治探讨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观察176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情况,对中耳积液耳聋者行鼓室穿刺抽液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患者年龄、性别、鼻咽原发病灶大小、部位以及放疗前后有否分泌性中耳炎等因素与放疗后产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结果: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为48.9%,而放疗后6个月内的发生率为51.2%.患者年龄(P=0.367)、性别(P=0.126)及鼻咽原发灶大小(P=0.147)等因素对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无显著影响,而放疗前有分泌性中耳炎和鼻咽肿瘤侵及侧壁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长期存在显著相关,P值均为0.000.结论:放疗前有分泌性中耳炎、鼻咽肿瘤侵犯侧壁是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长期存在的危险因素.对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耳聋实行多次鼓室穿刺抽液和适当选择助听器是目前可行的处理方法.
-
莫替唑胺与尼莫司丁辅助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对比
为观察替莫唑胺(TMZ)与尼莫司丁(ACNU)对恶性脑胶质瘤手术后辅助治疗疗效的对比,我们把3年内符合治疗条件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MZ或ACNU,每月临床随访,头颅强化CT并与以前影像资料对比.结果示TMZ组影像有效率为44.8%,ACN组为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初步观察结果显示,恶性脑胶质瘤手术后的化疗选择TMZ的有效率比ACNU高.TMZ是更加安全有效的选择.
-
中晚期鼻咽癌放化疗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患者对联合应用诱导化疗和放疗同期口服卡莫氟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66例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诱导化疗随后放疗组33例(对照组)和诱导化疗随后放疗同期卡莫氟治疗组33例(治疗组).两组放疗方法相同,鼻咽部剂量70 Gy/(35次·7周),颈部淋巴结根治量为(60~70 Gy)/[(30-35次)·(6~7)周].治疗组在放疗期间同时口服卡莫氟,200 mg/次,3次/d.结果:诱导化疗效率高,平均有效率高达87.0%,其中平均CR 8.7%,PR 78.4%.治疗组白细胞下降Ⅲ~Ⅳ级(18.2%)高于对照组(13.1%),χ2=6.6,P=0.010.治疗组口腔黏膜炎Ⅲ~Ⅳ级发生率(63.6%)高于对照组(30.3%),χ2=7.360,P=0.007.治疗组恶心发生率(87.9%)高于对照组(39.4%),χ2=16.762,P=0.000 1,经对症处理大部分患者能按计划完成治疗.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放疗同期口服卡莫氟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有潜在性的增益,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舌癌的方法建立与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舌癌技术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9例舌癌患者,除1例为T2N0M0,其余均为局部晚期(T3~T4)或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5例采用局部麻醉.舌后1/3经颌下超声引导,舌前2/3经口腔直视下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10 Gy,每颗粒子活度0.40~0.60 mCi,每个病灶植入125I粒子4~84颗.术后即刻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 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随访1~31个月,1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1例进展,局部控制率88.8%.1例粒子移位至上颚,2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粒子脱失,但无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颌下超声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舌癌可行、安全、微创.
-
18F-FDG PET判断头颈部癌复发的作用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头颈部癌复发诊断中的作用.方法:54例临床上怀疑复发的头颈部癌患者同期均行18F-FDG PET显像(25例全身显像,29例局部显像)和CT或MR检查,后诊断依靠病理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54例患者中18F-FDG PET显像阳性39例,其中假阳性2例;阴性15例,其中假阴性3例.18F-FDG PET显像和CT或MR的敏感性分别为92.5%(37/40)和55.0%(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28,P<0.05;特异性分别为85.7%(12/14)和85.7%(1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5,P=0.483;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37/39)、80.0%(12/15)和100.0%(22/22)、52.2%(12/23);准确率分别为90.7%(49/54)和63.0%(3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11,P=0.001.在25例18F-FDG PET全身显像中,16例除头颈18F-FDG异常浓聚外,9例还发现有远处转移.结论:判断头颈部癌治疗后复发,18F-FDG PET比CT或MR更敏感和有更高的准确性,并且在临床分期上有一定价值.
-
肺透明细胞瘤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5岁.2006年8月1日体检发现右肺肿块,于2006年9月14日住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患者入院前无发热、咳嗽或胸痛等症状,入院后查体无阳性体征.
-
局部晚期贲门癌的外科治疗体会
贲门癌早期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就诊患者多属晚期,治愈率低,5年生存率30%左右[1].我们对46例局部晚期贲门癌施行了手术治疗,总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局部晚期贲门癌的手术治疗价值.
-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嗜铬细胞瘤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0岁,因全身皮肤多处色素斑20余年,行走不稳伴头痛1个月2006年04月18日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月经不规律10余年,无家族遗传病史.查体:P131次/min,BP 150/100 mmHg,全身皮肤黑黄,胡须重,躯干、四肢和腋部见9处牛奶咖啡斑,呈棕色,深浅不一,直径约2~10 cm.
-
人恶性胶质瘤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从人恶性胶质瘤中分离并鉴定胶质瘤干细胞.方法:采用神经干细胞无血清培养方法,分离胶质瘤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有限梯度稀释实验、二代球体形成分析、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对胶质瘤干细胞进行鉴定.结果:3例患者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中CD133+细胞分别为7.4%、2.8%和4.2%.每100个原代胶质瘤细胞中可形成1个左右的胶质瘤细胞球;胶质瘤细胞球细胞均表达神经干细胞标记CD133和Nestin,不表达分化标志GFAP和MAP2,少数细胞表达分化标记MBP.每100个原代胶质瘤细胞球体细胞可形成6.07±2.15个悬浮生长的二代胶质瘤细胞球,二代细胞球细胞表达CD133和Nestin.胶质瘤细胞球细胞分化后细胞多数表达GFAP,少数表达MAP2和MBP.胶质瘤球体干细胞的增殖较原代胶质瘤细胞慢.胶质瘤球体细胞1×103个时可成瘤,原代培养的胶质瘤细胞需1×107.结论:采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条件可以很简便的分离出悬浮生长的胶质瘤球体干细胞.分离出的胶质瘤球体干细胞表达CD133抗原,具备肿瘤干细胞的基本特征.
-
脑胶质瘤组织中SLC5A8和TMS1/ASC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分析肿瘤抑制基因SLC5A8和TMS1/ASC的mRNA在原发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型及临床资料的关系.方法:SYBR Green 实时定量PCR检测肿瘤抑制基因SLC5A8和TMS1/ASC的mRNA在30例原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级别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间及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在各病理级别胶质瘤中SLC5A8和TMS1/ASC的mRNA与正常脑组织相比均表达下调;SLC5A8在Ⅱ级和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S1/ASC在Ⅱ级和Ⅳ级及Ⅲ级和Ⅳ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级胶质瘤中SLC5A8和TMS1/ASC的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检测法能准确定量基因的表达,检测结果精确可靠.
-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及转移相关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评价CK19、p53和p63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乳头状癌)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p53、p63、cerbB-2和nm 23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57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CK19、p53和p63的表达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erbB-2和nm23的表达.结果: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为91.2%,在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1.76%;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89.5%,在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17.5%;p6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22.8%,在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12.3%.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erbB-2阳性率为84.2%,nm23阳性率为91.2%,cerbB-2和nm23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p53、p63、cerbB-2和nm23在转移组和非转移组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19和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率极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中非常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指标;p63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无明确意义;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erbB-2和nm23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p53,p63,cerbB-2,nm23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无明显相关.
-
cerbB-2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cerbB-2基因在鼻咽癌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SP supervisionTM 2步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鼻咽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60例鼻咽癌组织cerbB-2表达的阳性率为58.3%(35/60),cerbB-2表达在年龄≤40岁患者中阳性率为78.3%,在淋巴结分期为N2和N3患者中阳性率为71.0%,cerbB-2表达与年龄、局部转移淋巴结大小和部位有关(P<0.05),而与性别、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无关(P均>0.05).结论:cerbB-2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有高表达,它可能在鼻咽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MSH2的表达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 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67例和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组织中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 hMSH2 蛋白的表达率为91.0%,明显高于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结节性甲状腺肿的41.7%(χ2=31.91,P<0.01)和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22.7%(χ2=43.23,P<0.01).hMSH2 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MSH2 蛋白的表达(1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05).结论:hMSH2 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间接反映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一个早期标志.
-
原发性肝癌Twist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Twist基因在人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方法检测45例PL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wist蛋白并采用RT-PCR对Twist 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PL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Twis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57.8%和22.2%.PLC和癌旁组织与正常对照肝组织中Twist的表达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包膜也可见Twist表达.RT-PCR检测Twist结果显示,PLC组织中Twist mRNA表达显著上调.结论:PLC组织中高表达转录因子Twist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PTEN基因在人和树鼠句肝细胞癌组织中低表达
目的:研究人和树鼩肝癌和癌旁组织中PTEN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人肝癌、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以及树鼩肝癌和癌旁组织中PTEN mRNA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 mRNA在人的正常组织、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955和-10.065,P值均<0.001;树鼩肝癌组织中PTEN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t=-3.25,P=0.004.PTEN蛋白的表达在人的癌旁组织显著高于肝癌组织,t=-2.163,P=0.038;在树鼩则无差别,t=0.757,P=0.459.结论:PTEN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用树鼩进行肝癌发病学的研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
星形细胞瘤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瘤中抗原处理相关处理蛋白(TAP)分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星形细胞瘤的治疗对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和15例正常脑组织中TAP的表达.结果:5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27例TAP蛋白表达阳性,23例TAP蛋白表达阴性,TAP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为29.1%±27.24%;正常组15例,全部表现为TAP蛋白表达阳性,TAP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为58.4%±21.69%,两组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1 0,P<0.05.低级别星形细胞瘤(Ⅰ级和Ⅱ级)25例,TAP蛋白平均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7.4%±29.13%;高级别星形细胞瘤(Ⅲ级和Ⅳ级)25例,TAP蛋白平均阳性细胞百分率为22.8%±20.08%;两组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 1,P<0.05.结论:星形细胞瘤患者存在TAP分子低表达,这可能促使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TAP蛋白缺失率可作为预测脑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及其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
-
人前列腺癌高低转移细胞株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目的:筛选高低转移能力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1E8和PC3M-2B4间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对高转移能力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1E8及其同源低转移细胞株PC3M-2B4进行2次消减杂交,第1次SSH实验,以PC3M-2B4细胞株为实验方,PC3M-1E8株为驱动方,构建正向消减文库.第2次实验则以PC3M-1E8株为实验方,PC3M-2B4为驱动方,构建反向消减文库.筛选出来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在Gene 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较后从中选取若干序列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2个消减文库共得到238个阳性克隆,从中各随机选取8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中12条序列来自于11个已知基因,另外4条序列为新的未知功能的基因序列标签(EST).结论:成功构建了高低转移力人前列腺癌细胞株的双向消减杂交文库.
-
HPV16E7 siRNA表达载体抑制宫颈癌SiHa细胞E7基因的研究
目的:研究HPV16E7 siRNA表达载体对宫颈癌SiHa细胞E7基因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脂质体将HPV16 E7 siRNA表达载体psiRNA-1、psiRNA-2、psiRNA-3及空载体psiRNA转染SiHa细胞,以荧光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E7 mRNA和蛋白的变化.结果:载体psiRNA-1、psiRNA-2和psiRNA-3均能抑制SiHa细胞E7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中载体psiRNA-1的抑制作用强.在抗性克隆形成后1周和4周,对E7 mRNA和蛋白抑制率分别为92.15%、84.30%和65.69%、59.11%.而空载体对E7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HPV16E7 siRNA表达载体能较长期地抑制宫颈癌SiHa细胞E7基因的表达.
-
热休克蛋白HSP60与幽门螺杆菌在各型肠化胃黏膜组织表达的同步研究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s60,HSP60)在各型肠化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与H.pylori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胃黏膜HSP60的检测,用组织吉姆萨染色、H.pylori IgG抗体检测及Hp-DNA PCR检测三种方法进行H.pylori感染情况的判定.结果:HSP60在肠化胃黏膜组织中主要为中等强度阳性表达,Ⅰ、Ⅱ和Ⅲ型肠化胃黏膜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35.2%、51.3%和75.6%,过表达率分别为1.9%、4.0%和19.5%.浅表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多为弱阳性或中等强度阳性,阳性表达率为30.0%.胃癌组织的HSP60表达以强阳性和中等强度阳性为主,阳性表达率为73.5%,过表达率为34.7%.各型肠化胃黏膜组织HSP60总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Ⅰ型肠化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与浅表性胃炎无差异,Ⅱ和Ⅲ型肠化胃黏膜组织HSP60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Ⅰ和Ⅱ型肠化胃黏膜组织的HSP60表达率明显低于胃癌组,Ⅲ型肠化胃黏膜组织的表达阳性率与胃癌组无差异.结论:提示HSP60的表达及表达强度发生在肠化胃黏膜病变各型进展和癌变过程中;肠化胃黏膜组织H.pylori感染和HSP60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