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染料引导下胃癌淋巴清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实验组,术中注入纳米炭混悬液(CNP),标记后行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未标记直接行胃癌根治术.结果:实验组原发灶平均直径为3.1 cm,黑染淋巴结22例(91.67%),共清除淋巴结673枚,平均每例28.04枚,第2、3站淋巴结清除数分别为305和182枚,平均12.71和7.58枚;对照组共清除淋巴结445枚,平均每例18.54枚,第2、3站淋巴结清除数分别为178和86枚,平均7.42和3.58枚.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5%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清除的淋巴结中黑染度为58.10%(391/673).第1站为41.94%(78/186),第2和3站为61.97%(189/305)和68.13%(124/182),第1站与2和3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7.85,P<0.01.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碳能增加淋巴结清除数目,使根治术更加彻底.
-
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培美曲塞与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将48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3).观察组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每个周期进行1次毒副作用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36.0% (9/25)和30.4%(7/23)、84.0% (21/25)和84.0%(18/23)、9.3和8.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167、0.159和1.576,P值分别为0.683、0.611和0.209.但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脱发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0%和56.5%、28.0%和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09和5.259,P值分别为0.045和0.022.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多西他赛联合顺铂的近期疗效相当,但前者毒副作用较后者轻,提高了化疗耐受性,适合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肝外动脉供血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意义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癌肝外动脉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3-2010-08山东省肿瘤医院2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DSA资料.所有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动脉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200例患者共接受257次TACE治疗,36例患者存在47条肝外动脉参入肿瘤供血,主要来自膈下动脉(10例),肋间动脉(4例),内乳动脉(1例),网膜动脉(3例),胃十二指肠动脉(8例),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10例).33例患者肝外动脉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其余3例患者肝外动脉困未能成功超选择性插管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后CR.结论:肝外动脉的存在直接影响肝癌治疗的疗效,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对提高TACE的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后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检出率和假阴性率的影响因素,探讨乳腺癌NAC后SLNB的可行性.方法:2004-01-01-2012-06-30初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可手术乳腺癌患者24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NAC.分析NAC后SLNB的检出率和假阴性率,并探讨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SLNB检出率、假阴性率和准确率的相关性.结果:入组患者SLNB检出率为86.3%(208/241),假阴性率为15.0%(22/147),准确率为89.4%(186/208).单因素分析发现,SLNB检出率与示踪方法呈现明显相关,联合示踪法明显增加前哨淋巴结(SLN)的检出率,P=0.038;NAC前腋淋巴结(ALN)肿大有增加患者假阴性率的趋势,P=0.060,但是其他病理因素与SLNB假阴性率均无明显相关;SLN准确率与NAC前ALN状态明显相关,P=0.032.结论:SLNB可以应用于乳腺癌NAC后的患者;联合示踪法明显提高SLN的检出率;NAC前ALN转移状况影响SLNB的假阴性率和准确率,NAC后SLNB替代腋淋巴结清除术(ALND)可能有一定的风险.
-
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在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或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技术在诊断骨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12-01-2011-12-01我院诊治的60例四肢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骨质异常无软组织包块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39例有软组织包决者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经皮穿刺活检结果与手术后病理进行比较.结果:39例行B超穿刺活检,36例有明确病理诊断且与术后病理相符,准确率为92.31%,有3例不能明确诊断,后经切开活检确诊为骨肉瘤.21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17例有明确病理诊断,准确率为80.95%;总体经皮穿刺活检的准确率为88.33%.无出血、血肿形成、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其中1例误诊患者穿刺活检诊断为“水肿的肌肉组织”,术后病理示“普通型骨肉瘤”;另1例穿刺活检诊断为“脂肪组织”,病理示“骨内高分化骨肉瘤”.结论:经皮穿刺活检技术是诊断骨肉瘤比较可靠的方法;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骨肉瘤骨外软组织包块,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
戈舍瑞林联合来曲唑治疗高复发风险绝经前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戈舍瑞林联合三苯氧胺(TAM)与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1)来曲唑治疗高复发风险绝经前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3-06-01-2007-06-01大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50例有高复发风险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为标准治疗后给予戈舍瑞林(3.6 mg,每28~30 d皮下注射1次,至少1年),其中联合应用TAM(20 mg/d,连续5年)的为TAM组(n=25),联合应用来曲唑(2.5 mg/d,连续5年)的为AI组(n=25),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I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74个月(中位PFS为72个月),高于TAM组的10~74个月(中位PFS为49个月),x2=5.90,P=0.015 2;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分别为28~80和25~7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P=0.2115.两组患者用药后主要不良反应为骨关节疼痛不适感、潮热或多汗、阴道干涩和焦虑易怒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戈舍瑞林联合AI治疗高复发风险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疗效明显优于戈舍瑞林联合TAM,而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直肠癌旋转容积调强与固定野动态调强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比较旋转容积调强(VMAT)与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在直肠癌放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8例直肠癌患者利用瓦里安计划系统(Eclipse 8.6)分别进行VMAT和dIMRT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来比较两种计划中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与dIMRT相比,VMAT靶区适合度指数(CI)、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I)均更接近1,Dmin为(43.403±0.486)Gy,更接近处方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MAT计划中小肠的D30%、D50%和Dmean分别为(25.918±1.216)、(22.340士3.784)和(23.547±2.863) Gy,低于dIMRT计划的(28.073±3.114)、(24.172±2.540)和(25.257±1.374) Gy,P值分别为0.00、0.01和0.00;膀胱的D30%为(35.380±2.734) Gy,较dIMRT的(30.123±2.209) Gy偏高,P=0.00,但仍远低于剂量限值;股骨头的D5%和Dmean分别为(31.344±3.556)和(20.179±3.017) Gy,显著高于dIMRT计划的(26.731±2.828)和(17.459±3.279) Gy,P值均为0.00.VMAT总MU减少52.7%,治疗时间仅为dIMRT的1/4.结论:VMAT计划可以达到或优于d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能更好地降低部分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并且具有较少总MU、总治疗时间的优势,减少了治疗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及患者不适感.
-
结直肠癌化疗的研究进展
目的:对结直肠癌(CRC)化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方法:应用PubMed、CNKI数据库和ASCO论文集等检索系统,以“结肿瘤、直肠肿瘤和化疗”为检索词,检索2005-01-2012-06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303篇,中文文献78篇.文献纳入标准:1)结直肠肿瘤;2)药物治疗;3)大型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4)排除单中心、小样本试验结果.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文献31篇.结果:CRC的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转移性CRC的化疗及靶向治疗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新一代化疗药物的出现,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希罗达及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等组成的多种化疗方案使得CRC患者的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及缓解率得到了明显改善,毒副作用进一步降低.结论:CRC的化疗向着规范化及基于分子靶向的个体化治疗方向发展,终将使患者更好的临床获益.
-
胃癌细胞表面标志CD44表达生物学意义的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CD44分子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CD44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CD44、胃癌和肿瘤干细胞”等为关键词,检索2003-01-2012-07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45篇文献,其中英文41篇,中文4篇.文献纳入标准:1)CD44分子的生物学特性;2)CD44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3)CD44与胃癌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3篇.结果:CD44+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克隆球形成及体内成瘤等肿瘤干细胞/肿瘤起始细胞特性.CD44分子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其表达水平越高,癌肿浸润越深,转移概率越大,患者预后越差,并与胃癌的组织类型具有相关性.结论:CD44能够介导胃癌的发生,促进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其阳性表达影响患者预后,可能会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国内外关于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方法:以“恶性肿瘤或癌症(cancer)、负担或成本(burdenor cost)、早诊早治(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为关键词,检索PubMed、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6-2012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283篇英文文献,38篇中文文献.纳入标准:1)恶性肿瘤组成谱的变化;2)疾病负担测量及变化;3)治疗费用的变化;4)早诊早治对降低疾病负担的作用.根据纳入标准,终纳入29篇文献,其中14篇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结果: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研究指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单纯从疾病导致死亡造成负担、用疾病造成的寿命损失评价疾病负担、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等进行疾病负担分析3个阶段.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存在地区和种族差异,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恶性肿瘤组成谱不同及防治措施等.以DALY为评价指标显示总的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向.结论: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及疾病经济负担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今后应全面推进有效的三级预防措施,做到恶性肿瘤的科学预防及早发现、早诊断和规范治疗,从而有效地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
肿瘤与microRNA的DNA甲基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国内外关于microRNA (miRNA)的DNA甲基化在各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miRNA、DNA甲基化和肿瘤”为检索词,检索2004-04-2012-05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401篇,中文文献40篇.文献纳入标准:1)miRNA的生物学特性;2)DNA甲基化的作用机制及与肿瘤的关系;3)miRNA的DNA甲基化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27篇.结果: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可发挥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DNA甲基化是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20%受甲基化调控的miRNA在上游5 kb范围内有CpG岛,miRNA的DNA甲基化与CpG岛有密切关系.miR-34、miR-124、miR-9和miR-127的DNA甲基化在各种肿瘤中频繁发生,多数通过靶向调节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而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结论:miRNA的DNA甲基化在人类肿瘤中广泛存在,甲基化miRNA可能作为肿瘤早期诊断、治疗、转移和预后的分子标志.
-
结直肠癌组织ATF3及其靶基因Cyclin D1与Maspin表达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检测转录激活因子3 (ATF3)及其靶基因Cyclin D1与Maspin在结直肠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探讨ATF3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构建含结直肠癌及癌旁相对正常肠黏膜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TF3、Cyclin D1及Maspin的表达情况.结果:ATF3、Cyclin D1与Maspin在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3%、51.4%和59.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1.6%、2.7%和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5.252、44.411和33.689,P值均为0.000;ATF3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浸润程度和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浆膜层表达(83.3%)高于肌层(38.9%),有淋巴结转移(92.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45.7%),x2值分别为13.290和17.110,P值均为0.000; Cyclin D1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肿瘤大小无关,而与病理学分级、浸润程度和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低分化组织表达(71.4%)高于高中分化组织(39.1%),浆膜层表达(61.1%)高于肌层(28.8%),有淋巴结转移(69.2%)高于无淋巴结转移(31.4%),x2值分别为7.268、6.019和10.550,P值分别为0.007、0.014和0.001;Maspin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值均>0.05.ATF3、Cyclin D1与Maspin在结直肠癌中均高表达,ATF3与Cyclin D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362,P=0.000),与Maspin表达无明显相关(r=0.075,P=0.513).结论:ATF3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ATF3可能通过调控Cyclin D1表达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组织HIF-1α和VEGF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的探讨
目的:分析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两者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04-01-01-2007-01-01手术或者活检确诊的MFH患者52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FH组织中HIF-α和VEGF阳性率分别为67.31% (35/52)和73.08% (38/52).HIF-1α的不同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x2=4.282,P=0.039;VEGF的不同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关,x2值分别为5.450和5.020,P值分别为0.020和0.025.HIF-α阴性者5年生存率(51.43%)比阳性(76.47%)者高,x2=4.234,P=0.040;VEGF阴性者5年生存率(50.00%)比阳性(85.71%)者高,x2=7.323,P=0.007.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HIF-1α的表达是影响MF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IF-1α的表达与MFH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预测MFH患者预后.
-
外周血CYP3A和GSTM1基因多态性检测对头颈部NHL化疗效果预测意义的分析
目的:研究CYP3A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疗效、毒副作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初治90例头颈部NHL患者和60名正常人及60例非肿瘤住院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DNA,以PCR技术检测CYP3A和GSTM1等位基因型,采用CHOP方案治疗患者,比较不同的基因型患者化疗疗效和毒副作用的差别.结果:NHL患者CYP3A突变基因(A-44)频率为66.7%,GSTM1缺失基因频率为58.9%,与正常人两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62.5%和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1.114和0.643,P值均>0.05.W和WM基因型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4/4)和92.3%(48/52),均明显高于M基因型患者的29.4%(10/34),x2值分别为4.930和37.037,P值均<0.05;含GSTM1非缺失基因型(+)的患者(0+Ⅰ期+Ⅱ期)白细胞下降89.2%,缺失基因型(-)患者(0+Ⅰ+Ⅱ期)白细胞下降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3A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不增加NHL的患病风险,但能影响NHL患者化疗疗效及毒副作用.
-
磁微球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磁性纳米颗粒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流体,以浓度0、4和8 mg/mL的磁微球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不同浓度的磁微球作用于HepG2细胞不同时间,MTT检测其增殖率的变化.电镜观察磁微球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后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制备的磁流体为黑色胶体混悬液,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颗粒以椭圆形和球形居多,颗粒大小多为70 nm左右.4 mg/mL磁流体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后的凋亡率为(32.73±4.80)%,8 mg/mL磁流体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后的凋亡率为(53.87±5.35)%,与HepG2细胞自身凋亡率的(21.15±1.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磁微球浓度为4 mg/mL分别作用HepG2细胞24和48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7.97%和20.22%、8 mg/mL则为35.93%和35.27%,与磁微球浓度为0 mg/mL作用相同时间的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7,2.483,2.985和3.173,P值均<0.05.结论:磁微球可对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但不成剂量时间依赖关系.
-
齐留通对CT-26结肠癌细胞及荷瘤鼠肿瘤生长影响的观察
目的:探讨齐留通对小鼠CT-26结肠癌细胞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100和200 μmol/L的齐留通作用于CT-26细胞后,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齐留通应用后细胞形态变化,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建立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100 mg/(kg·d)三蒸水,干预组于移植当天给予齐留通100 mg/(kg·d)灌胃,治疗组于移植第14天给予齐留通100m/(kg·d)灌胃,每组各10只,移植28 d后,检测各组移植瘤生长情况和血清CEA的浓度,HE染色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MTT结果显示,以时间和剂量浓度依赖方式抑制CT-26细胞增殖,100和200μmol/L的齐留通组在24、48和72 h的抑制率分别为23.44%和37.92%、33.64%和63.74%、50.85%和75.14%.干预组和治疗组的体积抑瘤率分别为(42.3±2.9)%和(20.1±3.9)%,瘤重抑瘤率分别为(39.0±2.5)%和(24.9±0.6)%.病理观察见干预组和治疗组移植瘤组织大片状坏死,其中干预组为明显.干预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癌胚抗原(CEA)含量分别为(72.07±19.90)、(94.20±21.71)和(142.30±18.83) ng/mL,P=0.000.CEA含量与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94和0.785,P值均为0.000.结论:齐留通可以抑制结肠癌CT-26细胞增殖,并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结肠癌的早期应用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
胱天蛋白酶酶解BAG3蛋白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BAG3是否为胱天蛋白酶的直接作用底物.方法:选取人胰腺癌细胞SW1990,分别设培养液处理空白对照组、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单独或与胱天蛋白酶抑制剂z-YVAD、z-DEVD、z-IETD或z-LEHD联合处理;利用重组胱天蛋白酶对重组BAG3蛋白进行体外酶解;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AG3蛋白的裂解情况.结果:在体外,2 mol/L胱天蛋白酶1抑制剂z-YVAD和2 mol/L胱天蛋白酶8抑制剂z-IETD可以部分抑制,2 mol/L胱天蛋白酶3抑制剂z-DEVD可以完全抑制,而胱天蛋白酶9抑制剂z-LEHD不能抑制MG132诱导的BAG3裂解;在胱天蛋白酶的体外酶切实验中,重组胱天蛋白酶1、3和8可以裂解BAG3,而胱天蛋白酶9不能剪切BAG3.另外,胱天蛋白酶3裂解BAG3的效率高,0.1 mol/L胱天蛋白酶3即可以对BAG3进行剪切,0.5 mol/L胱天蛋白酶3可以完全酶切BAG3.结论:BAG3是胱天蛋白酶的直接作用底物,胱天蛋白酶3是执行BAG3裂解的主要胱天蛋白酶.
-
靶向PIK3CA候选miRNAs在胃癌细胞与血清中表达的分析
目的:预测和筛选靶向PIK3CA的候选miRNAs并检测其在胃癌细胞和血清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并结合既往文献和前期研究,预测和筛选出靶向PIK3CA的候选miRNAs(miR-203和miR-506).常规提取胃癌细胞和血清总RNA,并用DNase Ⅰ进行消化.以miRNAs特异性茎-环引物引导反转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miR-203、miR-506和内参U6进行检测,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定量PCR产物.结果:电泳检测细胞和血清中RNA纯度较好;胃癌细胞和血清中miR-203、miR-506和内参U6均能实现特异性扩增.miR-203在胃癌细胞SGC-7901及MGC-803中表达分别为1.360±0.102和1.241±0.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25,P=0.09;miR-203在胃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为1.420±0.122,明显低于健康人的3.450--0.206,t=2.521,P=0.02.miR-506在胃癌细胞SGC-7901和MGC-803及胃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表达水平分别为1.256±0.113、1.158±0.109、1.735±0.220和1.592±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203可能是调控PIK3CA基因的miRNAs之一.PIK3CA在胃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miR-203的异常低表达有关,而与miR-506无关.胃癌患者血清中miR-203的表达有望成为预测胃癌发生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标志.
-
宫颈癌围术期输血量与院内感染及复发相关性分析
临床输血是宫颈癌手术治疗的重要支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肿瘤手术患者输全血时,其中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活性物质可促进创伤后败血症的进展[1].恶性肿瘤患者有输血的特殊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应输去白细胞且进行C射线辐照的血液成分.本研究对手术并有输血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对其输血量、输血成分、感染率、免疫指标、复发率进行分析.
-
原发性乳腺骨肉瘤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侧乳房肿物2个月"于2011-07-01人本院.患者于2个月前发现左侧乳房有一肿物,2个月来肿物逐渐增大;无任何不适症状,未接受治疗.患者已绝经1年.既往无创伤及放疗病史.查体:双侧乳房发育正常,左侧乳房外上象限距乳头约3 cm可触及2.0 cm× 1.5 cm大小肿物,质硬,无压痛,边界清,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右侧乳房未触及肿物,双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乙肝5项以及胸片均未见异常.
-
珠海市住院鼻咽癌患者626例临床首发症状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鼻咽癌首次住院接受治疗患者的患病情况调查,了解鼻咽癌在珠海地区的临床患病特点,并与既往资料比较,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3-03-2011-03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首次住院的626例鼻咽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预先设计的调查表,收集患者的首发症状、淋巴结肿大转移及颅神经侵犯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颈部包块、涕血、耳鸣等症状,其中颈部包块为典型的首发症状,占27.8%,涕血占23.0%,耳鸣占17.7%.颈部淋巴结转移423例(67.6%);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单侧转移314例(74.2%),双侧转移109例(25.8%),颈淋巴结以Ⅱ区转移多见(90.0%),跳跃性转移率为4.7%.发生颅神经侵犯共103例(16.4%),以第V、Ⅵ和Ⅻ对颅神经受累率较高,分别占5.4%、5.1%和3.7%.结论:颈部包块是鼻咽癌的典型首发症状,临床确诊时多在Ⅲ期;在珠海对当地基本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及体检普查,对于早期发现鼻咽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吸烟与脑胶质瘤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吸烟与脑胶质瘤发生危险的关系.方法:检索1985-01-2012-10公开发表在Medline、EMBASE、Ovid和CNKI关于吸烟与脑胶质瘤发生关系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 11.0统计软件分析吸烟与脑胶质瘤间的关联,计算合并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终共有12项研究纳入分析,其中队列研究4项,病例对照研究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间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10.5,P=0.35.因此,合并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脑胶质瘤组与对照组人群中吸烟人数的优势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95~1.11,P=0.53.亚组分析显示,分别以研究类型(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对照人群来源和研究种族为亚组进行分析,吸烟与脑胶质瘤发生无关,P>0.05.结论:吸烟与脑胶质瘤无明显相关性,烟草消费可能不是脑胶质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
ILK基因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进一步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的功能,构建ILK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并对其在肺腺癌A549细胞株中干扰效率进行鉴定.方法:针对ILK基因RNAi有效靶序列,合成4对oligo 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AgeI和EcoRI酶切的质粒pGCSIL-GFP载体连接产生shILK-LV慢病毒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用shILKi-LV载体、pHelper 1.0载体和pHelper 2.0载体共转染包装细胞293 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以293 T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水平测定病毒滴度.获得重组慢病毒后感染人肺癌A549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及Real-time PCR检测ILK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结果:PCR扩增出插入片段,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ILK-shRNA慢病毒载体shILKi-LV.包装并浓缩慢病毒,滴度分别为6×108、6×108、5×108和4×108 pfu/mL;将病毒感染A549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80%细胞表达绿色荧光,Real-time PCR检测ILK mRNA表达明显下降,其中染shILKFKD-1的A549细胞中ILK2-△△Ct值为0.058,shILKi-KD-2、3和4的ILK2-△△Ct值分别为0.162、0.072和0.119,尤以ILKsiRNA-1抑制明显.结论:成功构建shILKi-LV病毒载体并建立了A549-shILKi细胞模型,为ILK在肺癌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研究提供了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