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术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及术后处理
目的:研究动脉吻合口急性血栓形成及动脉吻合口脱落微血栓造成移植组织及再植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技术.方法:在2例皮瓣、1例游离第2足趾移植术中及1例断腕、2例小腿离断再植术中,移植物或再植肢体通血后15min内再次丧失血供,显微镜下观察动脉吻合口栓塞或吻合口通畅而丧失血供,判断为吻合口远端栓塞.术中应用尿激酶10~15万u局部动脉内注射溶栓.对于术中反复发生栓塞病例,术后加用尿激酶局部或全身用或合用肝素治疗.结果:成功解除动脉栓塞,移植组织、再植肢体成活.结论:术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是解除动脉危象的安全、有效、快捷、方便的方法,可作为显微外科处理此类栓塞的常规方法.
-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24例报告
目的:总结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内固定的疗效及经验.方法:本组24例,年龄30~61岁,平均病程10.5个月,计中下颈段3例,中胸段7例,胸腰段5例,腰段5例,腰骶段4例.15例术前有不全瘫.均行前路病灶清除,19例同时行前路内固定,4例后路内固定.结果:24例随访8~12个月,术后4~8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无复发及感染.结论: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可行,应视病灶部位选择前路或后路内固定.
-
骨软骨瘤致骨关节畸形7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7例骨软骨瘤致骨与关节畸形病例的诊治经验.方法: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其中2例行CT检查;均行手术治疗,1例行单纯肿瘤切除,1例行肿瘤切除、下胫腓关节融合,2例行肿瘤切除、尺桡关节重建,3例行瘤骨段切除.结果:随访12~24个月,无复发.除桡骨近端切除者关节功能欠佳外,余者功能良好.结论:发生于解剖关系密切的两个相邻骨之间骨软骨瘤患者,表现特殊,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术中注意保持或修复关节的稳定性,保留良好的功能.
-
老年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术后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随访36例手术治疗60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68.9岁.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标准(29分法),对36例病人进行术前术后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优良率为88.9%.结论: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应积极手术治疗,如果积极处理好并存症,掌握好手术原则,围手术期正确处理,大多数病人术后效果优良.
-
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管肿瘤
目的:探讨椎管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避免和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0月~2002年11月收治的长期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例椎管肿瘤,主要分析二者发病情况、症状体征的不同,参阅误诊前后的CT和MRI的表现.结果:确诊前6例均进行过CT和或MRI检查,报告皆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致长期按该病治疗.后经过严格查体,针对怀疑病灶部位进行CT和或MRI检查.结果皆为椎管肿瘤.结论:椎管肿瘤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原因多为偏信特殊检查,没进行系统地病史询问和严格的体格检查.
-
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报道采用多椎板开窗、摘除突出椎间盘,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保持脊柱稳定性的治疗经验.方法:自1995~2002年,手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384例,其中58岁以下者352例,采用多个椎板间潜行式开窗,开窗少2处,多6处.结果:经平均6个月随访,效果优314例,良28例,可10例,优良率97.2%.结论:椎板间多窗潜行式治疗多节段、多处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治疗愈目的,并发症少,并有助于保持脊椎的稳定性.以熟练的椎板开窗手术技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神经根受压,保证手术效果是关键.
-
髓内扩张自锁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探讨
目的:观察髓内扩张自锁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7~60岁,均为闭合性骨骨折,采用有限开放小切口复位的方法将骨折复位和置入髓内钉,对粉碎性骨折不要求完全解剖复位,而应尽量保护血运和相互靠拢.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20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无断钉、感染、膝踝节功能受限、延迟愈合、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周.结论:本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稳定可靠,对骨折端干扰少,不需外固定,愈合快,无不愈合、延迟愈合等,疗效满意.
-
非手术治疗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49例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预防肘内翻发生.方法:采用手法整复,深屈肘前臂旋前位和长石膏托贴胸固定,治疗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49例.结果:经过12个月~6年随访观察,45例外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占 87.8%,4例外观功能较差.结论:该方法复位易成功,固定可靠,是治疗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理想方法.
-
显微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手术方法的改进
目的:通过对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技术的改进,提高该手术的安全性,扩大手术适应证范围.方法:本组52例70个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手术,全部采用局部麻醉;放弃使用软组织扩张器而直接剥离椎板,可以使工作通道更加灵活,扩大了手术范围.结果:本组病例经过6~12个月随访,按照Nakai分级:优良率96.1%.结论:局麻下做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更安全.增加工作通道的活动范围,可以扩大手术适应证的范围.
-
股骨头并股骨颈骨折13例报告
目的:探讨股骨头并股骨颈骨折的受伤机制、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治疗的13例股骨头并股骨颈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3例;6例行切开复位可吸收内固定物加3枚可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7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髋关节功能按照HHS标准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者,经过平均25.5个月的随访,股骨头均有不同程度的塌陷、坏死、平均评分为76.8分.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者,经过平均25.3个月随访,平均评分96.3.结论:本病有3种受伤机制.根据病史、查体、X线片和CT检查可明确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较好.
-
经皮穿刺抗生素介入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目的:探讨腰椎间隙感染的抗生素介入治疗.方法:在C形臂X光机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留置硬膜导管,将抗生素注入感染椎间隙,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2例,继发性腰椎间隙感染6例.结果:随访6个月~2年,病人全部治愈,无复发病例.结论:由于椎间隙无血循,常规用药抗生素难以达到椎间隙,而经皮穿刺抗生素介入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经皮张力带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环形钢丝固定、改良张力带固定、经皮张力带固定治疗的71例髌骨骨折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皮张力带固定术的骨折愈合时间与其它术式相比有显著差异;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结论: 经皮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病人康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
高原地区脊柱结核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附176例报告)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脊柱结核的发病、治疗和预后情况,探寻更好的化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住院脊柱结核患者.结果:高原地区脊柱结核发病高,占骨与关节结核的69.0%;病情重,截瘫发生率占18.2%;就诊年龄晚,平均23.2岁;患者采用短程化疗疗效好,意义大.结论:在经济、文化较落后地区,因难以完成正规长程化疗方案,采用短程化疗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
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结合软支架外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16例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新鲜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新鲜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病人采用了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结合软支架外固定.结果:寰枢椎全部骨性愈合,脊髓损伤恢复优良率为72.7%,结论:新鲜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术结合软支架外固定,方法简单、固定可靠,能使病人早下床活动.
-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44例患者,其中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RF内固定术,36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40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2例植骨块部分吸收,2例融合欠佳,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CT、MRI等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彻底充分地减压及长期的骨性融合是治疗的关键.
-
对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理学诊断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性常见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学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术中所见进行分析,从直腿抬高试验(straight leg raising test,SLRT)阳性、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IC)阳性及直腿抬高试验和间歇性跛行同时阳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为14.06%,直腿抬高试验总阳性率67.19%;单纯间歇性跛行阳性率32.82%,总阳性率85.92%;间歇性跛行和直腿抬高试验同时阳性率53.12%,间歇性跛行和直腿抬高试验总阳性率100%.结论: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同时存在,因此间歇性跛行和直腿抬高试验是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诊断方法.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治疗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预防及治疗.方法:通过对38例48膝,单膝置换28例,双膝置换10例的治疗进行调查、回顾,48个膝关节中发生感染2膝,感染率为4%.结果:2例患者1例为低毒感染,1例为深部感染,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本组病例感染率4%,高于大多数作者报道的1%~2%的感染率,其原因同手术例数偏少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基础硬件设施不够,故对基层医院而言在严格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大力气进行手术室及手术设备的改造,以期进一步降低感染率.
-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8例报告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及并发症,以提高疗效.方法:通道管经棘旁小切口进入,在内窥镜下切除突出的纤维环和髓核,术后予抗炎等治疗,术后3d开始下床活动.结果:158例手术,优良率93%,术中硬脊膜破裂2例,术后2例复发,无其他并发症.结论:MED有直接切除髓核、创伤小、减压充分、可维持腰椎的稳定性等优点,但MED是发展中的技术,需改进器械、改良手术操作等,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
周围神经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周围神经损伤和再生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它涉及雪旺氏细胞(SCs)的变性、增殖和迁移;巨噬细胞向损伤区的定向趋化,对变性SCs和崩解髓鞘吞噬;轴浆的运输与轴突的再生等方面的变化,其间有各种各样的细胞因子、细胞骨架成分以及细胞间的信号分子参与和调控.对这些物质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是探索周围神经再生的本质和规律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近年来的有关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综述.
-
胸腔镜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
1992年,德国Daniel Rosenthal及其同事[1]和美国Mcichael Mack、John Regan[2]等人分别单独地开始了胸腔镜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
-
脊柱内固定器的负面效应及对固定方式的一些思考
脊柱内固定为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保护脊髓、促进融合、术后护理和早期康复提供了条件.
-
股骨颈骨折的外科治疗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临床的常见损伤,随着人均寿命的逐年增长,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股骨颈解剖关系的特殊性,骨折后股骨头局部血液供应遭到损害,因而缺血性坏死及骨折不愈合依然是股骨颈骨折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目前认为缺血性坏死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与初创伤程度、供应血管破坏程度、以及骨折复位程度明显相关.由此,要促进股骨颈骨折的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问题:(1)局部血液供应的修复;(2)准确的复位;(3)坚强的固定.有鉴于此,国内外学者不断设计和改良各种手术治疗方法,以减少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发生率.本文就这方面文献进行综述:
-
儿童骨盆骨折临床研究进展
儿童骨盆骨折临床上虽不常见,但意味着儿童经历了严重的创伤.近年来,对于儿童骨盆骨折的病因与分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诊断和治疗上与成人骨盆骨折也有明显的区别,综述如下.
-
关节软骨组织工程学研究进展
关节软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由于关节软骨对关节功能及骨骺生长异常重要,而软骨组织几乎没有自身修复能力,因此,关节软骨的修复成为当前骨科学的研究热点.
-
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胫骨Pilon骨折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常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和严重的软组织挫伤.按Ruedi-Allgower的分类法[1]分3型;Ⅰ型:较少移位;Ⅱ型:明显的关节面移位而粉碎程度较小;Ⅲ型:关节面粉碎移位及粉碎程度均较严重.胫骨pilon骨折约占下肢骨折的1%~10%[2],在胫骨和踝关节骨折中占4%~7%[3,4],随着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由高能量暴力造成的该部位骨折有增多的趋势,而且伤情更加复杂、并发症多、致残率高,是难治疗的骨折之一[4,5],由于胫骨远端血供差、软组织薄,不能提供良好的血运及保护,而且关节面嵌压,严重粉碎,以致于pilon骨折治疗极其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类骨折的治疗方法、固定器械和固定材料的改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有关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椎管损伤与脊髓损伤相关性研究的现状
椎管的完整性对保护脊髓及马尾神经免受损伤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研究表明椎管损伤是造成脊髓神经组织损伤及阻止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现就目前对在脊柱爆裂型骨折中椎管损伤与脊髓损伤相关性研究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
大鼠非压迫性髓核突出模型的建立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非压迫性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动物模型.方法: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将生理盐水和大鼠自身尾椎髓核混悬液注射到腰椎硬膜外腔,对其马尾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根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无明显机械压迫情况下,大鼠硬膜外移植自体髓核能使马尾神经根传导速度和组织形态产生明显改变.结论:本动物模型简单、可靠、费用低廉,为进一步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动物模型.
-
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内微血管形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观测大白兔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的改变,探讨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通过切除造模组20只免腰椎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在术后4、8个月通过扫描电镜、血流激光多普勒仪测定椎体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结果: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芽形态逐渐被破坏,微血管数量相应减少,终板内的血流量也明显减少,同时终板内血流量中心部位(靠近髓核区域)血流量多于终板内周围区域的血流量.结论:椎体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促进因素.
-
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骨折愈合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与生化分析
目的:观察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AMLN]内固定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对12只山羊两侧股骨干横断截骨,分别采用AMLN和GK钉固定,术后7、14、28、56d分批处死,行生物化学测量,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电镜观察术后7~14d AMLN固定组骨痂丰富、层叠状有序排列,骨小梁的吸收陷窝内有胶原纤维不断形成;术后28~56d骨胶原纤维在吸收陷窝内外形成丰富,互相平行束状排列,与骨干主应力轴相一致,骨吸收和骨生成活跃,骨塑形改建迅速,哈佛氏系统结构完整,结构网架在骨质钙盐结晶沉积下十分坚韧;而GK钉固定组则无上述特征现象发生;(2)AMLN钉固定组的骨痂胶原、不溶性胶原、钙、磷含量均高于GK钉固定组(P<0.05).结论:AMLN钉固定使骨折端局部稳定、有轴向生理性应力刺激与应力传导,增加了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使骨小梁沿压应力轴线发育,促进了骨胶原生成、骨盐的沉积及转化、骨痂的形成和强度的提高,加快了骨质重建的速度.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臂丛神经损伤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抑制臂丛神经损伤后失神经肱二头肌萎缩及其对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Wister大鼠,建立右侧臂丛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IGF-Ⅰ治疗组:术后于右侧肱二头肌内注射rhIGF-Ⅰ,用量为200mg/kg-1·3d-1,对照组:术后于右侧肱二头肌内注射生理盐水.5周后观察比较肱二头肌湿重,采用TUNEL法检测肱二头肌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IGF-Ⅰ治疗组骨骼肌湿重为(509.4±92.3)mg,肌细胞凋亡率为(28.4±9.5)%;对照组骨骼肌湿重为(461.8±48.1)mg,肌细胞凋亡率为(54.5±12.1)%.经统计学分析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臂丛神经损伤后肱二头肌内局部注射rhIGF-Ⅰ能够有效地减缓其萎缩.rhIGF-Ⅰ抑制失神经肌细胞凋亡是原因之一.
-
Bax mRNA在骨关节炎软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骨关节炎(OA)软骨组织中BAX基因的表达及其与骨关节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6例正常软骨组织、15例中期骨关节炎患者和21例晚期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组织Bax mRNA的含量;应用定量图像分析比较相对含量.结果:Bax基因在中期骨关节炎患者的软骨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0%(9/15);明显低于晚期骨关节炎患者91%(20/22),P<0.01.且基因表达量与骨关节炎病变程度存在程度一致性;结论:Bax mRNA的表达与骨关节炎的病变程度相关,并通过对细胞凋亡的调控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
低频振动对人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低频振动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基质分泌的影响.方法:取成人的髂骨松质骨,获得人成骨细胞.并在培养48h后,施加0.1、0.2、0.5、2和5Hz的低频微振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状况:化学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素含量.结果:加载 0.2和0.5Hz可使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明显增高(P<0.01);0.1和2Hz振动后其ALP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5Hz振动则明显降低ALP活性(P< 0.01).加载 0.2和0.5Hz振动的成骨细胞,S期细胞从10.4%增加至12.45%和16.12%,增殖指数从20.14%增加到26.21%和 28.75%.0.1和2Hz低频振动则显示出对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影响(P>0.05).而5Hz使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降低至13.22%(P<0.05).同时,加载0.2和0.5Hz振动可明显增加成骨细胞骨钙素分泌量至1.87和 2.47ng/ml(P<0.05),而加载0.1Hz对骨钙素分泌量无明显影响(P>0.05),加载2和5Hz相应降低了骨钙素分泌量(P<0.05).结论:0.2~0.5Hz的低频振动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活性物质分泌,对低频振动应用于骨折治疗有指导作用.
-
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随访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7例(52髋)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了24~172个月,平均69个月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 DeLee and Charnley分区法分别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线分析,根据Brooker等0~4级分级法进行异位骨化分级.结果:患者髋关节屈伸、收展、内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27°提高到术后平均152°.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2(8~64)分,术后平均为82(64~96)分,其中优38髋,良8髋,可6髋,优良率88.5%.X线片分析未见假体松动, 11髋(21.2%)发生异位骨化.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结果,分析术后并发症极其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1月~2000年6月收治的98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其中Ⅰ型14例、Ⅱ型25例、Ⅲ型16例、Ⅳ型9例、Ⅴ型12例、Ⅵ型22例.除Ⅰ型骨折采用空心螺钉固定外,其它各型采用开放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缺损处自体骨植骨.对手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2~5)年,功能评价采用Hohl膝关节功能分级系统,临床结果优良率达到86.7%.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22例,其中创伤性关节炎12例,关节强直4例,关节不稳6例.结论: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并发症及骨折的严重度密切相关,术中骨折的解剖复位,恰当的内固定,正确处理术前并发症和术后早期、适当的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体会
目的:本文介绍43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经验和一种新的暂时闭合筋膜切开减压伤口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外伤后直接接受治疗的35例病人中,33例获得优良结果,无后遗症,1例因严重挫伤而截肢,1例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由外院治疗后转入的8例病人中,5例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3例因肢体坏死而截肢.5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的伤口采用人工皮覆盖,二次手术伤口直接缝合.结论: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对部分病人是有效的,如在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恶化,应尽早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采用人工皮及负压吸引系统覆盖伤口能迅速降低组织压,防止感染.
-
经皮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目的:探讨影像学引导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从1994年4月~2002年4月,收治椎间隙感染患者21例,L1~2 1例,L2~3 2例,L3~4 7例,L4~5 8例,L5S1 3例.其中15例在影像学引导下按照经皮椎间盘摘除术的入路进入病灶,清除和冲洗椎间隙坏死组织.应用McGill表定量动态评价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定期复查X线、CT和MRI.结果:接受微创手术患者在术后1~2d剧烈腰痛消失,冲洗时间为7~50d.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例占40%.8~12周椎间隙基本融合.治疗后McGill分值在1~2d内即开始下降.结论:影像学引导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原发性椎间隙感染,及时有效控制症状,促进椎间融合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
目的:报告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分析影响其手术效果因素.方法:采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保留肌腱远侧附着点,在近侧腱肌交界处切断半腱肌腱,对折两股编织转移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隧道内口侧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股骨隧道外口加强固定.结果:手术28例,平均随访33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5.7%.结论:(1)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交叉韧带,较B-PT-B通过隧道时柔顺通畅;(2)隧道内口可吸收钉挤压固定,愈后内口消失,避免韧带撞击内口使之逐渐扩大引起重建韧带松驰.(3)隧道内外口的坚强固定,使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刚强度.
-
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病损
目的: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病损,并评定疗效.方法:共36例.19例成人肱骨近端四分骨折.9例肱骨近端低恶性度骨肿瘤,肱骨头坏死8例.均采用骨水泥固定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功能锻炼.定期X线检查,评估假体稳定性和肩关节功能.随访时间为1~8年,平均5年3个月.结果:1例42岁肱骨近端骨肿瘤患者术后2年出现松动;3例肱骨近端四分骨折患者伴有肩关节外旋部分受限和轻度疼痛.其余病例无痛,无松动,肩关节功能满意.结论:与远期结果有关的因素包括准确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特别是修复骨缺损和肩袖损伤;选择好假体的大小和厚度以及假体安放位置;另一关键因素为合理的功能锻炼.
-
新型国产JHB人工髋关节置换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新型国产非骨水泥固定人工关节(JHB)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进一步改善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99年3月~2002年10月在本院骨科施行JHB国产人工关节置换的79例(97例髋关节)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临床和X线随访资料.结果:79例患者中3例(3髋)出现切口表浅感染,61例(76髋)获得随访的患者功能均满意,54例(68髋)无明显疼痛,52例能继续工作.59例X线片显示假体与髓腔及髋臼匹配良好,58例X线片(72髋)随访显示髋臼假体达到骨长入固定,3例(3髋)纤维稳定.股骨假体有3例(4侧)为纤维性稳定,其余为骨长入固定.3侧髋臼周围出现断续骨溶解,2侧股骨假体周围出现轻度骨溶解,均未影响假体的稳定性.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4.12±11.74)分,末次随访评分(91.62±19.56)分.结论:根据国人解剖特点设计的国产新型人工关节JHB假体与股骨髓腔及髋臼匹配、适应良好,表面处理有利于骨长入固定,用于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近期疗效满意.
-
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马尾综合征的误诊分析
目的:对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马尾综合征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收治的4例继发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马尾综合征的误诊病例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手术、随访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无手术并发症,但术后患者的症状恢复较慢,甚至随访时仍有部分症状残留.结论:造成腰椎间盘突出马尾综合征误诊的主要原因为发病时缺少典型的腰腿痛症状以及缺少对会阴部感觉的详细检查,对于继发椎间盘突出的马尾综合征,只要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是不困难的.一旦诊断,就应立即手术.延迟手术明显影响疗效,甚至残留永久性的神经损害.
-
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37例14岁以下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平均随访37.2个月.结果:病变刮除、瘤壁残留肿瘤组织灭活、植骨术仍是目前治疗良性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应避免损伤股骨头骨骺.对病灶范围较大伴有髋内翻畸形的良性病变,行病变部分刮除、外翻截骨及内固定后可维持正常的颈干角和髋关节功能.瘤段切除、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修复股骨近端恶性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早期恢复肢体功能、并发症少、材料来源充足等优势.结论:儿童股骨近端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应考虑到病变的性质、侵袭范围、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及儿童骨骺未闭合等特点,采用适当的术式,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退行性膝关节髁间撞击征的分型与治疗
目的:探讨退行性膝关节髁间撞击征的概念及分型和各型的关节镜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对30例退行性膝关节髁间撞击征病人症状、体征、放射检查及关节镜下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0例全部随访,时间平均1年,伸膝受限改善率平均80%.撞击感消失,疼痛明显减轻,优:10例,良:14例,可:4例,差:2例.结论:退行性膝关节髁间撞击征是由于股骨髁间窝继发性狭窄和(或)胫骨髁间嵴增生增高和(或)前交叉韧带胫骨起点前缘骨赘增生,造成膝关节伸直位时撞击而出现的相应临床表现.分为3型:A型:股骨髁间窝型,即股骨髁间窝骨赘增生.B型:胫骨髁间嵴型;B1型:胫骨髁间嵴增生增高型;B2:前交叉韧带胫骨起点前缘骨赘增生型;C型:混合型.关节镜下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术和(或)胫骨髁间嵴部分切除术,和(或)前交叉韧带胫骨起点前缘骨赘切除术,是治疗退行性膝关节髁间撞击征的有效微创方法.
-
DRFS系统+BAK手术治疗腰椎滑脱
目的:观察撑开复位固定系统(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椎体融合器(Bagby and Kuslich,BAK)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7月~2002年6月,18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减压、DRFS系统内固定和BAK椎间融合.按Meyerdin分类Ⅰ度14例,Ⅱ度4例;滑脱椎体L4 10例,L5 8例.结果:随访10~24个月,18例均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100%,优良率94.4%.结论:DRFS系统和BAK在治疗腰椎滑脱中具有协同作用,增强了脊椎固定后稳定性,提高了椎体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
-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
目的:探讨膝关节畸形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方法:自1997年1月~2002年10月,采用人工膝关节对36例48膝关节畸形进行了置换,32例42膝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随访时间2.6年.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总优良率95.23%.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畸形疗效肯定,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
(足母)外翻及相关畸形的综合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评价综合手术治疗外翻与前足相关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中、重度外翻合并前足畸形患者289例307足的临床资料,应用综合矫形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优良率:85.6%,患者对术后足外形及功能满意,前足痛改善.结论:对于中、重度外翻患者,除纠正趾外展外翻外,还应注意伴发畸形的处理,综合矫形手术不失为一种可以考虑的手术方法.
-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假体置换术后感染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2002年6月共收治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采用一期全髋关节翻修术3例,二期全髋关节翻修术4例,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患者髋关节评分平均提高37.6分(Harris评分),经随访无一例感染患者复发.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经过彻底清创和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后,可一期或二期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改善患肢关节功能.
-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及相关问题探讨(附106例报告)
目的:探讨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佳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1998年6月~2002年10月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106例(118肢)股骨干骨折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采用闭合或小切口开放复位,用三维瞄准器锁定骨折远、近端.结果:平均随访14.4个月,肢体、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5.3%,一期骨折愈合率94.0%,平均骨临床愈合时间5.7个月.2例软组织感染,感染率1.9%,2例髓内钉断裂.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应常规闭合复位、扩髓、静力固定,不强求解剖复位,本组取得了满意疗效,认为是目前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
-
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膝关节纤维僵直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1例膝关节僵直行关节镜下松解,切除关节内粘连束带和疤痕组织、松解挛缩关节囊、分离股四头肌与股骨间粘连.结果:术后2例出现关节血肿.随访4~49个月,平均19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41°增至115°,平均提高74°.结论: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膝关节僵直创伤小,康复快,效果好.
-
斜角肌止点封闭治疗臂丛神经卡压症疗效分析
臂丛神经卡压症是指由于臂丛神经受压迫、刺激,其相应支配区出现疼痛、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一类疾病.目前临床上对以臂丛神经下干卡压为主的胸廓出口综合征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但是,对于上干卡压为主的臂丛神经卡压症病例,常常被错误地诊断为"神经根性颈椎病"或"肩周炎",由于对发病部位的判断不正确,治疗效果不好.从1999年5月开始,采用颈部前中斜角肌起始部及止点封闭的方法治疗臂丛神经卡压症,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这部分病例资料汇报如下.
-
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干骨折的一些问题探讨
随着现代交通、建筑行业的发展,车祸、高处坠落而引起的骨折,尤其是下肢骨干骨折越来越多,对其治疗,带锁髓内钉的应用已广为普及,它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弹性固定、能早期活动、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下肢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首选疗法.本科自2000年1月~2002年7月用带锁髓内钉治疗骨干骨折17例.疗效是满意的,但在临床具体操作中,尚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现报告如下:
-
Segond 骨折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 女2例, 年龄22~41岁.致伤原因: 车祸伤.1.2 临床体征6例病人均有膝关节浮髌试验(+),3例前抽屉实验(+)、Lachman试验(+).
-
俯卧位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的传统体位为仰卧位前臂置胸前位,1998年10月起改为俯卧位前臂悬垂位,临床效果肯定,现报告如下.
-
同种异体骨移植带锁髓内钉固定在股骨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6~55岁,平均22.5岁;骨巨细胞瘤Ⅲ级3例,骨肉瘤3例;肿瘤长度6~15cm,均未突破关节面;4例采用骨库冷冻骨,2例采用酒精浸泡骨;髓内钉采用Smith-Nephew公司生产的股骨髁上带锁髓内钉(GSH钉),长度20、25cm.
-
手指屈肌腱损伤与粘连的治疗
屈肌腱断伤修复后的粘连一直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自1996年以来在屈肌腱断伤修复与肌腱粘连松解术中应用上海其胜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生产的透明质酸钠,预防肌腱的粘连,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
胸椎椎板内侧骨软骨瘤1例报告
患者,男性,64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伴大小便失禁20d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好,平车推入病房,胸背部无压痛,脐平面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Ⅱ级,腹壁、提睾、肛周反射消失,左膝腱反射正常,右膝腱、双跟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X线平片未发现异常;CT(见图1)示:T10左侧椎板内侧有一蘑菇状骨性突起,胸椎MRI(见图2)示:T10~11平面椎管内类圆形短T1、T2信号影,基底与后方椎板相连,压迫脊髓及硬膜囊;术前诊断为:胸椎管内占位病变性质待查:(1)骨软骨瘤;(2)黄韧带骨化.全麻下行T10~11椎板切除,从病变4周正常结构处包绕,完整切除肿物,见肿物表面光滑,为软骨样结构,有蒂与T10左侧椎板相连,肿物与硬膜无粘连.术后病理报告为骨软骨瘤.
-
脊髓纵裂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脊髓纵裂是一种胚胎发育畸形所致的脊髓与马尾少见畸形,特征为脊髓与马尾在矢状面上阶段性被间隔分开,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并发症是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报道较少.本科自1978年以来共收治脊髓纵裂68例,手术51例,发生并发症6例,分析如下:
-
老年人膝关节镜术后即日活动的康复护理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膝关节病关节镜术特点,研究相应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56例60岁以上患者,术后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即日主动或被动活动,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性观察.结果:上下台阶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进行对比观察,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老年骨性关节病病人膝关节镜术后,即日活动能够改善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转流,增强肌肉力量,促进关节的功能恢复.
-
脊柱脊髓损伤术后早期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特点
目的:通过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特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6例患者术后早期及时施行各种相关护理措施.结果:无褥疮、泌尿系感染、应急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截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术后通过适当的康复护理,可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截瘫患者的早期康复.
-
手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手舟骨是远近排腕骨之间的桥梁,对腕关节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手舟骨骨折在腕骨骨折中常为常见,早在1889年Cousin和Destor就对其做过描述.手舟骨骨折常发生于年轻人,儿童和老年人少见.延迟愈合、不愈合、手舟骨缺血坏死及后期的创伤性关节炎时有发生,应正确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漏诊误诊,影响功能
-
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
-
论述精辟丰富实用--评《肘关节外科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我国第一部肘关节专著<肘关节外科>与读者见面了.该书的出版,丰富了我国关节外科学,推动了肘关节外科的发展,引导帮助年轻医生的成长,是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好书.
-
追求创新与持续发展的--南方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
-
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尺骨膜瓣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三角纤维软骨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在伸肌腱深面贴骨间膜背侧下行至尺骨茎突上(1.6±0.8)cm处分为内、外侧终支,并分别与尺动脉腕背支、桡动脉腕背支吻合.腕背支近端较恒定地发出尺、桡侧骨皮支,其中尺侧骨皮支经伸肌间隙沿尺骨小头走行,沿途分出皮支和尺骨骨膜支.尺侧骨皮支长(1.4±0.7)cm,外径( 0.9±0.2)mm,可提供3.1cm×3.2cm×0.3cm尺骨远段背侧骨膜瓣.结论:可以尺动脉腕背支为蒂设计尺骨远端骨膜瓣转位修复三角纤维软骨的新术式.
-
神经假体在颈髓损伤患者手功能重建中取得良好效果
颈髓损伤患者丧失对手的意识控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对前臂无残留任何功能肌肉(C5和C6颈髓平面)的患者,通过体内植入生物电子工程制造的手功能神经假体,可恢复拇指的侧捏和手指的掌侧抓握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美国Freehand系统1997年获得FDA认证,在临床应用200余例,效果良好.Freehand系统由体内植入部分和体外控制部分组成,两者之间通过电磁感应起作用,引起相应的肌肉按序收缩而产生功能.
-
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和病理改变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 pondytotic myelopathy,CSM)的MRI影像表现和病理改变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以明确CSM的MRI影像表现及其相应的病理改变.方法:通过对120例不同病理分期的CSM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在T1、T2加权像上进行信号分析,并得出规律性的结果;将不同病理阶段的CSM患者术后取出的椎间盘组织分为纤维环和髓核两部分,进行编号,送病理检查.应用HE染色法,分别进行切片并观察病理变化.结果:CSM患者不同的MRI表现,有其相对应的基本病理表现.结论:MRI影像改变和病理表现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MRI影像改变对CSM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国际截瘫医学会(IMSOP)概况
1 国际截瘫医学会(The lnternational Medical Society of Paraplegia IMSOP)目的和性质1.1 目的1.1.1 IMSOP为非官方、非盈利的学会,其成立的目的是为全球范围的脊髓疾患、脊髓创伤的研究人员建立联系、提供帮助,涉及范围包括:病因、预防、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药物和外科治疗及临床实践、教育、康复和回归社会等方面.IMSOP提倡资源共享.
-
挤压螺钉固定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评价挤压螺钉固定自体骨-髌韧带-骨(bone-patellar-bone,B-PT-B)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术提供的膝关节胫骨后移刚度和强度,为手术后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正常和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PCL术后等状态的新鲜尸体标本,进行膝关节屈曲15°、30°、90°位胫骨后移刚度和屈膝90°位胫骨后移强度测试.结果: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PCL术后,各膝关节屈曲角度时胫骨后移刚度明显大于正常状态,以90°时为明显;胫骨后移强度则明显小于正常状态,约为其25%.结论:挤压螺钉固定自体B-PT-B移植重建PCL术后早期不宜负重,功能锻炼膝关节屈曲不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