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宫颈癌远处转移3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危险期、好发部位、治疗疗效及影响远处转移时间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4-01-2011-10-31我院收治的892例宫颈癌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癌远处转移发生率为4.1% (37/892);远处转移的发生时间大都在治疗开始2年内,占73% (27/37);远处转移部位以远处淋巴结居多(除外盆腔内淋巴结),占51.4%(19/37),肺占37.8% (14/37)、骨占24.3% (9/37)、肝及其他部位占24.3%(9/37).宫颈癌患者盆腔复发率为11.9%(106/892),其远处转移患者中伴盆腔复发为78.4%(29/37),单纯盆腔复发患者的同步放化疗2年生存率较远处转移患者高,x2 =22.471,P=0.000.宫颈癌远处转移时间的危险因素:高分化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明显长于低、中分化,P值分别为0.000和0.001;但是中分化与低分化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60岁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均明显早于>60岁的患者,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但是<60岁的患者中,<40岁与40~60岁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ⅠB与ⅡA,ⅡA与ⅡB,Ⅲ与Ⅳ期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06、0.051和0.695;但是ⅡB期发生远处转移时间明显晚于Ⅲ、Ⅳ期,P值分别为0.021和0.013.结论:子宫颈癌远处转移大都出现在治疗开始2年内,以淋巴结、肺等为主要转移部位且治疗疗效较差,分化差、分期晚的年轻患者更易出现远处转移,提示出临床上应加强易发宫颈癌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随访.
-
REIC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机制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REIC抑制人类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方法:应用PubMed、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REIC、细胞凋亡”等为关键词,检索2005-2012年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REIC的一般特性;2)REIC的细胞免疫学特性;3)REIC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REIC细胞内作用配体.排除标准:REIC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病理意义.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25篇.结果:REIC是新近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具有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为a型REIC/DKK-3启动子高度甲基化导致REIC/DKK-3表达下调;REIC蛋白诱导CD14+单核细胞分化募集树突状细胞,加强脾抗肿瘤溶细胞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REIC激发内质网紧张度诱导IL-7上调进而作用于自然杀伤细胞产生间接抗肿瘤作用;REIC/DKK-3高表达下调分化抑制蛋白促使JNK激酶磷酸化,进而诱导细胞凋亡;REIC蛋白的过表达激活TGF-β受体,从而导致Smad蛋白磷酸化.结论:在肿瘤中REIC启动子高甲基化致其表达水平降低,造成其诱导细胞分化、下调分化抑制蛋白和激活TGF-β受体的能力下降,致肿瘤细胞凋亡水平降低,增殖能力增高.
-
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Chk2和Rsf1蛋白表达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检测点激酶2(check point kinase2,Chk2)和重构剪切因子1(remodeling and spacing factor1,Rsf1)在卵巢浆液性腺癌(ovarian serous adenocareinoma,OSA)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高级别OSA、14例低级别OSA中Chk2和Rsf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检测2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ovarian borderline serous tumor,OBST)中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与O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k2在高级别和低级别OSA中阳性率分别为79.3%(46/58)和50.0%(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P=0.026;在OSA和OBST中阳性率分别为77.8%(56/72)和44.4%(1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1,P=0.006.Chk2的表达与OSA复发及3年生存期有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径、淋巴结有无转移、发病部位及pTNM分期无关,P>0.05.Rsf1在高级别和低级别OSA中阳性率分别为86.2%(50/58)和57.1%(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08,P=0.023;在OSA及OBST中阳性率分别为79.2%(57/72)和51.9%(1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6,P=0.004.Rsf1的表达与OSA复发及p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发病部位及3年生存期无关,P>0.05.Chk2和Rsf1的表达存在明显相关性,r=0.343,P=0.003.结论:Chk2与Rsf1在OS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临床指导治疗和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
-
宫颈癌SOX9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研究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的甲基化芯片,筛选出宫颈癌新的甲基化基因,并在宫颈脱落细胞中验证其检测宫颈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pG岛富集化分析甲基化芯片(methylated-CpG island recovery assay,MIRA)技术在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筛选异常甲基化基因,选择甲基化水平较高的性别决定基因9(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9,SOX9),应用亚硫酸氢钠-限制性酶切法在48例宫颈癌和48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检测SOX9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1)通过MIRA技术可确定宫颈癌组织中504个CpG岛,对应378个基因为异常甲基化基因,30个为显著甲基化基因,其中LMX1A和ZNF135已在宫颈癌中有所报道,TLX3、TLX2、PAX6、EN2、EFNA5、TBX5、SOX9、HOXB13、BCL11B、LHX2、DLX4、TLX1、PKLR和OLIG2已在其他肿瘤组织中发生甲基化,其余14个基因鲜见甲基化的相关报道.这30个基因中,SOX9为甲基化水平较高的基因.2)48例宫颈癌脱落细胞中32例发生SOX9甲基化,48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未发现发生甲基化.宫颈癌脱落细胞中SOX9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宫颈脱落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00,P=0.000.SOX9基因甲基化检测宫颈癌的敏感度为67%(32/48),特异度为100% (48/48).结论:SOX9基因在宫颈癌中频繁发生甲基化,甲基化SOX9可能成为宫颈癌检测的分子标志.
-
宫颈腺癌组织ERK1/2和p16INK4a及P-gp表达与耐药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p16INK4a及p-糖蛋白(P-gp)与宫颈腺癌耐药的关系.方法:PV9000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化疗敏感组(14例)及耐药组(25例)宫颈腺癌活检组织中ERK1/2、p16INK4a及P-gp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RK1/2、p16INK4a及P-gp在两组的表达差异、3者的表达相关性及与宫颈腺癌患者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ERK1/2在耐药组及敏感组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2.0%(18/25)及35.7%(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6,P=0.016;P-gp在耐药组的高表达率为76.0%(19/25),显著高于敏感组的28.6%(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2,P=0.026;p16INK4a蛋白在耐药组及敏感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29,P=0.140.ERK1/2与p16INK4a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1,P<0.001;ERK1/2与P-gp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4,P=0.023;p16INK4a与P-gp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254,P=0.132.ERK1/2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0.9%(14/23)和93.8%(1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23,P=0.030;而p16INK4a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0%(17/25)和85.7%(1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5,P=0.244;P-gp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5.2% (15/23)和87.5%(1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347,P=0.125.结论:ERK1/2和P-gp的高表达与宫颈腺癌耐药相关;ERK1/2的表达情况不仅可为宫颈腺癌化疗用药提供参考,而且可作为宫颈腺癌判断预后的指标.
-
XAF1基因对顺铂诱导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顺铂诱导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凋亡,研究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associated factor-1,XAF1)基因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该基因在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4 μg/mL浓度的顺铂处理A549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AnnexinV/7-AAD检测A549细胞凋亡情况;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A549凋亡后XAF1 mRNA和蛋白的表达;Caspase-3试剂盒检测A549细胞凋亡后Caspase-3的活性.结果:用4μg/mL浓度顺铂处理A549细胞2、12和24 h后,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40±0.65)%、(8.31±0.73)%和(14.72±0.24)%,与对照组(1.03±0.28)%相比均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04、0.000和0.000,细胞增殖抑制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强;A54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35±0.95)%、(9.69±2.60)%和(22.35±1.24)%,与对照组(1.39±0.21)%相比均明显增加,P值分别为0.006、0.005和0.000,细胞凋亡率随顺铂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实验组XAF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199±0.029)、(0.654±0.093)和(1.216±0.101),对照组为(0.091±0.020),XAF1 mRNA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值分别为0.006、0.001和0.000;实验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22±0.041)、(0.508±0.014)和(0.901±0.014),对照组为(0.124±0.007),XAF1蛋白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值分别为0.001、0.000和0.000;Caspase-3活性(A405 nm)分别为(34.745±3.781)、(69.524±3.096)和(94.787±5.429),对照组为(21.914±1.962),Caspase-3活性随顺铂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顺铂诱导A549细胞凋亡可以引起XAF1表达增加,且随细胞凋亡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提示XAF1可能参与顺铂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凋亡过程.
-
E钙黏蛋白对MNNG诱导GES-1增殖影响及其与Gli1基因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E钙黏蛋白(E-Cad)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作用于人胃黏膜GES-1永生化细胞生成MC细胞后对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与Gli1基因的相关性.方法:MTT比色法观察GES-1细胞组、MC细胞组及环靶明干扰细胞组的生长周期表达.半定量RT-PCR观察3组细胞Shh和Gli1基因的表达.荧光共聚焦观察3组细胞E-Cad的表达.结果:MTT比色实验绘制生长曲线显示,MC组>环靶明干扰组>GES-1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定量RT PCR显示,MC细胞组的Gli-1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0.454 2±0.008 4,高于环靶明干扰组的0.244 8±0.002 6,t=6.735,P=0.015;荧光免疫显示,GES-1细胞组与环靶明干扰细胞组E-Cad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19±114与278±43,均明显高于MC细胞组的64±14,t值分别为9.437和4.357,P值分别为0.001和0.002.结论:Gli1可能参与调控E-Cad的表达,使其在MC细胞的表达减少,增强MC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
-
人热休克蛋白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热休克肿瘤抗原复合物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来源的DC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加入分离纯化的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抗原复合物及肿瘤细胞裂解物,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比较负载HSP70肿瘤抗原复合物、负载肿瘤细胞裂解物及负载前DC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CD86及HLA-DR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培养基中加入HSP70肿瘤抗原复合物后,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成熟标记分子CD8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98.9±1.5)%、(98.3±1.3)%和(53.1±0.8)%,与负载前CD80、CD86和CD83的(66.2±1.6)%、(94.2±2.0)%和(16.3±1.4)%相比显著提高,P=0.013;与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的DC表面CD80、CD86和CD83的(86.2±1.9)%、(96.5±1.1)%和(55.1±1.0)%相比,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显著提高,P=0.020.结论:人热休克肿瘤抗原复合物可提高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促进DC功能活化,有可能在抗肿瘤免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SS-PEI/核酸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分析
目的:构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基因载体,并观察其体外转染DNA/siRNA的效率和细胞毒性.方法:采用低分子质量PEI与3,3'-二硫代二丙酸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可降解的PEI衍生物SS-PEI,用红外波谱仪和核磁波谱仪分析其化学结构;动态光散射分析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 SS-PEI/DNA和SS-PEI/siRNA的粒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和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术(FACS)分别分析SS-PEI对GFP-DNA和FAM-dsRNA的转染率;通过GFP表达水平分析SS-PEI对GFP质粒和GFP-siRNA的转染效率;采用考马斯蓝法分析SS-PEI/DNA和SS-PEI/siRNA的细胞毒性.结果:红外波谱和核磁波谱与SS-PEI理论波谱一致;DLS结果显示,SS-PEI/DNA复合物粒径为95~175 nm,SS-PEI/siRNA平均粒径约200 nm.FCM结果显示,SS-PEI对DNA的大转染率为(25.2±2.3)%,稍低于HWPEI组的(33.8±3.1)%;SS-PEI/GFP-DNA转染后GFP的表达水平与HWPEI转染组接近[(150±7)FI(A.U.)/mg蛋白vs(168±18) FI(A.U.)/ng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18;细胞毒性分析显示,SS-PEI/DNA组细胞活力(89±5.2)%,显著高于HWPEI/DNA组的(7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P=0.001.FACS结果显示,SS-PEI对FAM-dsRNA的转染率为(86.5±2.5)%;SS-PEI转染GFP-siRNA,靶基因GFP被显著敲除,相对表达水平为(42±3.5)FI(A.U.)/mg蛋白,与对照组的(79±10.8)FI(A.U.)/mg蛋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04.结论:SS-PEI的合成可明显提高装载核酸的效率,具有低毒和高效等特点.
-
鸦胆子油乳对Hep-2细胞增殖与凋亡诱导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对喉癌HeF2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调亡诱导作用.方法:利用MTT比色法检测5个不同药物浓度(0.1、0.2、0.4、0.6和0.8 g/L)对细胞的抑制率;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MTT显示,鸦胆子油乳对Hep-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显示加药组细胞染色体固缩,聚集呈块状、新月状,出现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0.2、0.4和0.6 g/L药物作用48 h后凋亡率分别为(42.58±4.36)%、(57.71±3.07)%和(75.50±3.93)%,显著高于对照组(0.96±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2,P=0.00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随着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的浓度增加,Bcl-2 mRNA的表达减少,Bax mRNA的表达量逐渐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鸦胆子油乳能够抑制Hep-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
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诱导大鼠心肌损伤干预机制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诱导大鼠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5只SD大鼠随机分5组,每组7只.对照组:于大鼠双侧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5 mL/kg,间隔时间为30 min,隔日1次,共4次(7 d);模型组(表柔比星+生理盐水):大鼠腹腔内注射表柔比星4.5 mg/kg,隔日1次,共4次(7 d),注射表柔比星前30 min于另一区域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 mL/kg;表柔比星+低、中、高剂量右丙亚胺组:大鼠腹腔内注射表柔比星4.5 mg/kg,隔日1次,共4次(7 d),注射表柔比星前30 min于另一区域腹腔内注射右丙亚胺45、67.5和90 mg/kg,隔日1次,共4次(7 d).处死大鼠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微量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模型组较对照组SOD活性降低,分别为(75.10±5.14)和(101.81±13.21) U/mL,F=5.7,P=0.00; MDA含量升高,分别为(13.60±2.88)和(5.28±3.14) nmol/mg,F=7.31,P=0.00;血浆LDH升高,分别为(5.27±0.58)×103和(2.23±0.47)×103 U/L,F=23.7,P=0.00;cTnI升高,分别为(483.38±52.07)和(264.16±52.07) ρg/mL,F=20.13,P=0.00;心肌细胞病理评分升高,分别为2.70±0.20和0,F=8.65,P=0.00;凋亡指数明显升高,分别为(66.54±3.46)%和(1.55±0.74)%,F=126.86,P=0.00.而加用右丙亚胺各组均较模型组提高SOD活性,降低MDA、血浆LDH及cTnI含量,减少心肌病理评分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0.0l或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表柔比星诱导的大鼠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以及调节心肌细胞凋亡机制有关.
-
miR-34a稳定表达株构建及其对宫颈癌Caski细胞功能影响的观察
目的:构建人miR-34a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对宫颈癌细胞株Caski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人正常组织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得到miR-34a的前体序列,构建miR-34a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iR34a.同时用重组载体pEGFP-C1-miR34a转染宫颈癌细胞株Caski细胞,筛选miR-34a稳定表达细胞系作为实验组,pEGFP-C1转染组为对照组(Control),用RT-PCR及Real time RT-RCR法鉴定miR-34a在克隆细胞中的表达,并用MTT、FCM分析miR-34a的生物学特性,RT-PCR研究检测其靶基因表达改变.结果:成功构建了人miR-34a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iR34a,并在宫颈癌Caski细胞中上调miR-34a的表达,实验组miR-34a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升高约3.13倍;MTT提示,实验组miR 34a能够显著的抑制Caski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实验组G0/G1期百分率为77.7%,与对照组的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实验组S期百分率为20.3%,对照组为3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实验组细胞miR-34a靶基因细胞周期基因CDK4、CDK6、Cyclin E2和E2F1 mRNA的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成功构建人miR-34a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能显著抑制宫颈癌细胞株Caski细胞活性,为进一步研究miR-34a在宫颈癌中的功能及基因调控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小鼠肝癌休眠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小鼠肝癌休眠模型并验证休眠细胞的存在.方法:30只昆明种小鼠均右侧腋下接种1×106个H22腹水型肝癌细胞,常规喂养2周,第15天选择表皮肿瘤直径>0.5 cm的小鼠,进行姑息性手术,将肉眼可见肿瘤组织全部切除.手术后的小鼠再常规喂养8周,如接种处未见肿瘤组织生长,即认为肝癌小鼠休眠模型建立成功(按照平均寿命折算,小鼠生存期8周,即相当于人类寿命5年).其后模型小鼠分为复发对照组和复发实验组,复发对照组小鼠常规喂养;复发实验组模型小鼠给予连续外伤刺激.6周后处死全部模型小鼠,接种部位取材,组织固定和HE染色观察肿瘤再生成情况确定休眠细胞的存在.结果:肝癌细胞接种于小鼠并行手术后,有20%小鼠成瘤,80%处于休眠状态.复发实验组给予连续外伤刺激6周后,100%小鼠成瘤,而复发对照组只有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本方法成功建立了小鼠肝癌休眠模型,并用外伤刺激引起肝癌休眠细胞增殖,验证了休眠肿瘤细胞在体内的存在.
-
儿童膀胱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儿女,11岁.因"尿频、尿急和尿痛3周"于2012-01-20入院.在外院查尿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血、便常规及血生化均未见明显异常.按"急性膀胱炎"治疗1周无效,查泌尿系超声及盆腔CT均发现膀胱左侧壁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膀胱横纹肌肉瘤可能性大.肿物局部活检病理示,慢性炎症伴大片坏死,另见小片状增生的移行上皮.
-
卵巢甲状腺肿类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卵巢甲状腺肿类癌是由甲状腺组织和类癌组织密切混合构成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1].自1970年Scully提出此命名以来,国内外报道鲜见[2].本研究分析了7例卵巢甲状腺肿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临床表现收集2001-01-01-2011-03-3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科卵巢甲状腺肿类癌7例,其中6例伴囊性成熟型畸胎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1岁,中位年龄54岁.2例无明显症状,4例下腹部隐痛不适、腹胀,1例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三维彩超或盆腔CT发现附件区肿物,多考虑为畸胎瘤,其中2例伴腹水,其他部位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术中见肿物包膜完整,与周围脏器无粘连,盆腔未见种植及转移灶.6例行双侧附件、全子宫、大网膜、阑尾和左右盆腔淋巴结清除术,部分术后予以化疗;1例行双侧附件切除术.
-
高危型HPV感染者负性生活事件暴露与宫颈癌发生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者负性生活事件暴露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感染HR-HPV的宫颈癌患者进行15年回顾性研究,并选取同时期HR-HPV感染且未患宫颈病变者相应病例的年龄、性别、民族和学历配对的人群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一般行为因素、饮食及心理因素等对HR-HPV感染的影响.结果:宫颈癌患者血清锌、硒水平分别为(0.719±0.623)和(0.079±0.035) m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109±0.121)和(0.208±0.032) 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094和8.531,P值分别为0.004和0.002.蛋白质摄入量、蔬果类摄入量高与HR-HPV相关的宫颈癌呈密切负相关,并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服避孕药、首次性交年龄、多个性伴侣与HR-HPV相关的宫颈癌无关,1~10年有负性生活事件与HR-HPV相关的宫颈癌相关.结论:低硒、低锌、长期蛋白质及蔬菜水果摄入量低、1~10年有明显的负性生活事件与高危型HPV感染的致癌性有协同作用.
-
鲁北地区子宫内膜癌发病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进行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鲁北地区6所三级医院2006-05-01-2011-10-01病理确诊的2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及174例对照进行统一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OR和95%可信区间为评价指标,分析与子宫内膜癌有关联的危险性因素.结果:鲁北地区子宫内膜癌患者289例,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259例(90%);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等)30例(10%).Ⅰ期患者219例(76%),Ⅱ期患者29例(10%),Ⅲ~Ⅳ期患者共41例(14%).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为25~7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41岁,58~61岁为发病高峰.已绝经妇女占6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OR=3.67,x2=33.70,P=0.00)、糖尿病(OR=1.92,x2 =4.13,P=0.04)、肥胖(OR=4.63,x2=50.62,P=0.00)、饮用茉莉花茶史(OR =2.63,x2 =19.84,P=0.00)、重体力劳动(OR=1.82,x2 =9.28,P=0.00)、月经不规律(OR=12.68,x2=107.20,P=0.00)、口服中草药调经(OR=15.21,x2 =68.82,P=0.00)、绝经年龄(OR =1.10,x2=11.56,P=0.00)、未产(OR=19.07,x2 =15.84,P=0.00)和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OR=2.91,x2=12.22,P=0.00)等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使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OR=0.29,x2=37.21,P=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OR=3.69,95% CI:1.89~7.22)、肥胖(OR=3.06,95%CI:1.62~5.75)、月经不规律(OR=4.53,95%CI:2.13~9.60)、口服中草药调经(OR=9.31,95%CI:2.91~29.76)、绝经年龄晚(OR=1.13,95%CI:1.06~1.20)和一级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OR=5.20,95%CI:2.13~12.73)是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使用IUD是内膜癌的保护性因素,OR=0.84,95%CI:0.79~0.88.结论:高血压、肥胖和绝经年龄等因素可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NDRG2 siRNA对宫颈癌Hela细胞顺铂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源N-myc下游调节基因2(N-Myc downstream-regulated gene 2,NDRG2)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化疗增敏作用.方法:利用化学合成的针对NDRG2特异性siRNA借助脂质体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DRG2 mRNA和蛋白在宫颈癌Hela细胞的表达情况.通过MTT法检测该细胞在顺铂作用下的体外存活率.结果:化学合成的NDRG2特异性siRNA oligomer可使Hela细胞的NDRG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增强了顺铂对Hela细胞体外生存的抑制能力.转染Negative-control oligomer的Hela细胞与转染NDRG2 siRNA oligomer HSS126269的Hela细胞相比,其存活情况出现明显差异,IC50值分别为(6.69±0.33)和(1.69±0.2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11,P=0.003.结论:抑制NDRG2表达可以提高宫颈癌Hela细胞对顺铂的化疗敏感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DAPT对食管鳞癌细胞株增殖与凋亡影响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Notch信号通路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处理培养的食管鳞癌Eca109和TE 1细胞株以阻断Notch信号,分别应用CCK-8试剂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食管鳞癌细胞株的增殖与凋亡情况;同时采用定量PCR检测细胞Notch受体及靶基因Hes-1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与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Cyclin D1和Bcl-2的表达.结果:DAPT处理明显抑制了食管鳞癌Eca109和TE-1细胞株增殖,5μmol/L DAPT处理Eca109细胞株72 h、TE-1细胞株96h后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1.8±5.3)%和(59.8±2.9)%,与DMSO对照组(17.2±2.6)%和(7.0±2.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和P<0.000 1,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DAPT可诱导Eca09和TE-1细胞株凋亡,5 μmol/L DAPT处理组Eca109细胞凋亡率在24和48 h分别为(18.24±2.60)%和(21.77±5.82)%,与相应对照组(10.49±2.27)%和(9.74±3.38)%相比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 8和0.036 4;处理组TE-1细胞凋亡率在24和48 h分别为(20.21±5.90)%和(32.14±5.92)%,与相应对照组(8.00±2.84)%和(12.59±3.72)%相比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2 1和0.008 4.DAPT处理下调两种细胞株Notch2受体、Notch信号靶基因Hes-1及Cyclin D1的表达水平.DAPT处理可上调Eca109细胞Bcl-2水平,但下调了TE-1细胞中Bcl-2水平.结论: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株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DAPT阻断Notch信号活化、调控Cyclin D1和Bcl-2的表达有关,阻断Notch信号通路有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的新靶点.
-
咖啡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咖啡摄入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万方数据、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集2012-10以前发表的关于子宫内膜癌与咖啡关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前瞻性研究,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用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质量后,用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Q检验和I2进行异质性检验.以咖啡摄入4杯/d为截点,分别合并计算纳入研究的相对危险度(RR)或风险比值(HR)及其95%可信区间(CI),并按研究地区行亚组分析.另对咖啡摄入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关系进行剂量-效应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队列研究,参与者512 386人,包括4 4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异质性检验未发现各研究间存在明显异质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很少饮用或不饮用咖啡的人群相比,饮用咖啡≥4杯/d (RR=0.74,95 %/CI:0.67~0.83)或<4杯/d(RR=0.87,95%CI:0.81~0.93)的女性人群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按研究地区的亚组分析与总体结果一致.剂量-效应关系分析显示,饮用咖啡与子宫内膜癌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剂量-效应关系(P非线性=0.720 7),饮用咖啡每增加2杯/d,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减少了15% (RR=0.85,95%CI:0.75~0.98).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随着饮用咖啡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