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삼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404
  • 国内刊号: 50-112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78-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间的夹角与左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吴渝千;陈婷;郭大静;方正;刘佳

    目的 利用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探讨左冠脉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branch,LCX)三者间的夹角与局部斑块形成和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27例行冠脉CTA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正常组44例和左冠脉病变组83例,病变组进一步分为LM组(18例)、近段组(57例)、中远段组(8例).在重建图像上测量LM、LAD、LCX三者之间的夹角,分析左冠脉夹角与局部斑块形成和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7例患者LM与LAD间的夹角和LAD与LCX夹角(分支角)呈负相关(r=-0.356,P<0.05);LM与LCX间的夹角和分支角也呈负相关(r=-0.662,P <0.05).近段组分支角(90.9°±20.0°)与正常组(72.7°±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段组LM与LCX夹角(117.8°±16.0°)与正常组(129.5°±15.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LAD近段斑块形成与分支角呈正相关,和LM与LCX夹角呈负相关.当分支角>70°时,左冠脉斑块形成概率将会增加.结论 分支角、LM与LCX间夹角均与LAD近段斑块的形成和分布相关,利用多层螺旋CTA能够为左冠脉斑块形成、风险预测及介入治疗术前提供无创、准确、快捷的相关特征信息.

  • 有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电纺纳米纤维作为大鼠背根神经元负载支架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夏海坚;刘丹;钟东;晏怡;夏永智;唐文渊;孙晓川

    目的 探讨具备有序或无序拓扑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电纺纳米纤维材料作为原代大鼠背根神经元(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DRGn)负载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具有随机或有序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利用PMMA薄膜组作为对照,分离纯化大鼠原代DRGn,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手段,分析在随机及有序纤维支架上DRGn神经突的生长能力以及神经突和电纺纤维的依存关系.结果 大鼠原代DRGn能够顺利在PMMA材料上贴壁并生长,在培养第2天,较之平面环境,DRGn未见平均神经突数量及神经突长度的明显区别,电纺纤维的拓扑结构对于DRGn神经突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接触引导作用,在有序电纺纤维上DRGn能够生成和基质纤维延伸方向一致的神经突;通过GFP表达与背景纤维的合成图,发现在随机或有序电纺纤维上,DRGn神经突均能循纤维向前生长,但相比随机纤维,神经突似乎更倾向于接受有序电纺纤维的引导.结论 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具有作为神经损伤后大鼠DRGn负载支架的潜力.

  • 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终止妊娠时机与新生儿结局分析

    作者:唐海燕;宋永红;常青;邓黎;余美佳

    目的 分析不同孕周非医学指征剖宫产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以期为临床选择佳终止妊娠时机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7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非医学指征剖宫产2 668例,按终止妊娠时间分为4组,A组:38周>孕周≥37周,253例;B组:39周>孕周≥38周,1 268例;C组:40周>孕周≥39周,815例;D组:41周>孕周≥40周,332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不同孕周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新生儿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中C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与C组比较各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入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周>孕周≥39周为佳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时机.

  • 豚鼠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消退的行为学特征

    作者:薛钰奇;章利彬;杨彦新;胡陈;陈浩;胡波;杨丽

    目的 研究消退过程中豚鼠眨眼条件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 27只雄性12~16周龄豚鼠(体质量450 ~600 g),按随机抽签法分为:①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组(n=13);②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组(n=14).使用2 kHz的正弦波纯音和医用氧气流分别作为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配对训练豚鼠建立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而后单独给予纯音条件刺激,使豚鼠已经建立的眨眼条件反射消退.高精度张力换能器记录豚鼠左侧的眼轮匝肌活动,Matlab程序分析眨眼运动行为数据.结果 与痕迹组比较,延迟组动物条件眨眼反应习得率和条件眨眼反应峰幅度均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条件眨眼反应的消退速率没有显著区别(P>0.05).此外,延迟组豚鼠反射消退较痕迹组自发恢复更明显(P<0.05).结论 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应的消退具有不同的行为学特征.

  • 超声吸引刀联合双极电凝与射频凝血器肝切除术的临床比较

    作者:罗芳标;杜成友

    目的 探讨超声吸引刀(cut-ultrasound aspiration,CUSA)联合双极电凝与射频凝血器(radiofrequency coagulation device,RFA)行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肝胆外科治疗的108例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断肝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射频凝血器组(RFA组)55例和超声吸引刀联合双极电凝组(CUSA组)53例.比较两组肝门阻断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射频凝血器切肝肝断面形成1.5~2 cm的消融凝固带,而超声吸引刀联合双极电凝切肝肝断面损伤厚约0.5 cm肝组织.与CUSA组比较,射频凝血器组肝门阻断率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输血率低(P<0.05).两组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射频凝血器与超声吸引刀联合双极电凝行肝脏切除都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各自优缺点选择应用.

  • 雌激素活化GPER介导的IL-6/STAT3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作用

    作者:王健;徐杰;安雪青;吕健东

    目的 探讨雌激素活化膜性雌激素受体(G-protein 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所介导的IL-6/STAT3炎症信号通路对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17-β雌二醇(E2)、GPER特异性激动剂(G1)、GPER特异性拮抗剂(G15)、IL-6中和抗体(Anti-IL-6)及STAT3特异性抑制剂JSI-124(cucurbitacin I)药物处理SKBR-3细胞后,分别得到对照组、E2处理组、G1处理组、E2+G15处理组、G1+G15处理组、E2+ Anti-IL-6处理组、G1+Anti-IL-6处理组、E2+ JSI-124处理组与G1+JSI-124处理组,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6的分泌量,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p-STAT3与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E2和G1显著促进SKBR-3细胞上清中IL-6的分泌量,G15可显著阻断其分泌(P<0.05).E2及G1药物处理细胞后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强,相对细胞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68±0.13)倍与(1.74±0.21)倍,其促增殖作用被G15及IL-6中和抗体(Anti-IL-6)显著抑制(P<0.05).E2及G1在不同时间点(1、3、6、12 h)均可显著促进细胞中p-STAT3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于12 h和3h达到表达峰值,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54±0.23)倍和(3.12±0.24)倍.G15、Anti-IL-6及JSI-124显著阻断以上变化(P<0.05).JSI-124亦可明显抑制E2及G1所引起的促增殖效应(P<0.05).结论 雌激素活化膜性雌激素受体GPER促进乳腺癌SKBR-3细胞自分泌IL-6从而激活细胞中下游STAT3炎症信号通路,同时,GPER/IL-6/STAT3信号通路也介导了雌激素对细胞的增殖作用.

  • 电离辐射对小鼠肠道隐窝素4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曹乐;王成;申明强;王艾平;陈芳;耿放;陈默;张乃心;粟永萍

    目的 检测小鼠受电离辐射后隐窝素4(cryptdin 4,Crp4)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电离辐射肠损伤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8周龄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未辐照组(n=5)和辐照组(n=15),辐照组给予8 GyX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分别于照后9、24、72 h取小鼠小肠组织和眼球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分析小鼠小肠Paneth细胞隐窝素Crp4的表达变化,鲎试剂法检测小鼠血清LPS水平.化学合成Crp4多肽,采用涂布克隆计数法分析Crp4对肠道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抗菌活性;同时,观察Crp4对LPS诱导促炎因子IL-1β生成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电离辐射后小肠Crp4表达水平升高,72 h升高尤为显著(P<0.01);辐照小鼠血清LPS含量在9h后显著增加(P<0.05),72 h后升高为明显(P<0.01);Crp4对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显著强于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并能抑制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IL-1p的生成(P<0.01).结论 电离辐射可以诱导小鼠肠道隐窝素Crp4的表达上调,Crp4表达上调可发挥调节肠道菌群、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的作用.

  • iRoot SP用于根管三维充填的封闭性研究

    作者:吴於芝;林居红;罗俊

    目的 通过葡萄糖渗漏法和micro-CT三维扫描评价iRoot SP根管三维充填的封闭能力.方法 单根管下颌前磨牙55颗截去牙冠保留牙根12 mm,机用镍钛预备根管至30#,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标本分为3个实验组(A组:iRoot SP直接注入根管充填;B组:iRoot SP+热牙胶充填;C组:AH Plus+热牙胶充填.n=15)和2个对照组[阴性对照组(D组)、阳性对照组(E组),n=5].建立微渗漏葡萄糖定量分析模型,分别于第1天,第1、2、3、4、5、6周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从牙冠向牙根渗出的葡萄糖浓度.同时micro-CT三维扫描分析充填根管内存在的间隙.结果 在前4周,3个实验组平均每天微渗漏量<0.18 mmol/L,几乎没有微渗漏;第5、6周时,C组平均微渗漏值>0.18 mmol/L,有微渗漏发生,且C组与A、B组之间微渗漏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CT三维扫描发现:A组根管中上段无间隙,根尖1 mm见有间隙形成.B、C组根管内有间隙形成.结论 iRoot SP用于根管三维充填,具有良好的封闭性,而且一元相充填操作简单,对牙周组织没有损伤,对形成根管三维充填有一定的优势.

  • Sox2在NT-3促进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陈星星;王冠;刘明永;薛鑫;郭乔楠;赵建华

    目的 探讨Sox2在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促进原代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孕14~15 d SD胎鼠,培养原代脑源性NSCs.观察NT-3对NSCs中Sox2表达及NSCs分化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NT-3(25、50、100 ng/mL)刺激NSCs24 h后,检测Sox2、DCX、Olig2、GFAP蛋白的表达量.探索NT-3对Sox2产生影响的机制:使用PI3K/AKT通路阻断剂(10 μmol/L LY294002)选择性阻断NT-3的作用后,检测AKT、p-AKT和Sox2在蛋白水平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随着NT-3浓度的升高,NSCs中Sox2蛋白水平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各NT-3处理组的NSCs向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100 ng/mL NT-3组效果强,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100 ng/mL NT-3组的p-AKT及Sox2蛋白水平显著上调(P<0.05),且LY294002可阻断此作用(P<0.05).结论 NT-3能够上调NSCs中Sox2的表达,后者进而诱导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 K/AKT信号通路起作用.

  • 男性避孕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徐萍萍;杨利华;魏桂芝;张建祥;东亚君;梁志清

    目的 构建聚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PLGA)包载促卵泡生成素受体表位肽(FSHR32-44)的纳米粒,探讨PLGA材料作为避孕疫苗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PLGA为载体,制备出包载促卵泡生成素受体的B细胞表位(FSHR32-44)的纳米粒,透射电镜(TEM)观察表观形态,粒径仪检测粒径分布范围和Zeta电位,体外释放试验检测其理化特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s)吞噬FSHR可溶性多肽和FSHR/PLGA NP的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FSHR、PLGA NP和FSHR/PLGA NP促骨髓来源DCs成熟能力.结果 单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的FSHR/PLGA NP大小粒径分布均匀、表面规整,粒径(296.3±3.5)nm,Zeta电位(-16.1±0.4)mV,FSHR包封率(62.71±2.83)%,并具有缓慢释放抗原的能力;体外细胞水平实验结果显示FSHR表位肽纳米粒易于被DCs摄取,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能显著上调DCs表面CD40、CD86、CD83和MHC-Ⅱ功能分子的表达.结论 PLGA包载FSHR多肽有良好的包封率,易被DCs吞噬,并有强的促进DCs成熟作用,可以作为FSHR32-44避孕疫苗的载体.

    关键词: FSHR PLGA 纳米疫苗 避孕
  • oxLDL通过PPARγ-ABCG1通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化

    作者:曹小洁;张莉莉;郭露;黎炳护;皮燕;廖少琼;龙春燕;刘赟;尹延伟

    目的 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泡沫化是否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G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1,ABCG1)通路调节相关.方法 组织贴块法培养原代VSMCs;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原代VSMCs;BODIPY染色定性检测细胞内脂质沉积,酶促比色法定量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沉积的量;Western blot检测VSMCs中PPARγ、ABCG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①OxLDL作用VSMCs 48 h后脂质沉积增加;②OxLDL作用VSMCs PPARγ蛋白表达量下降约53% (P <0.01),ABCG1蛋白表达量下降约48%(P<0.05);③罗格列酮激动PPARγ后,ABCG1蛋白表达量较单独的oxLDL组增加约147% (P <0.05),VSMCs中脂质沉积明显减少.结论 oxLDL通过PPARγ-ABCG1通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化.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孕期糖尿病大鼠子代肾脏中的表达

    作者:陈硕;罗浩;王甲良;王新全;李晓龙;曾春雨

    目的 探讨孕期糖尿病大鼠子代肾脏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receptor,AT1 R)在子代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20周龄SD雌性大鼠20只(体质量250 ~280 g)分别与20只SD雄性大鼠(体质量250~280 g)进行交配.将次日见阴栓的雌鼠视为孕鼠(阴栓为白色结晶状颗粒),得到12只孕鼠,分为糖尿病组孕鼠和对照组孕鼠,每组6只.糖尿病组孕鼠在孕期第0天单次腹腔注射链菌霉素(STZ) 35 mg/kg,对照组孕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鼠尾无创血压测量法持续监测子代大鼠血压;分别从糖尿病组孕鼠和对照组孕鼠的子代大鼠中各随机选取6只20周龄雄性大鼠(体质量250 ~280 g)用于实验.代谢笼测定24 h尿量,肾上腺动脉灌注AT1R阻断剂(坎地沙坦)测定尿钠排泄;qRT-PCR检测大鼠肾脏AT1R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肾脏AT1R的蛋白表达.结果 12、16、20、24周龄时,糖尿病组子代大鼠血压均高于同龄期对照组子代大鼠[分另别为(118±4) vs (105 ±3),(124 ±2)vs(114±2),(135 ±3)vs(118±2),(140 ±4) vs (120 ±3)mmHg,P<0.05].24 h尿液分析结果显示,STZ组子代大鼠的基础尿量及尿钠排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子代大鼠[(558.8±40.5) vs (764.3±87.6) μmol/(kg·d),P<0.05].肾上腺动脉灌注AT1受体阻断剂后,糖尿病组子代大鼠的排钠利尿作用明显高于对照组[(1 560±87) vs(760±60) μL/min,P<0.05],其肾脏AT1R的蛋白表达及mR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7 ±0.08)vs(0.57 ±0.05),(1.2±0.1)vs(0.5 ±0.2),P<0.05].结论 孕期糖尿病导致大鼠子代血压升高,其可能机制是子代大鼠肾脏AT1R的蛋白表达增高,体内存在水钠潴留所致.

  • 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杨梅;张景勍;李娜;罗见春;胡雪原

    目的 研究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与游离药物去甲氧基姜黄素混悬液进行比较,评价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12只SD大鼠分为2组,每组6只.实验组灌胃给予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对照组灌胃给予游离药物去甲氧基姜黄素混悬液,然后于SD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HPLC方法测定血浆中去甲氧基姜黄素的浓度.结果 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血药浓度-时间线下峰面积AUC(0-∞)分别为(962.84±75.27) μg·h/L和(235.62±11.28) μg·h/L;T1/2分别为(38.85±6.54)h和(8.23±2.92)h;体内滞留时间MRT(0-∞)分别为(50.92 ±4.58)h和(8.46 ±2.61)h,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的AUC(0-∞)、T1/2MRT(0-∞)分别为去甲氧基姜黄素的4.08、4.72倍和6.01倍.结论 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相对于去甲氧基姜黄素而言,生物利用度有明显提高.

  • 糖尿病肾病肾组织TRAIL表达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

    作者:陈佳;戴欢子;霍本刚;杨聚荣;林利容;张建国;郑卢权;何娅妮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组织的表达以及与肾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2013年本科收治的36例患有2型糖尿病经肾活检诊断为DN患者,9例肾错构瘤或肾癌切除术患者经病理检查为正常组织作为对照.收集各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数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TRAIL表达,并与临床数据及肾组织病理损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N患者TRAIL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质和/或细胞膜,其表达水平随着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加重而逐渐增加;与收缩压、尿蛋白定量、尿NAG、尿蛋白/尿肌酐、尿酸、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呈正相关(P <0.05,P<0.01),与eGFR呈负相关(r=-0.936,P<0.01).结论 DN肾组织TRAIL表达与肾组织损伤程度及肾功能密切相关,提示TRAIL在DN疾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唐氏综合征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张丹妍;官燮;苏燕;杨玉有;赵乐天;李练兵;杨柳

    目的 探讨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唐氏综合征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针对21号染色体上的D21S1409、GATA 163 G03、D21S1422、D21S1435基因座设计荧光引物,通过复合扩增,利用ABI3130遗传分析仪检测212个正常个体样本、6个唐氏综合征患儿家庭样本,并比较患儿家庭样本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评价该技术的准确性.结果 选取的4个STR基因座的杂合度(H>0.64)、识别能力(DP>0.802)和信息量(PIC >0.58)均较高.检测的6个疑似唐氏综合征患儿家庭样本结果与染色体核型提示结果一致.结论 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唐氏综合征的高通量快速筛查.

  • 264例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及TKI类药物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冰;刘毅;刘雪;汤传昊;李晓燕

    目的 分析肺腺癌患者EGFR 19、2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以及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对EGFT-TKI治疗的有效率.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科诊治的肺腺癌患者病理组织或体液标本264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EGFR 19、21外显子突变情况.回顾性分析进行EGFR-TKI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264例标本中有72例(27.3%)被检测出具有EGFR19缺失突变或EGFR 21 L858R外显子点突变,其中EGFR 19缺失突变率和EGFR 21 L858R点突变率分别是15.1%和12.1%.另发现EGFR 19 P753L、EGFR 21 L861Q和EGFR 21 L861P等少见突变.在接受EGFR-TKI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突变阳性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明显优于突变阴性患者(87.0% vs55.9%,P<0.01),EGFR 19缺失突变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也明显优于EGFR 21 L858R点突变患者(94.4% vs 60.0%,P<0.01),且TKI治疗毒性小,耐受性良好.结论 EGFR基因突变在肺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其中以EGFR 19外显子缺失和EGFR 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为常见,这类患者对TKI类药物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特别是EGFR 19缺失突变.

  • 增加埃博拉病毒病隔离病房个人防护装备的必要性探讨

    作者:游建平;张波;刘蕾;宋彩萍

    埃博拉病毒病为烈性传染病,医务人员在一线救治面临极大被感染的风险.而正确使用和穿戴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是有效保护自身安全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流程上,WHO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均提出了建议和指南.我国首批派出的解放军成建制赴利比里亚医疗队在相关指南基础上,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PPE)防护装备和防护措施.通过队员们在利比里亚医院的实践探索,我们将指南推荐必要时采用的第3层防护装备修改为必备装备,同时增加了部分防护要素.改进后的PPE防护装备和防护要求略显繁琐和耗时,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能被队员普遍接受,并在治疗过程中完全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在烈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稍微过度的防护措施能更好地保护医务人员自身的安全.

  • 儿童埃博拉病毒病的诊治策略

    作者:陈盛;毛青;向德栋;钱德慧;戴超;晏玲;于佳平

    2014年在西非暴发了有史以来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大量儿童被埃博拉病毒感染且病死率极高.儿童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临床特征,早期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RT-PCR检测是儿童EVD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预防和控制感染,防治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

  • 埃博拉病毒病实验室检测方案的规划与实践

    作者:黄庆;张宏雁;毛青;枉前;游建平

    埃博拉病毒的实时反转录PCR检测结果是目前确诊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的金标准.EVD患者的血液、多种体液和分泌物具有高度传染性,因此,EVD待检者(包括:EVD疑似病例、EVD可能病例和EVD确诊病例)临床样本的采集、转运、检测和结果解读等每一个环节的安全防控均十分重要.本研究就作者在中国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ETC)的工作实践与经验,探讨了EVD病原体实验室检测相关的诊断标准、操作流程、安全防护等方面的问题,为制定EVD实验室检测的标准或指南提供参考.

  • 埃博拉病毒病之病原学

    作者:饶贤才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以往称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HF),是迄今发现的凶猛烈性传染病之一.自1976年发现于非洲的扎伊尔和苏丹后,至今已有8次较大规模的人群流行,均发生在非洲,平均病死率高达67.98%.EVD的病原体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虽然其自然储存宿主尚不完全清楚,但EBOV能造成非人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猴等)感染,并具有致死性.EBOV在分类上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属内有5个种.各种间的毒力存在差异,以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EBOV)致病性强,也是引起2014年西非大规模流行的元凶.EBOV呈丝状,形态多样,以长丝分枝状为常见;病毒体由核心、核衣壳和包膜3部分构成,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可编码7种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感染和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EBOV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目前对其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EBOV为生物危害度高的4级病原体,与活病毒相关的检验和实验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BSL-4)实验室中进行,其感染的临床诊断以检测血清中抗体、抗原和核酸为主,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阳性可作出诊断.EVD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疫苗尚在研制之中,临床上以辅助性支持疗法为主.

  • 5例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向德栋;支轶;杨智清;陈盛;钟华;王涛;邱阳;何静;戴超

    目的 分析5例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确诊患者的诊治情况,为更好地防治EV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1月17日在利比里亚中国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ETC)收治5例EVD确诊患者,对其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确诊的5例患者,其中3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有3例患者首次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第2次复检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呕吐、腹泻等为主,少有出血相关症状及体征;通过尽早采取退热、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3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死亡.结论 对有明确密切接触史但首次埃博拉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必须于72 h后复检;治疗上目前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治疗的重点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利比里亚埃博拉防控指挥协调体系特点分析

    作者:王云贵;付连尚;张疆;杨智清;吴昊;陈丕;张宏雁;何兆华;刘俊

    利比里亚在防控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疫情中,逐步构建形成一套相应的指挥协调体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援利医疗队赴利执行埃博拉病毒病患者诊疗任务以来,积极参与并融人利比里亚埃博拉防控指挥协调体系.作者作为我军首位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医院院长,亲自参与了利比里亚埃博拉防控指挥协调体系相关工作.本文分析总结认为该体系具有应急组建、结构开放、实体运作、交互作用、利方主导等特点,在埃博拉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我国未来疫情防控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联防联控机制、改进援外实施策略、提高疫情防控能力、深化军队走出战略等建议.

  • 从埃博拉出血热到埃博拉病毒病:更新认识、科学救治

    作者:毛青;杨智清;陈盛;周丽娜;支轶;向德栋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在非洲流行已近40年,2014年3月开始的在西非三国大暴发流行是严重的1次,截至2015年1月14日西非三国确诊病例为13 427例,其中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病死率为41.03%(4 226/10 300).同时大量病例的积累也丰富了我们对EVD的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在利比里亚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ETC)工作2个月,对EVD有了感性认识,发现目前治疗存在诸多困难,提出了病情轻重程度的分型标准及以疾病进展速度为依据分为“快速进展型”和“平稳型”的观点.后者有利于预后判断和及时施治.结合文献资料对未来防治EVD提出几点建议:在高流行国家建立具备临床检验实验室的长久性ETC,加强病理研究,提高床旁快速检验能力,加强生命支持,研制特殊专用设备,改进个人防护装备及研发无害、高效消毒剂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