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삼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404
  • 国内刊号: 50-112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78-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高原反应的脑病理与水通道蛋白-4(AQP4)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作者:杨晓文;可金星;陈代伦;陶忠芬;孙伟;黄文琪;王莉;肖桃元

    目的研究高原反应的脑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方法Wistar大白鼠56只,分正常对照和实验组,实验组进入模拟5 000 m高原环境饲养,取4、24、48 h、3 d、2、4周各组各时相点动物活杀取脑作光、电镜一般形态学观察,硝酸镧示踪血管通透性观察,水通道蛋白(AQP4)和mRNA光、电镜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GLU(glutamate,谷氨酸),GABA(gamm-aminobutyric,γ氨基丁酸)含量检测.结果光、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早期(4~72 h)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吞饮泡增多、线粒体肿胀、紧密连接松弛、胶质足肿胀以及(24、48 h)硝酸镧漏出血管腔等病理改变,神经细胞无明显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显示AQP4在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纤维阳性表达,AQP4 mRNA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和胶质细胞核呈阳性表达,二者的表达情况在实验组早期增高.结论BBB病变是动物进入高原出现较早的病理变化;早期胶质细胞肿胀可能是一种保护性调节;AQP4 mRNA的表达变化可能是调节BBB通透性并维持水平衡的分子机制.

  • Klinefelter综合征X染色体着丝粒区α-卫星DNA变异

    作者:李恬;翁亚光;王应雄;何俊琳;刘学庆;陈雪梅

    目的从DNA分子水平建立研究X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的α-卫星DNA变异的方法,发现Klinefelt综合征患者的X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的α-卫星DNA串联重复序列结构变化与染色体不分离的关系.方法采用(representative sampling of multiple repetitive units,rep)PCR方法,通过设计适当的引物,对α-卫星DNA多个单拷贝串联重复序列同时进行扩增,检测重复序列中结构变化的种类、频率及重组位点.结果首次发现由缺失产生的562 bp和220 bp变异片段和重组位点,异常组的570、562、220 bp构成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70、562bp和220 bp 3个短片段同时出现和任两个短片段同时出现均是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Klinefelt综合征的X染色体着丝粒区α-卫星DNA过多的重组可能是造成X染色体不分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 T细胞表达CD137L分子介导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刺激效应

    作者:张利永;傅晓岚;肖宇宏;黄钢;张立群;白云

    目的探讨活化T细胞表面表达的CD137L分子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活化的T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中IL-1、IL-8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用融合蛋白CD137-Fc阻断CD137-CD137L共刺激通路后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活化的T细胞刺激了内皮细胞活化,诱导了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IL-1、IL-8以及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可溶性融合蛋白CD137-Fc成功地阻断了CD137-CD137L的相互作用,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降低.结论证明CD137-CD137L的相互作用在内皮细胞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示CD137与其配体交联具有刺激内皮细胞活化的生物学功能.

  • 心肌细胞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样分化

    作者:张蕾;陈沅;田杰;张文;朱静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定向分化过程中的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其机制.方法贴壁法分离大鼠MSCs,培养至第6代.实验分3组:条件培养基组,用新生鼠心肌细胞培养上清液制成的条件培养基处理MSCs48 h 2次,其间间隔48 h;混合培养组,新生鼠心肌细胞和MSCs按1:1的比例混合培养1周;对照组,MSCs常规培养.检测各组MSCs中心肌细胞结构功能蛋白:心肌肌联蛋白(titin)、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心肌组织缝隙连接的特异性组成蛋白质Connexin43(Cx43)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条件培养基可诱导MSCs心肌样分化,表达心肌细胞骨架蛋白titin的Z带及A带部分,Cx43大量表达,但在检测期内未观察到MHC的表达;②MSCs在混合培养中与心肌细胞形成连接,表达titin,部分细胞内可检测到类似肌小节的结构,Cx43集中分布于细胞相邻的界面;③对照组中的部分MSCs可少量表达Cx43及titin.结论源于心肌细胞的各种因素可促使MSCs心肌样分化,分化的程度取决于作用信号的性质.

  • 重组生长激素对手术后疲劳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影响

    作者:杨建新;钱聚标;王华;邱幸凡;张六通

    目的探讨rhGH对POFS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初步探讨.方法选用POFS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体重、肛温、体力活动、血清蛋白、转铁蛋白等;对模型大鼠小肠粘膜损伤进行病理评价;测定肝脏白蛋白基因表达.结果rhGH能改善大鼠模型术后一般情况和转铁蛋白等营养学指标,减轻创伤应激带来的小肠粘膜损伤,增加肝白蛋白基因表达.结论rhGH能缩短大鼠模型POFS持续时间,减轻POFS的程度.

  • 大鼠肾脏异丙酚代谢相关ugt1α6基因在无肝期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顾健腾;陶国才;鲁开智;吴洲

    目的研究无肝期前后与异丙酚代谢相关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α6在大鼠肾脏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初步阐释异丙酚无肝期肝外代谢特点形成的原因.方法15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5只/组),A组为对照组,B组阻断肝门30 min,C组阻断肝门60 min,截取各组大鼠肾脏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组ugt1α6 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肾脏组织ugt1α6的基因表达水平B、C组明显高于A组(P<0.05);B组与C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肾脏组织ugt1α6基因表达在无肝期比无肝期前增多,这可能是异丙酚无肝期肝外代谢增强的机制之一.

  • 二氢睾酮对前列腺癌LNcap和PC-3细胞株EGFR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刁鑫伟;叶明福;谢启超;张哉根;王亚丽

    目的探讨AR免疫表型突变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Ca)增殖和凋亡效应的影响机制,为PCa的病理及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不同水平DHT刺激LNcap和PC-3细胞株,检测EGFR mRNA及蛋白在不同AR表达的PCa中的表达特点,研究雄激素及AR与PCa增殖和凋亡的相关性.结果低水平DHT促进LNcap细胞EGFRmRNA的表达,促进LNcap细胞增殖,随DHT水平升高EGFR mRNA表达下降,增殖活性下降,不加DHT组EGFR mRNA表达较低.低水平DHT与不加DHT对PC-3细胞EGFR水平影响不大,增殖活性较高,高水平DHT刺激则EGFR表达下降.结论在AR正常表达情况下,雄激素可提高前列腺癌细胞EGFR水平且有剂量依赖性.AR表达异常,雄激素信号途径改变,不能影响EGFR的转录水平,EGFR的表达和激活可能受其他表达上调的细胞因子调控.

  •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P2X受体对ATP、suramin的反应

    作者:赵延东;阮怀珍

    目的研究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P2X受体对ATP的反应和suramin、ivermectin(IVM)及低pH值对诱发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酶加机械分离法分离后7 d的Wistar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测定P2X受体激动剂ATP,阻断剂suramin,调节剂ivermectin(IVM)及低pH值(pH=6.5)对跨膜电流的作用.结果分离神经元对P2X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反应明显,P2X受体调节剂对不同细胞有不同的作用.结论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有丰富的P2X受体表达.细胞间P2X受体的表达类型有一定差别.

  • Eales病所致并发症玻璃体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桂君民;陈少军;刘勇;王一

    Eales病是1880年由Henry Eales提出的,特征是青年人反复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它是一种特发性闭塞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周边视网膜血管.氩激光视网膜光凝对病变程度轻者能够有效地控制炎症复发和防止并发症,但对重型患者的疗效则明显降低[1].对于玻璃体出血延迟不吸收或出现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牵引甚至视网膜脱离则需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本研究对2000年以来在我院眼科诊断为Eales病并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 一起麻疹暴发的调查报告

    作者:郑永兰;何普英

    2005年2月,J区W镇发生一起麻疹暴发疫情.自2月16日至3月25日,共确诊麻疹患者48例.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调查处理,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麻疹 暴发调查
  • 大网膜妊娠致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作者:莫莉萍;刘学军

    孕卵在子宫腔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ectopic pregnancy).宫外孕包括输卵管妊娠、宫角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宫颈妊娠及残角子宫妊娠等.大网膜妊娠由于出血多,严重威胁孕妇生命安全[1].现将我院1例腹腔大网膜妊娠并致休克病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22例报告

    作者:王细文;梁平;李洪艳

    自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应用于临床以来,以其手术损伤小、痛苦轻和恢复快,很快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但是由于LS操作难度大和手术器械要求较高,故还没有在临床普遍应用.手助腹腔镜手术(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腹腔镜手术方式[1,2].2001年11月以来我们进行了手助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22例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 18F-FDG PET/CT探测早期甲状腺癌1例

    作者:李前伟;黎川;厉红民;黄定德;黎海涛;陈霖

    患者,女,48岁,健康体检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甲状腺右叶上份局限性异常高代谢灶.显像仪器为SIEMENS biograph 2-PET/CT,患者禁食12 h,静脉注射18F-FDG 274 MBq,120 min后行常规PET/CT显像,范围从眼眶下部至大腿近端,PET采集数据经CT衰减校正,OSEM迭代重建.

  • 食管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及并发症防治

    作者:刘辉;于双;邹义端;王晴雷

    收集我院2002-2004年31例经食管支架植入治疗食管癌、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及癌性食管瘘的资料,对其疗效和并发症进行分析.

    关键词: 食管支架 并发症
  • 江西湖南死亡3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伤亡分析

    作者:邱俊;周继红;刘东;赵新才

    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对社会的影响面广而且深远.笔者就江西省和湖南省自1987年以来发生的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的伤亡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特大交通事故的伤亡情况和特点.

  •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脑脊液转移B细胞型淋巴瘤细胞线粒体的研究

    作者:岳剑宁;孔繁元;吴若芬;刘菊年;潘月英

    近期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oroscope,LSCM)具有对细胞进行光学切片,荧光定量、定位分析等其它方法不具备的功能[1,2],本研究将应用于脑脊液淋巴瘤细胞线粒体研究.

  • 某幼儿园儿童营养调查10年对比分析

    作者:李明秀;王建;汤永;姜学英;刘俊;樊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是保证儿童身体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条件.为探讨合理的膳食结构与儿童成长发育中的关系.我们分别于1993年和2004年两次对本院同1所幼儿园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检验.

    关键词: 膳食调查 儿童营养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

    作者:蔡红卫;叶亚平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足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控制血糖、抗炎、改善血液循环、局部换药等对症支持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近来动物实验表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促进缺血肢体的新生血管形成,提示有望用干细胞移植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国内外已成功地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足[1~4].我科对25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肝细胞癌免疫磁珠的制备及鉴定

    作者:左国华;梁平;李洪艳

    目的制备能与肝癌细胞特异结合的免疫磁珠(IMB).方法单抗HAb18经耦联法包被磁珠制备IMB后,将HepG2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混匀,经免疫磁性细胞分离,检测IMB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制备的IMB与HepG2细胞敏感而特异地结合,单个核细胞与HepG2细胞比为1×106:1时可检测到癌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检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57.2%的微量癌细胞,无假阳性.结论制备的IMB检测微量的肝癌细胞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BMP-2诱导成骨及传送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书权;许建中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属于TGF-β超家族成员,是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对胚胎骨形成及出生后成骨有重要的作用,其中BMP-2是主要的骨形成调控因子.骨组织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细胞支架、种子细胞、细胞调控信号.BMP-2是骨组织工程中研究较热的细胞信号蛋白[1].近,在BMP-2诱导成骨及其应用的传送释放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BMP-2 信号 骨生成 传送
  • 基因增强的骨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作者:罗飞;许建中

    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研究都在促进骨缺损修复方面取得可喜进展.近年来,出现了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新方法,被称作基因增强的组织工程(gene enhanced tissue engineering)[1],它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特定功能因子的目标基因转移到种子细胞或附着在支架材料上,使其能在体内表达,发挥促进种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降低异体免疫性、促进血管化等作用,进而促进组织修复.

  • VEGF促进骨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强;何清义;许建中

    组织工程骨的体积越大,结构越复杂,所需的种子细胞数量就越多,因此须有更多的动、静脉及血管网为种子细胞提供营养,可见有效的组织工程血管化是大块工程组织移植的关键.

    关键词: VEGF 组织工程
  •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作者:许建中

    组织工程经典的概念是指在可生物降解的支架材料上接种活细胞,用以植入体内完成组织修复与功能替代.这一概念自1987年正式提出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内容已从早期的理论探索进展到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的开发阶段.国外已有组织工程皮肤和软骨产品上市,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也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研发工作终有望彻底解决骨缺损修复的临床难题,本课题组在国家"863"计划等科研经费的支持下进行了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构建方法、生物反应器、动物试验和临床验证等方面的系列研究,现结合国内外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与开发进展谈谈个人的观点.

  • 血压计量单位恢复mmHg表示法

    作者:《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 血压 计量单位
  • 参考文献中英文作者名的著录方法

    作者:《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 文献 中英文
  • 关于数字的用法

    作者:《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 数字
  • 体外成骨诱导增加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刺激PBMCs增殖

    作者:代飞;吴军;许建中;王序全;尹芝华

    目的初步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marrow 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s)及其成骨分化后代的免疫原性,为异基因h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细胞hMSCs;将第3代hMSCs及其体外诱导成骨3周的分化后代分别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混合培养,观察上述细胞对PBMC的刺激指数.结果Percoll(1.073g/ml)分离培养的原代hMSCs为均匀一致的梭形,呈漩涡样排列.其在体外成骨诱导3周时Von-Kossa染色见细胞间质有大量的钙盐沉积,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见到大多数细胞骨钙素表达阳性.混合细胞培养结果显示:不同细胞数量的hMSCs对PBMCs的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SI)均小于2;而1×104、5×103、103的hMSCs-Osteo对PBMCs的刺激指数大于2.结论hMSCs的免疫原性较低,在体外不能刺激PBMCs增殖.但hMSCs的成骨分化后代的免疫原性增加,一定数量细胞在体外能够刺激PBMCs增殖,其在异基因宿主体内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本实验结果提示: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要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必须克服免疫方面的障碍.

  • 循环灌注式三维组织培养装置的设计及其性能测试

    作者:吕仁发;周强;许建中;张劲松;赖忠良;杜合杰

    目的一种循环灌注式三维组织培养装置的设计并测试其性能.方法设计、制造一套循环灌注式三维组织培养装置,然后测定其流量、恒温效果、无菌效果并进行工程化组织的初步培养观察.结果循环灌注式三维组织培养装置可提供的循环流量为5.5~87.5 ml/min,流量恒定,培养室内温度可控制在36.5~37.5℃,昼夜温差小,系统连续运转7 d培养液中无细菌生长,初步培养结果表明,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循环灌注式三维组织培养装置中可获得良好的培养效果.结论循环灌注式三维组织培养装置可用于组织工程研究,也可为临床提供较大量的工程化组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

  • 流体剪切应力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值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李洪鹏;许建中;周强;罗飞;宋晋刚;何清义;尹芝华

    目的观察流体剪切应力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值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强度为3 dyne/cm2的流体剪切力刺激30 min,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结果流体剪切力作用后,细胞增殖能力提高,细胞活性增强.S期细胞百分比(13.53±1.47)%较对照组细胞的S期百分比(7.45±2.65)%约增高近181.6%.结论流体剪切力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提高细胞增殖能力及增强细胞活性的作用.

  • 自体血清对牛血清适应性人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罗飞;许建中;王序全;谢肇;代飞;何清义;尹芝华

    目的观察自体血清对牛血清适应性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用10%的自体血清培养牛血清适应性hMSCs,分别以新生牛血清、胎牛血清及全程自体血清组作为对照,通过相差显微镜、细胞计数、MTT法、CCK-8(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观察各组hMSCs的增殖状况.结果各组细胞均呈现正常的形态,细胞生长曲线相似,自体血清促进hMSCs体外增殖的效率与胎牛血清相似,较新生牛血清高;自体血清对牛血清适应性hMSCs的增殖效率有负面影响,但仍比新生牛血清更高.结论10%的自体血清对hMSCs具有与胎牛血清类似的良好促增殖作用,并对牛血清适应性hMSCs的促增殖效率有尚可接受的轻微不利影响.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计量和生物学特点观察

    作者:周强;李起鸿;许建中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离获取效果的计量方法;观察骨髓MSCs在体外传代培养条件下的主要生物学特点.方法①梯度离心分离幼兔骨髓有核细胞,培养分离MSCs,以每106个骨髓有核细胞收获第1代MSCs的数计量MSCs的收获效率;②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及组织学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生长特点、Ⅰ型胶原合成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方面的变化.结果①以2.5×105/cm2的密度接种骨髓有核细胞,经9~10 d培养可收获第1代MSCs;第1代MSCs的收获总量和骨髓有核细胞的收获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932,P<0.05),每106个骨髓有核细胞平均可收获第1代MSCs约29.4×104个.②骨髓MSCs为长梭形,呈紧密排列的漩涡状生长,在传代培养中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变化,均质性明显提高,各代Ⅰ型胶原免疫组化均为阳性,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阴性.结论①以2.5×105/cm2的骨髓有核细胞接种密度,收获第1代MSCs所需时间较短.②以每106个骨髓有核细胞可收获第1代MSCs的数量来计量骨髓MSCs的收获效率是可行的.③骨髓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物学特性稳定,经传代可收获高均质性的细胞.

  • 双相接种技术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观察

    作者:秦辉;许建中;王序全;何清义;罗飞;朱灏;尹芝华

    目的评价双相接种技术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潜力和这种体外构建策略的可行性.方法8只山羊抽取自体骨髓体外扩增、定向成骨诱导,再分别采用静置接种法和双相接种法将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与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复合,复合培养5 d;将这两种方法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分别植入羊的背部肌袋内,同时植入单纯DBM作为阴性对照;术后2、8周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双相接种技术体外复合MSCs与DBM构建组织工程骨,细胞在支架上体外生长情况优于普通方法,植入山羊肌肉内术后2周观察到异位成骨,并随时间延长成骨量增加,其组织学半定量评分术后2周为(2.46±0.32)、8周为(4.13±0.42),明显优于普通方法的术后2周(1.96±0.21)、8周(3.66±0.37)(P<0.01).植入后的组织工程骨材料边缘均可检测到BrdU标记阳性的细胞.单纯DBM植入未见成骨表现,亦无BrdU标记阳性的细胞.结论双相接种技术有利于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技术.

  • 两种从骨髓中分离人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代飞;吴军;许建中;王序全;尹芝华

    目的比较Fi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s)与常用的Percoll分离法之间的差异.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hBMMSCs分离方法.方法分别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分离hBMMSCs,比较用两种方法从骨髓中分离的有核细胞得率及死亡率、贴壁细胞克隆数、细胞形态以及细胞表面标志.结果两种方法获得的有核细胞得率无显著差异(P>0.05);Fi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有核细胞死亡率显著小于Percoll分离法(P<0.01);Fi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hBMMSCs原代培养5 d的贴壁细胞克隆数/37.5 cm2显著多于Percoll分离法(P<0.05).Fi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与Percoll分离法获得的hBMMSCs细胞形态均一,为纺锤形或三角形;Fie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与Percoll分离法获得的原代hBMMSCs CDl05阳性表达率[(94.0±2.0)%vs(95.8±1.5)%]及CD34阴性表达率[(96.0±1.2)%vs(97±1.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Percoll分离法相比较,Fi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MSCs具有细胞死亡率较小,细胞得率较多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hBMMSCs分离方法.

  • 兔原代肋软骨细胞的三步酶消化法高效分离及体外培养观察

    作者:周强;李起鸿;许建中;石国华

    目的观察三步酶消化法分离兔原代肋软骨细胞的效果和收获效率,并观察其体外传代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三步酶消化法设计为以培养液配制的1g/L胰蛋白酶/1g/L EDTA、1g/L透明质酸酶和2g/LⅠ型胶原酶顺序消化肋软骨分离细胞,检测细胞收获效率和存活率;体外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生长及胞外基质中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多糖聚集体等的变化.结果①肋软骨经三步酶消化软骨基质逐步解离和降解,细胞被完全分离,每克软骨的细胞收获量平均为4 295.7×104个细胞,细胞存活率平均为97.2%.②原代和第1代细胞附壁生长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生长融合时呈卵圆形,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和甲苯胺蓝异染反应均呈阳性,原代细胞外基质有高的硫酸糖胺多糖含量为(80.61±11.40)μg/cm2;第3代后细胞逐渐变为梭形,Ⅱ型胶原免疫组化为阴性,甲苯胺蓝异染反应亦明显减弱,第4代细胞外基质的硫酸糖胺多糖含量为(44.74±10.18)μg/cm2.结论①三步酶消化法能完全消化降解肋软骨基质,使细胞完全分离,并具有高细胞收获率和高细胞存活率.②原代和第1代肋软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 双相接种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

    作者:吕仁发;周强;许建中;张劲松;王序全;李洪鹏

    目的观察双相接种法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效果.方法取健康志愿者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诱导分化,然后应用双相接种技术与脱钙骨基质(DB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并与静置接种方法进行比较,计算接种效率、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并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静置接种法相比,双相接种法不仅获得近100%的接种效率,而且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组织块中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静置接种法,后者在第14天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前者第5天的水平相当.扫描电镜见双相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切面较平坦,孔隙较小,细胞包埋在胶原中,而静置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可见细胞,细胞外基质较少.结论双相接种法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工程骨构建方法,有利于提高接种效率和促进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成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研究

    作者:宋晋刚;许建中;王序全;周强;罗飞;何清义;孙玮

    目的研究人骨随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的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功能.方法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缝隙连接结构,应用荧光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 redistribution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技术,5,6-CFDA荧光负载hMSCs,激光淬灭细胞内荧光,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体外培养的hMSCs的GJIC功能.结果细胞内荧光被淬灭后可通过缝隙连接通道恢复,hMSCs平均荧光漂白恢复率为(35.26+0.76)%.结论缝隙连接是间充质干细胞间的重要通讯方式.

  • 微载体在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中的作用

    作者:李强;单建林;许建中;何清义;罗飞;周强;王序全;尹芝华

    目的探讨微载体在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成骨诱导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大量、快速获得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方法.方法将普通培养瓶培养的第3代hMSCs分别应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和微载体成骨诱导培养,分别于培养的第2、4、6、8、10、12、14天检测诱导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与普通成骨诱导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细胞增殖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细胞增殖速度(细胞数/d).结果接种24 h后,88%的hMSCs细胞粘附于微载体并铺展,3 d后生长加速,约8~9 d后生长达大值,终细胞收获密度为接种时的16~22倍.细胞增殖速度约为普通培养法的3.2倍(P<0.05).诱导细胞的ALP的活性在第12天达大值,且微载体成骨诱导培养的细胞ALP活性与普通培养法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微载体技术可成功地进行hMSCs的成骨诱导培养和快速扩增,能满足骨组织工程的需要.

  • 模拟微重力环境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高效增殖

    作者:罗飞;许建中;王序全;何清义;谢肇;尹芝华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中的体外增殖情况.方法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模拟的微重力环境中,用Cytodex-3微载体技术培养hMSCs,通过相差显微镜、细胞计数、MTT法、CCK-8(cell counting Kit-8)观察检测hMSCs的增殖状况.结果试验组hMSCs较平皿培养组延长指数生长期提高2倍,细胞增殖速度提高近2倍,培养密度增加15.8倍.结论模拟微重力环境能促进hMSCs的体外增殖速度,利于体外规模化扩增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